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上县地震办公室位置-颍上国土局电话号码办公室电话号码

第三方分享代码
hacker 3年前 (2022-06-30) 黑客业务 301 2

目录介绍:

地震局下设几个部门

中国地震局设11个职能司(室)。

(一)办公室

组织全局性重大会议与活动;负责起草上报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文件;负责督促重要部署、领导批示及会议决定的贯彻落实;负责新闻宣传,指导地震系统新闻宣传工作,管理中国地震局网站;负责政务信息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负责局机关财务、国有资产工作,编制机关预决算,管理机关经费;负责局机关及指导京区单位安全保卫、消防、人防、房产、社会事务等工作;负责政务与震情值班、文电、电子政务、档案、信访、机要、保密、密码、信息安全、会议计划等工作。

(二)政策法规司

拟订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方针和政策;组织开展防震减灾事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指导地震系统开展政策研究;拟订相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承担有关规范性文件的审核工作;负责全局性重要文稿起草工作;推进依法行政;组织法制宣传教育、行政执法和法制监督工作;负责对地震部门行政许可事项实施的监督检查;承办有关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行政应诉工作;承担防震减灾法律咨询服务工作;管理地震标准化和地震计量工作。

(三)发展与财务司

负责国家防震减灾发展战略研究,组织编制国家防震减灾中长期事业发展规划;负责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改革;拟订发展与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和标准;负责预算、决算管理和基本建设管理;负责防震减灾重大专项和重点项目管理;负责监管专项资金和各类经费,组织财务稽察;负责国库支付和日常财务管理;负责国有资产管理和政府采购监管;负责防震减灾行业统计工作;负责监管国有资产经营性活动。

(四)人事教育司

指导地震系统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机构改革;组织编制防震减灾人才发展规划;拟订地震系统人事管理制度;负责地震系统干部队伍宏观管理及省级地震局、局直属单位领导班子及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承办局管干部的考核、任免、监督,参与巡视工作;负责系统参公人员管理;管理系统机构编制、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劳动工资、保险、奖励、人员招录、专技人员职称评聘和专家工作;指导省级以下地震工作机构的相应工作;负责公派出国留学人员选拔,管理干部因私出国(境);管理局属高等院校;负责局机关干部人事工作。

(五)科学技术司(国际合作司)

负责制订地震科技发展规划和政策;参与地震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地震科技创新;组织开展地震科学研究和科技基础性工作;组织管理重点地震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项目;指导局属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门重点实验室建设;负责地震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的管理;负责科技保密工作;协助科技委开展工作,承担科技委办公室日常事务;负责联系地震学会;归口管理学术期刊;归口管理地震科技外事工作;负责双边、多边及港澳台的交流与合作;负责组织协调国际会议、国际合作项目、智力引进、国(境)外破坏性地震快速反应和境外地震台网建设;牵头协调国际救援行动涉外工作。

(六)监测预报司

负责全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拟订全国地震监测预报和信息网络规划并组织实施;负责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确定和地震趋势判定,组织全国震情监视跟踪和重大震情会商;组织指导震后趋势判定和现场监测工作;负责管理地震预测意见;负责监测预报、信息网络系统的建设、运行与管理;负责地震烈度速报系统的建设、管理及烈度速报工作;管理火山活动、水库和海域地震的监测预测工作;负责全国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保护工作;承担境外台网建设、运行与管理;承担地震监测预报相关科技项目的实施、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

(七)震害防御司

指导全国地震灾害预测和预防;拟订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或者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审定地震小区划图;负责城乡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负责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监督管理,审定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负责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资质管理和人员职业资格管理;协同指导地震灾区重建;负责全国强震动观测台网建设和运行管理;负责管理震害预测工作,参与提出确定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意见;负责地震基础性任务探测和地震活断层探测管理工作;组织指导防震减灾知识的社会宣传教育;承担市县防震减灾工作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的职责;承担震害防御相关科技项目的实施、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参与地震灾害保险工作;负责联系中国灾害防御协会。

(八)震灾应急救援司

指导全国地震应急救援工作;承担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日常事务;管理国家地震应急预案;指导部门和地方地震应急预案建设;承办全国地震应急工作检查;负责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和地震灾情速报;管理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组织开展地震现场应急处置工作;负责地震灾害损失调查评估工作;指导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及社区地震搜救志愿者工作;管理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指导国家、地方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和救援训练基地建设;负责国内地震救援工作,承担境外地震救援任务的实施;承担联合国灾害协调和亚太人道主义合作伙伴任务的实施;承担地震应急救援相关科技项目的实施、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承担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重大事项联席会议办公室日常工作。

(九)直属机关党委

负责指导京区直属单位和局机关党的建设;受党组委托,指导京外单位党建工作;承担地震系统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局党组民主生活会和中心组学习的服务保障工作;负责宣传、统战工作;指导党组织配合行政领导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稳定工作;领导直属机关纪律检查工作;领导直属机关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工作;管理中国地震局党校。

(十)监察司

组织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检查局属单位在遵守和执行法律法规、国务院的决定命令和中国地震局重大决策中的问题;监督局司级干部遵守党纪、政纪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情况;受理对局司级干部违反党纪、政纪行为的控告、检举;调查处理局司级干部违反党纪、政纪的案件;受理不服纪律处分决定的申诉;对局属单位预算执行、决算及重大项目等进行审计监督;对局管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

(十一)离退休干部办公室

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拟订地震系统离退休干部管理规章制度;指导检查局属各单位离退休干部工作;承担局机关离退休干部的管理、服务工作。

安徽合肥最近会发生地震吗?

现将1904年以后有宏观考察的4级以上地震情况分述如下(凡未注明出处的地震等烈度线图及其烈度区面积,均经过重新校核、修正):

一、1917年1月24日霍山6.25级地震

发震日期:民国 六年旧历正月初二日。

发震时刻:08时48分12秒。

震中位置(宏观震中):北伟31.3°,东经116.2°。极震区包括霍山、黑石渡、落儿岭、烂泥坳等地区。

震中烈度:八度。

震害情况:中华民国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民国六年一月至三月地震调查报告》:此次地震“震力自下而上,屋瓦揭飞,墙壁倾颓,山石崩坠,声如雷鸣。全境人民以死伤闻者约及数十,最烈之处在西南乡之落儿岭。”

《申报》1917年3月19日载:“城厢市镇,房屋倒塌甚多,压毙人民亦不少,全县恐慌。其灾情最重地方,如英霍交界之鹿吐石铺,有群山峡涧,涧烈数十丈,山中巨石不时滚落,打破附近民房甚多,压毙人民数十。……其余诸佛庵、桃源口等处,均受灾重,甚有炊爨时,屋被震倒,遂致火起延烧,不敢抢救者。”表2—2安徽省现代地震目录

(1904—1985年Ms≥4.01970—1985年Ms≥3.0)

序号年代发 震 时 间震中位置月日时分秒北纬东经地点震级(Ms)烈度深度精度11917年12408481231.3°116.2°霍山6.25八121917年22210124231.3°116.3°霍山西南5.7531934年31808164431.0°116.4°霍山、潜山间541954年61710083931.6°116.6°合肥、六安间5.25六351960年81123045331.5°117.8°巢县461962年71220462631.3°117.5°庐江东4五371963年31319322230.5°117.0°安庆附近4.25481965年31504181433.5°117.3°固镇西北4五391966年72715331732.5°117.7°定远4五2101967年3302250130°54′117°40′铜陵附近4.21111967年71117154231°47′118°20′马鞍山4.6六1121969年22807293533.1°116.1°利辛西南4.2五2131969年4213213132.8°115.8°阜阳、阜南间4五2141970年5915374031°00′116°24′岳西3.63151971年21171931°22′116°08′霍山3.53161971年316230730°36′119°18′广德3.22171971年713130433°36′117°42′灵璧3.33181971年121104580831°21′116°13′霍山3.02续表序号年代发 震 时 间震中位置月日时分秒北纬东经地点震级(Ms)烈度深度精度191972年31607113430°48′116°52′桐城徐河3.51201973年3712305031°23′116°12′霍山落儿岭3.151211973年31116324731°22′116°11′霍山落儿岭4.371221973年31116400831°22′116°10′霍山落儿岭3.281231973年31122310831°23′116°10′霍山落儿岭3.281241973年31215214931°23′116°11′霍山落儿岭3.381251973年31216210831°23′116°10′霍山落儿岭4.071261973年82711285631°05′117°32′无为郑河3.0271973年92211532533°35′116°31′濉溪临涣4.0五10281974年91819024132°27′116°02′霍邱代店3.0291974年111900583030°18′118°24′旌德朱庆3.0301976年52208161931°58′116°19′六安丁集3.1101311976年61421294431°58′117°30′肥东梁园3.013321976年83004125032°30′117°01′长丰曹庵3.6191331976年112704190832°20′117°52′定远永宁集3.112341979年3215182333°11.′4117°24.′8固镇连城3.2121351979年3215201333°11.′3117°24.′9固镇连城5.0六111361979年3412101833°11.′9117°23.′3固镇连城3.591371979年3705080130°45′119°19′广德梨壁山3.325续表

