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的常识中什么代表脾胃-脾脏的动脉

第三方分享代码
hacker 3年前 (2022-07-05) 黑客团队 108 2

目录介绍:

脾胃虚弱的症状及调养?

注意保暖,起居规律。

1.注意保暖:尤其是对肩颈部、脚部等容易受凉的部位要更加呵护。运动要适量,不宜大量运动出汗太多。

2.起居规律:冬季起居要遵循早卧晚起的原则,睡眠时间要适当延长。切记,不要熬夜,也不要思虑过度,否则会损伤脾。

忌食生冷,避免饱食

尽量避免生冷饮食、海产品,这些食物会损伤脾胃的阳气。尽量避免饱食、暴饮暴食;不能因为虚寒就吃一些过于温补、温燥的食物,比如煎炸烧烤、人参等,因为长期服用会引起“上火”,正所谓虚不受补。建议在健脾气的基础上,适当加用一些温补的药物。补脾气的药物、食物有:党参、太子参、茯苓、白术、山药、扁豆、莲子、大枣、薏米(不宜长期食用,性寒,需要炒用)、栗子(气滞腹胀、泛酸烧心的人不宜食用)。还需要长期的调养,德蒲的常苿保茶温和调养脾胃,是不错的选择。

五类食物调脾胃

1.百合:清补之品,具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解热利尿、止咳平喘、理胃健脾的功效。可以喝百合粥,吃西芹炒百合。

2.莲子:补肾、健脾、养心、安神、抗衰老。可用莲子配白茯苓、淮山药、糯米、陈仓米、白砂糖等,蒸熟成糕,或直接喝莲子百合粥。

3.山药:清心安神、补中益气、助五脏、强筋骨。山药中含有大量黏液蛋白,可预防心脑血管系统的脂肪沉淀,保持血管弹性,防止动脉硬化。可以吃山药粥、炒山药、蒸山药。

4.羊肉:健脾暖胃,但尽量不要煎炸烧烤,可煮羊肉汤、涮着吃,都是不错的选择。

5.糯米:具有健脾益气的作用。大家都知道糯米不容易消化,特别是脾胃不好的人吃后容易泛酸、烧心。那么怎么吃才能既达到健脾益气的作用,又不引起消化不良呢?推荐大家吃醪糟,或是煮糯米粥。糯米粥可以添加大米或粳米,放少许糯米就可以了。

肝胆脾胃的相互作用是什么?

肝胆脾胃肾的作用 1、肝的作用是什么

1.1、解毒功能

有毒物质(包括药物)绝大部分在肝脏里被处理后变得无毒或低毒。在严重肝病时,如晚期肝硬化、重型肝炎,解毒功能减退,体内有毒物质就会蓄积,这不仅对其他器官有损害,还会进一步加重肝脏损害。对于这类病人,医生在用药时就会特别小心,即使使用保肝的药物也要慎重选择。

1.2、代谢功能

其中包括了合成代谢、分解代谢和能量代谢。人每天摄入的食物中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各种营养物质,这些物质在胃肠内初步消化吸收后被送到肝脏,在肝脏里被分解,“由大变小”,蛋白质变(分解)为氨基酸、脂肪分解为脂肪酸、淀粉分解为葡萄糖,等等,分解后的“小物质”又会根据身体需要再在肝脏内被合成为蛋白质、脂肪和一些特殊的碳水化合物或能量物质等,这是一个“由小变大”的过程。

1.3、分泌胆汁

肝脏中具有分泌胆汁的作用,而胆汁可以帮助食物消化吸收。

如果肝内或肝外胆管发生堵塞,胆汁自然不能外排,并蓄积在血液里,于是出现黄疸。

1.4、造血、储血和调节循环血量的功能

新生儿的肝脏有造血功能,长大后不再造血,但由于血液通过两根血管(门静脉和肝动脉)流入肝脏,同时经过另一根血管(肝静脉)流出肝脏,因此肝脏的血流量很大,肝脏的血容量相应地也很大。

1.5、免疫防御功能

肝脏里的淋巴细胞也有很高含量,尤其是在有炎症反应时,血液或其他淋巴组织里的淋巴细胞很快“赶”到肝脏,解决炎症的问题。

2、胆的作用是什么

2.1、贮存和排泄胆汁胆汁

味苦,呈黄绿色,具有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的作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胆汁排泄畅达,脾胃运化功能健旺。若肝气郁结,胆汁排泄不利,则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

