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介绍:
黄牛在古代中国的利用方式有哪些?
在古代牛被用作祭施用品即所谓“牺牲”(与现代汉语的“牺牲”意义不同)。“牺牲”二字表示意义的形旁都是“牛”。用牛来耕作,不会晚于春秋时期。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冉耕、字伯牛。“耕”和“牛”分别用作名和字,反映了春秋时已有人用牛来耕作。到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犁等铁制农具,耕地效率明显提高,而拖犁的耕畜就是牛(“犁”字也以“牛”为表意义的形旁)。从此,牛在农业生产中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当然,除耕地外,牛也用来驾车。读白居易的《卖炭翁》,可以看到那位卖炭老人所写的炭车就是一辆牛车。中国老百姓对牛很有好感。往往把它同勤劳刻苦、无私奉献的精神联系在一起。宋代爱国将领李纲的《病牛》诗写道:“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更是为大家所熟知。
在中国历史上牛作为家畜何时出现?
(1)1.我们在出土文物的考察中发现我国我国养牛的历史是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在山东大汶口遗址和兖州王国遗址中,都发现作为家畜的黄牛和水牛骨骼。在浙江河姆渡遗址曾出土水牛头骨16个。
2.殷商时期,养牛的规模已相当可观。那时人们养牛主要作为食用和祭祀品。在建造屋宇时,古人奠基要埋牛头;占卜时,要用大量的牛肩胛骨。相传,殷代人王亥发明牛车,后人祭祀他时一次用牛多达四十头。商代甲骨文中记载,商王有一次祭祀用牛达400头。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殷墟妇好墓中,曾出土4件玉牛,其中的墨绿玉雕卧牛高5.8厘米,长11厘米,以新疆墨玉河中的籽玉雕成。它的造型别具一格,张口翘鼻,屈肢重尾,似在扭头张望。这一独特造型是因料雕琢而成,真可谓巧思佳构。在墓中同时出土的还有两件石牛。此外,我国还出土了殷商时代著名的青铜牛鼎,司辛石牛,造型艺术也非常美观别致
(2)1.与之相关的农业耕作方式有:用牛犁耕、二牛抬杠式的牛耕方式、一牛挽犁牛耕法
(3)出现及影响: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用牛犁耕并逐渐推广。耕犁的出现,使耕作效率大大提高。牛耕的使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2.汉朝时期,农具得到改进,牛耕广泛推广。在政府的提倡下,二牛抬杠式的牛耕方式到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操作更为灵活方便的一牛挽犁牛耕法,也开始出现。
3.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北嘉峪关都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的耕作方式。深耕细作、积粪肥田,后来还传播到南方。
(4)两汉时期,中越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越南的象牙、犀牛、珍珠等不断输往中国。中国的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也在越南推广。
中国养水牛和养黄牛的历史
黄牛
中国古代是牛科(Bovidae)中不同种和不同属家畜的统称。通常指黄牛或家牛(Bos taurus)和水牛(Bubalus bubalus),也包括牦牛(Bos mutus)等。
中国普通牛的驯化,距今至少已有6000年的历史,在草原地区可能更早。长期的定向选择以黄色为主(见《礼记·檀弓上》),牛角也逐渐变短。到春秋、战国时代已出现优秀的牛种。现代著名的秦川牛奠基于唐代,可认为导源于当时,毛色则以红色为主。至于塞北草原的牛种,据南宋徐霆《黑鞑事略》中说“见草地之牛,纯是黄色,甚大,与江南水牛等,最能走”,也说明了牛种在不同生态环境下产生的差异。
水牛
水牛在中国南方驯化较早。浙江余姚河姆渡和桐乡罗家角二处文化遗址的水牛遗骸,证明约7000年前中国东南滨海或沼泽地带,野水牛已开始被驯化。现除在云南偏远地方外,野水牛已绝迹。从古代文献看,甲骨文中有“沈牛”一词,被释为水牛的古称,汉代司马相如《上林赋》也有此名词。现陈列在美国明尼亚波里斯美术馆的卧态水牛铜像是周代文物。明代《凉州异物志》载“有水牛育于河中”,证明古代在今甘肃武威地区也有水牛,只因数目稀少,被视为珍异动物。
