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介绍:
青海玉树地震震后救援难度大是因为什么
高原,缺氧,交通条件差(距省会有800公里的路,并且路况不好),自身救援设备差,并且外面的进不去.
还有个就是晚上的温度掉到零下了.
为什么青海玉树救援难度较大?
青海玉树地震灾区地处高原,海拔近4000米,海拔高、缺氧等问题给开展医疗救援带来一定困难。因为来自低海拔地区的医疗队,在高海拔地区开展医疗救治工作时,会面临缺氧、高原反应等问题。
地震灾区温差大,夜间气温可以降到零度以下,比较寒冷,风沙也很大。另外,交通也不方便。卫生部4月14日晚上和民航、铁路、交通部门共同研究会商转移伤员方案时就发现,玉树周边没有大城市可以作为依托来开展医疗救治,和能全力抢救重症伤员的城市、大医院,只有西宁市的青海省人民医院和附属医院,距离800多公里。这一方面给医疗队人员进入灾区带来一定困难,另一方面也给转出病人带来一定困难,如果从玉树往外转运病人就得航空转移病人,或者通过陆路到西宁,再通过铁路往外转运病人。
另外,地震后,灾区通信设备受损,联络不畅,给救治工作带来了一定的不便。同时,当地的医疗资源损失严重,医院、卫生院的房屋基本不能用,比如玉树州的中心血站房子出现裂纹,里面的血就得搬出来;供电中断,就得使用送血车来保存仅存的血液,所以就不能把大量的血运送到玉树。
还有一点,玉树是藏族自治州,受伤的群众大多是藏族同胞,我们在开展救援、询问病情等工作时有语言交流的不便,医务人员必须想办法克服。。
结合实际分析在实际救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暴露出的问题
政府、NGO和各方媒体在灾后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保证了抗震救灾的胜利。但在救援过程中各方主体也暴露了不少问题,需要认真总结,吸取经验和教训。
3.1政府方面
①开放外援的时间过迟。相关媒体评论中国一开始采取婉拒国外救援队伍,其后则选择性地接受。地震发生后的72小时是救灾的“黄金救援时间”,而作为我国第一支接受外援的部队,日本救援队到达现场时已是5月16日上午。由于错过最佳救援时间,救援队伍未能抢救出一个生还者。
②缺乏灾前预警。尽管从目前看来,灾害预报还是个难题,中国地震局及其主要的科学家也一再强调地震无法被准确预测,但这并不意味着灾害预报毫无意义,无需进行地震前的预警。
所谓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后,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小于电波传播速度的特点,提前对地震波尚未到达的地方进行预警。以汶川地震为例,如果该地区建立有地震预警系统,并且能够在地震波到达北川、青川等地区之前,提前数秒至数十秒发出预警,民众在地震前有足够的时间引导合理避灾,从根源上减少损失。
③缺乏对灾民的防灾意识教育。由于受灾害的不可预测性思想的影响,我国往往更多地关注灾后的应急救济和重建,而对防灾减灾意识的普及则显得相对薄弱。尽管汶川地震发生在地震高发区,绝大部分灾民对地震的知识,对震中震后逃难的知识,等于为零。很多人便因对应急避难存在误区,而丧失了逃生的机会。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从经济学角度看,有计划地做事不仅能节约成本,更能够实现效用的最大化。对此,相关政府部门可以在灾害频发地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组织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展开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
④救灾中存在滥用、乱用、挪用救灾物资的现象。汶川地震中一些地区大量救灾物资存在闲置浪费,未能得到充分利用;而另一些地区由于交通中断、信息传达不便,使得灾民极其缺乏帐篷、饮用水、医药品等救灾物资。在5•12汶川大地震之后,物资的分配不能按时、按量、按需求地保证灾区的需求,造成了浪费。地震后不久,四川省卫生厅厅长沈骥呼吁,药品、医疗器械等有严格的适应症要求,盲目捐赠可能导致药品过度堆积浪费 。
⑤救灾经验不足,机械设备不够。在地震救援中,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快地抢救出更多的灾民,这主要依靠大型机械和部队结合起来完成救援行动。由于地震波及很多山区乡镇,道路受损严重,大型机械难以及时进入。而这无疑加重了非专业救援人员现场清理的难度。如果在地震发生后,相关人员可以将大型机械设备空运过去,这也许可以争取更多的生还机会。
3.2NGO方面
①信息失效,人员分配不均衡。地震发生后,由于信息更新不及时,加上志愿者缺乏统一的分配协调,往往媒体大力报道的明星灾区,大批志愿者集中涌入,造成人员过于集中,许多人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一些真正需要志愿者的地方却得不到及时救助。
