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介绍:
中国地质科学院对“5·”汶川地震的快速反应与调查研究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发生了汶川8级强烈地震,成为继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之后在中国大陆发生的又一次强烈地震,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
面对“5·12”汶川8级地震突发灾害,中国地质科学院组织专家,最先对发震动力学背景进行了科学分析,第一时间奔赴震中地区开展地表破裂变形与地震地质灾害调查。随后组织来自院本部、地质研究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的80余位科学家,系统开展地震科学钻探选址、活动断裂与地震变形观测、地应力测量、地质灾害地面调查、堰塞湖与水工环综合评价。6位专家参加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编辑出版《汶川地震灾区地震—地质灾害图集》,组织召开汶川地震动力学分析研讨会,2位专家参加国土资源部抗震救灾前方指挥部工作。在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期间,组织汶川地震大型展览,应邀作汶川地震、地震科学钻、地表破裂等学术报告,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组织申报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工程,2008年11月第一口地震科学钻开工;组织落实国家专项、“973”课题、地质调查项目等科研任务,有效地调整了面向地质灾害的学科结构和人才布局。
在2008年度科技成果汇报交流暨十大科技进展评选会,许志琴院士作汶川大地震发震背景与科学钻探报告,董树文、吴珍汉研究员作汶川大地震中国地质科学院的快速反应报告,评委会将“5·12汶川地震后中国地质科学院的快速反应与调查研究”评选为中国地质科学院2008年度科技特别进展。
中国地质科学院领导为首批赴震区调查组送行
第一时间组织开展发震动力学背景分析和地震地质灾害考察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地质科学院专家以高度的责任心,最先对发震动力学背景进行了科学分析;5月14日董树文、张岳桥研究员等科学分析了汶川地震发生动力学背景,彭华研究员等报道了汶川地震前地应力异常资料,并通过中国地质调查局《汶川地震简报》(2,3)上报国土资源部。2008年5月15日许志琴、董树文等参加中国地质调查局汶川地震机制会商会,讨论了地震背景和机理。2008年5月18日通过新华社面向国内外发布发震构造背景、地震破裂性质和余震长期活动的科学报告,全国各媒体纷纷转载。
2008年5月16~24日,院组织以董树文副院长为领队,由吴珍汉研究员、张岳桥研究员、张永双研究员、陈正乐研究员、杨农研究员、雷伟志副研究员、石菊松博士、施伟博士共9位专家组成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震地质灾害考察队,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深入地震重灾区北川县城、映秀镇、陈家坝、青川县城、关庄镇与红光镇东部,实地考察活动断裂、地震破裂与地震地质灾害,获得汶川8级强烈地震地表变形、地震灾害和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第一手宝贵观测资料。6月6日完成第一篇汶川地震地表破裂论文,7月份发表在《地质学报》(英文版)。
中国地质科学院考察队向国土资源部抗震救灾指挥部提交了多份有价值的考察报告,向当地政府和群众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地震科学知识及抗震救灾建议,积极协助县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开展地震地质灾害调查和应急排查工作。5月21日,董树文研究员、张岳桥研究员、吴珍汉研究员在广元市接受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广元市电视台、广播电台联合采访,科学地解读地震原因,解惑群众惊恐和不安。
中国地质科学院专家第一时间赶赴震中区开展地震地质灾害野外考察
a—在北川县城南郊任家坪测量地表破裂变形;b—在关庄西北观测东河口堰塞湖;c—接受地方电视台和广播电台联合采访,普及地震科学知识
参加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和国土资源部抗震救灾工作