2.2、主决断决断属于思维的范畴

胆主决断,是指胆具有判断事物,并作出决定的作用。胆的这一功能对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的不良影响,以维持和控制气血的正常运行,确保各脏腑之间的协调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肝胆相互依附,互为表里,肝主谋虑,胆主决断,所以肝胆的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着精神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临床上常见胆气不足之人,多易惊善恐,遇事不决等。

3、脾的作用是什么

3.1、滤血

脾脏滤血的主要部位是脾索和边缘区,可以吞噬清除血液中的病原体和衰老的血细胞。

当脾肿大或机能亢进时,红细胞破坏过多,可引起贫血。脾切除后,血内的异形衰老红细胞大量增多。

3.2、免疫

侵入血内的病原体,如细菌、疟原虫和血吸虫等,可引起脾内发生免疫应答,脾的体积和内部结构也发生变化。

细胞免疫应答时周围的淋巴鞘显着增厚。脾内的淋巴细胞中T细胞占40%,B细胞占55%,还有一些K细胞和NK细胞等。

3.3、造血

胚胎早期的脾有造血功能,但自骨髓开始造血后,脾渐变为一种淋巴器官,在抗原刺激下能产生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但脾内仍含有少量造血干细胞,当机体严重缺血或某些病理状态下,脾可以恢复造血功能。

3.4、储血

人脾的储血能力较小,约可储血40ml,主要储于血窦内。脾肿大时其储血量也增大,当机体需血时,脾内平滑肌的收缩可将所储的血排入血循环,脾随即缩小。

胃的作用是什么

1、储存食物功能

进食时胃底和胃体部的肌肉产生反射性的舒张,而幽门是关闭的。这样食物便会暂时停留在胃内进行消化。

2、消化和吸收功能

通过胃的蠕动及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等对食物进行机械和化学的消化。胃可吸收乙醇和少量的水分,绝大部分食物在小肠吸收。

3、分泌功能

胃可分泌胃液及胃泌素、胃动素、生长抑素等。

4、防御功能

胃的黏膜屏障、胃酸、分泌型免疫球蛋白IgG,IgA以及淋巴组织等,可防止病原微生物及异物的侵入。

肾的作用是什么

1. 藏精

主生长、发育、生殖 肾藏精,就是说肾对于精气具有闭藏的作用,这是肾的主要生理功能。肾对于精气的闭藏,主要是为精气在体内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生理效应,创造良好的条件,不使精气无故流失,影响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

2、主水

肾主水液,主要是指肾中精气的气化功能,对于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所以《素问。逆调论》称“肾者水脏,主津液。”

3、主纳气

纳,即固摄、受纳的意思。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才能保证体内外气体的正常交换。人体的呼吸功能,虽为肺所主,但必须依赖于肾的纳气作用。

中医把脉中左手心肝肾 右手肺脾命中的命门讲的是什么?

现在常用的是寸口诊法。诊脉部位是手腕内侧,腕后高骨(桡骨茎突)旁,桡动脉搏动处。高骨对应的桡动脉搏动部位是关部,关之前为寸部,关之后为尺部。寸关尺的称呼,最早见于《内经》,寸口诊法发展于《难经》。寸、关、尺分别对应不同的脏腑,在左手,寸对应心,关对应肝,尺对应肾(肾水)。在右手,寸对应肺,关对应脾,尺对应肾(命门)。

常见病脉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浮脉:

轻按可得,重按则减。特点为脉搏部位表浅。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

轻按不得,重按乃得。特点为脉搏部位较深。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

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主病: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运动员和重体力劳动着,脉象常迟,属生理状态。

数脉:

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特点是较正常脉搏至数快。主病: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脉:

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重按空虚。应指松软,是一切无力脉的总称。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滑脉:

应指圆滑,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主病:痰饮,食积,实热诸证.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均属生理现象。

洪脉:

脉大而有力,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来大去长。主病:热盛。内热盛脉道扩张,脉形宽大,因热盛邪灼,气盛血涌,使脉有大起大落。

细脉:

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主病:虚证,多见于阴虚、血虚证。又主湿病。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或湿邪阻压脉道,脉细小。

弦脉:

端直而长,挺然指下,如按琴弦。主肝胆病、痛证、痰饮。气机不利,肝失疏泄,脉道拘急而显弦脉。病则气乱或痰饮内停,致使气机输转不利,出现弦脉。

结脉:

脉来缓慢,有不规律的间歇。主病:阴盛气结,寒痰,淤血。分析:阴寒内结,脉道气机受阻,故脉来缓慢而时一止。寒痰淤血,气结不疏,脉气阻滞,故气虚血弱致脉来迟而中止者,则结而无力。

代脉:

脉有歇止,止有定数。主病:脏气衰微。分析:脏气衰弱,元气不足,使脉气不能衔接。

把脉的方法

切脉应在病人安静时进行。《素问。脉要精胃论》强调,诊脉常平坦。切脉时让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手前臂与其心脏近於同一水平,手掌向上,前臂平放,以使血流通顺。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对成人切脉,用三指定位,先用中指按在高呈弓形斜按在同一水平,以指腹按触脉搏,以按脉。三指的疏密,应按病人的高矮作适当调整。小儿寸口脉部位狭小,不能容纳三指,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而不细分三部。三岁以下的小儿,可用望指纹代替切脉。切脉时常运用三种指力,开始轻用力,触按皮肤为浮取,名为“举”;然后中等度用力,触按至肌肉为中取,名为“寻”;再重用力触按至筋骨为沉取,名为“按”。根据临证的需要,可用举、寻、按或相反的顺序反覆触按,也可分部取一指按压体会。寸、关、尺三部,每部都有浮、中、沉三候,称谓三部九候。切脉时应注意安静的环境,如患者刚经过剧烈的活动,应先让休息片刻,然后诊脉。切脉者必须呼吸均匀,态度认真,把注意力集中於指下细心地分辨脉象。每之诊脉时间,不应少於一分钟。心脏是形成脉象的动力器官,所以脉象首先可反映心脏的病变。如冠心病、心脏供血不好、心功能低下等可通过脉象有所反映。如当冠心病形成的时候,心脏可有停跳现象,这时通过脉象就可发现脉搏停跳。结脉的脉象特征是脉搏缓慢、时有停跳且没有规律。而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甲亢性心脏病等疾病可出现脉搏停跳。弦脉的脉象特征是血管紧张度增高,脉体端直、长。弦脉反映出高血压病,血液流动阻力增高、血管壁硬化。濡脉的脉象特征是脉象细、位置表浅、无力,即浮细无力。当人体患有胃肠性感冒(不想吃饭、恶心、呕吐、拉肚子等,摄入不足)、急性胃肠炎,呕吐时,体液减少,气血不足,反映在脉象上就可出现濡脉的特征。

正常脉象

正常人脉象,又称平脉,常脉。常脉为三部有脉,一息四至(每分钟脉搏早70-80次),不浮不沉,不大不小,节律均匀,从容和缓,流利有力,尺脉沉取不绝。称为有胃,神,根。其中有胃,就是有胃气,脉搏表现和缓,从容,流利,有神;有神,是指脉搏应指有力柔和,节律整齐;有根。主要表现为尺脉沉取不绝。此外,脉象与内外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由于气候,年龄,性别,体质,劳逸及精神状态等因素的影响,脉象也会发生某些生理变化。例如一年四季,脉象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的变化;年龄越小,脉搏越快;婴儿脉急数,青壮年脉多有力,老人脉稍弦,妇女脉象较男性脉象弱而略快;胖人脉稍沉,瘦人脉稍浮;劳力之后,饮酒,饱食或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来较弱;脑力劳动者脉多弱于体力劳动者等。这些均应与病脉相鉴别。另外,少数人桡动脉走向异常,脉可不显现与寸口,如有的显于寸口的背侧,名曰“反关脉”;有的从尺部斜向手背,名曰“斜飞脉”。这都不属于病脉。古代文献所记的常用脉象约二十多种,如浮、沉、迟、数、滑、涩、虚、实、儒、芤、缓、弱、结、代、促、紧、弦、洪、细、微等等。现仅举其中几种为例,简略介绍一下。

