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登堡理查德定律地震地震震级-根据古登堡公式,震级越大的地震,发生的次数越少

第三方分享代码
hacker 3年前 (2022-07-14) 黑客业务 93 4

目录介绍:

怎样确定地震的震级?

一.定义:地震震级是根据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振幅来测定的,一般采用里氏震级标准。震级(M)是据震中100KM处的标准地震仪(周期0.8s,衰减常数约等于1,放大倍率2800倍)所记录的地震波最大振幅值的对数来表示的。

二.释义:1.划分震源放出的能量大小的等级。释放能量越大,地震震级也越大。地震震级分为九级,一般小于2.5级的地震人无感觉;2.5级以上人有感觉;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简称震级。

◢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

◢大于、等于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

◢大于、等于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

◢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

◢大于、等于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

◢大于、等于7级的称为大地震

◢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

三.地震震级的计算

地震震级的计算见以下规定.中国地震烈度表中的值应是指瞬时值.

地震震级的规定

(GB17740-1999)

1、范围

本标准是地震震级 M 测定方法和使用的规定,适用于地震测定、地震预报、防震减灾、新闻报道等社会应用。

本标准不约束科学研究分析使用其他类型的震级。 “ 地震震级 M ” 是本标准规定的震级,其他类型地震震级必须冠以限制词与添置注释符号。如:体波震级,近震震级,矩震级等。地震震级用地震面波测定。深震(震源深度大于 70 km )与小震不能用地震面波测定时,可用《地震台站观测规》( 1990)规定的测定。

2、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 地震震级 earthquake magnitude

对地震大小的相对量度。

2.2 地震面波 surface wave

地震激发的沿地球表面传播的地震波。

2.3 质点运动 particle motion

在地震波通过时,地球上任意点的运动。

2.4 地动位移 displacement of ground motion

地面质点运动时,相对于原静止点的距离。

2.5 质点运动速度 velocity of particle motion

质点运动时,其地动位移对时间的微商。

2.6 震中距 epicentral distance

地震震中至某一指定点的地面距离。

2.7 量规函数 calibration function

在不同震中距观测点上用质点运动速度最大幅值测定震级时,因地震波随距离衰减所须加的校正值,其数值相当于在该距离上测得质点运动速度为1μ m/s 时相应地震的震级值。

3、地震震级 M 测定方法

地震震级 M ,用地震面波质点运动最大值 (A/T)max 测定。度

计算公式为:

M=lg(A/T)max+ σ ( Δ )

式中: A ---- 地震面波最大地动位移,取两水平分向地动位移的矢量和,μ m ;

T ----相应周期, S ;

Δ----震中距, ( 度 ) 。

测量最大地动位移的两水平分量时,要取同一时刻或周期相差在1/8周之内的震动。若两分量周期不一致时,则取加权和:

T=(T N ×A N +T E× A E )/(A N +A E )

式中: A N ------ 南北分量地动位移,μ m;

A E ------ 东西分量地动位移,μ m;

T N -------A N 的相应周期, S ;

T E -------A E 的相应周期, S ;

量规函数σ ( Δ ) 为:

σ ( Δ )=1.66lg Δ +3.5

不能使用与表一中给出的值相差很大的周期来测定地震震级 M 。

地震震级 M 应根据多台的平均值确定。

4、 使用规定

4.1 地震信息提供

各级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提供地震信息时,应使用本规定地震震级。

4.2 地震新闻报道

地震新闻报道我国地震信息时,应使用本规定地震震级。

4.3 地震预报发布

各级政府发布地震预报与各级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在制定地震预报监测预报方案时,应使用本规定地震震级。

4.4 防震减灾

各级政府与各级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在制定防震减灾与实施防震减灾措施时,应使用本规定地震震级。

4.5 地震震级认定

社会应用,应以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地震震级 M 为准。

表一 不同震中距(Δ)选用地震面波周期(T)值

Δ/º T/s Δ/º T/s Δ/º T/s

2 3~6 20 9~14 70 14~22

4 4~7 25 9~16 80 16~22

6 5~8 30 10~16 90 16~22

8 6~9 40 12~18 100 16~25

10 7~10 50 12~20 110 17~25

15 8~12 60 14~20 130 18~25

地震震级是根据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多少吗?

是的。

震级是地震大小的度量,反映不同地震释放能量的差异,是通过地震仪记录到的地面运动的振动幅度来测定的。

地震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度大小的量度。当前,最常用的震级有近震震级ML、面波震级MS、体波震级mb及mB和振动持续时间震级MD,对巨大地震的量度还有矩震级MW和谱震级M(T)等。目前国际通用的地震震级标准还有里氏震级。我国规定对公众发布一律使用面波震级。

震级的量度一般是通过测量地震波中的某个频率地震波的幅度来衡量地震相对大小的一个量。ML是用0.1~3秒左右的S波(或Lg)的振幅来量度地震的大小,MS是用浅源地震的20秒左右的面波振幅量度地震的大小,mb是用1秒左右的地震体波振幅来量度地震的大小,mB是用0.5~15秒左右的地震体波振幅来量度地震的大小。

根据多年来大量实测资料得出的规律,当地震能量达到一定程度后,会出现震级饱和现象,即随着地震波能量的增加,相应的震级大小却不会增加,不同震级标度,出现震级饱和的情况各不相同。如:短周期体波震级mb在6.5级后出现饱和现象,近震震级ML在7.0级后出现饱和现象,中长周期体波震级mB在8.0级后出现饱和现象,面波震级MS在8.5后出现饱和现象。