牦牛由野牦牛驯化而来。古代用牦牛尾毛制成的饰物称旄,常用作旌旗、枪矛和帽上的饰品。《书经·牧誓》载“右秉白旄”,《荀子·王制》说“西海则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说明先秦时期牦牛产品已成为与西部地区商品交换的内容之一。《吕氏春秋》中“肉之美者,……牦象之肉”,说明牦牛自古也供肉用。
黄牛的由来
黄牛党来源于上世纪公家发放粮票,有人倒卖,那个时期并不叫黄牛,只称呼倒票人,后来出现倒卖火车票,景区旅游票,演唱会票,电影票,医院挂号单等,它的起源或在於描述地下经济里一堆人在那里抢购物资或票券之场面,有如黄牛群之骚然,现在统一称为黄牛党。
还有一种可信的说法是牛有很多种,其中黄牛皮硬毛多,一年换两次毛。所以黄牛党是挣毛利的意思。加上黄牛在农村一般是肉用居多,不做苦力的,有偷闲的意思。所以黄牛党被指做贬义。
扩展资料
“黄牛”行为本质上是一种囤积居奇、扰乱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别看一单只赚几十或者几百块钱,如果不加监管规范,黄牛们就可能会垄断这部分票源的定价权,而旅客也只能如“俎上之肉”,任人宰割了。
应该说,在春运等特殊时段,火车票作为“刚需”,必然会产生供不应求的现象。近年来,铁路部门和公安机关一直在努力探索反黄牛的方法,从购票实名制到设置图形验证码、手机验证码等,虽取得一定成效,但黄牛现象不仅未被根除,还大有死灰复燃之势。
要想彻底打击处在暗处伺机而动的黄牛们,就必须从制度设计入手,切断黄牛的“财路”:铁路等运输部门增加运力和交通资源,缓解“一票难求”的供需困境;进一步修复购票网站漏洞,设置“同一终端或IP地址限购”等规定,并加强安全性把关,还可拓宽售票渠道,让购票方式更加多元化。
同时,公安部门应加强对互联网黄牛的打击力度,特别是查处网络“外挂”等破坏市场秩序的软件或程序。只有政府和社会多方联手,才能挤逼黄牛出局。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快评:各方联手 挤走黄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牛党
牛作为家畜何时出现?
要看是什么牛人了,不同的牛驯化的年代不一样。
中国黄牛是由华夏族驯化的,根据分子钟计算 其分歧年代大约在二十万年前,可能会更早于一百万年前;
大额牛是在野生状态 下拘捕后,经长期驯化而形成的半野生半家养类型,其驯化时间据传近200年;
对于耗牛的最早始祖及其进化历史、现代耗牛的驯化年代及 其过程,考证说法不尽相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更充分、更直接的证据揭示耗牛的进化和 系统发育过程,家养牦牛是中国古羌人(即现代藏族人的祖先)在距今大约5000-10000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由野牦牛驯化而来的。
另一方面,不同的地区出现的时间也不一样,例如:黄牛在公元前4000年以前已经出现在我国北方,但南方直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才出现黄牛。
马牛羊猪狗鸡 这六种家养动物何时出现
中国古代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说,“六畜”这个词最早出自《左传·僖公十九年》(公元前641年)的“古者六畜不相为用”。另外,在《周礼》里,有“其畜宜六扰”的记载,汉代郑玄注:“六扰,马、牛、羊、豚、犬、鸡。”可见马、牛、羊、猪、狗和鸡是中国古代的六种主要家养动物。研究这六种家养动物起源或出现的时间、地点、作用等是一个重要的学术课题。
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开始时期,没有发现家养动物。属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遗址、湖南省道县玉蟾岩遗址的年代均在距今12000年以前。研究人员在这些遗址中分别发现了栽培水稻的植硅体、陶器、石器和骨器等。据此,可以把中国古代栽培作物及制作陶器起源的时间追溯到距今约12000年以前。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遗址里发现的动物种属都属于野生动物,现在还没有任何依据可以证明当时已经存在家养动物。
依据研究,中国的家养动物最早出现于距今约10000年左右,较栽培作物及制作陶器起源的时间晚了将近2000年左右,这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特点。这里按照时间顺序,分别介绍狗、猪、羊、牛、马、鸡等主要家养动物出现的状况。
狗
按照目前为止所知的材料,中国最早出现的家养动物是狗。狗是由狼驯化而来的。在距今10000年左右的河北省徐水县南庄头遗址出土了一块狗的左下颌骨,它的下颌缘有明显的弧度,与狼的下颌缘呈笔直的状况不同;齿列长度为79.40毫米,这个尺寸比狼要小;其牙齿的排列也比较紧密,与狼的牙齿排列比较稀松区别明显;其下颌骨上的各个测量点的尺寸都比狼要小。
