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常识理性做事大全-做人做事要有敬畏之心

第三方分享代码
hacker 3年前 (2022-07-06) 黑客团队 91 4

目录介绍:

敬畏,理性公民

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

“敬”是严肃,认真的意思,还指做事严肃,免犯错误;“畏”指“慎,谨慎,不懈怠”。

敬畏是在面对权威、庄严或崇高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带有恐惧、尊敬及惊奇的感受,是对一切神圣事物的态度。

理性是指人在正常思维状态下时,有自信与勇气地遇事不慌且能够全面了解和总结并尽快的分析出多种可行方案(这些方案可以是预备的或是临时的)并使用其中最好的一种方案去操作或处理,达到事件需要的效果。理性是基于现有的理论,通过合理的逻辑推导得到确定的结果。反之就是反理性。理性的本质就是否定与怀疑。

公民指具有某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公民意识与臣民意识等相对,指一个国家的民众对社会和国家治理的参与意识。公民政治权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它包括以下的内容:公民有选举权及被选举权;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政治参与的基本条件是知情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敬畏知识的名人名言

1、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定律.

——出自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实践理性批判》最后一章,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气势磅礴的名言之一.此句也被刻在康德墓碑之上.

2、只有造就人的良心,使其敬畏上帝的人,才可以算得上是真正的神学家.”――加尔文

3、艳丽是虚假的,美容是虚浮的;惟敬畏耶和华的妇女,必得称赞.

——《圣经》箴言31章30节

如何做到敬畏常识 遵守规则

近日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老虎伤人的消息备受关注。命丧虎口谁之过的争论还在继续,但一死一伤的悲剧足以让我们警醒,吃人的老虎用最简单的丛林法则给我们上了一课:要敬畏常识,遵守规则。 老虎吃人,即为常识。在老虎出没的园区与之保持物理隔离,即为规则。当跨越规则红线的那一步迈出之时,悲剧已在所难免。

人类从茹毛饮血的洪荒时代步入现代社会,文明的进步从来离不开规则的匡正。无处不在的规则确保我们永续繁衍、社会不断繁荣。规则规范的社会整体秩序,对个体而言往往体现为约束。因此,有人就乐于在“小小不言”处打破规则——闯个红灯、插个队——获得一些便利,赢得些许小利。

殊不知,违规的成本是巨大的。以交通为例,中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占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的80%以上,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交通违法行为大量存在。

“不懂事”的老虎以它的生物本能,打破了我们经常超越规则的任性。血盆大口警示我们,规则是带电的高压线,容不得半分侥幸和小聪明。无规矩不成方圆,遵守规则对个人来说关乎修养,对家庭来说关乎家风,对社会而言关乎秩序。

血的教训不能只让我们想起猛虎伤人的常识,更应在内心深处刻下对规则的敬畏。社会的公序良俗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无不系于每个人对常识与规则的慎思笃行。

敬畏意识就是要敬畏哪些方面

所谓常怀敬畏心,就是心有所畏,行有所止,严格要求自己,那怕在日常小事和生活细节上都守住底线,严于律己。“思”而出乎理智、“做”而有所顾忌、“行”而不忘法纪。

敬畏的词意是:既恭敬又畏惧。

敬畏不同于恐惧。恐惧是一种本能,它是靠直觉瞬间产生的,所恐惧的对象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敬畏的形成是人们始终处在“清醒”而又“戒惧”的状态,运用理性思索功夫产生的一种心理情怀,是对恐惧的哲学升华。

敬畏是“敬畏相连,敬中有畏,畏中有敬”。敬畏意识不能简单地被理解为将敬与畏相叠加,而是将二者相融通。

孔子讲,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

孟子说,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尽心上》)。

荀子对敬畏的内容作进一步提炼:“天地者,生之本也;祖先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荀子·礼论》)后来儒家以此又概括出“天、地、君、亲、师”五者为敬畏的对象。总之,应该敬畏的对象有很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人民,敬畏是一种美德,而无所畏惧常常是破坏的根源,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灾难。

