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介绍:
新冠病毒科普知识20字?
2019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是2019年在人体中发现的冠状病毒新毒株。
该病毒症状一般为发热、乏力、干咳、逐渐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凝血功能障碍。该病毒已确认存在人传人现象,且潜伏期具有传染性,所致疾病没有特异治疗方法。
新冠肺炎的知识及预防
一、病源和临床症状:
首先我们要知道新冠病毒可能来源于野生动物,或为某种菊头蝙蝠,可通过接触物体、空气飞沫、粪口传播。潜伏期1-14天,多为3-7天,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但也有个别病例以消化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如轻度纳差、乏力、精神差、恶心呕吐、腹泻等;或以心脑血管症状为首发表现:如头痛、心慌、胸闷等;或以眼科症状为首发表现:如结膜炎等。但发热仍为主要症状,我们要高度重视。其次我们还要重视隐性传染源,就是患者已被感染,但还未出现相关症状,在这期间他也是可以传染给其他人。
二、临床诊断和分型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第五版诊断标准:
1.流行病学史
(1)发病前14天内有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其他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来自武汉及周边地区,或来自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
(2)聚集性发病。
(3)与新冠病毒感染者有接触史。
2.临床表现
(1)发热和/呼吸道症状(鼻塞、流涕、咽痛等);
(2)有肺炎影像学特征(早期呈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性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
(3)发病早期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或淋巴计数减少。
3.呼吸道标本或血液标本实时荧光RT-PCR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病毒基因测序与已知的新冠病毒高度同源。
三、就诊和日常防护的注意事项
(一)患者就诊须知
1.发热患者请到医院发热门诊就诊,严格遵守分检人员的指导和安排,并如实提供近15天外出或接触可疑人员的具体情况。
2.必要的相关检查需积极配合。
3.建议尽量行胸部CT的检查,以防漏诊。
(二)日常防护
1.最重要的一条:不要到处跑。
不管年前还是年后,钟南山院士始终强调减少出行,这不仅关乎自己和家人,也关乎整个社会。一定要外出时不要乘坐比较拥挤的公共交通车,建议步行或开车,逗留时间尽量缩短。宅在家时,应格外注意3个细节:通风:每日打开门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左右;天气好时,可以晒晒被子、衣服。洗手:回家后、做菜前、吃饭前、如厕后,应在流动水下用肥皂或洗手液揉搓30秒左右。饮食安全:处理食物时生熟分开,肉类充分做熟再吃;家庭实行分餐制或使用公筷。不要吃野味。
2.不要参加集会。
少出门、少聚会,是减少交叉感染的重要方法,尤其应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如商场、公共浴池、棋牌室、医院等。
3.出门戴口罩,不一定戴N95。
钟南山院士表示,戴口罩不一定要戴N95,医用外科口罩即可阻止大部分病毒进入呼吸道。普通口罩也能起到一定的隔离作用。如果口罩不够用,普通大众的口罩不必用一次换一次,可根据清洁程度延长使用时间。戴口罩时要把口鼻都完全覆盖住,并与面部贴合严实,尽量减少漏气情况。摘口罩时,不要抓着污染面,用手抓住系带脱离,扔到垃圾桶,不要到处乱扔。
4.学会正确洗手。
新型冠状病毒可通过接触传播,如果没有注意使双手沾上病毒,揉眼睛时就可能造成感染,所以一定要勤洗手。暂没有洗手条件时可用消毒湿巾擦拭双手。
疫情防控知识培训内容有什么?
疫情防控知识培训内容有:
一、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无症状感染者?
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以下简称无症状感染者)是指无相关临床症状,如发热、咳嗽、咽痛等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但呼吸道等标本新冠病毒病原学检测阳性者。无症状感染者可分为两种情形:
1、是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经过14天潜伏期的观察,均无任何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始终为无症状感染状态;
2、是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采样时无任何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但随后出现某种临床表现,即处于潜伏期的“无症状感染”状态。
二、无症状感染者通过什么途径发现?
目前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主动发现无症状感染者:
1、是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开展医学观察期间的主动检测;
2、是在聚集性疫情调查中开展的主动检测;
3、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传染源追踪过程中对暴露人群主动检测;
4、是对部分有境内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持续传播地区的旅行史和居住史人员开展主动检测。
三、无症状感染者有无传染性?