序号年代发 震 时 间震中位置月日时分秒北纬东经地点震级(Ms)烈度深度精度381979年32320580333°11.′3117°25.′5固镇连城3.071391979年53110404433°10′.0117°26′.6固镇连城3.2151401979年61421311033°11′.0117°26.′0固镇连城3.071411981年123018402233°11′.2117°23′.7固镇于庙3.0111421982年927103727.931°35′.5116°32′.1六安杨公庙3.8111431984年121221147.531°22′.5116°12.′5霍山落儿岭3.2101441984年125094112.431°59.′7116°16.′0霍邱吴阳3.0151451984年925042051.431°35.′0117°30.′0巢县三户梅3.5161461985年510094357.531°36.′0116°33.′6六安杨公庙3.551471985年96040121.730°54.′4115°57.′5岳西上古坊3.21

1954年中国科学院中南区地震调查工作组霍山小组调查资料手稿:“正月初二早晨地震,自西向东北,山摇树摆,路上行人立足不定,鸡飞狗走,猪牛惊窜奔鸣,塘水震荡,游鱼飞跃,锅台及间墙亦有倒塌者。尤以县之西南境为最烈,如黑石渡、诸佛庵、鹿吐石铺、佛子岭等区,山崩地裂,岩石崩坠,墙倒屋塌,压伤人畜者有之。”

1971年3月10日武汉地震队赴霍山地震考察队的《霍山县一九一七年地震强震区调查报告》:“霍山地震极震区的地震烈度为八度。在霍山县落儿岭公社所辖烂泥坳至黑石渡一线呈北东向分布(图2—6)。其范围包括黑石渡、落儿岭、鹿吐石铺、古桥畈、马家岭、百步街、烂泥坳、汪家铺、半竹园、清潭沟等地区。在本地区内,陈旧的房子都倒塌了,掉砖掉瓦普遍存在,甚至较好的房屋也歪斜,墙上裂缝,锅台几乎无完好者。落儿岭、鹿吐石铺、烂泥坳、黑石渡等地道路普遍发裂,且有冒水冒沙现象。落儿岭、鹿吐石铺一带山石裂缝,甚至出现山崩,落儿岭鸟龟峡的“垮石崖”就是这次地震的山石垮落形成而得名的。地震使河水、田水普遍起波浪、变深,鹿吐石铺一口井地震后干涸,甚至一年后也没有井水。由于房倒屋塌和山石崩落,本地区共打死十余人,受伤的人就无法统计了。”

1984年六安地区地震局管玉艺的《关于一九一七年霍山6.25级地震考察》:极震区等震线“呈长轴为北东向椭圆”,“极震区面积为236.4平方公里”,“累计死亡人数为36人”。极震区外震害情况:霍山县城关:“部分无依持之土墙及砖砌空心隔墙因震动而倒塌,曾有人受伤。厨房内烟囱大部分倒塌,锅台亦有震裂。……文峰塔……底部石造一层各面均有裂缝。街上倒了一些房子,土墙多倒塌。”(中国科学院中南区地震调查工作组霍山小组调查资料手稿,1954年)

安庆:“满城屋宇动摇,东门外之江岸亦崩塌数丈。”(《申报》,1917年1月28日)

金寨:“震时有的屋瓦掉下……部分土墙有倒塌的。”(中南区地震调查工作组调查资料手稿,1954年)

六安:“一般房屋除尾面较陡、檐口瓦片间有坠落者外,无其它损毁。”(中南区地震调查工作组调查资料手稿,1954年)

武汉:“震时房屋动摇,砖瓦有坠落者。凡建筑弗固之屋,遇险者颇多,曾压毙数人。”(南通军山气象台《民国六年第一季度报告·附录三》)“房屋倒坏者约十余户”,“高墙震绽者有之,倒塌者不下数十处。”(上海《民国日报》,1917年1月27日和2月2日)“省垣(武昌)方面,督军署后塌屋一栋,大朝街倒墙者二家,塌屋者一家,武胜门外塌屋三家,宾阳门外洪山街塌屋一栋。汉口方面,何家墩塌屋一栋,沿江岸亦塌屋数处,桥口倒墙者亦有二、三处。……刘家庙附近之蓬户倒塌数家,……汉阳高洪桥地方,亦簸塌古墙一堵,并压毙四人。”(《申报》,1917年2月2日)

罗田:“一祠堂牌楼震倒一角,朽旧房子倒2间,一旧檐墙裂缝(长5尺、宽2寸)。”(顾功叙主编)《中国地震目录》,第214页,1983年)

麻城:“房屋有倾倒者。”(《农商公报》第3卷第35期,1917年)

蕲春:“屋瓦间被震落,天主堂东墙被震裂缝。”(《中国地震资料年表》,1956年)

鄂城:“东门外年久失修的塔震垮一块。”(顾功叙主编,《中国地震目录》,第214页,1983年)

浠水:“屋瓦有震落,一老砖墙裂缝宽4—5寸。”(顾功叙主编,《中国地震目录》,第214页,1983年)

大冶:“教堂东墙震裂宽9寸,长2丈,华济水泥厂之院墙倒塌2丈多。”(顾功叙主编,《中国地震目录》,第214页,1983年)

阳新:“县属大鸡山煤矿被震塌矿山三十余丈,有工匠四十余人埋入坑内,山上公司办事处亦被震倒,毙司事工役数人。”(《东方杂志》,第14卷,第3号,210页,1917年)

扬州:“倒坏房屋十数家,并有一小儿被压几死。……震倒草房数处。”(《申报》,1917年1月29日)

此次地震有感面积很大,据当时对地震图计算所得如下:烈度面积(平方公里)

七度以上者27500

三度以上者58500(《农商公报》,第3卷第35期,1917年)

地震“震动范围延及鲁、苏、皖、豫、浙、赣、鄂、湘八省,面积约六十万平方公里。”翁文灏《近十五年中国重要地震记》,载《东方杂志》第20卷,第16号,第148页,1923年8月)

“潜山、太湖、宿松、太和、黟县、芜湖、全椒、寿县、霍邱、舒城、安庆、怀宁、合肥、桐城、望江、庐江、巢县、无为、滁县、来安、和县、歙县、休宁、祁门、宣城、泾县、太平、旌德、贵池、铜陵、石埭、东流、秋浦(属至德)、天长、亳县、凤阳、颍上、蒙城、含山、南陵。

河南省之光山、正阳、商水、信阳、商城、罗山、确山、汝南、沈丘、桐柏。

江苏省之高淳、镇江、宿迁、南京、浦口、溧水、丹阳、金坛、无锡、江浦。

湖北省之黄岗、新洲、英山、应山、嘉鱼、通城,汉川、孝感、黄安、黄梅、安陆、云梦、应城、襄阳、钟祥、京山、荆门、江陵。

江西省之南昌、婺源、德兴、宜丰、新建、戈阳、修水、九江、奉新、德安、瑞昌、玉山、余干、都昌。

浙江省之杭州、富阳、新登、安吉、衢县、常山、开化、分水。

湖南省之岳阳、湘阴、南县等县均有感。最远记载达450公里。”(顾功叙主编,《中国地震目录》,第215页,1983年)

二、1917年2月22日霍山5.75级地震

发震日期:民国六年旧历二月初一日。

图2—71917年1月24日霍山地震图(中华民国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制)摘自1985年谢硫寿主编《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第四卷(上)发震时刻:10时12分42秒。

震中位置:北纬31.3°,东经116.3°。

此次地震因系1月24日6.25级地震的余震,震中烈度难以确定。

震害情况:霍山:“隆然有声,霍山、麻城、罗田诸县境内房屋,率多倾倒,感震之地延及数省,广至四十余万平方公里。”(《东方杂志》,第20卷,第16号,148页,1923年)

武汉:“至房屋经此一再震动,墙垣炸裂者甚多,倒塌者间亦有之,如省垣望山门正街徐水源水烟店刨烟房己塌,幸屋矮料小,仅伤三人,并不甚重。武胜门外下新河地方,亦塌小屋三椽。”(《申报》,1917年3月2日)

湖北京山:“该县东乡马家口有村……二月一日(旧历)地震,霹雳一声,村落分为两段,从中现出巨孔,深约二丈有奇,孔内寒气侵人,莫敢探视。当炸裂时,并倒屋四间,打伤男女大小七人云。”(《申报》,1917年3月11日)

民国六年《农商公报》第35期载:二月二十二日地震范围较前次稍隘,据地震图计算所得如下:烈度面积(平方公里)五度以上者47000三度以上者390000图2—81917月2月22日霍山地震图(中华民国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制)摘自1985年谢毓寿主编的《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第四卷(上)

中华民国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民国六年一月至三月地震调查报告》中2月22日地震调查表记载:怀宁、桐城、太湖、潜山、庐江、休宁、贵池、铜陵、石台、凤阳、颍上、蒙城、泗县、合肥、太和;江西之九江、都昌;湖北之麻城、黄梅、英山、云梦;江苏之浦口均有感。

