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介绍:
结合实际分析在实际救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暴露出的问题
政府、NGO和各方媒体在灾后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保证了抗震救灾的胜利。但在救援过程中各方主体也暴露了不少问题,需要认真总结,吸取经验和教训。
3.1政府方面
①开放外援的时间过迟。相关媒体评论中国一开始采取婉拒国外救援队伍,其后则选择性地接受。地震发生后的72小时是救灾的“黄金救援时间”,而作为我国第一支接受外援的部队,日本救援队到达现场时已是5月16日上午。由于错过最佳救援时间,救援队伍未能抢救出一个生还者。
②缺乏灾前预警。尽管从目前看来,灾害预报还是个难题,中国地震局及其主要的科学家也一再强调地震无法被准确预测,但这并不意味着灾害预报毫无意义,无需进行地震前的预警。
所谓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后,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小于电波传播速度的特点,提前对地震波尚未到达的地方进行预警。以汶川地震为例,如果该地区建立有地震预警系统,并且能够在地震波到达北川、青川等地区之前,提前数秒至数十秒发出预警,民众在地震前有足够的时间引导合理避灾,从根源上减少损失。
③缺乏对灾民的防灾意识教育。由于受灾害的不可预测性思想的影响,我国往往更多地关注灾后的应急救济和重建,而对防灾减灾意识的普及则显得相对薄弱。尽管汶川地震发生在地震高发区,绝大部分灾民对地震的知识,对震中震后逃难的知识,等于为零。很多人便因对应急避难存在误区,而丧失了逃生的机会。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从经济学角度看,有计划地做事不仅能节约成本,更能够实现效用的最大化。对此,相关政府部门可以在灾害频发地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组织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展开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
④救灾中存在滥用、乱用、挪用救灾物资的现象。汶川地震中一些地区大量救灾物资存在闲置浪费,未能得到充分利用;而另一些地区由于交通中断、信息传达不便,使得灾民极其缺乏帐篷、饮用水、医药品等救灾物资。在5•12汶川大地震之后,物资的分配不能按时、按量、按需求地保证灾区的需求,造成了浪费。地震后不久,四川省卫生厅厅长沈骥呼吁,药品、医疗器械等有严格的适应症要求,盲目捐赠可能导致药品过度堆积浪费 。
⑤救灾经验不足,机械设备不够。在地震救援中,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快地抢救出更多的灾民,这主要依靠大型机械和部队结合起来完成救援行动。由于地震波及很多山区乡镇,道路受损严重,大型机械难以及时进入。而这无疑加重了非专业救援人员现场清理的难度。如果在地震发生后,相关人员可以将大型机械设备空运过去,这也许可以争取更多的生还机会。
3.2NGO方面
①信息失效,人员分配不均衡。地震发生后,由于信息更新不及时,加上志愿者缺乏统一的分配协调,往往媒体大力报道的明星灾区,大批志愿者集中涌入,造成人员过于集中,许多人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一些真正需要志愿者的地方却得不到及时救助。
②缺乏专业培训和管理,效率未能充分发挥。大多数志愿者均为临时招募,投身工作的热情较高。但他们既缺乏经验,也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而相关政府部门也没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和培训。这些因素致使大部分志愿者在救援过程中只能从事搬运发放物资、护理伤员等一些非专业性的工作。加上行动往往比较零散,缺乏组织性,影响了志愿者的救援效率。
3.3媒体方面
媒体对灾区的报道不均,且过多强调正面报道。媒体的报道经常集中在一些交通设施相对畅通、救援力量充足的灾区,相对忽视了那些救援力量与物资匮乏、地理位置偏僻的受灾地区,易产生救援力量出现“盲点”,资源分配不平衡。同时媒体对地震的报道仍集中在正面形象和事迹,而对于汶川大地震后巨灾保险、社会安全等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失误等涉及较少,负面消息被埋没。这样不利于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
参考文献:
1、汪孝宗:《我国慈善法规存在盲区致部分捐赠物资出现浪费》,《中国经济周刊》,2009年11月19日
应急救援的现状及对策有哪些?
