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礼仪常识大全-各国基本礼仪

第三方分享代码
hacker 3年前 (2022-07-05) 黑客团队 92 3

目录介绍:

各国礼仪的常识有哪些?

我们主要介绍东方国家和西方国家以及非洲的主要习俗礼仪。

一。东方国家习俗礼仪.日本日本几乎全是大和民族。居民主要信奉神道教和佛教,少数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日本至今还保留浓厚的我国唐代的礼仪和风俗。

日本是一个注重礼仪的国家。在日常生活中,都互致问候,脱帽鞠躬,表示诚恳、可亲。初次见面,向对方鞠躬90度,而不一定握手。如果是老朋友或比较熟悉的人就主动握手,甚至拥抱。遇到女宾,女方主动伸手才可以握手。如果需要谈话,应到休息室或房间交谈。日本人一般不用香烟待客,如果客人要吸烟,要先征得主人的同意。

日本人注意穿着打扮,平时穿着大方整洁。在正式场合一般穿礼服,男子大多穿成套的深色西服,女子穿和服。在天气炎热的时候,不随便脱衣服,如果需要脱衣服,要先征得主人的同意。在一般场合,只穿背心或赤脚被认为是失礼的行为。

在日本,“先生”的称呼,只用来称呼教师、医生、年长者、上级或有特殊贡献的人,如果对一般人称“先生”,会让他们感到难堪。

和日本人谈论茶道,是非常受欢迎的。茶道,是日本人用来修心养性、进行交际而特有的沏茶、品茗的高尚技艺,是一种讲究礼仪、陶冶情操的民间习俗。

他们喝茶不直接把茶叶放进茶杯,而是放到小巧玲珑的茶壶里。倒的时候,用一个小过滤网防止茶叶进入杯里。而且总以半杯为敬,一般不再续茶。这常使喝惯大杯茶的中国人总觉得难以解渴。

不管家里还是餐馆里,坐位都有等级,一般听从主人的安排就行。日本商人比较重视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他们在商务谈判中十分注意维护对方的面子,同时希望对方也这样做。

赠送礼品时,非常注重阶层或等级,因此不要给他们赠送太昂贵的礼品,以免他们为此而误认为你的身份比他们高。

日本不太流行付小费,如果拿不准,就不给。付小费把钱放在信封里或用纸巾包裹着,日本人认为收现钞是一件很难堪的事。

日本人不喜欢紫色,认为这是悲伤的色调,最忌绿色,认为是不祥之兆;忌荷花图案,认为是妖花;忌“9”、“4”等数字。赠送礼品的时候,不要赠数字为“9”的礼物,因为日语里“9”的读音和“苦”一样。“4”的发音和“死”相同,所以在安排食宿时,要避开4层楼4号房间4号餐桌等。日本商人还忌讳"2月"、“8月”,因为这是营业淡季。另外,讨厌金银眼的猫,认为看到这种猫的人要倒霉。

日本人对中国的绍兴酒、茅台酒非常感兴趣。不吃松花蛋。用筷子很讲究,筷子都放在筷托上。还有“忌八筷”的习俗,就是不能舔筷、迷筷、移筷、扭筷、剔筷、插筷、跨筷、掏筷。同时,还忌用同一双筷子让大家依次夹取食物,也不能把筷子垂直插在米饭里。

把书法作品或是精美的印章送给日本人,是受欢迎的。我们中国人喜欢把印章的边缘特意刻成破碎型,以示古老苍劲。如果这样送给日本朋友,对方就会不高兴了,他们认为这种不完整是不吉利的。

.韩国韩国是单一的民族朝鲜族,佛教徒占全国人口的1/3。

韩国人讲究礼貌,待客热情。见面时,一般用咖啡、不含酒精的饮料或大麦茶招待客人,有时候还加上适量的糖和淡奶。这些茶点客人必须接受。

韩国人初次见面时,经常交换名片。韩国很多人养成了通报姓氏习惯,并和“先生”等敬称联用。韩国一半以上居民姓金、李、朴。韩国人业务洽谈,往往在旅馆的咖啡室或附近类似的地方举行。大多数办公室都有一套会客用的舒适的家具,在建立密切的工作关系之前,举止合乎礼仪是至关重要的。韩国人注重服饰,男子穿西服、系领带。

如果邀请去韩国人家里做客,按习惯要带一束鲜花或一份小礼物,用双手奉上。不要当着赠送者的面把礼物打开。进到室内,要把鞋子脱掉留在门口。

韩国的农历节日和我国差不多,也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韩国人以米饭为主食,早餐也习惯吃米饭,不吃粥。还喜欢吃辣椒、泡菜,吃烧烤的时候要加辣椒、胡椒、大蒜等辛辣的调味品。汤是每餐必不可少的,有时候汤里放猪肉、牛肉、狗肉、鸡肉烧煮,有时候也简单地倒些酱油、加点豆芽。韩国人还对边吃饭边谈话非常反感。

韩国人不轻易流露自己的感情,公共场所不大声说笑。特别是女性在笑的时候还用手帕捂着嘴,防止出声失礼。在韩国,妇女十分尊重男子,双方见面的时候,女性总会先向男性行鞠躬礼、致意问候。男女同座的时候,往往也是男性在上座,女性在下座。

韩国人对“4”非常反感。许多楼房的编号严忌出现“4”字;医院,军队绝不用“4”字编号。韩国人在喝茶或喝酒的时候,主人总是以1、3、5、7的数字单位来敬酒、敬茶、布菜,并忌讳力用双数停杯罢盏。

.新加坡新加坡总人口华人占76.9%。华裔多信奉佛教,马来语为国语,英语,华语为官方语言。

新加坡人十分讲究礼貌礼节,服务质量很高。新加坡华裔在礼仪方面和我国相似,而且还保留了中国古代传统,比如两人见面时,相互作揖。通常的见面礼节是鞠躬、握手。印度血统人仍保持印度的礼节和习俗,妇女额头上点着檀香红点。男人扎白色腰带,见面时合十致意。马来血统、巴基斯坦血统的人按伊斯兰教的礼节行事。

华裔新加坡人信奉佛教,而且很虔诚。他们喜欢在室内诵经,诵经的时候不可以被打扰。

在新加坡随地吐痰、扔弃物都要受到法律制裁。

.泰国泰国华裔泰人有300多万,佛教为国教。

泰国人的待人接物,有许多约定俗成的规矩。朋友相见,双手合十、互致问候。晚辈向长辈行礼时,双手合十举过前额,长辈也要合十回礼。年纪大或地位高的人还礼时,双手不必高过前胸。行合十礼时。双手举得越高,表示尊重程度越高。泰国人也行跪拜礼,但要在特定场合,平民、贵官在拜见国王和国王近亲的时候行跪拜礼。国王拜见高僧的时候要下跪。儿子出家为僧,父母也跪拜在地。把东西扔给别人是不礼貌行为。从坐着的人们面前走过时,要略微躬身,表示礼貌。

泰国人非常重视头部,认为头颅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如果用手触摸泰国人的头部,认为是极大的侮辱。如果用手打了小孩的头,认为小孩一定会生病;睡觉忌讳头朝西,因为日落西方象征死亡。忌讳用红笔签名,因为人死后是用红笔把姓氏写在棺材上。脚被认为是低下的,忌把脚伸到别人跟前,也不能把东西踢给别人,不然都是失礼。忌讳用脚踢门,否则会受到人们指责。就坐时,最忌讳翘腿。把鞋底对着别人,被认为是把别人踩在脚底下,是一种侮辱性的举止;妇女就坐时,双腿要靠拢,否则会被认为没有教养。当着泰国人的面,不要踩门槛,他们认为门槛下住着神灵。在泰国,男女仍然遵守授受不亲的戒律,所以男女不能过于亲近。喜欢红色、黄色,忌讳褐色。

习惯用颜色表示星期。如红色是星期日,紫红色为星期六,淡蓝色为星期五,橙色是星期四,绿色为星期三,粉红色是星期二,黄色是星期一。

.印度尼西亚印度尼西亚素称“千岛之国”,89%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其余信奉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佛教等。

印尼人初次见面都要交换名片。由于多数信奉伊斯兰教,他们在拿东西给人家或者向别人拿东西的时候,都要用右手而不用左手,也不用双手。左手是拿“不干净”的东西。很少喝烈性酒。

印尼人喜欢客人到他们的家中做客访问,而且在一天中任何一个时间去拜访他们,都是受欢迎的。在印尼人家里,当你看到长相可爱的小孩,切忌摸小孩的头,如果你抚摸他的头,对方一定反脸相向。

在印尼,进行裸体太阳浴是非法的,和他们交谈应避开政治、宗教等话题。

和别人谈话或进别人家里都要摘下太阳镜。拜访印尼商人时要带上礼物,收下礼物即意味着承担了某种责任。如果你去的印尼人家里铺着地毯,那你在进屋前要把鞋脱掉。进入圣地特别是进入清真寺,一定要脱鞋。

参观庙宇或清真寺,不能穿短裤、无袖服、背心或裸露的衣服。进入任何神圣的地方,一定要脱鞋。在巴厘,进入寺庙必须在腰间束腰带。

印尼人爱吃大米饭和中国菜,早餐一般吃西餐,爱喝红茶、葡萄酒、香槟酒、汽水等。副食爱吃牛、羊、鱼、鸡之类的肉和内脏。

印尼人忌讳夜间吹口哨,认为它会招来游荡的幽灵和挨打。

印尼人大多数信奉伊斯兰教,所以不可以用左手拿东西给他们。忌讳吃猪肉食品,忌饮烈性酒,不爱吃海参,也不吃带骨带汁的菜和鱼肚等。

.印度印度居民大多信奉印度教,其次为伊斯兰教、基督教、锡克教。在印度,月亮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

印度人相见应递英文名片,英语是印度的商业语言。主客见面时,都要用双手合十在胸前致意。口中念着:“纳玛斯堆”(梵文:“向您点头”,现在表示问好或祝福)。晚辈在行礼的时候弯腰摸长者的脚,表示对长辈的尊敬。男子不能和妇女握手。许多家庭妇女忌讳见陌生男子,不轻易和外人接触。但如果邀请男人参加实社交活动时应请他们偕夫人同来。一般关系的男女不能单独谈话。

印度人是用摇头表示赞同,用点头表示不同意。人们用手抓耳朵表示自责;召唤某人的动作是将手掌向下摆手指,但不能只用一个指头;指人时也要用整个手掌,不能用一两个指头。

到印度庙宇或家庭做客,进门必须脱鞋。迎接贵客时,主人常献上花环,套在客人的颈上。花环的大小长度视客人的身份而定。献给贵宾的花环既粗又长,超过膝盖。给一般客人的花环仅到胸前。妻子送丈夫出远门,最高礼节是摸脚跟和吻脚。到印度家庭做客时,可以带水果和糖果作为礼物,或给主人的孩子们送点礼品。

用右手拿食物、礼品和敬茶,不用左手,也不用双手。就餐的时候,印度教徒最忌讳在同一个容器里取用食物。也不吃别人接触过的食物,甚至别人清洗过的茶杯,也要自己再洗涤一遍后才使用。

喜欢分餐进食,注重菜品酥烂,一般口味不喜太咸,偏爱辣味。主食以米饭为主,对面食中的饼类也感兴趣。不吃菇类、笋类、木耳。信奉印度教和锡克教的人,忌讳吃猪肉,牛肉。他们一般不喝酒,因为喝酒是违反宗教习惯的。但有喝茶的习惯,方式是“舔饮”,也就是把奶茶盛在盘子中,用舌头舔着喝。印度人最不喜欢吃大荤,吃素食的人较多,等级越高,吃荤越少。喜欢中国的粤菜、苏菜。