(图中烈度系按罗西及福来氏之法,计分八度。)三、1934年3月18日霍山、潜山间5级地震图2—91934年3月18日霍山、潜山间地震摘自1980年上海市地震局《苏浙皖沪地震目录》发震日期:民国二十三年旧历二月初四日。

发震时刻:08时18分12秒。

震中位置:北纬31.0°,东经116.4°。

此次地震当时未进行实地调查,震中烈度无法确定。

1934年3月21日上海《新闻报》载:此次地震“震源约在安徽霍山、潜山间折断层,深度三、四十公里,震央(即震中)既偏在山地又震度弱,不致酿成灾害损失。”

四、1954年6月17日合肥、六安间5.25级地震

发震时刻:10时08分39秒。

震中位置:北纬31.6°,东经116.6°。

宏观震中:北纬31.8°,东经117.2°。

震中烈度:六度。

震害情况:合肥:房屋有个别倒塌或损坏,浇好之水泥往裂缝。

六安:城南一小学倒墙二堵。

金寨:破旧房屋倒塌二间。

霍山:震倒破旧瓦墙一堵,草房一间。

铜陵:震倒破瓦房一间。

舒城:震倒一堵破墙。

贵池:震塌房屋一间。

湖东(今枞阳):震塌砖墙二处。

当涂:倒塌墙一堵。

巢县:震倒一土地亩,倒墙一堵。

和县:原已倾斜的宝塔震倒大半。

无为:年久失修的旧草房二间被震倒,旧墙裂缝,田圩溃破。

凤阳:倒塌房屋二间。

太平:倒朽旧房屋一间。

含山:马太乡圩坝崩坏几个。

寿县:旧房墙壁裂缝约2公分。

麻城:一土坯房裂开一尺宽,卫生院房屋有裂缝。

旌德:倒塌房屋四间。潜山:震倒区政府房屋一间。图2—101954年6月17日合肥、六安间地震摘自1970年李善邦主编的《中国地震目录》蚌埠:屋墙裂缝或倾斜。

波及面积相当大,有记载的如下:

淮南、芜湖、安庆、霍邱、肥西、岳西(已开裂之墙倒)、桐城、青阳、至德、太湖泾县(破屋掉瓦片碎上)、南陵、郎溪、宣城庐江、全椒、滁县、肥东、嘉山、濉溪、五河、怀远、灵璧、宿县、泗县、宁国、绩溪休宁、歙县、石埭、阜南、凤台、蒙城、阜阳、临泉、颍上、太和、界首;湖北省之英山、武汉;河南省之商城,江苏省之盱眙、宿迁、睢宁、泗洪、泗阳、高淳、江浦、南京、溧水;浙江省之昌化均有感。”(顾功叙主编,《中国地震目录》,第42页,1983年)

五、1962年7月12日庐江东4级地震

发震时刻:20时46分26.0秒。

震中位置:北纬31.3°,东经117.5°。

震中烈度:五度弱。

1985年巢湖地区地震局《庐江白湖4.0级地震考察报告》表明,此次地震的宏观震中在庐江白湖农场姥山大队,与仪器记录所定震中基本相符。震中区近似椭圆形,走向北西,长图2—111962年7月12日庐江东地震轴22公里,短轴15公里,面积约259平方公里。

震中区室内外大多数人有感,屋架、门窗和碗橱碰响,尘土下落,土墙裂缝。地震时伴有地声,象滚雷一样嗡嗡声,河里浪涛拍岸,船摇晃。

六、1965年3月15日固镇任桥4级地震

发震时刻:04时18分14.0秒。

震中位置:北纬33.5°,东经117.3°图2—121965年3月15日固镇地震震中烈度:五度。

1986年蚌埠市地震局《1965年3月15日固镇任桥4.0级地震考察报告》:此次地震的宏观震中在任桥车站和老任桥集之间,震中区近似椭圆,方向北东东,长轴8公里,短轴5公里,面积约31平方公里。

地震时有轰轰隆隆声,群众普遍有感。邮局总机自动掉牌,床摇动,碗橱晃动作响,屋顶掉坷垃。

七、1966年7月27日定远4级地震

发震时刻:15时33分17.0秒。

震中位置:北纬23.5°,东经118°2′。

震中烈度:五度。

1966年7月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定远地震调查组《安徽省定远县1966年7月27日地震趋势调查报告》:此次地震的宏观震中在定远城东附近,震中区近似椭圆,方向为北东,长轴10公里,短轴5公里,面积约39平方公里。四度区形状和方向与震中区类似,其长轴50公里,短轴32公里,面积约1256平方公里。

地震时伴有声如雷,震中区室内大多数人有感,房屋摇动,碗俱碰响,人站立不稳,感觉头昏,午睡者惊醒,开会者跑出屋外。城关一草房毛竹椽于折断商根,老房掉土。

八、1967年7月11日马鞍山4.6级地震

发震时刻:17时15分42.0秒。

震中位置:北纬31°.47′东经118°20′。

震中烈度:六度。

震源深度:12公里。

1967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1967年7月11日安徽马鞍山采石地震调查总结报告》和1985年11月马鞍山市地震局《安徽马鞍山4.6级地震震中烈度特征以及发震构造的初步析》:此次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马鞍山市区采石附近,震中区呈椭圆形,北东向,长轴20公图2—131966年7月27日定远地震里,短轴11公里,面积约173平方公里,其范围:东至小梁塘、后上湖、霍里、李村、兴和、大石岗;西至长江边江心州大闸;北至和尚港、黄塘、铺头、上庄;南至兴焕、杨家山、阳湖街、烟墩山、谢家。五度区形态、方向与六度区相似,长轴75公里,短轴45公里,面积达2649平方公里。

此次地震,震中区房屋建筑遭受轻微损坏,个别达到破坏程度。马鞍山市矿内家属宿舍图2—141967年7月11日马鞍山地震屋顶烟囱约倒塌30%左右,几座楼房有裂缝,顶棚灰皮掉落;采石镇房屋普遍掉土,有几处墙裂缝,宽0.5—5厘米不等,倒塌墙头约四、五处,有一木架房碎砖山墙部分倒垮下。

地震时,江边“老鹰窝”悬崖处山崩,砸死一老人;居民区房屋烟囱倒塌,砸伤数人。

五度区内差不多所有人都有感,人们惊慌跑出屋外;房屋摇晃,普遍掉土,个别屋顶、烟囱掉砖,亦有已坏的碎砖墙倒垮部分。

此次地震,河塘水翻腾起浪,沟渠水面翻花冒泡,还出现树木倾伏、钢轨扭动、岩崩和小滑坡等现象,同时伴有地声、地光。

地震的有感范围较大,据当时不完全统计,南京以及江宁、江浦、含山、无为县等地均有感觉。

九、1969年2月28日利辛4.21级地震图2—151969年2月28日利辛地震发震时刻:07时27分35秒。

震中位置:北纬33.1°,东经116.1°。

震中烈度:五度。

1985年10月阜阳地区地震局《关于利辛Ms14.2级、阜南Ms14级两次地震的宏观调查报告》:此次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利辛胡集附近,震中区形似椭圆,方向北西,长轴25公里,短轴12.5公里,面积约245平方公里。震中区室内睡觉者从梦中惊醒,房笆响掉土,门鼻响,床、碗柜晃动,山墙呈波浪形上下颠簸,人们惊慌跑出室外;室外沟水翻动,大多数人有感。

四度区面积约517平方公里。区内房笆响,掉土;室内大多数人有感,床动,门鼻、碗俱碰响;室外部分人有感,沟水向两边沟壁撞击。

十、1969年4月2日阜阳、阜南间4级地震

发震时刻:13时21分31秒。

震中位置:北纬32.8°,东经115.8°。

震中烈度:五度。

1969年4月,国家科委阜阳地震工作小组《安徽阜阳地区阜南地震调查简报》和1985年10月阜阳地区地震局《关于利辛Ms14.2级、阜南Ms14级两次地震的宏观调查报告》表明,阜南4级地震后9分钟,即13时30分26.5秒,原震中位置又发生一次3.75级地震。

4级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阜南田集一带,与微观震中(阜阳王店)相差25公里。震中区呈北北东走向椭圆,长轴10公里,短轴8公里,面积约63平方公里。震中区房顶掉上,门、房碰响,油瓶晃倒,多数人惊慌跑出室外。

四度区形似椭圆,长轴50公里,短轴30公里,面积约1177平方公里。区内房笆掉土,室内大多数人有感,床,椅动,门鼻、碗碰响,个别人跑出室外;沟、塘水向两岸撞,室外人感觉不明显。

十一、1973年3月11日霍山4.5级地震

发震时刻:16时40分08秒。

震中位置:北纬31°22′,东经116°11′。

震中烈度:六度。

震源深度:6公里。

1973年10月安徽省地震队业务组《1973年3月霍山地震工作小结选编》:此次地震为震群型,4级以上地震共3次:3月11日16时32分,4.3级;16时40分,4.5级;3月12日16时21分,4.0级。自3月4日至24日,该区共记录到0级以上地震520余次。其中,绝大多数为1.0级左右小震,2.0—2.9级地震27次,3.0—3.9级地震3次,参见表2—2和表2—6。上述大部分地震集中在北纬31°22′—31°29′、东经116°09′—116°12.5′、面积约48平方公里的小范围内,震源深度为5—10公里。两次震级最大的地震震源机制解参数如表2—3。