脉象图

“浮”、“沉”在《内经》中已有记载,《难经》、《伤寒论》上也都有所论述。它们反映脉位。所谓脉位,就是用手指端去切脉所觉察出的脉搏表现最明显的部位。“浮”是指用手指轻按就可觉察脉搏、重接反而减弱的脉象,主要表明病在“表”,常见于外感病初起,机体和外界致病因素(外邪)相杭争于肌表。在生理病理上,这多由心搏排血量增加、血循环加速、血管弹性阻力降低、挠动脉充盈度增大所致。相反,“沉”却是指轻按不能觉察、重按才能察清胁脉象,主要表明病在“里”,阳气衰微,常见于心脏病患者。在生理病理上,这多因心搏排血量减低、血压下降、末梢动脉血减少、血管弹性阻力增加所形成。“迟”、“数”是《内经》等古典文献早有记述的脉象。这两种脉象反映脉搏的速率。“迟”脉是指一息脉跳四次以下(每分钟不足六十次),表明病“寒”性,机体气血运行不正常。现代医学研究,它在生理病理上多因迷走神经兴奋增高、心房心室传导阻滞等心脏的变化所形成。“数”脉和它相反,它快于正常脉跳而呈一息五次以上(每分钟丸十次以上),常见于“热”症,主要反映机体功能亢进等情况。“代”脉反映脉搏的节律。《内经》已有记述。《脉经》说它是跳动几次之后中止几次再跳的脉象。这是一种慢而有规则间歇的脉,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二联脉、三联脉、四联脉,多见子代谢机能发生障碍的心脏病人、严重心力衰竭或机体讥能陷于危极时期的病人。《内经》指出这种脉说明脏气衰弱,和现代医学的说法一致。“滑”、“涩”主要表现脉波形态,就是脉搏升降速度的异常变化。“滑”脉在《内经》中已有记述,《脉经》中描述为往来“流利展转”,唐代名医孙思邈说它“如珠之动”。这种脉常见于痰喘咳逆、蓄血、实热等症。在生理病理上,多因代谢旺盛、血管舒缩都快、血流通畅等情况所形成,常见于甲状腺机能亢进、动脉硬化等症。妇女妊娠三个月后,因血容量和排出量增加、血流加速等因素,常有“滑”脉,不属病脉。古代中医就认识通过察脉可判断妊娠,是有一定道理的。“涩”脉正好相反,是脉搏来去艰涩的脉象。这种脉“往来蹇滞,行而多碍”,《内经·脉要稍微论》中说“涩则心痛”。这种脉有虚实之分。虚的多表明气血亏损,实的多表明有气、食、痰等阻滞脉道,气血运行不畅。在生理病理上,这主要是由于心脏排血量减低、血流减慢等情况所形成,常见于贫血、失血以及心机能不全等症。古人还总结有“诸病宜忌脉”,如“中毒宜洪大,忌细微;腹内有蓄血宜弦滑,忌弱小:中风宜迟浮,忌急实大数;”等等。还总结有“脉象常见症”,如“沉脉为里,有力为里实,无力里虚;沉紧冷痛:沉缓寒湿:沉迟病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气郁;”等等。这些对于诊断上辨别病因、病症类型、病症的机转和预后等等,都是有价值的。当然,脉诊不能代替一切诊断手段。《内经》、《伤寒论》也早已指出,切脉必须配合全面观察,主张“四诊”(望、闻、问、切)合参,进行辨证论治,反对只靠脉诊一项来断定疾病。

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时间:诊脉的时间最好是清晨,《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经络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因为清晨时间病人不受饮食、活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体内外环境都比较安静,气血经脉处于少受干扰的状态,故容易鉴别病脉。但也不是说其他时间就不能诊脉,汪机认为:“若遇有病,则随时皆可以诊,不必以平旦为拘也。”总的来说,诊脉时要求有一个安静的内外环境。诊脉之前,先让病人休息片刻,使气血平静,诊室也要保持安静,以避免外界环境的影响和病人情绪的波动,并有利于医生体会脉象。在特殊情况下应随时随地诊察病人,又不必拘泥于这些条件。

2.体位:要让病人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和心脏近于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上,并在腕关节背垫上布枕,以便于切脉。不正确的体位,会影响局部气血的运行而影响脉像。