忌讳白色,习惯用百合花作悼念品。他们忌讳弯月图案,视1、3、7为不吉祥数字,和印度人交谈,要回避有关宗教矛盾、和巴基斯坦的关系、工资以及两性关系的话题。

印度奉牛为神圣,忌讳吃牛肉,忌讳用牛皮制品。崇拜蛇,视杀蛇为触犯神灵。忌讳用澡盆给孩子洗澡,认为是“死水”,是不人道的行为。

二。西方国家习俗礼仪

.美国美国80%以上是欧洲移民的后裔,华裔约100万。50%的居民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其他人信仰犹太教和东正教。

美国人一般性情开朗、乐于交际、不拘礼节。第一次见面不一定行握手礼,有时只是笑一笑,说一声“Hi”或“Hello”就算有礼了。握手的时候习惯握得紧,眼要正视对方,微弓身,认为这样才算是礼貌的举止。一般同女人握手美国人都喜欢斯文。在告别的时候,也只是向大家挥挥手或者说声“再见”、“明天见”。但如果别人向他们致礼,他们也用相应的礼节,比如握手、点头、拥抱、行注目礼等。在美国如果有客人夜间来访,主人穿着睡衣接待客人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当被邀请去老朋友家做客时,应该预备小礼物;在朋友家做客时,打长途电话要经过主人同意,离开的时候,要留下电话费。

在美国,如果要登门拜访,必须先打电话约好;名片一般不送给别人,只是在双方想保持联系时才送;当着美国人的面想抽烟,必须问对方是否介意,不能随心所欲。

一般乐于在自己家里宴请客人,而不习惯在餐馆请客。不喜欢清蒸和红烩菜肴。不喜欢过烫过热的菜肴,喜欢少盐味,味道忌咸,稍以偏甜为好。喜欢喝可口可乐、啤酒、冰水、矿泉水、威士忌、白兰地等。不喜欢人在自己的餐碟里剩食物,认为这是不礼貌的。喜爱中国的苏菜、川菜、粤菜。

昵爱白色,认为白色是纯洁的象征;偏爱黄色,认为是和谐的象征;喜欢蓝色和红色,认为是吉祥如意的象征。他们喜欢白猫,认为白猫可以给人带来运气。

美国人对握手时目视其它地方很反感。认为这是傲慢和不礼貌的表示。忌讳向妇女赠送香水、衣物和化妆用品。美国妇女因有化妆的习惯,所以他们不欢迎服务人员送香巾擦脸。

在美国千万不要把黑人称作“Negro”,最好用“Black”一词,黑人对这个称呼会坦然接受。因为Negro主要是指从非洲贩卖到美国为奴的黑人。跟白人交谈如此,跟黑人交谈更要如此。否则,黑人会感到弥对他的蔑视。

忌讳别人冲他伸舌头。认为这种举止是污辱人的动作。他们讨厌蝙蝠,认为它是吸血鬼和凶神的象征。忌讳数字“13”、“星期五”等日。忌讳问个人收入和财产情况,忌讳问妇女婚否、年龄以及服饰价格等私事。忌讳黑色。认为黑色是肃穆的象征,是丧葬用的色彩。特别忌讳赠礼带有你公司标志的便宜礼物。因为这有义务做广告的嫌疑。

.加拿大加拿大大部分是英法等国家移民的后裔。土著人占5%、华裔占1.2%,大部分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

加拿大人因受欧洲移民的影响,他们的礼貌礼节和英法两国差不多。在日常生活中,加拿大人着装以欧式为主。上班的时间,他们一般要穿西服、套群。参加社交活动时往往要穿礼服或时装。在休闲场合则讲究自由穿着,只要自我感觉良好即可。握手被认为是一种友好的表示,一般在见面和临别时握一下就行,不必反复握手。公务时间,加拿大人很注意个人仪表和卫生。所以,他们希望客人也能这样。

他们有邀请亲朋好友到自己家中共进晚餐的习惯。受到这种邀请应当理解为是主人主动显示友好之意。如果被邀到别人家做客,明智的选择是给主人送点鲜花。不要送白色的百合花,它们是与葬礼联系在一起的。加拿大人以自己的国家为自豪,反对和美国作言过其实的比较。谈到肯定成绩的事例并对加拿大人民及其国家给予好评是最受欢迎的。

加拿大人对法式菜肴比较偏爱,并以面包、牛肉、鸡肉、土豆、西红柿等物为日常之食。从总体上讲他们以肉食为主,特别爱吃奶酪和黄油。加拿大人重视晚餐。饮食上讲究菜肴的营养和质量,注重菜肴的鲜和嫩。口味一般不喜在太咸,偏爱甜味。一般以米饭为主食。对煎、烤、炸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偏爱。喜爱中国的苏菜、沪菜、鲁菜。习惯饭后喝咖啡和吃水果。忌讳吃各种动物内脏,不爱吃肥肉。

忌讳“13”、“星期五”,认为“13”是厄运的数字,“星期五”是灾难的象征。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95%的居民是英国和其它欧洲国家移民的后裔,华裔和华侨约20万,98%的居民信奉基督教,其余信奉犹太教、佛教和伊斯兰教。

澳大利亚人办事认真爽快,喜欢直截了当,待人诚恳,热情,见面时喜欢热烈握手,称呼名字。乐于结交朋友,即使是陌生人,也一见如故。他们崇尚友善,并谦逊礼让,重视公共道德,组织纪律强,时间观念强,赴约准时并珍惜时间。女性比较保守,接触时要谨慎。做客可以赠送葡萄酒和鲜花。

澳大利亚人的饮食习惯、口味和英国人差不多。菜清淡、不吃辣。家常菜有煎蛋、炒蛋、火腿、脆皮鸡、油爆虾、糖醋鱼、熏鱼、牛肉等。当地的名菜是野牛排。澳大利亚人食量比较大,啤酒是最受欢迎的饮料,其中达尔文城的居民以喝啤酒闻名。

往往是邀请友人一同外出游玩,他们认为这是密切双边关第的捷径之一。所以如果拒绝的话,会被他们理解成不给面子。

澳大利亚的基督教徒有“周日作礼拜”的习惯。他们的这种作法“雷打不动”,所以要避免在这天和他们邀约。

在澳大利亚人眼里,兔子是一种不吉利的动利。他们认为,碰到了兔子,可能是厄运将临的预兆。

澳大利亚人喜欢体育活动,游泳和日光浴是人们的辟好,如果有谁不会游泳,还会成为众人嘲讽的对象。

和澳大利亚人谈论跑马,是非常受欢迎的话题。

.英国英国英格兰人占80%以上。其余是苏格兰人、威尔士人和爱尔兰人等。居民绝大部分信奉基督教,只有少部分人信奉天主教。

英国是绅士之国,讲究文明礼貌,注重修养。同时也要求别人对自己有礼貌。注意衣着打扮,什么场合穿什么服饰都有一定惯例。见面时对尊长、上级和不熟悉的人用尊称,并在对方姓名前面加上职称、衔称或先生、女士、夫人、小姐等称呼。亲友和熟人之间常用呢称。初次相识的人相互握手,微笑并说:“您好!”在大庭广众之下,人们一般不行拥抱礼,男女之间除热恋情侣外一般不手拉手走路。

英国人不轻易动感情或表态。他们认为夸夸其谈是缺乏教养的,认为自吹自擂是低级趣味的。人们交往时常用“请”、“对不起”、“谢谢”等礼貌用语,即使家庭成员间也一样。

英国的“烤牛肉加约克郡布丁”被称为是国菜。这是用牛腰部位的肉,再把鸡蛋加牛奶和面,与牛肉、土豆一起在烤箱中烤制的菜肴。上桌时,还要另配些单煮的青菜,即为“烤牛肉加约克郡布丁”。普通家庭一日三餐(即早餐、午餐、晚餐)。他们是以午餐为正餐。阔绰人家则一日四餐(即:早餐、午餐、茶点和晚餐)。

不愿意吃带粘汁的菜肴;忌用味精调味;也不吃狗肉。口味不喜欢太咸,爱甜、酸、微辣味,对烧、煮、蒸、烙、焗和烘烤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偏爱。喜欢中国的京菜、川菜、粤菜。

他们普遍喜爱喝茶,尤为妇女嗜茶成癖。“下午茶”几乎成为英国人的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习惯,即使遇上开会,有的也要暂时休会而饮“下午茶”。不喝清茶,要在杯里倒上冷牛奶或鲜柠檬,加点糖、再倒茶制成奶茶或柠檬茶。如果先倒茶后倒牛奶会被认为缺乏教养。他们还喜欢喝威士忌、苏打水,喝葡萄酒和香槟酒,有时还喝啤酒和烈性酒,彼此间不劝酒。

对英国人称呼“英国人”是不愿意接受的。因为“英国人”原意是“英格兰人”,而你接待的宾客,可能是英格兰人、威尔士人或北爱尔兰人,而“不列颠”这个称呼则能让所有的英国人都能感到满意。

忌讳用人像、大象、孔雀作服饰图案和商品装潢。他们认为大象是愚笨的,孔雀是淫鸟、祸鸟,连孔雀开屏也被认为是自我吹嘘和炫耀。忌讳“13”这个数字。还忌讳“3”这个数字,忌讳用同一根火柴给第3个人点烟。和英国人坐着谈话忌讳两腿张得过宽,更不能跷起二郎腿。如果站着谈话不能把手插入衣袋。忌讳当着他们的面耳语和拍打肩背,忌讳有人用手捂着嘴看着他们笑,认为这是嘲笑人的举止。忌讳送人百合花,他们认为百合花意味着死亡。

.法国法国法兰西人约占94%,绝大多数居民信奉天主教。

法国人热情开朗,初次见面就能亲热交谈,而且滔滔不绝。法国人讲究服饰美,特别是妇女穿得非常时尚,特别喜欢使用化妆品,光口红就有早、中、晚、之分,是世界上最爱打扮的妇女。

法国是世界上最早公开行亲吻礼的国家,也是使用亲吻礼频率最多的国家。和法国人约会必须事先约定时间,准时赴约是有礼貌的表示,但不要提前。送鲜花给法国人也是很好的礼品。法国人在公共场所不能有懒散动作,不能大声喧哗。

法国的烹调世界闻名,用料讲究,花色品种繁多,口味特点香浓味原、鲜嫩味美、注重色、形和营养。法国人烹调时用酒比较重,肉类菜烧得不太熟,如水鸭三、四分熟就行。有的肉最多七、八分熟,牡蛎一般都喜欢生吃。配料喜欢用蒜、丁香、香草、洋葱、芹菜、胡萝卜等。他们不吃辣的食品。

法国人忌讳黄色的花,认为是不忠诚的表现。忌讳黑桃图案,认为不吉祥;忌讳墨绿色,因二次大战期间德国纳粹军服是墨绿色;忌讳仙鹤图案,认为是蠢汉和淫妇的象征。不送香水或化妆品给恋人、亲属之外的女人,因为这些他们认为象征着过分亲热或是图谋不轨。

.德国德国绝大多数都是德意志人。居民中信奉基督教约占一半,另外有46%的人信奉天主教。

德国人德国人纪律严明,讲究信誉,极端自尊,待人热情,十分注重感情。爱好音乐。

重视称呼,是德国人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鲜明特点。对德国人称呼不当,通常会令对方大为不快。

一般情况下,切勿直呼德国人的名字。称其全称,或仅称其姓,也可以。和德国人交谈时,切勿疏忽对“您”与“你”这两种人称代词的使用。对于熟人、朋友、同龄者,方可以“您”相称。在德国,称“您”表示尊重,称“你”则表示地位平等、关系密切。

德国人对发型较为重视。在德国,男士不宜剃光头,免得被人当作“新纳粹”分子。德国少女的发式多为短发或披肩发,烫发的妇女大半都是已婚者。

德国人注意衣着打扮,外出时候必须穿戴整齐、清洁;见面打招呼必须称头衔,不直呼名字;约会准时,时间观念强;待人热情、好客、态度诚实可靠;宴席上,男子坐在妇女和地位高的人的左侧,女士离开和返回饭桌时,男子要站起来以示礼貌;请德国人进餐,事先必须安排好。和他们交谈最好谈原野风光,个人的业余爱好多为体育活动。接电话要首先告诉对方自己的姓名。