4.5级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霍山诸佛庵、落儿岭一带,与微观震中一致。六度区包括三个地段:其一在落儿岭、松山寨、烂泥坳、茅山林场等地,约呈三角形状分布,其二在诸佛庵、小堰口附近,呈东西向狭长分布;其三在霍山县城关区附近。

1973年8月南京地震大队、安徽省地震队《1973年3月安徽霍山地震宏观调查报告》表明,霍山4.5级震群时,霍山县城、诸佛庵区和三线工厂均受到轻重程度不同的损坏。红星、江北、东风、皖西和皖化五个机械厂的个别厂房有轻微裂缝,尤以红星厂306库为甚;宿舍裂缝严重,剪切斜裂缝和弯曲水平裂缝又宽又长,甚至错动,掉砖掉瓦也较普遍。霍山县银行及百货公司房屋震裂较严重,大礼堂、电影院、新华书店及单层空斗墙宿舍有不明显裂缝。诸佛庵区一些年久失修的老旧房隔墙被震裂,一些民房也有墙裂或掉灰现象。

五度区形态呈椭圆形,北北东向,长轴37公里,短轴25公里,面积约726平方公里。

霍山4.5级震群由于震源浅,绝大多数0.6级以上地震均有感并伴有地声。4.5级地震的有感范围较大,除霍山、金寨、六安南部外,舒城、桐城以及湖北的武汉、英山,江西的瑞昌等地均有感。

十二、1973年9月22日濉溪4.0级地震

发震时刻:11时53分25秒。

震中位置:北纬33°35′,东经116°31′。

震中烈度:五度至五度强。

震源深度:10公里。

此次地震后还记录到14次0级以上的余震,其中0.1—0.9级地震9次,1.0—1.9级地震5次,最大的为1.6级。

4.0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参数见表2—4。

1973年10月安徽省地震队《1973年9月22日濉溪县地震宏观调查报告》:此次地震的宏观震中在濉溪县临焕一带,与微观震中基本一致。震中区呈北北东走向的狭长椭圆,区内房屋有轻微破坏,张陈庄一牛房屋顶坍塌,濉溪县城关两户民房东墙及屋檐砖瓦被震落部分,徐楼中学一教室屋架被震折,涡阳县石弓集有两间破旧牛棚也被震塌。震时还伴有低沉、闷雷似的地声。表2—4濉溪4.0级地远震震源机制解参数表发震日期发震时刻震 中 位 置北纬东经震级(Ms)震源深度(km)节面Ⅰ节面Ⅱ走向倾向倾角走向倾向倾角1973年9月22日11时53分33°35′116°31′4.01083°NNW85°176°〖〗NEE65°P轴T轴B轴XAXB方位角仰角方位角仰角〖〗方位角仰角方位角仰角方位角仰角矛盾比(%)精度估计37°23°133°12°251°65°〖〗86°25°353°8°22Ⅲ

此次地震有感范围较大,淮北市、萧县、涡阳、蒙城以及江苏的徐州,山东的枣庄市均有感。

十三、1979年3月2日固镇5.0级地震

发震时刻:15时20分13秒。

震中位置:北纬33°11′.3,东经117°24′.9。

震中烈度:六度。

震源深度:11公里。

1979年安徽省地震局《1979年3月2日固镇5.0级地震技术总结》:这,次地震为主震—余震型序列,主震前两分钟记录到一次3.2级地震(参数:15时18分23秒,北纬33°11′.4,东经117°24′.8,震源深度12公里)。自1979年3月2日至12月31日,共记录到0级以上地震89次,其中,3.0—3.9级地震4次,2.0—2.9级地震4次;序列震中分布面积为6.5平方公里,震源深度为5—15公里。序列中所有3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参数见表2—5。

5.0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固镇于庙一带,与微观震中一致。震中区呈不大规则的矩形,近东西走向,长轴13公里,短轴7公里,长短轴比约为2:1,面积约91平方公里。震中区震感强烈,人们从室内惊慌奔出,有程度不同的晕眩感,站立不稳,个别骑自行车者摔倒;房屋、树木和电线杆剧烈摇晃,家具移位,货架与桌子上的杯、碗、瓶等物被震倒或震落在地上;杯、盆中水剧烈震荡,甚至溅出,河塘水面起波;有的叉土墙出现小裂缝,墙外表抹泥层局部剥落;施工质量差的砖石建筑的结构薄弱部位出现裂缝;少数山墙、高门墙、纵墙、砖柱出现裂缝;破旧老房少数墙壁坍塌,坑房烟囱多数倒塌,民房烟囱少数倒塌,多数出现掉砖或顶部扭损,屋瓦滑落,屋脊砖与商侧座砖多被震落;双曲拱桥腰拱顶部和侧墙产生裂缝和裂纹。震中区有四人被屋顶震落的砖瓦土块砸伤。

五度区也呈一不规则的矩形,长轴42公里,短轴13公里,面积约312平方公里。室内所有人和室外大多数人有感;架上器物有的倾倒或落地,有的悬挂物被震落;屋架、门、窗“嘎嘎”作响,泥灰从房顶和墙上等处震落;老旧民房原有裂缝扩大;民用烟囱普遍掉砖,压脊或座砖也有的被震落,屋瓦有溜动现象。

详见图2—19。

5.0级地震及3.2级前震和最大余震(3.5级)时均伴有闷雷似的地声。

5.0级地震的肩感范围较大,北到山东临沂、滕县,南达桐城、芜湖,东南抵江苏之镇江,西北止于河南商丘。整个有感范围近似呈一南北向的椭圆,半径平均约200公里,面积达12万多平方公里。

县政府地震应急演练防灾减灾办公室要怎么做

某中学学校“防灾减灾日”活动方案为认真做好全国第一个“防灾减灾日”和我校防汛救灾活动,有效增强全体师生防灾意识,不断提升应急能力,确保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县委县府及县教委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按照“校长负责、突出重点、快速反应、主动配合、有效防范”的原则,坚持宣传与演练并举、预防与处置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强化宣传教育、预防控制、预案管理、应急处置、救援保障建设,完善网络、健全机制、强化基础、提升能力,形成政府主导、学校协调、军地结合、社会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二)工作目标。预防控制能力、预案管理能力、应急处置能力、应急保障能力有效增强,全体师生应急知识和自救能力明显提升,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大幅降低,全体师生财产安全进一步得到保障。 二、工作机构和职责 (一)成立领导机构。我校成立“防灾减灾日”和防汛救灾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临小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执行县教委、镇党委、政府的各项指令,领导、指挥、部署、协调“防灾减灾日”和防汛救灾各项工作,落实宣传教育、应急预案、物资准备、...

读报纸或进行社会调查,摘录或写一则表现当代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闻,

王瑛:女,回族,(1961年11月~2008年11月27日)王瑛,女,回族,1961年11月出生于四川省阿坝州小金县,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198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7月参加工作。

王瑛同志1982年7月毕业于西南民族学院畜牧系;1982年8月至1986年3月在原巴中县畜牧局工作;1986年4月至1987年4月在原巴中县整党办工作;1987年5月至1994年4月在原巴中市纪委工作,历任纪委委员、信访室副主任、纪委常委;1994年5月至1997年11月在原巴中地区纪委工作,任信访室主任;1997年12月至2000年1月在中共南江县委工作,任县委常委、县直工委书记;2000年2月至2001年2月任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2001年3月至2002年7月任县委常委、组织部长;2002年8月至2006年11月任县委副书记、县纪委书记、县总工会主席;2006年12月至2008年11月任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王瑛同志系省第八次党代会代表,市第一届、第二届纪委委员。

王瑛同志生前曾先后多次荣获上级表彰:

2002年10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表彰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

2003年被巴中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巴中十年创辉煌”劳动模范,被省纪委、省监察厅表彰为“办案先进个人”。

2007年1月被中央纪委、人事部、监察部表彰为“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标兵”。

2008年11月27日,党的好女儿,领导干部的楷模--南江纪委书记王瑛同志在赴重庆治病途中,不幸逝世。

王瑛在思考纪检监察工作服务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创造性地提出了简称为“五个零”的王瑛工作法。即:建立投诉中心,为民服务零距离;召开专题听证会,干群关系零隔阂;开展“三最佳”创评,监督监察零空档;评选诚信先进,再塑形象零起点;实行投诉查结制,案件查处零搁置。

(1)独特的王瑛工作方法

通过开展“五个零”的活动,南江的投资环境大大改善,2003年以来,先后有15多个省市的50多家客商来南江投资兴业,总投资达到6个多亿。

(2)坚强的人格魅力

记者在采访王瑛书记的生前好友时,发现许多人都用一个相同的词来描述王瑛,那就是----坚强。作为王瑛的上级,巴中市纪委副书记雷超这样评价她:作为一个女性,她却有着令人佩服的果断和理性;她体弱带病,却有着顽强不屈的精神和毅力。王瑛的坚强超乎她身边所有人的意料,朋友们因此形象地把她称为“铁骨”。

