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高温期投喂饲料常识-水产养殖加温

第三方分享代码
hacker 3年前 (2022-07-04) 黑客团队 101 2

目录介绍:

连续高温对水产养殖有什么影响

一、连续高温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1、连续的高温天气,使池塘的水温大幅提高,已超过部分水产动物的最适生长温度,如南美白对虾最适宜生长水温为25—32℃,目前已超过32℃,池塘水温达到35℃左右,导致南美白对虾等水产养殖品种出现厌食情况,摄食大幅下降,生长减慢,抗病力与免疫力下降。

2、连续的高温天气,导致各类病菌及虫害繁殖速度加快,致使水产养殖品种极易感染疾病。如南美白对虾厌食症、白便病、黑鳃病、纤毛虫病等情况发生增加。

3、连续的高温天气,造成水色过浓,透明度降低,水体容易出现分层,也容易发生突变,池塘容易缺氧浮头等。同时也会出现亚硝酸盐、氨氮等指标偏高,PH值下降等情况。

二、主要对策措施

1、控制好投饲量。

投饲量要根据天气、成活率、残饵量、水质等具体情况来确定。投喂的饲料必须控制在1.5小时以内吃完为宜,切勿有饲料浪费的现象出现。天气晴好、通风、水温适宜时可适当多喂,突然出现雷阵雨、暴风雨、寒流侵袭时要少喂或停喂;水质良好时可适当多喂,水质变差或恶化时少喂或停喂;池塘溶解氧充足时可适当多喂,池塘出现亚缺氧或缺氧情况时要少喂或停喂;池虾出现厌食症、白便症等症状的池塘要少喂或停喂,池虾摄食正常的池塘可适当多喂。

2、加强水质管理。

(1)加强池塘增氧。应坚持每天午后开动增氧机2小时左右,及时消除水体分层,夜间要提前开动增氧机,并延长开机时间,以降低池塘水温,避免虾塘缺氧泛池。

(2)适量加注新水。根据池塘水质状况,适时适量加注新水,使养殖池塘的水位保持在最高水位。但要注意的是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每天的进水量应控制在5厘米以内,切勿大排大灌。

(3)做好水质检测。重点是亚硝酸盐、氨氮、PH值等指标,要求亚硝酸盐、氨氮等指标不能出现,PH值控制在8.5—9.0范围内。其它:透明度应控制在30厘米左右,水色以油绿色、草绿色为佳,溶解氧必须保持4毫克/升以上。

(4)做好水质调节。每半月泼洒池塘解毒宝1次,每周施放EM原露、水产专用氨基酸活性1次,保持水色呈油绿色或草绿色,而且水的颜色要“肥、活、嫩、爽”,透明度控制在20—30厘米,不能出现水质分层,出现云块状与条状等情况。

3、做好轮捕工作。

一旦当南美白对虾达到商品规格时,必须仔细分析放养量、成活率、投饲量、池虾规格、水质和底质状况等。若放养充足、成活率高,当池塘虾规格达到100尾/公斤左右,或者投饲量达到250公斤左右时,则应做好南美白对虾的轮捕工作。轮捕应采用地笼诱捕,防止捕捞量过多而影响虾的产量。

4、做好疾病预防。

(1)定期开展水体消毒。一般每隔15天左右,每亩每米水深可用二氧化氯片100克抛洒至池塘最深处,或者用增效戊二醛200毫升进行全池泼洒,预防黑鳃病、褐斑病、鱼类出血病等细菌性病害的发生。

(2)增强抗病能力。饲料中适量添加免疫制剂、酶制剂、饲料级生物活菌等,以促进鱼、虾、鳖等水产品良好生长,增强免病能力和抗病能力。

(3)定期使用生态制剂。根据池塘水质状况,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水质改良剂、底质改良剂,以调节水质激发有益菌群迅速繁殖,吸收和消耗水体中有害物质,改善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使水质得到净化,从而保证各类水产养殖品种的正常生长。

