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系统监测台站点受灾-地震中心台网

第三方分享代码
hacker 3年前 (2022-07-08) 黑客业务 80 4

目录介绍:

地震监测的监测体系

我国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防治和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已经建立,并实现了地震观测技术由模拟向数字化的换代,使地震检测预报能力和水平跃上新台阶。如今,全国采用数字化仪器观测到的数据,实时或准实时传到北京,有效地监视着地下构造活动。这对处于两大板块运动交界处、多地震的我国,社会经济意义尤为重大。10月11日,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震局何永年研究员介绍了我国地震科学领域“九五”以来取得的成果。

我国的地震监测技术系统始建于20世纪60至70年代,经过多年的连续运转,观测技术系统老化、落后现象严重。“九五”期间,地震监测技术系统改造完成、数字化地震台网和大震预报系统建成。地震观测技术系统实现了由模拟向数字化的根本转变。中国数字地震观测技术系统建成后,国家地震台网和省级地震台网中近一半的台战、地震前兆台网中近三分之一的测项实现了数字化改造。目前,我国大陆已有由49个数字化地震台组成的国家地震台网和26个区域数字台网在运行。改变了过去观测资料精度低、信息不丰富、传递速度慢、时效性差的状况。

首都圈地震频繁,历史上地震灾害严重,因此,首都圈被列为地震监测预报重点加强地区,设立了首都圈地震应急专项和“首都圈防震减灾示范区系统工程建设”项目,在北京、天津、河北北部的15万平方公里内,新建改造了107个宽频带、大动态数字地震观测台,布设了120个强震观测台,改造了数字前兆台,建设了数据中心和台网中心,有效地增强了首都圈地区的地震监测预报能力、应急指挥能力和地震科普宣传教育能力。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GPS)作为第一批国家立项的“九五”国家大型科学工程,是跨行业、多部门联合执行项目。由中国地震局、国家测绘局和中国科学院三方共同承担。该网络是一个综合性、多用途、开放型、数据资源共享、全国统一的观测网络。具有连续动态监测功能。25个基准站(24小时观测和传输数据)、数百个基本站(定期观测和传输数据)和上千个流动站(需要时观测和传输数据)重点分布在我国大陆重要活动带上,构成网络的基本框架,以高精度和高稳定性的观测技术获取中国大陆大范围和时空密集的地壳运动观测数据,为大地震的预报提供关键性依据,并将成为地球动力学研究的实验基地,尤其对青藏高原的隆起成因研究起到决定性作用。同时网络所取得的各种基本信息及附带产品将为我国交通、公安、保险等部门提供服务。该工程的建立,使我国在卫星定位技术应用学科领域、网络观测系统、数据处理分析系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了使我国的地震预报探索具有更坚实的科学基础,《大陆强震机理及预测》被列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937”),目前正在顺利进展中。该项目以活动块体动力学为主要科学思想深入研究,探讨我国大陆地震孕育规律的认识,特别是对强震地点的预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什么是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包括哪些内容?

灾害监测预警运用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各种预警系统在减灾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据科技部有关人士介绍,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各种预警系统在我国减灾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气象局、区域气象中心、省气象台等2600个气象台站形成了全国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系统,利用以计算机为主要手段的实时业务系统、卫星云图接收处理系统、数字化天气雷达和甚高频电话辅助通信网等先进技术,在全国建起了一个广泛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服务网。

900多个综合和单项台站组成的地震检测网以及"各种前兆手段的大震快速响应系统"、"大区域遥测台网联网"等的建立,提高了我国地震重点检测防御区的监测预报和震情信息反应能力。由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四个预报区台、中心海洋站和海洋站组成的检测预报系统,对风暴潮、海浪、海冰等海洋灾害每天进行动态的监测、预报。此外,现有的3500多个水文站、1300个水位站,也建立了水文实时信息采集传输系统和接收处理系统,洪水预报和调度计算系统。这些系统对迅速预测1991年、1998年洪涝灾情都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现在的地震预警系统有哪些预警缺陷?