为克服震级饱和现象,对于巨大地震,国际上一般采用地震矩测定震级,用地震矩测定的震级成为矩震级。地震矩是在位错理论模型下,由地震波谱分析得到的具有力偶量纲的物理量,与震源破裂大小有关,是对断层滑动引起的地震强度的直接测量,描述了地震破裂面上滑动量的大小,一般通过波形反演的方法计算。

经研究表明,震源破裂长度在100km左右的大地震的MS与MW几乎相近,当破裂长度更长时它们的差别就会明显,一般认为MW标度是MS标度对破坏性地震震级的自然延续。

谱震级M(T)是利用不同周期的波测定震级,对采用宽频带地震仪记录的地震信号进行带通滤波,对不同的频带分别测定震级,一次地震测定的震级是随周期饱和的一系列值。

国内国际新闻报道一般采用的是国际通用地震震级,里氏震级。里氏震级是由两位来自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地震学家里克特(Charles Francis Richter)和古登堡(Beno Gutenberg)于1935年提出的一种震级标度,它是根据离震中一定距离所观测到的地震波幅度和周期,并且考虑从震源到观测点的地震波衰减,经过一定公式,计算出来的震源处地震的大小。由于“地震强度频谱的比例定律”(The Scaling Law of Earthquake Spectra)的限制,里氏震级在8.3~8.5左右会产生饱和效应,到了21世纪初,地震学者普遍采用矩震级描述巨大地震的物理特性。

面波震级标度Ms比较适用于从远处(震中距大于1000km)测定浅源大地震的震级,而且各国地震机构的面波震级测定结果也比较一致,因此通常所说的里氏震级就是面波震级,矩震级可作为面波震级的有益补充,但不能完全取代面波震级。最常用的面波震级达8.6以后有饱和问题,特大地震一般用矩震级表示更为合理。

参考资料

中国地震信息网:

地震的震级是如何确定的啊?里氏是什么?

震级(earthquake magnitude)根据地震波记录测定的一个没有量纲的数值,用来在一定范围内表示各个地震的相对大小(强度)。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一场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它代表地震本身的强弱,由震源测得,只同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有关;其他描述地震相关的量如烈度则是另外的标准测量量。

震级作为一个观测项目,是美国地震学家C.F.里克特于1935年首先提出的。最初的原始震级标度只适用于近震和地方震。1945年B.谷登堡把震级的应用推广到远震和深源地震,奠定了震级体系的基础,利用宽频带地震仪记录远震传来的面波,根据面波的振幅和周期来计算震级。中国的面波震级计算公式为:

式中A为两水平分向地动位移的矢量合成振幅,以微米为单位;T为相应的周期,以秒为单位;σ(Δ°)为面波震级起算函数,只与震中距Δ°(测点与震中间的大圆弧度数)有关;Cs为台站校正值。

面波震级标度Ms比较适用于从远处(震中距大于1000千米)测定浅源大地震的震级,而且各国地震机构的面波震级测定结果也比较一致,因此世界各国在公布1931年新疆8级地震和交换有关震级的信息资料时 ,一般都使用面波震级。即通常所说的里氏震级。另外,为解决巨大地震的面波震级饱和问题,有人提出用震源物理中的地震矩概念推导出一种新的震级标度——矩震级MW。智利大地震的面波震级 Ms=8.5,但矩震级MW=9.5,成为人类已知的最大地震。矩震级已在地震观测中开始试用,但其方法还在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它可作为面波震级的有益补充,但不能完全取代面波震级。

里氏震级(Richter magnitude scale)是由两位来自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地震学家里克特(Charles Francis Richter)和古登堡(Beno Gutenberg)于1935年提出的一种震级标度,是目前国际通用的地震震级标准。它是根据离震中一定距离所观测到的地震波幅度和周期,并且考虑从震源到观测点的地震波衰减,经过一定公式,计算出来的震源处地震的大小。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

  • 访客 2022-07-14 17:03:53 回复

    nberg)于1935年提出的一种震级标度,它是根据离震中一定距离所观测到的地震波幅度和周期,并且考虑从震源到观测点的地震波衰减,经过一定公式,计算出来的震源处地震的大小。由于“地震强度频谱的比例定律”(The Scaling Law of Earth

    1
  • 访客 2022-07-14 11:10:06 回复

    各国在公布1931年新疆8级地震和交换有关震级的信息资料时 ,一般都使用面波震级。即通常所说的里氏震级。另外,为解决巨大地震的面波震级饱和问题,有人提出用震源物理中的地震矩概念推导出一种新的震级标度——矩震级MW。智利大地震的面波震级 Ms=8.5,但矩

    2
  • 访客 2022-07-14 06:36:26 回复

    ) 式中: A N ------ 南北分量地动位移,μ m; A E ------ 东西分量地动位移,μ m; T N -------A N 的相应周期, S ; T E -------A E 的相应周期, S ;

    3
  • 访客 2022-07-14 14:29:09 回复

    到的地震波幅度和周期,并且考虑从震源到观测点的地震波衰减,经过一定公式,计算出来的震源处地震的大小。由于“地震强度频谱的比例定律”(The Scaling Law of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