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介绍:
- 1、关于地震的P波和S波的问题
- 2、地震P波 和S波的问题
- 3、纵波为什么用p表示?横波为什么用s表示?
- 4、什么是地震波?分为哪几种
- 5、地震中的“P波”和“S波”分别是什么?他们能给地面带来怎样的震感?
- 6、地震p波与s波的区别和关系
关于地震的P波和S波的问题
地震P波(纵波)和S波(横波)运行时弹性岩石运动的形态 弹性岩石与空气有所不同,空气可受压缩但不能剪切,而弹性物质通过使物体剪切和扭动,可以允许第二类波传播。地震产生这种第二个到达的波叫S波,即横波。在S波通过时,岩石的表现与在P波传播过程中的表现相当不同。因为S波涉及剪切而不是挤压,使岩石颗粒的运动横过运移方向(图2.1)。这些岩石运动可在一垂直向或水平面里,它们与光波的横向运动相似。P和S波同时存在使地震波列成为具有独特的性质组合,使之不同于光波或声波的物理表现。因为液体或气体内不可能发生剪切运动,S波不能在它们中传播。P和S波这种截然不同的性质可被用来探测地球深部流体带的存在(见第6章)。
相关性质
带偏光眼镜以减弱散射光的人可能熟悉光的偏振现象,只有S波具有偏振现象。只有那些在某个特定平面里横向振动(上下、水平等)的那些光波能穿过偏光透镜。传过的光波称之为平面偏振光。太阳光穿过大气是没有偏振的,即没有光波振动的优选的横方向。然而晶体的折射或通过特殊制造的塑料如偏光眼镜,可使非偏振光成为平面偏振光。 当S波穿过地球时,他们遇到构造不连续界面时会发生折射或反射,并使其振动方向发生偏振。当发生偏振的S波的岩石颗粒仅在水平面中运动时,称为SH波。当岩石颗粒在包含波传播方向的垂直平面里运动时,这种S波称为SV波。 大多数岩石,如果不强迫它以太大的幅度振动,具有线性弹性,即由于作用力而产生的变形随作用力线性变化。这种线性弹性表现称为服从虎克定律,是以与牛顿同时代的英国数学家罗伯特·虎克(1635~1703年)而命名的。这种线性关系由图2.2所示的加重物的弹簧伸展来表示。如果重物的质量加倍,线性弹簧的伸展也加倍,如果重物回到原来大小,则弹簧回到原来位置。相似地,地震时岩石将对增大的力按比例地增加变形。在大多数情况下,变形将保持在线弹性范围,在摇动结束时岩石将回到原来位置。然而在地震事件中有时发生重要的例外表现,例如,当强摇动发生于软土壤时,会残留永久的变形,波动变形后并不总能使土壤回到原位,在这种情况下,地震烈度较难预测。我们将在本书后面谈到这些关键的非线性效果。
地震P波 和S波的问题
地震波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表面波,一种是实体波。表面波只在地表传递,实体波能穿越地球内部。
实体波(Body
Wave):在地球内部传递,又分成P波和S波两种。
P波:P代表主要(Primary)或压缩(Pressure),为一种纵波,粒子振动方向和波前进方平行,在所有地震波中,前进速度最快,也最早抵达。P波能在固体、液体或气体中传递。
S波:S意指次要(Secondary)或剪力(Shear),前进速度仅次于P波,粒子振动方向垂直于波的前进方向,是一种横波。S波只能在固体中传递,无法穿过液态外地核。
利用P波和S波的传递速度不同,利用两者之间的走时差,可作简单的地震定位。
表面波(Surface
Wave):浅源地震所引起的表面波最明显。表面波有低频率、高震幅和具频散(Dispersion)的特性,只在近地表传递,是最有威力的地震波。
洛夫波(Love
Wave):粒子振动方向和波前进方向垂直,但振动只发生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垂直分量。
雷利波(Rayleigh
wave):又称为地滚波,粒子运动方式类似海浪,在垂直面上,粒子呈逆时针椭圆形振动。
地震定位
S-P波走时差:
地震发生后,P波和S波会以不同的速度向外传递,随着距离的不同,P波和S波抵达的时间差也会不同。我们已知P波和S波波速,利用下列公式即可求出测站距离震中距离。
t=(r/Vs)-(r/Vp)
t=走时差
Vs=S波速度
Vp=P波速度
r=震中和测站距离
将每个测站的结果,以离震中距离为半径,测站为圆心画圆,当测站数目足够时,这些圆会交为同一点,即可求得震中。
P波抵达时间:
S-P波走时曲线的定位原理非常浅显易懂,但是在实际状况中,要精确的判定P波的抵达时间远比S波容易。在一般情况下,P波信号的强度远大于背景噪声,能轻易的判定,而S波的波速低于P波,造成判断S波的抵达时间会受到P波的干扰而出现误差。
使用P波抵达时间定位时,会采用多个测站的P波抵达时间,配合地壳的P波波速模型,利用逆推原理来判定震中。在这种情况下,地壳的速度模型就扮演重要的角色,然而地壳的组成复杂,地质构造也会影响波速,地震定位的精确性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双差分定位:
理论上,如果两个地震的震源靠近,震源机制解相同,两个地震抵达同一测站的地震波会有相似的波形。根据这个原理,比较震源相近的地震波波型,求得两个地震的走时差,并利用这个数值修正地震之间的相对位置,可以获得地震的精确位置。
纵波为什么用p表示?横波为什么用s表示?
