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纪月法-古代天文历法常识概述

第三方分享代码
hacker 3年前 (2022-07-07) 黑客团队 104 2

目录介绍:

2021小学综合素质考点:古代天文历法常识

考点: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常识

1.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2.参商: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

3.流火: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4.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的七颗亮星。

5.银河:又名银汉、天河、天汉、星汉、云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由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

6.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俗称阴历。

7.二十四节气: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

8.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依此类推。

9.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称。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0.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

(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3)于支纪年法。

(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以上就是2021年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考点: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常识的相关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教师资格证考试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及时关注本平台,小编将为大家持续更新,记得查看哦!

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阅读

一、 基本概念

a.日、月、年、岁

古人经常的观察到的天象是太阳的出没和月亮的盈亏,所以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现代叫做朔望月).。

年的概念和农业有关,《说文》:“年,熟谷也”。谷物的成熟周期意味着寒暑往来的周期,也就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称为太阳年。在远古,年和岁是有区别的。“岁”表示今年某一节气到明年同一节气之间的这段时间,而“年”指的是今年正月初一至明年正月初一这段时间。

b. 阴阳合历

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是阳历,中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平年12个月,有6个大月30天和6个小月29天。有大小月之分,是因为月相的变化在29-30天之间(精确数值是29.53天)。每年12个月一共354天,但这个数还不够1个太阳年。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是365.2422日,比阴历12个月的总和还多出11天多。所以阴历每过3年就和实际太阳年相差1个月的时间,所以每3年就要加1个月,称为闰月。这样是为了使历年的平均时间约等于1个太阳年,并且和自然季节大致符合。

置闰是古代历法中的大事。《左传文公六年》:“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世之道于是乎在矣”。三年一闰还不够,还要五年闰两次,所以《说文》说“五年再闰”。五年闰两次要多了些,后来规定19年闰7个月。

关于闰月的安插问题,在殷周时代就有记载,闰月一般放在年终。当时置闰尚无定制,有的年份甚至出现一年两闰。但到了春秋时代就再也没有这种状况了。汉初在九月之后置闰,称为“后九月”,上古还有年中置闰,如闰三月,闰六月。当闰而不闰叫“失闰”。如何安插,是古代历法的重要问题。

c. 四季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时,后来又按夏历正月、二月、三月等十二个月分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古书常把这些名称作为月份的代名词。《楚辞•哀郢》:“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这里的仲春指的就是夏历二月。

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为春秋二时,所以后来春秋就意味着一年。《庄子•逍遥游》: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蟪蛄的生命不到一年。此外史官所记的史料在上古也称为春秋,因为史料都是记年体的。后来历法日趋周密,春秋二时再分冬夏二时,有些古书所列的四时顺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如《墨子•天志中》“”制为四时春秋冬夏,以纪纲之“,《管子•幼官篇》:“修春秋冬夏之常祭”,《礼记•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等。

二、 节气

a.节气名称

古人根据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的规律,把周岁太阳年365又1/4日分为立春、雨水、惊蛰等24个节气。这些节气先是平分的,平均每个节日是15.22日弱。后代根据太阳移动的速度,有的规定为

14日(如冬至前后),有的规定为16 日多(夏至前后)。24个节气的名称和顺序如下:

正月:立春雨水

二月:惊蛰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

四月:立夏小满

五月:芒种夏至

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处暑

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

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

十二月:小寒大寒

这套节气名最早出现在《淮南子•天文训》。惊蛰古名“启蛰”,汉朝避景帝名讳改。24节气是和月份的搭配不是绝对固定年年一致的。因为节气跟着太阳年走,和朔望月没有关系。上述说的是大致情况

古人最初还把24节气细分为节气和中气两种,例如立春是正月节,雨水是正月中,惊蛰是二月节,春分是二月中,余此类推。

节气的细分和置闰产生过一些关系。由于1人节气加上1个中气的时间大约是30.5天,要大于一个朔望月,所以每月的节月加中气要经上月推迟1至2天,推迟到某月就只有节气没有中气,后来就以这个月份置闰。所以古人说“闰月无中气”。阳历每月都有节气和中气,上半年每月6日和21日左右是交节日期,下半年每月8日和23日是交节日期。

b.节气的确立

节气的确立和天文有关。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等分为星纪、玄枵等十二次,太阳运行到某次就交某节气,实际上24节气就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轨道上的24个不同的位置。

《汉书•历律志》提到过节气与星次的关系,如太阳运行星纪初点交大雪,运行星纪中央就交冬至,运行到玄枵初点交小寒,运行到玄枵中央就交大寒,《律历志》所提到的星次和节气对照如下:

1. 星纪:大雪冬至

2.玄枵:小寒大寒

3.诹訾:立春惊蛰

4.降娄:雨水春分

5.大梁:谷雨清明

6.实沈:立夏小满

7.鹑首:芒种夏至

8.鹑火:小暑大暑

9.鹑尾:立秋处暑

10.寿星:白露秋分

11.大火:寒露霜降

12.析木:立冬小雪

太阳运行到某星次初点,就是前一个节气,如果运行中央,就是后一个节气

这个对照表是《汉书》提到的,惊蛰在雨水之前,清明在谷雨之后,和有所不同。2000多年前的天象和现代不一样,《律历志》中提到了交某节气时指太阳所在的星宿和度数,如冬至点在牵牛初度,在今天摩羯座β星附近,现代的冬至点在人马座。

c. 节气的演变

24节气是逐步完善起来的。古人很早就掌握了春秋分和夏冬至这四个最重要的节气。《尚书•尧典》把春分叫做日中,秋分叫宵中,国为这两天昼夜长短相等,《吕氏春秋》都叫日夜分。《尧典》把夏至叫日永,冬至叫日短,因为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吕氏春秋》分别叫做日长至,日短至。《左传僖公五年》说:“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这里的分指春秋分,至指夏至夏冬,启指立春立夏,闭指立秋立冬。《吕氏春秋》里已经明确提到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4个节气。到了《淮南子》就出现了和现代名称完全相同的24个节气了。

三、 纪日法

古人用干支纪日,例如《左传隐公元年》“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干是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是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组合,形成“六十甲子”。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每个单位代表一天,假调戏某日为甲子日,则甲子以后的日子依次是乙丑、丙寅、丁卯等。六十甲子周而复始。这种纪日法在甲骨文时代就有了。

古人纪日时有时只记天干不记地支,《楚辞•哀郢》:“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朝吾以行”。这种情况在甲骨文已经有了。有地支纪日比较后起,而且大多限定在特定的日子。