德国人最爱吃猪肉,其次才能轮到牛肉。以猪肉制成的各种香肠,令德国人百吃不厌。忌讳吃核桃。

如果同时喝啤酒和葡萄酒,要先喝啤酒,然后再喝葡萄酒,否则被视为有损健康。

在公共场合窃窃私语,被认为是十分无礼的。

在德国,蔷薇专用于悼亡,不可以随便送人。忌讳茶色、红色、深蓝色。

服饰和其它商品包装上忌用纳粹标志。

.意大利意大利主要是意大利人,90%以上居民信奉天主教。

如果有人打喷嚏,旁边的人马上会说:“萨尔维!(祝你健康)”。另外,当着别人打喷嚏或咳嗽,被认为是不礼貌和讨嫌的事,所以本人要马上对旁边的人表示“对不起”。

女士受到尊重,特别是在各种社交场合,女士处处优先。

意大利人热情好客,待人接物彬彬有礼。在正式场合,穿着十分讲究。见面礼是握手或招手示意;对长者、有地位和不太熟悉的人,要称呼他的姓,加上“先生”、“太太”、“小姐”和荣誉职称;和意大利人谈话要注意分寸,一般谈论工作、新闻、足球;不要谈论政治和美国橄榄球。

意大利人有早晨喝咖啡、吃烩水果、喝酸牛奶的习惯。酒特别是葡萄酒是意大利人离不开的饮料,不论男女几乎每餐都要喝酒,甚至在喝咖啡时,也要掺上一些酒。

意大利人忌讳菊花。

.俄罗斯俄罗斯主要是俄罗斯人,东正教是主要宗教。

俄罗斯人性格开朗、豪放、集体观念强。他们和人见面,大都行握手礼,拥抱礼也为他们常施的一种礼节。他们还有施吻礼的习惯,但对不同人员,在不同场合,所施的吻礼也有一定的区别:一般对朋友之间,或长辈对晚辈之间,以吻面颊者为多,不过长辈对晚辈以吻额为更亲切和慈爱;男子对特别尊敬的已婚女子,一般多行吻手礼,以示谦恭和崇敬。吻唇礼一般只是在夫妇或情侣间流行。

主人给客人吃面包和盐,是最殷勤的表示。一般对晚餐要求较简单,对早、午餐较重视。用餐时间都习惯拖得很长。乐于品尝不同风味的菜肴,菜肴喜欢熟透和酥烂。非常喜欢中餐。

在待客中,常以“您”字表示尊敬和客气;而对亲友往往则用“你”字相称,认为这样显得随便,同时还表示出对亲友的亲热和友好。外出时,十分注重仪容仪表,衣扣要扣得完整,总习惯衣冠楚楚。男子外出活动时,一定要把胡子刮净;赴约要准时;在社交场合,处处表现尊重女性。

和俄罗斯人说话,要坦诚相见,不能在背后议论其他人,更不能说他们小气;对妇女要十分尊重,忌讳问年龄和服饰价格等。

俄罗斯人不吃海参、海蛰、墨鱼、木耳。偏爱“7”,认为“7”预兆会办事成功,“7”还可以给人们带来美满和幸福。他们普通对红色昵爱。人们都把红色视为美丽和吉祥的象征。应邀去俄罗斯人家里作客时可带上鲜花或烈性酒,送艺术品或图书作礼品是受欢迎的。女主人对来访客人带给她的单数鲜花是很欢迎的;男主人则喜欢高茎、艳丽的大花。

决不能在街上丢弃任何东西,连一张过期的电影票也不行。这种行为有损俄罗斯的整洁,而且是违规的。

对盐十分崇拜,并视盐为珍宝和祭祀用的供品。认为盐具有驱邪除灾的力量。如果有人不慎打翻了盐罐,或是将盐撒在地上,便认为是家庭不和的预兆。为了摆脱凶兆,他们总习惯将打翻在地的盐拾起来

求世界各国的餐桌礼仪~

东方国家:(一)就座和离席

1、应等长者坐定后,方可入坐。

2、席上如有女士,应等女士座定后,方可入座。如女士座位在隔邻,应招 呼女士。

3、用餐后,须等男、女主人离席后,其他宾客方可离席。

4、坐姿要端正,与餐桌的距离保持得宜。

5、在饭店用餐,应由服务生领台入座。

6、离席时,应帮助隔座长者或女上拖拉座椅。

(二)香巾的使用

1、餐巾主要防止弄脏衣服,兼做擦嘴及手上的油渍。

2、必须等到大家坐定后,才可使用餐巾。

3、餐巾应摊开后,放在双膝上端的大腿上,切勿系人腰带,或挂在西装领 口。

4、切忌用餐巾擦拭餐具。

(三)餐桌上的一般礼仪

1、入座后姿式端正,脚踏在本人座位下,不可任意伸直,手肘不得靠桌缘, 或将手放在邻座椅背上。

2、用餐时须温文而雅,从容安静,不能急躁。

3、在餐桌上不能只顾自己,也要关心别人,尤其要招呼两侧的女宾。

4、口内有食物,应避免说话。

5、自用餐具不可伸入公用餐盘夹取菜肴。

6、必须小口进食,不要大口的塞,食物末咽下,不能再塞入口。

7、取菜舀汤,应使用公筷公匙。

8、吃进口的东西,不能吐出来,如系滚烫的食物,可喝水或果汁冲凉。

9、送食物入口时,两肘应向内靠,不直向两旁张开,碰及邻座。

10、自己手上持刀叉,或他人在咀嚼食物时,均应避免跟人说话或敬酒。

11、好的吃相是食物就口,不可将口就食物。食物带计,不能匆忙送入口, 否则汤汁滴在桌布上,极为不雅。

12、切忌用手指掏牙,应用牙签,并以手或手帕遮掩。

13、避免在餐桌上咳嗽、打喷嚏、呕气。万一不禁,应说声“对不起”。

14、喝酒宜各随意,敬酒以礼到为止,切忌劝酒、猜拳、吆喝。

15、如餐具坠地,可请侍者拾起。

16、遇有意外,如不慎将酒、水、汤计溅到他人衣服,表示歉意即可,不 必恐慌赔罪,反使对方难为情。

17、如欲取用摆在同桌其他客人面前之调味品,应请邻座客人帮忙传递, 不可伸手横越,长驱取物。

18、如系主人亲自烹调食物,勿忘予主人赞赏。

19、如吃到不洁或异味,不可吞入,应将入口食物,轻巧的用拇指和食指 取出,放入盘中。倘发现尚未吃食,仍在盘中的菜肴有昆虫和碎石,不要大惊小 怪,宜侯侍者走近,轻声告知侍者更换。

20、食毕,餐具务必摆放整齐,不可凌乱放置。餐巾亦应折好,放在桌上。

21、主食进行中,不宜抽烟,如需抽烟,必须先征得邻座的同意。

22、在餐厅进餐,不能抢着付帐,推拉争付,至为不雅。倘系作客,不能 抢付帐。未征得朋友同意,亦不宜代友付帐。

23、进餐的速度,宜与男女主人同步,不宜太快,亦不宜太慢。

24、餐桌上不能谈悲戚之事,否则会破坏欢愉的气氛。

西方餐桌礼仪

餐桌上必须要注意的是:

1.西餐点菜及上菜顺序

西餐菜单上有四或五大分类,其分别是开胃菜、汤、沙拉、海鲜、肉类、点心等。

应先决定主菜。主菜如果是鱼,开胃菜就选择肉类,在口味上就比较富有变化。除了食量特别大的外,其实不必从菜单上的单品菜内配出全餐,只要开胃菜和主菜各一道,再加一份甜点就够了。可以不要汤,或者省去开胃菜,这也是很理想的组合(但在意大利菜中,意大利面被看成是汤,所以原则上这两道菜不一起点)。

正式的全套餐点上菜顺序是:

1)头盘。西餐的第一道菜是头盘,也称为开胃品。开胃品的内容一般有冷头盘和热头盘之分,常见的品种有鱼子酱、鹅肝酱、熏鲑鱼、鸡尾杯、奶油鸡酥盒、焗蜗牛等。因为是要开胃,所以开胃菜一般都有特色风味,味道以咸和酸为主,而且数量少,质量较高。

2)汤。和中餐不同的是,西餐的第二道菜就是汤。西餐的汤大致可分为清汤、奶油汤、蔬菜汤和冷汤等4类。品种有牛尾清汤、各式奶油汤、海鲜汤、美式蛤蜊汤、意式蔬菜汤、俄式罗宋汤、法式焗葱头汤。冷汤的品种较少,有德式冷汤、俄式冷汤等。

3)副菜。鱼类菜肴一般作为西餐的第三道菜,也称为副菜。品种包括各种淡、海水鱼类、贝类及软体动物类。通常水产类菜肴与蛋类、面包类、酥盒菜肴品都称为副菜。因为鱼类等菜肴的肉质鲜嫩,比较容易消化,所以放在肉类菜肴的前面,叫法上也和肉类菜肴主菜有区别。西餐吃鱼菜肴讲究使用专用的调味汁,品种有鞑靼汁、荷兰汁、酒店汁、白奶油汁、大主教汁、美国汁和水手鱼汁等。

4)主菜。肉、禽类菜肴是西餐的第四道菜,也称为主菜。肉类菜肴的原料取自牛、羊、猪、小牛仔等各个部位的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牛肉或牛排。牛排按其部位又可分为沙朗牛排(也称西冷牛排)、菲利牛排、“T”骨型牛排、薄牛排等。其烹调方法常用烤、煎、铁扒等。肉类菜肴配用的调味汁主要有西班牙汁、浓烧汁精、蘑菇汁、白尼斯汁等。

禽类菜肴的原料取自鸡、鸭、鹅,通常将兔肉和鹿肉等野味也归入禽类菜肴。禽类菜肴品种最多的是鸡,有山鸡、火鸡、竹鸡,可煮、炸、烤、焖,主要的调味汁有黄肉汁、咖喱汁、奶油汁等。

5)蔬菜类菜肴。蔬菜类菜肴可以安排在肉类菜肴之后,也可以和肉类菜肴同时上桌,所以可以算为一道菜,或称为一种配菜。蔬菜类菜肴在西餐中称为沙拉。和主菜同时服务的沙拉,称为生蔬菜沙拉,一般用生菜、西红柿、黄瓜、芦笋等制作。沙拉的主要调味汁有醋油汁、法国汁、干岛汁、奶酪沙拉汁等。

沙拉除了蔬菜之外,还有一类是用鱼、肉、蛋类制作的,这类沙拉一般不加味汁,在进餐顺序上可以作为头盘。

还有一些蔬菜是熟的,如花椰菜、煮菠菜、炸土豆条。熟食的蔬菜通常和主菜的肉食类菜肴一同摆放在餐盘中上桌,称为配菜。

6)甜品。西餐的甜品是主菜后食用的,可以算做是第六道菜。从真正意义上讲,它包括所有主菜后的食物,如布丁、煎饼、冰淇淋、奶酪、水果等。 7)咖啡、茶。西餐的最后一道是上饮料,咖啡或茶。喝咖啡一般要加糖和淡奶油。茶一般要加香桃片和糖。

2.位次问题

即使来宾中有地位、身份、年纪高于主宾的,在排定位次时,仍要请紧靠主人就坐。男主人坐主位,右手是第一重要客人的夫人,左手是第二重要客人的夫人,女主人坐在男主人的对面。她的两边是最重要的第一、第二位男客人。现在,如果不是非常正规的午餐或晚餐,这样一男一女的间隔坐法就显得不重要了。

