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震频率分散示意图-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示意图

第三方分享代码
hacker 3年前 (2022-07-05) 黑客业务 101 1

目录介绍:

全球地震的分布

全球性的地震活动带有三个: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南亚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

1.环太平洋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分布,若由太平洋北端的阿留申群岛开始,一支向东经美国阿拉斯加,再转向东南沿北、南美洲西海岸,最后从南美洲南端经福克兰和南乔治亚岛而止于南安的列斯环。另一支则向西经堪察加半岛,再转向西南沿千岛群岛至日本,然后又分成两支:向东南的分支经马里亚纳群岛至伊里安岛;向西南的分支经琉球群岛、我国台湾省、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至伊里安岛。两支在此汇合后经所罗门、汤加至新西兰。

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地球上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带。全世界约80%的浅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和几乎所有的深源地震都集中在这里。能量约占全球地震释放能量的80%,但其面积仅占世界地震区总面积的一半。

2.地中海-南亚地震带

地中海-南亚地震带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所以又称欧亚地震带。该带西起大西洋亚速尔群岛,经地中海北岸、伊朗、帕米尔高原和喜马拉雅地区,转向南经中南半岛西部至印度尼西亚再转向东,与环太平洋地震带相接,总长约15000km。该地震带各段宽度相差很大,并经常出现分叉,如在帕米尔沿北东方向,经我国新疆、蒙古至中亚的贝加尔地震带就是其中规模较大的一个分支。大陆内部的地震比较分散,这可能表明大陆内部地震的成因与海洋地震的成因不同。

地中海-南亚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仅次于环太平洋地震带,释放能量占全球地震释放能量的15%。由于该地震带以浅源地震为主,且大多分布于大陆上,所以常造成很大的灾害。

3.海岭地震带

在太平洋东南部,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的海底山脉,即海岭一带,也有一定数量的地震呈带状分布。海岭地震带的宽度很窄,一般只有数十千米。海岭地震的次数虽然不少,但强度都不大,且皆为浅震。

除上述三大地震带外,还有一些规模相对较小的大陆裂谷系地震带,它们多由一些区域性大断裂组成,有时表现为地堑体系。大陆上几个主要的地堑体系在地貌上都反映为深水湖,如东非地堑、红海地堑、亚丁湾及死海、贝加尔湖等。此外欧洲莱茵地堑、太平洋夏威夷岛也属于这种类型的地震带,带内地震均为震源在地壳内的浅源地震。在地球物理方面都是以负布格重力异常(大约-50mGal)和热流值增高为其特征。地震活动性较高的地带,表明断裂仍在活动,而且还多与地壳扩张有关。

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及地震带

读图分析可知:

(1)世界六大板块中,以大洋为主的是太平洋板块,跨经度最多的是南极洲板块.

(2)巴西位于美洲板块.

(3)中国处于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三大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4)图乙中①火山地震带主要是在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碰撞挤压作用下形成的.

故答案为:(1)太平洋;南极洲;(2)美洲;(3)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火山地震;(4)亚欧;非洲.

近五年内世界范围内地震多发带分布图

图片就没有了 资料到是很多:

盘点:近年来世界各国发生的重大地震灾害

日本本州岛东北地区地震,2003年,7级,造成145人受伤,450座房屋遭受损坏。

伊朗巴姆地震,2003年,6.3级,死伤人数可能高达7万。

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地震,2004年,7.9级,20多万人失踪或死亡。

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地震,2005年,8.5级,其中灾情最为严重的尼亚斯岛有633人死亡。

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地震,2005年,7.6级,7.3万多人死亡,数百万人无家可归。

印尼爪哇岛西南海域发生地震,2006年,7.3级,造成654人死亡,约329人失踪。

秘鲁地震,2007年,7.5级,造成至少400人死伤。

印尼7.9级海底地震,2007年9月,造成10人死亡数百人受伤。

印尼7.9级地,2009年9月,最终死亡人数超过5000。

海地7.3级地震,2010年1月,造成十余万人死亡。

智利8.8级地震,2010年2月,造成799人死亡。

日本福岛地震,2011年4月,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已确认造成14133人死亡、13346人失踪。

