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主要黑客攻击-2018年黑客攻击事件

第三方分享代码
hacker 3年前 (2022-07-04) 黑客软件 109 5

目录介绍:

2018我们可能要忍受的人工智能阴暗面?

我们在一片对18岁照片的花样赞美中,迎来了又一个新年。

按说新年应该是开心的时候,但是刚刚跨年结束,抬头一看居然要上班了!不由得悲从心来……所以今天我们打算说点不那么开心的事。

最近几天,各种对2018年的科技预测层出不穷,其中对AI的畅想占了大头,内容差不多是一片喜庆祥和。

但事有两来,当我们开始从AI中收获价值的时候,技术升级后带来的潜在风险也在升温。这就像汽车当然好过牛车,但汽车也会带来各种各样的交通事故。我们当然不能因此禁止汽车上路,但是也不能对交通问题视而不见。

今天我们来预测几个,很可能在2018年进入我们眼帘的“人工智能负能量”。

毕竟做好准备,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

一、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开始出现个案

2017年1月,在加利福尼亚州阿西洛马举行的Beneficial Al会议上,近千名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专家,联合签署了著名的《阿西洛马人工智能23条原则》。

随后,各种关于人工智能伦理道德的讨论、会议,以及相关协会和科技组织开始出现在公众视野里。

《23条原则》的主要内容,就是呼吁人工智能不能损害人类的利益和安全,同时人工智能必须可以被人类控制,同时人类要尽量尊重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安全。

听起来颇有点科幻的味道,但是在各行各业开始部署AI,尤其开始利用AI进行自动化决策的时候,人工智能的伦理与道德问题或许真的会浮出水面。

比如说,自动驾驶车辆在马上要发生事故时,是优先保护路人还是乘客?假如AI诊断系统,给出的建议是安乐死,那么它算是杀人吗?为了避免更大损失,AI系统是否能打破规则,自行其是?

这其中最著名的,大概就是去年谷歌批评上海交大某团队进行的“看脸定罪犯”研究。引发了媒体对于AI价值观的大量讨论。

在各个产业场景开始使用AI技术时,随之而来的边界问题、责权问题、道德选择问题这些在实验室中不会出现的矛盾将很可能被引发。

人类还从未真正讨论过这些。假如2018年人工智能的落地化足够快,伦理问题的苗头或许会临近。

二、难以根治的的算法歧视

记得2016年,微软推出过聊天机器人Tay,却因为用户教给它大量种族歧视和脏话,一天内就被暂时下线。这引出了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机器学习会吸收人类的知识和信息来塑造自己,那么假如它吸收的信息含有大量“不那么纯良”的东西呢?

2017年,算法歧视问题非但没有被解决,各种各样新的问题还应运而生。比如谷歌大脑会给女性图片打上很多关于家庭、弱势的标签,显然有悖于女权主义精神;而把黑人识别为大猩猩,则点燃了AI种族歧视的话题关注度。

所谓的算法歧视,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最有可能在内容推荐和电商推荐两个地方感觉到。

比如说消费者刚看过宽大的衣服,电商就推荐减肥药,很可能让消费者联想到算法在歧视自己胖;再比如打开今日头条这类软件的时候,大家可能都出现过这种情况:偶尔点了一个推荐来的猎奇或者伪色情内容,然后再一刷新。

好嘛,蜂拥而至的类似内容啊,你本来想看的兴趣内容和专业内容瞬时间化为乌有。甚至你怎么点我不关心不喜欢,平台还是给你推荐。这就是因为算法的归类方式给你贴上了标签。这种歧视感也蛮严重的,好像背后有个人奸笑着对你说:“承认吧,你就是这么低俗……”

这类问题的根源,是机器学习技术进行个性推荐,今天还必须建立在两个逻辑的基础上:以过去算将来,以群体算个体。算法会吸收以前有过的经验来给你特定的某些东西,但很有可能歧视信息就包含在机器吸收的经验里。

在个性推荐系统越来越多场景应用可能的今天,我们恐怕短期内还难以根治算法的歧视。

三、私人数据与机器学习的矛盾日益凸显

人工智能和个人隐私,似乎从来都是一对天敌。

因为人工智能技术假如想要提供个性化、完全符合个人习惯的服务,那么就必然要学习和理解用户本身。而这其中,就涉及对用户私人数据的学习。

但出于隐私的考虑,以及对网络安全的不信任,大部分用户显然是不希望透露自己数据给机器的。

从而“鸡生蛋蛋生鸡”的矛盾就产生了。

近两年,用AI来读取用户个人数据这件事一直处在被压抑和不能提的状态。更早一点的时候,苹果和谷歌等大公司都推出过让AI读懂用户的产品,但很快就被舆论抨击给关停了。即使这样,谷歌去年推出的家用AI相机还是饱受诟病。

