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介绍:
沁圆春 长沙 文学常识
《沁园春•长沙》(1925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毛泽东同志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注释】
沁园春:词牌名,由东汉的沁水公主园得名。
橘子洲:在长沙附近的湘江中。
舸:大船。
同学少年:毛泽东于一九一三年至一九一八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一九一八年毛和萧瑜、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
遒:强劲。
遏:阻止。
【题解】
一九二五年秋,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毛离开长沙去广州,这首词大概是离长沙时所作。
《沁园春·长沙》赏析
作者:天地一星
“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它包括“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这里的“意”指的是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这里的“象”指的是作为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诗歌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气势磅礴,画面壮阔,意象壮美,意境高远。笔者认为,如果从意象美的角度去赏析这首词,对准确把握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也许能另辟一径。
《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意象美突出表现在景物的选取上,作者视野开阔,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以上阕“看”字所总领的几句词为例,有山上的“层林”,有江中的“百舸”,有空中的雄鹰,有水底的游鱼。而从景物的状态看,有静态的火红的枫林,有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作者从远望到近观,从仰视到俯瞰,天长地阔,山红水绿,“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
作者对景物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是制约于立意的,古代文人墨客的“悲秋”“伤秋”“叹秋”等诗文就正是由他们特定的“意”所决定的。譬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将“意”立在“断肠人在天涯”,所选之“象”便自然是“枯藤”“老树”“昏鸦”“瘦马”等;杜甫的《登高》将“意”立在“万里悲秋”“艰难苦恨’:上,所取之“象”也自然离不开那“哀猿”“落木”等。毛泽东的立意积极向上,昂扬奋进,他所取的“象”,就自然是那些竞相向上、生机勃勃的景物了,如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
《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意象美还表现在意象的表达上。意象的选择固然很重要,但意象的表达则更应别具匠心。诗人笔下的意象不应是客观的白描,而应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语),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为了给选取的客观物象“灌注”更多的生气,很注重意象的表达,如上阕中“看”字所总领的一组意象群,其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诗人除了表现山红水绿的静景的优美外,还着意描写事物动态的壮美,“百舸争流”中的“争”字,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由于“击”“翔”这两个富有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动词的运用,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飞的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的欢愉自在,如果把“击”“翔”换作“飞”“游”,就表达不出雄鹰展翅飞翔时矫健有力的姿态,表达不出鱼游水中那轻快自在的情趣。诗人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用一个“竟”字,则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
《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意象美表现在意象的组合上。诗词中的意境内涵不仅包蕴在一个个意象之中,更体现在意象的组合关系之中。诗人们写诗,往往将一个个单一的意象按照美的规律,组成有机的、有时空距离的、有层次的画面,使其产生连贯、对比、烘托、暗示等作用,向读者展示绚丽多彩的生活图景,传达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诗人们常用多种方式来实现意象的组合,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主要采用并置式和辐射式两种方式。
诗词意象的并置,如同电影镜头的蒙太奇组接,主要将单个的意象以并列的形式相互并置在一起,从而形成全词整体的“复象美”,亦即组合美。如上阕中“看”字所总领的一组意象群,从整体上看都是并列关系,诗人以并置的手法将意象组合在一起,并且注意动静搭配,远近结合,从而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色图”。又如词的下阕中所回忆的往昔生活,也是两两并置,突出了年轻的革命者奋发向上、敢作敢为的精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气勃勃的“少年学子图”。
诗词意象的辐射,即在群体意象中以一意象为中心并由此向四周“辐射”而形成一个意象群。仍以上阕“看”字所总领的七句为例,“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意象则是在中心意象“万类霜天”的辐射下形成的,下阕中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两个并置的复合意象也是在“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的辐射下形成的。而从全词看,中心意象应该是“独立寒秋”的“我”,其他意象则是在这一中心意象的“辐射”下形成的。在这里,胸怀博大的看风景人也便成了“风景”,这是一幅气势磅礴的“伟人图”呵!
