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基本常识在线收听-佛教基础知识视频

第三方分享代码
hacker 3年前 (2022-07-12) 黑客团队 76 3

目录介绍:

佛教常识:佛教出家人名字中的“上*下*”

为何意?佛教,博大精深,包含天地。佛门文化,是大智慧的文化。---- 诸葛长青 佛友“利民”研究发现,很多佛教出家人的名字中都有“上下”二字。 如东方山弘化禅寺的原住持“常乐法师”,其名为“上常下乐”。 其它出家人也一样。 那么,佛教为什么用“上常下乐”这样的方式,来表示呢? 阿弥陀佛,诸葛长青解释如下: 诸葛长青认为,“上*下*”,是对佛教中辈分高或者法力高的标准出家人的尊称,一般也指对有法名的出家人的尊敬。同时,也是为了避免直呼师名,因此,在称呼自己的师父名讳或尊称某一出家人时,需要用尊敬的称呼。 简单说,就是一种对有法名的出家人的尊称。 一般见了出家的师傅先问:法师“上下”或者师傅“上下”。 类似于:民间的人们见了人,会问:先生“贵姓”。 为什么称“上下”呢? 诸葛长青认为: 上---意思是你在佛教的备份上是第几辈?用“上”,表示对佛的尊敬; 下---意思是你辈分后的字是什么?表示凡夫的谦卑。类似古人所说:在下某某。 譬如佛友“利民”说的东方山弘化禅寺的原住持常乐法师,其名为“上常下乐”。 诸葛长青给大家解释一下。 “常”乃佛家的辈分--“常”字辈;“乐”乃人间师傅起的字---乐。 描述起来就是:尊敬的常乐法师,上乘佛祖“常”字辈,人世间的名字乃“乐”也。其他法师都可以这么解释。 据妙音居士介绍,一名标准的僧人有法号和法名两种。 什么是法名?法名是师傅赐予的,是根据你所入的宗派辈分排下来的,这个名字将会跟随你一生,是教界里认可的身份。 什么是法号?法号不一样,但分两种:一是自己以后修持道路上,根据个人需要偏好,自取的;二是剃度师取的,禅宗、曹洞派都有宗派认可的法号字辈,别的宗派也有 不同的是师傅赐予的法号会添在戒牒上,由发牒方添,而自己取的法号很可能不添在戒牒上,而用在自己以后的日常生活中,当然也可以自己填在戒牒上 。 戒牒则是由僧官机构及传戒师签发给受戒僧尼以证明其所取得的资格的凭证,度牒是政府机构发给公度僧尼以证明其合法身份的凭证,戒牒并不象度牒那样具有官方色彩,它是佛教内部的一种管理制度,由僧官机构及其僧官直接签发,或由传戒师发给。戒牒上一般要写明受戒人,戒名(如菩萨戒等)、日期、传戒和尚,证戒师、教授师、坛头、和尚、同学伴侣、同受戒人及受戒发愿文,未署僧录等名,或盖僧官机构的印章。其中证戒师、教授师、伴侣等有时象征性地以佛、菩萨代之,签署者一般为僧录等高级僧官。“戒牒”,上面会写明和尚出自何寺庙,师从哪位大师,在哪剃度等信息。戒牒只给三种人看,一是寺庙的管理者,这主要是针对外出挂单的僧人;二是公安机关;三是给自己的师傅看。 现在很多法名,是根据少林寺的辈分排列的。 少林寺从福裕开始,少林寺便按七十字诗法裔辈分,顺序高低,以命法名。这七十字诗是: 福慧智子觉,了本圆可悟。 周洪普广宗,道庆同玄祖。 清净真如海,湛寂淳贞素。 德行永延恒,妙本常坚固。 心朗照幽深,性明鉴崇祚。 衷正善禧禅,谨悫原济度。 雪庭为导师,引汝归铉路。 譬如佛友“利民”说的东方山弘化禅寺的原住持常乐法师,是常字辈,排第三十八辈分。 以上见解,供有缘者参考。 祝福天下有缘者有求必应、天官赐福、事业腾飞、财源广进! 更多关于放生、素食、施食等文章,请看诸葛长青的新浪博客专辑文章: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持续放生,有求必应。只要持续放生、施食、念佛号并认真回向,快则三天、慢则三年必有神奇感应。以下是佛学放生基本知识。

