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发生时地震波自下而上传播-地震波是从下往上传播的吗

第三方分享代码
hacker 3年前 (2022-07-07) 黑客业务 83 1

目录介绍:

地震波自地下传到地上的变化,以及自地上传到地下的变化.(经过莫霍面,古登堡面)

经过莫霍界面横波、纵波波速都有明显增加;经过古登堡界面,横波消失,纵波波速明显下降.

地震波的传播方向是

地震体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纵向颠簸振动,来自地下的横波则引起地面的水平横向晃动。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

地震知识科普:

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

1、按地震成因划分,目前世界上发生的地震主要属于哪几类型?

主要属于构造地震。据统计,构造地震约占世界地震总数的90%以上。

2、地震的三个基本参数是什么?

地点、震级和发震时刻。

3、什么叫震源、震中、震中距?

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称为震中。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4、地球内部可分为几层?哪一层常发生地震?

地球内部由表及里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据统计约有92%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 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

5、地球上一年大约能发生多少次地震?

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约有500万次。其中约5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能造成破坏的约有1000次; 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十几次。

6、根据成因地震分为哪几类?

按成因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三类。因人为因素直接造成的振动是人工地震,如地下核爆炸引起的振动。我们一般所说的地震,多指天然地震,它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7、什么叫震源深度?何谓浅源地震、深源地震、中源地震?

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做震源深度。震源深度在70公里以内的地震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公里的地震叫深源地震;震源深度介于70 —300公里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

8、何谓地方震、近震和远震?

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的称为地方震; 震中距在100公里—1000公里的称为近震; 震中距超过1000公里的称为远震。

9、什么是震级?影响震级的因素有什么?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它与震源释放出来的能量多少有关。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

10、地震按震级大小可分为哪几类?

按震级大小分:7级和7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大震;7级以下、5级和5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强震或中强震;5级以下、3级和3级以上的,称为小震;3级以下、1级或1级以上的称弱震和微震。小于1级的称为超微震。

地震发生后会产生几种地震波

地震发生后会产生三种地震波:纵波、横波和面波。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地球内部存在着地震波速度突变的基干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1、纵波是质点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同轴的波。如敲锣时,锣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就是一致的。纵波是波动的一种(波动分为横波和纵波)。亦称“疏密波”,纵波的传播过程是沿着波前进的方向出现疏密不同的部分。

2、横波的特点是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互垂直。在横波中波长通常是指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电磁波就是横波。

3、面波(surfacewave)是地震波的一种,主要在地表传播,能量最大,波速约为3.8千米/秒,低于体波,往往最后被记录到。如果地震非常强烈,面波可能在震后围绕地球运行数日。面波实际上是体波在地表衍生而成的次生波。面波的传播较为复杂,既可以引起地表上下的起伏,也可以是地表做横向的剪切,其中剪切运动对建筑物的破坏最为强烈。

地震发生时地震波会往下传播吗?

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 从震源发出的波动有两种成分: 一种代表介质体积的涨缩,称为涨缩波,其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所以又称纵波。另一种成分代表介质的变形,称为畸变波,其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所以又称横波。 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在远离震源的地方这两种波动就分开,纵波先到,横波次之。因此纵波又称P波,横波又称S波。在没有边界的均匀无限介质中,只能有P波和S波存在,它们可以在三维空间中向任何方向传播,所以叫做体波。但地球是有限的,有边界的。在界面附近,体波衍生出另一种形式的波,它们只能沿着界面传播,只要离开界面即很快衰减,这种波称为面波。面波有许多类型,它们的传播速度比体波慢,因此常比体波晚到,但振幅往往很大,振动周期较长。如果地震的震源较深,震级较小,则面波就不太发育。

地震波在水平层状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一)地震波传播特点

水平层状介质是由许多层所组成的。对每一层来讲,都可以看成是均匀的,波在其中传播的速度不变,但层与层之间的速度是不同的。在两层的分界面上,速度发生突变,地震波每穿过一个速度界面,射线都要发生偏折现象(除垂直入射外),形成一簇向下发散的折射线。图1-4-10表示的是地下有三层介质,且波速v1<v2<v3时波传播规律。对第一层来说,不同时刻的波前是同心圆,而其他层的波前则不是圆。偏折角的大小及波在层状介质中的传播规律仍满足透射定律,即

反射波地震勘探原理和资料解释

式中,α1、α2、α3表示射线在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中与界面法线的夹角。α1叫初射角,当α1确定后,整条射线在各层中的偏折情况就可以由地层厚度、波速等因素确定下来。

图1-4-10 地震波在水平层状介质中的传播

如果地下是由n+1层介质组成,如图1-4-11所示,而且各层速度由上到下一层比一层大,即v1<v2<v3……据透射定律可知,当地震波到达每个分界面时,入射角从上到下随深度增加不断变大,即α1<α2<α3……射线不断偏离法线。当波传播到一定深度时,入射角就会超过临界角i而发生全反射,射线不再向下传播,并开始向上反射。由于射线自下而上传播时,同样是按

规律进行,所以两边的射线是对称的。因此可见,在水平层状介质中,地震波的射线是由震源发出的一簇向下传播再向上返回地面的折射线,这些折射线对称于爆炸点至观测点中点的铅垂线。

图1-4-11 多层介质中地震波的传播

(二)射线与波前方程

假设地下有n+1层,见图1-4-12。每一层的速度和厚度分别为v1、v2、…、vn+1和h1、h2、…、hn+1,取坐标系原点位于震源O点。

由图可知,射线到达第n层底部An点的横坐标为

反射波地震勘探原理和资料解释

射线到达第n层底部An点的时间为

反射波地震勘探原理和资料解释

因此在水平层状介质中地震波的射线和波前方程为

反射波地震勘探原理和资料解释

它们是一个参数方程组,参数是p,并称为射线参数。其中

=cosαk,且sinαk=p·vk。

图1-4-12 地震波在n层水平地层中的传播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

  • 访客 2022-07-07 13:46:08 回复

    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称为震中距。4、地球内部可分为几层?哪一层常发生地震?地球内部由表及里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据统计约有92%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 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5、地球上一年大约能发生多少次地震?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约有500万次。其中约5万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