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介绍:
有关诗歌的文学常识(起源,特点,如何鉴赏)
(一)诗歌的起源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 [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志就是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书》:"诗言志,歌永言"这便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二)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一切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生活都要求进行艺术的集中概括,但是诗歌与其它文学体裁相比较,要求集中性、概括性的程度更高。
诗歌怎样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呢?一般地讲,诗人总是选取生活中最有特征、最典型的事物,将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高度浓缩,集中概括在这些事物之中,通过描写这典型事物的形象特征,就可以表现更广泛的社会生活和具有更普遍的思想意义。白居易的《琵琶行》,全诗通过描写一个歌女弹奏琵琶的事件,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了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与思想感情。诗的前半部分(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唯见江心秋月白”),通过集中描绘琵琶弹奏的音乐,表现歌女“平生不得志”的“幽情暗恨”,隐约地反映着她的“心中无限事”。紧接着第二段(从“沈吟放拨插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歌女自述其生活遭遇,集中概括了她从少到老的生活经历,同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京城长安的繁华生活。末尾一段,诗人自叙受谗被贬,谪居浔阳城的生活景况。诗中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二句,将诗人与歌女都从帝京沦落到“天涯”的生活遭遇和“不得志”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从而使所反映的生活事件更具有普遍意义。结尾“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更是集中地表现了诗人长期郁结在心中的思想感情。全诗不论是描写景物、叙述事件或是抒发感情,都是十分集中、凝炼的。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全诗只有八句五十六字,由于选择了长征过程中最富有特色、最有代表的事物加以描写,因而能以最精炼的形式形象地概括了中国工农红军历尽艰难险阻,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战斗历程,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和作者的革命豪情,显示了诗歌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的特点。
第二、抒情言志,饱和着丰富的思想感情。
诗歌的抒情性极强,作品饱和着丰富而强烈的思想感情。我国传统的诗歌理论都很重视这个特点。《尚书·尧典》①中就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这样的记载②;汉代的《毛诗序》在论及诗歌抒情言志的特点时写道: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这里已经说明诗歌、音乐、舞蹈都是人们心中的“情”、“志”的表现,是由“情动”而引起的。对此,汉唐及以后的学者还有不少的解释。他们认为“情”、“志”、“意”实为一体,都是属于人的思想感情。所谓“诗言志”,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诗歌要表达思想,抒发感情。
实践经验证明,诗歌的创作过程自始至终都是伴随着诗人感情的激动而进行的,是其强烈感情的产物。郭沫若就曾经谈过诗人的感情与诗歌作品感情的密切关系。他在《论诗三札》中说:
大波大浪的洪涛便成为“雄浑”的诗,便成为屈子的《离骚》、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李杜的歌行,但丁的《神曲》、弥尔顿的《失乐园》、歌德的《浮士德》。小波小浪的涟漪便成为“冲淡”的诗,便成为周代的《国风》、王维的绝诗、日本古诗人西行上人写芭蕉的歌句,泰戈尔的《新月集》。①
这里说“雄浑”的诗是由“大波大浪的洪涛”式的感情形成的,“冲淡”的诗则是由“小波小浪的涟漪”式的感情形成的。其中所举中外诗人的作品,虽有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但都渗透着诗人丰富强烈的思想感情。
饱和着诗人的思想感情既然是诗歌的一个根本性的特点,那么,诗人的思想感情是高尚健康、还是低级庸俗;是真情实感、还是虚情假意;是同时代精神、人民感情相联系,还是脱离时代、脱离群众的“自我表现”,就直接影响作品的格调和艺术价值了。因此,高尔基说“诗人是世界的回声,而不仅仅是自己灵魂的保姆。”②郭沫若说:“抒情不仅是抒写个人的感情,要抒写时代的感情。把个人和集体打成一片,把作者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有把握抒写时代的感情。”③
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
