目录介绍:
地震有什么属性?其用途是什么?
地震勘探为我们提供了由浅至深反映地下一层层地层的反射波,我们研究这些反射波就可以了解地下的情况。每个波都有其特点,如振动幅度大小、频率高低、传播速度快慢等三个基本属性。地下岩石性质会对这三个属性产生影响,它们的影响是:
改变了地震波的振动幅度。首先,震源爆炸以后,地震波呈球形向四周扩散,随着扩散半径的增大,振动幅度逐渐减弱,这种现象叫扩散损失。其次,当地震波传播到地下地层时,一部分能量转化为热能而消耗掉,这种现象叫吸收损失。另外,一部分能量透过该地层,透过以后的能量比原来的能量少了许多,这种损失叫透射损失。所以,地震信号在传播过程中,因扩散、吸收、透射作用能量受到了很大损失。
改变了地震波的振动频率。震源爆炸后的瞬时波形是个很瘦很瘦的尖脉冲,也就是振动频率很高。当穿过地下地层时,由于地层的滤波作用,很瘦的尖脉冲变胖了,越胖频率就越低。也就是说,地震信号穿过地下地层后高频信号变成了低频信号。尤其在地层含有油气时,这种变胖的情况更为明显。所以,利用地震波振动频率由高变低的变化程度也可以用来判断岩石性质以及是否含有油气等。
改变了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理论研究和实际资料证明,地震波在地层中的传播速度与岩石的地质年代、埋藏深度、岩石密度、孔隙中的流体性质等密切相关。比如,在沉积岩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6000米/秒,而在花岗岩中的传播速度为4500~6500米/秒。岩石的地质年龄越老,埋藏越深,传播速度就越高。当岩石有孔隙或孔隙中含有流体或气体时,传播速度会明显变低。如致密砂岩的传播速度为5200米/秒,如果这个砂岩有10%的孔隙,而且在孔隙中含有气体时,则其传播速度一下子就降为2680米/秒。若有20%的孔隙,含的也是气,则其传播速度降得更厉害,为1800米/秒。
爆炸信号传播过程的变化示意图通过数学变换,地震反射波的三大基本属性还可以衍生出几十种甚至更多的属性,这些统称之为地震属性参数。
地震属性示意图可见,地震属性不仅与地下岩石的各种性质有关,而且与地层中是否含有油气有关。根据这种关系,人们用地震属性参数就可以研究地下岩层的各种特性及预测含油气情况。
地震属性的提取和应用是现代地震勘探技术中的一项热门技术,中外许多专家、学者都在积极研究。
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地震中心是什么参数,有什么意义
地震的成因比较复杂,据我的学习理解就是某个地下断层突然错动了,然后形成地震。
至于错动的原因有很多种,通俗的说法就是压力太大,断层就动了。
举一个例子,三峡大坝蓄水后,因为水的压力的太大,附近的断层就错动了,所以附近经常有小地震,我上次去那里实习就碰到过一次。
地震中心指的是地震发生的位置,一般用经纬度表示,它的意义是表示地震最强烈的位置。
以下是百度百科中的内容:
地震成因是地震学科中的一个重大课题。目前有如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等。现在比较流行的是大家普遍认同的板块构造学说。1965年加拿大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威尔逊首先提出“板块”概念,1968年法国人把全球岩石圈划分成六大板块,即欧亚、太平洋、美洲、印度洋、非洲和南极洲板块。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也是火山、地震较为集中的地带。板块学说是大陆漂移、海底扩张等学说的综合与延伸,它虽不能解决地壳运动的所有问题,却为地震成因的理论研究。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在描述地震的时候,有三个重要参数,以下哪个参数不是描述地震时所用的参数
地震参数是用来描述地震基本特征的物理量,通常来说,地震的基本参数包括地震时刻、震中位置、震级和震源深度。其中发震时刻、震中位置和震级亦为表述一次地震的三要素。以四川汶川地震为例,地震三要素是:发震时刻为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0秒;震中位置是北纬31.0度,东经103.4度;震级是8.0级。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很瘦很瘦的尖脉冲,也就是振动频率很高。当穿过地下地层时,由于地层的滤波作用,很瘦的尖脉冲变胖了,越胖频率就越低。也就是说,地震信号穿过地下地层后高频信号变成了低频信号。尤其在地层含有油气时,这种变胖的情况更为明显。所以,利用地震波振动频率由高变低的变化程度也可以用来判断岩石性
的反射波,我们研究这些反射波就可以了解地下的情况。每个波都有其特点,如振动幅度大小、频率高低、传播速度快慢等三个基本属性。地下岩石性质会对这三个属性产生影响,它们的影响是:改变了地震波的振动幅度。首先,震源爆炸以后,地震波呈球形向四周扩散,随着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