在一个月内的某行日子,在古代还有其它称谓,如每月的第一日叫“朔”,最后一天叫“晦”,所以《庄子》说“朝菌不知晦朔”。初三叫朏(fei3),大月十六、小月十五叫望,鲍照诗“三五二八日,千里与君同”,指的就是望日的明月说的。近在望后的日子叫既望,苏轼《前赤壁赋》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对朔晦两天,古人常常既称干支又称朔晦。如《左传僖公五年》“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左传襄公十八年》“十月……丙寅晦,齐师夜遁”。其它日子只记干支。人们可以通月朔日的干支推算它是这个月的第几天。例如前面提到的“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根据后人推定,“辛丑”这一天是鲁隐公元年五月二十三日。

有时候根据干支的顺序,甚至可以推断出古书中的错误来。《春秋襄公二十八年》说:“十有二月甲寅,天王崩。乙未,楚子昭卒”。从甲寅到乙未共42天,不可能在同一月内,因此这个记载肯定有错误。

四、 记时法

古代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时段,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夕暮昏晚,所以古书上常常出现朝夕、旦暮、晨昏、昏旦并举。太阳正中时叫日中,将近日中的时间叫隅中,太阳西斜叫昃。

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叫做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叫晡时。日入以后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孔雀东南飞》有“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的诗句,就是对段时间的确切描绘。人定以后就是夜半了。

《诗经》上说“女曰鸡鸣,士曰昧旦。”鸡鸣和昧旦是夜半以后相继的两个时段名称。昧旦是天将亮的时间,又叫“昧爽”。古书还常提到平旦,平明,这是天亮的时间。

古人对一昼夜有等分的时辰概念之后,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代的两小时。小时的本意就是小时辰。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和现代对照,夜半12点(24点)就是子时(所以又称子夜),上午2点是丑时,4点是寅时,6点是卯时,以此类推。近代又把每个时辰细分为初、正式成立。晚上11

点(23点)是为子初,夜半12点为子正;上午1点为丑初,上午2点为丑正,等等。这就等于把一昼夜等分为24小时了。对照表如下: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初 23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正 24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五、记月法

古人纪月通常以序数为记,如一月二月三月等,便作为岁首的月份叫正(zheng1)月。先秦时代每个月似乎还有特殊的名称。例如正月为“孟陬”(楚辞)、四月为“除”(诗经)、九月为“玄”(国语)、十月为“阳”(诗经)。

古人又有所谓月建的概念,就是把十二地支和一年的十个月份相配。以通常冬至所在的月份十一月(夏历)配子,称为建子之月,由此顺推。十二月为建丑之月,正月为建寅之月,直到十月为建亥之月,由此周而复始。

后世还有以天干配合着地支来纪月,这是后来的事。

六、纪年法

古代最早的纪年法是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纪年,例如公元前770年是周平王元年、秦襄公八年等。以元、二、三年序数计算,直到在位者出位。汉武帝时开始用年号纪元,例如建元元年、元光二年等,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这两种纪年法是古代学者所用的传统纪年法。战国时代,占星家还根据天象纪年,有所谓岁星纪年法、太岁纪年法。后世还有干支纪年法。下面分别叙述。

a. 岁星纪年法

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由西向东命名为星纪、玄枵等十二次。古人认为岁星(木星)由西向东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次星次。假如某年岁运行到星纪范围,这一年就记为“岁在星纪”,第二年岁运星运行到玄枵范围,就纪为“岁在玄枵”,其余由此类推,十二年周而复始。《左传》襄公三十年里有“岁在降娄”,《国语•晋语四》有“君之行也,岁在大火”,就是用岁星纪年的例子。

事实上岁星并不是12年绕天一周,而是11.8622年,每年移动的范围比一个星次稍微多一点,渐积至86年,便会多走一个星次,这种情况叫“超辰”

b.太岁纪年法

古人有所谓十二辰的概念,就是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的十二等分由东向西配以子丑寅卯等十二辰,其安排的方向正好和十二次相反。二者对照如下表:

十二次 十二辰

1.星纪 丑

2.玄枵 子

3.诹訾 亥

4.降娄 戌

5.大梁 酉

6.实沈 申

7.鹑首 未

8.鹑火 午

9.鹑尾 巳

10.寿星 辰

11.大火 卯

12.析木 寅

岁星由西向东的运行,和人们所熟悉的十二辰的方向正好相反,所以岁星纪年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起来很不方便。为此,古代的天文学家便设想出一个假岁星叫“太岁”,让它和真岁星“背道而驰,这样就和十二辰的方向顺序相一致,并用它来纪年。太岁是《汉书•天文志》的叫法,《史记•天官书》叫岁阴,《淮南子•天文训》叫太阴。根据《汉书•天文志》记载的战国时天象记录,某年岁星在星纪,太岁便运行到析木(寅),这一年就是“太岁在寅”,第二年岁星运行到玄枵,太岁便运行到大火(卯),这一年就是“太岁在卯”

此外古人还为“太岁在寅”、“太岁在卯”等12个年份取了专门名称,如摄提格、单阏等,对应如下表:

太岁年名 太岁位置 岁星位置

摄提格 寅(析木) 星纪(丑)

单阏 卯(大火) 玄枵(子)

执徐 辰(寿星) 诹訾(亥)

大荒落 巳(鹑尾) 降娄(戌)

敦牂 午(鹑火) 大梁(酉)

协洽 未(鹑首) 实沈(申)

涒滩 申(实沈) 鹑首(未)

作噩 酉(大梁) 鹑火(午)

阉茂 戌(降娄) 鹑尾(巳)

大渊献 亥(诹訾) 寿星(辰)

困敦 子(玄枵) 大火(卯)

赤奋若 丑(星纪) 析木(寅)

单阏音chan2 yan1, 执徐音zhi2 chu2 牂音zang1 涒音tun1

屈原《离骚》中有“摄提贞于孟陬兮,唯庚寅吾以降”。一般认为这里的摄提是太岁年名里的摄提格,孟陬指夏历正月建寅之月;庚寅是生日的干支。所以屈原正好生于“寅年寅月寅日”。

但要注意,这里的寅年不是干支纪年里的“寅”年,而是指太岁在寅(析木)之年。

大概在西汉年间,历法家又取了阏逢、旃蒙等十外名称,叫做岁阳,依次和上述十二个太岁年名相配,方法同六十甲子相同,组成六十个年名,以阏逢摄提格为第一年,旃蒙单阏为第二年。六十年周而复始。这种纪年法自西汉太初元年就开始使用了。

《尔雅》记载十个岁阳和十干对应,列表如下:

岁阳 十干

阏逢 甲

旃蒙 乙

柔兆 丙

强圉 丁

著雍 戊

屠维 己

上章 庚

重光 辛

玄黓 壬

昭阳 癸

旃音zhan1 黓音yi4

太岁与十二辰的对应如下:

太岁年名 十二辰

摄提格 寅

单阏 卯

执徐 辰

大荒落 巳

敦牂 午

协洽 未

涒滩 申

作噩 酉

阉茂 戌

大渊献 亥

困敦 子

赤奋若 丑

有时这些年名可用干支来表示,阏逢摄提格为甲寅年,旃蒙单阏为已卯年。创制这些名字是为了表示岁星逐年所在方位的,但后来发现岁星并不是每年整走一个星次,所以就废而不用,而改用干支纪年了。但后人还有用这些古年名的,是根据当年的干支来对照的,已经失去了这些年名的本来意义了。如司马光《资治通鉴》176卷《陈纪》十下注:“起阏蒙执徐,尽著雍涒滩,凡五年”,这是说从甲辰到戊申共五年。

c.干支纪年法

干支纪年以六十甲子周而复始,据说最早应用于西汉,到了东汉元和二年(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干支纪年,一直到今天仍在使用。有些史书记载西汉以前的干支纪年,是后人推算出来的。

七、三正

春秋战国时代有所谓夏历、殷历和周历,三者主要的区别在于岁首的不同,所以又称“三正”。周历以通常冬至所在的建子之月(即夏历的十一月)为岁首,殷历以建丑之月(即夏历的十二月),夏历以建寅之月(即后世常说的阴历正月)。周历比殷历早一月,比夏历早两个月。由于三正岁首的月建不同,四季也不同。下表是三历季节与月份的对应:

月建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周历 正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季节 春 春 春 夏 夏 夏 秋 秋 秋 冬 冬 冬

殷历 十二 正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季节 冬 春 春 春 夏 夏 夏 秋 秋 秋 冬 冬

夏历 十一 十二 正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季节 冬 冬 春 春 春 夏 夏 夏 秋 秋 秋 冬

三正是春秋战国时代不同地区所使用的不同的历法制度。了解三正是有必要的,先秦古籍里所以纪时的历日制度并不统一。《春秋》或《孟子》多用周历,《楚辞》和《吕氏春秋》用夏历。《诗经》要看具体诗篇,如《小雅•四月》用夏历,《豳风•七月》周历和夏月并用。

《左传成公八年》记载“二月无冰”,史官把这一罕见的天象载入史册,很显然这个二月指的是周历二月即夏历十二月而言。如果是夏历二月,则已经是“东风解冻”,用不着大书特书。又如《庄公七年》说“秋,大水,无麦苗”,这也是指周历,周历秋季相当于夏历的五六月,晚收的麦子和“五稼之苗”有可能被大水“冲杀”,如果是夏历秋季,就不可解了。同样的理由《孟子•滕文公上》所说的“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的秋阳是指夏历五六月的炎日。同一史实,在《春秋》和《左传》所记月的时月常有出入,同属《左传》的记时也有差异。《春秋隐公六年》说“冬,宋人取长葛”,

《左传》说“冬,宋人取长葛”; 《春秋父僖公五年》说“春,晋侯杀世子申生”,同一事件在《左传》被记在僖公四年十二月,这说明《左传》依据的史料有用夏历的。

在战国秦汉之际有所谓“三正论”,认为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是夏商周三代轮流更改正朔,因“王者始起”要“改正朔”、“易服色”以表示受命于天。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以建亥之月(即夏历的十月)为岁首,但夏正比较适合农事季节,所以并不称十月为正月(秦朝管正月叫“端月”),不改正月为四月,春夏秋冬的搭配仍和夏正相同。汉初沿袭秦制。《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载汉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十月杀灌夫,十二月晦杀魏其,接着说“其春,武安侯病”司马迁不说“明春”而说其春,就是因为以十月为岁首,当年的春天在当年的十二月之后的缘故。

汉武帝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此后大约二千年间,除了王莽和魏明帝时一度改用殷正,武则天和唐肃宗一度改用周正外,一般都用的是夏正

哪位有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历法详细资料?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中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其他包括农学、医学和数学,天文学方面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的发明创造、卓有见识的宇宙观等,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无不占据重要的地位。

我人个对古代的天文历法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历年来我也在网络个搜寻过古代天文历法类的古籍资料,不过所找的古籍很有限,

最多的一次也才在 古籍阁  中寻找到了一百多册古代天文历法的古籍资料,真的是太稀少了,非常珍贵,下面是部分古代天文历法的古籍文献,

《清史天文志》

《三垣七政二十八宿周天精鉴 (明)章士纯撰》

《三垣列舍入宿去极集  不著撰者》

《三统术详说 (清)陈澧撰》

《交食通轨日食通轨月食通轨四馀通轨五星通轨 不著撰者》

《历象本要 (清)杨文言撰》

《古今推步诸术考 (清)汪曰桢》

《古周髀算经 (汉)赵君卿注》

《周天星位经纬宿度考  不著撰者》

《周髀算经周髀算经音义  赵君卿注 (宋)李籍撰》

《唐月令注全一册【李林甫】》

《嚣嚣子历镜 (清)胡袭参 方江自辑》

《四时气候集解【明】李泰》

《回回历法释例 (明)贝琳撰》

《地球图说  (法)蒋友仁译》

《大清时书笺释 (清)缪之晋辑》

《大统历注  不著撰者》

《天文略  明 蔡汝楠撰》

《宣西通 (清)许桂林撰》

《恒星星座书.苏菲》

《授时历议》

《新编遵依司天台经纬历书 (明)陆位校》

《春秋日食辨正(清)王韬撰》

《晋书·律历志》

《步天歌(影印版)》

《民历铺注解惑  (德)汤若望撰》

《玉烛宝典》

《甘石星经》

《神道大编历宗通仪 (明)周述学撰》

《月令解 (宋)张虙》

《浑盖通宪图说 (明)李之藻》

《春秋朔闰至日考 (清)王韬撰》

《春秋日食集证 (清)冯澄撰》

《新制灵台仪象志  (比)南怀仁撰》

《授时历故 (清)黄宗义撰》

《推步法解 (清)江永撰》

《御定月令辑要 (清)康熙》

《御制历象考成表 (清)允禄》

《御制历象考成后编 (清)乾隆》

《御制历象考成 (清)》

《天经或问 (清)游艺》

《天象源委 (清)张永祚辑》

《天学阐微 (清)王家弼撰》

《天元历理全书 (清)徐发撰》

《周髀算经 (汉)赵君卿》

《历算全书 (清)梅文鼎》

《历代长术辑要 (清)汪曰桢撰》

《全史日至源流 (清)许伯政》

《乙巳占 (唐)李淳风撰》

《三才实义天集 (清)周于漆》

《七政推步 (明)贝琳》

古代天文历法是什么?(如:初阳,四时)

古代历法

选自《古代汉语》

古代的历法,起於商代以前,後来逐步改进。经过天文学家祖冲之、僧一行、郭守敬等人的研究,到了清代,中国的历法已经到了完善的地步。这里简单地介绍中国古代的历法(1)。由於历法和天文有密切关系,同时我们也讲一些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常识。