依据这些判断,可以肯定南庄头遗址出土的这块下颌骨属于狗。在距今大约9000年前的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中,有11条狗被分别埋葬在居住地和墓地里,这是当时人对狗的一种有意识的处理,显示出当时的人和狗有一种特殊的关系。贾湖遗址的狗的下颌骨齿列及各个测量点均小于南庄头遗址的狗。可见在人的饲养过程中,狗的齿列长度随着年代的推移逐步变短。由于南庄头遗址出土的狗的齿列与狼的相比已经明显缩短了,所以研究人员认为中国家养狗的历史不会停留在距今10000多年前的南庄头遗址这个时间段里,还可能向前追溯。
这里要强调的是狗的家畜化可以导致人类狩猎的策略、战术或技术发生一些变化。这种饲养行为并未给人类提供多少稳定的肉食来源,也没有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但是,狗作为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帮助人类积累了把野生动物驯化为家养动物的经验,奠定了人类后来驯化多种家养动物的基础。从这点看,狗的出现,在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进程中意义重大。
猪
家猪是由野猪驯化而来的。目前所知的中国最早的家猪出自距今大约9000年左右的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通过对贾湖遗址出土的猪骨进行研究,依据猪下颌骨上存在齿槽尺寸变小引起的齿列扭曲现象;牙齿的几何形态测量结果与家猪相近;猪群的年龄集中在特定的年龄段,不同于野猪种群的年龄结构模式;猪的个体数在全部哺乳动物中占据较高的比例,远远大于自然状态下野猪种群在全部哺乳动物中的比例;在墓葬中随葬猪下颌,开启后来数千年在众多遗址中发现随葬猪下颌的先河;DNA的研究结果证明其属于家猪的谱系;碳氮稳定同位素的分析结果证明这些猪的食谱与人工喂养有关等一系列判断结果,证明距今大约9000年左右的贾湖遗址已经存在家猪。
家猪的出现意义重大。数千年来,还没有一种家养动物像家猪一样,既是中国人最主要的肉食资源,同时,在精神领域里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历史时期,家猪的饲养技术还扩散到整个东亚地区,在促进这个地区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绵羊
绵羊可能由已经灭绝的赤羊驯化而成。迄今为止可以确认的中国最早的绵羊出现在距今5600年至5000年前的甘肃和青海一带。在距今5600年至5000年前的甘肃省天水市师赵村遗址的5号墓和青海省民和县核桃庄马家窑文化墓葬中突然发现随葬的绵羊骨骼;在距今5000年至4000年左右的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多个遗址中,都发现绵羊的骨骼,其数量随着年代的更新逐渐增多;在有的遗址中还发现有灼痕的绵羊肩胛骨,显示其与占卜有关;全部绵羊骨骼的测量数据跟商周时期可以肯定是家养绵羊的测量数据十分接近;DNA的研究结果证实具有这些基因特征的绵羊最早起源于西亚地区;食谱研究发现绵羊的食物中包含有人工喂养的小米秸秆等饲料;依据绵羊的突然出现及DNA的证据,当时很可能是通过文化交流,从中国境外将已经被驯化的绵羊传入中国。
家养绵羊及后来出现的山羊都可以给人类提供肉食及奶制品,羊在古代的祭祀活动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羊毛还可以为人类的衣着提供原材料,提高人类抵御风寒的能力,获取羊毛和编织毛织品还带动了手工业中专门领域的发展。
黄牛
现代的家养黄牛均起源于距今10000年左右的西亚地区的野牛,其被驯化后逐渐向东西两个方向扩散。中国古代的黄牛是距今5000年左右从中亚地区传入的。迄今为止中国最早发现的黄牛位于5000多年前的甘肃地区;多个遗址中出土的黄牛数量从早到晚大致都有一个逐渐增多的过程;对黄牛骨骼的测量结果证实其与商周时期的可以明确肯定是家养黄牛的数据十分接近;距今4500年以来,在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多个遗址中都发现了埋葬黄牛的现象,比如在距今4500年到距今4000年左右的河南省柘城县山台寺遗址中,发现有9头黄牛集中在一起埋葬,摆放得比较规整;DNA的测量结果证明其与起源于西亚地区的黄牛属于同样的谱系;食谱研究证实其食用的是人工喂养的小米的秸秆等。