水产基本知识

水产常识

 水产养殖户饲料使用中应避开的六个误区

在五月份的科技入户指导中,发现目前水产养殖户中普遍存在水产饲料的使用误区,今就相关问题指出错误认识,提出解决之道。

误区一 :部分养殖户认为饲料蛋白质越高越好。其不知投喂高蛋白饲料若不能完全利用,则残饵沉积于池底,导致细菌繁殖,引发疾病。而摄入体内的则会转化成脂肪堆积于各个器官,引起病变及器官衰退。

误区二:一味降低成本,不考虑营养均衡,不了解某些添加剂的作用。比如甜菜碱和氯化胆碱有很多养殖户不会添加,而它们对脂肪转化的意义重大。很多饲料加工厂并无专门的饲料配方员,单纯依照养殖户的要求生产,所以饲料问题尤为突出。

 误区三:错误的用药习惯。一些养殖户习惯于在饲料中长期添加药物原粉如抗生素。这样做只会加重肝脏负担,破坏肠道内菌群平衡,加重抗药性。在走访中还发现,一些养殖户认为中药无副作用,可以随意添加。而这实际上无益甚至有害。

 误区四:对疾病传染环节不了解,病死鱼打捞后做成鱼粉又添加至饲料中。

误区五:对活饵料等天然饵料的忽略。其实利用诱蚊灯一个晚上可以诱得几十斤昆虫入水,可操作性很强,这才是高营养低成本的饲料。

误区六:不能灵活掌握饲料蛋白质的含量变化。在春节水生动物刚摄食时,需提高饲料蛋白质含量;高温季节病害频发时,应适当降低;而入冬前,为保证养殖动物越冬,又要提高其含量;在天气变化较大或发病时也要适当降低蛋白质含量。

捕捞泥鳅方法有那些

泥鳅属底层鱼类,常生活于水底的淤泥中。由于其体形小,成鳅一般体长10-20厘米,加之身体光滑,一般很难捕捉。这里介绍几种泥鳅的捕捞方法,供读者参考。

1、挖捕:秋后水温逐渐降低,泥鳅畏寒纷纷钻入池底淤泥中,此时可逐渐放干池水,用铁锹等工具逐块翻泥捕捉。为了不使鳅体受伤,应尽量徒手捕捉,也可将含鳅的淤泥挖入铁筛中,再用清水冲击泥土而捕获。

 2、网捕:分为罾网(一种用木棍或竹竿做支架的方形鱼网)捕捞和张网捕捞两种。罾网捕捞是把网片铺设在注水口附近的鱼溜底部,然后注入新水,流水会诱集鱼群,可定时起网获鱼。或者把罾网沉入底部,再将泥鳅喜食的沉性鱼饵投在网中央,待鱼群聚集网中,把网拉起即可捕获。也可在排水口处张网,即夜间排水,泥鳅随排水落入网内被捕获。

3、灯火照捕:泥鳅喜欢上半夜睡眠,下半夜活动,所以,根据此习性,在上半夜捕捉泥鳅可用灯火照捕。此法适用于捕捉天然水体中的泥鳅。

 4、笼捕:鳅笼用竹篾编成,笼长30厘米,直径9厘米左右,笼口装有能进不易出的倒须,另一端出鱼口直径约2厘米。捕鱼时,先在笼内装入泥鳅喜食的饵料团块,并堵住进鱼口,将笼沉入集鱼坑中,每隔0.5-1小时起笼取鱼1次,不要间隔时间太长,以防止笼内泥鳅过多窒息而死。