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由于选取物象典型,表达意象生动,组合意象巧妙,创造出了高远的意境,形成了一幅幅壮阔的画面,使得这首词具有很强的审美效应。
27.岳阳楼记文学常识
岳阳楼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一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一直向往名动天下的岳阳楼,自从粗粗知道范仲淹,知道《岳阳楼记》,知道岳阳楼。我最早知道岳阳楼,是在初中语文课本上,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个关于一座名楼的千古绝唱。那时侯,遥远的湘南的乡下的僻舍里,一个痴痴读着《岳阳楼记》的少年,痴痴想着山重水隔千里之外的岳阳楼的少年,静静地坐着,沉入范仲淹一样的梦里去。冷风在他背后刮着,冷雨在他的窗外敲着,而他只是静静地坐着。
我从来都不知道,有一天我会踏上岳阳楼的土地,在洞庭湖的云烟浩淼中寻找我的先贤的足迹,求证我的疑问,解读我的困惑。
翻开《宋史》,在草纸和历史的沉香里,我轻轻地寻找。
岳阳楼,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扼岳阳古城西门,临洞庭,眺君山。前身为东吴大将鲁肃阅兵楼。两晋南北朝时改巴丘城楼。唐始称岳阳楼,于公元716年在阅兵楼原址基础上建成。经太白、长庆题诗吟诵而名。白曾有诗《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回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但岳阳楼之名动天下,则是俟滕子京谪守巴陵重修岳阳楼并使范仲淹为之记后。
史载: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后。二岁失怙,随母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曾锐意改革,不惜触怒章献太后及宰相吕夷简。又曾治军,守边戍土,以为将不择人,以官为先后,则取败之道。尝上疏议改革时政,拟条措十,曰: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又定劝课之法。《宋史*范仲淹传》说他“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与。”以至“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甚至于“分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人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
再看滕子京。据《宋史》记,滕宗谅,字子京,河南人,范同年。因“坐言宫禁事不实,降尚书祠部员外郎,”“与范讽雅相善及讽贬。”因事见贬,知岳州府。子京文才武略兼备之人,以为凡“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乃约范仲淹记。范仲淹接子京信,熟悉摩览,精思默想,乃写出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全文计368字,气势磅礴、语言铿锵而内容博大精深,终以流传千古而不朽。
我一直梦想着去登临岳阳楼,去领略范仲淹绝唱里的意蕴和隽永,去摩挲楼观里的永恒和魅力;或者,去展眼那浩淼烟波里的八百里洞庭。我有时痴痴地想,那连天的芦荡里是否有翩然潇洒的水鸟在落霞里飞去飞来;那无涯的浩汤里,又是否还有轻盈的扁舟寂寞地垂钓?也许,那芦荡的边上,还有孤鹜在游离;那明丽的湖波里,还有高傲的雁嘶;而杨柳的影里,也还有姗姗的落霞。
现在,我终于踏上了岳阳楼的土地,真真切切地感觉到了这片土地;我终于知道,我可以握住范仲淹的双手,细细地聆听他穿越时空的激昂和澎湃,聆听他奋发的幽忧和剖白。我也终于明白,原来我跟他,是早已经有了约定的。就为了这个千年的约定,我终于可以让我的脉搏融入他的心跳,就在岳阳楼,就在它的呼吸和注视里。
我想起《诗经》里的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确信我不曾来过,但我确定我曾经来过。有时候,来岂非就是往,而往又何尝不是来?过去与现在的交织,时间与空间的交流,又岂非如此?我在我来的地方,我也在我往的时候;我正来着,我也正往着。
我站在岳阳楼的前庭里,仰着头,凝视这座古老却有流着新鲜血液的楼宇,仿佛那就是我从未谋面然而早已熟稔神交的范仲淹,那么远,又那么近,那么模糊,又那么真切。