3.刀叉的使用

使用刀叉时,从外侧往内侧取用刀叉,要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切东西时左手拿叉按住食物,右手拿刀切成小块,用叉子往嘴里送。用刀的时候,刀刃不可以朝外。进餐中途需要休息时,可以放下刀叉并摆成“八”字形状摆在盘子中央,表示没吃完,还要继续吃。每吃完一道菜,将刀叉并排放在盘中,表示已经吃完了,可以将这道菜或盘子拿走。如果是谈话,可以拿着刀叉,不用放下来,但不要挥舞。不用刀时,可用右手拿叉,但需要作手势时,就应放下刀叉,千万不要拿着刀叉在空中挥舞摇晃,不要一手拿刀或叉,而另一只手拿餐巾擦嘴,也不要一手拿酒杯,另一只手拿叉取菜。任何时候,都不要将刀叉的一端放在盘上,另一端放在桌上。

4.餐桌上的注意事项。不要在餐桌上化妆,用餐巾擦鼻涕。用餐时打嗝是大忌。取食时,拿不到的食物可以请别人传递,不要站起来。每次送到嘴里的食物别太多,在咀嚼时不要说话。就餐时不可以狼吞虎咽。对自己不愿吃的食物也应要一点放在盘中,以示礼貌。不应在进餐中途退席。确实需要离开,要向左右的客人小声打招呼。饮酒干杯时,即使不喝,也应该将杯口在唇上碰一碰,以示敬意。当别人为你斟酒时,如果不需要,可以简单地说一声“不,谢谢!”或以手稍盖酒杯,表示谢绝。进餐过程中,不要解开纽扣或当众脱衣。如果主人请客人宽衣,男客人可以把外衣脱下搭在椅背上,但不可以把外套或随身携带的东西放到餐台上。

三.西餐的吃法

西餐的具体吃法,和中餐有很大区别。

1.吃面包和黄油时,通常是小圆面包和包条

自己拿面包和黄油,然后用手把面包掰成几小块,抹一块,吃一块。

吃三明治,小的三明治和烤面包是用手拿着吃的,大点的吃前先切开。配卤汁吃的热三明治需要用刀和叉。

2.吃肉类

西方人吃肉(指的是羊排、牛排、猪排等)一般都是大块的。吃的时候,用刀、叉把肉切成一小块,大小刚好是一口。吃一块,切一块,不要一下子全切了,也千万不要用叉子把整块肉夹到嘴边,边咬、边咀嚼、边吞咽。

吃牛肉(牛排)的场合,由于可以按自己爱好决定生熟的程度,预定时,服务员或主人会问你生熟的程度。

吃有骨头的肉,比如吃鸡的时候,不要直接“动手”,要用叉子把整片肉固定(可以把叉子朝上,用叉子背部压住肉),再用刀沿骨头插入,把肉切开,边切边吃。如果是骨头很小时,可以用叉子把它放进嘴里,在嘴里把肉和骨头分开后,再用餐巾盖住嘴,把它吐到叉子上然后放到碟子里。不过需要直接“动手”的肉,洗手水往往会和肉同时端上来。一定要时常用餐巾擦手和嘴。

吃鱼时不要把鱼翻身,吃完上层后用刀叉剔掉鱼骨后再吃下层。

3.吃沙拉

西餐中,沙拉往往出现在这样的场合里:作为主菜的配菜,比如说蔬菜沙拉,这是常见的;作为间隔菜,比如在主菜和甜点之间;作为第一道菜,比如说鸡肉沙拉。

如果沙拉是一大盘端上来就使用沙拉叉。如果和主菜放在一起则要使用主菜叉来吃。

如果沙拉是间隔菜,通常要和奶酪、炸玉米片等一起食用。先取一两片面包放在你的沙拉盘上,再取两三片玉米片。奶酪和沙拉要用叉子吃,而玉米片可以用手拿着吃。

如果主菜沙拉配有沙拉酱,可以先把沙拉酱浇在一部分沙拉上,吃完这部分后再加酱。直到加到碗底的生菜叶部分,这样浇汁就容易了。

沙拉习惯的吃法应该是:将大片的生菜叶用叉子切成小块,如果不好切可以刀叉并用。一次只切一块,吃完再切。

4.喝汤

5.蚝和文蛤

吃蚝和文蛤用左手捏着壳,右手用蚝叉取出蚝肉,蘸调味料用蚝叉吃。小虾和螃蟹的混合物也可以单独蘸调味料,用蚝叉吃。

6.意大利面

吃意大利面,要用叉子慢慢地卷起面条,每次卷四五根最方便。也可以用调羹和叉子一起吃,调羹可以帮助叉子控制滑溜溜的面条。不能直接用嘴吸,不然容易把汁溅得到处都是。

7.水果

在许多国家,把水果作为甜点或随甜点一起送上。通常是许多水果混合在一起,做成水果沙拉,或做成水果拼盘。 吃水果关键是怎样去掉果核。不能拿着整个去咬。有刀叉的情况下,应小心地使用,用刀切成四瓣再去皮核,用叉子叉着吃。要注意别把汁溅出来。没有刀或叉时,可以用你的两个手指把果核从嘴里轻轻拿出,放在果盘的边上。把果核直接从嘴里吐出来,是非常失礼的。

8.西式快餐和小吃

汉堡包和热狗是用手拿着吃,但一定要用餐巾纸垫住,让酱汁流到餐巾上,而不是流到你的手或衣服上。为防止万一,可以一只手拿餐巾垫住,另一只手准备一两张餐巾备用。

比萨饼可以用手拿着饼块,把外边转向里,防止上面的馅掉出来。但一般晚宴的餐桌上看不到比萨饼的。

玉米薄饼是一种普遍的用手拿着吃的食物。可以蘸上如甜豆或蕃茄酱等混合酱后吃。

油煎食品和薯片,可以用手拿着吃,也可以用叉子吃。如果在户外,当然可以用手拿着吃了。

女士还要注意,吃东西的时候,每次都要少放一些到嘴里。小口嚼,制造噪音和弄坏唇膏。吃一般的菜时,如果把手指弄脏了,可以请服务员端洗手水来。

四.五种特殊情况的处理

1.碰到主人做感恩怎么办?

有的主人会在进餐前感恩祷告,或坐或立,来宾都应和主人一样。感恩祷告前,不要吃喝任何东西,安静地低着头。直到祷告结束,再把餐巾放在膝上,开始用餐。

2.塞牙或异物入口时

如果你的牙缝里塞了蔬菜叶子或沙粒式的东西,不要在餐桌上用牙签剔,可以喝口水试试看;如果不行,就去洗手间,这样你就可以用力地漱口,也可以用牙签。

如果遇到不好吃的食物或异物入口时,必须注意不要引起一起吃饭的人的不快,但也不必勉强把不好的东西吃下去。可以用餐巾盖住嘴,赶紧吐到餐巾上,让服务员换块新的餐巾。如果食物中有石子等异物时,可用拇指和食指取出来,放在盘子的一旁。

即使有只虫子从你的沙拉里神气活现地爬出来(这是锻炼你的勇气和风度的最佳时刻),也要心平气和地要求换掉,只要和主人或服务员使个眼色就行,不要大吵大闹、鬼哭神嚎,让所有人都知道以至于都不敢吃了。

3.吃了蒜或洋葱后怎么办?

吃饭的时候吃了蒜或葱,不管是在家里、办公室还是聚会,都不会太受欢迎。我们介绍几种解决的方法:

一是用漱口水;

二是嚼口香糖;

三是用一片柠檬擦拭口腔内部和舌头;

四是嚼几片茶叶或是咖啡豆。

4.在餐桌上弄洒了东西怎么办?

如果在餐桌上泼洒了东西,而且洒了很多的情况下,做主人的要叫服务员来清理你弄脏的地方,万一不能清除干净,他会给你再铺上一块新的餐巾,把脏东西盖住,然后再上下一道菜。如果在家里,只要用清洁用品清除就行了。

如果你的座位弄上了大量的污渍,就向主人再要一块餐巾盖在弄脏的地方,同时向主人和其他客人表示道歉。如果你或你的家人弄坏了主人的任何东西,你应安排把弄坏的东西收在一起,并且清除干净或修好它们,在主人方便的时候再送回去。

5.刀叉掉到地上怎么办?

用餐的时候,刀叉不小心掉到地上,如果弯腰下去捡,不仅姿势不雅观,影响身边的人,也会弄脏手。可以示意服务生来处理并你更换新的餐具。

五.怎样得体地告辞?

正餐之后的酒会告辞时间按常识而定,如果酒会不是在周末举行,那就意味着告辞时间应在晚间十一时至午夜之间。如果在周末,就可以更晚一些。告辞应不宜过早或过迟。

各种(除了最大型的)酒会上,离开前都要向女主人当面致谢,这是礼貌。致谢时,该说的事交代完就可离开,不要说个不停,这样对方既无法做他自己的事也不能招呼别人。如果你因故必须早点告辞,致谢时不要太引人注目,以免让其他客人认为他们也该走了。

如果是主宾,就要先于其他客人向主人告辞。一般来说,主宾应在用完点心后的20分钟到40分钟之间相机告辞。一般客人不要先于主宾告辞,否则是对主人和主宾的不敬。如果确实有事需要先走,也要诚恳地说明情况。

出席鸡尾酒会的客人应按请帖上写明的时间起身告辞。如果接到的是口头邀请(可能没说明时间),应该认为酒会进行两个小时。如果有一位客人迟迟不走,而女主人又另有晚餐之约,那她就应该婉转说明。她可以友好地说:“我得跟您分手了,因为我不得不……”

另外,参加了一次鸡尾酒会或非正式的正餐、酒会之后,写信或是通打个电话表示谢意,都是非常得体的。如果过不了多久又要见面的话,也可以面谢。

各个国家的礼仪细节

中国礼仪: ;tn=iktopicword=%D6%D0%B9%FA+%C0%F1%D2%C7fr=rtag美国

美国人在待人接物方面,具有下述四个主要特点:

第一、随和友善,容易接近。

第二、热情开朗,不拘小节。

第三、城府不深,喜欢幽默。

第四、自尊心强,好胜心重。

加拿大

加拿大的基本国情是地广人稀。特殊的环境对加拿大人的待人接物有一定影响。一般而言,在交际应酬中,加拿大人最大的特点是既讲究礼貌,又无拘无束。加拿大国民的主体是由英法两国移民的后裔所构成的。一般而言,英裔加拿大人大多信奉基督教,讲英语。性格上相对保守内向一些。而法裔加拿大人则大都信奉天主教,讲法语,性格上显得较为开朗奔放。与加拿大人打交道要了解对方情况,然后再有所区别的加以对待。

法国

与英国人和德国人相比,法国人在待人接物上表现是大不相同的。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爱好社交,善于交际。对于法国人来说社交是人生的重要内容,没有社交活动的生活是难以想象的。

第二,诙谐幽默天性浪漫。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大都爽朗热情。善于雄辩高谈阔论,好开玩笑,讨厌不爱讲话的人,对愁眉苦脸者难以接受。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法国人不仅爱冒险,而且喜欢浪漫的经历。 第三,渴求自由,纪律较差。在世界上法国人是最著名的“自由主义者”。“自由、 平等、博爱”不仅被法国宪法定为本国的国家箴言,而且在国徽上明文写出。 他们虽然讲究法制,但是一般纪律较差,不大喜欢集体行动,与法国人打交道,约会必须事先约定,并且准时赴约,但是也要对他们可能的姗姗来迟事先有所准备。

第四,自尊心强,偏爱“国货”。法国的时装、美食和艺术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在此影响之下,法国人拥有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在他们看来,世间的一切都是法国最棒。与法国人交谈时,如能讲几句法语,一定会使对方热情有加。

第五,骑士风度,尊重妇女。在人际交往中法国人所采取的礼节主要有握手礼、拥抱礼和吻面礼。 此外,法国人见面女士根女士,女士跟男士行贴面礼。男士跟男士握手。法国南部贴面礼要贴三下,即左-右-左。北部人贴两下。

法国的生活节奏比较慢,不喜欢说英语。喜欢下午坐在路边的咖啡馆里晒着太阳,聊天,喝啤酒,咖啡。法国人还很喜欢度假。

德国

德国人在待人接物所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往往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第一,纪律严明,法制观念极强。

