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在什么时期最广泛流传-什么是我国流传最广,在国内外

第三方分享代码
hacker 3年前 (2022-07-15) 黑客团队 101 4

目录介绍:

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知识分子最多

唐朝和宋朝吧

宋朝,,经过五代十国的战乱,士族已经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科举成为选拔人才的唯一途径。使清寒士子有了更加平等的入仕机会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政治生活的黄金时期,他们积极参与政治生活.而且有宋一代极少有政治原因诛杀文人的例子。

宋朝比唐朝还要更盛一些,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赵宋一代在指称带有根本性质的治国之法时,有所谓“祖宗家法”一说。这一说法兼容并包地将赵宋的“家法”与“国法”混融为一体,它是宋代帝王累代相承的正家治国方略与规则。宋朝“祖宗之法”的提出,与宋人在讲求义理的新形势下对李唐、五代政事的反思有关;也与唐代以来的社会变迁以及士大夫家族对于“正家之法”的重视有关。对于“祖宗家法”的适用范畴,宋人从未作出过明确排他的界定与回答。这种边缘模糊化的状况,正是其高度适应性所需求的。“祖宗家法”寄寓着宋代士大夫的自身理想,它回应着正家治国的现实需要,但作为一种理念,它又并不等同于赵宋王朝实际的政治行为与制度设施。

文学常识

、中国最早的字典叫《说文解字》。

2、清乾隆年间,皇帝下令编撰了一部中国最大的丛书,收录了18世纪以前3000多种重要著作。全书共230万页,连接在一起,足够绕地球赤道一圈有余。请问这部丛书叫《四库全书》。

3、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共有305篇,也叫“诗三百”。

4、战国时期大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楚辞《离骚》。

5、中国古代神话非常丰富,其中以《山海经》中为最多。

6、西汉时期,由司马迁写的《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7、宋词主要分为两大派,一是豪放派、一是婉约派。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

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宋朝词人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名句。

9、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女词人是李清照

10、元杂剧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关汉卿,他的主要作品是《窦娥冤》。

11、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2、陶渊明《桃花源记》写了一个理想的世界,那儿与外面的世界隔绝,人们过着安宁、幸福的生活,

13、唐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体裁是诗歌。

14、唐代李白被人称为“谪仙”、“诗仙”

15、唐代杜甫的诗被大家看作“诗史”

16、杜甫的诗《春夜喜雨》很有名“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7.毛泽东代表作《沁园春·雪》《长征》。

18.李白,字太白,世称“诗仙”“千古一诗人”。

19.国国歌歌名《义勇军进行曲》,作词田汉,作曲聂耳。

20.知音”一词来源于战国时期俞伯牙、钟子期的故事。

21.“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22.“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23.古诗名句中点字成金的事例: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

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中“闹”字

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敲”字,即推敲典故的来历 .

24.陶渊明,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25.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唐代文学家,有抒情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律);名文《滕王阁序》。著有《王子安集》。

26.杨炯,初唐四杰之首,名作有《从军行》。

27.卢照邻,初唐四杰之一,代表作为《长安古意》。

28.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代表作为《在狱咏蝉》,另有著名的《讨武檄》,作品集为《临海集》。

29.贺知章,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唐代诗人。所作《回乡偶书》(七绝),为传诵名篇。

30.王之焕,字季陵,唐代诗人。他的《凉州词》、《登鹳鹊楼》是唐代绝句珍品。

孟浩然,唐代山水田园诗人。《过故人庄》(五律)描绘了绿水青山的田园风光和“把酒话桑麻”的农家情趣,体现了诗人与村民的真切感情。《春晓》(五绝)写春晓之景及早春之情,成为流传千古的好诗。

31.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诗人,擅长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从军行》七首、《芙蓉楼送辛渐》和《出塞》两首都很有名。

32.王维,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名篇有《鸟鸣涧》(五绝)、《送元二使安西》(七绝)、《观猎》(五律)。“味摩诘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苏轼赞王维之语。

关于春节,历史上流传下来了哪些习俗和常识?

年过而立,一说起这个过年便总觉时光荏苒,岁月蹉跎。但祝福话自然是不能少的,在这里小编提前祝福大家鼠年万事胜意,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说起这个“过年”“春节”,相关的知识点呢,还真不少。在此小编特意的整理了六条基本的相关常识,能知道其中三条是学霸,全懂得可谓历史达人,来看看你知道几条呢?

01

“春节”与“过年”,其实在传统的中国历史上是并不是一个称谓。所谓的春节,原本也只是指代在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更甚者在南北朝时期,春节还被用来指代春季。

它们真正划上等号,则是得益于辛亥革命的胜利。

1911年11月,蒋翊武、孙武等人在武昌点燃了清朝灭亡的最后一根稻草。在武昌起义之后,革命之火成燎原之势,各省纷纷独立。清政府也在1912年,由隆裕太后宣诏,宣统帝溥仪逊位,至此清王朝灭亡。