康德说,我唯一感到敬重的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敬畏对于我们的道德养成,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有重要的意义。

敬畏是一种美德,而无所畏惧常常是破坏的根源,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灾难。为人要有敬畏意识,要有对生命、法律、道德等的敬畏之心。俗话说得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头上三尺有神灵”,其实人的一生总要怕点什么,这就是中国古代的“相克”。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不相克,也就不相生,只有心存敬畏,才能防止心灵和道德的滑坡,才能生生不息。

敬畏是什么意思

敬畏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jìng wèi,意思是既敬重又害怕。

基本解释

"敬"是严肃,认真的意思,还指做事严肃,免犯错误;"畏"指"慎,谨慎,认真,不懈怠"。

敬畏(awe),意指在面对权威、庄严或崇高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带有恐惧、尊敬及惊奇的感受。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

朱熹说:"然敬有甚物,只如畏字相似,不是块然兀坐,耳无闻目无见,全不省事之谓,只收敛身心,整齐纯一,不恁地放纵,便是敬。"(《朱子语类》卷12,"持守")。

理性精神

可能提倡敬畏的人觉得,如果大家都相信某一个东西,某一种价值,那么社会就会变好。他们把敬畏当作一种捷径,因为建立一种敬畏,要比培养一个人的理性思维容易得多,特别是在没有理性思维传统的中国,让一个人敬畏什么东西容易,让他有怀疑和求证的精神难。 有敬畏,或者说有共同敬畏,可能真的会变好,但也可能走上另外一个方向。

更重要的是,这并非是建立一个现代化社会所必需的。理性思维才是基础的现代观念。这是无法通过敬畏来建立的,只有一步一步慢慢走,没有捷径。类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越来越世俗,超现实层面的东西并非完全消失,也在逐渐去除掉神秘力量的作用。

同样是马克斯·韦伯提出了另外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去魅",他说,"只要人们想知道,他任何时候都能够知道,从原则上说,再也没有什么神秘莫测、无法计算的力量在起作用,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掌握一切,而这就意味着为世界去魅。人们不必再像相信这种神秘力量存在的野蛮人一样,为了控制或祈求神灵而求助于魔法。

技术和计算在发挥着这样的功效,而这比任何其他事情更明确地意味着理智化"。理性的思维,追根溯源,从古希腊的哲学传统已然存在。直到启蒙运动开始,方才发扬光大。西方在经历了漫长而黑暗的中世纪之后,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逐渐深入,带动了对于社会科学的思考,很多本来被认为是真理的东西被推翻,人们不再盲信,而是要问为什么。

典型的理论,比如马克斯·韦伯提出的合理性,他将合理性分为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其中的工具理性,正是启蒙精神、科学技术和理性自身演变和发展的结果。

敬畏的意思

敬畏

读音

jìngwèi

解释

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 “敬”是严肃,认真的意思,还指做事严肃,免犯错误;“畏”指“慎,谨慎,不懈怠”。 敬畏是在面对权威、庄严或崇高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带有恐惧、尊敬及惊奇的感受,是对一切神圣事物的态度。 《辞源》中没有收录“敬畏”一词,所以疑似现代复合词。 敬畏,一个神圣的字眼,敬畏祖先、敬畏神灵、敬畏自然、敬畏公平正义…… 特别是百年以来,无论是救亡图存,还是建设国家,抑或是重建道德,敬畏总是绕不开的话题。

中国古人敬畏什么

《管子·小匡》:“故以耕则多粟,以仕则多贤,是以圣王敬畏戚农。” 《史记·鲁周公世家》:“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汝子孙于下地,四方之民罔不敬畏。” 唐 韩愈《贺太阳不亏状》:“陛下敬畏天命,克己脩身。” 巴金《家》九:“祖父是全家所崇拜、敬畏的人,常常带着凛然不可侵犯的神气。”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