5月21日中国地质科学院6位专家被选为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委员,许志琴院士任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赵文津院士、董树文研究员、廖椿庭研究员、张岳桥研究员、吴树仁研究员为专家委员会成员;5月28日组织召开首次汶川地震动力学分析研讨会,对地震机理、地震预报及相关科学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6月20日许志琴与董树文等编辑出版《汶川地震灾区地震—地质灾害图集》,为抗震救灾和震后重建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赵文津院士分析了我国大震地质、地球物理数据,对地震工作和地震预报工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9月4日董树文委员作为国土资源部代表出席了国务院新闻办主持的“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汶川地震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地震—地质灾害损失与防治工作。5月24日~6月24日,中国地质科学院韩子夜所长和吴珍汉研究员进入国土资源部抗震救灾前方指挥部,在总指挥汪民副部长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协调地震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深入汶川地震重灾区实地考察地质灾害,为抗震救灾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6月1~25日,在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支持下,中国地质科学院组织开展了汶川地震综合调查,许志琴院士任组长,龙长兴所长和胡平副所长任副组长,分应急选址、地应力监测、活动断裂与场址稳定性调查、科学钻选址、物化探测量与监测5个小组,分别开展野外调查与观测工作,获得宝贵的多学科综合观测资料。5月23日~6月5日,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受国土资源部委派,组织以张发旺副所长为领队专家队伍10余人,奔赴汶川地震灾区,圆满完成了10个堰塞湖的调查评价任务,提交了6份技术报告,受到水利部抗震救灾指挥部和武警水电官兵的充分肯定,为堰塞湖监测和治理工程设计施工提供了重要依据。6月下旬,地质力学研究所组织专家赴汶川地震震中地区,布设天然地震观测台站,为余震精确定位和深部地震构造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地球物理观测资料;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根据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部署,组织专家赴甘肃陇南市和文县,开展灾后重建规划地质安全与水土资源保障程度综合评估,为灾后重建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地质科学院组织专家积极投入汶川地震地质灾害调查
a—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董树文委员出席9月4日汶川地震新闻发布会,介绍地质灾害损失与防治工作;b—地质力学研究所龙长兴所长带领活动断裂与场址稳定性调查骨干成员抵达地震灾区;c—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技术人员在地震灾区开展物华探野外测量;d—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张发旺副所长与武警水利专家讨论堰塞湖灾害隐患及治理方案;e—地质研究所地震科学钻选址组专家在野外测量地震变形和同震位移;f—地质力学研究所何长虹副书记带领专家在震中地区了解地震灾情并选择天然地震观测地点
组织实施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工程
在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和国土资源部指导下,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直接领导下,中国地质科学院许志琴院士带领有关专家策划并组织申报“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工程”,得到温家宝总理等领导及时重要批示。2008年11月第一口地震科学钻开工,成为世界上响应地震最快的地震科学钻探工程。汶川地震科学钻探工程将采用先进钻探工艺,对汶川地震和复发微震的源区进行直接取样,开展地质构造、地震地质、岩石力学、化学物理、地震物理、流变学等多学科观测、测试分析和综合研究,揭示控制断裂作用和地震发生的物理过程和化学作用,为地震监测、预报或预警提供基础数据和重要信息,促进地震科学发展。
汶川地震科学钻探工程一号孔开钻仪式
徐绍史部长向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工程中心主任王学龙副局长和首席科学家许志琴院士授牌
组织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汶川地震大型展览与专题报告