第二,讲究信誉,重视时间观念。

第三,极端自尊,非常尊重传统。

第四,待人热情,十分注重感情。

必须指出的是,德国人在人际交往中对礼节非常重视。与德国人握手时,有必要特别注意下述两点。一是握手时务必要坦然地注视对方,二是握手的时间宜稍长一些,晃动的次数宜稍多一些,握手时所用的力量宜稍大一些。重视称呼,是德国人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鲜明特点。对德国人称呼不当,通常会令对方大为不快。一般情况下,切勿直呼德国人的名字。称其全称,或仅称其姓,则大都可行。与德国人交谈时,切勿疏忽对“您”与“你”这两种人称代词的使用。对于熟人、朋友、同龄者,方可以“你”相称。在德国,称“您”表示尊重,称“你”则表示地位平等、关系密切。

波兰

在人际交往中,波兰人的举止优雅,语言文明,彬彬有礼,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同外人打交道时,波兰人对称呼极其重视。他们的习惯,是要尽可能地采用郑重其事一些的称呼。对于男士,波兰人言必称“潘”。对于妇女,他们则非要称之为“帕那”或“帕妮”不可。在社交场合问候他人时,波兰人肯定会对对方以 “您”相称。他们假如与对方以“你”相称,则多半意味着双方关系十分密切,彼此相交已非一日。按照波兰人的习惯,自己在交际场合被介绍给他人之后,必须要主动同对方握手为礼,同时还要报上自己的姓名,不然即为失礼。在波兰,最常用的见面礼节有握手礼和拥抱礼。在波兰民间,吻手礼则十分通行。一般而言,吻手礼的行礼对象应为已婚妇女,行礼的最佳地点应为室内。在行礼时,男士宜双手捧起女士的手在其指尖或手背上象征性轻吻一下,假如吻出声响或吻到手腕之上,都是不合规范的。

俄罗斯

在人际交往中,俄罗斯人素来以热情、豪放、勇敢、耿直而著称于世。在交际场合,俄罗斯人惯于和初次会面的人行握手礼。但对于熟悉的人,尤其是在久别重逢时,他们则大多要与对方热情拥抱。在迎接贵宾之时,俄罗斯人通常会向对方献上“面包和盐”。这是给予对方的一种极高的礼遇,来宾必须对其欣然笑纳。在称呼方面,在正式场合,他们也采用“先生”、“小姐”、“夫人”之类的称呼。在俄罗斯,人们非常看重人的社会地位。因此对有职务、学衔、军衔的人,最好以其职务、学衔、军衔相称。依照俄罗斯民俗,在用姓名称呼俄罗斯人时,可按彼此之间的不同关系,具体采用不同的方法。只有与初次见面之人打交道时,或是在极为正规的场合,才有必要将俄罗斯人的姓名的三个部分连在一道称呼。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人见面习惯于握手,不过有些女子之间不握手,女友相逢时常亲吻对方的脸。澳大利亚人大都名在前,姓在后。称呼别人先说姓,接上先生,小姐或太太之类。熟人之间可称小名。

墨西哥

在墨西哥熟人见面时所采用的见面礼节,主要是拥抱礼与亲吻礼。在上流社会中,男士们往往还会温文而雅地向女士们行吻手礼。通常,他们最惯于使用的称呼是在交往对象的姓氏之前,加上“先生”、“小姐”或“夫人”之类的尊称。前去赴约时,墨西哥人一般都不习惯于准时到达约会地点。在通常情况下他们的露面总要比双方事先约定的时间晚上一刻钟到半个小时左右。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待人的礼貌。

阿根廷

阿根廷人在日常交往中所采用的礼仪与欧美其他国家大体上是一致的,并以受西班牙影响为最。阿根廷人大都信奉天主教,所以一些宗教礼仪也经常见诸阿根廷人的日常生活。在交际中,普遍采取握手礼。在与交往对象相见时,阿根廷人认为与对方握手的次数是多多易善。在交际场合,对阿根廷人一般均可以“先生” “小姐”或“夫人” 相称。

巴西

从民族性格来讲巴西人在待人接物上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主要有二。一方面,巴西人喜欢直来直去,有什么就说什么。另一方面,巴西人在人际交往中大都活泼好动,幽默风趣,爱开玩笑。目前,巴西人在社交场合通常都以拥抱或者亲吻作为见面礼节。只有十分正式的活动中,他们才相互握手为礼。除此之外,巴西人还有一些独特的见面礼。其一,握拳礼。其二,贴面礼。其三,沐浴礼。

埃及

握手礼——禁忌是不要用左手

拥抱礼——力度适中

亲吻礼——根据交往对象不同分为:

吻面礼,一般用于亲友之间,尤其是女性之间。

吻手礼,向尊长表示谢意或是向恩人致谢时使用。

飞吻礼,多见于情侣之间。

南亚摇头礼

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人们相互交往时,往往彬彬有礼地摇头。他们的表敬礼俗是:向左摇头则表示赞同、尊重或认可;点头则表示不同意。这恰恰与中国的"摇头不算点头算"相反.

南非

南非社交礼仪可以概括为“黑白分明”,“英式为主”。所谓“黑白分明” 是指:受到种族、宗教、习俗的制约,南非的黑人和白人所遵从的社交礼仪不同;英式为主是指:在很常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白人掌握南非政权,白人的社交礼仪特别是英国式社交利益广泛的流行于南非社会。

以目前而论,在社交场合,南非人所采用的普遍见面礼节是握手礼,他们对交往对象的称呼则主要是“先生”、“小姐”、或“夫人”。在黑人部族中,尤其是广大农村,南非黑人往往会表现出与社会主流不同的风格。比如,他们习惯以鸵鸟毛或孔雀毛赠予贵宾,客人此刻得体的做法是将这些珍贵的羽毛插在自己的帽子上或头发上。

英国

仪态礼仪:在英国,人们在演说或别的场合伸出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手心向外,构成V形手势,表示胜利;在英国如果有人打喷嚏,旁人就会说上帝保佑你,以示吉祥。

相见礼仪:在英国,婴儿出生时父母亲朋一般依婴儿的特征,父亲的职业为婴儿命名,有的母亲家庭显赫,就用娘家的姓作为婴儿的第二个名字。在英国,孩子只对父母亲的兄弟姐妹称叔。英国老人讲究独立,不喜欢别人称自己老,走路时不必搀扶他们。

商务礼仪:到英国从事商务活动要避开7、8月,这段时间工商界人士多在休假,另外在圣诞节、复活节也不宜开展商务活动。在英国送礼不得送重礼,以避贿赂之嫌。在商务会晤时,按事先约好的时间光临,不宜早到或迟到。英国工商界人士办事认真,不轻易动感情或表态,他们视夸夸其谈、自吹自擂视为缺乏教养的表现。

旅游礼仪:到英国旅行,需注意当地的所有车辆均沿马路的左侧行驶。英国人遵守纪律,即便是几个人上车,他们也会自觉的排队上车。在英国坐出租车,一般按10%付小费,将小费列入服务费帐单的饭店不必另付。在主人家做客数日,视情况付给提供服务的佣人一些小费。

日本日本人见面多以鞠躬为礼。一般人们相互之间是行3O度和45度的鞠躬礼,鞠躬弯腰的深浅不同,表示的含义也不同,弯腰最低、也最有礼貌的鞠躬称为“最敬礼”。男性鞠躬时,两手自然下垂放在衣裤两侧;对对方表示恭敬时,多以左手搭在右手上,放在身前行鞠躬礼,女性尤其如此。

在国际交往中,日本人也习惯握手礼,尤其是年轻人或和欧美人接触较多的人,也开始有见面握手的习惯。

在日本,名片的使用相当广泛,特别是商人,初次见面时有互相交换名片的习惯。名片交换是以地位低或者年轻的一方先给对方,这种做法被认为是一种礼节。递交名片时,要将名片正对着对方。名片在日语中写为“名刺”,女性大多使用比男性名片要小的名片。更多日本礼仪请见( )意大利意大利人在路上见面一般是握手或简单打个招呼,称呼大学毕业生要加上他们通用的头衔。进行商业会晤要提前安排,但不一定准时,因为在社会活动中,准时并不被认为是意大利人的美德。意大利人热情好客,如果你被人邀请,则不能拒绝,那样做是不礼貌的。午餐在一天中是最丰盛的一餐,时间一般持续两三个小时,在意大利,互相赠送商务性礼物也是很普遍的。意大利人交谈的话题一般有足球、家庭事务、公司事务以及当地新闻等,避免谈美式足球和政治。意大利饮食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以各种面食类如葱卷、馄饨、通心粉、炒饭等作为菜用,而不当粮食食用,吃著名的意大利通心粉的时候,千万不要用餐刀把通心粉割成小段食用。也不要用匙把粉送入口中。最合理的方法是用叉子把通心粉卷成团再吃。韩国在韩国,长辈对晚辈可以称呼对方的名字,可不带其姓,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相互间可称对方为“先生”、“夫人”、“太太”、“女士”、“小姐”等;对有身份的人可称对方为“先生”、“阁下”等,也可加上职衔,学衔,军衔等,如“总统先生”、“总统阁下”,韩国丈夫介绍自己的妻子时会说“我夫人”或“我太太”。关系亲密的的朋友之间,往往在对方名字之后加上“兄弟”、“姐姐”、“妹妹”等称谓如“鸿哲兄弟”、“世宪兄弟”、“在赫兄弟”、“美延姐姐”、“美延妹妹 ”等。对男性也可称“君”,但往往同其姓名连称,如“郑溶君”、“尹鸿哲君”、“赵承远君”、“辛成列君”、“金相镇君”等。对不相识的男性年长者可以称“阿炯吉”(即“大叔”或“大伯”),对不相识的女性年长者可以称为“阿妈妮”(即“大婶”、“大娘”)。

韩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韩国人在交往中十分重视所应具备的礼仪修养,按照传统,韩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一种维护自身利益的关系,而且涉及的范围很广泛,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应当建立在一种合作和互相支援的传统基础之上,因此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爱和责任感十分强烈,是无法割断的。家庭里的一家之长被视为权威所在,全家人都应该听从他的命令或遵照他的愿望行事。严格的命令必须服从,不得有违。儿辈或孙辈违抗长辈的愿望被韩国人视为不可想象的事情。

每年阴历初一这一天,一家人举行例行的祭祖活动之后,所有成员要按年龄顺序向祖父母、父母、兄长、亲戚等跪着行礼;年轻人甚至要到村里去向长者们行礼以表示应有的尊敬,尽管他们之间非亲非故。在家庭中,保持长幼尊卑的辈份之分,年轻的成员或者身份低的人不得在年长者或者身份高的人面前喝酒或吸烟,违背规矩者被视为缺乏教养的表现,尤其是在吸烟上可能招致严厉的谴责。子女外出,要向父母辞行;父母远行归来,子女要迎接行礼;遇有客人登门拜访,父母先向客人施礼,子女随后依龄随后依年龄大小向客人行鞠躬礼……

韩国人的亲戚之间和家庭成员之间相互间联系的纽带非常牢固,恪守将相互合作视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卸的庄重责任,这种关系往往超过个人利益或对对方利益的企盼,当一个人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是得到亲属的帮助。

兄弟之间结婚后再不像过去那样居住在一起,但相互间有条件者均住得很近,交往密切,特别每逢婚礼,长者60或70寿辰、孩子的生日、传统节日等这样的特殊日子,相互总要尽量相聚在一起,氏族成员之间建有共同的钱库和产业,每年要在一起聚会一次,趁此机会共同商议例如维修祖先坟墓、氏族财产管理等这样大家关心的事务。韩国人初次见面,同姓者之间首先总是打听对方与自己是否同一个氏族,如果是同一个氏族,还要查阅家谱,搞清对方与自己关系的亲近程度,若对方辈份较高,往往会经常去拜访并用敬语称呼以表示尊重。