世界地震的分布

地震主要发生在岩石圈构造活动带,现代全球地震的分布受板块构造活动边界的控制,有规律地主要集中在三个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印尼地震带、洋中脊地震带(图14-9)。

图14-9 世界地震震中的分布

(据美国环境科学事业局和太平洋沿岸及大地测量所,1969)

1.环太平洋地震带

该带分布于濒临太平洋的大陆边缘与岛屿。从南美西海岸安第斯山开始,向南经南美洲南端,马尔维纳斯岛(福克兰岛)到南乔治亚岛;向北经墨西哥、北美洲西岸、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到日本群岛;然后分成两支,一支向东南经马里亚纳群岛、关岛到雅浦岛,另一支向西南经琉球群岛,我国台湾、菲律宾到苏拉威西岛,与地中海-印尼地震带汇合后,经所罗门群岛、新赫布里底群岛、斐济岛到新西兰。这一地震带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地区,是太平洋板块俯冲造成的。因此,集中了世界上80%的地震,包括大量的浅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几乎所有深源地震和全球大部分特大地震。

2.地中海-印尼地震带

这是一条横跨欧亚非三洲、近东西向展布的地震带,全长2万多千米。西起大西洋亚速尔群岛,向东经地中海、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北部、中国西部和西南部边境,过缅甸到印度尼西亚,与环太平洋地震带相接。是由印度板块插入到欧亚板块之下产生的。该带是大陆古板块构造研究的重要地区,集中了世界上15%的地震。由于是大陆古板块构造引起的,因此主要是浅源地震和中源地震,缺乏深源地震。但其影响范围较宽,分布也不均匀。

3.洋脊地震带

该带分布在全球各大洋的洋脊区和海中隆区,均为浅源地震,数量较少,震级一般也较小。

此外,大陆内部还有一些分布范围相对较小的地震带。如东非裂谷地震带。

跪求关于全球地震或海啸区域的地图!!!!!!!!!!!!

(1) 1995-2001年全球4级以上地震震中分布图:

(2)全球地震分布图:

(3)全球地震活动带

(4)印度洋地震海啸受灾及死亡分布图

;ID=4306

(5)全球板块构造与大震分布图

地震分布规律

地震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而是集中在一些特定的地带上,这些地带上自古以来就有地震不断发生的记载,我们把这些地带称之为地震活动带。地震活动带与新构造运动带基本相吻合,所以地震的产生和不断活动与一定的构造运动密切相关。其活动规律如下:

(一)全球地震带的分布(图7-49)

1.环太平洋地震带 主要沿太平洋的大陆边缘与岛屿分布。该带围绕太平洋的西、北、东诸岸,从南美洲最南端起,沿南北美洲西海岸和加勒比海岛弧、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到日本列岛,然后分成两支,一支向东南经马里亚纳群岛、关岛到雅浦岛,另一支向西南经琉球群岛、我国台湾、菲律宾群岛、伊里安岛到新西兰。其地震活动极为强烈,震中集中于沿岸的狭长地带,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地震带。这条地震带集中了世界上80%的浅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几乎所有的深源地震和全球大部分的特大地震。

图7-49 全球地震带分布图

2.地中海-喜马拉雅-印度尼西亚地震带 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该带西起大西洋亚速尔群岛,向东经地中海、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北部、中国西部和西南部边境,经过缅甸到印度尼西亚,与环太平洋地震带相接。它横跨欧亚非三洲,仅次于环太平洋带,但带状特性更为明显。该带集中了世界15%的地震,主要是浅源地震,有少量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3.洋中脊地震带 主要分布在全球洋中脊的轴部。包括大西洋洋脊、印度洋洋脊、太平洋洋隆及北冰洋洋脊。主要为浅源地震,震级一般较小,地震活动与前两个带相比要微弱得多。

