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介绍:
- 1、一些语文文学常识
- 2、语文常用的文学常识,谢谢
- 3、关于语文文学常识
- 4、一些语文的文学常识
- 5、课外语文文学常识课前三分钟演讲
- 6、语文文学常识
一些语文文学常识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7、得之不喜,失之不忧。
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9、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0、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1、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2、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语文常用的文学常识,谢谢
(一)文史典籍: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史记》、《尚书》、《礼记》、《易记》、《春秋》
“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四库”:经、史、子、集
《诗经》六义:凤、雅、颂、赋、比、兴
六艺:也称六经,即礼、乐、射、御、书、数
(二)朝代传说:“三代”:夏朝、商朝、周朝
“三皇”:传说之一是“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据《史记》载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三)地理:“三山”: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莱、方丈、瀛洲。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行政区划,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四海:指天下、全国。
“六合”、“八荒”:都泛指天下。
江河:古代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魏、蜀、吴。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阳。
古代别称:南京(建康、金陵、江宁、白下)
(四)其它:
1.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2.五谷:上古对粮食作物的统称。(即稷、黍、麦、菽、稻)
3.五味:指酸、甜、苦、辣、咸
4.六畜: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
5.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6.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7.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8.岁寒三友:松、竹、梅
9.六书:象形、会意、指事、 形事、转注、假借
10.连中“三元”:凡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的即连中
解元、会元、状元。
11.五声:五个音级。也称“五音”,即我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zhi)、羽。
12.四大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白蛇传》、
《孟姜女》
13.三老:古代分管教化的乡官。
14.及第:指科举考试中选,应试未中叫落第、下第。
15.童生试:也叫“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大小都叫童生。
16.科举试: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称秋闱或大比)每三年在省举行一次,秀才才有资格参加考中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称春闱或礼闱)参加者必须是举人,考中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由皇帝主持,贡士有资格参加,考中称进士。第一是状元,第二名是称榜眼,第三名是称探花。合称三甲鼎。
光绪三十年(1905年)因各地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被废止。
17.《尔雅》:我国最早的释词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体系的词典。
18.“风雅”,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常用作代指文学才华。
19.《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性质分
“凤、雅、颂”三大类
20.顿首:古代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21.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大礼。
22.跪:古代两膝着地,耸身挺腰、臀不沾脚跟。
23.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次序。
24.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在为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也称
“五鼓”或称五夜。一更19点--21点,二更21点--23点,三更23点--1点五更3点--5点。
25.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正、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三春);四、五、六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三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26.星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为星宿。
27.玉常金马:指翰林院。
28.《说文解字》:东汉许慎编的最有影响的一部古代辞书。
29.“三教九流”:“三教”,指佛教、道教、儒教;“九流”指儒家、道
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旧指宗教或学术界的各种流派,也指社会上各行各噗的人。“三教九流”多含贬义。
30.无事不登三宝殿:俗话。即没有重要的事不敢来麻烦的意思。
“三宝”,拂教名词,指拂、法、僧。
31.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习惯把社稷作为国家的象征。
32.溢号:是大臣死后朝廷按其生平事迹行为给他评定一个称号,以示褒贬善恶。如范仲淹谥号为文正公。
33.“岳阳楼”四绝:滕子京修岳阳楼,范仲淹作记,苏舜钦书写,邵(sù)篆额(用篆字书写的匾额)一时传为四绝。
(五)古代别称:
1.桑梓:家乡 2.巾帼:妇女 3.须眉:男子
4.鸿雁:书信 5.社稷:国家 6.汗青:史册
7.轩辕:祖国 8.“三尺”:法律
9.谦称:①自称:愚、鄙、敞、卑、窃、臣、仆 ②帝王自称:孤、寡、不谷 ③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 ④其它:在下、小可、老朽、妾、老纳等
10.敬称:①称帝王: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 ②称天子:殿下 ③称将军:麾下 ④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仁。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的父亲),令堂(对方的母亲),令阃
(kǔn)(对方的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的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的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见);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用辈友人中长于自已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⑤称年老的为:丈、丈人(后来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泰水”。⑥称谓前加“先”,表示已死。⑦对尊长者和同于朋辈间的称谓有:君、子、公、足下、先生、大人等。
11.年龄称谓:(代称)①垂髫(tiao)指三四岁~八九岁儿童。②总角指八九岁~十三四岁少年。③豆蔻指十三四风岁~十五六岁的少年。④束发:男子十五岁。