在韩国传统的社会里,年长者因其知识经验而受到尊重,年轻者必须自觉地在行为上以此为准。在公共集会、社交场合和宴会酒店上,谁应当首先向谁表示敬意,谁应当坐在哪个位置上,谁应当首先落座,谁应当首先向谁敬酒,人人自幼都知道这些规矩,不会弄乱,否则就会被视为粗俗和缺少家庭教育。

请教国外节日礼仪

一、各国送礼讲究:

德国送礼讲究包装

在德国送礼,对礼品是否适当、包装是否精美要格外注意,玫瑰是专送情人的,绝不可送给主人,德国人喜欢应邀郊游,但主人在出发前需用要细致周到的安排。

阿拉伯初次见面不送礼

在阿拉伯,初次见面时不送礼,否则会被视为行贿,阿拉伯习俗,用旧的物品和酒不能送人;特别不能送礼物给有商务往来的熟人的妻子。更不可询问他们的家居情况,去阿拉伯人家参观做客,千万不能盯住一件东西看个不停,那样阿拉伯主人一定要你收下这件东西,否则心里将鄙视你。

法国送花别捆扎

在法国送礼,一般选在重逢时。礼品选择应表示出对法国主人的智慧的赞美,应邀去法国人家用餐时,应送几枝不捆扎的鲜花。

拉丁美洲不能送手帕,刀剪等礼品

拉丁美洲不能送刀剪,否则认为友情的完结,手帕也不能作为礼品,因为它是和眼泪相联系的。拉丁美洲人喜欢美国生产的小型家用产品,比如厨房用具等。在拉美国家,征税很高的物品极受欢迎,最好不送奢侈品。

日本人有送礼习惯

日本人讲究礼仪,有送礼的习俗。但一般送些对其本人没啥用途的物品,于是收礼人可以再转送。日本人喜欢中国的丝绸和名酒及中药,对一些名牌货也很喜欢,但对狐獾图案的东西则比较反感,因为狐狸是贪婪的象征,獾则代表狡诈。到普通百姓家作客,送菊花只能十五片花瓣,皇家徽章才有十六瓣的菊花。

英国人讨厌有公司标记的礼品

英国人讲究外表,一般送礼都是花费不多的东西,如高级巧克力,名酒和鲜花也是英国人收礼的最爱之物,合适的送礼时机应是晚餐后或看完戏之后,对标有公司标记的礼品,英国人普遍不欣赏。公司若送礼,最好以老板和私人名义。

美国人送礼当面打开

一般来说,美国人不随便送礼。有的在接到礼物在圣诞节互赠礼品。圣诞节时,天真烂漫的孩子们为收到各种新奇玩具而兴高采烈,以为这是圣诞老人送给他们的礼物。大人们之间常送些书籍、文具、巧克力糖或盆景等。礼物多用花纸包好,再系上丝带。按照美国传统,圣诞节的前几天还有个“白圣诞节”,届时,人们用白纸包好礼物送给附近的穷人。

此外,美国人认为单数是吉利的。有时只送三个梨也不感到菲薄,不同于中国人讲究成双成对。美国人收到礼物,一定要马上打开,当着送礼人的面欣赏或品尝礼物,并立即向送礼者道谢。礼物包装讲究,外表富丽堂皇,里面却不一定是太贵重的东西。有时打开里三层外三层的精美包装,露出来的只是几颗巧克力糖而已。

俄罗斯人忌讳别人送钱

俄罗斯人送礼和收礼都极有讲究。俄罗斯人忌讳别人送钱,认为送钱是一种对人格的侮辱。但他们很爱外国货,外国的糖果、烟、酒、服饰都是很好的礼物。如果送花,要送单不送双,双数是不吉利的。

荷兰人送礼忌送食品

在荷兰,人们大多习惯吃生、冷食品,送礼忌送食品,且礼物要用纸制品包好。到荷兰人家庭作客,切勿对女主人过于殷勤。在男女同上楼梯时,其礼节恰好与大多数国家的习俗相反:男士在前,女士在后。

二、欧美国家社交礼仪常识:

欧美国家的人们在社交和旅游、娱乐休闲等公共场合,十分注意礼仪风度和各项礼节,因此,出行欧美旅游、探亲、访友的国人,一定要注意这些细节,以免发生尴尬、不愉快之事。

首先要注意衣着整洁。纽扣一定要扣好,手要清洁,指甲要剪短,胡须应修剪好。

和人交谈,要端庄和蔼,彬彬有礼。双方不可靠得太近,谈话声音不可太高;坐时忌跷“二郎腿”,更不能抖腿部;谈话要专注,忌在大庭广众面前耳语。初次交谈切忌打听对方的收入、家产、年龄和婚姻;异性之间交谈时眼睛不能老是盯着对方;在路上与妇女交谈应当边走边谈,不能停下站着说话;与妇女同座时不要吸烟;同相识的妇女打招呼,男方应起立,女的可以坐着回答。

到人家家里做客,要先脱帽而后入室。雨天走访,雨具应放在室外,不可穿雨衣入室。夫妻同到人家做客,告别时应当由妻子先起身告辞。

出行坐车,要让客人坐在驾驶座旁边的位置上,以此为上座。走在街上不可东张西望、左顾右盼,不可乱扔东西与随地吐痰。

到餐馆就餐,如果与别人同桌,须征得先到客人的同意后方可入座,否则,会被视为粗鲁。在美国的餐馆,若用餐巾擦拭刀叉、盘子,服务员会马上换一套餐具,在服务员看来,顾客擦拭餐具是被认为餐具不干净。

男女同行,男的应走在外侧,即靠车行道一边,使女的多一分安全感;开始行走时应让女士先行。

出入商店等公共场所,男士应该为女士开门;年轻的应该为老年人开门。乘车坐船,男士应向女士让座;男女同座不要旁若无人地大声喧哗。

另外,还需要注意一些小动作。如翘拇指,在我国和其他一些国家表示称赞、了不起、第一的意思,而在美国、法国表示拦路搭车;伸食指和中指,在我国表示第二或数目字“2”,在英国则有两种含义,当做这一手势时,手掌朝着对方,表示胜利,若手背朝着对方,则表示侮辱;单伸食指在我国表示数字“1”,还用于提请注意,而在美国表示请对方稍等,在澳大利亚则表示“请再来一杯啤酒”。

在我国,食指作弯钩状表示“9”,在日本表示小偷;在泰国、菲律宾表示门匙、上锁;印度尼西亚表示心肠坏、吝啬;在新加坡是死亡的表示、还表示拳击比赛中的击倒。

拇指与食指在我国表示“O”,中指、无名指、小指翘伸直表示“3”。这两个手势合在一起,日本、韩国、缅甸是表示金钱;美国则表示同意、了不起、顺利;印度尼西亚表示什么也干不成和干不了;突尼斯用来表示傻瓜、无用。

在我国,人们习惯用点头表示同意、认可,摇头表示否定、反对。但在斯里兰卡、印度、尼泊尔等国,人们却以摇头表示同意,点头表示不同意。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世界各国之间、一国不同地区之间,有些民俗大不相同,有的甚至截然相反。因此到境外旅游,掌握这些小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文章来自“易礼邮”网站,不知能否满足你所需。

各国礼仪

我们主要介绍东方国家和西方国家以及非洲的主要习俗礼仪。

一。东方国家习俗礼仪.日本日本几乎全是大和民族。居民主要信奉神道教和佛教,少数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日本至今还保留浓厚的我国唐代的礼仪和风俗。

日本是一个注重礼仪的国家。在日常生活中,都互致问候,脱帽鞠躬,表示诚恳、可亲。初次见面,向对方鞠躬90度,而不一定握手。如果是老朋友或比较熟悉的人就主动握手,甚至拥抱。遇到女宾,女方主动伸手才可以握手。如果需要谈话,应到休息室或房间交谈。日本人一般不用香烟待客,如果客人要吸烟,要先征得主人的同意。

日本人注意穿着打扮,平时穿着大方整洁。在正式场合一般穿礼服,男子大多穿成套的深色西服,女子穿和服。在天气炎热的时候,不随便脱衣服,如果需要脱衣服,要先征得主人的同意。在一般场合,只穿背心或赤脚被认为是失礼的行为。

在日本,“先生”的称呼,只用来称呼教师、医生、年长者、上级或有特殊贡献的人,如果对一般人称“先生”,会让他们感到难堪。

和日本人谈论茶道,是非常受欢迎的。茶道,是日本人用来修心养性、进行交际而特有的沏茶、品茗的高尚技艺,是一种讲究礼仪、陶冶情操的民间习俗。

他们喝茶不直接把茶叶放进茶杯,而是放到小巧玲珑的茶壶里。倒的时候,用一个小过滤网防止茶叶进入杯里。而且总以半杯为敬,一般不再续茶。这常使喝惯大杯茶的中国人总觉得难以解渴。

不管家里还是餐馆里,坐位都有等级,一般听从主人的安排就行。日本商人比较重视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他们在商务谈判中十分注意维护对方的面子,同时希望对方也这样做。

赠送礼品时,非常注重阶层或等级,因此不要给他们赠送太昂贵的礼品,以免他们为此而误认为你的身份比他们高。

日本不太流行付小费,如果拿不准,就不给。付小费把钱放在信封里或用纸巾包裹着,日本人认为收现钞是一件很难堪的事。

日本人不喜欢紫色,认为这是悲伤的色调,最忌绿色,认为是不祥之兆;忌荷花图案,认为是妖花;忌“9”、“4”等数字。赠送礼品的时候,不要赠数字为“9”的礼物,因为日语里“9”的读音和“苦”一样。“4”的发音和“死”相同,所以在安排食宿时,要避开4层楼4号房间4号餐桌等。日本商人还忌讳"2月"、“8月”,因为这是营业淡季。另外,讨厌金银眼的猫,认为看到这种猫的人要倒霉。

日本人对中国的绍兴酒、茅台酒非常感兴趣。不吃松花蛋。用筷子很讲究,筷子都放在筷托上。还有“忌八筷”的习俗,就是不能舔筷、迷筷、移筷、扭筷、剔筷、插筷、跨筷、掏筷。同时,还忌用同一双筷子让大家依次夹取食物,也不能把筷子垂直插在米饭里。

把书法作品或是精美的印章送给日本人,是受欢迎的。我们中国人喜欢把印章的边缘特意刻成破碎型,以示古老苍劲。如果这样送给日本朋友,对方就会不高兴了,他们认为这种不完整是不吉利的。

.韩国韩国是单一的民族朝鲜族,佛教徒占全国人口的1/3。

韩国人讲究礼貌,待客热情。见面时,一般用咖啡、不含酒精的饮料或大麦茶招待客人,有时候还加上适量的糖和淡奶。这些茶点客人必须接受。

韩国人初次见面时,经常交换名片。韩国很多人养成了通报姓氏习惯,并和“先生”等敬称联用。韩国一半以上居民姓金、李、朴。韩国人业务洽谈,往往在旅馆的咖啡室或附近类似的地方举行。大多数办公室都有一套会客用的舒适的家具,在建立密切的工作关系之前,举止合乎礼仪是至关重要的。韩国人注重服饰,男子穿西服、系领带。

如果邀请去韩国人家里做客,按习惯要带一束鲜花或一份小礼物,用双手奉上。不要当着赠送者的面把礼物打开。进到室内,要把鞋子脱掉留在门口。

韩国的农历节日和我国差不多,也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韩国人以米饭为主食,早餐也习惯吃米饭,不吃粥。还喜欢吃辣椒、泡菜,吃烧烤的时候要加辣椒、胡椒、大蒜等辛辣的调味品。汤是每餐必不可少的,有时候汤里放猪肉、牛肉、狗肉、鸡肉烧煮,有时候也简单地倒些酱油、加点豆芽。韩国人还对边吃饭边谈话非常反感。

韩国人不轻易流露自己的感情,公共场所不大声说笑。特别是女性在笑的时候还用手帕捂着嘴,防止出声失礼。在韩国,妇女十分尊重男子,双方见面的时候,女性总会先向男性行鞠躬礼、致意问候。男女同座的时候,往往也是男性在上座,女性在下座。

