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介绍:
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原理是什么?
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基于智能视频分析,自动对视频图像信息进行分析识别,无需人工干预;对河道、湖泊等区域水位进行实时监测,监测到水位达到警戒水位时,及时进行预警,有效的协助管理人员处理,同时还可查看现场录像,方便事后管理查询,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
如今科技发达,地震的提前预警提示究竟是什么高科技?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也就是说,地震无法阻止,也不可避免。
据统计,地震带来的灾害位居各种自然灾害之首,如何减轻地震灾害是全社会共同面临的严峻问题,其中,地震预警就是为减轻地震灾害而进行的积极尝试。
现在,震长就和大家聊聊地震预警到底是咋回事,地震预警是万能的吗,有了地震预警就避免地震灾害吗……
地震预警能用吗?
当然能用,日本、墨西哥等国家都已经使用了地震预警系统,还都取得了减灾实效。而且地震预警的原理并不难懂,但因为都沾了个“预”字,容易被大家理解成“预测”、“预报”,以为是国外研发的啥黑科技,能提前告知地震的发生。其实不然,地震预警是在地震发生后才使用的。
(灵魂画手出没,高能预警)
地震,与生俱来的有两种波:P波和S波(还有其它波,在这里不讨论),P波速度快(6公里/秒),能量小、破坏力小,像一个跑得快的小瘦子;S波速度慢(3.7公里/秒),但是能量大、破坏力大,像一个跑得慢的大胖子。
地震发生后,P波和S波一起向四面八方“跑”出去。P波跑得快呀,先遇到了地震监测仪。
系统自动判断出发震时刻、震中位置、震级大小,预警系统立即开始工作,派出电磁波(每秒30万公里,电话、广播、电视、网络、手机)向远方发出警告。
这就是地震预警,整个地震预警系统包括了地震监测台网、地震参数快速判测系统、警报信息快速发布系统和预警信息接受终端。整套系统高度集成、实时监控、飞速响应,为的就是和地震波赛跑:多跑赢一秒,就能多获得一秒的应对时间,用分秒必争来形容最为恰当不过。
地震预警好用吗?
在距离发生地震较远的地方,收到警报时地震波还未到达,从而就可以采取紧急措施进行逃生和关闭电、气、水等生命线设施,使地铁、高铁减速等。这样就可以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如同防空警报一样,知道敌机已经起飞了,拉响防空警报,提醒人们躲避。你说,好用不好用?
但是地震预警也不是万能的。它提供的应急时间是有上限的。离震中越近,获得的预警时间就越短。这是地震预警打娘胎里带出来的缺陷,无法避免。
2008年6月14日,日本发生的里氏7.2级地震中,距离震中30公里的鸥州,在3.5秒后收到了预警信息,但此时破坏性的S波已经到达。在遭受严重冲击的栗原,地震预警信息只提供了0.3秒的应急时间。对应于距离震中50公里和80公里的居民,则分别获得了5秒和15秒的应急时间。
再一个,就是我们平时看震讯,都知道在计算机自动发布震讯后过几分钟会公布人工测定结果,且要以人工测定结果为准。在预警系统中,只凭借P波自动算出来的地震三要素,必然跟实际结果有所差异。而不同的震级又对应着不同的应急避险措施,不准确的测定结果很有可能会影响社会避险的效果。
2008年1月27日,日本时报发不了一则标题为“地震预警系统再次失效”的新闻,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地震预警系统的现状。新闻中提到,预警系统对在日本海岸发生的震级为4.7级的地震并未发出预警信息,原因是快速判定的地面运动强度为4级(根据日本烈度表),低于警报阈值5级,而实际的地面运动强度为7级。在6月14日里氏7.2级的地震中,预警系统虽然被即时触发,但预估的震级为5.7级,仍远低于实际的7.2级。
地震预警怎么用?
说到底,这地震预警还是有很大好处的。虽然对于中小地震,地震预警作用有限,但大地震在盲区以外的一定区域仍会产生强烈震动,且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如果进行地震预警,就可以减轻盲区以外的灾害,我们把这个区域称为地震预警的获益区。再远的区域,例如烈度为6度以下较远的区域,地震预警的作用也就不大了,称为地震预警的无效区。因此可以说地震预警对震级大的地震作用才大。
但要充分发挥预警系统的功效,还需要与之配套的社会工程和应急培训。即使知道地震在10秒后就到,但高铁无法停车,工厂无法立即生产,群众不知躲避,一样白搭。
在日本预警系统的宣传手册中有一部分内容很有意思,它告诉居民在收到预警信号后,一定不要从居民楼和办公楼逃离,而是先躲避。这样的要求一是因为预警系统针对的是普通地震和强震,对于毁灭性的特大地震功效有限;二是日本对本国建筑的抗震性能很有信心;三可以避免由于混乱逃生引起的踩踏伤亡事件。通过这个细节我们可以看出,对设防区的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是必要的,缺乏必要的宣传和培训,预警系统甚至会带来负面的效果。
地震预警是社会工程,我们需要了解和正确地运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目前我国正在建立地震预警系统,有些地区已经开始进行地震预警的实验和示范,我们很快就有地震预警啦!