3.指法:医生和病人侧向坐,用左手按诊病人的右手,用右手按诊病人的左手。诊脉下指时,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关脉部位,接着用食指按关前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关后的尺脉部位,三指应呈弓形,指头平齐,以指腹按触脉体,用指腹感觉较为灵敏。布指的疏密要和病人的身长相适应,身高臂长者,布指宜疏,身矮臂短者,布指宜密。部位取准之后,三指平布同时用力按脉,称为总按。为了重点地体会某一部脉象,也可用一指单按其中一部脉象,如诊寸脉时,微微提起中指和无名指;诊关脉则微提食指和无名指;诊尺脉,则微提食指和中指,临床上总按、单按常配合使用。诊小儿脉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而不细分三部,因小儿寸口部短,不容三指定寸关尺,且易哭闹,不合作。

4.举按寻:这是诊脉时运用指力的轻重和挪移,以探索脉象的一种手法。滑伯仁《诊家枢要》说:“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按、寻。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初持脉,轻手候之,脉见皮肤之间者,阳也,腑也,亦心肺之应也。重手得之,脉伏于肉下者,阴也,脏也,亦肝肾之应也。不轻不重,中而取之,其脉应于血肉之间者,阴阳相适,冲和之应,脾胃之候也。若浮中沉之不见,则委曲求之,若隐若见,则阴阳伏匿之脉也,三部皆然。”用轻指力按在皮肤上叫举,又叫浮取或轻取;用重指力按在筋骨间,叫按,又叫沉取或重取;指力不轻不重,还可亦轻亦重,以委曲求之叫寻。因此诊脉必须注意体会举、按、寻之间的脉象变化。此外,当三部脉有独异时,还必须逐渐挪移指位,内外推寻。寻者寻找之意,不是中取之义。

5.平息:一呼一吸叫做一息,诊脉时,医生的呼吸要自然均匀,用一呼一吸的时间去计算病人脉搏的至数,如脉之迟数,均以息计。另外,还提示医生诊脉时,要虚心冷静,思想集中,全神贯注 地体会脉象,《素问·脉要精微论》说:“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6.五十动:每次诊脉,必满五十动。即每次按脉时间,每侧脉搏跳动不应少于五十次,其意义是:一方面借以了解脉搏跳动五十次中有没有出现结 、代、促脉。但必要时可以延至第二第三个五十动,总以达到辨清脉象为目的,所以每次候脉时间以3~5分钟为宜;另一方面,又提醒医生诊脉时不得三举两按草率从事。

分布于胃的动脉有哪些?它们分别起自什么动脉

胃的血管有:

(1)胃左动脉,起自腹腔干,沿胃小弯行于小网膜内,向右与胃右动脉吻合成动脉弓,由弓分支分布于胃小弯附近的胃前后壁。

(2)胃右动脉:由肝固有动脉发出,沿胃小弯走行于小网膜内。

(3)胃网膜右动脉:为胃十二指肠动脉的分支,沿胃大弯走行于胃结肠韧带之间,向左与胃网膜左动脉吻合成动脉弓,沿途发出分支分布于胃的前后壁和大网膜。

(4)胃网膜左动脉:发自脾动脉,在胃结肠韧带内行向右。

(5)尾短动脉:由脾动脉分支发出,走行于脾胃韧带内,分布于胃底。胃短动脉的分支行向右上,胃网膜左动脉的分支行向右下,两动脉分支之间的胃壁,形成所谓“无血管区”,常作为胃大部切除的标志。

(6)胃后动脉:起自脾动脉干,分布于胃底和贲门部的胃后壁。

胃大部切除术是指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切除远端胃的3/5以上,包括胃体大部、胃窦部、幽门部和部分十二指肠。行此手术是,胃小弯侧胃的切断点在胃左动脉第一第二分支之间,大弯侧切断点在无血管区,切除胃约50%,如果大弯侧胃切断点在胃网膜左动脉最后两个分支之间,切除胃约60%-70%;如果大弯侧胃切断点在全部胃短动脉以上,则切除胃约90%-95%.

胃的动脉来源及分布如何?

胃的动脉血供由腹腔动脉及其分支供应。胃左动脉起源于腹腔动脉主干,胃右动脉来自肝固有动脉,两者在胃小弯形成动脉弓,供血于胃。

胃的动脉还包括胃右动脉(起自于肝固有动脉)、胃网膜右动脉(起自于胃十二指肠)、胃网膜左动脉和胃短动脉(起自于脾动脉主干及其分支)、胃左动脉,(直起腹腔动脉,有贲门支、食管支、胃支三个分支,且与肝固有动脉直接吻合)、胃后动脉(起自于脾动脉干中1/3段上缘)。

扩展资料:

营养胃的动脉是胃左、右动脉,胃网膜左、右动脉和胃短动脉 胃小弯胃左动脉和胃右动脉(源于肝动脉)。胃大弯的动脉有胃网膜左动脉和胃网膜右动脉,胃底部有胃短动脉。

在胃相的胃酸分泌中G细胞分泌的促胃液素占主导作用,当胃窦部pH2. 5时,促胃液素释放受到抑制,pH1.2时,促胃液素释放停止。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胃十二指肠动脉

中医的寸脉,关脉,尺脉分别在哪里,表示什么?

