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介绍:
- 1、高中文言文知识点
- 2、求高考文言文常识总结!!越详细越好
- 3、高中必备文言文常识
- 4、高中文言文常识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
一些文言文语法知识,例如使动,状语后置,重要的句式结构
答:同学你好,具体知识如下
文言常用句式和现代汉语的常用句式基本上是相对应的,主要要求同学们掌握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变式句等五种。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 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二、疑问句
文言中的疑问句,一般要用疑问代词(谁、何、易、胡、安、孰、焉等)或疑问语气词(乎、欤、耶等)提出问题。
用疑问代词的,例如:
谁为哀者? (张溥《五人墓碑记》)
独五人之激檄,何也? (同上)
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同上)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司马迁《鸿门宴》)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韩愈《师说》)
且焉置土石? (《列子·愚公移山》)
用疑问语气词的,例如:
壮士,能复饮乎? (司马迁《鸿门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苏沟《六国论》)
三、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省略句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例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
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 )计日以还。……录毕,( )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 )问:“( )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左传·曹判论战》)
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例如: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同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省略宾语。有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尉剑挺,广起,夺( )而杀尉。(司马迁《陈涉世家》)
每字为一印,火烧( )令( )坚。(沈括《活板》)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 )斗卮酒。(司马迁《鸿门宴》)
有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竖子不足与( )谋。(同上)
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4.省略介词。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例如:
今以钟磬置( )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苏轼《石钟山记》)
激昂( )大义,蹈死不顾(张博《五人墓碑记》)
五、变式句
所谓变式句,是比照现代汉语说的。文言中句子的语序多有变化,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置。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 (《晏子春秋·晏子辞千金》)
2.宾语前置。宾语前置相当多见,有几种情况。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苏轼《石钟山记》)。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9)
一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例如:
大王来何操? (操何) (司马迁《鸿门宴》)
沛公安在? (在安) (同上)
子何恃而往? (侍何) (彭端淑《为学》)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与谁)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司马迁《鸿门宴》)
一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例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韩愈《师说》)
唯利是图(图利)
3.定语后置。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常置于中心词之后。例如:
遂率子孙荷担考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大阉之乱,绍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张溥《五人墓碑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4.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则往往置后作补语。例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得双石于潭上。(苏轼《石钟山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司马迁《陈涉世家》)
求高考文言文常识总结!!越详细越好
高中语文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语文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高中必备文言文常识
虚词,通假字等:实词,就可以搜索出很多来。你可以在网上搜索搜索就可以找到了,文言句式高中必备文言文常识有,“高中文言句式”,词类活用。
如搜索“高考
文言实词”,一词多义
高中文言文常识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1—6册全) 第一册通假字 《烛之武退秦师》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勾践灭吴》 7.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知,通“执”,掌管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帅,通“率”,率领。9.令壮者无取老妇 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 免,通“娩”,分娩。11.三年释其政 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 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 铺,通“哺”,给人食物吃。14.无不歇也 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今齐地方千里 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 耆,通“嗜”,喜爱18.必勿使反 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 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劝学》 23.虽有槁暴 有,通“又”,又,再。暴,通“曝”,晒。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 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 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从,通“纵”。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 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 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 没,通“殁”,死。32.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崛起,兴起。33.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影子。 《鸿门宴》 34.距关 距,通“拒”,把守。35.毋内诸侯 内,通“纳”,接纳,使进来。36.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39.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怨,隔阂。 40.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兰亭集序》 42.虽趣舍万殊 趣,通“趋”,往,取43.亦由今之视昔 由,通“犹”,犹如,如同。 《归去来兮辞》 44.景翳翳以将入 景,通“影”,日光。45.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为什么。 古今异义古今异义《烛之武退秦师》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勾践灭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 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8.今寡人不能 不能,古,没有能力,今,不可以9.生丈夫,二壶酒,丈夫,古,男子;今,女子的配偶《触龙说赵太后》10.太后明谓左右 古:近臣、属下、侍奉在身边的人员等;今:左和右两方面,或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概数。 11.年几何矣古:多少;今:指数学的一门学科12,至于赵之为赵古: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 译为“到,上推到”; 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外提起一事。 《季氏将伐颛臾》1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古:把……当做,让……做;今:认为。14.是社稷之臣也 古:此,这,代词; 今:动词或形容词 15.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古:诸侯的封地称 今:“国”指国家, 《寡人之于国也》 16.河内凶 古:谷物收成不好, 17.弃甲曳兵而走 古:跑,逃跑;今:行 1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 古:供养活着的人; 《劝学》 19.金就砺则利 古:指金属制的刀剑 2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古:验,检查;今:探; 2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 古:安置,安身;今: 某人某事物上。 《过秦论》 2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 古:崤山以东,即东: 《鸿门宴》 23.约为婚姻 古:结成亲家;今:指 24.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的原因;今: 2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 古:意外的变故;今: 26.将军战河北 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 27.臣战河南 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2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 古:鱼和肉,指被欺凌 29.再拜献大王足下 古:两次;今:又一次 《兰亭集序》 30.列坐其次 古:旁边,水边;今:次序,等第 31.向之所欣 古:过去,从前;今: 有方向、对着、偏袒等意思 《归去来兮辞》 32.