5、盆捕:将盆内放入煮熟的猪、羊骨头等,盆口蒙上一块白布,布中央开一个比泥鳅略粗的圆孔,将盆口朝下按入泥底,使盆口与池底相平,诱使泥鳅从小孔钻入摄食而被捕获。

6、冲捕:在靠近水口的地方设置鱼网,然后从进水口放水,用微流水刺激泥鳅,因其有逆水逃逸的特性,所以泥鳅在进水口附近集群,待一定时间后可将鱼网提起而将泥鳅捕获。

 7、饵料诱捕:把炒香的米糠及其他泥鳅喜食的饵料放在网具内,泥鳅味觉敏锐,闻香后钻入网具内而被捕获,此法多适于在稻田等水体捕获。

水产养殖过程中病害防治技术

水产养殖过程中病害防治技术

发生鱼病的原因

主要包括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外因主要指下面三项:

自然条件因素引起

1水温的变化:鱼是冷血动物,体温随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水温急剧升降,鱼体不易适应,可能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鱼类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对水温也有一定的要求,鱼苗下塘时要求池水温度不超过2℃,鱼种不超过4℃,温差过大就会引起鱼苗大量死亡。

2水质的变化:影响水质的因素主要有生物的活动、水源、底质及气候的变化。如池中有机质过多,微生物分解旺盛时,一方面需要吸收水中大量氧气,同时还会放出硫化氢、沼气等有害气体,这些有害气体聚集一定数量后,水质便会变成不良,不利于鱼的生长,却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提高了发病率。而且鱼对水体pH值也有一个适应范围,以7——8.5为适宜,如果pH值低于4.5或高于9.5,就会引起鱼类发生不良或死亡。

高温梅雨天气,水产养殖户应该怎么预防?

梅雨季节到来,连续降雨容易引起鱼类以下危害:

1、连续阴雨天水质、底质恶化,寄生虫多

2、阴雨天鱼体消化能力减弱,不合理投料肝肠损伤

3、阴雨天真菌、细菌等病原生物大量繁殖,容易爆发疾病

4、暴雨导致水温骤降,藻类死亡,有机颗粒增加,使池塘溶氧降低,藻相、菌相平衡遭到破坏 。

建议预防措施:

1、 定期内服车静,减少寄生虫繁殖。同时阴雨天刺激性杀虫药容易出事故(死鱼、倒藻大缺氧)

2、 提高水位、多开增氧机,打开表面张力,防止缺氧倒藻

3、 保肝护肠,内服赛科侠肝义胆和赛有渔液肽美,修复肝脏和肠道损伤,增加鱼体抵抗力。

4、 雨后消毒处理:鱼类没有太大反应可以不用消毒,若鱼体有红点、红斑、鳃酶等细菌病则需要用消毒剂进行处理,选择比较温和的碘制剂进行消毒处理。

在夏季的高温天气里,水产养殖需要预防哪些病害?

氧气是水产动物生命活动的基础,影响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免疫、抗病等生理活动,影响水产动物摄入量、诱饵利用。大部分水产动物主要通过水域获取氧气,水域的溶解氧量影响水产动物获取氧气的难度和各种生命活动能否顺利进行。氧气在水体中的溶解与水温呈负关系,因此高温季节水温越高,相应水体氧气的溶解度越低。同时,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水温越高,各水生生物的耗氧率越高。受上述两个因素的影响,养殖水域容易发生低溶解氧和缺氧状态。

高温季节也是水产动物的快速生长季节。为了获得更快的增长、更大的产量,养殖户增加诱饵供应频率和投入量,水产动物摄取更多的饲料物质,可能导致鱼体超定期生长、发育,鱼体本身也可能出现脂肪肝、糖尿病、肥胖等“富贵病”。消化系统负荷高,运行超负荷,一般来说,水生动物的蛋白质含量占总湿中的16%~18%左右,喂食的饲料蛋白质含量一般达25%~45%,在目前养殖行业常见的饵料系数下,投水的饲料只有部分有效蛋白质转化为机体蛋白质,其余蛋白质通过残饵、尸体和粪便释放到水体中。