一、年,岁

年和岁是不同的两个概念(2)。

十二个月为一年。闰年有十三个月。平年有354日(包括六个大月、六个小月),闰年有383日。

太阳一周天为一岁。所谓太阳一周天,是设想太阳过春分点,循黄道东行(3),复回到春分点的时间。实际上就是地球公转的一周期。古人所谓岁,也就是现代天文学所谓的回归年,又叫太阳年。这样,一岁就是365 1/4日(实际上是365.24199日)。《书经.尧典》上说:“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朞”是一周岁的意思,三百有六旬有六日是说一个整数。这实际上是阳历的年,中国历法上叫做“岁实”。

注:1.主要参考书:秦惠同《观象授时》(《皇清经解》第三十五卷)

2.年和岁,混用则不别。《尔雅》云:“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3.黄道是古人想像的太阳周年运行的轨道,即太阳周年视运动的轨道。

年是阴历,岁是阳历,所以说中国古代历法是阴阳合历。中国的节气是阳历(下文)。中国的闰月是用来解决阴阳历的矛盾的(下文)。

岁的意义来源於岁星,岁星就是木星。岁星约十二年一周天。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由西向东分为十二个星次,岁星每年行一个星次。十二次的名称是星纪、玄枵、诹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有“岁在星纪”,《襄公三十年》有“岁在降娄”,《国语.晋语四》有“岁在大火”,都是以岁星纪年。这是最早的纪年法。後人写文章,为了仿古,也采用这种纪年法,如潘岳《西征赋》有“岁在玄枵”。

由於岁星是逆时针由西向东运行,岁星纪年法在实际应用中并不方便。为此,古人设想一个假岁星,叫做“太岁”,让它由东向西与真岁星“背道而驰”,把黄道附近由东向西分为十二等分,叫做十二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样就和十二辰的方向顺序一致。这就是“太岁纪年法”。岁星纪年与太岁纪年见下。

根据《汉书.天文志》所载战国时代的天象记录,某年岁星在星纪,太岁便在析木(寅),这一年是“太岁在寅”;第二年岁星运行到了玄枵,太岁便运行到大火(卯),这一年就是“太岁在卯”。其馀由此类推。此外,古人又为十二辰造了一些别名,即摄提格(寅)、单阏(shan'e,音善恶,卯)、执徐(辰)、大荒落(巳)、敦牂(午)、协洽(未)、涒滩(申)、作噩(酉)、阉茂(戌)、大渊献(亥)、困敦(子)、赤奋若(丑)。《楚辞.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这是说,屈原生於寅年寅月寅日(1)。

注:1.最近林庚先生说,屈原并非生於寅年寅月。

据《尔雅》所载,摄提格等十二辰叫岁阴,另有纪年的十干叫岁阳。岁阳的名称是阏逢(甲)、旃蒙(乙)、柔兆(丙)、强圉(丁)、著雍(戊)、屠维(已)、上章(庚)、重光(辛)、玄黓(壬)、昭阳(癸)。甲子纪年起於东汉,较早的纪年法是以岁阳和岁阴相配,《史记.历书》有“焉逢摄提格太初元年(甲寅)”、“端蒙单阏二年(乙卯)”、”游兆执徐三年(丙辰)“、”强梧大荒落四年(丁巳)”(1)等等。後人仿古,也有采用太岁纪年法的,例如司马光《资治通鉴》。

木星绕天一周,实际上不是十二年,而是11.86年。所以每隔八十三年就会有一个星次的误差,叫做“超辰”或“超次”。(汉代刘歆已经发现了超辰,但他说一百四十四年超一辰。)由於超辰的关系,汉以後的岁星纪年法渐渐与实际不合,误差越来越大。所以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岁星纪年,实际上只等於甲子纪年。

注:1.焉逢即阏逢,端蒙即旃蒙,游兆即柔兆,强梧即强圉。

二、月

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跟太阳同时出没,古人认为是日月相会,叫做辰(上辰下会,也写作辰),也叫做合朔。月球自合朔绕地球一周再回到合朔,所走的时间是29 499/940日(实际上是29.53059日),叫做一个月。这个数目不够30日,又多於29日,所以阴历有月大月小。月大30日,月小29日,大月和小月相间,也就差不多了。还差一点,所以有时候连接两个月都是大月。

古人有所谓月建,把一年十二个月和天上十二辰联系起来。依夏历:斗柄(北斗的柄)指寅,叫做正月(一月),斗柄指卯,叫做二月,辰是三月,巳是四月,午是五月,未是六月,申是七月,酉是八月,戌是九月,亥是十月,子是十一月,丑是十二月。但是依殷历,则丑是正月,依周历,则子是正月。三代的历法不同。《诗经.豳风.七月》是夏历和周历并用,其中所谓“四月”,“七月”等,是指夏历,所谓“一之日(一月)”、“二之日(二月)”等,是指周历。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直到清代末年,我国一直沿用夏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今天所谓旧历,也指夏历。

三、晦,朔,望,胐,弦

每月的最後一日叫做晦,最初一日叫做朔。朔就是日月合朔的日子。古人很重视朔,因为朔的日子定错了,时序就乱了。天子告朔於诸侯,诸侯告朔於庙。史官记事,遇事件发生在朔日,必须写明。《书经.舜典》“十有一月朔巡守。”《诗经.小雅.十月之交》:“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左传.僖公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公既视朔,遂登台以望。”後代史书记事,都沿用此法。

古代以干支纪日,史书上不记月之第几日,而记干支,所以我们必须查明该月朔日的干支,然後按干支纪日法(下文)顺推知道是月之第几日。可查杜预《春秋长历》和陈垣《二十二史朔闰表》。

每月十五日(有时是十六日,偶或是十七日)叫做望。这时地球运行到月亮和太阳中间。由於太阳和月亮此升彼落,一东一西,遥遥相望,所以叫做望。《释名.释天》:“望,月满之名也。月大十六日,小十五日,日在东,月在西,遥相望。”後人以十五日为望,十六日为既望。蘇轼《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1),蘇子与客乘舟,游于赤壁之下。”《后赤壁赋》:“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於临皋。”

每月初三叫做胐,《说文》:“胐,月未盛之明也,从月出。”“胐”是月亮出来了,但是还不十分明亮的意思。

月亮和太阳成九十度角,叫做弦。《释名.释天》:“弦,月半之名也,其形一旁曲,一旁直,似张弓施弦也。”有上弦下弦之分。上弦指初七或初八,下弦指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