②缺乏专业培训和管理,效率未能充分发挥。大多数志愿者均为临时招募,投身工作的热情较高。但他们既缺乏经验,也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而相关政府部门也没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和培训。这些因素致使大部分志愿者在救援过程中只能从事搬运发放物资、护理伤员等一些非专业性的工作。加上行动往往比较零散,缺乏组织性,影响了志愿者的救援效率。
3.3媒体方面
媒体对灾区的报道不均,且过多强调正面报道。媒体的报道经常集中在一些交通设施相对畅通、救援力量充足的灾区,相对忽视了那些救援力量与物资匮乏、地理位置偏僻的受灾地区,易产生救援力量出现“盲点”,资源分配不平衡。同时媒体对地震的报道仍集中在正面形象和事迹,而对于汶川大地震后巨灾保险、社会安全等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失误等涉及较少,负面消息被埋没。这样不利于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
参考文献:
1、汪孝宗:《我国慈善法规存在盲区致部分捐赠物资出现浪费》,《中国经济周刊》,2009年11月19日
高原地震调查
松潘-阿坝地区和西藏羌塘地区,是战略选区项目开展高原地区地震调查攻关所选择的代表性地区,这两个地区的地球物理勘探难点主要如下:
地震测线经过高山、荒漠、河谷、草原及沼泽等复杂地形,地形起伏相对较大,沟壑纵横。老地层广泛出露和近地表冻土层的普遍存在,对地震波能量的屏蔽、吸收、散射作用严重;地下地质条件复杂,地层褶皱严重,产状多变,地层倾角大,断层发育,新老地层互相切割。
羌塘盆地是一个具有特殊地表、复杂地下地质条件的勘探新区,其地震资料品质差异大,整体信噪比偏低。
(一)前期地震调查工作
1.前期地震勘探概况
松潘-阿坝地区地球物理工作开展较少,仅有的几条地震采集剖面由于受地层褶皱及地表覆盖等的影响,反射波组特征不明显,仅有少数波组在剖面上可连续追踪对比。从以往采集资料分析可知,该地区中、浅层地震地质条件较差,主要表现为资料上浅中层(4.5s以内)反射能量较弱或无明显反射。深层—超深层(5~8s)有较强的反射波组,且广泛分布。从以往地质资料看,本区深部地层主要为古生界,缺失中新生界,古生界最厚超过10000m。盆地周边断裂发育,地层倾角较大。依据区内出露头资料,本区三叠系以下地层密度和速度差异较小,造成波阻抗界面不明显,这可能是造成浅、中层无明显反射的原因之一。
青藏高原石油地震勘探工作程度极低。仅在海相的羌塘盆地工作程度较高,二维地震勘探工作量有2640测线千米,其中在万安湖地区测网密度达到4km×4km。但是由于信噪比低,可用于解释的地震剖面不多,影响了油气勘探的效果,以至于对羌塘盆地的油气资源评价主要还是依据地表地质资料的分析综合,可靠性不高。因此提高或改善地震剖面的品质就成为能否在前人基础上有所突破的关键问题之一。
2.前期地震调查方法
(1)地震采集方法
2002年12月~2003年6月,松潘-阿坝地区中石化南方勘探开发分公司组织胜利物探、物探局等单位进行野外地震采集攻关,对该区的地震地质条件等取得了一定认识。其主要采集参数见表9-3。
震源类型:炸药震源(单井激发)
井深:14~25m
接收道数:240道,少数480道、600道
记录格式:SEGD
道间距:50m,少数20m
最大排列长度:5975m
记录长度:12s
采样间隔:2ms,少数1ms
覆盖次数:60次,少数为120次至300次
中石油1995年首次进入羌塘盆地,使用可控震源和炸药震源,部分地区获得了可用的甚至较好的地震记录,但绝大多数资料品质极为欠佳。在激发能量不足的前提下,小道距、高覆盖次数试验的效果也不明显。在原始资料整体品质不高的条件下,虽然也进行了当时技术条件下的精细处理,不同公司处理或同一公司先后处理的剖面面貌都不相同,因此至今没有获得一条区域性基准剖面,仅有少量剖面的局部被用于石油构造解释。1998年INDEPTH-III分别在班戈、伦坡拉、多玛和双湖分段进行了深反射地震试验,采用井炮激发,井深15~18m,获得了有效反射信息,这提示加大井深和适当加大激发药量可能是改善青藏高原(羌塘盆地)地震资料品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表9-3 原石油部门羌塘地区地震采集参数一览表
(2)处理方法技术
在松潘-阿坝地区,其前期主要处理技术包括:层析成像反演静校正与相对折射波静校正相结合的静校正;线性校正后FK域均值加权减去法压制折射多次波、速度分析与预测反褶积相结合的方法压制多次反射波;FK域均值加权减去法压制线性相干噪音;速度分析与剩余静校正多次迭代提高反射同相轴的连续性与信噪比等。
针对羌塘盆地资料的特点,原石油部门总结认为,信噪比低和静校正量大是两大难题,从处理方法试验和处理过程中总结出以下认识:
1)羌塘盆地由于特殊的地表条件、复杂的地下地质结构和恶劣的环境因素等造成所采集到的地震资料品质普遍较差。处理之前应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才能采用针对性技术措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2)叠前去噪的力度和范围要掌握适度,既要有效压制噪音,又不能损害有效波。
3)通过试验和分析对比几种静校方法的效果,采用针对性强的通用技术。
4)叠后去噪要适当,应注意保真,过重修饰会使剖面波组特征不明显。
5)对同一批资料处理的流程要一致,否则对同一区块资料的解释会存在困难。
3.前期地震调查认识
从以往的地震工作分析来看,信噪比和静校正量大是羌塘盆地地震勘探面临的两大难题。2004年、2006年和2007年连续3年的地震攻关,累计获得150km试验剖面,采取增加井,选择最佳药量,加大排列长度、小道距等一系列改进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
(二)选区地震调查工作
战略选区项目在以往羌塘盆地地震攻关的基础上,抓住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为核心,根据本区所存在的面波、折射以及多次折射波、高频随机噪音的特点,拟定了采集施工中的主攻策略。
1.地震采集方法
具体采集参数见表9-4。
表9-4 2009年地震调查采集施工参数一览表
1)针对记录信噪比低,采取的对策是:检波器面积组合;增加检波器个数来压制随机干扰。其具体接收参数如下:组合形式:36个检波器沿线矩形面积组合;组合基距:LX=4m LY=11m;组内距:δx=4m δy=1m;组内高差:小于1m;埋深:不小于20cm。
2)针对表层结构纵横向变化大,采取的对策是:加密表层结构调查点,控制潜水面变化,具体激发参数如下:激发深度:高速层顶界面下3m;最小钻井深度不得小于15m(除砾石河滩外);砾石河滩最小钻井深度不得小于12m;激发药量:18kg。
3)针对主要目的层埋藏浅,以往采用了48~60次的覆盖次数,再加上排列长度大,炮点距大,致使主要目的层有效覆盖次数低、成像效果差。采取的对策是:增加叠加次数,确保叠加效果;减小炮点距离,增加有效覆盖次数;采用可变线元观测系统,以利于获得较多的地质信息。
4)针对本地区刮风时间长,雨雪、冰雹频繁等恶劣气候环境,采取检波器埋置;用仪器监视外界噪声,干扰大时不放炮;优选时段进行低噪音施工。
5)针对河滩砾石井,含水丰富成井难,利用陶土粉和烧碱配成泥浆打井。
2009年与2008年在羌塘地区开展地震调查的采集施工参数进行对比,可以看出,2009年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围绕通过提高覆盖次数来提高采集资料的信噪比来进行,如表9-5所示。
表9-5 2008年与2009年地震调查采集施工参数对比表
2.地震资料处理
针对羌塘盆地地震资料信噪比低的问题,强化对本区地震地质条件的了解以及原始资料的采集分析,结合以往低信噪比资料处理经验,采取以下有针对性的处理技术,有效地改善了资料品质。
(1)静校正处理技术
采用层析静校正方法求取长、中波长的静校正量;地表一致性静校正解决短波长的剩余静校正量。
(2)多系统、多方法的联合去噪
选用不同处理系统的最佳去噪手段组合应用,有效提高叠前数据信噪比。
(3)地表一致性和提高分辨率的处理技术
在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增益曲线分析、时频分析等进行叠后剩余振幅分析与补偿,使波组特征清楚、强弱特征明显;此外,采用地表一致性多道反褶积,消除表层因素对子波的影响,改善叠加效果,提高剖面品质。
3.地震调查效果
地震攻关所获得的剖面,浅、中层反射波组齐全,主要反射波组连续性好,过渡自然,易于识别和追踪,所反映的构造特征明显、可靠,基本可以达到了解地腹基底起伏和划分构造格局的地质任务,如图9-15所示。
通过对本次选区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基本了解了本区地层展布状况、侏罗系和三叠系主要目的层的展布特征、上覆盖层的构造格架及构造样式、基底埋深、基底形态及断裂特征,为西藏地区进一步油气资源评价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图9-15 TS2009-03线地震地质解释剖面图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题?暴露出的问题政府、NGO和各方媒体在灾后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保证了抗震救灾的胜利。但在救援过程中各方主体也暴露了不少问题,需要认真总结,吸取经验和教训。3.1政府方面①开放外援的时间过迟。相关媒体评论中国一开始采取婉拒国外救援队伍,其后则选择性地接受。地震发生后的72小时是
较好的效果。2)叠前去噪的力度和范围要掌握适度,既要有效压制噪音,又不能损害有效波。3)通过试验和分析对比几种静校方法的效果,采用针对性强的通用技术。4)叠后去噪要适当,应注意保真,过重修饰会使剖面波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