它是影响我国淡水鱼养殖生产的最重要的鱼病之一,主要危害草鱼鱼种和一足龄鲱鱼、草鱼出血病的临床症状,即红色肌肉型、红色鳍和红肠型。患有草鱼出血病的草鱼和青鱼主要出现肠道均匀发红的症状,有些病鱼有红鳍红色鳃盖现象,偶尔会出现红色肌肉的症状。解剖生病的草鱼和青鱼,可以看到肠子均匀地红,附着在肠子上的脂肪也出血,充血变红。切开肠子后,可以看到肠子的内壁也变红了。但是发病鱼的大部分体表基本上没有明显的异常。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发病、感染率和死亡率高的传染性疾病。这种病毒只感染鲤鱼和锦鲤,甚至感染鱼苗、幼鱼和成语,死亡率达80%至100%。水温在25左右容易爆炸。

对虾白斑综合症是由白斑综合症病毒感染引起的。病虾一般停止摄取,行动迟钝,虚弱,无力跳跃,在水面上游荡或趴在池塘边不动,死亡出现。会伤害淡水鱼类各年龄的鱼。特别是钟鱼的危害最大,可以在全国各地流行。其中广东、广西、福建最严重。大量多种茶蟑螂寄生在鱼体皮肤或鳃上的疾病,引起这种病的病原体约有10多种,主要有引人注目的茶蟑螂、粗刺头籽车轮虫等。茶蟑螂经常寄生在鱼的体表和鳃上,主要寄生在鱼的鳃上。病鱼症状表现为白头偕老或不停旅行的症状,鱼的嘴和鳃因损伤而难以摄取,呼吸短促。

何为水产养殖“定”投喂技术?

①定质。定质是在养殖过程中要根据养殖品种,选择投喂适宜营养含量的配合饲料。饲料适宜营养含量是随着养殖品种的个体大小、年龄和平均水温而变动的。水产养殖动物是变温动物,正常情况下水温的高低决定着养殖动物摄食量的大小,或者停食和开食。因此在适宜生长水温中投喂的饲料蛋白质含量可相应高些。相反,在水温较低时,投喂的饲料营养水平可低些,这样可节省养鱼成本。

②定量。定量是指每次投喂量要适量。养殖动物每次的投饲量是否适宜,直接关系到能否提高饲料效率和降低成本。投喂量不足时,养殖动物常处于半饥饿状态而不生长,若摄入的营养不能维持机体活动需要还会减重,同样会造成饲料的浪费而增加成本。投喂量不足还会引起养殖动物激烈抢食,结果会导致在收获时养殖动物的个体大小差异大;投喂过量,不但饲料利用低,而且败坏水质,严重时会引起养殖动物生病或引发“泛塘”事故。而且,养殖动物摄食过饱,饲料消化不彻底也是造成饲料浪费的原因之一。

③定时和定位。定时和定位是指投喂饲料的时间和地点要固定。因为养殖动物一经投喂驯养后,会形成一种习惯,会按时到投喂点觅食。所以在适宜生长时间里,要每天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投喂,以便于养殖动物集中摄食。如果投喂不按时,位置不固定,会影响集中摄食,这样也会造成投喂饲料营养的散失和饲料的浪费。投喂饲料的时间和地点的确定,应根据养殖动物的特性而灵活掌握。

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农业出版社《药用植物栽培和动物养殖大全》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

  • 访客 2022-07-04 17:26:55 回复

    述两个因素的影响,养殖水域容易发生低溶解氧和缺氧状态。高温季节也是水产动物的快速生长季节。为了获得更快的增长、更大的产量,养殖户增加诱饵供应频率和投入量,水产动物摄取更多的饲料物质,可能导致鱼体超定期生长、发育,鱼体本身也可能出现脂肪肝、糖尿病、肥胖等“

    1
  • 访客 2022-07-04 17:25:12 回复

    白对虾最适宜生长水温为25—32℃,目前已超过32℃,池塘水温达到35℃左右,导致南美白对虾等水产养殖品种出现厌食情况,摄食大幅下降,生长减慢,抗病力与免疫力下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