商周时代,一个月分成四部份。第一部份叫做初吉,指初一到初七或初八,即朔日到上弦的一段时间。金文《(左弁右耳部)敦》:“惟二年正月初吉,王在周邵宫。”第二部份叫即生魄(也写作霸),指初八或初九到十四日或十五日,即上弦到望日的一段时间。《书经.武成》:“即生魄,庶邦冢君暨百工受命于周。”第三部份叫做既望,指十五日或十六日到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即望日到下弦的一段时间。《书经.召诰蠔》:“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则至於丰。”第四部份叫做既死魄,指二十三日到二十九日或三十日,即下弦到晦日的一段时间(2)。金文《兮伯吉浮盤》:“唯五年三月既死霸庚寅。”又有哉升魄,指初二或初三。《书经.康诰》:“惟三月哉升魄,周公初基,作新大邑于东国洛。”旁死魄,指二十五日(3)。《书经.武成》:“惟一月壬辰旁死魄,越翼日癸巳,王朝步自周,于征伐商。”

一个月又分为三部份,叫做旬(甲骨文已有“旬”字)。十天为一旬,又叫“浃日(4)”。《国语.楚语》:“近不过浃日。”十二日为“浃辰”。《左传.成公九年》:“浃辰之间。”

注:1.一般注本都说《赤壁赋》的“既望”指的是七月十六日,其实是七月十七日,因为那年壬戌七月是大月。

2.这里所谓“既望”与後代所谓“既望(十六日)”不同。

3.关於“初吉”、“生魄”、“死魄”、“既望”这些名称,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今依王国维说。

4.古代以甲子纪日,称自甲至癸一次周转的十日为“浃日”。

四、日,时,刻,分,秒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叫做一日。古人以一昼夜为一日。一日分为十二时(时辰)(1),一百刻。

古人以十二辰纪时,所以後人又叫做“时辰”。从半夜算起,叫做子时。“子夜”就是半夜的意思。今人以夜里十一点到一点的时间为子时,一点到三点的时间为丑时,三点到五点的时间为寅时,五点到七点为卯时,七点到九点为辰时,九点到十一点为巳时,十一点到下午一点为午时,下午一点到三点为未时,三点到五点为申时,五点到七点为酉时,七点到九点为戌时,九点到十一点为亥时。这是符合古制的。

古代计时,用铜壶滴漏法,受水壶裏有立箭,箭上划分一百刻,所以叫做“刻”。古代所谓“刻”,和今人所谓“刻”稍有不同。现在一昼夜分为九十六刻,而古人一昼夜分为一百刻(2)。

注:(1)现在我们依照国际习惯,一昼夜分为二十四小时。小时只有时辰的一半,所以成为“小时”。

(2)梁天监年间,曾一度改为九十六刻,但不久又改过来了。铜壶滴漏法每刻有十分;用钟表计时后,每刻是十五分,每分有六十秒。

昼夜长短,随著时节而不同。依《後汉书》,夏至昼六十五刻,夜三十五刻。东至昼四十五刻,夜五十五刻。春分昼五十五刻八分,夜四十四刻二分。秋分昼五十五刻二分,夜四十四刻八分。这只是就中原地区来说,至於其他各地,昼夜长短是不同的(1)。

远在商代以前,古人就用干支纪日。以十干配十二支,得六十“甲子”。如下表: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前边已经谈到,先秦两汉,关於每月的日期,都不说初一、初二、初三等,而是用干支纪日。例如《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据後人考证,这个庚辰是鲁僖公三十二年十二月十日,後来曾用初一、初二、初三等纪日法,但历史学家仍用干支纪日法。

六十甲子大致相当於两个月,但是由於大月小月合起来只有五十九日,所以每月的干支和日期的对应常常是不一样的。假定正月初一是甲子,则三月初一是癸亥,等等。

注:(1)据清代《协纪辨方书》,夏至昼五十九刻五分,夜三十六刻十分,冬至昼三十六刻十分,夜五十九刻五分;春分、秋分,昼夜各四十八刻。每日是九十六刻。这是按钟表计时核算的,与《後汉书》稍有不同。

五、四时,节,候

一年分为四时,近代叫做四季。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七月、八月、九月为秋,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为冬(1)。

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古代叫做“节”,或叫做“气”。每月有两个节气,在前者叫做节气,在後者叫做中气。在正常的时候,二十四个节气和四时十二个月的配合如下表:

(一)春季

正 月(孟春) 立春 雨水

二 月(仲春) 惊蛰 春分

三 月(季春) 清明 谷雨

(二)夏季

四 月(孟夏) 立夏 小满

五 月(仲夏) 芒种 夏至

六 月(季夏) 小暑 大暑

(三)秋季

七 月(孟秋) 立秋 处暑

八 月(仲秋) 白露 秋分

九 月(季秋) 寒露 霜降

(四)冬季

十 月(孟冬) 立冬 小雪

十一月(仲冬) 大雪 冬至

十二月(季冬) 小寒 大寒

最初的时候,大约只规定了四个节气,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2)。简称“分至”(3)。在《书经.尧典》裏,叫做仲春、仲夏、仲秋、仲冬(下文)。後来增加到八个节气,即《左传.僖公五年》所谓“分至启闭”。“分”指春分、秋分;“至”指夏至、冬至;“启”指立春、立夏;“闭”指立秋、立冬。最後规定为二十四个节气。在《淮南子》中,二十四个节气已经具备。

二十四个节气是一个太阳年的二十四等分,所以按阳历节气是固定的。一个太阳年共约365又1/4日,因此,每一个节气是15.2日有奇(4)。因此,一半阳历年上半年每月六日、二十一日是节气,下半年是每月八日和二十三日。

比节更小的单位是“候”。每一个节气有三个候。一个候是五日有奇。古人所谓“时候”,就是指时令河节候。梁简文帝《与刘孝绰书》:“玉霜夜下,旅雁晨飞,想凉燠得宜,时候无爽。”古人所谓“岁候”,也是指时令和节候。《文选》颜延之《夏夜呈从兄散骑车长沙》诗:“岁候初过半,荃惠岂久芬!”

降到这里,我们可以总结一下。所谓岁实,是一岁(一个太阳年)实行之数。八等分为八节(分至启闭),二十四等分为节气、中气,七十二等分为候。

古人凭什麼规定节气呢?凭天文。具体的办法是:昼测日影,夜考中星。

古人用土圭测日影。夏至日影一尺五寸,影最短;冬至日影一丈三尺,影最长。其馀节气由此类推。详见《後汉书.历法》。

所谓夜考中星,是观察初昏时刻的中天星座。白天见日不见星,所以要在初昏观星。《尚书.尧典》说:

日中星鸟,以殷仲春;

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宵中星虚,以殷仲秋;

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仲春、仲秋,指春分、秋分。中,指昼夜平分。日指昼,宵指夜。昼夜平分,则“日中”、“宵中”是一样的。仲夏、仲冬,指夏至、冬至。日永指夏至昼长;日短,指冬至昼短。仲春日中星鸟,是说春分初昏中星为鹑鸟(即二十八宿中的星宿);仲夏日永星火,是说夏至初昏中星为大火(即心宿);仲秋宵中星虚,是说秋分初昏中星为虚宿;仲冬日短星昴,是说冬至初昏中星为昴宿。

