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介绍:
唐山大地震的影片评价
时代感,是历史灾难题材电影的根,从“讽刺”中来的冯小刚,早年用戏虐的喜剧来建立普通人的时代感,后来用宏大的悲剧来建立一代人的时代感。
但到了《唐山大地震》,情况变得棘手起来。它是如此熟悉——毕竟,唐山大地震才过去了40来年,却又十分模糊——毕竟,很多人都没有亲身经历过那段特殊的历史。冯小刚必须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将历史的宏大与厚重,与人性的伟大与平凡有机的联系起来。
灾难面前人类是渺小的,但人性是伟大的。作为“拍啥啥就成”的国内最成功的商业电影导演,冯小刚用他独有的敏锐与睿智,嗅出《唐山大地震》的独特,在亲情的伟大和生命的无常之间,他准确找到了令人动容、感人肺腑的感情宣泄点。
《唐山大地震》的片名虽然宏大,但唐山大地震不过是这部电影的背景。正如电影的英文名叫做《余震》,地震固然可怕,但活着才是一切的开始。
本片聚焦于地震面前一家人的分离与重逢,这与原著小说的脉络不谋而合:将灾难带来的一瞬间的巨大破坏力,通过两代人的心灵纠葛表现出来。
冯小刚的聪明之处在于,把灾难场面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而是将大量的篇幅用在灾难之后,带着内心创伤的人们如何的生活。毕竟,房子塌了还可以重建,感情和信仰塌了,一辈子就完了。
一场突如其来的巨大天灾,实际上只有短暂的23秒,但对片中的一对母女来说,是漫长的32年。
人是有感情的,灾难面前“救小的还是救大的”的人生选择,任何人都会犹豫、彷徨,无力抉择。正因为电影设计了这样一个剧情爆发点,才会令很多观众陷入情感的纠结,并引出跨度三十年的故事。
《唐山大地震》中,将故事的主线清晰的划分为三个段落,分别是母亲李元妮、姐姐方登和弟弟方达,他们都是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却因“救小的还是救大的”的艰难抉择,而遭遇了不一样的人生际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姐姐的“幸运”的,被解放军基本完好的救出来,和军官养父母幸福、甜蜜的生活了这么多年,上了大学,当了单亲妈妈,却依然能得到家人的支持。
陈道明饰演的养父,看起来是个功能性的角色,但那种发自内心的隐忍和包容,对养女的关爱有加,以及触及底线的无力感,让姐姐这条主线变得充满戏剧性。
徐帆饰演的母亲李元妮,是本片穿针引线的关键人物。当年,为了救小的不得不放弃大的,这是她一辈子解不开的心结。冥冥中,她知道自己的女儿没有死,可以说,是一个母亲矢志不渝的直觉,支撑他走过了震后的三十年。
影片最后,失散多年的母女在父亲的墓前再次相见,这是本片最具情感色彩的段落。徐帆极富爆发性、具有层次感的一段“哭戏”,仿佛将半辈子的感情一股脑的宣泄了出来,不由得让观众动容。
虽然冯小刚在感情戏的处理上,做到了尽可能的克制、内敛,但依然无法摆脱苦情戏最大的弊端——煽情。在巨大的悲情面前,无论是本片的感情走向,还是徐帆饰演的母亲,都会不由自主的向悲情色彩上偏移。
此外,本片试图将人物的感情走向,与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有机结合,但从最后的成片来看,这种尝试是失败的。过分渲染的感情,冲淡了时代性这个关键元素,观众的所思所想,全部都是围绕着一对母女的感情纠葛,选择性的忽视了不同时代背景带来的异同。
如何评价《唐山大地震》电影中母亲救儿子而放弃女儿的行为?
