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介绍:
- 1、急需关于汶川地震的新闻播报,那种好多记者的声音拼接在一起的视频或音频!
- 2、谁有好多记者主持人一起说“5月12日汶川发生里氏8.0特大地震……”现场新闻报道的音频?
- 3、求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最早的几个新闻报道的视频
- 4、汶川新闻报道
- 5、哪里有四川省汶川大地震新闻报道在线视频地址
- 6、昨天的新闻联播好像放了个视频,是不是什么地震的呢/介绍下
急需关于汶川地震的新闻播报,那种好多记者的声音拼接在一起的视频或音频!
张信宝这样一个伪科学家,他的观点为什么国家就会采信!2010年的泥石流让刚刚重建的汶川再次重建,6.8亿元白白浪费,又得花6.8亿元重建!8级地震后所有的房屋都成了危房,这和汶川周围环抱的大山一样,根基都不稳了,只要稍微有点暴雨、余震就可能发生再次坍塌、断裂、次生灾害!等于把灾民又重新塞回了危房中居住!科学无用吗?居然还提出可笑的"逃跑论",相信科学、尊重科学、更要尊重灾民的意愿,明明知道这里不能居住,还要冒死居住?这样的死亡有意义吗?拿百姓做赌注?拿百姓当英雄?拿国家的钱财白白浪费?这和草菅人命有什么区别?!!狂妄自大、口无遮拦的家伙!实在是太可恨了,恨不能食汝肉、寝汝皮!如果在古代,你可以死一千次,一万次,如果在文革时期,你要被斗死!可惜你活在现代,我们也只能通过网络批判你!但是,请放心,历史是不会忘记汶川人民这段屈辱史的,你也必将和秦桧、马谡一样被载入史册,遗臭万年!
谁有好多记者主持人一起说“5月12日汶川发生里氏8.0特大地震……”现场新闻报道的音频?
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0秒
纬度:31.0°N
经度:103.4°E
深度:33km
震级:里氏8.0级
最大烈度:11度
震中位置:四川汶川县映秀镇
都江堰市西21km(267°) 崇州市西北48km(327°)
大邑县西北48km(346°) 成都西北75km(302°)
历史背景:
汶川地震是中国自我国建国以来最为强烈的一次地震,直接严重受灾地区达10万平方公里
地震成因: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青藏高原研究专家王二七对汶川地区地质构造比较熟悉,5月上旬刚去过汶川地区。他分析说,汶川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川西龙门山的中心,位于汶川——茂汶大断裂带上。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挤压欧亚板块、造成青藏高原的隆升。高原在隆升的同时,也同时向东运动,挤压四川盆地。四川盆地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块。虽然龙门山主体看上去构造活动性不强,但是可能是处在应力的蓄积过程中,蓄积到了一定程度,地壳就会破裂,从而发生地震。 美国地质勘探局发布的消息也认为,这次地震的震中和震源机制与龙门山断裂带或者某个相关构造断层的运动相吻合,地震是一个逆冲断层向东北方向运动的结果。从大陆尺度上来看,中亚和东亚的地震活动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冲撞欧亚板块造成的。 美国南加州地震研究中心教授郦永刚告诉新华社记者,龙门山断裂带属地震多发区内的活动断层,来自青藏高原深部的物质向东流动到四川盆地受阻,向上运动,两者边界即为断层面。如果断裂每年运动数厘米,每隔50米至70米,积聚的应力和能量就能产生一次里氏7级以上的大地震。由于震源较浅,而且震源机制为向东的逆冲运动,加上震区土质松软,地震波向东能传播很长距离,使得远至上海和北京等城市的人都普遍有震感。 英国地质勘测局地震监测和信息服务中心主任布赖恩·巴普蒂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电话采访时说,从地质构造上看,这次地震与喜马拉雅碰撞带有关,“显然是东北-西南向的龙门山断裂带发生挤压作用的结果”。 法国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地质学家保罗·达波尼耶对媒体说,大约5000万年前,印度洋板块向北漂移,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后俯冲到后者的下面,由此形成了青藏高原。青藏高原现在仍在受两个板块的挤压,使得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成为地震密集带。
地震类型:
汶川大地震为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 发震构造是龙门山构造带中央断裂带,在挤压应力作用下,由南西向北东逆冲运动;这次地震属于单向破裂地震,由南西向北东迁移,致使余震向北东方向扩张;挤压型逆冲断层地震在主震之后,应力传播和释放过程比较缓慢,因此导致余震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
震源深度:
汶川大地震是浅源地震。
汶川地震不属于深板块边界的效应,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因此破坏性巨大。
求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最早的几个新闻报道的视频
过时的新闻一搬都是很找的,找到的也不一定是你想要的,不过现在你可以试一下装天机APP,它都是追踪新闻资讯的,希望在里面能找到你想要的新闻报道!