2008年8月中国地质代表团参加在挪威奥斯陆举行的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上应组委会特邀作汶川地震学术报告,举办了汶川地震大型展览,展版面积18m×3m(图3);董树文研究员在“地质灾害”每日主题会上作了题为“汶川地震灾情与中国地质科学家反应”的报告,许志琴院士在专题会议上作汶川地震科学钻探学术报告,张岳桥研究员在国际岩石圈研究专题会上作有关汶川地震破裂与变形学术问题的报告,受到各国代表的高度关注。
副院长董树文研究员在地质灾害“每日专题”作汶川地震学术报告
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汶川地震大型展览
地质力学研究所全力以赴抗震救灾
“5·12”汶川大地震,震撼了中国,震撼了世界。在祖国面临大灾大难的关键时刻,地质力学研究所没有观望,没有等待,更没有退缩,立即组织有关专家,无条件投入抗震救灾行动,连夜展开震源机制分析,震情迁移分析,灾情分析。在老所长董树文副院长的组织领导下,紧急组成了调查组,第一时间奔赴灾区,冒着生命危险,开展活动断裂、地质灾害调查,收集掌握宝贵的第一手科学资料,发挥专业优势,为抗震救灾提供科技支撑。随后又多次派出专家组,前往灾区开展相关工作;同时组织多名专家、研究生组成专家组,在局的统一部署下,紧急展开地质灾害遥感解译以及环境承载力评估等方面工作,他们不分昼夜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地质力学研究所先后直接参加抗震救灾一线工作的人员有62人,其中赴震区前线的人员有35人,坚守在后方的人员有27人;有3位专家进入国务院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有7位专家进入科技部专家组,为全国抗震救灾工作提供科技支撑。在整个抗震救灾行动中,地质力学研究所干部职工无私无畏的精神,坚强有力的行动,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同行们的肯定和认可,得到了各种方式的表彰。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荣获中国科协“抗震救灾先进集体”称号,张岳桥、杨农、雷伟志、施玮分别获得有组织评选的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光荣称号。
地质力学研究所专家在地震灾区开展地震变形与地质灾害现场调查
地应力观测站5月12日观测到的地壳应力应变变化曲线
地壳应力应变变化曲线
地质力学研究所天然地震台网观测的余震震中分布图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专家赴四川灾区调查堰塞湖险情
2008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专家赴四川灾区调查堰塞湖险情年5月23日~6月2日,受中国地质调查局委派,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党委、所领导抽调精干力量张发旺、张兆吉、王贵玲、王建中、韩双平、韩占涛、聂振龙、侯宏冰、蔺文静、钱永等10位同志,与水环地调中心的孙建平等5位同志、天津地调中心肖国强等3位同志一起到四川灾区的绵阳、德阳两个重灾区调查堰塞湖险情。
震后的灾区一片疮痍,加之堰塞湖出现的地方均处于位于发震断裂附近的深山中,是震灾最严重的地方,道路山体滑坡、坍塌等非常严重,有些地段,山体松动,地势险峻,随时都有继续垮塌的危险。
面对如此艰难险境,调查组成员不畏艰险,不顾劳累,连续作战,只要天气情况允许就出发。山里道路往往已经被巨石堵塞,调查组只能徒步前进,沿途河谷狭窄,两侧山体陡峭,许多地段岩体松动,摇摇欲坠,随时有滚落的可能。如遇到余震发生,后果不堪设想。5月25日下午,在四川青川县又发生了震后的最大一次余震,震级高达6.4级,此时,调查队员刚刚从山中出来不到2个小时。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调查组通过一星期的辛苦工作,配合水利部出色地完成了调查任务,提交了7个堰塞湖的调查报告,受到水利部抗震救灾指挥部绵阳堰塞湖前沿指挥部的充分肯定,提出的建议已经被采纳,用于堰塞湖的治理工程设计和施工中。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8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专家在地震灾区调查评价堰塞湖险情
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积极投入抗震救灾及调查研究工作
“5·12”汶川8级地震突发之后,在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统一部署下,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积极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中去。