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他们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座标(5);日躔(chan,音缠,太阳经过的星座)在二十八宿中。二十八宿是: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我们观测到了初昏中星,也就可以推知日躔所在,同时也可以推知时令节气。例如《尧典》初昏中星是星宿,那麼日躔在胃,这是当时春分的季节。这里不作详细介绍。

注:(1)周历以子月为正月,所以四时都比夏历早两个月。《孟子.滕文公上》:“秋阳以暴之。”“秋阳”指的是夏历五、六月的太阳。

(2)农历每年的节气,日期并不完全固定。

(3)“分”是昼夜平分的意思,“至”是极、最的意思。夏至日最长,日行最北,日影最短;冬至日最短,日行最南,日影最长。

(4)这里是所谓恒气,但实际规定的节气不是二十四等分。日行有迟有速,冬至日行最速,春分前三日已行天一个象限(九十度),等等。後人历法精密,以日行天的度数规定节气,叫做定气,与恒气稍有出入。参看下文《赢缩》。

(5)这里所说的赤道不是地球赤道,而是天球赤道,即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

古代怎么计年,月,时的?拜托各位了!

寒来暑往的周期是一年,一年的长度在先秦时期是365.25日;月盈月亏的周期是一个朔望月,一个朔望月的长度在先秦时期大约是29.53日。年、月、日构成了历法的三个基本要素。历法的主要任务就是合理地安排年、月、日三种周期,以使它们成为整数,这样不但便於记忆,也便於使用。

历法编算有三种:一是只考虑太阳运动的阳历。最先使用阳历的人大约是古埃及人,他们根据尼罗河的泛滥周期,把一年定为365天,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在12月之後加入5天假日,凑成了365天。後来,罗马人的统治者恺撒把这五天分别插入了不同的月中,还从他们认为不吉利的2月抽出两天,也插入了其他的月份中,这样一来,一年就有7个31天的月,4个30天的月,一个28天的月。罗马时期,天文学家已经知道一个回归年有365.25日,如果只按照这种规则安排,每四年就要差出一天来。於是,他们就把多出的一天加在了2月。根据月相变化制定的历法叫做阴历,现在使用阴历的国家已经不多了,只有少数阿拉伯人使用的「伊斯兰历」按照阴历方法编制。

中国的阴阳合历

中国的阴阳合历是第三种编算方法,它不仅考虑月亮的圆缺变化,而且要考虑到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据考证,中国大约从殷商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阴阳历了。

阴阳历的平年有6个30天的月,6个29天的月,加起来是354日,与一年的长度365日差11天。如果总是这样安排的话,那麼,每三年就会差出一个多月。於是古人就想出了每三年加一个月的办法,这个多加的月就叫做闰月。但是,後来人们发现三年加一个月太少,不能补上三年差出的33天;五年加两个闰月太多,又超出了五年差出的55天,如果在19年中加上7个闰月就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19个回归年是6939.75日。19年有228月加7个闰月是235个月,235个月合计是6939 .55日,与19个回归年的日数6939.75只差0.2天,也就是差不到5个小时。

阴阳历基本上能保持月份和气候的冷暖相一致,不会像阴历那样,甚至在六月也可能出现下雪的天气。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依次指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其中奇数序叫节气,偶数序的叫中气。二十四节气究竟有什麼意义,是怎样编排进日历中的呢?

二十四节气实际上是把太阳周年视运动划分成24等份。按照中国古度一周天为365.25度,每一等份就是15度多一点。中国古人在很长一段时间认为太阳运动是均匀的,而且一天走一度,那麼每一等份就相当於15天多。古人根据实际观测得出某年冬至发生的时刻,然後就从这个时刻开始累加,冬至累加15天多得到小雪,小雪累加15天多得到大雪,依此类推就可以得到全年的节气。

由於二十四节气描述的完全是太阳运动,那麼它就和气候变化紧密相连;而自然界中物候的变化、农民春播秋种的时间又是由气候的直接决定的,因此二十四节气就多以物候变化和农作物的生长来命名,如「惊蛰」就是指春雷响动,惊动了蛰伏在地下冬眠的小动物,它们将出来活动;「芒种」就是有芒的作物开始成熟,此时也是秋季作物开始播种的时候了。安排二十四节气也是中国古代历法的重要内容。

结绳记日 刻木相会

生活在现代的我们,随时都可以知道今天是何月何日。因为我们的墙上、桌子上、手表上、电脑上处处都有日历。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如此平凡普通,以至於我们对它们已经熟视无睹了。

可是在远古时代,人们根本没有日历用来记日。他们该怎麼办呢?一个人要离家外出,他怎样知道自己离开家有多少天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人想出了一个「结绳记日」的办法。当一个人要出远门时,就在自己腰间系一根绳子,过一天在绳子上打一个结。到达目的地後,数数绳子上的结,就知道他走了多少天。往家返时,过一天就解一个结,等所有的结解完了,差不多人也就到家了。这种方法,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甚至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还在使用。

如果两个人约好在十天後再见面,他们就会在一个小木片或者小竹片上刻上十道刻痕,然後从中间劈开,各拿一半,每过一天,两个人都削去一道刻痕。当竹片上的十道刻痕削完了,他们再见面的日子也就到了,这就是「刻木相会」。

甲骨片中的历法

殷商时代的帝王和贵族常常要向占卜人询问:近期天气怎样?今年农业收成如何?发生在某年某月某日的日食或月食,是吉兆还是凶兆?占卜人就会用青铜刀把这些问话刻在龟甲上,然後用烧红的青铜签烫龟甲的内面。灼热的青铜签会让龟甲裂出不同的纹路,占卜人就是根据这些纹路来回答问询者。这些刻在龟甲上的文字就成了我们汉字最古老的祖先:甲骨文。

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几块甲骨片上,整整齐齐地刻著六十干支表。这些甲骨片不像其他那样有灼痕,显然不是占卜用的,後人推测它们可能在殷商时期起著日历的作用,是专门用来记日的。干支记日法就是用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以六十为一周期。如果假设某一天为甲子日,那麼第二天就是乙丑日,第三天就是丙寅日,依此类推,循环往复。干支记日法是中国古人的一项重要创造。关於殷代历法,人们普遍认为它是以干支记日、月亮的月相变化记月、太阳的周年运动记年。平年十二个月,闰年13个月,闰月加在一年的年尾称为十三月。月有大小之分,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小月间隔,有连大月。

占星术

让我们从一个占星术的故事,以大致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占星家是如何占星的。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崔浩不仅是皇帝的御前顾问,而且是著名的占星家,经常以占星的方式参与国家大事的决断。有一次,太史令向皇帝报告,在匏瓜星官中的火星不知何时失去了踪迹,可能下到了某个国家,要给那个国家带去灾难。皇帝听了很害怕,立即询问大臣火星到哪里去了。