(3)对他人无尽的关爱

王瑛是一个十分具有爱心的人。在生活中,王瑛象对待亲人一样关心机关干部职工,心里更装着山区的老百姓。资助家境贫寒的黄霞上大学。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爱戴。2008年11月底,当听闻王瑛书记去世的噩耗后,数名背二哥(从事搬运工作的苦力)赶赴巴中,代表数百名南江背二哥,在灵前打出“王瑛书记,一路走好”的标语,感动了无数巴中人。

======================================================================

雪山之巅铸警魂——追记四川成都大邑县交警谭东

1月11日上午,成都市大邑县西岭雪山脚下的金土坡公墓寒意浓重。这个冬天的第一场雪静静飘落,千年雪山一片圣洁。

“冰封雪冻禁不住,唯有热血暖人间”、“军警生涯赢口碑,孝子慈父好丈夫”……一个个花圈,一副副挽联,寄托着人们的哀思,讲述着一位英灵的故事。

人民的好警察,西岭雪山的好儿子,大邑县交警大队事故预防处理中队西岭执勤组民警谭东走了。

时间定格在2009年1月5日23时45分。45岁的谭东因感冒和劳累过度突发病毒性心肌炎倒在了工作岗位上,离开了他挚爱的警察事业。

在为谭东送葬的人群中,有被他处罚过的违章驾驶员,有被他从交通事故死亡边缘救起的群众,有被他资助过的孤寡老人。遗像上,谭东警服上深蓝色的肩章,已经被西岭的风雪浸成了灰白色。他就这样把自己铭刻在了巍巍雪山之巅,铭刻在了雪山百姓的心里。

生命中的最后7天,顶着高烧连续工作

“娃娃后天就要放假回家了,张罗几个她爱吃的菜,收拾下床铺。等她回来了我们一起去买年货。”1月4日,谭东打给妻子汤静的最后一个电话,带着重重的鼻音,伴着剧烈的咳嗽。

1月5日,是谭东和搭档杨杰在西岭镇执勤3天轮岗的最后一天。和往常一样,谭东清晨6时起床,跑操,然后开车巡逻西岭雪山前后山主要干道往返近100公里。

当晚,回到执勤点宿舍的谭东感到格外疲惫。其时,他已经顶着高烧连续工作了一个星期。晚上8时刚过,谭东便沉沉睡去。这一觉,他再也没能醒来。

军人出身的谭东有着一副好身板。战友们谁也没有想到,那个每天清晨陪他们跑步、风雪中像路标一样屹立的谭东,会这样悄无声息地离开人世。

这场意外的告别,原因要从一周前说起。

2008年12月29日,还有两天就是新年。但对于谭东和他的西岭交警执勤组来说,这却是一年中最为忙碌的时刻。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西岭雪山别样风光,每到元旦春节,这里游人如织。西岭执勤组职责范围内50多公里的盘山公路,车流量大,路况复杂。为保障这段旅游要道在高峰季节的安全畅通,连续4年,谭东和他的3名同事除夕夜都是在执勤点度过。

当晚,下起了小雨,山中雾气弥漫,气温只有零下5摄氏度。西岭雪山旅游开发公司员工祝林驾车回家途中,不慎在西岭镇附近的桥头冲下了河滩。当谭东和同事杨杰接到群众报警赶到现场时,从车中跌入河渠的祝林,已被湍急的河水冲出200米开外。

祝林抓住渠堤上垂落下的树根,随时可能被湍急的河水再次冲走,生命危在旦夕。

危急关头,谭东向祝林大喊:“我是警察,坚持住,我来救你!”话音未落,谭东顾不上脱掉衣服,便纵身跳进冰冷刺骨的河水中。

水很快淹到谭东的脖子。他艰难地游到已经意识模糊的祝林身旁,将麻绳绑在其腰间,双手奋力托起他的身体……在岸上群众的协助下,经过10多分钟的努力,祝林终于被救上了岸。

回到执勤点,换下湿透的警服,谭东再次出警,处理另外一起交通事故,直到次日凌晨。

第二天早上,谭东发起了高烧。“老谭啊,铁打的身体也需要保养,你可要注意啊。”医生劝他输液住院。“组上还有年轻的同志,就让他们顶你两天班吧。”妻子劝他回家休息。

但是,谭东的心中,牵挂着百里山路的交通安全,牵挂着周围480平方公里群众的安危。“谁没个感冒发烧的,这两天山上雪好,游客正多,我怎么走得开?”打了一支退烧针,谭东回到工作岗位。

在西岭执勤点工作几年来,只要在山上值班,每到晚上9时,谭东总会给妻子打电话报平安。而2009年1月5日那个寒冷的夜晚,汤静没有接到那个熟悉的电话……

车毁人伤的危难时刻,托起生的希望

跪在谭东的灵堂前,西岭镇沙坪村村民任宣志夫妇久久不愿离去。

2007年11月2日,任宣志乘坐的农用车在苦胆岗一处急弯路段连人带车栽下山崖。谭东第一时间赶赴现场。

翻车处崖壁陡峭、荆棘丛生。谭东见情况危急,抓着峭壁上的树枝和草根就要往下冲。“前面不远的地方有条缓坡,您还是从那里下去吧!”闻讯赶来的村民急忙劝阻。

“哪里还来得及?!救人要紧!”说完,谭东顺着近乎垂直的峭壁爬下近百米的高崖,在谷底找到了摔成重伤的任宣志。凭借着在部队学到的医疗常识,谭东对任宣志实施简单的急救之后,与随后赶到的同事和群众一起把伤员抬出谷底。

“如果不是谭警官,我这条命早就没有了。”任宣志的脸上,那次事故留下的疤痕依然清晰可见,他的救命恩人谭东却已化作雪山的英魂。

车毁人伤的危难时刻,谭东总是以最快的速度赶来救援,以一份人民警察沉甸甸的责任,托起生的希望。

在西岭执勤组办公室,悬挂着一面“出警迅速,救人危难”的锦旗。3年前,出江镇下坝村村民伍泽述在天宫庙路段骑摩托车同一辆货车迎面相撞,生命垂危。是率先赶到的谭东果断地把他口中的污血污物清除,不断按压胸部,打电话叫救护车,才把伍泽述从死神手中拉了回来。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一小时,谭东收到一条不知名的群众发来的求助短信:“老谭,地震了,西岭雪山有人受伤了,麻烦你喊个救护车来!”谭东立即出发,冒着飞石、滑坡,将地震时从脚手架上摔下来的两名重伤员及时送往医院。

“他这个人,心里总是装着群众的安危,却唯独没有自己。”一次次在抢救伤员现场的不期而遇,让西岭镇卫生院院长熊东树结识了谭东。

一个个奋不顾身救人的场景,熊东树看在眼里,记在心头。敬佩之余,又常常为他担心。私下闲谈,总免不了几句劝诫。

“谭哥,你年纪也不小了,一定要注意身体。下次救人可别再这么拼命了。”

谭东每每报以相同的回答:“这种时候,时间就是生命。除了第一时间把人救出来送到医院,别的还能想到啥子?”

艰苦环境坚守4年多,让危险山路变“平安大道”

距西岭雪山景区20公里的交警西岭执勤点驻地,设施简陋,条件艰苦。

执勤点用房,是上世纪60年代一座水电站遗留下来的废弃院落。民警住宿的平房下面,就是电站引水暗渠。西岭雪山的雪水从暗渠哗哗流过,房间里四面透风,阴冷潮湿。执勤组的4名民警,三天一换岗,72小时驻守山上。一年下来,工作时长超出常人近一倍。

谭东在西岭执勤点坚守了4年零5个月。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记录着这位一心为民的好警官的点点滴滴。

2004年7月,谭东调任西岭执勤组组长。上山第一天,他带来一根20米长的麻绳。

谭东说:“这里弯多路险,咱们拖个车、救个人,总会用得上这东西。”至今,这根麻绳已挽救了至少5条生命。

执勤点民警陈治江的警车上,时常放着一摞新的驾照塑料封套,这是他几年来随谭东出警执勤养成的习惯。只要检查证件时发现有司机证照套磨损严重,他们就主动帮司机换上新的。

陈治江噙泪回忆:“那个时候,谭哥常说,咱们举手之劳,方便群众,大家亲切话一说,听了心里都受用。”

谭东和他的交警执勤组为保障旅游要道的安全畅通,付出了许多心血。

2007年隆冬的一个雨雪天,在大双路39公里处,先后有3辆大巴车因路面结冰打滑悬空,险些坠落山崖。谭东和他的同事立即协调有关部门安装安全防护设施。在谭东的建议下,花水湾和西岭雪山沿途的危险路段修建了50多公里长的波形护栏和水泥护墩。

“我们出车早,但谭警官比我们更早,看到他开着警车在路上巡逻,我心里就踏实。”驾驶员张洪林说。到西岭工作4年多,谭东在当地群众和驾驶员当中有口皆碑。

每年冬天第一场雪过后,谭东会把早上起床的时间提前一个小时。6时一过,他就开车上山巡查通往滑雪场20多公里的道路状况。连续4年的坚持和执着,让这条冬季常有暗冰和积雪的危险山路被人赞誉为“平安大道”。