佛法的基本知识入门

末法时期,想修行就是先从戒律开始,先持戒,把戒律持好了,上早晚课。等到有了一定基础以后,自己有智慧了,再选择法门,这时你已经知道修行应该怎么走了。不然刚开始就匆忙的进入一个法门,修一修自己又觉得不太合适,不太合适但又修了这么长时间,有时候没法退出来。这是佛教的基础入门。

1.戒律

末法时期你把戒抓住了,就什么都抓住了,戒抓不住什么也抓不住。所以说末法时期修行最难的一点,就是在于能不能守住戒律。能守住戒律,那就什么问题都不怕了!我们修行就要抓住这个关键地方,抓住要害,抓住基础。

注意:有的说我岁数已经大了,是不是该从念佛开始?

不管岁数有多大,都得从持戒开始。

为什么要从持戒开始?因为我们成佛不是今生就成佛,我们要经过多少劫才能成佛的,是吧?我们今天既然学佛,一定要打好基础,我们要给来生打好基础,这个很主要。人老了,不等于就是说,我们学佛就没有机会了,来生就不能学佛了。所以说,我们不管是年老还是年轻,都应该从基础开始。

2.选择适当的书

特别学《金刚经》,这个很主要,因为开悟的《金刚经》。《金刚经》学完了以后,你才可以学密,学净土,否则的话,就堕落相里去了,这也是很可怕。

注意:有的先从《地藏经》学不适合

《地藏经》虽然讲了孝道,但是由于我们的知见、理解,我们的习性,有的不正确,就会变成了一种像大仙儿似的,这也不合适。最后,自己弄得神经兮兮,这也不好。所以说应该先从《金刚经》学起。有了《金刚经》的基础,我们再学其他法门就会很快了。现在有的人,被社会上一些大仙儿(巫医神汉),说众生、又是那个鬼、那个神来了,再就是空间等等。特别是有些大仙儿利用了《地藏经》,讲了一些事情。佛虽讲了一切因缘,也讲了六道众生,十法界的众生,但是都讲了一个诸法空相。因为我们不明白,为什么讲了十法界,讲了众生的业力所产生的十法界?我们应该知道,十法界也是诸法空相。是通过十法界,让我们知道了因果不昧,我们应该收敛我们的贪嗔痴,不要造业。同时在这里,我们要知道这些都是幻境。所以在这两个方面必须做好。

为了得一念的清净,一念的正觉,必须严持戒律。在这种情况下,再去读《金刚经》,才会生起一点正念来。这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佛教常识:金刚总持咒的读法?

金刚总持普贤王如来三字明根本咒(观想图) 宇宙时空的一切能量源於三个根本音韵,嗡、阿、吽三个母音,为之三字明。是充满宇宙的根本发音,是印度梵文字母梵咒的总纲,亦称总持。三字种子字母,嗡、阿、吽三字明是佛教密宗金刚总持、普贤王如来的根本咒,普贤王如来即是「普现贤德、微妙物意」。由初发心学佛开始修持至圆满得证佛果都可持诵嗡、阿、吽三字明。 即能获无量无边、圆满广大之功德。

「嗡」: OM音是宇宙原始能量产生之生命的根本音。它是宇宙形而上之天部的声音,含有源源不绝的音频功能,开发人体的「中脉音」,在人头顶的「梵穴轮音」,内修白色的眉心轮,闻到的声音与自己的心脏和血脉流动的内音相近。「嗡」代表五方佛报身圆满,在佛教密乘代表身密。此音最低效果可使头脑清醒,精神爽利。若有伤风感冒,连续持此音,音频所致令头脑发热而出汗,伤风感冒可愈。

「阿」:AR音是开辟宇宙万有生命之生发的根本音。它是宇宙形而中之人部的声音,「阿」字是开口音。「阿」代表法身不变圆满,在佛教密乘代表口密。处於天部「头」和地部「心轮、生法宫」之中间的红色喉轮,是启发世间上一切生命力贯通天部「头」和地部「心轮、生法宫」,就可以开启身体内部的气脉,同时清理五脏六腑的毒气和病气。