岳阳楼的正门广场上,立着一只青铜的鼎。它正对着岳阳楼,仿佛有些古旧。我轻轻地拊手过去,触手却是一片轻冷,刹时便传过去了。我的心里微微地生起一阵轻幻的空旷和空灵。仿佛自己已经握住了范仲淹的手。他的手带一点清冷,又带了一些慈厚;带一点善意的讽刺,象责备我的姗姗来迟,又带一点悯然的温暖,似乎预备了要安慰我。我的心头掠过一丝惶惑和不安;惶惑是因为它的亲悯,不安是因了它的冷漠。
我是在夕阳里来到岳阳楼的。潜意识里,似乎早上的岳阳楼有些躁动,缺乏沉静的美;上午的岳阳楼又有些茫然,少了自信的美。只有夕阳里的岳阳楼,才是一天里最美的。夕阳暖暖地懒懒地照射下来;岳阳楼肃肃穆穆地立着,沉重,庄然,恬静,而稍稍神秘。洞庭湖在它的眼里翻着波浪,杨柳在它的呼吸里张着青丝。我只能远远地看着它,远远地凝视它,而不敢有丝毫的亵渎和污辱。我知道,或许,跟它相比,西湖是柔弱的少妇,期待的是别人暧昧的眼光和轻佻的举止;大雁塔呢?又似乎太苍凉了,搁不住年轻的心,只一味地游离在众人的目光之外。
我想起滕王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想起“昔人已乘黄鹤去”而空余彼处的黄鹤楼。好象每一座名楼,都跟一位名人紧紧牵连着,包括他的生死、荣辱、得失和进退。那么,到底是人以楼名,抑或是楼以人名?我不能回答自己。不错,王勃诚然是不可多得的,崔灏亦复如是,但范仲淹呢?在我,滕王阁不过止于落霞孤鹜、秋水长天,止于轻叹与感伤;黄鹤楼也只不过是汉阳树的历历和鹦鹉洲的萋萋罢了,都脱不了自然物事的乳臭,脱不了一脉相传的纯粹文人的顾影自怜和自嗟自矜;岳阳楼却是磅礴与澎湃的大锭,系着范氏慷慨和激昂的方舟,系着他的壮烈和激越的锚铁,系着他的胸襟和怀抱。它是大气磅礴壮怀激越的伟丈夫,也许细致,却不精致;虽然雕琢,却不雕饰。它豪迈、雄浑,又不粗砺、张扬。
我深深地凝着这静静伫立在日影湖风里的岳阳楼。或许,在我的眼里,它已不仅仅是一座楼;它更应该是一种情怀一种襟怀,一个情结一个理念。
多少年了,它就这样一动不动地伫着。它看到过多少的世间沧桑,多少的斗转星移?世事世物在它眼里,是不是只平淡得象天际的浮云或者湖面的微波,还没来得及舒卷荡漾,只为了遮一遮望眼写一写愁心,便已经归于宁静?
二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我迈过岳阳楼的槛。迎面的壁上悬着的就是那篇张照手书的千古绝唱了。十二条檀木静静地悬着,黑得发亮的是它们的凝重厚实和笃沉,象十二名历史里走出来的范仲淹,温恭俭让,又厚重庄朴;烫金的字,游走着,飞舞着,旋转着,时而凝滞如范仲淹的处变步惊,时而飞扬如他的逸兴遄飞,时而又沉重如磐,跌宕如瀑。我几乎要疑心这便是范仲淹思想走过的足迹,却给张照一笔一划一勾一勒描了出来。我的目光随着张氏的手迹蜿蜒游走,象一尾在历史隧道里穿行的鱼,满眼是悲与欢、离与聚、分与合、失与得、辱与宠、死与生。我想,张照该是熟悉摩览、激荡于心了吧,否则便不能勾画范仲淹于万一。只是,难道张氏走过的路,都打着范仲淹的烙印吗?
我的心渐渐地沉入那片黑色和金色的海洋里去,渐渐忘记了原来自己本就是一个俗物,一个愚人,一个从不曾脱了烟火气的顽物。我不知道,这游曳顾盼着的笔迹,是否在表征着什么,是否在暗示着什么;那么,如果是,又是什么呢?
从来,宋就不是一个有为或者有所为的时代,一个完整人格的时代。当北宋蜷在历史的四角天井里,醉卧在东京的梦与奢华里,仰着虽然天真却并不缺少迷离的眼睛,好奇地打量着来来往往的客人们,惊奇于他们的不文明或者说半蒙昧的时候,契丹崛起在了它的随后的恐惧里,而党项人又踞成了它的附骨之蛆。在这样的窘境里,在这种时刻,任何稍稍改变现状的举措都会被认为是掘墓,任何希望通过改革或者改良的办法达至改变现状的人都会被目以异类。所以,范仲淹的改革注定不可能成功。但是,处于封建士大夫的位置,又使得具有知识分子的人格与良知的范仲淹不可能选择逃避;他的人格不允许他这样,他的良知不允许他这样,他接受的教育、他养成的道德习惯以及他的仕宦文化人格也不允许他如此。即便他明知道不可行,即便他明知道他面对的是整个已经神经质已经歇斯底里的阶级。也许,在范仲淹的骨子里,他牢牢记着的便是“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古训罢。他生在大宋,长在大宋,就得为它尽忠;除此之外,他别无选择。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或者正是范氏人格伟大的原因。所以,与其说这是一个黑色喜剧,不如说这是一个悲剧。
契丹铁蹄的扣击,党项羌笛的奋起,虽然可以令如范仲淹之辈着实为国痛,为寇仇,为民病。可惜的是,宋本已病,因为自知没有根治的可能,又为什么不趁机晒好太阳预备过冬呢?范仲淹们守着半壁江山和扶不起的阿斗,尽管幻想着励精图治、发奋求强,而且也确实励精过、发奋过,有过一些作为;但是,他们终究避免不了失败的命运,绕不过失败的暗礁。在范仲淹后,王安石又起来改革,终究也只是成了大漠里的孤烟,虽然直,而且幻彩,有海市蜃楼的美丽,终于不过是烟。最现实的现实是范仲淹王安石都成了迁客;也许还带有骚人的味道吧。
夕阳里,洞庭湖松松地皱缬着,映着晚霞绚丽的笑脸。我不知道这样可爱的洞庭湖,怎样承载范仲淹沉重的愁心和杜少陵沉痛的愁苦。为什么有李白洞庭挟舟的浪漫和自由,又有杜甫洞庭泛舟的愁苦和困顿?