安徽阜阳出土的汉28宿圆盘

崔浩就根据火星失踪两天的干支:即「庚午」和「辛未」判断说,按照十二分野庚和午都是秦国的分野,所以火星肯定去了後秦(与北魏同时的一个小国家)。当时,朝中的大臣没人相信崔浩的话。结果,过了八十天後,火星果然在秦的分野井宿中出现,而且停在井宿不动。那一年,後秦国中发生了严重的旱灾,谣言四起,民心浮动。第二年,国王死了,他的两个儿子互相争斗,没有几年国家倾灭了。这次星占被时人称为神占,事实上,崔浩知道火星在运行中有顺行、逆行、还有留,只要略加推算,他就能够知道火星去了哪里;而且作为皇帝的御前顾问,他掌握了很多後秦社会政治方面的情况,因此他对後秦国家命运的判断并没有什麼神秘可言。

分野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出来的诸侯国多不胜数。这就为星占学家提出了一个问题:天下如此之大,分封出的诸侯国又是如此之多,而天只有一个,如果天上发生某种天象,警告的应该是哪一国、哪一地区呢?古代中国人的解决办法就是让地上的州、国瓜分天球,这样一来某一天区出现的天象,就对应到了某州、国的头上,这就是分野之说。

《晋书‧天文志》记载了一份兖 州、豫州、幽州、扬州、青州、并州、徐州、冀州、益州、雍州、三河、荆州十二州,郑、宋、燕、吴越、齐、卫、鲁、赵、魏、秦、周、楚十二古国瓜分十二次、十二辰和二十八宿的完整资料。对於二十八宿,由於二十八不是十二的整数倍,且二十八宿占据天空的范围有宽有窄,星占家们就把某些宿次分割开来,让同一宿分属不同的州和诸侯国。

从《晋书‧天文志》中记载的十二国分野的名称来看,作为占星术基础的分野之说可能定型於春秋战国时期,但是早在《周礼》中就有:「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的字句,这几乎涉及到了分野之说的所有要点。

岁星纪年法

岁星即木星,它的公转周期为11.86年。在古人看来,大约十二年之後,木星又会在同一天区出现。於是,人们把赤道带均匀地划分成十二等分,从冬至点开始自西向东依次叫做星纪、玄枵 、娵 訾 、降娄、大梁、实沈、鹑 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这种划分方法叫做「十二次」。当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时,记下木星在十二次中的位置就说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例如《国语》记载周武王打败殷纣王的年代就说:「武王伐纣,岁在鹑火」。这种纪年法叫做岁星纪年法。

十二辰十二次

黄赤交角

地球有公转也有自转,它的公转轨道面向外延伸和天球相交形成的大圆叫做黄道;自转轨道面向外延伸和天球相交形成的大圆叫做赤道。黄道面和赤道面并不重合,它们之间有一个24度左右的夹角,叫做黄赤交角,中国古代称为黄赤大距。

浑仪是中国古代测量日月五星位置的主要仪器,它测出的资料是天体的赤道座标;而我们都知道太阳在黄道上运行,其他的月亮和五大行星也在黄道附近运行,所以古人在编算历法时,就要经常把赤道座标换算成黄道座标。而要做这样的换算,就不可避免地要用到黄赤交角的资料。汉代人一般认为黄赤交角约为 误差约1分左右。唐代徐昂测得 误差为37秒,达到了相当高的精确度。

《周髀算经》中记载了一个很简单的用八尺圭表测量黄赤大距的方法。冬至正午测得表的影长是一丈三尺,夏至影长是一尺五寸,又知道测量的地理纬度,利用最基本的天文知识和三角知识就可以求得黄赤大距。

岁差

岁差是由於太阳、月亮和行星对地球赤道突出部分的吸引,使地球自转轴的方向发生变化而产生的。很多人小时候都玩过一种叫做陀螺的小玩具,自转轴不断发生变化的地球就像一个倾斜旋转的大陀螺,它一面绕自转轴自转,同时自转轴也在天空中转圈圈,不过速度没有玩具陀螺那样快罢了。地球自转一周需要一天时间,而它的自转轴在空中转一圈却需要约两万六千年,这种缓慢的移动就是岁差。岁差在天文观测上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黄道和赤道的交点:春分点和秋分点沿黄道向西移动;一是北天极在恒星背景中不断地变换位置。

岁差成因图

春分点西移

公元330年,东晋的虞喜把他观测得黄昏时某恒星过南中天的时刻,与古代记载进行比较时发现,春秋分点、冬夏至点都已经向西移动了,因此他得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认识:太阳在恒星背景中的某一位置运行一圈再回到原来的位置所用的时间,并不等於一个冬至到下一个冬至的时间间隔。於是,他提出了「天自为天,岁自为岁」的观点,这就是岁差的概念,同时他还给出了冬至点每经五十年沿赤道西移一度的资料,成为中国古代对测定岁差值日趋准确的开始。

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几块甲骨片上,整整齐齐地刻著六十干支表。这些甲骨片不像其他那样有灼痕,显然不是占卜用的,後人推测它们可能在殷商时期起著日历的作用,是专门用来记日的。干支记日法就是用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以六十为一周期。如果假设某一天为甲子日,那麼第二天就是乙丑日,第三天就是丙寅日,依此类推,循环往复。干支记日法是中国古人的一项重要创造。关於殷代历法,人们普遍认为它是以干支记日、月亮的月相变化记月、太阳的周年运动记年。平年十二个月,闰年13个月,闰月加在一年的年尾称为十三月。月有大小之分,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小月间隔,有连大月。

占星术

让我们从一个占星术的故事,以大致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占星家是如何占星的。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崔浩不仅是皇帝的御前顾问,而且是著名的占星家,经常以占星的方式参与国家大事的决断。有一次,太史令向皇帝报告,在匏瓜星官中的火星不知何时失去了踪迹,可能下到了某个国家,要给那个国家带去灾难。皇帝听了很害怕,立即询问大臣火星到哪里去了。

安徽阜阳出土的汉28宿圆盘

崔浩就根据火星失踪两天的干支:即「庚午」和「辛未」判断说,按照十二分野庚和午都是秦国的分野,所以火星肯定去了後秦(与北魏同时的一个小国家)。当时,朝中的大臣没人相信崔浩的话。结果,过了八十天後,火星果然在秦的分野井宿中出现,而且停在井宿不动。那一年,後秦国中发生了严重的旱灾,谣言四起,民心浮动。第二年,国王死了,他的两个儿子互相争斗,没有几年国家倾灭了。这次星占被时人称为神占,事实上,崔浩知道火星在运行中有顺行、逆行、还有留,只要略加推算,他就能够知道火星去了哪里;而且作为皇帝的御前顾问,他掌握了很多後秦社会政治方面的情况,因此他对後秦国家命运的判断并没有什麼神秘可言。