自然灾害能提前预知和规避财产损失吗?
从单灾种监测预警向多灾种联合监测预警发展既是现实需求,也是目前国际的发展趋势。”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许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多灾种统一预警条件已成熟,建议由应急管理部牵头,督促各级地方政府配合推动,加快建立多灾种联合监测预警体系。
多灾种防治须引起重视
许强指出,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率提高,气象及其相关灾害,如强降雨、低温、干旱、洪涝以及山洪泥石流、滑坡、山火等不断增多,自然灾害防控压力增大。同时,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人口集中度不断提高,自然灾害引发的灾害链效应往往会使灾害风险和损失不断放大。
“发生在高山峡谷区的强震不仅会引发山体滑坡,形成堰塞湖,还可能使水利水电工程的大坝、化工装置,甚至军事设施遭受破坏,进一步引发流域性的洪涝灾害、有害物质泄漏和水资源污染,不仅直接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广泛的社会影响,而且会严重阻碍应急救援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放大灾害损失。”许强说。
联合预警已具备技术条件
许强认为,目前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各种地面和地下传感装置,以及物联网、无线通信、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自然灾害风险源的早期识别、提前发现,以及灾害监测预警、应急救援与处置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并使提前主动防范灾害成为可能。
“我国在相关领域已开展大量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尤其在气象预警、地震预警、地质灾害预警等方面,都已建立相关监测预警系统,并逐渐业务化运行,在相关领域单一灾种的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强说。
许强指出,我国目前的地震、地质灾害、山洪灾害、气象灾害,以及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高重叠性,相关部门和单位在相关区域已布设了不少监测预警仪器设备,但这些仪器设备分属于不同部门管理,各自散落在不同单位,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设备、人力资源的浪费。
“事实上,很多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不仅前端传感器(如雨量、气象、液位等)可以通用,其传输和通信系统、预警系统更是可以共用的,采用多套系统也人为增加了基层管理人员和受益百姓的负担和压力,大家不知道究竟该看哪个系统。”许强说。
构建体系需多方联手
许强认为,目前常规的地质灾害,如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以及气象灾害,如强降雨等极端天气的预警基本上已经能够构成一个整体,也就是说,技术上已经成熟了,但相关体制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理顺。
为此,他建议由应急管理部门牵头,统一规划布局,并汇聚和整合相关力量,形成创新合力,开展多灾种综合防控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应用。同时,将多灾种联合监测与预警纳入我国“十四五”防灾抗灾救灾规划,设立相关专项项目,组织优势力量,开展相关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成果推广应用。
许强认为,今后应重点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的多源立体观测体系,逐步实现从多灾种自然灾害风险源的自动识别和提前发现,到长期持续监测和掌握发展动态,及灾害发生前的实时自动预警和信息发送,再到灾害发生后的应急响应和处置等整个流程的信息化和科学化,同时加强相关仪器设备研发和软件系统研发。
此外,许强还提出,在建立多灾种联合监测预警体系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效发动群众,将群防和技防有机结合,筑牢防灾减灾的人民防线。
“利用现有的灾害监测预警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减轻基层灾害信息员的工作强度。他们不用一下雨就冒着生命危险守在那里,因为可以通过设备清晰监测到地面情况。同时,在日常巡查中,如果发现有什么隐患问题,他们可以拍照上传到地质灾害实时预警手机App中,有效弥补了卫星遥感等技术设备的缺陷。”许强说。
许强建议,国家应大力开展科普教育,提升全社会对于自然灾害的认知水平,重点解决“如何主动防范自然灾害”“收到预警之后怎么办”等问题,使公众进一步了解灾害预警相关常识以及关键设备的操作方法,并对自然灾害高风险区的人员加强针对性的灾害避险科普教育和应急演练
什么是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包括哪些内容?
灾害监测预警运用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各种预警系统在减灾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据科技部有关人士介绍,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各种预警系统在我国减灾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气象局、区域气象中心、省气象台等2600个气象台站形成了全国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系统,利用以计算机为主要手段的实时业务系统、卫星云图接收处理系统、数字化天气雷达和甚高频电话辅助通信网等先进技术,在全国建起了一个广泛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服务网。
900多个综合和单项台站组成的地震检测网以及"各种前兆手段的大震快速响应系统"、"大区域遥测台网联网"等的建立,提高了我国地震重点检测防御区的监测预报和震情信息反应能力。由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四个预报区台、中心海洋站和海洋站组成的检测预报系统,对风暴潮、海浪、海冰等海洋灾害每天进行动态的监测、预报。此外,现有的3500多个水文站、1300个水位站,也建立了水文实时信息采集传输系统和接收处理系统,洪水预报和调度计算系统。这些系统对迅速预测1991年、1998年洪涝灾情都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多灾种联合监测与预警纳入我国“十四五”防灾抗灾救灾规划,设立相关专项项目,组织优势力量,开展相关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成果推广应用。许强认为,今后应重点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的多源立体观测体系,逐步实现从多灾种自然灾害风险源的自动识别和提前发现,到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