一千年了。洞庭湖她见证了什么?岳阳楼他又见证了什么?
洞庭湖上的波浪和岳阳楼里的檀香,跳跃了一千年,升腾了一千年。而范仲淹的声音,在历史的暗道里,萦回了多少年呢?
没有人知道。
湖岸边几棵不算茂盛的杨柳,张着恹恹的脸,仿佛秋天里的海棠。这不是摩诘诗里的杨柳,成不了阳关三叠里的信物。一条乳色的摩托艇,斩着浪花,从一棵柳的影里钻到另一棵的影里。偶尔有破旧的扁舟,颤悠悠地爬着;上面有颤兢兢的老人,颤悠悠地晃。
远山伏着,象连绵的兽脊。
三
若乎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若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我想起范仲淹的一首词:《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也许,范仲淹并不就是范仲淹;在我来的时候,他已经涅盘;而我的所见,不过只是他的影子罢。那么,我恋恋不忘着他的唯一传流的词,又有什么意味呢?“明月楼高休独倚”,这是确然的:“酒入愁肠,化做相思泪”又是不是敲骨吸髓的寂寞呢?我见过太多的人,有情的或者无情的人,当它做情诗,当它做情人间刻骨的相思,以为这不过是王维诗里的相思的红豆,一点哀怨,一点凄婉,些许无助,些许缠绵;只是,连我,有多少人读懂过它,相知过它?也许,这只不过是一个善意的讽刺吧。
我躺在洞庭南湖的小船船舱里,嗅着风里飘过来的淡淡的腥味,听着发动机轰隆的嘶鸣,有些茫然。顶上是灰蒙蒙的长天,有一轮模糊的月光隐耀着。这是所有的中国城市的夜空。我找不到范仲淹的“长烟一空皓月千里”了;我也找不到范仲淹了。我想我正确然地感受着一种深度的迷失,一种信念的强奸。
小船的马达停了。我们在南湖的湖面上随波漾着。四周很静,我可以听得分明船底下湍湍的水响。头顶上有黑黝黝的巨大钢铁架,威武,雄壮,而高不可攀,在夜的灰里似乎散着光芒。这就是洞庭大桥的雏形了。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越来越激动于一个个“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神话,在毫无知觉中放纵甚至透支了自己的某些欲望,强奸了自然,物化了自己而不自觉?