编辑本段敬畏和现代性的冲突

现代化的到来,总是伴随着对传统价值的冲击,从启蒙运动开始,敬畏和现代性似乎一直都冲突不止、纠缠不清。现代化的建立,曾经以“去敬畏化”为基础。中国没有西方国家那样统一的敬畏,但却从来不缺乏敬畏,从古至今,中国人信神、信命、信祖先、信圣人、信书,乃至信金钱、信风水……所以说,没有敬畏的说法不对,相反的是信得太多了,甚至迷信得太多了。 不少人认为当今社会道德滑坡、诚信缺失、骗子横行、腐败成风等现象的出现,是因为敬畏缺失,一个人有没有敬畏,和他有没有道德是不相干的,没敬畏的人未必就没有道德观念,有敬畏的人,也未必就道德高尚。实际上,有敬畏而干坏事的还少吗?希特勒也有敬畏,恐怖分子也有敬畏。 敬畏,往往是没有证据、甚至是有相反证据,但他仍旧相信,无条件地信,并且为之辩护。这跟理性的思维和科学精神相悖,理性的思维要求逻辑严密的论证,以充分的证据和逻辑推理为基础,科学精神则要求不断地怀疑、求证。所以说,敬畏和理性、科学,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思维方式。中国人从古至今一直都有敬畏的传统,但是没有理性思维的传统,读中国的古书,其中有不少逻辑很混乱,其实就连逻辑这个词也是外来的。 没有理性思维的传统,人们遇事就容易轻信,这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社会问题的蔓延,比如说骗子横行,人们倘若都有怀疑和求证的精神,恐怕就要少很多,再比如腐败,如果人们对于政府官员的行为有追根究底的观念,他们也就不会那么容易贪污腐败。凡此种种,许多问题,就是由于轻信,不去挖掘他,不去认真思考,结果才会发生。 培育理性的思维、科学的精神,才是真正解决诸多社会问题的道路,敬畏固然可以让人向善,但同样也有它的负面性。更重要的是,敬畏和理性思维是两种完全不同甚至相对的观念,因此,通过敬畏改世界,未必就能得到一个真正的现代化世界。 现代化的建立,必须要有理性的思维和科学的精神,这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对自然的认识,从敬畏角度来说,可以认为万物有灵,风有风神,雨有雨师,这就可以了,不会有更深的认识。但是如果用科学精神和理性的思维去考虑,就会去探究自然的奥秘,人对于自然的认识也就越来越深入。在社会科学中,同样如此,理性的思维、科学精神,让人不断地思考,究竟什么样的社会才是最适合人类发展的,社会制度的架构、法律的制定、社会关系的规范等,就会有一套完善的社会体系,现代化依此而生,也因此而得以发展。 敬畏应该是自由的,如果说一定要有一个敬畏,那是不对的,反之亦然,必须不信什么,也是不对的。自由的敬畏是现代化的特征之一,种种推动、号召、甚至强制性的敬畏,并不符合现代规则。

编辑本段敬畏到理性精神

可能提倡敬畏的人觉得,如果大家都相信某一个东西,某一种价值,那么社会就会变好。他们把敬畏当作一种捷径,因为建立一种敬畏,要比培养一个人的理性思维容易得多,特别是在没有理性思维传统的中国,让一个人敬畏什么东西容易,让他有怀疑和求证的精神难。 有敬畏,或者说有共同敬畏,可能真的会变好,但也可能走上另外一个方向。更重要的是,这并非是建立一个现代化社会所必需的。理性思维才是基础的现代观念。这是无法通过敬畏来建立的,只有一步一步慢慢走,没有捷径。

去魅

人类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越来越世俗,超现实层面的东西并非完全消失,但是也在逐渐去除掉神秘力量的作用。同样是马克斯·韦伯提出了另外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去魅”,他说,“只要人们想知道,他任何时候都能够知道,从原则上说,再也没有什么神秘莫测、无法计算的力量在起作用,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掌握一切,而这就意味着为世界去魅。人们不必再像相信这种神秘力量存在的野蛮人一样,为了控制或祈求神灵而求助于魔法。技术和计算在发挥着这样的功效,而这比任何其他事情更明确地意味着理智化”。

