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学常识汇总武亦姝-文学常识高中语文常识

第三方分享代码
hacker 3年前 (2022-07-01) 黑客团队 145 1

目录介绍:

诗词才女武亦姝高考613分,她是如何做到的呢?

开始之前,先提出一个疑问:武亦姝的颜值算美女吗?凭背诵得来的冠军,就能赢得才女的称号吗?她的冠军身份和613的高分,我们想学的是哪一点?

先做一个普及,上海当地的高考总分为660分,并且文理不分科,没有一本线和二本线的划分,只有一个本科线。

武亦姝已经被清华录取

在2019年高考之后,即使到了高考分数公布一周之后,武亦姝依然是上海五万多名考生中,最知名的一个,原因在于两点:她考了613分,位居分段线的第65--77名之间;她已经两只脚迈进了清华。在高考前,与清华签定本科协议,只要达到523的自主招生本科线,她就可以被录取。

武亦姝的诗词大会冠军,让自己一战成名,一只脚进入清华

两年前的中国第二届诗词大会上,年仅16岁的上海复旦附中妹子武亦姝,秒杀百人团,击败陈思婷,攻下擂主贾敏,一战成名,也为复旦附中赚取了更高的名声。于是“诗词才女”的帽子,就自然而然的戴在了武亦姝的头上,更是借助于不错的颜值,她成了国民红人,也为自己赢得北大和清华的降分录取,拿下了门票。

比被清华录取更意外的,是武亦姝的高分

在今年的高考中,武亦姝考下了613的高分,位居分段线第65--77位,即使没有本科协议的签定,以她这个分数和协议,她也可以进入清华的新雅书院。考下这个分数之后,松了一口气的,其实是清华大学驻上海的招生办,他们终于不用像以前特招的蒋方舟和章泽天那样,饱受非议了。

武亦姝的成功可以复制吗?高中名校和特长是关键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是曹操在生命后期,最后一次南征江南时的感叹;“生女当如武亦姝”,也会成为我们很多父母的向往。只是这么成功的孩子,能复制粘贴、批量生产吗?

从武亦姝的学习经历来看,她能有现在的名声,是因为两点:复旦附中这个平台和自身的知识储备。像央视这样的国家级节目,也只有各个省市的超级中学,才有这个意愿和能力去参与。也只有像武亦姝这样有深厚诗词底蕴的学生,才能通过校内的海选,被学校团队推上舞台。

结束语:如何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武亦姝这样的学生?这样的问题,其实等价于如何让孩子考进当地最好的高中?以及如何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培养孩子的爱好,形成特长?

武亦姝与才女之间,还差了一本“黄书”,你怎么看?

我认为是的!用三个字总结“不可爱”。看了几期诗词大会,那小姑娘着实让人印象深刻,赞叹有余但就是喜欢不起来。当时我就在想,小姑娘台下是什么样的,怕是会有几分老气。

人小姑娘未必有多真心爱诗词,只是她自己还不知道吧?说到底,诗词大会是个竞技类节目,和真实的诗词还是有不同的,君不见我是歌手被吐槽成高音大赛吗?

现在16岁的女生基本上都看过“黄书”,一般以网络小说、同人文为主,小学生写的那种很典型的玛丽苏文里面也有黄色要素,这很正常。但我以为你这文章把这两者并列纯属哗众取宠,行文逻辑也非常奇特。武亦姝没有吹的那么厉害,中国有很多优秀的中学生有她一般甚至更强的实力。

但和大观园的女子相比,不谈天赋如何,现在这个年龄的女生有比那时候多得多的阅读选择,学习范围比如数理化,所以看没看过西厢记作为标准并不合适。而且已经有人提到那是抢答题了,无法证明她看没看过西厢记。

“五三”与“黄书”皆是虚指,“五三”指的是在功利的追求下所机械下咽的知识,“黄书”象征着自由与思想,指代的是人们脱去功利的外衣后,内心最原始最本真的热情与追求,在文中具体是指对文学的热爱,对生活的激情。武同学确实大大优于一般人才华,但远远不及真正才女这一称谓,反应当代人古汉语能力的第一次,现代教育模式正在摧毁中华传承千年的文化底蕴探知力。

再扯远一点,华夏文明千年未曾断绝,甚至同化元清两朝。这其中不无那份文化探知力的影响,古人常梦回前朝,探究圣贤之路,再借古讽今,多以此为议论方式。千百年来的君王们除了长生不死,就求个外圣内王,知识分子们也都有个潜在的大目标,这个目标不是天下大同,而是成圣成贤,正是这个目标,滋养了华夏文华绵绵不绝。