五月下旬,国土资源部选派人员组建部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韩子夜所长受汪民副部长指派,担任前线指挥部办公室主任,除了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外,还负责指挥部的后勤工作。在韩子夜所长的带领下,前线指挥部办公室高效运转,为部领导决策、统领所属各单位在灾区井然有序地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汪民副部长、韩子夜所长及科研人员在至四川前线指挥部研讨抗灾工作
选址物探测量组在现场工作
物探测量组在布设测线
六月初经国土资源部再次统一调遣,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先后派出两批专家前往灾区第一线参加抗震救灾工作。由胡平副所长亲自带队,统一指挥,两批专家一行12人,携带7台套物化探设备,四辆越野车以及其它有关装备,分成两组积极投入到“汶川强震活动断裂调查与灾区重建场址稳定性评价”工作当中去。第一组即物化探监测组,主要进行了天然电磁场、地磁场和地气监测工作,为余震活动趋势分析和活动断裂调查提供了重要的数据。第二组即应急选址地球物理测量组,主要开展了EH4电磁测深和高密度电阻率法测量工作,为探明擂鼓盆地基岩埋深及构造发育情况和灾后重建选址提供了重要依据。
另外,在此期间,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分别派遣两名同志前往灾区参加了抗震救灾捐赠仪器的验收工作和国土资源作家协会的撰稿工作;还有三名同志被派驻京参加了部局机关抗震救灾的保障和宣传工作。
国家地质测试中心参加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WFSD)—地下流体异常及地震前兆关系研究
目前已建设WFSD现场流体实验室,利用在线脱气装置、质谱仪等,进行了实时流体监测,主要测定组分包括He,CH4,CO2,Ar,H2,O2,N2和氡。正随钻建立流体地球化学剖面,开展流体变化与地震前兆的相关性研究。
WFSD现场流体实验室
WFSD现场在线脱气装置
600字作文读《魔幻夏令营》有感
期盼已久的夏令营已经拉开帷幕,我和伙伴们乘上汽车奔向九江。合上繁重的课本,遥思大自然的神奇与多彩,沉浸在祖国灿烂的文化经典中,我是一只趋鹰,即将展翅飞翔。
我们首先去了石门涧冰川公园,它被称为庐山的西大门,欣赏了冰川鬼斧神工的雕琢,还学到了一些爱国的知识。
站在千年观音桥上,凭栏凝视桥下的三峡涧水奔腾不息,宛如银河倾泻。古朴的石拱桥,反映出了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智慧与能力,我静静地沉思与体会,时不时也拍两张照片。我们还挑战了关卡,顺利地到达了终点,但最后一个每玩好。这让我体会到了团结的重要性:主动与营友沟通,团队精神是受用一生的宝贵财富,每天为别人做一件事,帮组别人就是帮组自己,能体谅的处处体谅一下营友。
下午我们去了中国四大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参天古树的掩映,漫步于四大书院,在国学讲座中倾听绵延数千年的中华经典,在淡淡的书香中体悟种种哲理,随后我们换上了汉服,学习了五种见面礼,然后我们开始了入仪规。之后我们学习了白鹿洞书院的学规,又去练习毛笔字,接着去参观了整个书院,还看了白鹿的一家,还喂了食物给它们吃,接着和白鹿照了相。
来到了龙湾水上乐园,我静静的荡漾身心的烦恼,感受惬意的松弛。我玩得很开心,甚至有点留恋忘返。
我在这次旅游中认识了许多的朋友,我们在一起相处的十分融洽,还学了以前不知道的古文和古代知识。我觉得这次的九江之旅很有意义。
武汉市洪山区长江小学六年级:骆慧珊
第2篇 难忘的夏令营750字
七月五日是一个难忘的日子,我们学校组织了“激情岁月,巅峰游乐”的夏令营活动。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夏令营活动。这一天,我们在专业辅导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地面拓展活动。了解地震知识,学习楼宇逃生。
早上七点二十分,我们大家坐上了大巴车,七点三十分准时出发。一路上大巴车像清晨的鸟巢,同学们有的像刚睡醒的小鸟一样,吱吱喳喳的讨论着将要进行的夏令营活动,有的在观赏沿途的风景,还有的闭目养神。经过两个多小时左右的路程,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嵊州市下王体验营。进入体验营,我发现自己好像走进了游乐场,有水上项目、真人CS……一点也不像我想象中的体验营。
首先我们进行了地面拓展活动。教练带领我们来到长廊下,把我们分成两个小队。我们是“狗仔队”,他们是“敢死队”。教练先给我们玩了两个小游戏。一个是“巧妙逃生”,三个人一组,两个人当树,一个人当松鼠。当教练说“樵夫来了!”“大树”要逃,当教练说“猎人来了!”“松鼠”要逃,当教练说“火灾来了!”“大树和松鼠”都要逃。这个游戏训练了我们的反应能力。
第二个游戏是“吃水果”七个人一组,每一组都有自己喜欢的“水果队名”。当被人说到自己的“水果队名”时,要马上蹲下来,并说上“xx蹲,xx蹲,xx蹲完xx蹲”。(第一和第二个xx是自己的“水果队名”,第三个xx是别人的“水果队名”)这个游戏锻炼了我们的合作精神。
吃完午饭,我们玩起了真人CS,教练先给我们讲解了所有的装备后,让我们穿上装备,我们“狗仔队”来抓,“敢死队”来躲。在活动进行中,我打“死”了5个人!