我想不起一千多年前的南湖水面上那位穷困潦倒的诗人。沧海桑田的故事总在上演着,物是人非吗?不全是。离去时还满眼青山,归来时已经满目山青。是否少陵只是在这湖上寻找一些什么,求证一些什么;这都已不再重要。我想,或者他只是想知道屈子的心和葬我于水的决绝,只想跟他做一次长的心的交流为自己寻求一种最佳的了断而已。屈子和少陵,两个时代最伟大的两颗不愿停止思考的头颅,在那一刻相遇相携。他们的遭遇虽不尽似,心境却是一样的。
不可否认,屈原与杜甫,两个诗歌传统甚至文化传统的两座高峰。所不同的,一个是前种传统的开创者,一个另一传统的发扬光大、促成其新的辉煌而集大成的承继者。尽管他们之间有许多不同,然而他们之间也有太多相似,我向往他们的交流和相惜。在今天,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李白游洞庭应该是在杜甫之前。这是与杜甫相胝足的另一座高峰。那个夏天,洞庭的水也随之“天上来”而“奔流到海不复还”。我能想象得到飘飘的谪仙在洞庭清波上的流光溢彩和诗酒风流。夏日,荷风,清波,扁舟,便是我也要击节倾倒了。“楼观岳阳尽,川回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可惜没有雁,没有如他一样的愁心;而山也不过是山,月已不是那枚好月。
可惜范仲淹生在李杜之后。在他的时代,太白式的浪漫与风流只不过是隔岸的胜景,可以欣赏但无法重复;少陵式的现实与沉重又不是他可以承受得起,虽然噬脐之灾就在眼前,可以真真切切感受得到。我几乎能感觉得到范仲淹的尴尬和窘困。他既不能学李白式的潇洒与浪漫,消极出世,何况这也于他初衷不合甚至两相凿枘;他也不能学杜甫式的现实与憔悴,积极入世,何况他也学不来。于是只能矛盾,一面去国怀乡,一面忧谗畏讥,在慨叹自己价值的菲薄和惶恐皇恩的浩荡中寻求两者的最佳切合点,寻找他个人的价值坐标以及他生命杠杆的最佳支点。
今天的岳阳,自然已经不是范仲淹时的岳阳。它新贵、新宠、新出浴。可以稍令范仲淹宽心的是他的功利化和现实性选择已经被今日的人们毫无保留地接受。也许这是他始料不及的。
夜渐渐地深了。湖岸上陆离的霓虹,映着湖水,摇曳生姿。我仿佛又看到杜甫张着的愁苦困顿的眼和苍白憔悴的脸。他的眼里,折射着半生的颠簸和无奈;他的脸上写着奔波的痛和无助。
到城陵矶去。汽车在坎坷的湖边公路上折腾,洞庭湖就在脚下徜徉着。风很大,风里带着涩涩的腥味。小的沙粒和烟尘也给裹挟着扑入车里。我勉强地睁开眼,看着窗外。满眼是蒙蒙的一片灰,象一张巨大的烟幕,连太阳也躲在烟幕的后面。没有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也没有岸芷和汀兰,更不用说渔歌互答了。倒是有喷着浓烟的庞然的挖沙船在翔集,各种各样的垃圾在游泳,以及轰然的机器在用噪音互致问候。
城陵矶的平台上风很大。湖面上泊着几艘船,三三两两的人们正忙着搬搬运运、修修补补。展眼望过去,风无涯,水无涯。远远的就是长江了。但我看不到清的湖水泻入浊的江水层层次次的奇观。
我有些失望,为这不是我想象中的洞庭湖,为这不是我想象中的范仲淹。我想,范仲淹提供的或者只是一种选择模式罢;就是他自己也消解在这一模式里,遑论其余。所以,范仲淹可以做到在“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中“心旷神怡”“宠辱偕忘”。而我,既没有他的襟怀,那就只有黍离之悲就是黍离之悲了;幸好我还知道姜白石淡淡的冷笑。“波心荡,霓虹无声。念湖边青草,年年知为谁生?”
只是,我不甘心就这样作别洞庭湖,作别岳阳楼。毕竟,洞庭湖已经不是洞庭湖,岳阳楼也已经不是岳阳楼。
四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大约历来便是封建士子们如范仲淹的价值取向罢。而“立言、立德、立功”的文化人格模式则是他们的价值实现途径。但是,穷与达的分水岭呢?我想儒家此所指应该不是简简单单的物质上的匮乏;它应该还有更宽泛更深层的涵义吧。
我站在岳阳楼前的树荫里。听湖风漫漫地吹;有柳丝拂着我的脸,有些痒,却似很痛。岳阳楼就在我的面前,肃穆,庄严,沉稳,仿佛辐射着一种光辉。飞檐尖尖地飞着,琉璃瓦也淡淡地流着;夕阳正在楼尖的那端跳跃。这是范仲淹毕生追求的东西?
我匆匆逃开。绕了几个弯,在岳阳楼围墙的一个角落里,青青长长萋萋离离的草里,蓦地显出一个巨大的土堆,前面似乎立着一面碑,隐约刻着几个字。我淡淡地想,应该是坟地吧;只是好象用不着这么慌张,仿佛一切都来不及准备。
沧桑的墓碑上镌着同样沧桑的几个字:“小乔之墓”。那么简单,那么沉朴,又那么平淡,连一点色彩都不曾有。四周沉寂寂的;外面喧嚣的车流人流,仿佛是另一个世界里的,都不曾侵入半点,好象怕扰了小乔的清梦。
这就是三国的小乔吧。小杜诗“铜雀春深锁二乔”中的小乔?东坡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中的小乔?曾经睥睨群美的小乔,可曾想过,在她身后,一堆泥土,一抹青草,一块石碑,就是她永生的归宿?而且,在她身后如许多世纪,又有多少冒昧的人们如我,冒昧地闯来打扰她的清梦?