诗歌不仅要有丰富的思想感情,而且还要将思想感情与作品描绘的生活图画融为一体,通过生动优美的形象感染读者。这就需用丰富的想象,大胆的联想和幻想,从而突破物我之间、时空之间的界限,最大限度地将人的心灵感受和丰富情感表现出来。因此,对于诗歌而言,想象、联想和幻想,不仅是意象的联缀、运动,而且是意象的创造,境界的拓展,情感的释放。没有想象、联想和幻想,也就没有诗。
无论是古诗还是新诗,是中国诗还是外国诗,想象、联想和幻想都是活跃生动而丰富多彩的。且不说在我国从屈原的《离骚》到李白、李贺直到现代诗人郭沫若、闻一多等人的浪漫主义诗歌,有彼彼皆是的想象、联想和幻想。从《诗经》而发端直到杜甫、白居易再到现代诗人的艾青、田间等偏重于现实主义的诗歌,也都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诗经》首篇的《关睢》起句:“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讲是“起兴”,从想象联想的角度讲,则属于相似性联想。白居易是有定评的现实主义诗人,但不仅他的《琵琶行》、《长恨歌》想象瑰丽,联想丰富,就是他那《江南好》的词调,也实在是一幅想象创造的胜景挚情。至于在外国诗歌中,不论是拜仑、雪莱,还是歌德、海涅,不论是普希金、莱蒙托夫,还是惠特曼、泰戈尔,其作品都同样有想象、联想和幻想的鲜明特点。
第四、语言的音乐美
诗歌语言特别要求富有音乐性,音乐美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诗歌语言的音乐性因素,包括节奏、音调、韵律等。诗句要求节奏鲜明、音调和谐,符合一定的韵律,吟诵动听感人,具有音乐美。
节奏是诗歌语言音乐性的最主要因素,包括诗句中音节有规律的间歇和停顿,即通常讲的“拍节”和“顿数”,也包括音响的抑扬相间和强弱配合。节奏的强弱缓急与人的思想情绪有直接的联系,例如电影《红色娘子军》中军歌的歌词“向前进、向前进”的节奏,与歌剧《洪湖赤卫队》中的“洪湖水、浪打浪”的节奏就迥然不同。前者激昂短促,是战斗情绪的表现;后者平和舒缓,是愉快心情的表现。
郭沫若在《论节奏》中说:情绪的进行自有它的一种波状的形式,或者先抑而后扬,或者先扬而后抑,或者抑扬相间,这发现出来便成了诗的节奏。所以节奏之于诗是它的外形,也是它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①
关于音韵、声调方面的音乐美规律,在前一章讲述文学作品语言的音乐性特点时已有具体说明,这里从略。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同时,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当然也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严羽说“诗有别材”,其实,诗也有“别语”。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实际上,很少有人用平常说话的语言来做诗,如果有的话,也是可笑的打油诗。(静夜思是个例外吧!)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例如:
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前两句: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本篇描写与友人惜别的情景。
“夜雨”二句渲染与友人话别时的环境气氛,是历来傅诵的名句。前一句写室外:夜已深沉,一片寂静,唯有雨点滴落在台阶上,发出单调的音响。诗中虽然没有写人的活动和感受,但是通过“夜雨滴阶”的情景可以体察到离人心中的凄凉,冰冷的雨点仿佛滴在他们的心上。后一句写室内:天已破晓,油灯将要燃尽,充满离愁的屋子显得一片昏暗。破晓之际屋子感觉上比较暗,夜间与白天则不然,观察何其细致!从“夜雨”到“晓灯”,暗示一个不眠之夜过去了,“空阶”和“离室”,则渲染出人们心境的凄惶。
(2) 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3) 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吴世昌先生也说,读词须有想象。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关。所以要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也是可能考到的一种题目。
介绍一下英文诗的常识,要英文的!!谢谢
(一) 一诗行不一定是一个完整的句字。
英文诗每行的第一个字母都大写,但是一诗行不一定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不一定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有时候,一行诗正好是一句,有时两行甚至许多行才构成一个意思完整的句子。前者叫end-stopped line(结句行),后者叫run-on line.(跨行句)。这是英文诗与中国诗的最大区别之一。中国诗歌都是一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看下面一节诗:
I shot an arrow into the air,
It fell to earth, I knew not where;
For, so swiftly it flew, the sight
Could not follow it in its flight.
前两行是end-stopped line,后两行是run-on line。读跨行句诗,行末停顿较短。
跨行句在英文诗歌中极其普遍,有时十来行才成一完整句子。刚学英文诗的人,对此往往不习惯。对此我们需加注意。
(二) 诗行的长短以音步数目计算:
英文诗行的长度范围一般是一音步——五音步。六、七、八音步的诗行也有,但不多。最多的是四音步、五音步的诗。
(各种长短诗行的专门术语:一音步诗:monometer 二音步诗:dimeter三音步诗:trimeter四音步诗:tetrameter 五音步诗:pentameter 六音步诗:hexameter 七音步诗:heptameter八音步诗:octameter.)