家牛的出现,除了使人类获取肉食资源的来源多样化,在精神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之外,其最大的用途是用牛犁地。牛耕极大地提高了古代农业劳动的生产率,这个新的生产力的出现有力地促进了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可称之为是中国农业发展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马
家马是由中亚地区的野马驯化而成,时间大约在距今5500年左右。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家马发现在距今4000年至3600年左右的甘肃地区,多处遗址突然发现马骨;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家马突然出现于属于商代晚期的距今约3300年的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那里发现多座车马坑,一般都是1车2马,在殷墟遗址的西北冈还发掘和钻探了100多个马坑,每个坑中马的数量少则1匹,多则37匹,这些马很可能和祭祀有关。由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在距今约3300年以前几乎没有发现马骨,而在距今约3300年以后发现多处遗址都存在车马坑和被埋葬的马,研究人员认为甘青地区可能是马传入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通道之一。由于甘青地区家马出现的时间与世界上最早的家马相比要相差数千年,中国的家马或饲养家马的技术是由中国境外传入的可能性相当大。
家马的出现,在提供肉食资源及精神领域中具有特定的作用,但它更主要的作用是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运输能力,尤其是作为战马,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用途,促进了人类的迁徙、民族的融合、语言和文化的传播以及整个社会的进步。
鸡
家鸡起源于栖息于西南亚地区的原鸡。现在可以证明中国最早的家鸡发现于距今约3300年的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现在只有两条证据,一是骨骼形态的观察结果,二是甲骨文中已经把“鸡”和“雉”这两个字分开了。
鉴于考古遗址中发现的鸡骨始终不多,养鸡仅仅是为了食肉的解释似乎不够全面。
鸡能生蛋,获取鸡蛋也许是养鸡的另一个原因。在《诗经》中记载养鸡与打鸣相关,这可能也是当时养鸡的原因之一。
概括起来说,按照迄今为止的动物考古学研究结果,中国六种主要家养动物开始出现的时间、地点和种类如下:距今约10000年左右,在河北省的南部出现狗;距今约9000年左右,在河南省的南部出现猪;约为距今5600—5000年,在甘青地区出现绵羊;距今约5000年左右,在黄河上游地区出现黄牛;距今4000—3600年左右,在甘肃省的东部出现马;距今约3300年左右,在河南省的东部出现鸡。这些家养动物分别起源或出现于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点,但基本上都位于中国的北方地区。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方式有哪些?在古代牛被用作祭施用品即所谓“牺牲”(与现代汉语的“牺牲”意义不同)。“牺牲”二字表示意义的形旁都是“牛”。用牛来耕作,不会晚于春秋时期。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冉耕、字伯牛。“耕”和“牛”分别用作名和字
牦牛尾毛制成的饰物称旄,常用作旌旗、枪矛和帽上的饰品。《书经·牧誓》载“右秉白旄”,《荀子·王制》说“西海则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说明先秦时期牦牛产品已成为与西部地区商品交换的内容之一。《吕氏春秋》中“肉之美者,……牦象之肉”,说明牦牛自古也
已经被驯化的绵羊传入中国。 家养绵羊及后来出现的山羊都可以给人类提供肉食及奶制品,羊在古代的祭祀活动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羊毛还可以为人类的衣着提供原材料,提高人类抵御风寒的能力,获取羊毛和
容之一。《吕氏春秋》中“肉之美者,……牦象之肉”,说明牦牛自古也供肉用。黄牛的由来黄牛党来源于上世纪公家发放粮票,有人倒卖,那个时期并不叫黄牛,只称呼倒票人,后来出现倒卖火车票,景区旅游票,演唱
牦牛产品已成为与西部地区商品交换的内容之一。《吕氏春秋》中“肉之美者,……牦象之肉”,说明牦牛自古也供肉用。黄牛的由来黄牛党来源于上世纪公家发放粮票,有人倒卖,那个时期并不叫黄牛,只称呼倒票人,后来出现倒卖火车票,景区旅游票,演唱会票,电影票,医院挂号单等,它的起源或在於描述地下经济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