地震预警系统并不是地震预测系统。

“地震预警”是指突发性大震已发生、抢在严重灾害尚未形成之前发出警告并采取措施的行动,抢在地震波传播到设防地区前,向设防地区提前几秒至数十秒发出警报,以减小当地的损失, 也称作“震时预警”。地震预警系统是指实现地震预警的配套设施。

按照系统响应的顺序可包括:地震监测台网、地震参数快速判测系统、警报信息快速发布系统和预警信息接受终端。整套系统的特点是高度集成、实时监控、飞速响应,尤其是飞速响应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地震预警系统其实就是在和地震波赛跑,多跑赢一秒,就能多获得一秒的应对时间,用分秒必争来形容最为恰当不过。

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具有一定的传播速度,也就是说,当地震发生后,大家不会立刻感觉到地面的震动,而是要等相应的地震波传播到人所在的位置。这个时间差给地震预警留下了一显身手的空间。

地震预警系统的工作原理就在于可以探测到地震发生最初时发射出来的无破坏性的地震波(纵波即P-波,primary wave),而破坏性的地震波(横波即S-波,secondary wave)由于传播速度相对较慢则会延后10~30秒到达地表。深入地下的地震探测仪器检测到纵波(P-波)后传给计算机,即刻计算出震级、烈度、震源、震中位,于是预警系统抢先在横波(S-波)到达地面前10~30秒通过电视和广播发出警报。

预警系统的原理决定了地震预警系统能够提供的应急时间是有上限的。预警系统面临一个尴尬的规律:越是地面运动强烈的极震区,能提供预警的时间就越短;对预警系统依赖越弱的地区,能提供的预警时间反而越长。预警系统在关键技术上还没能做到十全十美,尤其是地震参数的快速判定,以及复数个地震同时发生时,震源参数分离独立判定。

中国虽然是个多地震国家,由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巨大,但除大亚湾核电站在法国人承建时建立了一个由地震监测网络和人工决策相结合的地震预警系统外,中国尚未自主建设过其他重大工程地震预警系统,有关研究工作也仅是刚刚在个别高校和研究所兴起。

地震预警系统面临三个困难:

硬件条件的限制;

技术上的困难——地震发生后,只能用到近震源有限台站的初期信息来确定地震基本参数,并实时预测尚未到达的破坏性地震波的强弱。信息的有限性会影响地震事件自动判别的可靠性和地震基本参数的测定的准确性;

地震预警的局限性——地震预警系统并不是万能的,其应用受到台网条件、技术发展及震源所处位置等客观条件的限制。

地震预警系统建立的阻碍在于思路、体制和科技三方面。同时由于部门利益分割严重致使地震相关工作大多是地震局在负责,打破部门分割,少一些‘本位主义’;发动多部门参与研究,避免思路僵化,引入竞争机制也是地震预警系统建立中需要克服的困难。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

  • 访客 2022-07-08 17:02:24 回复

    来的无破坏性的地震波(纵波即P-波,primary wave),而破坏性的地震波(横波即S-波,secondary wave)由于传播速度相对较慢则会延后10~30秒到达地表。深入地下的地震探测仪器检测到纵波(P-波)后

    1
  • 访客 2022-07-08 08:36:00 回复

    造。目前,我国大陆已有由49个数字化地震台组成的国家地震台网和26个区域数字台网在运行。改变了过去观测资料精度低、信息不丰富、传递速度慢、时效性差的状况。首都圈地震频繁,历史上地震灾害严重,因此,首都圈被列为地震监测预报重点加强地区,设立了首都圈地震应急专项和“首都圈防震减灾示范区系统工

    2
  • 访客 2022-07-08 12:42:50 回复

    ,于是预警系统抢先在横波(S-波)到达地面前10~30秒通过电视和广播发出警报。预警系统的原理决定了地震预警系统能够提供的应急时间是有上限的。预警系统面临一个尴尬的规律:越是地面运动强烈的极震区,能提供预警的时间就越短;对预警系统依赖

    3
  • 访客 2022-07-08 13:34:41 回复

    为地震预警系统其实就是在和地震波赛跑,多跑赢一秒,就能多获得一秒的应对时间,用分秒必争来形容最为恰当不过。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具有一定的传播速度,也就是说,当地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