我凝视着墓碑上风雨剥蚀的几个简单到再也不能简单的字,竟仿似要痴了,动也不能动。我只是用指尖沿着那粗糙的笔顺,怅怅地临摹,长长地叹息。
庙堂之高,江湖之远,就在岳阳楼的这个角落里不可思议地共存共生共息着。难道,天涯就是咫尺,而咫尺也就是天涯?范仲淹苦苦求证苦苦追索的东西,只在“小乔之墓”这一爿粗陋的碑石前就已经销蚀得粉碎,连一点灰砾也不敢有;而他苦苦固守的忧,死死坚执的乐,又算得了什么?何况,范仲淹之所谓忧乐,不过为的赵宋一家;心忧天下,情系万家,也不过是在赵宋的生祠里立一块牌坊罢。最后都得归于尘土,成了蠹虫们身后的排泄。
我久久地倚着这块墓碑,似乎想汲取点什么,收获点什么。不错,“志同道合”的是滕范而已,跟我毫不相干。
再经过岳阳楼,残阳正如血,笼着岳阳楼金黄的琉璃瓦。有淡淡的水气漫上来,带着涩涩的腥味,在空气里缓缓地散逸了。烟笼寒水月笼沙,不过如此罢。
我在残阳里离开岳阳楼;残阳照着我的背影。我似乎听到范仲淹忧郁而不失坚强的声音,漫漫地吟着:“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我回头去看时,洞庭湖正织着血色的波缎,做着慵慵的梦;岳阳楼在氤氲的雾气里折射着肃穆和神秘的光;远处水天相接的地方,是一片朦胧的灰,没有落霞,没有飞鸟,也没有云烟。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关于湖南省的常识有哪些?
简称湘。位于长江中游,大部分在洞庭湖以南。名山有衡山。主要河流有湘江、资水、沅江、澧水等,四水汇注于洞庭湖,后入长江。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素有有色金属之乡的美誉。工业以冶金、电子、机械、建材、化工和食品为支柱。其中有色;台金工业,国内占重要地位,长沙、株洲、湘潭等构成的湘中工业区是重要的有色金属冶炼基地。湖南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作物主要有水稻、棉花、麻、茶叶、油料等。南岭、武陵山是重要的用材林基地,盛产松、杉、竹等。湖南是著名革命胜地,并且名胜古迹甚多。湘绣、夏布、醴陵陶瓷、浏阳花炮、邵阳竹雕、益阳水竹凉席等为湖南特产,享有盛誉。
地理概况
湖南地处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和南岭山脉向江汉平原过渡的地带。东、南、西三面环山,东有罗霄山脉,南有南岭,西有武陵、雪峰山脉;北部为洞庭湖平原;中部多为丘陵、盆地。整个地势南高北低,为西、南、东三面向中部北部倾斜、朝北开口的不对称马蹄形。全省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大致构成“七山一水二田土”的格局。湖南是一个河流比较稠密的省区,水系主要为湘、资、沅、澧四水及洞庭湖。
气候特点
湖南省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热量丰富,降水充沛,无霜期长,但湿热分配不均。全省均温为16~18℃。东南高于西北,东高于西,1月均温4~6℃。7月均温多在27~30℃。全省年降水量1200~1700毫米,是中国雨水较多的省区之一。
自然资源
湖南省矿藏丰富,素以有色金属之乡和非金属之乡著称。已探明储量的80多种矿藏中,锑的储量居世界首位,钨、铋、铷、锰、钒、铅、锌以及非金属雄黄、萤石、海泡石、独居石、金刚石等居全国前列。
交通运输
湖南路陆交通便利,京广、湘桂、焦柳和浙赣、湘黔等铁路贯穿全省。长沙为中心的民航线四通八达。湖南内河航道条件优越,湘、资、沅、澧四大干流及众多支流贯穿全省汇入洞庭湖,再从城陵矾注入长江。
经济概况
湖南的农业在中国居于重要地位。盛产稻谷、棉花、苎麻、油菜。淡水养殖和水产品捕捞业发达,素称鱼米之乡,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鱼基地和油菜、茶叶、柑橘产区。湖南省矿产资源丰富。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工业以采矿、冶金为主,还有电力、机械、建材、轻纺、化工、电子和食品等门类。传统工业产品醴陵瓷器、长沙湘绣、浏阳花炮、邵阳竹雕、益阳竹器等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文化习俗
湖南省居住着汉、土家、苗、侗、瑶、回、维吾尔、壮等多个民族。其中以湘西州的民族文化最为著名。湘西州位于湖南西北。湘、鄂、渝、黔等省市交界处,在270万总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约190万,占总人口的70%左右。著名作家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神秘、古朴、秀美。有中国最美丽古城之一的凤凰古城。