汶川新闻报道
汶川大地震新闻报道的五大突破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新闻报道取得了许多可圈可点的进步,受到了上上下下的交口称赞。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在大灾难面前,新闻报道的管理者、实践者和主要互动者等几方面,都克服了自身所处角度的局限性,表现了高度的责任心和大局意识,充分尊重了新闻报道的规律,从而使新闻报道的质与量有了飞跃式的提高,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新闻的价值。
新闻报道管理方式取得了突破
以往遇到重大突发新闻发生时,新闻的管理部门,特别是一些地方的新闻管理部门,往往会从部门或地方利益出发,先行阻止新闻机构按照新闻规律以最快的速度、第一时间发布新闻。结果主渠道的消息出不来,广大受众只能从各种“小道”获知信息,极易造成鱼龙混杂、谣言满天飞的现象,引起社会大众的不满,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尤其是网络发达的今天,压制权威新闻机构的新闻发布,却无法阻止各种信息在网上传播,实际上是把话语权拱手出让,陷自己于被动。这方面在国内、国际的新闻报道中是有许多深刻教训的,本来是主动、有理的事情,由于新闻报道的处置不当,结果让自己变成了被动的一方。
这次汶川大地震的新闻报道,新闻管理部门,特别是新闻的高层管理部门,表现了极高的智慧和驾驭全局的能力,完全按新闻规律办事,放手让各新闻机构全面、快速报道地震灾区的新闻,充分展现了广大新闻工作者的能力和责任。而这样的新闻报道也表现出巨大的、正面的力量,起到了鼓舞正气、凝聚人心的作用。
新闻报道的程序取得了突破
以往为了慎重起见,我们对一些重大新闻的报道,是有许多讲究的,只能由哪家新闻机构报,什么时间报,怎样报,往往会有些说法。这样的报道出来后,事实也准确,但因其违背了新闻规律,对于受众来说,却会使公信力减损。受众会疑问,既然是新闻事实为什么怕其他的新闻机构来报道呢?受众会因怀疑报道的程序,而怀疑报道的事实。这就如同法律上的程序不正义,直接影响了事实的正义。此次汶川大地震的新闻报道,有关方面并没有指定由谁报、怎么报、报什么,各类媒体各显神通,结果并没有引起什么麻烦,新闻的丰富性反而得到了加强。新闻的公信力空前提高,受众对新闻机构的满意度也空前提高。这说明只要有关方面思想解放,我们的新闻工作者是值得信任的,他们有能力搞好新闻报道,使中国在世界上取得应有的话语空间。
与境外媒体的关系取得了突破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以及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国与境外媒体有一个相互磨合、相互认识的过程。应该看到,境外确实有少数媒体是对中国有偏见的,但也应该相信,境外亦有一些媒体会尊重新闻的基本规律。无论境外媒体如何对待我们,我们都必须与之沟通,只有经常沟通才能建立信任。采取排斥拒绝的态度,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前一阶段,境外媒体对西藏事件的歪曲报道,与其偏见有关,也与我们排斥拒绝其第一时间采访报道有关。这次汶川大地震,境外媒体进入灾区自由地进行采访,他们的偏见反而少了。他们真实报道了灾区人民的感人故事、真实报道了中国政府为抗震救灾所进行的种种努力。在全世界人民面前展现了中国政府、中国人民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良好形象。使全人类都为中国的抗震救灾提供了真诚援助。
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互动取得了突破
很长时间以来,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很少有正面的、良性的互动,网民对传统媒体的许多报道经常持质疑的态度,传统媒体对网上的许多东西也持轻视的态度。这次汶川大地震的新闻报道却使这一情况得到了极大改观,一方面许多网民对传统媒体,像中央电视台的许多报道肯定有加,并主动在网上补充大量细节,另一方面,传统媒体对于网上的热点也不再采取听之任之的漠然态度,而是在采访报道中主动加以回应,使网上舆论热点得到了权威解答,避免了网上猜测满天飞的现象。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良性互动,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相互印证,才使受众感到新闻的公信力有了极大提高,从而依据新闻资讯做出了自己的思想判断和行动选择。这次震后所出现的捐助潮,与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良性互动是分不开的。