2008年1月26日,西岭雪山景区内,40多公里的道路全部结冰,索道断电停运,近千辆汽车受阻,近4000名游客滞留雪山。谭东顶着高烧,与西岭执勤组在零下10摄氏度的山路上连续奋战三昼夜,徒步将被困滑雪场的600多名游客带出山门,再用3辆警车一趟趟地将被困游客转运至山下12公里开外的安全地带。3天时间,谭东没有吃过一口热饭菜。

西岭雪山旅游开发公司副总经理周正璋动情地说:“谭东那不是在执法,而是在为大家想办法,为我们排忧解难。”

2004年7月以来,谭东和他的执勤组处理各类交通事故1000余起,纠正各类交通违法3.5万余件,第一时间抢救各类车祸伤员100多人。没有发生一起特大交通事故,没有发生一起群众投诉,交通事故数量逐年下降。

谭东常对同事说:“我们既然来上班,就要认真负责,就要少死一个人、少发生一次交通事故,让老百姓少受点损失。”

谭东,他用生命践行了自己的诺言,用辛勤和汗水给景区游客筑起了一道安全的屏障。

“心中无群众,不配当民警”(短评)

平凡的交警岗位,因为谭东一颗炽热的心而变得耀眼。

连续几天的采访中,我们走过谭东日夜巡查的崎岖山路,倾听百姓的噙泪诉说,体悟谭东对人民群众的一片深情。

谭东常说,我是农民的儿子,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他是带着对群众的一腔热忱,抱着感恩社会的一片赤诚去工作的。从警10年,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人民公安“亲民、爱民、为民”的庄严承诺,也诠释了伟大出于平凡的真谛。

夕阳西下,谭东翻田坎、串门户,把关怀送到群众家中;游人如织,谭东顶烈日、踏积雪,把安全和服务带进景区;年复一年,谭东巡线路、保平安,数年如一日地兑现着“心中无群众,不配当民警”的誓言。他与群众的那份情,热乎乎,沉甸甸,这一段警民鱼水深情,早已与青山绿水融为一体、血脉相连。

雪山低头悼忠骨,碧水呜咽送英雄。谭东匆匆走了,把无数的遗憾留给了家人,但无愧于闪亮的警徽、无愧于鲜红的党旗,他用生命把忠诚写在了雪山之巅。

对地震地质工作的一些设想

——兼论华北、京津地区现今区域地应力场的特征

孙叶

地震是一种地质现象,也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强烈地震往往是地壳运动急剧的表现形式之一[6,7]。地震的孕育、发生和发展过程,实质是地应力积累、降低和释放过程的一种表现,是该区地应力状态超过岩石强度,产生破坏的结果。它的发生,经常以机械能的形式释放,才能够发起震动,降低能量,使震源区应力不再那么集中,经过地应力场的重新调整,孕育着下次地震。因此地震预报应紧紧抓住构造体系的活动性和地应力场这个根本问题,注意地应力和能量的集中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同时必须注意岩石力学性质的研究。

研究现今区域地应力场的方法很多,选用的手段也各不相同,本文主要从地质力学角度出发,以构造体系为基础,从研究现今构造运动着手,确定地块边界外力作用方式、方向,配合模拟实验,使构造体系活动性与地应力场的研究紧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获得地应力场的轮廓,用实测地应力资料检查、验证地应力场的可靠性。在查明现今区域地应力场的前提下,然后走向地震预报。地应力场是力和介质强度的两方面问题,即除了研究地应力变化规律以外,还应讨论岩石力学性质问题。由于篇幅限制,本文暂不对其讨论,亦即假定所述地块具有均一的岩石力学性质。

本文主要在构造地震的前提下,试图对有关地震预报的途径作一探索,并拟定出下面五个步骤。为了阐明问题,将结合华北、京津地区的部分实际资料,以其步骤为序进行分析讨论(由于研究程度的局制,主要讨论前三个步骤)。

一、查明构造体系,选定地块边界

从地质力学角度研究地应力场,经常以地质构造体系为基础,因此必须首先查明构造体系的展布。根据地震地质工作的特点,不仅需要了解构造体系的平面展布,更要查明深部变化;不仅需要了解空间分布规律,也要查明其在时间上的发展变化;不仅需要查明研究地区的时空变化规律,也要了解广大外围地区的地震地质特点。例如北京地区的构造体系前人研究甚为详细,据近年来深部地质构造研究结果(图1)[9,10,15],康德拉界面深20km左右,莫霍面深35km左右,地面所见东西向构造带和新华夏系的主要断裂带,往下延伸均断开康德拉界面和莫霍面,一般深部垂直断距2~4km,其他方向的构造,如北西向构造,最深穿过康德拉界面,尚未发现深及莫霍面者。值得注意的是,在康德拉界面附近的软流层以上的某些壳层,有着明显的厚度变化,好似沿着软流质面滑动形成的褶皱,轴向北北东,与新华夏系构造方向一致,可能表明其在20km左右深度仍有褶皱和断裂存在,深40km左右仅有断裂活动。

图1 北京地区莫霍面构造略图

为了更好地研究区域构造体系的现今活动性,进行地质历史时期活动性的系统研究是有益的,研究古构造型式、燕山运动时期、A近地质时期和现代构造体系的发展变化,是重要的,因为现今活动的构造体系与之密切相关,是地质历史进程的延续,是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例如华北地区的地质构造,在不同地壳运动时期的发展变化,可以分为五个阶段[2,14]:

(1)晚元古代以前的古构造体系,占主导地位的为古老的东西向构造带,在上述背景上若干地带出现了一些北东向构造带,值得注意的是,郯庐断裂带这时已有显示(图2)。

(2)晚元古代时期的古构造体系,基本骨架与此以前的古构造轮廓大体近似,占主导地位的仍为原始东西方向的隆起带和沉降带。居辅从地位的原始华夏方向的隆起带断续穿插其中,郯庐断裂也在继续发育(图3)。

(3)晚古生代-印支期的古构造体系,除东西向构造仍占重要位置外,北东向构造进一步加强,北北东向构造开始发育。该期又可分为三个发展段落(图4):①石炭、二叠纪时期,在中奥陶世后经历长期风化剥蚀,到中石炭世重新接受沉积。当时的古地形和建造有着东西成带的趋势,东西向的隆起带和沉降带仍占主导地位,但北东-北北东向构造也占有一定的位置。晋冀交界处出现由北东向单体雁列的坳褶轴线,总体呈北北东向,表明其雏形可能由北东向构造发展形成,同时预示祁吕系东翼可能也已有所影响。②中生代早期印支运动使本区构造继续发展,形成以北东向、北北东向为主的构造线,全区主要受东西向和北东-北北东向构造控制。③印支运动之后所形成的早侏罗世孤立煤盆地方向,有的与印支期构造线一致;有的则自北东向更往北北东向偏转;有的盆地群也略呈雁列特点。

图2 华北地区晚元古代以前古构造体系轮廓图

图3 震旦亚界古构造体系轮廓图

图4 晚古生代-印支期古构造体系轮廓图

(4)燕山期的构造体系主要有纬向带、华夏系、新华夏系和祁吕系等,纬向构造带显示北强南弱,阴山纬向带活动性仍然明显,华夏系已显著减弱,祁吕系进一步发展成型,而新华夏系广泛发育,几乎遍布全区,在阴山纬向带展布地区也被新华夏系断裂穿切,局部地段二者出现联合现象,郯庐断裂带进一步发展,并在本区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图5)。

(5)A近地质时期活动的构造体系,阴山纬向构造带活动性已较前减弱,全区以新华夏系活动占主导地位。由于祁吕系东翼与新华夏系的活动特点大体一致,二者常呈重接关系复合在一起,而得到进一步加强,它们常与地震活动、火山和温泉的分布密切相关(图6)。

通过对华北地区构造体系的地质历史发展分析,可以看出东西向构造发育最早,在晚古生代及其以前地质时期一直占有主导地位,逐渐让位给华夏系和新华夏系。华夏系的形成早于新华夏系,后者可能系由前者发展形成的,经过燕山运动,新华夏系已在全区确立主导地位,A近地质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郯庐断裂带早在晚元古代以前就已出现,那时的体系归属尚需进一步研究,经过燕山运动卷入新华夏系之中,随着地质发展的过程,日益强大。根据全区构造体系的地质历史发展趋势,很容易推想现今活动的构造体系——新华夏系必定占有重要位置,这种推论也是符合构造体系现今活动的事实(详见下节),由此可见进行地质构造历史发展研究,是有现实意义的。结合本区深部地质构造的研究,可以看出莫霍界面的隆起、凹陷和断裂,主要为东西向、北东-北北东向两组,它们可能长期控制着整个地质历史进程的发展变化,也是本区最重要的两组构造形迹。