问征夫以前路 古:行人;今:指出征的人 常见实词归类 《烛之武退秦师》说 ①及郡下, (守,i舶口此(陈述)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杂说,一种文体) ③秦伯说,与郑人盟 (通“悦”,喜欢,高兴) 辞 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推辞)②停数日,辞去 (告别) ③不辞劳苦 (推托) 鄙 ①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边远的地方)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边邑)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浅陋) 微 ①则名微而众寡 (细小,轻微)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暗暗地)③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稍微,略微)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勾践灭吴》 知①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知道) ②如寡人者,安与知耻 (感到,懂得) ③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主持,管理) ④孰为汝多知乎 (通“智”) 复 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繁复) ②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 (再) ③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恢复) 劝 ①果行,国人皆劝 (劝勉) ②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说) 遂 ①自杀未遂 (成功) ②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于是,就) ③遂使之行成于吴 (终于) 当 ①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掌管) ②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面对) ③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介词,表示在某个时候)④—夫当关,万夫莫开 (阻挡,把守) ⑤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必定)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将) 《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 ①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朝拜)②于是人朝见威王 (朝廷)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读zhao平声,早晨) 孰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谁)②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通“熟”,仔细)③是可忍,孰不可忍 (什么) 诚 ①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真心,诚意)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确实,实在) ③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果真,表示假设) 方 ①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方圆,纵横)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地方)③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才,刚刚) 善 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善良,善事)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好,美好) ③京中右善口技者(擅长)④王曰:“善。” (表示同意的应答词) 间 ①奉命于危难之间 (时候,期间) ②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间或,断断续续)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参与)④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夹杂,搀杂) 《触龙说赵太后》 质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质地,底子)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作抵押,作人质) ③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询问) 及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到)②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趁着)③凡我父兄及国子姓(表示并列的连词,和,以及) ④徐公何能及君也(b《比得上,赶得上) 甚 ①不若长安君之甚 (厉害)②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严重)③目似瞑,意暇甚 (相当,很) ④好读书不求甚解 (仔细) 少 ①少时,一狼径去 (表示时间很短)②太后之色少解 (稍微,略微)③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 (读shoo,年龄小) 异 ①何异断斯织乎 (不同)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 (特别的,特殊的)③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特别) 渔人甚异之 (以……为异,对……感到诧异) ⑤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别的,另外的) 《季氏将伐颛臾》 是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这)②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判断词,是) ③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正确,与“非”相对) 疾 ①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病).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厌恶,憎恨) ③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快,急速) 止 ①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停止)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阻止) ③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仅仅,只) 见 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看见)②曹刿请见 (召见) ③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拜见) ④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出现) 过 ①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走过,经过) ②过犹不及 (超过) 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过分)④是谁之过与 (过失) ⑤无乃尔是过与 (责备)⑥故尝与过宋将军 (访,探望) 《寡人之于国也》 数 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数目) 数口之豕,可以无饥矣(shu6,④数罟不入湾池 (读c,密) 发 ①百发百中 (发射)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派遣)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打开)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花开) 直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不弯曲)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不过)③系向牛头充炭直 (通“值”,价钱) 兵 ①非我也,兵也 (兵器)②穷早黩武 (战争) 。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军队)④草木皆兵 (兵士) 胜 ①驴不胜怒,蹄之 (能承受) 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尽)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胜利)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超过)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优美的) 《劝学》 绝 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终止)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隔断)③以为妙绝 (到了极点) ④佛印绝类弥勒 (非常)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横渡) 强 ①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有力的弓)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强大,强健) 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有余) ④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读qiang,竭力,勉强) 假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凭借、借助)③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逛 (假如,如果) ④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与“真”相对,不真,假装) 望 ①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向远处看)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盼望、希望)③先达德隆望尊 (名望) ④适冬之望日前后 (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日) 闻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听见)②博闻强志 (见闻、知识)③不能称前时之闻 (声誉、名声)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高考文言实词”,一词多义高中文言文常识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1—6册全) 第一册通假字 《烛之武退秦师》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文言文常识虚词,通假字等:实词,就可以搜索出很多来。你可以在网上搜索搜索就可以找到了,文言句式高中必备文言文常识有,“高中文言句式”,词类活用。如搜索“高考文言实词”,一词多义高中文言文常识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1—6册全)
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