在分析一首诗的格律时,既要考律此诗的基本音步类型,也要考律此诗中诗行的音步数目。看下面的一首短诗:
An EMPTY HOUSE
Alexander Pope
You beat│your pate, │and fan│cy wit │will come:
Knock as│you please, │there’s no│body│at home.
(你拍拍脑袋,以为灵感马上就来。可任你怎么敲打,也无人把门打开。pate,脑袋。 fancy,动词:以为,想象。)
此诗的基本音步类型是抑扬格,每行五音步。因此称此诗的格律是“抑扬格五音步”(iambic pentameter)。一首诗的音步类型和诗行所含的音步数目构成此诗的格律(meter)。
四 压韵(rhyme)
英文诗一般都押运韵。
(一) 全韵与半韵(full rhyme and half rhyme)。
全韵是严格的押韵,其要求是:
(1) 韵要押在重读音节上,其元音应相同;
(2) 元音前的辅音应不同;
(3) 如果元音之后有辅音,应相同。
(4) 重读音节之后如有轻读音节,也应相同。
下面几对词都符合全韵的标准:
why---sigh; hate---late; fight---delight; powers---flowers; today---away; ending---bending.
如果仅是元音字母相同,读音不同,不符合全韵:如:
blood----hood; there---here; gone---alone; daughter----laughter.
这种情形被称为“眼韵”(eye rhyme),虽然诗人有时用之,但不是真正的押韵。
仅是辅音相同或仅是元音相同的属半韵:
元音不同,其前后的辅音相同,这叫谐辅韵(consonance)如:black, block; creak, croak; reader, rider; despise, dispose.
元音相同,其后的辅音相同者叫谐元韵(assonance),如lake, fate; time, mind.
(二) 尾韵与行内韵(end rhyme and internal rhyme)
押在诗行最后一个重读音节上,叫尾韵。这是英文诗歌最常见的押韵部位。诗行中间停顿处的重读音节与该行最后一个重读音节押韵者,叫行内韵。如:
Spring, the sweet spring, is the year’s pleasant king;
Then blooms each thing, then maids dance in a ring,
(三) 男韵与女韵((masculine rhyme and feminine rhyme)
所押的韵音局限于诗行中重读的末尾音节上,称男韵,也叫单韵,听起来强劲有力。如:late, fate; hill, fill; enjoy, destroy.
押韵押在两个音节上,后一音节非重读音节,称女韵,也叫双韵,听起来或轻快,或幽婉。如:lighting, fighting; motion, ocean; wining, beginning.
看下面一节诗:
I am coming, little maiden,
With the pleasant sunshine laden;
With the honey for the bee,
With the blossom for the tree.
前两行押女韵,后两行押男韵。
也有不少英文诗是不押韵的,不押韵的诗称无韵诗或白体诗(blank verse)。多用在戏剧和叙事诗中。莎士比亚的戏剧和弥尔顿的Paradise Lost 都是用blank verse写成的。 押韵的诗叫rhymed verse。无韵诗不同与自由诗。无韵诗虽不押韵,但是有固定节奏,以扬抑格五音步最常见。自由诗节奏不固定,如同白话。
诗选及讲解
A SELECTION OF ENGLISH POETRY
FOR AN OPTIONAL COURSE OF THE UNDERGRADUADTES
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
作者简介:
剧作家、诗人。一生创作三十七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其十四行诗大部分是献给一位贵族青年,有二十余篇则是献给一位“黑肤女士”(the dark lady).
1 Sonnet 18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
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Sometimes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ed;
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s declines,
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d;
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st;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er’st in his shade,
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st.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
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注释:
Compare ···to 把什么比做什么。
Thou, thee 第二人称单数代词,前者主格,后者宾格。现已为you 所取代。其所有格是thy,或thine, 即现代英语的your。
Art = are. 16、17世纪时与thou连用。
Temperate: 来自拉丁文temperātus,读时为符合押韵规则,可将重音放后。
Shake:shake off。
Lease 租借期限,此处指夏天的长度。
Hath 与第三人称单数连用,相当于现代英语的has。
Dimmed: clouded.