「吽」:HUNG音宇宙万有生命潜藏之生发的根本音。它是地球物理世间之地部声音。「吽」代表化身师尊圆满,在佛教密乘代表意密。此音蓝色,在人体「心轮、生法宫」,修持「吽」咒音,可以震开脉结,源源不绝启发新的生机与善缘契机,起码可达到健康长寿的效果。

佛教密宗的学者,以清净的身、口、意修持,嗡、阿、吽三字总持种子咒音合纳观,是法身、报身、化身之总合观修。是获得最殊胜功德的精华,可消除三世一切的罪业障,获得法身、报身、化身三身。可招天、魔、人,可以除去外道的阻咒,可以摧灭五毒魔军,可获得身、口、意的成就,可以达到普贤王如来本初净土,可以获得三身持明果位,故修持嗡、阿、吽 三字总持就有无量无边的法门,能由此而离三业烦恼,证得法身、报身、化身三身体性一切圆满成就

每天读一点佛教常识:佛教中说的身,口,意是什么意思

每天读一点佛教常识:佛教中说的身、口、意是什么意思?

在佛教中,众生的所作所为被归纳成“身、口、意”三业,而佛教的戒律就是为了防止三业造恶。

所谓身,是指身体的行为;来自身体行为的恶业包括杀生、偷盗、淫邪。所谓口,是指言语;来自言语的恶业包括妄语、绮语、两舌、恶口。所谓意,是指心中的思想和念头,来自思想和念头的恶业包括贪婪、嗔怪、痴迷。

要修得佛法的正果,首先必须净化身、口、意三业。

佛教基础知识入门书籍推荐

学佛入门书籍:

一、《觉海慈航》,战德克著;初级白话系列这本《觉海慈航》在目前佛教书籍中流通量比较广,各地佛教团体翻印的也很多,由于原著者早已辞世,改写者又不愿显名,于是现下流通的版本杂乱,甚至有擅自篡改的。殊有澄清一下的必要。

二、《学佛是怎么一回事》,徐恒志著;佛教是佛陀对九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 释迦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内容就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就是自己,宇宙就是我们生活的环境。

三、《佛教常识问答》,赵朴初著;《佛教常识问答》是由赵朴初编写一本佛教知识手册。全书共分四章,251个问题,以问答的形式阐述佛教基本知识,是一般人了解佛教的历史源流、基本教义的好教材。

四、《学佛群疑》,圣严法师著;本书的内容,既是知识学问的,更是生活和实用的。依据基本经论的观点,运用浅易通俗的文字,解答人人都想知道的实际问题。

佛法六名:

尊重佛陀所说法门而立之六种别名。

一、善说,以诸法之实相说诸法。如以不善法说不善相,善法说善相。

二、现报,于现世得果报。如朝受教,夕得道;或夕闻法,次晨得益。

三、无时,不待日月星辰之吉凶,随时即得修道。

四、能将,以正行故,能将众生引至解脱境界。

五、来尝,系应自身证悟,非随他物。(六)智者自知,有智慧之人自能信解。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佛法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觉海慈航