韩国人对“4”非常反感。许多楼房的编号严忌出现“4”字;医院,军队绝不用“4”字编号。韩国人在喝茶或喝酒的时候,主人总是以1、3、5、7的数字单位来敬酒、敬茶、布菜,并忌讳力用双数停杯罢盏。

.新加坡新加坡总人口华人占76.9%。华裔多信奉佛教,马来语为国语,英语,华语为官方语言。

新加坡人十分讲究礼貌礼节,服务质量很高。新加坡华裔在礼仪方面和我国相似,而且还保留了中国古代传统,比如两人见面时,相互作揖。通常的见面礼节是鞠躬、握手。印度血统人仍保持印度的礼节和习俗,妇女额头上点着檀香红点。男人扎白色腰带,见面时合十致意。马来血统、巴基斯坦血统的人按伊斯兰教的礼节行事。

华裔新加坡人信奉佛教,而且很虔诚。他们喜欢在室内诵经,诵经的时候不可以被打扰。

在新加坡随地吐痰、扔弃物都要受到法律制裁。

.泰国泰国华裔泰人有300多万,佛教为国教。

泰国人的待人接物,有许多约定俗成的规矩。朋友相见,双手合十、互致问候。晚辈向长辈行礼时,双手合十举过前额,长辈也要合十回礼。年纪大或地位高的人还礼时,双手不必高过前胸。行合十礼时。双手举得越高,表示尊重程度越高。泰国人也行跪拜礼,但要在特定场合,平民、贵官在拜见国王和国王近亲的时候行跪拜礼。国王拜见高僧的时候要下跪。儿子出家为僧,父母也跪拜在地。把东西扔给别人是不礼貌行为。从坐着的人们面前走过时,要略微躬身,表示礼貌。

泰国人非常重视头部,认为头颅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如果用手触摸泰国人的头部,认为是极大的侮辱。如果用手打了小孩的头,认为小孩一定会生病;睡觉忌讳头朝西,因为日落西方象征死亡。忌讳用红笔签名,因为人死后是用红笔把姓氏写在棺材上。脚被认为是低下的,忌把脚伸到别人跟前,也不能把东西踢给别人,不然都是失礼。忌讳用脚踢门,否则会受到人们指责。就坐时,最忌讳翘腿。把鞋底对着别人,被认为是把别人踩在脚底下,是一种侮辱性的举止;妇女就坐时,双腿要靠拢,否则会被认为没有教养。当着泰国人的面,不要踩门槛,他们认为门槛下住着神灵。在泰国,男女仍然遵守授受不亲的戒律,所以男女不能过于亲近。喜欢红色、黄色,忌讳褐色。

习惯用颜色表示星期。如红色是星期日,紫红色为星期六,淡蓝色为星期五,橙色是星期四,绿色为星期三,粉红色是星期二,黄色是星期一。

.印度尼西亚印度尼西亚素称“千岛之国”,89%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其余信奉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佛教等。

印尼人初次见面都要交换名片。由于多数信奉伊斯兰教,他们在拿东西给人家或者向别人拿东西的时候,都要用右手而不用左手,也不用双手。左手是拿“不干净”的东西。很少喝烈性酒。

印尼人喜欢客人到他们的家中做客访问,而且在一天中任何一个时间去拜访他们,都是受欢迎的。在印尼人家里,当你看到长相可爱的小孩,切忌摸小孩的头,如果你抚摸他的头,对方一定反脸相向。

在印尼,进行裸体太阳浴是非法的,和他们交谈应避开政治、宗教等话题。

和别人谈话或进别人家里都要摘下太阳镜。拜访印尼商人时要带上礼物,收下礼物即意味着承担了某种责任。如果你去的印尼人家里铺着地毯,那你在进屋前要把鞋脱掉。进入圣地特别是进入清真寺,一定要脱鞋。

参观庙宇或清真寺,不能穿短裤、无袖服、背心或裸露的衣服。进入任何神圣的地方,一定要脱鞋。在巴厘,进入寺庙必须在腰间束腰带。

印尼人爱吃大米饭和中国菜,早餐一般吃西餐,爱喝红茶、葡萄酒、香槟酒、汽水等。副食爱吃牛、羊、鱼、鸡之类的肉和内脏。

印尼人忌讳夜间吹口哨,认为它会招来游荡的幽灵和挨打。

印尼人大多数信奉伊斯兰教,所以不可以用左手拿东西给他们。忌讳吃猪肉食品,忌饮烈性酒,不爱吃海参,也不吃带骨带汁的菜和鱼肚等。

.印度印度居民大多信奉印度教,其次为伊斯兰教、基督教、锡克教。在印度,月亮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

印度人相见应递英文名片,英语是印度的商业语言。主客见面时,都要用双手合十在胸前致意。口中念着:“纳玛斯堆”(梵文:“向您点头”,现在表示问好或祝福)。晚辈在行礼的时候弯腰摸长者的脚,表示对长辈的尊敬。男子不能和妇女握手。许多家庭妇女忌讳见陌生男子,不轻易和外人接触。但如果邀请男人参加实社交活动时应请他们偕夫人同来。一般关系的男女不能单独谈话。

印度人是用摇头表示赞同,用点头表示不同意。人们用手抓耳朵表示自责;召唤某人的动作是将手掌向下摆手指,但不能只用一个指头;指人时也要用整个手掌,不能用一两个指头。

到印度庙宇或家庭做客,进门必须脱鞋。迎接贵客时,主人常献上花环,套在客人的颈上。花环的大小长度视客人的身份而定。献给贵宾的花环既粗又长,超过膝盖。给一般客人的花环仅到胸前。妻子送丈夫出远门,最高礼节是摸脚跟和吻脚。到印度家庭做客时,可以带水果和糖果作为礼物,或给主人的孩子们送点礼品。

用右手拿食物、礼品和敬茶,不用左手,也不用双手。就餐的时候,印度教徒最忌讳在同一个容器里取用食物。也不吃别人接触过的食物,甚至别人清洗过的茶杯,也要自己再洗涤一遍后才使用。

喜欢分餐进食,注重菜品酥烂,一般口味不喜太咸,偏爱辣味。主食以米饭为主,对面食中的饼类也感兴趣。不吃菇类、笋类、木耳。信奉印度教和锡克教的人,忌讳吃猪肉,牛肉。他们一般不喝酒,因为喝酒是违反宗教习惯的。但有喝茶的习惯,方式是“舔饮”,也就是把奶茶盛在盘子中,用舌头舔着喝。印度人最不喜欢吃大荤,吃素食的人较多,等级越高,吃荤越少。喜欢中国的粤菜、苏菜。

忌讳白色,习惯用百合花作悼念品。他们忌讳弯月图案,视1、3、7为不吉祥数字,和印度人交谈,要回避有关宗教矛盾、和巴基斯坦的关系、工资以及两性关系的话题。

印度奉牛为神圣,忌讳吃牛肉,忌讳用牛皮制品。崇拜蛇,视杀蛇为触犯神灵。忌讳用澡盆给孩子洗澡,认为是“死水”,是不人道的行为。

二。西方国家习俗礼仪

.美国美国80%以上是欧洲移民的后裔,华裔约100万。50%的居民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其他人信仰犹太教和东正教。

美国人一般性情开朗、乐于交际、不拘礼节。第一次见面不一定行握手礼,有时只是笑一笑,说一声“Hi”或“Hello”就算有礼了。握手的时候习惯握得紧,眼要正视对方,微弓身,认为这样才算是礼貌的举止。一般同女人握手美国人都喜欢斯文。在告别的时候,也只是向大家挥挥手或者说声“再见”、“明天见”。但如果别人向他们致礼,他们也用相应的礼节,比如握手、点头、拥抱、行注目礼等。在美国如果有客人夜间来访,主人穿着睡衣接待客人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当被邀请去老朋友家做客时,应该预备小礼物;在朋友家做客时,打长途电话要经过主人同意,离开的时候,要留下电话费。

在美国,如果要登门拜访,必须先打电话约好;名片一般不送给别人,只是在双方想保持联系时才送;当着美国人的面想抽烟,必须问对方是否介意,不能随心所欲。

一般乐于在自己家里宴请客人,而不习惯在餐馆请客。不喜欢清蒸和红烩菜肴。不喜欢过烫过热的菜肴,喜欢少盐味,味道忌咸,稍以偏甜为好。喜欢喝可口可乐、啤酒、冰水、矿泉水、威士忌、白兰地等。不喜欢人在自己的餐碟里剩食物,认为这是不礼貌的。喜爱中国的苏菜、川菜、粤菜。

昵爱白色,认为白色是纯洁的象征;偏爱黄色,认为是和谐的象征;喜欢蓝色和红色,认为是吉祥如意的象征。他们喜欢白猫,认为白猫可以给人带来运气。

美国人对握手时目视其它地方很反感。认为这是傲慢和不礼貌的表示。忌讳向妇女赠送香水、衣物和化妆用品。美国妇女因有化妆的习惯,所以他们不欢迎服务人员送香巾擦脸。

在美国千万不要把黑人称作“Negro”,最好用“Black”一词,黑人对这个称呼会坦然接受。因为Negro主要是指从非洲贩卖到美国为奴的黑人。跟白人交谈如此,跟黑人交谈更要如此。否则,黑人会感到弥对他的蔑视。

忌讳别人冲他伸舌头。认为这种举止是污辱人的动作。他们讨厌蝙蝠,认为它是吸血鬼和凶神的象征。忌讳数字“13”、“星期五”等日。忌讳问个人收入和财产情况,忌讳问妇女婚否、年龄以及服饰价格等私事。忌讳黑色。认为黑色是肃穆的象征,是丧葬用的色彩。特别忌讳赠礼带有你公司标志的便宜礼物。因为这有义务做广告的嫌疑。

.加拿大加拿大大部分是英法等国家移民的后裔。土著人占5%、华裔占1.2%,大部分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

加拿大人因受欧洲移民的影响,他们的礼貌礼节和英法两国差不多。在日常生活中,加拿大人着装以欧式为主。上班的时间,他们一般要穿西服、套群。参加社交活动时往往要穿礼服或时装。在休闲场合则讲究自由穿着,只要自我感觉良好即可。握手被认为是一种友好的表示,一般在见面和临别时握一下就行,不必反复握手。公务时间,加拿大人很注意个人仪表和卫生。所以,他们希望客人也能这样。

他们有邀请亲朋好友到自己家中共进晚餐的习惯。受到这种邀请应当理解为是主人主动显示友好之意。如果被邀到别人家做客,明智的选择是给主人送点鲜花。不要送白色的百合花,它们是与葬礼联系在一起的。加拿大人以自己的国家为自豪,反对和美国作言过其实的比较。谈到肯定成绩的事例并对加拿大人民及其国家给予好评是最受欢迎的。

加拿大人对法式菜肴比较偏爱,并以面包、牛肉、鸡肉、土豆、西红柿等物为日常之食。从总体上讲他们以肉食为主,特别爱吃奶酪和黄油。加拿大人重视晚餐。饮食上讲究菜肴的营养和质量,注重菜肴的鲜和嫩。口味一般不喜在太咸,偏爱甜味。一般以米饭为主食。对煎、烤、炸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偏爱。喜爱中国的苏菜、沪菜、鲁菜。习惯饭后喝咖啡和吃水果。忌讳吃各种动物内脏,不爱吃肥肉。

忌讳“13”、“星期五”,认为“13”是厄运的数字,“星期五”是灾难的象征。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95%的居民是英国和其它欧洲国家移民的后裔,华裔和华侨约20万,98%的居民信奉基督教,其余信奉犹太教、佛教和伊斯兰教。

澳大利亚人办事认真爽快,喜欢直截了当,待人诚恳,热情,见面时喜欢热烈握手,称呼名字。乐于结交朋友,即使是陌生人,也一见如故。他们崇尚友善,并谦逊礼让,重视公共道德,组织纪律强,时间观念强,赴约准时并珍惜时间。女性比较保守,接触时要谨慎。做客可以赠送葡萄酒和鲜花。