借古讽今的言语,也多非捧高死人,踩扁今人。只是一种提醒,揭露问题的方式。在当代文化圈中,有文化自觉的人不多,余秋雨算一个。在生活中,有文化自觉的人不多。物质主义盛行,效率似乎成为评定好坏的标准,文化底蕴似乎成为了众人不屑的东西。却不该忘了,千年传承的文化,也自有他的一套生存方式。

你可以说武同学如今优秀,但可别忘了,在宋,李清照算得上才女。今人无论如何写不出百年前意蕴的诗词了,即使讲究一下平仄,也还是没多少韵味。今人也无论如何找不到百年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自信了,而是虔诚的跪在科学面前颤抖,觉得宇宙之大,自己所思甚少。甚至不屑于坟头青草盈的老庄了,这个古代知识分子常聊起的导师级人物,今人也不太关注了。

古时骚客聊抱负,或许有个中二少年会大言,我所求在道。对桌的听者多会竖起大拇指,双击666,事成了记得带我飞。而今人,少有人论道,更少有人求道了。然而,不幸的事总不会太多。孔夫子仍受尊崇,可惜仍只是因为情商太高,一句话说到了千百代帝王心坎里,至于夫子真意,今人也无从得知了。

今以法,儒治国。而我们这些平头百姓们,心里没有信仰,自然空空洞洞,时有不安,于是以腕上开了光的佛珠为安慰,佛教也终于不算被抛弃。

会背诗显然不代表能写一首好文章,更别说能在纸上重现那些江湖儿女和家国天下。如果媒体们从激发大家的对古诗词的兴趣出发撰写通稿,个人感觉节目的目的就达到了。说实话,大实话,这真的只是高中诗词水平,一帮同学在班里一起看,回答问题速度好多人要比节目上的他们要快,当然我不是说选手的水平不行,在那种情况下,可能再聪敏的脑子也难免犯糊涂,但是我还是觉得难度过低。

至少我们老师说背会初高中所有必背诗词,熟悉背景的话,我们也是可以上的。客观讲,武艺姝应该说是一个喜欢诗词,积累比较多的人,但是很明显是在学生课程范围之内的,而和她打擂的姑娘说的有的诗词我都没有怎么听过,很汗颜,我觉得后面的那个姑娘积累的范围更广。而且单论飞花令背诗的话,其实把唐诗三百首拿来背一遍,就有一两百首了!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归纳?

我这只有文言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

地理山川

1、阴阳(阴:山北水南,阳光不易照到之处;阳:山南水北。

2、江河(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3、关内、关外(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4、山东、山西(“山”特指崤山,后来有时指太行山。

5、古今地名(大都--北京;大梁、汴梁、东京、汴京--开封;京口--镇江;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石头诚--南京;临安、钱塘--杭州;姑苏、吴郡--苏州;淮上、江都、维扬--扬州;会稽--绍兴;长安--西安;奉天--沈阳;直沽--天津。)

6、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地名

要注要注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洁和现代不同的地方。

(1)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

(2)八荒:人为东、东南、南、西南、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茺为荒远之地。八荒指远离中原的地方。

(3)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杨州、梁州、雍州。

(4)山东:指崤山以东。

(5)江南:泛指长江以南。

(6)江左:即长江以东。

(7)江表:长江以外,指江南。

(8)河北、河南、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9)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恒山,中岳嵩山。

(10)南京又名建业、建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洁和现代不同的地方。

(11)开封又名大梁、汴州、东京。

官名

古代职官情况异常复杂,而且各朝都有变化,可以中央、地方两方面大致掌握。

中央官职:皇帝下有丞相或称宰相佐理国政,统领百官。中央一般设六部分管政务,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弄部、工部,部长官称尚书,副职为侍郎。

地方官职:大政区称郡、州或称省,长官分别称郡守、太守(或刺史)、巡抚。

基层政权称县,县官称县令或知县,间乎大政区和县之间高州(或府),长官称知州(知府)。

纪年

纪年有:

(1)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2)干支纪年法(如: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3)年号纪年法(如:德右二年二月十九日)。