寸、关、尺是桡动脉上紧挨着的三小段血管的位置,它们的跳动状态应该和桡动脉总体的跳动情形一致而且彼此相同。这就像一截水管上三段紧挨着的部位,水在这三个部位的流动情形怎么会不一样呢?

寸关尺

中医在号脉时,不是用一根手指头来感觉手腕处桡动脉的跳动情形,而是用三根手指头的指尖按压桡动脉上相邻的三个地方,分别叫做“寸”、“关”、“尺”。桡骨靠近手腕处有一个突起,叫做“桡骨茎突”。它正对的桡动脉就是“关”的位置。“关”之前(朝向手掌的方向)为“寸”,“关”之后(朝向手肘的方向)为“尺”。三部的总长度约为2寸,大约是三根手指(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在一起时的宽度,所以这三根手指头就可以同时接触这三个位置。

按照中医的理论,“寸、关、尺”的脉象各自对应体内不同的器官,而且左手和右手对应的器官不同:“左手寸脉候心,关脉候肝,尺脉候肾;右手寸脉侯肺,关脉候脾胃,尺脉候命门”。这些脏腑在身体中有不同的位置,和“寸、关、尺”的相对位置相对应。“上寸脉以候上(躯体上部),下尺脉以侯下(躯体下部)”。此外,还要结合浮、中、沉等不同的切按方法,进而与四诊(望、闻、问、切)结合分析,才能得出比较正确的诊断,既不能单凭脉诊,也不能把这三个部分与脏腑之间的对应机械地看待。

对于中医把手腕处的脉象分为“寸脉”、“关脉”、和“尺脉”,一些人表示不理解。他们的疑问是:寸、关、尺是桡动脉上紧挨着的三小段血管的位置,它们的跳动状态应该和桡动脉总体的跳动情形一致而且彼此相同。这就像一截水管上三段紧挨着的部位,水在这三个部位的流动情形怎么会不一样呢?

如果中医号脉的地方是附近没有分支或交汇的动脉,例如颈动脉和肘动脉,这个疑问是有道理的。中医在颈动脉和肘动脉上用三根手指按压,也感觉不到像手腕处那样三段动脉跳动的差别。 但是手腕处动脉的情形却不同。手腕处有两根主要的动脉,分别是尺动脉和桡动脉。它们在手肘靠下处分支,分别在前臂的左右两边到达腕部。在那里尺动脉埋藏较深,不容易摸到,而桡动脉在腕部埋藏较浅,很容易摸到,所以被用来诊病。更重要的是,这两根动脉不是彼此独立无关的,而是在手掌心处交汇,连成环状,就像一根回形针的弯曲部分,从这里再发出到手指的动脉。所以在手掌中,是尺动脉和桡动脉的交汇血

既然桡动脉和尺动脉在手掌心处连成环状,桡动脉在手腕处感受到的压力就不只是来自“上游”的桡动脉,而是也有来自通过环形血管来的尺动脉的反向压力。按压“尺”段,相当于给来自上游的桡动脉的血流增加阻力,在“尺”的下游处(寸和关)所感受到的来自尺动脉的压力就必然相对增加。由于来自尺动脉的压力要经过十几厘米的距离(即绕过尺、桡两根动脉连接环的距离)才能到达桡动脉的手腕处,压力波就和来自桡动脉的压力波有一个相位差,来自尺、桡两根动脉的压力波就会在这里发生干涉现象,使得“寸”和“关”段的压力波的波形发生变化。

反过来,如果按压“寸”段,就是给来自尺动脉的反向压力增加阻碍,来自尺动脉的压力波就会减弱,来自桡动脉上游的压力就会相对增加,两根动脉压力波的干涉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变化。通过按压程度的轻重变化,以及调节各个手指按压的程度,就可以在寸、关、尺三处引起不同程度的压力波干涉,变化压力波的波形,而这些波形的变化又可以通过指尖感受到。由于血管和周围组织的弹性,通过主要动脉汇聚造成的反向压力波只能在比较短的距离上起作用。手腕离动脉汇集环很近,是一个合适的探测这种压力波干涉的地点。