地震波,它可以分为“体波”和“面波”两种,前一种又可分为“纵波”及“横波”。“纵波”即“primary wave”,便是常见的P波,其震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同,在固、液、气体中均可传播,由于速度较快、最先达到震中而得名;同理,“横波”的震动方向垂直于传播方向,只能在固体中前进,遇到液体便会停止下来,是随后袭击震中的“secondary wave”,我们简称为S波。
什么是地震波?分为哪几种
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这种扰动构成一个波源。由于地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向地球内部及表层各处传播开去,形成了连续介质中的弹性波。按传播方式可分为三种类型:纵波、横波和面波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三种类型:纵波、横波和面波。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面波又称L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地震中的“P波”和“S波”分别是什么?他们能给地面带来怎样的震感?
地震波(seismic wave)是由地震震源向四处传播的振动,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周辐射的弹性波。按传播方式可分为纵波(P波)、横波(S波)(纵波和横波均属于体波)和面波(L波)三种类型。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这种扰动构成一个波源。由于地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向地球内部及表层各处传播开去,形成了连续介质中的弹性波。
纵波引起上下振动,
横波引起左右振动
地震p波与s波的区别和关系
地震波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表面波,一种是实体波。表面波只在地表传递,实体波能穿越地球内部。
实体波(Body Wave):在地球内部传递,又分成P波和S波两种。
P波:P代表主要(Primary)或压缩(Pressure),为一种纵波,粒子振动方向和波前进方平行,在所有地震波中,前进速度最快,也最早抵达。P波能在固体、液体或气体中传递。
S波:S意指次要(Secondary)或剪力(Shear),前进速度仅次于P波,粒子振动方向垂直于波的前进方向,是一种横波。S波只能在固体中传递,无法穿过液态外地核。
利用P波和S波的传递速度不同,利用两者之间的走时差,可作简单的地震定位。
表面波(Surface Wave):浅源地震所引起的表面波最明显。表面波有低频率、高震幅和具频散(Dispersion)的特性,只在近地表传递,是最有威力的地震波。
洛夫波(Love Wave):粒子振动方向和波前进方向垂直,但振动只发生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垂直分量。
雷利波(Rayleigh wave):又称为地滚波,粒子运动方式类似海浪,在垂直面上,粒子呈逆时针椭圆形振动。
地震定位
S-P波走时差:
地震发生后,P波和S波会以不同的速度向外传递,随着距离的不同,P波和S波抵达的时间差也会不同。我们已知P波和S波波速,利用下列公式即可求出测站距离震中距离。
t=(r/Vs)-(r/Vp)
t=走时差
Vs=S波速度
Vp=P波速度
r=震中和测站距离
将每个测站的结果,以离震中距离为半径,测站为圆心画圆,当测站数目足够时,这些圆会交为同一点,即可求得震中。
P波抵达时间:
S-P波走时曲线的定位原理非常浅显易懂,但是在实际状况中,要精确的判定P波的抵达时间远比S波容易。在一般情况下,P波信号的强度远大于背景噪声,能轻易的判定,而S波的波速低于P波,造成判断S波的抵达时间会受到P波的干扰而出现误差。
使用P波抵达时间定位时,会采用多个测站的P波抵达时间,配合地壳的P波波速模型,利用逆推原理来判定震中。在这种情况下,地壳的速度模型就扮演重要的角色,然而地壳的组成复杂,地质构造也会影响波速,地震定位的精确性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双差分定位:
理论上,如果两个地震的震源靠近,震源机制解相同,两个地震抵达同一测站的地震波会有相似的波形。根据这个原理,比较震源相近的地震波波型,求得两个地震的走时差,并利用这个数值修正地震之间的相对位置,可以获得地震的精确位置。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运动方式类似海浪,在垂直面上,粒子呈逆时针椭圆形振动。地震定位S-P波走时差:地震发生后,P波和S波会以不同的速度向外传递,随着距离的不同,P波和S波抵达的时间差也会不同。我们已知P波和S波波速,利用下列
后面谈到这些关键的非线性效果。地震P波 和S波的问题地震波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表面波,一种是实体波。表面波只在地表传递,实体波能穿越地球内部。实体波(BodyWave):在地球内部传递,又分成P波和S波两种。P波:P代表主要(
便会停止下来,是随后袭击震中的“secondary wave”,我们简称为S波。什么是地震波?分为哪几种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这种扰动构成一个波源。由于地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向地球内部及表层
的横向运动相似。P和S波同时存在使地震波列成为具有独特的性质组合,使之不同于光波或声波的物理表现。因为液体或气体内不可能发生剪切运动,S波不能在它们中传播。P和S波这种截然不同的性质可被用来探测地球深部流体带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