分野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出来的诸侯国多不胜数。这就为星占学家提出了一个问题:天下如此之大,分封出的诸侯国又是如此之多,而天只有一个,如果天上发生某种天象,警告的应该是哪一国、哪一地区呢?古代中国人的解决办法就是让地上的州、国瓜分天球,这样一来某一天区出现的天象,就对应到了某州、国的头上,这就是分野之说。

《晋书‧天文志》记载了一份兖 州、豫州、幽州、扬州、青州、并州、徐州、冀州、益州、雍州、三河、荆州十二州,郑、宋、燕、吴越、齐、卫、鲁、赵、魏、秦、周、楚十二古国瓜分十二次、十二辰和二十八宿的完整资料。对於二十八宿,由於二十八不是十二的整数倍,且二十八宿占据天空的范围有宽有窄,星占家们就把某些宿次分割开来,让同一宿分属不同的州和诸侯国。

从《晋书‧天文志》中记载的十二国分野的名称来看,作为占星术基础的分野之说可能定型於春秋战国时期,但是早在《周礼》中就有:「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的字句,这几乎涉及到了分野之说的所有要点。

岁星纪年法

岁星即木星,它的公转周期为11.86年。在古人看来,大约十二年之後,木星又会在同一天区出现。於是,人们把赤道带均匀地划分成十二等分,从冬至点开始自西向东依次叫做星纪、玄枵 、娵 訾 、降娄、大梁、实沈、鹑 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这种划分方法叫做「十二次」。当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时,记下木星在十二次中的位置就说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例如《国语》记载周武王打败殷纣王的年代就说:「武王伐纣,岁在鹑火」。这种纪年法叫做岁星纪年法。

十二辰十二次

黄赤交角

地球有公转也有自转,它的公转轨道面向外延伸和天球相交形成的大圆叫做黄道;自转轨道面向外延伸和天球相交形成的大圆叫做赤道。黄道面和赤道面并不重合,它们之间有一个24度左右的夹角,叫做黄赤交角,中国古代称为黄赤大距。

浑仪是中国古代测量日月五星位置的主要仪器,它测出的资料是天体的赤道座标;而我们都知道太阳在黄道上运行,其他的月亮和五大行星也在黄道附近运行,所以古人在编算历法时,就要经常把赤道座标换算成黄道座标。而要做这样的换算,就不可避免地要用到黄赤交角的资料。汉代人一般认为黄赤交角约为 误差约1分左右。唐代徐昂测得 误差为37秒,达到了相当高的精确度。

《周髀算经》中记载了一个很简单的用八尺圭表测量黄赤大距的方法。冬至正午测得表的影长是一丈三尺,夏至影长是一尺五寸,又知道测量的地理纬度,利用最基本的天文知识和三角知识就可以求得黄赤大距。

岁差

岁差是由於太阳、月亮和行星对地球赤道突出部分的吸引,使地球自转轴的方向发生变化而产生的。很多人小时候都玩过一种叫做陀螺的小玩具,自转轴不断发生变化的地球就像一个倾斜旋转的大陀螺,它一面绕自转轴自转,同时自转轴也在天空中转圈圈,不过速度没有玩具陀螺那样快罢了。地球自转一周需要一天时间,而它的自转轴在空中转一圈却需要约两万六千年,这种缓慢的移动就是岁差。岁差在天文观测上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黄道和赤道的交点:春分点和秋分点沿黄道向西移动;一是北天极在恒星背景中不断地变换位置。

岁差成因图

春分点西移

公元330年,东晋的虞喜把他观测得黄昏时某恒星过南中天的时刻,与古代记载进行比较时发现,春秋分点、冬夏至点都已经向西移动了,因此他得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认识:太阳在恒星背景中的某一位置运行一圈再回到原来的位置所用的时间,并不等於一个冬至到下一个冬至的时间间隔。於是,他提出了「天自为天,岁自为岁」的观点,这就是岁差的概念,同时他还给出了冬至点每经五十年沿赤道西移一度的资料,成为中国古代对测定岁差值日趋准确的开始。

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有哪些

中国古历采用阴阳合历,即以太阳的运动周期作为年,以月亮圆缺周期作为月,以闰月来协调年和月的关系。春秋时期我国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19年7闰的原则,这比西方造160年。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制订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北宋科学家沈括的突出贡献在天文学方面,把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的“十二气历”更加简便,有利于农事安排。郭守敬主持编定《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问世比现行公历早300年。公历 即格里历,因为它的基础是太阳中心连续两次经过春分点所需的时间——回归年,故又称阳历。格里历的平年为365天,闰年在2月末加一天,为366天。在格里历中, 当某年的纪元年数不能被4整除时为平年,如1981年;能被4整除而不能被100整除时为闰年,如1984年;能被100整除,而不能被400整除时为平年,如1900年;能被400整除时为闰年, 如2000年。 格里历平均一年为365.2425日,与长度为365.2422日的回归年之间,要积累3300多年才有一日之差,达到中国南京杨忠辅于公元1199年 (早格里历380多年)制定的《统天历》水平。 格里历按月分配日数掺有格里等帝皇威势,不很合理。合理的每月天数用两句话即可概括:闰年单月小、双月大; 平年2月减一天。但因为格里历已在全世界通用,人为因素影响极大,改历很难。 农历 农历是中国广泛使用的历法, 又称阴历、夏历,是因为它的纪月法以月相为标准,以月亮从朔到上弦、望、下弦再到朔的一个朔望月为一个月。推算农历先推算二十四节气和定朔 (推算日月黄经相等的时刻——朔), 朔所在某日,即为初一,从朔到朔为一个月, 相距29日的为小月, 30日为大月。月从中气得名, 月内有某中气的即为某月份,如含有中气"雨水"即为农历正月。无中气为闰月, 闰月无名, 取用前月名, 如四月后的闰月为闰四月,如此使农历年与回归年的差距随时得到调正。 在农历中, 平年12个月, 日数为354或355日;闰年13个月, 日数为383或384日。这就是中国自公元前十四世纪的殷代起,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止,一直在使用的 "十九年七闰(加七个闰)月" 的历法. 因为二十四节气是由太阳的视置决定的,因此农历合适的称呼应是阴阳历。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

  • 访客 2022-07-07 19:58:04 回复

    卯,日有食之。”《左传.僖公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公既视朔,遂登台以望。”後代史书记事,都沿用此法。古代以干支纪日,史书上不记月之第几日,而记干支,

    1
  • 访客 2022-07-07 18:08:54 回复

    至的时间间隔。於是,他提出了「天自为天,岁自为岁」的观点,这就是岁差的概念,同时他还给出了冬至点每经五十年沿赤道西移一度的资料,成为中国古代对测定岁差值日趋准确的开始。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有哪些中国古历采用阴阳合历,即以太阳的运动周期作为年,以月亮圆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