图5 燕山期构造体系略图

图6 A近地质时期活动的构造体系略图

研究外围地区的重要性,早就为大家所重视。例如京津地区为广大华北地区的一部分,它们之间的地壳运动特征,显然具有一致性,局部地区虽各有自已的特点,但决不会与外围地区毫无联系。

从地质力学观点研究地应力场,必然涉及地块边界问题。地块边界的选定合理与否,关系到地应力场的研究,一般要求边界形状简单,其边界作用力单一均匀,或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各对应边界作用力特点一致,以便于模拟、计算和讨论问题,往往可以选择规模较大的构造不连续面(如断裂带),或者岩石力学性质突变的地带等。例如华北地区就可以秦岭带和阴山带为南北界,东界郯庐断裂带,西界暂定祁吕系东翼,对应两侧边界的作用力和方式均基本一致。

二、研究构造体系现今活动性,确定地块边界外力作用的方式和方向

研究构造体系的现今活动性,应该注意不同地质历史时期构造活动性的发展变化,重点研究其现今活动特征,主要目的查明地块受力作用的情况,以及地块边界外力作用的方式、方向,为模拟实验提供加力依据。研究现今构造运动的手段很多,下面分别举例介绍。

(一)地应力

据华北地区近年来地应力测量结果[8],可以看出各向均为压应力,除个别地点的方向可能受附近断裂或其他局部因素影响外,最大主压应力多为北西西方向,反映以新华夏系为主的现今地应力活动(图7)。

(二)地形变

1953~1972年华北地区地形变图(图8)[11],表明现今活动的构造体系甚多,其中以新华夏系最发育,遍布全区,现今活动甚为显著。一级构造作北北东向排列,自西往东依次为:山西隆起带、华北沉降带、郯庐断裂带和胶辽隆起带等,并为雁列的次级隆起、低凹和断层所复杂化,其总体排列形式,显示地块作区域性反时针直线扭动。

(三)断层位移测量

据京津地区断层位移测量结果(图9),表明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有一定规律[4-11],多数具有明显的年周期性变化。用不同年,相同月份曲线的相应峰、谷值对比,推算各断层的运动趋势,与南北向反时针扭动加力模拟实验中的断裂位移情况基本一致,即一般走向N10°E左右的断层反扭;N30°E左右及偏东角度更大者多顺扭;近东西向断层顺扭量甚大;北西向断层不仅顺扭量大,并作张性拉开。从垂直位移量看,北北东向新华夏系主干断层的相对垂直断距,也都大干其他构造体系的主干断层,显示现今断层位移活动,主要与新华夏系应力活动方式一致。

图7 华北地区实测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平面图

图8 华北地区1953~1972年地形变图

图9 京津地区断层位移图

通过上述断层位移测量和模拟实验,初步发现北北东向偏北的断层多反扭,北北东向偏东的断层经常顺扭,这种断层走向稍有改变,扭动方向便发生反向变化,这种规律很可能就是新华夏系应力活动的结果(图10)。当地块边界是受南北向反扭作用时,内部主压应力一般多呈北西西方向(如为N70°W时),则北北东向的断层均以压性为主,N20°E走向的断层与主压应力方向垂直,主要表现为压性,当时并不发生扭动;小于N20°E——北北东偏北(如N10°E)走向的断层,与主压应力方向相交的锐角为扭动方向,应为反扭;而大于N20°E——北北东偏东(如N30°E)走向的断层,以及北东—北东东走向的断层,与主压应力方向相交的锐角方向和前者相反,故应为顺扭。上述规律不仅与该区断层位移测量结果基本一致,而且与华北地区近年来发生强烈地震(如邢台地震、唐山地震)时的地壳形变和扭动方向相吻合。

图10 地块边界受南北向反扭时,内部应力与断层位移的关系示意图

(四)地震活动

华北地区地震甚为活跃,据现有资料统计[11],迄今共发生≥6级地震共66次以上,呈北北东向带状排列,与新华夏系断裂带展布一致。自西向东可分为:①山西槽地地震断裂带,自大同至临汾一线,与祁吕系东翼重接;②华北平原地震断裂带,自唐山经河间至邢台一线;③营口、渤海、临沂、郯城地震断裂带。上述各带许多破坏性强震极震区烈度等值线长轴。大多呈北北东或接近北北东向,并与震中所在位置的新华夏系断裂大体平行。极震区的构造地裂缝带,也以北北东向占多数,或与新华夏系配套构造一致。

近年来本区发生一系列破坏性强震,如1966年邢台7.2级地震、1967年河间6.3级地震、1969年渤海7.4级地震、1975年海城7.3级地震、1976年唐山7.8级地震等,都是沿着新华夏系断裂带发生的。现以1966年邢台地震和1976年唐山地震为例,进一步剖析现今构造活动。

(1)邢台地震[6,7]:震区A近的隆起带、低凹带,由北东-北北东向雁列的隆起、低凹组成,总体排列呈N30°E,与主干断裂平行。震后地表裂隙以北北东为主,与极震区等烈度线长轴方向一致。据地震前后的地形变测量结果(图11),现今的下降地带、降起地带和活动断裂大体走向均为N30°E,与原有构造线方向一致,最大相对下降幅度达-440mm以上,主干断裂周围的水平形变矢量表明地块总体作顺扭转动。

图11 1966年邢台地震前后的地形变图

(2)唐山地震:极震区等烈度线长轴、地裂缝带走向均为北北东,与新华夏系的唐山-陡河断裂带重合一致。极震区构造地裂缝带位于唐山市区东南,并往郊区延伸,长约11km,总体走向N30°E左右(图12),由N50°E左右雁列的扭性地裂缝和N15°E左右雁列的压性逆掩构造(图13)、地面褶曲等组成。每条扭性地裂缝均作顺扭,水平扭距0.4~1.5m,呈左型雁列;压性构造也呈左型雁列。显示该地裂缝为压性顺扭活动。在唐山市以东滦县安各庄公社的凤凰山-三山院地裂缝带,总体走向N15°E左右,则作反时针扭动。

图12 唐山地震极震区构造地裂缝带平面图

图13 唐山市复兴路土产公司附近地震后地面形变平面略图

上述各走向不同的断层和地裂缝带,由N30°E变为N15°E时,则引起扭动的反向变化,前者顺扭,后者反扭,与前述断层位移测量和模拟实验结果一致;也显示现今构造活动主要为新华夏系,同时表明地震活动与新华夏系断裂活动关系密切。

综上所述,华北地区、京津地区的现今构造活动以新华夏系为主,地块边界外力主要为南北向反扭运动。

三、分析地应力场,寻找地应力可能集中的地点,进行地应力测量,检验和证实地应力和能量集中的地点

地应力场的分析研究是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原因在于影响地应力场的各种因素,目前还不能全部查清,加之不能进行大量的地应力测量,因此目前的做法是,选定地块、确定边界条件及其受力状态,根据相似理论和量纲分析,进行模拟研究,从而获得区域应力场的初步轮廓,再用实测地应力值给予检查验证,使之尽可能符合实地情况[11-13]。

模拟研究的方法很多,概括可以分为数字模拟和物理模拟两大类[3,5],前者用数学力学方法进行应力场的计算;后者使介质在相似条件下受力了解应力场特征。通过京津地区半定量性质局部的近似的物理模拟,用光弹法和明胶网格法模拟新华夏系应力活动方式,二者实验结果大体近似,与实测地应力值对应情况甚好,最大主压力方向基本一致,同年测定的地应力值相对大小,也与实验结果大致符合(图14;表1)[8,11],故可供讨论地应力场参考。

表1 京津地区实测地应力与模拟实验结果的对比关系表(单位:0.1MPa)

(据国家地震局地震地质大队、地质力学研究所资料对比制表)

岩石力学性质是应力场研究中的重要方面,京津地区地下10~40km上下,波速在垂直方向变化明显,水平方向变化较小。深5km左右以上,岩石力学性质变化甚为明显,特别是地面附近,巨厚的松散堆积物与基岩之间的力学性质差异悬殊。有关影响本区岩石力学性质的因素及其变化情况,都是今后需要加强研究的课题。

京津地区现今区域地应力场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新华夏系应力活动方式:①最小主应力迹线(即实验中的拉伸方向,相当于地质构造中压性结构面的走向),总体呈北北东向。在北京附近北东向断层发育地段,迹线都转向北东走向,在北西向和东西向断层两侧迹线错开,方向变化不大;在山字型构造弧形弯曲地段和断裂交接处常出现各向同性点。②最大主压应力相对等值线和最小主压应力相对等值线的长轴,总体也呈北北东向延伸。北京东北山字型弧顶被新华夏系穿切处,为应力高值区;其次为北京西南的断裂交叉部位;北京西北应力值较低,少数高值点均作星散分布。③最大剪切应力主要集中在特定的断层交汇部位,以东北部和西南部表现最明显。④值得注意的是,历史强震震中与能量集中地点的对应关系甚为一致,且大都位于能量集中地点。如北京东北部出现大面积的高集中区,即1679年三河平谷8级大震震中;又如1057年固安6.7级地震、1658年涞水6级地震、1720年沙城6.7级地震、1337年怀来6.5级地震。由此所显示的地应力能量集中的地点常常预示着强震的发生地点,可能受所在地区地应力场的制约。