我国虽然在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理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突出成绩,但相对于地质灾害频发影响巨大的实际,在应急救援上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一是应对地质灾害的基础工作仍然比较薄弱。绝大多数人对地质灾害的了解还很肤浅,重视还不够。国家对有关地质灾害突发性、多发性、易发性、潜在性、动态性、随机性、破坏性、灾难性等方面开展的教育既不普及也不系统,更谈不上在全民普及有关预防、治理、营救等相关的知识和进行应对地质灾害的经常性演练了。二是应对地质灾害的体制体系还不健全。首先是地质灾害应急队伍不健全,主要针对地震或其他灾害或突发地质事件而组建,以公安消防或地震专业队伍为主,缺乏专业的地质知识,缺乏国家级地质灾害专业救援综合队伍,专业救援人员严重不足,现有的地质灾害救援队伍缺乏地质灾害的治理能力,队伍只是对现场人员抢救及救援,不能第一时间对次生灾害进行预判及处理,难免抢险救灾可能造成的二次人员伤亡;其次是地质灾害应急救援的装备建设资金投入分散,无法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大多数应急救援队伍装备配备不足、设备落后、应急救援手段原始。三是应对不同类型地质灾害的技术、经验等还不系统。近年来,我国不同地区相继发生了多种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其中在处置大规模地震、泥石流、滑坡、地面沉降等方面应该说积累了一定经验,但应对一些常见的煤矿瓦斯爆炸、尾矿库垮塌、坑道透水和冒顶等传统地质灾害仍然手段不多。2010年,智利铜矿发生的地质灾害的救援工作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相比较而言,我们则有很大差距;在一些由地质作用造成的间接灾害面前,例如,局域性环境污染、煤矿自燃、放射性污染、土地沙漠化等更是感到经验不足。此外,有些地质灾害在我国已长时间没有发生,如大规模火山爆发等,还没有应对的具体实例可参考。
可以看出,面对我国地质灾害的多发、频发现状,我们在应对地质灾害方面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具体地说,要十分关注以下几点。一是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有关知识的教育和普及工作。切实丰富全民有关地质灾害的基本知识,提高地质灾害预防和防治意识,时刻在脑海里敲响地质灾害的警钟。二是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地质灾害应急响应体系。通过多方位、多层次扎实工作,全面提升地质灾害处置能力,包括组建工作机构、配置技术装备、构建信息平台、开展技能培训、组织应急演练、实施灾害应急救援等内容。要建立国家、省、市、县4级地质灾害应急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和专家队伍,负责各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与应急处置,协调县级以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科普宣传、应急演练和应急救灾。三是要配置应急地质灾害的现代技术装备。加大地质灾害营救技术装备的开发力度,完善适应不同条件下地质灾害营救的装备体系,及时武装应急队伍,达到高效应急,实现科技救灾。四是不断加大应急救灾科技投入。研发应急救灾信息平台,构建地质灾害应急信息系统,实现各级地质灾害数据库信息共享;借助三维动画技术,实现地质灾害发生过程动态模拟。五是切实进一步加强应急队伍建设。这是加强地质灾害营救工作的核心。目前,我国没有一支国家层面地质灾害专业救援队伍。建立军队的非战争状态下应急救援队伍,充分发挥军队的组织优势、专业优势、地域优势和后勤保障优势,在中央军委、武警总部领导下参与国土资源部组织的国家地质灾害救援,是加强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举措。
地震灾害的应急处置应该注意哪几个问题?
地震发生后该做些什么?
1.保持镇定,从容进行分析你的具体情况。
2.帮助受伤的人,必要时给予急救。用毡子盖好伤员以保暖,帮助需药者找药。
3.检查火源,如可能就立即把火扑灭。
4.检查公用事业公司股票和设备的损失情况。用嗅觉检查煤气,绝不能用火柴和蜡烛去检查。如发现漏煤气,则立即关闭煤气阀门;如电力线断,则关电闸。如自来水管发生了破损,则关总阀。在适当时向公共事业公司报告损失情况,并按他们的批示办。
5.在未肯定煤气漏否之前,不要划火柴或用无罩的火焰,也不要开启电灯和带电装置。
6.不要触摸电力线或与其连接的物体。
7.除呼救或报告严重紧急事件(医疗、火灾、犯罪)或是执行必要的勤务工作处,不要用电话,以免使忙碌的电话被占线面妨碍紧急的勤务工作。若为了个人理由或满足好奇心理而用电话是不妥的(待紧急事件完全解决了,再与你的亲友联系,让他们知道你是安全的和在什么地方)。
8.没有必要去游览和逛街。除非需要你去援救,不要去参观灾区,也不要去可能发生海啸的沿海地带。
9.在确定排污管确定实未被损坏后才能恢复正常使用厕所。
10.穿上结实的鞋子,免受破碎玻璃和其它尖的碎片伤害。
11.把危险的、散落的物品(如化学品、汽油等)清除干净,并告之他人。
12.收听收音机播出的有关地震和灾害的情况。
13.对余震要有所准备。因余震往往再次破坏使被主震损坏过的建筑物。
14.进出或活动在被破坏过的建筑物时,要特别谨慎,因随时有倒塌的可能。同时,可能 有来自漏煤气、电线或碎玻璃的危害。
15.如停电了,应先吃完了电冰箱里易变质的食物,再吃罐头食品和干食物。若急于煮东西,则用轻便炉子和烤肉架。
在野外怎样避震
1.避开山边的危险环境 避开山脚、陡崖,以防山崩、滚石、泥石流等;
2.避开陡峭的山坡、山崖,以防地裂、滑坡等。
3.躲避山崩、滑坡、泥石流: 遇到山崩、滑坡,要向垂直与滚石前进方向跑,切不可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也可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沟、坎下;特别要保护好头部。
户外怎样避震?