(4)年号干支兼用(如:咸丰庚申,英法联军自海入侵)。季节,一季三个月顺次称孟、仲,季,如孟春(一月),仲春(二月),季春(三月)。每月的特殊日子有特定称呼,第一天叫“朔”,最后一天叫“晦”,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一昼夜分十二时辰,用十二地支称呼,每时辰两小时。每夜分五更9鼓)每更两小时。此外,鸡鸣指早上三、四点,日出时叫旦、晨、朝;黄昏,人定即亥时相当晚上9-11时。夕、暮、黄错,人定即亥时相当晚上9-11时。

古代节日及有关习俗

元旦:正月初一,亦称元日,有祭神贴桃符的习俗。相传东海度朔山大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古人用桃木画二神像,悬挂在门口来驱鬼。五代开始在符上写联语,后来演变成春联。王安石有《元日》诗:“千门万户瞳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上元: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元夜。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宋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社日: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王家《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寒食:清明前二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有时是一百零六天。相传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介之推在绵上之山隐居,晋文公为逼他下山放火,他抱树而死。晋文公便下令这一天禁火寒食,以后演变为寒食节。每逢寒食节,人们要禁火三日。元镇《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社无烟宫柳绿。”

清明:清明节的习俗主要是踏青和扫墓。杜牧有《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上巳: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端午: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五”,“端”是“初”的意思。据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人们争渡去救屈原,后来演变成划龙舟的传统。人们还投粽子到江里,以保护屈原的遗体,又有了吃粽子的传统。唐以后端午成为大节日,朝廷有赏赐。杜甫有《端午日赐衣》:“端午被恩荣。”

七夕:七月七日。民间传说此日夜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妇女们结彩楼,陈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和凝《宫词》:“阑珊星斗缀朱光,七夕宫嫔乞巧忙。”

中秋:八月十五日。八月十五在秋季的正中,所以叫中秋。此时秋高气爽,月光最美,为赏月佳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韦庄《送秀才归荆溪》:“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

重阳:九月初九。又称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称为重阳。古人认为此日带茱萸囊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于是便有了这一天登高饮酒的习惯。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腊日:腊是祭祀名,岁末祭众神叫腊(所以十二月叫腊月)。古代十二月初八是腊日,村人击细腰鼓,作金刚力士来驱逐瘟疫。杜甫有《腊日》诗:“腊日年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除夕: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除旧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礼仪习俗

1、年龄称谓

襁褓:婴儿。

孩提:2~3岁的儿童。

总角:幼年儿童。

豆蔻年华:13岁女子。

及笄:15岁女子。

冠、加冠、弱冠:20岁男子。

而立:30岁。

不惑:40岁。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50岁。

花甲、平头甲子:60岁。耆:60岁。

古稀:70岁。

耋:70~80岁。

耄:80~90岁。

期颐:100岁。

2、避讳

封建社会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避免直接说出和写出,用改字、缺笔、空字,用同义词等方法加以回避。如“以俟观人风者得焉”“人风”即“民风”。

3、谦辞和敬辞

窃:私下、私自。

敢:冒犯、冒昧地。

蒙:承蒙。

请:请允许我、请让我。

枉驾:有劳大驾。

惠赐:指对方给以了好处。

科举职官

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拜:授给官职。

除:免去旧职任新职。

出:出任。

升:提升官职。

迁:调动官职升官。

革:革除官职。

罢:罢免、停职。

免:免除官职。

黜:废黜、贬退。

谪:降职远调。

削:革职罢官。

废:罢免或废黜。

退:⑴撤销或降低官职;⑵自己辞职。

斥:屏弃不用。

去:去职,被调离。

左迁:降低官职调动。

擢:提拔、选拔。

授:封给官职。

人名称谓

(1)人名:古人有名、字、号,当大官的死后有谥号。如欧阳修,字永叔,号六一居士,谥文忠。名和字间一般有联系,如诸葛亮字孔明,孔明就是很亮的意思;也有反义的,如韩愈字退之,退之就和愈相反。

(2)一般称谓。直称姓名,用于自称,称轻视的人或客观介绍。称字、号、斋名、谥号表示礼貌发尊敬。还有称官爵名,称籍贯(如康有为称康南海)。有几项边称的,一般是先烈是先官名,次籍贯,后姓名,如“余在史馆,闻翰林(官名)天台(籍贯)陶先生言博鸡者之事”,“马副使(官名)鸣录(名)。”