在2017年后半段,我们看到了AI芯片拉开了风云际会的争夺序幕。但是搭载AI芯片的硬件一定要有的放矢,有任务可以完成。于是让硬件读懂用户、让系统根据用户数据提供千人千面的服务,势必会重新回到公共视野里。

其实从大趋势上看,把个人数据交给机器似乎是人类不可避免的归宿。无论是医疗健康、金融服务还是社会安全,机器肯定都比人类更靠谱。只是这其中经历的不适感和安全风险是巨大的。

在2018年,无论是手机、音箱、穿戴设备、VR,在启用了机器学习能力后,似乎都要重新沾惹隐私数据这条红线。

究竟怎么处理这个矛盾,也是挺让人头疼的。

四、真假越来越难分

就目前来看,希望AI能像人一样对话和理解,显然还是为时过早的一件事。但是让AI来造假,似乎已经问题不大了。

此前我们讨论过视频和直播换脸的可能,其实从整个技术进度来看,基于GAN的仿真和替换技术正在整体成熟。无论是模拟替换音频还是视频文件,AI都已经能够得心应手的处理。

但这肯定不会是什么好事。在著名的Face2Face软件推出的时候,国外网友就惊呼,假如跟我视频聊天的人被替换了怎么办?

而在开发框架和数据资源越来越丰富、算法越来越强劲的今天,大概我们可以很肯定的说:2018年用AI来伪造视频音频将更加天衣无缝。

这是AI对未来技术的探索,却很可能引发社交媒体和网络传播的动荡:当我们看到的视频都可以完全造假的时候,这个世界还有什么可以相信呢?

假作真时真亦假,只能期望反AI造假的AI系统也尽快出现吧。

五、黑客攻击有更多花样

2017年年末,谷歌TensorFlow被惊人的爆出框架漏洞,虽然是被白帽子找到,没有造成危险,但这还是点醒了我们一点:AI并不安全。

至此,我们已经见识过了各种黑客攻击和AI技术结合的可能性:用AI来伪造文件信息实施攻击和诈骗;利用AI技术来提升黑客攻击效率;以AI系统为目标的攻击。随着AI和物联网体系的结合,未来物联网攻击中很可能也会加入AI的身影。

AI技术的成熟,让网络黑客们找到了更多的目标、更多的工具以及更多的技巧。虽然AI同样给我们提供了各种保护互联网安全的方式。但无论如何,AI带给了黑客更多可能性是毫无疑问的。

2017年的网络安全世界并不平稳,各种各样的病毒和黑客肆虐不绝于耳。进入2018,我们很可能会在这个战场看到更激烈的搏杀。

结束语

就像任何一种技术革新一样,AI也同样在带来价值的同时创造了危险。而且凭借着识别和学习能力的特征,AI带来的负面影响说不定会比过往更大。

但是无论如何,技术就是这么一步步推进的。更好的风景总是伴随着更难走的路途。认识风险,并探索解决方案,或许才是人类与AI相处时更舒服的方式。

黑客攻击猖獗,全球千家公司遭“毒手”,给这些公司造成了多大的损失?

这一次的黑客攻击可以说是十分的猖獗,因为他们虽然攻击的只是一个美国的科技网络管理公司,但实际上因为他们所提供的信息管理服务以及产品是覆盖到全球各个国家的,所以这一次的黑客攻击直接导致近千家公司遭到他们的毒手,没有办法进行正常的营业,这一次所造成的损失大概约为800亿美元。而这也只不过是三天的正常损失,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一次的黑客袭击。

第一,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袭击?

黑客自然也不是吃饱了没事干,他们之所以要袭击这家公司,主要原因就是为了进行敲诈勒索,想必大家对全球非常火热的网络勒索案件已经非常的熟悉。黑客这样做,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拿到相映的勒索款,而这家公司在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答应他们的条件,认为自己的技术可以应对他们的攻击,但是我也没有想到,他们的防火墙在黑客面前竟然形同虚设,所以才造成了如此大的瘫痪。

第二,黑客为何把主要的攻击对象放在了美国这家公司上?