玩完真人CS,我们又去了地震体验馆和火灾逃生馆。体验完了这些,同学们念念不舍的上了大巴车。
这次夏令营活动让我增长了地震和火灾逃生的知识,开阔了眼界,锻炼了我们应激反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年级:张林翔
第3篇 难忘的夏令营1500字
第一天
今天,我们去了国防科技教育园。路上,我们异常兴奋,因为第一次在外面住两天,所以我们有说有笑,偶尔拍几张照片。到了军训地点,我们都迫不及待地下了车,排着整齐的队伍等着教官来帮我们安排宿舍。我们一进去就开始安排自己的床,躺在床上,似乎有种别样的感觉。
下午,正式军训开始了,教官让我们排好队,而我们却懒洋洋地排不起来。没办法,我们只好跟五分钟的站军姿打起了交道,可我们还是不领情,仍然在那有说有笑。教官也只好领着我们去进行向左转、向右转。果然奏效,个个都累得满头大汗,当然也就力气说话了。教官一见有效,就更加有劲的在火辣辣的太阳下训练了。
天渐渐变深蓝的时候,我们匆匆吃完晚饭。晚饭后的活动是“松鼠和大树”,规则很有趣:两个人排成拱桥的形状做成大树,下面躲着一个人,就是松鼠。当老师喊:“刮大风了”所有的松鼠必须都得跑到一棵树下,而大树却不能动。老师喊:“打雷了或地震了”,所有的大树都得去寻找另一个人做大树,而松鼠却不能动。另外,还有一个老师扮演“魔鬼”的角色,就是去抢松鼠们的洞。
开始游戏了,大家都兴奋的进入了游戏作战。老师喊:“刮风了”的时候,所有的松鼠都飞快的从洞里跑了出来,而且以最快的速度搬到另一个家。老师又喊:“打雷了”我们这些大树也开始迅速“移植”到了另一个地方。老师最后喊:“地震了”大树们又再一次迅速避难,我却不幸被地震震倒在地,两个膝盖鲜血直流。“我的天,要变成化石了”,幸好有老师帮忙,把我急送进了医务室……。
欢声笑语的回到了宿舍。我累得急切盖好被子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
这是最美好的一天,就如作文详写部分一样。
太阳刚上来值班时,我们就已经起床了。上午的目标是向红军长征博览城出发,就好象是我们今天的步行考试,我们高兴地的冲进景点大门,沿着当年红军走过的两万五千里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高高的平台,上面写着一个大大的“闽”字。这个平台一共有三层,分别代表中国发展的三个阶段。导游又带我们上了一座桥,这可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它可是一座英雄桥哦,只可惜桥下的水有点浑。过了桥,来到了一座村庄,又在导游的引导下进了瑞金城,我原以为城里没什么好看,但我竟在这里,发现了课文书里有的毛主席曾经挖过的井。上面确实写着“吃水不忘挖井人”,还有时刻想念毛主席的一块石碑。我们又冲过了三道封锁线,来到了一条铁索桥边,我仔细打量了一下这座桥,哇!这是我所见到的最长的铁索桥了
历届国际地质大会( IGC) 上的水工环科技活动( 第~ 届)
籍传茂
( 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
国际地质大会被称为地质界的奥林匹克大会,每 4 年召开一次,它覆盖了地质科学的各个领域,大会的内容包括报告会、讨论会、地质展览会、地质科学电影和地质旅行等。最近几届国际地质大会除按学科的讨论会外,还就一些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设立讨论会,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我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学家参加了第 26 届大会以来的各届大会,我亲自参加了其中的 3 届 ( 第 28,30,31 届) ,现就有关史料综合整理如下:
一、第 26 届国际地质大会