身体的病变会改变血流动力学的状况,相当于心脏发出的压力波的波形就有变化。在这些压力波到达手腕时,就会出现与正常情况不一样的压力波的干涉形式。再加上手指用不同的力量按压时,在寸、关、尺三处就能够感受到与疾病有关的特征性的变化。这也许就是中医在手腕处用三根手指感受身体状况的解剖学基础。所以“切脉”是中医对手腕处的两根动脉在手心处交汇这一特殊的血管结构及其对压力波的影响的巧妙利用。问题是,这些细微的变化中医的指尖能够感受到并且辨别吗?

不要低估了指尖的感觉灵敏度和人经过训练而能够达到的敏锐的辨别能力。人的指尖是各种神经感受器密集的地方。这些感受器功能各有不同。如环层小体(Lamellar Corpuscle,又称帕西尼小体Pacinian Corpuscle)感受物体的光滑度和皮肤的快速变形;麦氏小体(Meissner’s Corpuscle)感受轻微触摸;鲁菲尼氏小体(Ruffini Endings)和梅克尔小体(Merkel endings)感受持续的压力;克氏终球(Krause’s End Bulb)感知低频振动,等等。多种感受器的密集存在使得指尖对压力的微小变化非常敏感。例如梅克尔感受器能够感受到指尖皮肤小至1微米的变形。这使得指尖可以分辨脉象的细微变化。

训练也可以使神经系统的分辨能力提高。例如经过训练的调琴师可以听出5个分音的差别(1分音是1个整音的百分之一)。乐队指挥可以从几十种乐器同时发出的乐音中,辨别出其中一种乐器是否“跑调”或者“抢拍”。有经验的修车师仅从发动机的声音,就可以辨别出由数百个零件组成的发动机哪里出了问题。微雕艺人可以在米粒甚至头发上进行雕刻。盲人的手指可以快速地辨别盲文上的那些小突点,而这是视力正常的人办不到的。这些事实都说明,经过专业训练,人的感觉器官(包括手指)可以达到极高的分辨率。普通人摸不出来的脉象的差别,不等于专业医生不能够摸出。中国古代的医生由于把切脉当做诊断病情的重要依据之一,自然会在这上面下大功夫,并且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经验,最后可以到达炉火纯青的地步。几千年来中医把“切脉”作为诊病的主要手段之一,说明对“寸、关、尺”的脉象是可以感知并且辨别的。

古代的中医是否知道尺动脉和桡动脉在手掌心处交汇,并且利用动脉的这种结构特征来诊病,现在还是未知数。更可能的情形是,细心的中医注意到手腕处的脉象比颈动脉和肘动脉处要复杂,并且对这里的脉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逐渐辨别出“寸、关、尺”脉象的差别,并且把这些差别和人的身体状况联系起来,最终发展出在手腕处“切脉”诊病的方法。如果古代的中医是在不知道手掌中动脉结构的情况下做出这些发现的话,这种发明就更加了不起。这就像古人对经络的认知一样,在偶然的机会发现体表的某些位点有镇痛功能后,主动地去探索这些位点,最后发展出了经络理论。这些都不是容易的过程,需要有观察能力的人锲而不舍地仔细观察和钻研。“切脉”和利用经络穴位治病一样,都是我们的祖先的伟大发明,身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为我们祖先的成就而感到骄傲。

⊙版权声明:本平台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文章来源于中国科普博览网,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本文编辑:清半夏

⊙温馨提醒: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供中医思路参考。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

  • 访客 2022-07-06 06:06:30 回复

    的话,这种发明就更加了不起。这就像古人对经络的认知一样,在偶然的机会发现体表的某些位点有镇痛功能后,主动地去探索这些位点,最后发展出了经络理论。这些都不是容易的过程,需要有观察能力的人锲而不舍地仔细观察和钻研。“切脉”和利用经络穴位治病一样,都是我们的祖先的伟大发明,身为中

    1
  • 访客 2022-07-06 01:25:27 回复

    迟脉: 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主病: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运动员和重体力劳动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