澳大利亚人的饮食习惯、口味和英国人差不多。菜清淡、不吃辣。家常菜有煎蛋、炒蛋、火腿、脆皮鸡、油爆虾、糖醋鱼、熏鱼、牛肉等。当地的名菜是野牛排。澳大利亚人食量比较大,啤酒是最受欢迎的饮料,其中达尔文城的居民以喝啤酒闻名。

往往是邀请友人一同外出游玩,他们认为这是密切双边关第的捷径之一。所以如果拒绝的话,会被他们理解成不给面子。

澳大利亚的基督教徒有“周日作礼拜”的习惯。他们的这种作法“雷打不动”,所以要避免在这天和他们邀约。

在澳大利亚人眼里,兔子是一种不吉利的动利。他们认为,碰到了兔子,可能是厄运将临的预兆。

澳大利亚人喜欢体育活动,游泳和日光浴是人们的辟好,如果有谁不会游泳,还会成为众人嘲讽的对象。

和澳大利亚人谈论跑马,是非常受欢迎的话题。

.英国英国英格兰人占80%以上。其余是苏格兰人、威尔士人和爱尔兰人等。居民绝大部分信奉基督教,只有少部分人信奉天主教。

英国是绅士之国,讲究文明礼貌,注重修养。同时也要求别人对自己有礼貌。注意衣着打扮,什么场合穿什么服饰都有一定惯例。见面时对尊长、上级和不熟悉的人用尊称,并在对方姓名前面加上职称、衔称或先生、女士、夫人、小姐等称呼。亲友和熟人之间常用呢称。初次相识的人相互握手,微笑并说:“您好!”在大庭广众之下,人们一般不行拥抱礼,男女之间除热恋情侣外一般不手拉手走路。

英国人不轻易动感情或表态。他们认为夸夸其谈是缺乏教养的,认为自吹自擂是低级趣味的。人们交往时常用“请”、“对不起”、“谢谢”等礼貌用语,即使家庭成员间也一样。

英国的“烤牛肉加约克郡布丁”被称为是国菜。这是用牛腰部位的肉,再把鸡蛋加牛奶和面,与牛肉、土豆一起在烤箱中烤制的菜肴。上桌时,还要另配些单煮的青菜,即为“烤牛肉加约克郡布丁”。普通家庭一日三餐(即早餐、午餐、晚餐)。他们是以午餐为正餐。阔绰人家则一日四餐(即:早餐、午餐、茶点和晚餐)。

不愿意吃带粘汁的菜肴;忌用味精调味;也不吃狗肉。口味不喜欢太咸,爱甜、酸、微辣味,对烧、煮、蒸、烙、焗和烘烤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偏爱。喜欢中国的京菜、川菜、粤菜。

他们普遍喜爱喝茶,尤为妇女嗜茶成癖。“下午茶”几乎成为英国人的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习惯,即使遇上开会,有的也要暂时休会而饮“下午茶”。不喝清茶,要在杯里倒上冷牛奶或鲜柠檬,加点糖、再倒茶制成奶茶或柠檬茶。如果先倒茶后倒牛奶会被认为缺乏教养。他们还喜欢喝威士忌、苏打水,喝葡萄酒和香槟酒,有时还喝啤酒和烈性酒,彼此间不劝酒。

对英国人称呼“英国人”是不愿意接受的。因为“英国人”原意是“英格兰人”,而你接待的宾客,可能是英格兰人、威尔士人或北爱尔兰人,而“不列颠”这个称呼则能让所有的英国人都能感到满意。

忌讳用人像、大象、孔雀作服饰图案和商品装潢。他们认为大象是愚笨的,孔雀是淫鸟、祸鸟,连孔雀开屏也被认为是自我吹嘘和炫耀。忌讳“13”这个数字。还忌讳“3”这个数字,忌讳用同一根火柴给第3个人点烟。和英国人坐着谈话忌讳两腿张得过宽,更不能跷起二郎腿。如果站着谈话不能把手插入衣袋。忌讳当着他们的面耳语和拍打肩背,忌讳有人用手捂着嘴看着他们笑,认为这是嘲笑人的举止。忌讳送人百合花,他们认为百合花意味着死亡。

.法国法国法兰西人约占94%,绝大多数居民信奉天主教。

法国人热情开朗,初次见面就能亲热交谈,而且滔滔不绝。法国人讲究服饰美,特别是妇女穿得非常时尚,特别喜欢使用化妆品,光口红就有早、中、晚、之分,是世界上最爱打扮的妇女。

法国是世界上最早公开行亲吻礼的国家,也是使用亲吻礼频率最多的国家。和法国人约会必须事先约定时间,准时赴约是有礼貌的表示,但不要提前。送鲜花给法国人也是很好的礼品。法国人在公共场所不能有懒散动作,不能大声喧哗。

法国的烹调世界闻名,用料讲究,花色品种繁多,口味特点香浓味原、鲜嫩味美、注重色、形和营养。法国人烹调时用酒比较重,肉类菜烧得不太熟,如水鸭三、四分熟就行。有的肉最多七、八分熟,牡蛎一般都喜欢生吃。配料喜欢用蒜、丁香、香草、洋葱、芹菜、胡萝卜等。他们不吃辣的食品。

法国人忌讳黄色的花,认为是不忠诚的表现。忌讳黑桃图案,认为不吉祥;忌讳墨绿色,因二次大战期间德国纳粹军服是墨绿色;忌讳仙鹤图案,认为是蠢汉和淫妇的象征。不送香水或化妆品给恋人、亲属之外的女人,因为这些他们认为象征着过分亲热或是图谋不轨。

.德国德国绝大多数都是德意志人。居民中信奉基督教约占一半,另外有46%的人信奉天主教。

德国人德国人纪律严明,讲究信誉,极端自尊,待人热情,十分注重感情。爱好音乐。

重视称呼,是德国人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鲜明特点。对德国人称呼不当,通常会令对方大为不快。

一般情况下,切勿直呼德国人的名字。称其全称,或仅称其姓,也可以。和德国人交谈时,切勿疏忽对“您”与“你”这两种人称代词的使用。对于熟人、朋友、同龄者,方可以“您”相称。在德国,称“您”表示尊重,称“你”则表示地位平等、关系密切。

德国人对发型较为重视。在德国,男士不宜剃光头,免得被人当作“新纳粹”分子。德国少女的发式多为短发或披肩发,烫发的妇女大半都是已婚者。

德国人注意衣着打扮,外出时候必须穿戴整齐、清洁;见面打招呼必须称头衔,不直呼名字;约会准时,时间观念强;待人热情、好客、态度诚实可靠;宴席上,男子坐在妇女和地位高的人的左侧,女士离开和返回饭桌时,男子要站起来以示礼貌;请德国人进餐,事先必须安排好。和他们交谈最好谈原野风光,个人的业余爱好多为体育活动。接电话要首先告诉对方自己的姓名。

德国人最爱吃猪肉,其次才能轮到牛肉。以猪肉制成的各种香肠,令德国人百吃不厌。忌讳吃核桃。

如果同时喝啤酒和葡萄酒,要先喝啤酒,然后再喝葡萄酒,否则被视为有损健康。

在公共场合窃窃私语,被认为是十分无礼的。

在德国,蔷薇专用于悼亡,不可以随便送人。忌讳茶色、红色、深蓝色。

服饰和其它商品包装上忌用纳粹标志。

.意大利意大利主要是意大利人,90%以上居民信奉天主教。

如果有人打喷嚏,旁边的人马上会说:“萨尔维!(祝你健康)”。另外,当着别人打喷嚏或咳嗽,被认为是不礼貌和讨嫌的事,所以本人要马上对旁边的人表示“对不起”。

女士受到尊重,特别是在各种社交场合,女士处处优先。

意大利人热情好客,待人接物彬彬有礼。在正式场合,穿着十分讲究。见面礼是握手或招手示意;对长者、有地位和不太熟悉的人,要称呼他的姓,加上“先生”、“太太”、“小姐”和荣誉职称;和意大利人谈话要注意分寸,一般谈论工作、新闻、足球;不要谈论政治和美国橄榄球。

意大利人有早晨喝咖啡、吃烩水果、喝酸牛奶的习惯。酒特别是葡萄酒是意大利人离不开的饮料,不论男女几乎每餐都要喝酒,甚至在喝咖啡时,也要掺上一些酒。

意大利人忌讳菊花。

.俄罗斯俄罗斯主要是俄罗斯人,东正教是主要宗教。

俄罗斯人性格开朗、豪放、集体观念强。他们和人见面,大都行握手礼,拥抱礼也为他们常施的一种礼节。他们还有施吻礼的习惯,但对不同人员,在不同场合,所施的吻礼也有一定的区别:一般对朋友之间,或长辈对晚辈之间,以吻面颊者为多,不过长辈对晚辈以吻额为更亲切和慈爱;男子对特别尊敬的已婚女子,一般多行吻手礼,以示谦恭和崇敬。吻唇礼一般只是在夫妇或情侣间流行。

主人给客人吃面包和盐,是最殷勤的表示。一般对晚餐要求较简单,对早、午餐较重视。用餐时间都习惯拖得很长。乐于品尝不同风味的菜肴,菜肴喜欢熟透和酥烂。非常喜欢中餐。

在待客中,常以“您”字表示尊敬和客气;而对亲友往往则用“你”字相称,认为这样显得随便,同时还表示出对亲友的亲热和友好。外出时,十分注重仪容仪表,衣扣要扣得完整,总习惯衣冠楚楚。男子外出活动时,一定要把胡子刮净;赴约要准时;在社交场合,处处表现尊重女性。

和俄罗斯人说话,要坦诚相见,不能在背后议论其他人,更不能说他们小气;对妇女要十分尊重,忌讳问年龄和服饰价格等。

俄罗斯人不吃海参、海蛰、墨鱼、木耳。偏爱“7”,认为“7”预兆会办事成功,“7”还可以给人们带来美满和幸福。他们普通对红色昵爱。人们都把红色视为美丽和吉祥的象征。应邀去俄罗斯人家里作客时可带上鲜花或烈性酒,送艺术品或图书作礼品是受欢迎的。女主人对来访客人带给她的单数鲜花是很欢迎的;男主人则喜欢高茎、艳丽的大花。

决不能在街上丢弃任何东西,连一张过期的电影票也不行。这种行为有损俄罗斯的整洁,而且是违规的。

对盐十分崇拜,并视盐为珍宝和祭祀用的供品。认为盐具有驱邪除灾的力量。如果有人不慎打翻了盐罐,或是将盐撒在地上,便认为是家庭不和的预兆。为了摆脱凶兆,他们总习惯将打翻在地的盐拾起来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

  • 访客 2022-07-06 01:29:58 回复

    请友人一同外出游玩,他们认为这是密切双边关第的捷径之一。所以如果拒绝的话,会被他们理解成不给面子。澳大利亚的基督教徒有“周日作礼拜”的习惯。他们的这种作法“雷打不动”,

    1
  • 访客 2022-07-06 02:49:46 回复

    适量的糖和淡奶。这些茶点客人必须接受。韩国人初次见面时,经常交换名片。韩国很多人养成了通报姓氏习惯,并和“先生”等敬称联用。韩国一半以上居民姓金、李、朴。韩国人业务洽谈,往往在旅馆的咖啡室或附近类似的地方举行。大多数办公室都有一套会客用的舒适的家具,在建立密切的工作关系之前,举止合乎

    2
  • 访客 2022-07-06 02:16:21 回复

    米饭为主食。对煎、烤、炸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偏爱。喜爱中国的苏菜、沪菜、鲁菜。习惯饭后喝咖啡和吃水果。忌讳吃各种动物内脏,不爱吃肥肉。忌讳“13”、“星期五”,认为“13”是厄运的数字,“星期五”是灾难的象征。.澳大利亚澳大利亚95%的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