本届大会于 1980 年 7 月 7 ~17 日在法国巴黎召开,与纪念国际地质大会百年的庆祝活动相结合 ( 首届大会于1878 年在巴黎举办) ,来自100 多个国家的近5000 名代表参加。大会共分 20 个专业组 ( 按学科) 和 7 个专题讨论会 ( 跨学科) 。会前和会后的地质旅行路线 46 条,分布在欧洲的多个国家。地质展览面积 4400m2,有 150 个展台。放映 41 部地质科学电影。此外,几十个国际地学组织在大会期间召开理事会或工作会议等。中国派出了 40 人的代表团,黄汲清为团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方面的代表有谷德振、安可士和张之一等。
二、第 27 届国际地质大会
本届大会于 1984 年 8 月 4 ~14 日在莫斯科召开,来自 100 多个国家的 5000 多名代表参加,其中来自苏联的代表约占一半。大会设 22 个学科讨论会和 9 个专题讨论会 ( 跨学科) 。大会共收到论文摘要 5768 篇,宣读论文 4000 多篇; 我国向大会提交论文 315 篇,62 位代表在会上作了学术报告。大会安排了 80 条地质旅行路线,我国代表参加了 32 条路线的考察,足迹遍布苏联的各大地质单元。环境地质问题在大会上受到高度重视,涉及这方面的论文有数百篇,大会仅有两次全体会议,就有一次专门讨论环境地质问题。大会还要求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貌、构造地质、地震地质、土壤地质等学科很好地结合起来,以解决环境方面的问题。中国的 70 人代表团出席此次大会,朱训为团长,杨志龄为秘书长,其中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方面的代表有孙玉科、王思敬、哈承佑、凌泽民等。
三、第 28 届国际地质大会
本届大会于 1989 年 7 月 9 ~19 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召开,来自 100 多个国家的 5786名代表参加了大会。这次大会打破了以往按学科组织学术讨论会为主的作法,改为划分为14 个方面跨学科的专题讨论会。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方面的论文划入第五专题 ( E 专题) ,总标题是“应用地学: 环境、灾害和工程”,下分次一级小专题,名称如下: E1———水资源管理; E3———地震过程和预报; E5———从空间研究环境地质; E6———地面沉降和滑坡; E7———工程地质和海岸带开发; E8———地质学家在土地规划利用中的作用; E9a———保护地下水之一: 有毒物和无毒物的管理; E9b———保护地下水之二: 水源保护的水文问题; E10———放射性废物处理和存放场的特征; E11———放射性废物储存场所: 选址、设计和运营; E12———低含放射物和化学工程的应用地学; E13———地质环境和人体健康; E14———酸雨: 地质学家的观点; E15———地学和都市化; E16———灾害评估: 事故、规划、公共教育; E17———一般自然灾害: 自然的和人为诱发的灾害,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地学。
会议期间放映了 50 多部地质科技电影,涉及地学各个领域,包括许多珍贵的历史记录片。例如: 对西伯利亚的通古斯陨石雨调查的记录等。会议期间组织了大型地质展览,中国代表团展出了多项成果。
会前、会中、会后共组织了 70 多条地质考察路线,遍及美国本土和夏威夷,个别路线还深入到邻国墨西哥。中国代表参加的旅行路线有: 佛罗里达中部和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岩溶水文地质 ( 袁道先等) 、加州中部的滑坡 ( 李烈荣) 、纽约城市地质 ( 方鸿慈)等。中国代表团正式成员 60 人,团长程裕祺,秘书长籍传茂,另有参加中美合作项目的32 人也参加了大会的部分活动,水工环地质专业的代表有 10 余人。中国代表团带去了 3册英文版论文集 《中国地质科学的进展》; 会后出版了《当今世界地球科学动向———中国科学家谈第 28 届国际地质大会》( 地质出版社,1990 年) 。
四、第 29 届国际地质大会