省会:长沙
省会长沙市位于省境东部,湘江下游长浏盆地西缘。面积11819平方千米,辖5区3县,代管浏阳市。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湘江纵贯南北。是湘东山地、湘中丘陵和洞庭湖平原接合部。矿藏有铁、钒、铜、硫、磷、重晶石、花岗石、煤等40余种。工业以轻纺、机械、化工、冶金、食品为主。农作物有水稻、油菜、茶叶、蔬菜等。铁路、公路交织密布;湘江、浏阳河、捞刀河流经境内,可常年通航。
历史文化名城:岳阳
岳阳市是一座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位于湖南省东北部,与湖北、江西两省相邻,是一个富(资源丰富)、优(区位优越)、美(风景优美)的地方。总面积近1.5万平方千米。岳阳是湖南唯一的临江城市。是长江中游仅次于武汉的又一个金十字架,特别是洞庭湖大桥的通车,构成了承东联西、南北贯通的便捷交通网。岳阳的旅游文化资源丰富,有洞庭湖、岳阳楼、平江起义旧址、任弼时故居等革命纪念地。
“五岳之南岳”:衡山
衡山是五岳之一。绵延150千米,素有“五岳独秀”、“文明奥区”之美称。衡山共有72峰。衡阳市的回雁峰是其南起第一峰,长沙市附近的丘麓山则是其最后一峰。祝融峰是其最高峰。海拔1300.2米,峰顶遗有祝融殿、南天门、望月台等古迹。南岳还是我国唯一佛道并存的名山,宗教文化源远流长。
武陵山
武陵山是沅江和澧水干流的分水岭。位于湖南西北部及黔、鄂、湘三省边境。主脉自贵州中部呈东北—西南走向,处于乌江与沅江之间。武陵山地有一系列的褶皱和断裂,由于受近代鄂西一贵州高原大面积急剧上升的影响,具有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上升的性质。山区气候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类型,夏凉冬冷,雨量适中。植被代表种类有水杉、黄杉、铁坚杉、巴山榧树、大果槭等。山林中栖息有熊、猴、云豹、苏门羚、黄腹角雉等多种动物。
岳阳楼
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写了一篇不朽的散文《岳阳楼记》,使岳阳楼蜚声海内外。岳阳楼位于洞庭湖畔,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岳阳楼屹立在岳阳古城之上,背靠岳阳城,俯瞰洞庭湖。遥对君山岛,北依长江,南通湘江。登楼远眺,一碧无垠,白帆点点。云影波光,气象万千。
浏阳河
浏阳河又称浏水、浏渭河,是湘东小四水之一,长222千米,发源于湘赣边界的浏阳市大围山区,上游分为大溪河与小溪河,河道曲折迂回,在汉江口汇合。沿途流经浏阳市区。在长沙市流入湘江。源头巨石耸立,飞瀑直下。河水清澈见底,两岸风景优美,有棋盘口、鸳鸯洲、百步滩、浏河大坝等许多风景名胜。
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为一马鞍形土堆,高10余米,直径30米左右。堆上分布西汉墓三座。一号墓位于东冢稍偏北,为利仓妻之墓,二号墓位于西冢,是利仓之墓。三号墓位于东冢一号墓的南端,为利仓之子的墓。三座墓中以一号墓规模最大,一号墓由墓顶至椁室深达20米,结构极为复杂。棺内女尸的外形基本完整。随葬物品有丝织品、漆器、陶器、竹木器共有千余件。其中覆盖在内棺上的一幅彩绘帛画更是我国现存2100多年前的丝织品绘画珍品。马王堆出土文物被保存在湖南省博物馆里。
韶山
韶山位于湖南省湘潭市南100千米处,因山腰每每云雾缭绕。升腾而起。如云生其处,故又名云门山。韶山层峦叠嶂,林壑幽美。山峻以复,泉洁以长,茂林修竹,云气往来,山水秀绝。韶山风景名胜区包括故居景区、韶峰景区、滴水洞景区、清溪景区、银河景区、狮子山景区、黑石寨景区等七大景区。春末。刺槐花盛开,山体如披银装;夏季,阔叶林交枝接柯,郁郁葱葱:秋末。山坡色红似染:冬季。松林成片,斑驳点缀,增添了韶山无限生机。
张家界
人们通常所说的张家界是指由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天子山自然保护区三大景区构成的武陵源核心景区,总面积达264平方千米。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南部。境内有金鞭溪、黄狮寨、琵琶溪、腰子寨、佘刀沟、袁家界等6个小景区游览线。已命名景点90多个。
湘江
湘江又称湘水,是长江中游南岸重要的支流。主源海洋河,源出广西临桂县海洋坪的龙门界,于全州附近汇灌江和罗江,北流入湖南省,经17县市,在湘阴濠河口分为东、西两支。至芦林潭又汇合注入洞庭湖。干流全长856千米。流域面积9.46万平方千米,河源与河口高差460余米。
湘西吊角楼