其实原因非常的简单,主要就是因为这家软件供应商的规模非常大,所控制的公司也是极其多的,所以如果攻击这家公司的话,那么说造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迫于下游消费者的压力,我想最后这家公司应该会有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就是赔钱了事,而第二个选择就是跟官方合作,找出背后的黑客从而解决问题

第三,这个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目前美国的国土安全部门以及网络信息安全管理部门对于这件事情已经展开了调查,相信在短时间内应该就会有初步的发现和进展,不过现在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在于,如果短时间内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的话,那么这一千多家公司应该如何进行正常营业以及损失谁来负责?

黑客攻击主要有哪些手段?

黑客攻击手段:

1、漏洞扫描器

漏洞扫描器是用来快速检查已知弱点的工具,这就方便黑客利用它们绕开访问计算机的指定端口,即使有防火墙,也能让黑客轻易篡改系统程序或服务,让恶意攻击有机可乘。

2. 逆向工程

逆向工程是很可怕的,黑客可以利用逆向工程,尝试手动查找漏洞,然后对漏洞进行测试,有时会在未提供代码的情况下对软件进行逆向工程。

3. 蛮力攻击

这种手段可以用于密码猜测,速度非常快。但如果面对的是很长的密码,蛮力搜索就需要更长的时间,这时候黑客会使用字典攻击的方法。

4. 密码破解

黑客会反复猜测尝试,手工破解常见密码,并反复尝试使用“字典”或带有许多密码的文本文件中的密码,从而可以窃取隐私数据。

5. 数据包嗅探器

数据包嗅探器是捕获的数据分组,可以被用于捕捉密码和其他应用程序的数据,再传输到网络上,造成数据泄露。

黑客作用原理

1、收集网络系统中的信息

信息的收集并不对目标产生危害,只是为进一步的入侵提供有用信息。黑客可能会利用下列的公开协议或工具,收集驻留在网络系统中的各个主机系统的相关信息。

2、探测目标网络系统的安全漏洞

在收集到一些准备要攻击目标的信息后,黑客们会探测目标网络上的每台主机,来寻求系统内部的安全漏洞。

3、建立模拟环境,进行模拟攻击

根据前面两小点所得的信息,建立一个类似攻击对象的模拟环境,然后对此模拟目标进行一系列的攻击。在此期间,通过检查被攻击方的日志,观察检测工具对攻击的反应,可以进一步了解在攻击过程中留下的“痕迹”及被攻击方的状态,以此来制定一个较为周密的攻击策略。

4、具体实施网络攻击

入侵者根据前几步所获得的信息,同时结合自身的水平及经验总结出相应的攻击方法,在进行模拟攻击的实践后,将等待时机,以备实施真正的网络攻击。

全球最为严重的黑客入侵事件有哪几起?

世界上自从电脑普及之后,就发生了很多黑客入侵的事件,下面介绍几种危害比较大,范围传播比较广的病毒。

一、“梅利莎病毒”事件

1998年,大卫L史密斯运用Word软件里的宏运算编写了一个电脑病毒,这种病毒是通过微软的Outlook传播的。史密斯把它命名为梅丽莎,一位舞女的名字。一旦收件人打开邮件,病毒就会自动向50位好友复制发送同样的邮件。史密斯把它放在网络上之后,这种病毒开始迅速传播。直到1999年3月,梅利莎登上了全球报纸的头版。据当时统计梅利莎感染了全球15%~20%的商用PC。还迫使Outlook终止了服务,直到病毒被消灭。而史密斯也被判20个月的监禁,同时被处5000美元罚款。这也是第一个引起全球社会关注的电脑病毒。

二、“冲击波病毒”事件

冲击波病毒是利用在2003年7月21日公布的RPC漏洞进行传播的,该病毒于当年8月爆发。它会使系统操作异常、不停重启、甚至导致系统崩溃。另外该病毒还有很强的自我防卫能力,它还会对微软的一个升级网站进行拒绝服务攻击,导致该网站堵塞,使用户无法通过该网站升级系统。使电脑丧失更新该漏洞补丁的能力。而这一病毒的制造者居然只是个18岁的少年,这个名叫杰弗里·李·帕森的少年最后被判处18个月徒刑。这个病毒的变种至今仍有存活,小心中招哦。

三、“爱虫病毒”事件

爱虫跟梅利莎类似也是通过Outlook电子邮件系统传播,不过邮件主题变为了“I LoveYou”,打开病毒附件后,就会自动传播。该病毒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袭击了全球无以数计的电脑,并且,它还是个很挑食的病毒,专喜欢那些具有高价值IT资源的电脑系统。“爱虫”病毒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传染速度最快而且传染面积最广的计算机病毒。

