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仪器研究所家属院采光-地震局物理研究所

第三方分享代码
hacker 3年前 (2022-07-06) 黑客业务 87 1

目录介绍:

有谁知道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吗?那边研究生怎么样?

不是内行*(简介)*

工程力学研究所筹建于1952年,正式成立于1954年,最初定名为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

1954-1962研究所从事建筑材料、土壤力学、工程结构和建筑设计的研究。主要的工作是材料实验、土壤实验和新建筑材料的研究。同时,着重于正在发展中的研究领域,诸如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地震工程、结构安全度和黄土的工程性质等。

1962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领域随之调整,主要包括地震工程、核反应堆结构力学、土壤力学、冲击与振动和特殊混凝土材料及其动力性能的研究。

1970-1984,受国家地震局和中国科学院双重领导。

1984年4月,改由国家地震局领导,所名随之改为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为适应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和国内外对防震减灾工作的迫切需要,确定以地震工程和安全工程为主要研究方向。

1998年4月,随着国家地震局更名为中国地震局,所名改为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工程力学所为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在各个阶段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别是在地震工程领域,在几乎所有方面都是我国的先驱,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国际上赢得很高的学术声誉。

1978年-2003年,共获科研方面奖项308项,其中国家级19项、省部级奖136项。

刘恢先教授担任第一任所长。继刘恢先教授之后,胡聿贤、谢君斐、谢礼立、冯启民、齐霄斋教授先后担任所长,现任所长是王自法教授。

2003年6月末,根据国家批准的对公益性研究所的改革方案,工程力学研究所在中国地震局的直接领导和组织下,在国内外公开招聘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曾在日本获得博士学位、在美国工作的王自法经过竞聘担任现任所长。

改革后,机关由原有的9个处办,调整为两办两部:所务办公室、科技发展部、人力资源与计划财务部、党群和离退休工作办公室;研究室由原有的10个,组建为7个:工程地震与强震动观测研究室、基础设施抗震研究室、城市与工程防灾研究室、信息技术与工程材料研究室、岩土工程研究室、结构工程研究室、测量仪器研究室。同时设有科技杂志社、图书馆、财务室等科研辅助部门。黑龙江国振建筑工程研究院、仪器厂、后勤管理中心,实行企业化管理,政策上给予支持。为了国际国内交流的需要,将在北京燕郊建立国家数字强震动台网中心,现已开工兴建。

为了将研究所的科研成果快速地转化为生产力,成立了哈尔滨威波瑞科技有限公司,将科研成果积极推向科技市场,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

通过改革,调动了全所职工的积极性,向建立国际一流研究所的目标,不断努力前进。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怎么样?

一个字:牛。

两个字:很牛。

三个字:真很牛。

四个字:真的很牛。

五个字:的确是很牛。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IEM)成立于1954年,是我国最早系统地开展地震工程及防护工程和岩土工程研究的研究所。与国外数十个研究机构有合作与交流关系,被国内外誉为“中国培养地震工程人才的基地”。建所以来,在地震工程研究的各分支学科都是我国的先驱,率先开展了强震观测、工程地震、结构抗震、震害预测、地震模拟试验、抗震设计规范、工程振动测量等研究。工程力学研究所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34人,博士生导师43人,高级科技人员100余人。有土木工程博士一级学位点; 6个博士学位点:结构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等和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一个土木工程硕士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9个:结构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道路桥梁隧道工程、工程力学、固体力学、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等。

建所五十多年来,成为我国地震工程研究领域的先驱,率先开展了强震观测、工程地震、结构抗震、震害预测、地震模拟试验、抗震设计规范、工程振动测量等研究,共获科研方面奖励312项,其中国家级奖20项,部省级142项。主持和参与完成了20多部国家级规范和行业标准(法规)的制定。每年承担国家下达课题近百项,其它部委、厂矿企业横向开发课题百余项,发表百余篇论文,编写百余篇研究报告。

目前,研究所有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3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4人,省级优秀中青年专家4人,博士生导师33人,硕士生导师33人,123名研究员(教授)和副研究员(副教授)及涉及近30个研究分支的研究人员360余名。设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涵盖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市政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等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上述6个专业以及固体力学、结构力学、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等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建有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工程力学研究所筹建于1952年,正式成立于1954年,最初定名为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

1954-1962研究所从事建筑材料、土壤力学、工程结构和建筑设计的研究。主要的工作是材料实验、土壤实验和新建筑材料的研究。同时,着重于正在发展中的研究领域,诸如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地震工程、结构安全度和黄土的工程性质等。

1962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领域随之调整,主要包括地震工程、核反应堆结构力学、土壤力学、冲击与振动和特殊混凝土材料及其动力性能的研究。

1970-1984,受国家地震局和中国科学院双重领导。

1984年4月,改由国家地震局领导,所名随之改为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为适应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和国内外对防震减灾工作的迫切需要,确定以地震工程和安全工程为主要研究方向。

1998年4月,随着国家地震局更名为中国地震局,所名改为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工程力学所为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在各个阶段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别是在地震工程领域,在几乎所有方面都是我国的先驱,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国际上赢得很高的学术声誉。

1978年-2003年,共获科研方面奖项308项,其中国家级19项、省部级奖136项。

刘恢先教授担任第一任所长。继刘恢先教授之后,胡聿贤、谢君斐、谢礼立、冯启民、齐霄斋教授、王自法先后担任所长(2003年6月末,根据国家批准的对公益性研究所的改革方案,工程力学研究所在中国地震局的直接领导和组织下,在国内外公开招聘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曾在日本获得博士学位、在美国工作的王自法经过竞聘担任所长。)。现任所长是孙柏涛。

2008年11月-2009年12月,党委书记胡春峰主持全所工作。

2009年12月-2010年3月,副所长孙柏涛主持全所工作。

2010年3月至今,孙柏涛教授担任所长。

科研队伍

目前,研究所有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3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4人,省级优秀中青年专家4人,博士生导师33人,硕士生导师33人,123名研究员(教授)和副研究员(副教授)及涉及近30个研究分支的研究人员360余名。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怎么样?在武汉的那个研究所。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挺好的啊,第一年是在北京国科大读,可以跟着很多老师、院士学习很多新颖的知识,第二年和第三年在所里由导师带着做项目,基本上导师是根据你的兴趣爱好来为你的论文定题目,也并不是局限于地震方面的研究,比如有做仪器方向的,数字信号处理的。,补助还行吧,跟高校比就强很多了,基本补助津贴就有1200以上。我就是从这儿毕业的,只要这三年好好学习专研一门技术,工作真的好找,如果自己找不到工作,只能说。。呵呵。。。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

  • 访客 2022-07-06 22:12:04 回复

    年11月-2009年12月,党委书记胡春峰主持全所工作。2009年12月-2010年3月,副所长孙柏涛主持全所工作。2010年3月至今,孙柏涛教授担任所长。科研队伍目前,研究所有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4人,享受政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