理性的思维

理性的思维,追根溯源,从古希腊的哲学传统已然存在。但直到启蒙运动开始,方才发扬光大。西方在经历了漫长而黑暗的中世纪之后,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逐渐深入,带动了对于社会科学的思考,很多原本被认为是真理的东西被推翻,人们不再盲信,而是要问为什么。典型的理论,比如马克斯·韦伯提出的合理性,他将合理性分为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其中的工具理性,正是启蒙精神、科学技术和理性自身演变和发展的结果。

编辑本段真国学的怀疑主义精神

佛的空、道的无、儒的新都是核心智慧,都是伟大的怀疑主义精神,为什么没有导致我们走上科学之路呢?这些伟大的智慧其实都被董仲舒之后的伪儒、犬儒掩盖了,这是中华民族最大的精神损失,使我们没有走上理性逻辑文明之路。而是象孔老二所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忠臣孝子贤孙愚氓之路,佛道也必须臣服于犬儒皇家思想框架之下,(很多佛经和道经都是后人牵强附会瞎编的,很多已经远离了佛道的真正智慧,都迎合当时,为了谋取私利而已)下而流之成了算卦迷信的烂东西充斥社会,流毒蔓延四方。 理性思维最大的特点,是使人们不再盲信,甚至迷信。在现代化理论之中,理性和敬畏可以说是相对的两面。敬畏是不讲证据的,只要信就好,不会去推敲,不管为什么。而理性则讲证据,要符合逻辑,经得起推敲。无论科学的发展,还是社会制度的演变,其实都不能缺少理性的思维。所以,去敬畏化才能现代化,这是有道理的。 集体的盲信会产生集体的无意识。理性思维则帮助人们明辨是非,独立思考。从大处说,它让人们更加深入地探求自然和社会的知识,从小处说,它至少让人不再轻易上当受骗。敬畏自由是现代社会的基本概念。它包含两个方面,敬畏的自由,不敬畏的自由。敬畏这个的自由,敬畏那个的自由。在此之外,还有一个批判的自由,这涉及言论自由。现代很多人一说到敬畏,就不准批判,这与现代性是相违背的。同样的道理,如果说一定要有敬畏才算好,没敬畏就有问题,这种观念显然也不对。

敬畏不是道德标准

敬畏不是必须的,但有敬畏的人是不是更好呢?不一定。没敬畏的人未必就一定是坏人,有敬畏的人也未必一定就是好人。敬畏从来都有两面性,它既可能让人向善,也可能给坏人提供心理安慰。黑手党中很多人在犯罪之后又去忏悔,忏悔完了可能就会觉得心安理得,下一次接着犯罪。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在各种文艺作品中也经常能看到,可以说,在这种人身上,敬畏不仅仅是安慰,还给他们提供了支持。美国有一个调查,在美国的罪犯里面,没有敬畏的人不到百分之一,而在普通的美国人中,没有敬畏的占百分之十几。那么真正的问题在哪里?一个人犯罪,可能是因为他没有敬畏,但更多的,是他对法律的不尊重,对社会秩序的轻视,对公众谴责的不在乎等。大到社会问题,原因各有不同,可能是因为制度不完善,法律不健全等,但不大可能是因为没有敬畏。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文革”的时候人们都说敬畏,那个时候比现在好吗? 敬畏不会强化道德感 犯罪、诈骗、贪腐等和敬畏无关,但是道德伦理也和敬畏无关吗?认为是的。道德是社会共同的价值观,是一个群体在漫长的时间里共同选择的最符合多数人利益的规则,因此,它也是社会得以正常运转的条件之一。所以说,道德是一种理性的选择,而敬畏更多是感性的。这两者不同。没有敬畏的人,也有道德感,有敬畏的,也未必全都遵循道德。特别是敬畏非常虔诚的,往往会做出一些违反道德的事情,这样的例子不少。敬畏不会强化道德感,反而在有的人身上会冲突。冲突是如何产生的?这就是需要注意的问题。道德伦理等,都有它的时代性,它会根据时代、社会环境、历史发展等而随之变化。所以并非所有的道德都是合适的,比如三从四德,在古代是金科玉律,在现代显然不合适了。人类的道德总是在汰旧换新,有不适合的,就会被摒弃,有新的,会纳入。但是有敬畏的,往往不会考虑道德本身的变化,因为他们的原则往往是很难变化的。