四、“震荡波病毒”事件

震荡波于2004年4月30日爆发,短短的时间内就给全球造成了数千万美元的损失,也让所有人记住了04年的4月。电脑一旦中招就会莫名其妙地死机或重新启动计算机;而在纯DOS环境下执行病毒文件,则会显示出谴责美国大兵的英文语句。

五、“MyDoom病毒”事件

MyDoom是一种通过电子邮件附件和网络Kazaa传播的病毒。在2004年1月28日爆发,在高峰时期,导致网络加载时间减慢50%以上。它会自动生成病毒文件,修改注册表,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传播。芬兰的一家安全软件和服务公司甚至将其称为病毒历史上最厉害的电子邮件蠕虫。据估计,这个病毒的传播占爆发当日全球电子邮件通信量的20%至30%,全球有40万至50万台电脑受到了感染。

六、美国1.3亿张信用卡信息被盗事件

28岁的美国迈阿密人冈萨雷斯从2006年10月开始到2008年1月期间,利用黑客技术突破电脑防火墙,侵入5家大公司的电脑系统,盗取大约1.3亿张信用卡的账户信息。造成了美国迄今起诉的最大身份信息盗窃案,也直接导致支付服务巨头Heartland向Visa、万事达卡、美国运通以及其他信用卡公司支付超过1.1亿美元的相关赔款。2010年3月,冈萨雷斯被判两个并行的20年刑期,这是美国史上对计算机犯罪判罚刑期最长的一次。正因为这次事件冈萨雷斯被称为美国史上最大的黑客。

七、索尼影业遭袭事件

2014年11月24日,黑客组织“和平卫士”公布索尼影业员工电邮,涉及公司高管薪酬和索尼非发行电影拷贝等内容。据估计此次行动与即将上映的电影《采访》有关。虽然索尼影业最终决定取消影片的发行。但在此次袭击事件发生数月后,其影响依然在持续发酵,电脑故障频发,电邮持续被冻结等。因涉及到诸多影视界明星及各界名人,该公司联席董事长被迫引咎辞职。

八、“熊猫烧香病毒”事件

为什么把熊猫烧香病毒放在最后呢,因为对熊猫烧香病毒体会最深,相信在2006年-2007年初玩电脑的人都会记得一个名为“熊猫烧香”的病毒,2007年1月初开始肆虐网络,它主要通过下载的档案传染,受到感染的机器文件因为被误携带间接对其它 计算机程序、系统破坏严重。在短短的两个多月时间,该病毒不断入侵个人电脑,给上百万个人用户、网吧及企业局域网用户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不过,熊猫烧香作者只为炫技,并没有像比特病毒一样为了要钱。2007年9月24日,“熊猫烧香”案一审宣判,主犯李俊被判刑4年。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

  • 访客 2022-07-04 19:30:55 回复

    招哦。三、“爱虫病毒”事件爱虫跟梅利莎类似也是通过Outlook电子邮件系统传播,不过邮件主题变为了“I LoveYou”,打开病毒附件后,就会自动传播。该病毒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袭击了全球无

    1
  • 访客 2022-07-05 02:37:12 回复

    学习。但出于隐私的考虑,以及对网络安全的不信任,大部分用户显然是不希望透露自己数据给机器的。从而“鸡生蛋蛋生鸡”的矛盾就产生了。近两年,用AI来读取用户个人数据这件事一直处在被压抑和不能提的状态。更早一点的时候,苹果和谷歌等大公司都推出过让AI读懂用户的产品,但很快就被舆论抨击给关停了。即使这样,谷

    2
  • 访客 2022-07-04 17:45:35 回复

    这一病毒的制造者居然只是个18岁的少年,这个名叫杰弗里·李·帕森的少年最后被判处18个月徒刑。这个病毒的变种至今仍有存活,小心中招哦。三、“爱虫病毒”事件爱虫跟梅利莎类似也是通过Outlook电子邮件系统传播,不过邮件主题变为了“I LoveYou”,打开病毒附件后,

    3
  • 访客 2022-07-04 19:45:51 回复

    这家公司,主要原因就是为了进行敲诈勒索,想必大家对全球非常火热的网络勒索案件已经非常的熟悉。黑客这样做,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拿到相映的勒索款,而这家公司在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答应他们的条件,认为自己的技术可以应对他们的攻击,但是我也没有想到,他们的防火墙在黑客面前竟然形同虚

    4
  • 访客 2022-07-04 20:44:15 回复

    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的话,那么这一千多家公司应该如何进行正常营业以及损失谁来负责?黑客攻击主要有哪些手段?黑客攻击手段:1、漏洞扫描器漏洞扫描器是用来快速检查已知弱点的工具,这就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