根据国家和部分省份开展的密切接触者监测数据,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存在二代病例续发,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个别由无症状感染者导致的聚集性疫情,有小样本量的研究显示无症状感染者呼吸道样本中的病毒载量与确诊病例没有太大差异。
综合目前的监测和研究,无症状感染者存在传染性,但其传染期长短、传染性强弱、传播方式等尚需开展进一步科学研究。部分专家认为鉴于无症状感染者的呼吸道标本能检出病原核酸,但由于无咳嗽、打喷嚏等临床症状,病原排出体外引起传播的机会较确诊病例相对少一些。
四、公众如何科学戴口罩?哪些情况下可以不戴口罩?
居家、户外,无人员聚集、通风良好。防护建议:不戴口罩。
处于人员密集场所,如办公、购物、餐厅、会议室、车间等;或乘坐厢式电梯、公共交通工具等。防护建议:在中、低风险地区,应随身备用口罩(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在与其他人近距离接触(小于等于1米)时戴口罩。在高风险地区,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
对于咳嗽或打喷嚏等感冒症状者。
对于与居家隔离、出院康复人员共同生活的人员。
五、口罩使用注意事项:
1、呼吸防护用品包括口罩和面具,佩戴前、脱除后应洗手。
2、佩戴口罩时注意正反和上下,口罩应遮盖口鼻,调整鼻夹至贴合面部。
3、佩戴过程中避免用手触摸口罩内外侧,应通过摘取两端线绳脱去口罩。
4、佩戴多个口罩不能有效增加防护效果,反而增加呼吸阻力,并可能破坏密合性。
5、各种对口罩的清洗、消毒等措施均无证据证明其有效性。
6、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和医用外科口罩均为限次使用,累计使用不超过8小时。职业暴露人员使用口罩不超过4小时,不可重复使用。
新冠防疫知识宣传内容有哪些?
新冠防疫知识宣传内容有:
1、病毒来、强防护,听指挥、不恐慌,信科学、不传谣。
2、生熟食品要分开处理,肉类蛋类要彻底煮熟。
3、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
4、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坚决战胜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
5、做好个人卫生防护,勤洗手,多通风,少揉眼。
6、科学防控疫情,文明实践随行。
7、人人皆防线,戴口罩、勤洗手就是美德的体现。
8、动员起来,科学预防,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
9、加强联防联控,构筑群防群治抵御疫情严密防线。
新型冠状病毒防疫知识有哪些?
一、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种病毒,因该病毒形态在电镜下观察类似王冠而得名。已知感染人的冠状病毒有6种,此次在武汉检出的病毒,是以前从未在人体中发现的新毒株。
二、人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后会有哪些症状?
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干咳、乏力,严重者可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性休克等。多数患者为中轻症,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
三、去医院就医需要注意什么?
就医时,应如实详细讲述患病情况和就医过程,尤其是应告知医生近期的武汉旅行和居住史、肺炎患者或疑似患者的接触史、动物接触史等。特别应注意的是,诊疗过程中应全程佩戴外科口罩,以保护自己和他人。
四、什么是密切接触者?
如发病病例(疑似和确诊病例)有如下接触情形之一者属于密切接触者:
1.与病例共同居住、学习、工作或其他有密切接触的人员。
2.诊疗、护理、探视、病例时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医护人员、家属或其他与病例有类似近距离接触的人员。
3.病例同病室的其他患者及其陪护人员。
4.与病例同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离接触人员。
5。现场调查人员调查经评估认为符合条件的人员。
五、公众如何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1.勤洗手。咳嗽、饭前便后、接触或处理动物排泄物后,要用流水洗手,或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进行手部卫生。
2.戴口罩。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能挡住大部分含有病毒的飞沫。
3.远离人群。尽量避免到封闭、空气不流通的公众场合和人群集中区,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屈肘遮挡口鼻。
4.生熟分开。处理生食和熟食的砧板、刀具要分开,不吃生的或没煮熟的奶类、蛋类、肉类食品。
5.不碰野味。避免在未加防护的情况下接触野生动物或活牲畜,不要吃野味以及光顾提供野味的餐厅。
6.开窗通风。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室内场所每日通风2次,每次半小时。
7.及时就医。有干咳、头痛、发热、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戴上口罩去就近定点医院或设有发热门诊的医疗机构就诊。
8.不要恐慌。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及时关注官方媒体发布的权威信息。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食品。5.不碰野味。避免在未加防护的情况下接触野生动物或活牲畜,不要吃野味以及光顾提供野味的餐厅。6.开窗通风。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室内场所每日通风2次,每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