(3)谦称。王侯自称孤、寡人,大臣自称臣,一般人自称仆、不地、不佞、愚等,女子自称妾。晚辈自称小子。

(4)敬称。对君王称陛丁、大王、皇上(已死的称庙号,如宋太祖,宋仁宗),对上官或长辈称公、君、足下、大人,对老师称子、夫子、师、先生。加“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长。

文化典籍

诸子散文--《论语》、《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风骚--《诗经》和《楚辞》的并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离骚》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

四书五经--“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书。“五经”指《易》、《尚书》、《诗》、《礼》、《春秋》五部儒家的经典。

六艺经传--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

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吕氏春秋》--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又名《吕览》,系战国时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成。

《左传》--《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战国策》--国别体史书,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系西汉刘向编订。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世说新语》--我国第一部笔记小说集。

《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

“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

三言二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何谓九卿三公

卿和公都是官职名称。据历史记载,西周时期周王朝及诸侯都有卿,分上中下三级。战国时期,不少国家沿用。上卿是当时最高的官职。

九卿之说始于秦汉,指的是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太仆、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官职。

具体一点来说,太常掌管宗庙祭祀与礼仪;光禄勋掌管宫廷的守卫和护从;卫尉负责宫门警卫工作;太仆掌管皇帝的车马;廷尉是最高司法之官,掌管刑狱、案件的审理等;大鸿胪又叫典客或大行令,负责外交及民族事务;宗正负责管理皇室、宗族的事务;大司农又名治粟内史或大农令,掌管谷货、租税、赋役、财政等;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供养皇帝。到北魏时期,在正卿之下还设少卿,历代相沿,直到清末才废止。

三公之说也起始很早,周时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使大夫(大司空)为三公。到东汉时,名称有所改变,指太尉、司徒、司马。三公又叫“三司”,共同负责军政事务。

古诗文集命名例谈

中学语文课本中涉及到很多古代诗文集,这些诗文集的命名除了姓子式(如《孟子》、《孙子》、《列子》)、姓名式(如《岑参集》、《陆游集》)、表字式(如《李太白全集》)、别号式(如《白香山诗集》、《东坡全集》)外,还有其他一些命名方式,如:

①封号式。古时君王常给臣子封号,封号也能作为集名。如明代刘基,字伯温,封诚意伯,其作品集为《诚意伯文集》。北宋王安石,封荆国公,其作品集有《王荆公诗笺注》。

②谥号式。古代帝王高官死后,朝廷根据死者生前事迹给予一种褒贬善恶的称号,叫“谥号”。“谥号”也可以命名诗文集,如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死后加谥“文正公”,他的作品集命名为《范文正公集》;欧阳修谥号“文忠”,其作品集为《欧阳文忠公文集》。

③官爵式。西汉司马迁曾任太史令,世称太史公,其《史记》又称《太史公书》;唐代诗人杜甫,曾官检校工部员外郎,也称杜工部,其作品亦名《杜工部集》;明初文学家宋濂,曾官翰林学士承旨,其作品集有《宋学士文集》。

④籍贯式。古代以籍贯称人表尊敬或表自谦雅趣,并常以此作为集名。如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河东解县人,也称柳河东,其作品集名为《柳河东集》;宋代散文家王安石,抚州临川人,其作品集名为《临川先生文集》。

⑤地名式。即以任职地或隐居地地名为诗文集命名,如唐文学家杜牧别墅在樊川,故有《樊川文集》;北宋文学家沈括晚年隐居润州“梦溪园”,故有《梦溪笔谈》。

⑥书斋式。古人常自取或由他人贺取书斋名,斋名也可以作为诗文集的命名。如清代散文家姚鼐,室名“惜抱轩”,其诗文集名为《惜抱轩诗文集》;近代梁启超,书斋名“饮冰室”,其作品集为《饮冰室合集》。

⑦年号式。以皇帝的年号作为诗文集的命名。如唐代白居易有《白氏长庆集》,因在唐穆宗长庆年间编纂而得名;苏洵有《嘉佑集》,嘉佑是宋仁宗的年号。

⑧显志式。以书名显示撰文编书的目的。如北宋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其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行失”,宋神宗赐名《资治通鉴》。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

  • 访客 2022-07-01 11:21:01 回复

    看过“黄书”,一般以网络小说、同人文为主,小学生写的那种很典型的玛丽苏文里面也有黄色要素,这很正常。但我以为你这文章把这两者并列纯属哗众取宠,行文逻辑也非常奇特。武亦姝没有吹的那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