媒体与政府的互动取得了突破
按以往的惯例,每有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政府对于媒体,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对于媒体,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是不信任甚至是排斥的。一些政府官员主观地认为,一个新闻事件发生了,只有把它捂住、盖住才是帮忙,报出去就有可能是添乱。因此在这些时候,政府与媒体之间的互动是不顺畅的,甚至有些别别扭扭。但这一次的汶川大地震新闻报道却让人看到了一种更加理想的互动状态,政府在新闻发布会上主动地透露大量信息,并对新闻媒体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不回避、不敷衍,而是积极地予以说明、解答和澄清。事实证明,这对于稳定人心、遏止谣言起到了极好的作用。通过这次汶川大地震新闻报道的检验,有两点值得总结:一是政府应相信,绝大多数的新闻工作者是有良知、有责任心的,他们都有很好的专业素养,放开他们的手脚,他们反而更加积极主动、更加负责任地把新闻报道工作做得更好;二是政府不应排斥媒体,而应积极主动地与媒体沟通,学会通过媒体帮助自己更好地开展工作。一个现代化的政府官员,一定是一个很会与媒体打交道的人。
当然,我们也看到,在汶川大地震的新闻报道中,许多新闻工作者还表现出了这样、那样的不足。例如,有的人工作主动性不够,没能深入到地震现场,以至于出现了在宾馆里报道地震的笑话;有的人突然没有了事先安排,工作起来就很不适应,以至于有电视台记者安排了灾民摆拍;有的人良知欠缺,在大灾难面前没能表现出应有的责任,以至于重庆有家报纸“娱乐至死”,以灾后的废墟配上美女照作为自己炒作的噱头;还有的人采访能力不足,以至于有的人问灾民许多残忍的问题,向灾民伤口上撒盐。虽然如此,我们仍应肯定,汶川大地震新闻报道在中国新闻史上具有着里程碑的意义,这一报道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符合新闻报道的规律,使新闻实现了向其本质的回归。这对于新闻的管理者、新闻的实践者、新闻的受众都是一个思想解放的过程。
来源:青年记者
哪里有四川省汶川大地震新闻报道在线视频地址
土豆和优酷还有央视上面都有,你可以去汶川地震官方网
央视
新浪
搜狐
上搜
或到
进这个查看CCTV 现场直播
昨天的新闻联播好像放了个视频,是不是什么地震的呢/介绍下
是啊 地震了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0年6月5日20时58分在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北纬38.2,东经112.7)发生4.6级地震, 震源深度5公里。 据初步了解,震中区所在的阳曲县县城没有破坏情况,其他地区目前也没有人员伤亡和破坏情况的报告。此次地震震感范围较广,山西省太原市、忻州市、朔州市、晋中市震感明显,河北省、北京市部分地区有震感。 震后,山西省地震局立即派出现场工作队赶赴震区。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使受众感到新闻的公信力有了极大提高,从而依据新闻资讯做出了自己的思想判断和行动选择。这次震后所出现的捐助潮,与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良性互动是分不开的。媒体与政府的互动取得了突破按以往的惯例,每有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政府对于媒体,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对于媒体,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