图14 京津地区模拟实验图(据国家地震局地震地质大队资料)

上述现今区域地应力场的特征,虽然经过部分实测地应力值的检查验证,但对地应力和能量集中地点的检验,尚需进一步工作,最好在应力和能量集中区及其邻近地区同时测定,以求确实可靠。

四、讨论地应力和能量集中地点的地震地质特征及其可能升高、降低、释放的方式,寻找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点

当确实可靠地找到地应力和能量集中地点,不一定就能准确地预报地震。因为地应力和能量集中是一回事,它如何降低、释放又是另一回事,降低和释放的速度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6,]7。这里应着重研究地应力和能量集中地点的降低和释放的方式及其速度,然后才能更好地寻找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点。

研究地应力和能量的降低和释放方式,实质是研究有关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问题,诸如:①断层两盘沿断层面发生缓慢的蠕动;②地面作小幅度、大面积的升降;③局部地壳发生挠曲等等。这些地壳形变现象都是降低,释放能量和地应力的表现形式,往往都不伴随发生破坏性强烈地震。此外应变能还可以转变为其他物理能(如热能)释放或降低等,也不一定伴随发生破坏性强烈地震。地震(指构造地震)往往是在特殊地质构造条件下释放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可见地应力和能量的降低和释放形式很多,地震仅是其一。判别和预测地震释放形式,不仅要加强地应力场、地震地质和地质构造条件的研究。还应注意各种有关地球物理、化学场的特征。

即使已经确定将要以地震方式降低和释放地应力和能量时,还要看降低和释放的速度及其每次的大小和多少,如果是以能量低、次数多的连续释放方式,则可能形成小震群,不会造成大的地震灾害;如果大量的能量集中一次突然释放,则往往造成破坏性大震。

上述各种地应力和能量的降低、释放方式及其速度,显然是多种多样的,也是地震预报中应加以研究和识别的问题,但它们都与所在地点的地质条件密切相关,并受所在地区地应力场的制约。

五、监视地震危险区,提出地震预报意见

地震危险区、危险地段、危险地点的监视工作,往往是在地震地质工作基础上进行的,是在研究现今区域地应力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目前研究现今区域地应力场,经常用几年、几十年、甚至百年的地形变、地震活动等有关资料,配合模拟实验,研究相对变化的地应力场特征,用实测地应力绝对值进行校合验证,目的在于研究现今区域地应力场的总体特征,及其应力和能量的相对集中情况,以便提出地震危险地区,进行中长期地震预报。监视地震危险区部位,应该研究现今地应力场随着时间的发展变化和发震情况。现就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地应力研究站位置的选定:通过现今区域地应力场的初步工作成果,可以看出地应力背景值在区域内是作有规律的变化,而附加应力值是在背景值的基础上增减变化,在不同部位增减变化量级各不相同,当地块边界外力作用方式、方向不变,作用力大小增减时,场内各处变化速度各不相同;如果外力作用方式、方向改变时,场内各处应力变化情况更大更多。为此必须研究在不同情况下,在地应力变化明显、变化幅度大的地点和关键部位设置台站,同时考虑全区地应力场的各种变化,全面考虑观测台网的布局,而不是简单地大致按等距离布置台站密度,亦即从构造体系和地应力场的全局考虑问题,以求了解各台站的地应力变化与外力变化的关系,进而了解地应力场的变化情况,为地震预报提供依据。

地应力台站的工作任务不仅要及时获得观测数据,在当前地应力观测系统尚不完善的阶段,更应加强研究和改进提高观测质量。在一个区域里可以建立中心研究站,以便集中力量,创造条件,更多地加强研究工作。附加应力场的研究工作,应该尽快地提高到绝对值应力场的研究轨道上来,因为附加值与绝对值并不等同,当附加值变化大时,绝对值变化不一定达到岩石的破裂强度极限;当附加值变化甚小时,有可能使绝对值达到岩石的破裂强度极限,以致发生地震。

地震短临预报应该走向地应力场的分析,不应长期停留在单纯的“曲线分析”阶段。地震前,区内存在许多地应力和能量集中部位,在空间上彼此好像是孤立的,实际上却受着统一的地应力场控制,是有内在联系的,分析震前异常时,必顺考虑有异常的部位不一定都是发震位置。更不应该把有异常的各台站附加地应力值,不讲条件地和无限制地进行交会,寻找所谓的发震地点。当大震发生后,地应力场必须进行全面调整,即整个场的应力调整,有些地方应力增加,有的部位应力减少,甚至个别原来应力集中的部位也随之消失,调整后变为应力不再集中的部位。总之震后效应促使地应力场调整的现象是存在的,因此注意区别震后效应与震前异常甚为重要,对防止和减少震后虚报和错报的问题有着现实意义[3,]5。

可以预料,即使地应力的观测和分析工作已能如实反映震前异常和有关前兆,即如实反映发动地震的地应力和能量积累过程,地震也不是万无一失地就会发生,即便发生,也不一定都能达到预报的情况;反之,任何可靠的预测手段,震前一定会有明确的反映,至于反映大小程度,则由震级大小和当地地质条件共同决定[6]。

由于短临地震预报根据地应力曲线分析,对发展的时间、震级较易判别;预报发震地点往往难度甚大,故前面着重讨论发震地点的有关问题。目前我国地震预报要求对时间、地点、震级三个要素提出意见,随着预报水平的提高和建设事业的需要,不久也许会要求预报地震烈度,从现在起就应该加强震源深度、地表地质、地下水埋深等有关影响地震烈度的各种因素的研究和资料积累,为预报烈度作好必要的准备。

六、结语

(1)本文是在学习李四光教授有关地震地质论述的前提下,试图把活动构造体系与地应力场的研究紧密地有机地结合起来,从研究地应力场的道路探索地震预报。

地应力场的研究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不仅对地震预报有着重大意义;对矿山开拓、工程建设、地下建筑等都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对地下液态,气态矿产资源的运移、富规集律,以及地热资源的分布等,可能也有一定的影响。

(2)本文把地震地质工作初步归纳为五个工作方法和步骤,尚不够全面,例如发震部位的深部地质;与地应力场密切相关的岩石力学性质及其影响因素等,都是地震预报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均有待今后进一步加强研究。为了充分有效地做好地震预报的准备工作,除了进行必不可少的震情监视和前兆测报工作外,当前应该加强活动构造体系和地应力场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只有基础搞扎实,才有可能稳步前进和真正提高地震预报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央地震工作小组办公室.中国地震目录.北京:科学出版社,1971.

[2]长春地质学院地质力学教研室.中国区域构造.北京:地质出版社,1979.

[3]王仁等.固体力学基础.北京:地质出版社,1979.

[4]王宗贤等.北京地区断层的活动.地球物理学报,1978,第21卷,第4期.

[5]北京大学地质系地质力学专业.地质力学教程.北京:地质出版社,1978.

[6]李四光.论地震.北京:地质出版社,1977.

[7]李四光.地震地质.北京:科学出版社,1973.

[8]李方全等.华北地区地应力测量.地球物理学报,1979,第22卷,第1期.

[9]邵学钟等.北京地区康庄-大厂地震转换波测深剖面的试验.地震学报,1979,第1卷,第1期.

[10]国家地震局地震物探大队.东亭-张家口测深剖面.地震战线,1977,第2期.

[11]国家地震局地震地质大队.中国某地区现今区域地应力场问题的初步探讨.见:地质力学论文集,第三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979.

[12]徐宏文.应力分析.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

[13]黄庆华.雁行褶皱构造型式的解析理论及实验的探讨.中国科学,1974,第5期.

[14]崔盛芹等.燕辽及其邻区的古构造体系研究.见:国际交流地质学术论文集(1).北京:地质出版社,1973.

[15]滕吉文等.北京天津唐山和张家口地区的地壳结构.地球物理学报,1979,第22卷,第3期.

Some Tentative Ideas about Seismo - Geological Works

Sun Ye

Abstract The first task of seismogeology is to study the activities of tectonic systems, fur-thermore to investigate their stress field, and then to carry out the earthquake prediction. Takingthe data of North China and Beijing-Tianjin region as an example, the method of studying region-al stress field prevailing today has been clarified. The result suggests that the current active tec-tonic system of this area is mainly Neocathaysian system and the marginal-external force of thislandmass is counterclockwise N-S shearing. It is pointed out that at present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works of the regional stress field and the active tectonic systems, the rock mechanics andthe deep-seated geology should be strengthened.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

  • 访客 2022-07-01 05:50:30 回复

    刻:17时15分42.0秒。震中位置:北纬31°.47′东经118°20′。震中烈度:六度。震源深度:12公里。1967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1967年7月11日安徽马鞍山采石地震调查总结报告》和19

    1
  • 访客 2022-07-01 00:42:07 回复

    .8级地震等,都是沿着新华夏系断裂带发生的。现以1966年邢台地震和1976年唐山地震为例,进一步剖析现今构造活动。(1)邢台地震[6,7]:震区A近的隆起带、低凹带,由北东-北北东向雁列的隆起、低凹组成,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