⑤弱冠:男子20岁,表示已成年。⑥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之志)⑦不惑:是男子四十岁。⑧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即知“天命”)⑨花甲:是六十岁。⑩古稀:是七十岁。(11)耄耋:指八九十岁。(12)期颐:是一百岁。
二、作家与作品
1.鲁迅读书轶事:塾师:寿镜吾先生。“三味书屋”原名“三余书屋”。“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睛之余,意思是劝勉学者利用“三余”之时刻苦勤学。
“三味”意思是:读经味为稻梁,读史味为肴馔,读诸子百家味为醯醢(xīhǎi)。
鲁迅书签上写了读书三到:即口到、眼到、心到。
6.《水经注》是我国南北朝北魏郦道元为《水经》作的注,这是古代记述我国江河分布情况的书。
7.《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陈涉世家》选自《史记》。
8.唐代诗歌成就最高,涌现出大批名家。
如初唐“四杰”: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中唐三大诗人:李白(诗仙)杜甫(诗仙)、(其诗有诗史之称)、白居易
《无题》
晚唐“小李杜” 李商隐: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在恢泪始干”。
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江南春绝句》
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
边塞诗人:高适、岑参
杜甫的“三吏”“三别”:“三吏”,《憧关吏》、《新安吏》、《石壕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9.“唐宋八大家”是对我国唐、宋两代八个著名散文家的合称,他们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10.宋代文学成就最高的是词。代表宋代词坛两大流派风格的人物是以苏轼的豪放派和李清照婉约派。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文天祥《过零丁洋》。
11.明清时代四大古典小说是:《三国演义》(罗贯中?明)、《水浒》(施耐庵?明)、
《西游记》(吴承恩?明)、《红楼梦》(曹雪芹?清)。
13.《儒林外史》长篇章回体讽刺小说,作者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临死的时候点两根灯草就闭不上眼睛的人”就是这部小说中塑造的吝啬鬼严监生的形象。
14.“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诫子书》。
15,诸子散文和史传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两大源头
16 ,柳宗元的《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
关于语文文学常识
1.“初唐四杰”是指我国唐代初期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2.三瘦词人:李清照 3.“乐府双璧”:即《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的合称 4.《史记》和《资治通鉴》。5.《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6.四大民间传说为:《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7.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8.《西厢记》《桃花扇》《牡丹亭》《长生殿》9.梅、兰、竹、菊 10.蝶、莺、燕、蜂 11.徽滁州的醉翁亭,北京的陶然亭,湖南长沙的爱晚亭和杭州西湖的湖心亭 12.李清照 13.蔡琰(文姬) 14.《山海经》15.资治通鉴 16.《汉书》(又称《前汉书》)。 17.《孙子》又称《孙子兵书》18.晏子春秋 19.孔雀东南飞 20.文心雕龙 21.徐霞客游记 22.梦溪笔谈 23.狂人日记 24.包身工 25.老舍 26.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和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 27.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 28.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29.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陈师道、李廌 30.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 31.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32.洪升和孔尚任 希望能帮到你!
一些语文的文学常识
1.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张皇失措。
2.跟另一人或事物比较起来显得远远不如:大相径庭、不可同日而语
3.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卜算子 咏梅》
4.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王磐《朝天子 咏喇叭》
5.“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看不见,摸不着,可在古诗人笔下,“愁”却化作可见可闻可触可感的形象,愁有长度,李白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6.文学史上的“三曹”指_曹操、曹丕、曹植。
7.中国有一部古典名著,它最早的德文译名是《强盗与士兵》,法文译名为《中国的勇士们》,英文译名是《在河边发生的故事》,这部名著是《水浒传》。
8.《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和周瑜联手指挥的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赤壁之战。周瑜,东吴大都督,有勇有谋,有儒将风度,但与诸葛亮的较量却屡屡失败,故死时长叹“既生瑜,何生亮!”
9.“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仿照例句从正反两方面写出对“马”、“虎”的思考。
例:牛——正:丰硕的收获,来自辛勤的耕耘。
反:只因逆来顺受,才被人无情驱使。
马——正:纵情驰骋,志在千里。
反:常在路上跑,难免失前蹄。
虎——正:百兽之王,舍我其谁。
反:想不到景阳冈上来了武松。
课外语文文学常识课前三分钟演讲
课前三分钟,想当年我也做过,呵呵,其实不需要太严肃,建议你就说个文学趣事吧,内容如下:
抗战时期,刘文典随清华大学一起撤退到昆明,在新组建的西南联大任教。当时日本飞机经常来扔炸弹,大家(包括大学问家)一听到空袭报响,就停下课来,老师学生都往防空洞里跑。大学问家陈寅恪曾因此写过这样的对联“见机而作,入土为安!“一日,日机又空袭,警报响起,联大的教授和学生四下散开躲避。刘文典当然也要跑。突然,看到了他平素藐视的新文学作家沈从文也在人流中,便顾不得自己气喘如牛,转身呵斥道:“你跑什么跑?我刘某人是在替庄子跑。我要死了,就没人讲《庄子》了!学生跑,是为了民族的将来,你这该死的,你跑什么!
刘文典确实是研究庄子的高手。他的《庄子补正》共10卷,1939年出版。由于陈寅恪作序给予较高评价,使刘的身价倍增,获得了“庄子专家”的美誉。每上《庄子》课时,他开头第一句总会自负地说:“《庄子》嘛,我是不懂的喽,也没有人懂!”言下之意,他如不懂,别人就更不懂了。曾有人问他古今治庄子者的得失,他口出狂言:“在中国真正懂得《庄子》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庄周,还有一个就是刘文典。”
而沈从文是文学家,在西南联大任中文系教授。
语文文学常识
1.散文、诗歌、戏剧、小说。
2.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3.应该是议论文吧,论点、论据、论证。
4.抒情诗、叙事诗、说理诗 《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琵琶行》
5.形散神不散
6.《诗经》 风、雅、颂
7.《史记》西汉的司马迁
8. 4书: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5经:周易 诗经 尚书 礼记 春秋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将军:麾下 ④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仁。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的父亲),令堂(对方的母亲),令阃(kǔn)(对方的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
一部古典名著,它最早的德文译名是《强盗与士兵》,法文译名为《中国的勇士们》,英文译名是《在河边发生的故事》,这部名著是《水浒传》。8.《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和周瑜联手指挥的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