Fair form fair: beautiful thing from beauty. 前后fair意义不同。Declines from beauty。
Chance:极缘,时运,命运。
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s declines,/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d:每一个美人总要失去美貌,即使没有突发的以外事件,也逃不过自然界生老病死的变迁。Sometimes: 有的版本作“sometime”: at some unspecified time.
Untrimm’d: untrimmed. 本意为剥去美观的衣服等,此处隐喻夺去美貌等。
Fair thou ow’st: beauty you own. 莎士比亚时代,owe与own通用。古英语第二人称单数后加-st或-est
His shade:shadow of death.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er’st in his shade”:“死神无从夸口,说你在他的阴影里徘徊”。
To time thou grow’st: you grow as long as time lasts. 与时间同寿。 Grow to = be incorporated with.
内容解析:
此诗的发展变化:以人比夏天开始,以人胜自然终结。前四行说明人比夏天更美更温和;中四行发展了这个意思,引到驻颜无术的感慨;第三组则新意突起,推翻前言,终于于胜利的末两行作结。此诗表达了这样一种思想:美丽的事物可以依靠文学的力量而永远不朽;文学是人所创造的,因此这有宣告了人的不朽。因此此诗不是一般的爱情诗。
形式解析:
sonnet:十四行诗,即“商籁体”诗。此诗体起源不明,最早的例子出现于13世纪,16世纪在英国出现。主要有意大利式和英国式两种变体。意大利诗人Petrarch [/petra:k]用此诗体最精熟,故意大利式又称Petrarchan sonnet。英国式由莎士比亚创立,又称 Shakespearean sonnet.
意大利式分前八行、后六行。韵尾是abba, abba; cde, dcd.。莎士比亚式十四行诗,层次上分前四行,中四行,后四行和结尾两行。韵尾为:abab, cdcd, efef, gg。格律是抑扬格五音步。
Shall I│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 a)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 ( b)
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 (a)
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b)
Sometimes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c)
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ed; (d)
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s │declines, (c)
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 untrimm’d; (d)
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e)
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st; (f)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er’st in│ his shade, (e)
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st. (f)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 (g)
So long │lives this, │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g)
参考译文:
能不能让我把你比拟作夏日?
你可是更加温和,更加可爱:
狂风会吹落五月的好花儿,
夏季的生命又未免结束得太快:
有时候苍天的巨眼照得太灼热,
他那金彩的脸色也会被遮暗;
每一样美呀,总会离开美而凋落,
被时机或者自然的代谢所摧残;
但是你永久的夏天决不会凋枯,
你永远不会失去你美的仪态;
死神夸不着你在他影子里踯躅,
你将在不朽的诗中与时间同在;
只要人类在呼吸,眼睛看得见,
我这诗就活着,使你的生命绵延。
如何鉴赏外国诗歌?
第一,熟读外国文学史,各个流派的风格和艺术特征,要做到你看到时知道是哪一派,之后联系所学知识往进去扩充,第二,学习西方文论,和文学概论,这样保证你的鉴赏有条理理论。第三,买一本专门的外国诗歌鉴赏书,北大最好。
不管什么诗歌,外国诗歌或中国诗歌,古诗或现代诗,都要从 意象、感情、字词的锤炼、全诗的结构等几个方面去赏析。
外国诗歌尤其注重诗歌里的意象和结构,因为外国诗歌多用比拟的手法,往往一个细微的事物就代表或是隐喻了诗人特殊的感情,而要想读出这一点,就需要对诗歌的创作背景进行一定的了解。
因为诗歌是私密性的,只有诗人自己才最清楚想表达什么,因此要读懂诗歌,应先读读诗人的生平;至于结构,是因为外国诗歌特殊押韵方式,如AABB,ABBA等。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诗行最后一个重读音节上,叫尾韵。这是英文诗歌最常见的押韵部位。诗行中间停顿处的重读音节与该行最后一个重读音节押韵者,叫行内韵。如:Spring, the sweet spring, is the year’s pleasant king;Th
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
;后者平和舒缓,是愉快心情的表现。郭沫若在《论节奏》中说:情绪的进行自有它的一种波状的形式,或者先抑而后扬,或者先扬而后抑,或者抑扬相间,这发现出来便成了诗的节奏。所以节奏之于诗是它的外形,也是它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①关于音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And 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