科学和理性

既然理性思维如此重要,为什么我们却一直缺失呢?理性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后天的培养。现代社会中理性思维的崛起源自启蒙运动,是建立在人性的解放,甚至是自然科学的发展上的。中国传统社会一直都是一个森严的等级社会,并没有人性解放的基础。近代以来,虽然逐渐开始现代化的社会体系,但时间毕竟太短。理性缺失的后果是什么呢?恰恰就是现在的许多社会问题。比如骗术横行,假货充斥、贪腐、不诚信等,这些问题都可以归咎为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的缺失。人们的轻信,甚至盲信给这些负面现象提供了土壤,让它们得以成功、蔓延。也就是说敬畏并不能治病,理性思维才可以?理性思维是现代化的基础,没有理性思维,即便是一时解决了问题,但依旧会重蹈覆辙,上一次当,还会再上第二次、第三次。

编辑本段理性思维的普及

如何建立理性的思维呢?首先应该从基础教育做起,现代的教育中,缺乏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甚至相反,教人盲从、轻信,教人尊重权威、尊重已有的结论、知识等,这不应该是现代教育的状态。古人尚且知道尽信书不如无书,尚且知道当仁不让于师,现代人怎么反倒教人盲信呢?基础教育之外,社会环境的培养也同样重要,应该更多地通过科学普及,现代知识的普及,增强理性精神的培育,让科学和理性成为社会的主流。中国一直在现代化的路上,我们说启蒙中国,也100多年了,但是为什么理性思维的建立这么艰难?还是因为有很多人相信敬畏是改变社会的捷径,相信敬畏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这本身是不现实的,甚至是南辕北辙的。所以,理性思维的普及,首先需要改变这种观念,然后才能谈到成功的时间问题。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

  • 访客 2022-07-06 21:31:05 回复

    首先应该从基础教育做起,现代的教育中,缺乏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甚至相反,教人盲从、轻信,教人尊重权威、尊重已有的结论、知识等,这不应该是现代教育的状态。古人尚且知道尽信书不如无书,尚且知道当仁不让于师,现

    1
  • 访客 2022-07-07 07:37:39 回复

    概念。它包含两个方面,敬畏的自由,不敬畏的自由。敬畏这个的自由,敬畏那个的自由。在此之外,还有一个批判的自由,这涉及言论自由。现代很多人一说到敬畏,就不准批判,这与现代性是相违背的。同样的道理,如果说一定要有敬畏才算好,没敬畏就有问题,这种观念显然也不对。敬畏不是道

    2
  • 访客 2022-07-07 03:16:22 回复

    效果。理性是基于现有的理论,通过合理的逻辑推导得到确定的结果。反之就是反理性。理性的本质就是否定与怀疑。公民指具有某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公民意识与臣民意识等相对,指一个国家的民众对社会和国家治理的参与意识。公民政治权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参与国家政

    3
  • 访客 2022-07-06 23:37:11 回复

    其实就连逻辑这个词也是外来的。 没有理性思维的传统,人们遇事就容易轻信,这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社会问题的蔓延,比如说骗子横行,人们倘若都有怀疑和求证的精神,恐怕就要少很多,再比如腐败,如果人们对于政府官员的行为有追根究底的观念,他们也就不会那么容易贪污腐败。凡此种种,许多问题,就是由于轻信,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