湘西少数民族大都住在靠山面水的地方,因此,造房时往往利用倾斜度较大的山坡或者濒临水、沟的一侧,使屋的前半部分临空悬出,这就是著名的湘西吊脚楼。这种吊脚楼,是干栏建筑的一种。朴实轻灵,古色古香,与楚建筑或巴建筑有着深厚的渊源。吊脚楼结构一般为两层:上层为居室或待客用;下层做贮藏粮食或存放杂物之用,旧时还用来圈养牲口。上层室外为走廊,多为妇女劳作(绣花、挑纱、织锦)场所。或为观花赏月之处。
炎帝陵
炎帝陵高6米,底径27米,中间镶有清道光年间的墓碑,上镌“炎帝神农氏之墓”。墓周围围有红色墓墙,墙上盖黄色琉璃瓦,墓两侧各立一对石狮。墓前另立一块汉白玉石碑。碑上方浮雕二龙戏珠图案。碑正中也刻有“炎帝神龙氏之墓”的字样。炎帝陵前方是炎帝庙。沿中轴线依次分布着午门、行礼亭、大殿等建筑,两侧还有碑房等。现存炎帝陵和炎帝庙都为1986年按原貌重修。
凤凰古城
老城、老街、小巷、河畔,凤凰古城位于湖南省吉首市南53千米处,至今保持着明清建筑风貌,岩石板铺成的街道纵横交错,古朴雅致。东岭迎晖、南华叠翠、山寺晨钟、龙潭渔火、奇峰挺秀、兰径樵歌、梵阁回涛、溪桥夜月八大景造就了山城的灵气和秀色。沱江两岸多飞檐翘角的吊脚楼。城内有文昌阁、天王庙、奇峰寺、大成殿、朝阳宫等100多处古建筑。凤凰古城建于清康熙年间,分为新旧两个城区,老城依山傍水,清浅的沱江穿城而过。沈从文的故居位于古城内中营街的石板小巷深处。凤凰古城就如一幅水墨丹青,从一笔笔的墨迹中可感受到它的魅力。
湖南省编导的联考文学常识 谁知道答案啊!!!
(5)三曹:指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7)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 (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宋六家)。 明初朱右最初将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 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个作家的散文作品编选在一起刊行的《八先生文集》,
(8)三言指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指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
湘行散记的文学常识?
沈从文,中国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他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融写实、记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显了乡村人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湘行散记》就是沈从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934年初,是他构建“文学湘西”世界的一块重要的拼图。翻开这本书,湘西的现实与历史,作者的见闻与回忆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棉花、苎麻、油菜。淡水养殖和水产品捕捞业发达,素称鱼米之乡,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鱼基地和油菜、茶叶、柑橘产区。湖南省矿产资源丰富。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在国内占有
氏之墓”的字样。炎帝陵前方是炎帝庙。沿中轴线依次分布着午门、行礼亭、大殿等建筑,两侧还有碑房等。现存炎帝陵和炎帝庙都为1986年按原貌重修。凤凰古城老城、老街、小巷、河畔,凤凰古城位于湖南省吉首市南53千米处,至今保持
张巨大的烟幕,连太阳也躲在烟幕的后面。没有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也没有岸芷和汀兰,更不用说渔歌互答了。倒是有喷着浓烟的庞然的挖沙船在翔集,各种各样的垃圾在游泳,以及
灰里似乎散着光芒。这就是洞庭大桥的雏形了。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越来越激动于一个个“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神话,在毫无知觉中放纵甚至透支了自己的某些欲望,强奸了自然,物化了自己而不自觉? 我想不起一千多年前的南湖水面上那位穷困潦倒的诗人。沧海桑田的故事总在上演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