对于《唐山大地震》电影中母亲救儿子而放弃女儿的行为,我个人既不赞同更不批评。因为在两者只能选其一,母亲会更偏重于自己的喜欢,这是无可厚非的。同时在那种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母亲的内心也是很痛苦的。
一、《唐山大地震》电影中母亲为救儿子被迫放弃女儿
在《唐山大地震》电影中有一幕让我印象最深,当大地震来临之际,方登和方达因为来不及逃跑,同时被塌陷下来的一块楼板压在两边。虽然当时被压在楼板下,但是方登意识清楚。母亲面对被压着的儿子和女儿,毅然决定救方达而放弃方登。方登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在那一刻她突然明白在危难面前,母亲最终还是选择了弟弟。以至于在最后,方登活下来了,意外与母亲重逢也难以弥补心中的裂痕。
二、《唐山大地震》电影中母亲救儿子而放弃女儿的心理历程
在《唐山大地震》电影中,做为母亲的看着儿子和女儿同时被楼板压着,内心忐忑不安心理活动尤为复杂。面对两选一的选择题,一边是亲生女儿,一边是传种接代思想的左右,母亲决然放弃了女儿,救下了儿子。母亲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主要是受当时传统思想的影响。根据电影的背景资料来看,那个年代推崇传种接代,无后为大。儿子的父亲为了救孩子已经去世了,方达就是方家的独苗,不能再有任何的闪失。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母亲会更倾向于救儿子。
三、关于《唐山大地震》电影中母亲救儿子而放弃女儿行为的个人评价
关于《唐山大地震》电影中母亲救儿子而放弃女儿的行为,我个人认为只可以用无奈和惋惜来评价。做为母亲当然两个都想救,但是如果只能救一个,母亲选择从家族的最大利益出发。面对这样的结果,母亲内心是经历过无数次的挣扎。在往后的余生里,惭愧和不安都一直伴随着母亲,母亲都没能走出当面的阴影。以至于在对待儿子上,母亲都很严厉,把对女儿的亏欠都弥补在儿子身上。
《唐山大地震》电影中母亲救儿子而放弃女儿,是母亲的无奈之举,除了让我感到惋惜,更多的是痛心。
如果你是《唐山大地震》中的方登你会恨妈妈吗?
如果我是方登,我也会恨吧。就算理解她的选择,可是也不能原谅。
当时地震发生之后,两个小孩儿都被压住了,当人们发现,如果撬方达那边的话,那方登就会有事,如果撬方登那边的话,那方达就会有危险,救援人员对母亲提出了选择,要救女儿还是救儿子?孩子妈妈纠结了之后就救了儿子。可当时姐姐方登是清醒的,这话她听到了,她哭了。
虽然她也知道母亲的选择很无奈,虽然那个人是自己的亲弟弟。可是我觉得那一刻小女孩肯定绝望到了极点,在地底下坚持了那么久才等来的妈妈在她跟弟弟之间选择了让她死。最后那声妈妈叫的是有多绝望。地震给她带来了沉重的伤痛使她不再相信亲情,以致于长大后的梦境里都是爸爸妈妈弟弟一家三口,抛弃了她。
很多人说,是因为当时救援队说“弟弟的情况更好,姐姐可能保不住了。”所以这个选择好像合理一点,并没有错。但是,后来有一个情节却是弟弟救出来也断了一条胳臂,而姐姐倒是完好无损地出来了,这不禁让人感到诧异:当初真的是姐姐情况更差一些吗?
片中女儿方登扮演着一个被双重遗弃的角色,首先在地震中她以为被母亲所遗弃,后来上大学后又被男友遗弃。这两次遗弃都给她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形成一个难以解开的心结。影片的最后,女儿经历了大半生的纠结,最终选择了释怀。但只是释怀,而不是原谅。只是经过时间的冲刷,所有的计较都变成了算了而已。
怎么评价电影《唐山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还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至少现在看来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关于灾难电影,内地影坛几乎很少去涉及。而《唐山大地震》就是灾难电影中的佼佼者。
灾难来临,每一个人都是受害者。人们往往只看到了外在的伤害而忽略掉了内在的伤害,这就很可怕。《唐山大地震》讲的就是关于灾害中人物的内心变化的事情。
在灾难面前什么选择是对的,什么选择是错的可以说拷问着每一个人。《唐山大地震》中的妈妈也经历了这样的选择。手心手背都是肉,抛弃哪一个都是锤心之痛。但是,既然做了选择就要面对这种选择可能带来的结果。当方登自己成为了志愿者在的真的现场真正的经历灾难的时候才能更深刻的体味到那种取舍两难的心情。
方登又是幸运的,至少好有机会能够等到有这样的可以化解矛盾的机会。有些人可能从此再也无法从灾难中醒来。这才是电影所要表达的内容。
所以,真是现在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才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的话,那方达就会有危险,救援人员对母亲提出了选择,要救女儿还是救儿子?孩子妈妈纠结了之后就救了儿子。可当时姐姐方登是清醒的,这话她听到了,她哭了。虽然她也知道母亲的选择很无奈,虽然那
她突然明白在危难面前,母亲最终还是选择了弟弟。以至于在最后,方登活下来了,意外与母亲重逢也难以弥补心中的裂痕。二、《唐山大地震》电影中母亲救儿子而放弃女儿的心理历程在《唐山大地震》电影中,做为母亲的看着儿子和女儿同时被
大地震》电影中母亲救儿子而放弃女儿的行为,我个人既不赞同更不批评。因为在两者只能选其一,母亲会更偏重于自己的喜欢,这是无可厚非的。同时在那种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母亲的内心也是很痛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