此外,大陆内部还有一部分范围相对较小的地震带。如东非大裂谷地震带、红海-亚丁湾-死海裂谷地震带等。

(二)我国地震活动带分布

我国临近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印度尼西亚地震带的交接地区,地震频繁。加上境内有诸多活动断裂带的分布,故地震活动甚强,但地震分布也具有规律性(图7-50)。主要有:东南沿海及台湾地震带;郯城-庐江地震带;华北地震带;横贯中国的南北向地震带;西藏-滇西地震带等。

图7-50 中国地震震中分布图

(据国家地震局资料编,2004)

小结

认识物质,实质上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在地质科学中,地壳运动是海陆变迁、岩石变形、变位和矿产形成分布的重要控制因素。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地壳运动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掌握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地质构造特征,特别是各种地质构造的识别。同时,掌握一些野外工作的基本方法。

地壳是处在不断的运动过程之中。地壳运动是地球物质组成的机械运动,它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由于地壳的运动,促使地壳的结构不断地发生变化,它是地壳发展和演化的重要推动力。它时而缓慢、时而激烈,但除了地震以外,人们几乎难以察觉,所以地壳运动的速度是极其缓慢的。地壳的运动,使岩层受到应力的作用而产生变形,从而产生地壳中岩层的各种构造形态,如岩层的弯曲和断裂、海陆变迁、地壳隆起和拗陷等,即形成了各类地质构造,所以地壳运动又常称为构造运动。研究各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地壳运动及其所形成的地质构造,对探索地壳的演化规律和解决实际生产工作中的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岩层在应力作用下可发生变形和变位。岩层倾斜,其产状可用走向、倾向和倾角表示。岩层变形的主要类型为褶皱和断裂。褶皱的基本类型可分为背斜和向斜;断层是岩层中沿破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滑动的断裂,主要有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节理是规模小、位移量小的小断裂,以张节理、剪节理为主。掌握各类的基本特征和野外识别方法,是地质工作者的基本功。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也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表现。构造地震是由岩石突然破裂和地球内部物质相变引起的震动,地球上90%的地震以及破坏性最大的地震都属于此类型。地震的震级是根据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划分的;地震的烈度是根据地面的破坏程度划分的。环太平洋构造带和地中海 喜马拉雅 印度尼西亚构造带集中了世界上95%以上的地震,我国受全球两大地震带影响,因而是个多地震的国家。

板块构造是在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引发了一场深刻的地学革命。它将岩石圈划分为若干板块,在板块的增生与消亡的演化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地质作用。岩石圈板块构造学说较圆满地解决了地震的分布、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的分布与特点、山脉的成因及矿产的分布等。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野外工作的基本方法。重点应放在构造运动概述和构造运动的证据上,以及地壳运动留下的形迹--地质构造的特征上,特别是野外对各种地质构造的识别。

复习思考题

1.简述地壳运动的概念和研究地壳运动的意义。

2.确定地壳运动的标志有哪些?

3.地层接触关系有哪几种?它们是如何形成的?

4.什么是岩层产状三要素?如何表示产状三要素?

5.在野外如何确定岩层的正常与倒转?

6.什么是褶皱?褶皱的基本形式有哪几种?有何特征?

7.褶皱的要素有哪些?

8.褶皱按形态可分哪几类?试用略图表示。

9.何谓向斜、背斜?野外如何判定向斜与背斜?

10.何谓复向斜与复背斜、隔档式褶皱与隔槽式褶皱?

11.如何确定褶皱的形成时代?举例说明。

12.节理与断层有何区别?

13.在野外如何区别张节理、剪节理?

14.何谓共轭节理?

15.何谓断层?断层包括哪些要素?

16.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各具哪些特征?

17.正断层、逆断层的组合类型有哪些?

18.在野外根据哪些标志判定断层的存在?

19.何谓地震?如何确定地震的强度?

20.为什么在我国的台湾、云南、西藏和新疆等省区有强震、大震频繁发生?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

  • 访客 2022-07-06 09:15:36 回复

    产形成分布的重要控制因素。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地壳运动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掌握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地质构造特征,特别是各种地质构造的识别。同时,掌握一些野外工作的基本方法。地壳是处在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