本届大会于 1992 年 8 月 24 日 ~9 月 13 日在日本京都市召开,来自 85 个国家的 4245名代表参加。会议收到 6000 余篇论文摘要,又恢复了以学科讨论会为主的组织形式,并举办了 9 个专题讲座、2 个专题报告会、4 个短训班。会前、会中、会后共组织了 49 条地质考察路线,有 1400 多人参加。会议期间也组织了地质科技展览。
“环境地质和水文地质讨论会”( 讨论会 No. 20) 下设 9 个小专题,反映了主办国关心的问题: ①从人为的和自然的变化过程保护自然环境; ②森林退化和土地沙漠化的未来评价; ③地下水、土壤和沉积物的环境地球化学; ④水资源管理中的水文地质问题; ⑤坚硬岩石的地下水水文学和含水层的水力性质; ⑥火山岩含水层的水文学和地球化学; ⑦含水层利用技术: 人工补给和地下水库; ⑧环境地质图实例 ( 展讲) ; ⑨核废物处理的研究项目 ( 展讲) 。“工程地质讨论会”( 讨论会 No. 19) 下设7 个小专题: ①活动地带和稳定地带的工程地质问题; ②第四纪沉积物和工程地质; ③地下空间利用中的工程地质; ④岩石特征的长期变化和纪念碑的保护; ⑤建筑施工中的地下水; ⑥工程地质勘察中的新方法; ⑦建筑材料。
我国代表团由朱训任团长,汪熊麟任秘书长,向大会提交论文摘要 352 篇,87 人在会上宣读了论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方面的专家有陈雨荪、王思敬、黎清宁等。中国地质学会在会前挑选 93 篇英文论文,汇编成论文集,送交大会交流,还在地质科技展览会上展出重要地质成果 45 项,图书杂志 200 多种,受到了好评。
在第 29 届国际地质大会讨论的基础上,日本地调所发起了“东亚自然灾害编图项目”,得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各国的响应,此项目产出了比例尺 1∶ 500 万的图件,在第 30 届国际地质大会期间这个项目组还开展了活动。
五、第 30 届国际地质大会
本届大会于 1996 年 8 月 4 ~14 日在北京召开,来自 114 个国家和地区的 6000 多名代表参加。会议共收到论文摘要 8000 多篇,作学术报告和论文展讲的有 6000 多人次。参加79 条地质考察路线的有 1036 人。有 24 个国家的 180 个单位参加了地质科技展览会,参观者 4 万余人。大会主席宋瑞祥,大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张宏仁。
大会设置了 “学科讨论会”系列和 “专题讨论会”系列 ( 跨学科的重大专题) ,另设有论文展讲。与水工环有关的讨论会有: “学科讨论会”方面的: 瑏瑦水文地质; 瑏瑧工程地质; 瑏瑨环境地质。“专题讨论会”方面的: ?地学与人类生存、环境、自然灾害; ?全球变化。每个讨论会都有中外召集人各一人。会后由荷兰 VSP 出版公司和中国地质出版社编辑出版了分册的英文论文集和中文论文集。这次大会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地质研究的成果,也使更多的基层地质工作者有机会了解国外的情况。
六、第 31 届国际地质大会
本届大会于 2000 年 8 月 6 ~17 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到会的 3700 名代表中巴西代表约占 1/3。大会的主题是“地质学与可持续发展———第三个千年的挑战”。本次大会安排的大型学术活动较多,大会学术报告 9 个,分 3 次进行,它们是: ①矿产勘探; ②油气勘探; ③清洁能源; ④土壤保持和管理; ⑤防治地质灾害; ⑥21 世纪的水资源; ⑦全新世气候变化的地质记录; ⑧全球气候变化; ⑨地学对可持续社会的作用。其中一半以上的报告与水工环地质有关。除 “水文地质”、 “工程地质”、 “环境地质”的学科讨论会外,跨学科的 “专题讨论会”系列中的 “B 专题”是“地学与人类生存、环境、自然灾害”,它包括 7 个小专题: ( B 1) 地质遗产; ( B 2) 核电站和核废料的选址和管理;( B 3) 工程地质的新趋势; ( B 4) 地质灾害和自然灾害; ( B 5) 地下水资源和可持续发展; ( B 6) 地学与发展; ( B 7) 地震预报的新前景。大会还组织了地质旅行和地质科技展览会,有 210 个单位参加了地质科技展览会。中国代表 180 人,其中官方代表团80 人,其余为来自北美和西欧的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水工环地质专业的代表有 10 余人。
