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泥石流降雨-汶川特大泥石流

第三方分享代码
hacker 3年前 (2022-07-05) 黑客业务 99 2

目录介绍:

汶川“8·20”强降雨特大山洪泥石流造成多人伤亡,为什么夏季强降雨会频发会造成山洪泥石流?

   专家介绍,暴雨对于水库可以说是有利有弊,利的一方面是可以补充水库的蓄水量,弊则是如果雨量过大,超过汛限水位就要泄洪。而我国历史上的洪涝灾害,几乎都是由暴雨引起的。除了洪涝灾害外,暴雨还是诱发泥石流、山洪和洪涝等自然灾害的主要因素。降水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外在动力源。

     首先要从地形上分析,地貌形态呈阶梯状,由中山、低山向东下降为丘陵,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53%,为地质灾害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地区均为老变质岩地质,矿物或岩石表面裂开形成碎屑或砂,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大量的固体松散物质,是泥石流灾害的易发区;井陉、鹿泉、赞皇部分区域地质为碳酸盐岩,部分存在着页岩和夹有薄层泥灰岩等软弱地层,容易发生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在太行山北段零星分布的侏罗系地层,岩体完整性差,易风化,容易发生滑坡、崩塌灾害。

   强降雨是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直接因素。作为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是降雨,从7月18至21日,河北省出现特大暴雨过程。据雨量观测站数据显示,全省每小时降雨量超过100毫米的站点有22个,其中最大降雨量发生在赞皇县嶂石岩,达139.7毫米/小时。遭遇山洪、泥石流要向行洪道两侧避让。

    那么,一旦遭遇山洪袭击,大家应该如何避险自救呢?专家提醒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沉着冷静,迅速判断现场环境,选择较安全的位置等待救援,并不断向外界发出求救信号,及早求得解救;应随时注意场地周围的变化和自己可以选择的退路、自救办法,一旦出现异常,迅速撤离现场,如能及早脱险,应迅速报警;山洪暴发时,常有行洪道,不要顺沟向上或向下跑动,要向其两侧避让,转移到泥石流或山洪侵袭不到的地方;山洪汇集快、流速大,因此不要轻易游水转移、涉水过河。

    专家强调,如因洪水猛涨而无法前进或被困山中,要尽可能选择基础较牢固的高岗台地或者离行洪道远的地方求救。如雨停水退,也要听从管理人员的指挥,有序撤离,千万不要单独行动,以免因情况不明而陷入绝境。7·19”洪涝灾害牵动着广大人民的心,勒泰中心第一时间计划发起“勒泰圆梦”公益捐助活动,多方筹措救灾资金和物资,帮助灾区群众解决困难。7月28日,该企业携手石家庄日报社、家乐福保龙仓超市为受灾地区平山县小觉镇湾子村送去水、米、面、油等援助物资。

     雨夜危情时刻,未知的危险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一场生死时速的紧急救援行动全面展开。消防救援人员不断地截流、破拆、营救被困群众、转移物资,来回穿梭在洪水泥石间,背老人、抱小孩,一场人与自然抗争的救援行动在雨夜中升华。当晚,消防救援人员共解救5名妇女、3名儿童,并帮助群众一次又一次地转移疏散抢运物资。经过3个多小时的奋战,护银沟村内所有被困人员及周围村民被安全疏散到安全场地集中,被困人员均无伤亡。

    23时13分,雨势渐停,救援行动渐入尾声,为了确保安全无误,救援人员再次进行了挨家排查,最终确保再无人员被困,随后通知护银沟村民夜间提高警惕。救援人员处置完毕拖着一身的泥泞和疲惫归队。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泥石流灾害常有发生。试说名地震发生后泥石流灾害明显增加的原因

汶川震后泥石流有有三种启动机理,1,滑坡在运动过程中转变 2,大量地表水流侵蚀并启动, 3,沟道中的堰塞体溃决。 主要原因是地震诱发滑坡产生了大量松散物源,很容易发生侵蚀,垮塌, 使得触发泥石流的降雨阀值大大降低。 一般在地震后开始的前5年(如台湾集集地震),泥石流是最活跃的,之后由于大量物源被搬运出了流域和植被恢复, 使得震后每年的泥石流平率和规模总体处于一个下降的趋势。但是大概还需要几十年才能恢复震前水平

手打的,给个分吧,我就是专门做这个方向的

四川汶川地震的泥石流是由什么引发的?

四川汶川地震的泥石流引发的,暴雨会形成滑坡与泥石流的引发地震的。

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它的面积、体积和流量都较大,而滑坡是经稀释土质山体小面积的区域,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

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流水 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通常泥石流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因其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

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它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洪流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其体积含量最少为15%,最高可达80%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有破坏力。

汶川为什么会发生泥石流

原因:汶川地震发生后,许多地震引发的滑坡在降雨的作用下转化为泥石流,造成二次灾害。

对于强震诱发的滑坡,其层间碎块石土体强度低,滑坡体内部裂隙发育,在强降雨作用下容易转化为泥石流;滑坡转化为坡面泥石流的过程为岩土体沿基岩面下滑→撞击→强碎屑化→流动→快速停积;滑坡转化为沟道泥石流的过程为滑坡体崩滑→弱碎屑化→水流掺混→掏蚀沟道→流动堆积;滑坡转化为坡面泥石流后,起始速度较快,但没有沟道限制和水力作用,因此运动阻力较大,冲出距离远小于沟道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种介于滑坡和高含沙水流之间的固液两相流体,具有暴发突然、运动速度快、短历时等特点。滑坡在强降雨作用下,从原来位置以滑动、坠落、滚动等方式在缓坡上或沟道中运动,随着颗粒碎屑化和水的参与,往往会转化为泥石流。这种运动兼具有滑坡和泥石流的运动特点,称为“滑坡型泥石流”。

来源: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

  • 访客 2022-07-05 09:45:50 回复

    的地方求救。如雨停水退,也要听从管理人员的指挥,有序撤离,千万不要单独行动,以免因情况不明而陷入绝境。7·19”洪涝灾害牵动着广大人民的心,勒泰中心第一时间计划发起“勒泰圆梦”公益捐助活动

    1
  • 访客 2022-07-05 07:23:31 回复

    造成二次灾害。对于强震诱发的滑坡,其层间碎块石土体强度低,滑坡体内部裂隙发育,在强降雨作用下容易转化为泥石流;滑坡转化为坡面泥石流的过程为岩土体沿基岩面下滑→撞击→强碎屑化→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