1.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蹲下或趴,以免摔倒; 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用书包等保护头部; 不要随便返回室内。 2.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楼房,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 过街桥、立交桥上下; 高烟囱、水塔下。
3.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 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 广告牌、吊车等。
公共场所怎样避震?
1.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
2.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书包等保护头部; 等地震过去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
3.在商场、书店、展览馆、地铁等处: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柜台;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后悬挂物。
4.在行驶的电(汽)车内: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如果被压怎么办?
1.震后,余震还会不断发生,你的环境还可能进一步恶化,你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的环境,稳定下来,设法脱险。
2.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悬挂物或其他危险物;
3.搬开身边可移动的碎砖瓦等杂物,扩大活动空间。注意,搬不动时千万不要勉强,防止周围杂物进一步倒塌;
4.设法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时再被埋压;
5.不要随便动用室内设施,包括电源、水源等,也不要使用明火;闻到煤气及有毒异味后灰尘太大时,设法用湿衣物捂住口鼻;
6.不要乱叫,保持体力,用敲击声求救。
地震时遇到特殊危险怎么办?
1.燃气泄漏时: 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千万不要使用明火,震后设法转移。 2.遇到火灾时: 趴在地上,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地震停止后向安全地方转移,要匍匐、逆风而进。
3.毒气泄漏时: 遇到化工厂着火,毒气泄漏,不要向顺风方向跑,要尽量绕到上风方向去,并尽量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4.应注意避开的危险场所: 生产危险品的工厂; 危险品,易燃、易爆品仓库等。
在灾后特殊环境下怎样生活?
1.注意饮食和个人卫生。
2.搭建和居住防震棚要注意防火
3.积极投入恢复重建工作。
4.按规定服用预防药物,增强身体抵抗力,防疫灭病。
地震应急小常识
1.发生大地震时不要急。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你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如果住的是平房,那么你可以迅速跑到门外。如果住的是楼房,千万不要跳楼,应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铺等下面,震后迅速撤离,以防强余震。
2.人多先找藏身处。学校,商店,影剧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如果遇到地震,最忌慌乱,应立即躲在课桌、椅子或坚固物品下面,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
3.远离危险区。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一带。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正在行驶的汽车和火车要立即停车。
4.被埋要保存体力。如果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无法脱时,要保存力,尽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
5.手机和充足点的电池放在身边备用
家庭防震指南
1.须根据go-vern-ment或有关部门的防震要求,准备食品和饮料。
2.检查并及时消除家里不利防震的隐患,加固住房。
3.检查和加固住房
4.看一看自家住房是怎样的,有没有不利抗震的地方?摸清周围环境的情况。
5.住房的建造质量好不好?是否年久失修?不利抗震的房屋要加固,不宜加固的危房要撤离。
6.房的结构是否有利抗震?女儿墙、高门脸等笨重的装饰物应拆掉。
7.合理放置家具、物品
8.把墙上的悬挂物取下来或固定住、防止掉下来伤人。
9.把易燃易爆和有毒物品放在安全的地方。
10.清理杂物,让门口、楼道畅通。
11.阳台护墙要清理,花盆杂物拿下来。
12.固定高大家具,防止倾倒砸人;家具物品摆放做到“重在下、轻在上”。
13.把牢固的家具下腾空,以备震时藏身。
14.加固睡床
15.准备好必要的防震物品
16.准备一个家庭防震包,放在便于取到处
17.进行一个家庭防震演练
18.练习“一分钟紧急避险”。
19.进行紧急撤离与疏散练习。
避震要点
1.震时是跑还是躲,我国多数专家认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外开阔、安全的地方。
2.身体应采取的姿势: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
3.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
4.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
5.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不要随便点灯火,因为空气中有易燃易爆气体。
如何面对地震
1.首先经常要注意学习地震知识掌握科学的震灾应急办法;
2.临震不乱,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判断震级大小及距震中的远近。近震常以上下颠簸开始,之后左右摇摆;远震则以左右摇摆为主,而且声音震动小。一般小震和远震不必外逃,正常情况下它对人身安全不会造成多大的威胁;
3.不要跳楼,较好应急办法是就近躲避,待机迅速有序地撤离到安全地带,以防楼房倒塌所造成的更大灾害。躲避时可躲在室内桌子下面,或水房、管道较多的地方,不要在双层床下躲避。可屈身蹲下,以降低重心。要避开墙体薄弱的部位,如门窗附近。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环境,稳定下来,设法脱险。 2.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悬挂物或其他危险物; 3.搬开身边可移动的碎砖瓦等杂物,扩大活动空间。注意,搬不动时千万不要勉强,
水源等,也不要使用明火;闻到煤气及有毒异味后灰尘太大时,设法用湿衣物捂住口鼻; 6.不要乱叫,保持体力,用敲击声求救。 地震时遇到特殊危险怎么办? 1.燃气泄漏时: 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千万不要使用明火,震后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