佛教小常识:进入佛门的第一步应干什么

寺院佛事活动现场 在当今时代,很多烧香拜佛的人,并未受过三皈依,却自称是佛教的信徒。我们虽不必否认他们的信仰,但按照佛教戒规的要求,如要信佛,应从皈依三宝着手。皈依三宝虽为进入佛门的第一步,但如不走第一步,岂能走出第二、第三步?要走第二、第三步,必定先从第一步开始。佛弟子的次第,是以所受戒法的层次而定,皈依三宝,是最先入门的基层。在家居士分为三皈、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一切戒皆以皈依三宝为根本。皈依三宝既是入佛信佛的第一步,佛教不舍一切众生,故对请求皈依者的尺度放得特别宽:六道众生,除了地狱之中受苦太大太多者无暇皈依三宝外,其余的不论人、天、神、鬼、畜,只要发心皈依,佛教无不接受。 还有人以为自己已有看经的能力,自己可以直接向佛经之中探求成佛之道,所以不必皈依,同样可以得到学佛的受用。这在理上说,似乎可以通融,但从事相的规制上说,那就错误了。佛经是由佛陀所说(也有是出于佛的弟子们所说),再由佛的出家弟子们结集成编,传之后世;如说只知佛经而忽略了说法的佛宝,以及流传法宝的僧宝,充其量,只是皈依了法宝,这是忘恩的行为。佛教虽以法宝为主,解脱之道,皆由法宝流出,但是法宝之产生,必须佛宝与僧宝为之完成,所以三宝是不能分开的。 受皈依,既是形式上的问题,更是心性上的问题。受皈依时,不仅口中念着,身体拜着,心里还得想着。主要还是在于心的领受纳受三皈戒体,戒体须由先已受了皈戒的人,师师相传,这是法统的一脉相承,在凡夫而言,不能无师自证,所以在正常情况下三皈依不得在佛菩萨前自誓自受,更不可以只交一张像片办个皈依证而不举行仪式。由此可知,求受三皈依的庄严性和重要性了。 有些人尚未信佛,但对佛教颇有好感,他们却不愿意马上皈依三宝,由于教理不明,他们唯恐皈依之后,会受到约束,或者认为皈依之后会无法摆脱,所以他们对皈依持谨慎观望态度。但是,学佛必须从皈依三宝着手,如果仅仅观望,终究是站在门外,想在门外多懂一些佛理,那是不切实际的。佛教是智慧的宗教,佛门不是牢笼,而是解脱大道,皈依之后,如会受到约束,佛门也就不能称为解脱之道了。佛教固然希望人人皈依三宝,并自皈依开始,一直走向成佛之境。但假使由于根机的差别,不能接受佛法的胜义,不能如法遵行的话,皈依及受戒之后,也可放弃信仰而舍戒走出佛门。佛门来者不拒,去者自由,一切无碍。尤其难得的,走出佛门之后,佛教的慈悲之门,永远开着,随时欢迎浪子回头。 把牛奶积储在牛的乳房里:从前有一个人要在一个月以后宴客,需要大量的牛奶,所以要在事先预备起来,使临时不致缺少供应。他心里想:如果把牛奶从牛身上取下来积储,就需要有很大的木桶,而且也应该考虑到把牛奶放在木桶里日子久了容易坏。不如把它放在牛腹里,到宴客那天一并来取,那就既省事,又可吃新鲜的牛奶,不是再好没有了吗?因此,他就把他所养的那一头奶牛和正在吃奶的小牛分开,也不每天去挤奶了。一个月以后,宴客日子到了,他就把奶牛牵来,正要取牛奶,使客人们喝到新鲜的牛奶,可是不论怎样用功,一滴牛奶也取不下来,当场给客人们讥笑了一顿。 这个故事比喻:那些对佛法有好感,想学佛却又表示:我现在很忙,等我有了钱,等我有了闲,等我拼出个成果,等我五十岁以后就可以一心一意地学佛修道了。可是,将来几时来?陈健民先生有言:汝若说出离也要个时节因缘,等我三年五载,料理家事,再行出离可也。请问你自己有何把握再活三年?阎王可准你请三年五载的假期否?我们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无常,布施也好,持戒也罢,都想着等我有了条件再好好去做。其实,现在若没有,以后恐怕也不会有。破灭,会比将来来得更早一步。对该做的事我们应该把握时间,及时来作,否则不就和那个把牛奶积储在牛的乳房里的愚人一样吗?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

  • 访客 2022-07-13 07:48:46 回复

    ,有智慧之人自能信解。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佛法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觉海慈航佛教小常识:进入佛门的第一步应干什么寺院佛事活动现场在当今时代,很多烧香拜佛的人,并未受过三皈依,却自称是佛教的信徒。我们虽不必否认他们的信仰,但按照佛教戒规的要求,如要信佛,应从皈依三宝着手。皈依三宝虽

    1
  • 访客 2022-07-13 03:47:59 回复

    场在当今时代,很多烧香拜佛的人,并未受过三皈依,却自称是佛教的信徒。我们虽不必否认他们的信仰,但按照佛教戒规的要求,如要信佛,应从皈依三宝着手。皈依三宝虽为进入佛门的第一步,但如不走第一步,岂能走出第二、第三步?要走第二、第三步,必定先从第一步开始。佛弟子的

    2
  • 访客 2022-07-13 07:53:04 回复

    佛教小常识:进入佛门的第一步应干什么佛教常识:佛教出家人名字中的“上*下*”为何意?佛教,博大精深,包含天地。佛门文化,是大智慧的文化。---- 诸葛长青 佛友“利民”研究发现,很多佛教出家人的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