七、第 32 届国际地质大会
本届大会于 2004 年 8 月 20 ~28 日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市召开,这是第二次在意大利举办国际地质大会,1881 年曾在意大利的博洛尼亚举办过第 2 届国际地质大会。本届大会的主题是“从地中海地区看全球地质复兴: 地质学、自然灾害、文化遗产”。内容包括:①地质复兴: 论证地质学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需要; ②了解地球: 展示对地球各方面的新认识; ③国际合作: 以地中海为出发点促进国际合作 ( 此次大会的旅行路线遍及地中海的南北两岸) ; ④基础地质科学与应用地质科学的相互作用: 有效地评估自然灾害、合理地开发自然资源; ⑤保护文化遗产: 解决文化遗产保护和修复的地质问题。会议举行了300 多场学术报告会。
中国代表团由孙文盛任团长,在大会前出版了 3 本英文论文集; 会上举办了大型地质展览,中国在 48m2的展台上展出了各方面的地质成果,其中包括已批准建立的 8 个世界地质公园的介绍、亚洲水文地质图,以及在现代中国重大工程建设项目 ( 青藏铁路、西气东输等) 中的地质工作成果。
结束语
2008 年 8 月在奥斯陆召开的第 33 届国际地质大会上,为了纪念 “国际地球年”这一主题,特别安排了 7 个主题报告会,其中有“地质灾害”和“水、人类健康、环境”两个报告。可见国际社会对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的关注程度甚高。水工环地质工作者要紧跟时代需求,为实现经济和社会的科学发展作出新贡献。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开,这是第二次在意大利举办国际地质大会,1881 年曾在意大利的博洛尼亚举办过第 2 届国际地质大会。本届大会的主题是“从地中海地区看全球地质复兴: 地质学、自然灾害、文化遗产”。内容包括:①地质复兴: 论证地质学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国抗震救灾工作提供科技支撑。在整个抗震救灾行动中,地质力学研究所干部职工无私无畏的精神,坚强有力的行动,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同行们的肯定和认可,得到了各种方式的表彰。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荣获中国科协“抗震
夏令营活动。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夏令营活动。这一天,我们在专业辅导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地面拓展活动。了解地震知识,学习楼宇逃生。早上七点二十分,我们大家坐上了大巴车,七点三十分准时出发。一路上大巴车像清晨的鸟巢,同学们有的像刚睡醒的小鸟一样,吱吱喳喳的讨论着将要进行的夏令营活动,有的
参加,其中来自苏联的代表约占一半。大会设 22 个学科讨论会和 9 个专题讨论会 ( 跨学科) 。大会共收到论文摘要 5768 篇,宣读论文 4000 多篇; 我
汶川地震动力学分析研讨会,2位专家参加国土资源部抗震救灾前方指挥部工作。在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期间,组织汶川地震大型展览,应邀作汶川地震、地震科学钻、地表破裂等学术报告,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组织申报汶川地震断裂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