随着中华民国的建立,移风易俗也成为了必然。最终,在时任大总统的袁世凯的签署之下,以“循世界之大同,而通俗宜民,应从社会之习惯”为目的,阴历元旦也就成为了春节。

02

过年,这里的年一开始可不是确定的正月初一。历朝历代多有不同,例如商朝便以腊月为正月岁首;而在秦国则规定十月为正月。

真正意义上确定正月为一岁之首的,则是在公元前104年,汉武帝颁定施行的《太初历》中。

对于此事《后汉书》中记载,汉武帝因为元封七年(前105年)十一月冬至,因此命司马迁、邓平等人撰《太初历》,改元易朔。

03

再说这个正月,为何叫正月?那还是因为这个每年的第一个月的不确定所导致的。夏朝以一月为第一个月,商朝则以十二月为第一个月,周以十一月为第一个月,总之就是很乱,因此每改正一次月份之后,这个改正后的一月就称为正月,也就是“基准月”。要不然也不会出现那么多“正”的官职,如“车正”“火正”“土正”等等。还有一点,因为始皇帝嬴政的名讳因素,秦朝时称之为“端月”,不过秦亡后就都是以正月称之了。

04

关于春联,起最早出现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第一副对联是由五代后蜀之主孟昶写下,联为:“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五代十国时期,作为历史上的乱世,被欧阳修等史学家称之为“季世”。在短短的54年间,北方地区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南方地区以及山西更是先后有前蜀、南唐、北汉等十个政权林立。一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也算是对新年的期望吧;不过写下这副对联后一年,宋太祖赵匡胤派遣王全斌伐蜀,孟昶便归降了,自己也被俘获到了京师,旋即便被去世。其妃子花蕊夫人可谓是人尽皆知。

05

春联起源于桃符,但桃符一开始也只是长方形的桃木板,古人们的目的也是十分明确——桃木辟邪,为百鬼所畏。至于桃符上最早挂的神祗则是"神荼"、"郁垒",原因也简单,这两位乃是领众鬼的守护之神。

06

宋王安石有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此处的便指代的年俗:点燃爆竹、饮用屠苏酒。

但要注意的一点是爆竹一物,一开始也确实是爆竹。它起源于2000多年前,一样有着驱逐瘟神的寓意,人们将竹子放入火种,竹子被火烧的爆裂,这就是最早的爆竹,在最近的《庆余年》中,便有这样的细节体现。

唐朝时李畋,偶然将硝石放进竹节中,发现爆竹的声响更大,由是如此,经过一系列的改进,才有了以纸代替竹子,鞭炮也就这样诞生了。

从宋元开始各类蒙学教材中流传最为广泛的是

概括说来,在唐宋以前编写和被保存下来的蒙学教材有李斯的《仓颉》,赵高的《爰 历》,胡母敬的《博学》,文字多取自《史籀篇》。汉初的闾里书师将它们合编为平民之家的识字教材,统称为《仓颉篇》。尔后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史游的《急就篇》,李长《元尚篇》,扬雄的《训纂篇》,贾纺的《游喜篇》,张揖的《埤苍》,蔡邕的《劝学》,《圣皇篇》、《黄初篇》、《女史篇》,班固的《太甲篇》、《在习篇》,崔瑗的《飞龙篇》,朱育的《幼学》,樊恭的《广苍》,陆机的《吴章》,周兴嗣的《千字文》,束晰的《发蒙记》,顾恺之的《敏蒙记》,以及《杂字指》和《俗语难字》等。

以识字为主的综合知识型的教材有《开蒙要训》、《百家姓》、《三字经》、《对相识字》、《文字蒙求》和「杂字」书等。

以封建伦理道德为主的蒙学课本,除了长期使用的《孝经》、《论语》之外,唐代佚名者着的《太公家教》;宋代朱熹的《小学》,吕祖谦的《少仪外传》,吕本中自《童蒙训》,程若庸的《性理字训》。这些蒙学教材,对后世影响也很大,如明代吕得胜的《小儿语》,吕坤的《续小儿语》,朱升汇编的《小四书》;清代李毓秀的《弟子规》,王相汇编的《女四书》,以及流传的《昔时贤文》、《圣训广谕》等。

社会和自然常识为主的蒙学课本也很多,它滥觞于唐代的《兔园册》,创始于李翰的《蒙求》。宋代以后陆续出现了各种《蒙求》和同类的读本,如《十七史蒙求)、《广蒙求》、《叙古蒙求》、《春秋蒙求》、《历代蒙求》、《名物蒙求》等。明末程登吉原编,清代邹圣脉增补注释的《幼学琼林》,曾在清代风行全国,影响颇为深广。

以提高阅读能力为目的的趣味读物,有宋代胡继宗的《书言故事》开创先例,后来此类教材大有发展,如元代虞绍的《日记故事》,明代萧良友的《蒙养故事)后经杨臣诤增订改名为《龙文鞭影》上下卷,;清代李晖吉等续编有《龙文鞭影二集》,丁有美的《童蒙观鉴》,此外还有《二十四孝图说》等以封建伦常故事为主的富有趣味的读本。

此外,还有用以陶冶儿童性情的诗歌读本。最著名的有《千家诗》和《百家诗》,其主要内容取材于唐宋时人的作品,今仍流行。

古代的基本文史常识?

古代文史典籍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宋人抽出《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配合,至南宋淳熙间,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定。此后,“四书”始终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始称于汉武帝时。其中存有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是封建时代教育的必读教科书,并被统治阶级作为宣传宗法封建思想的理论依据。

【六经】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即在“五经”外,另加《乐经》。也有称“六经”为“六艺”的,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

【十三经】十三部儒家经典。汉代开始,把《诗》《书》《礼》《易》《春秋》称为“五经”。唐代把“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公羊传》《毂梁传》《左传》),连同《易》《书》《诗》称为“九经”。至唐文宗刻石经,将《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则为“十二经”。宋代又将《孟子》提升为经,故有“十三经”之称。

【三字经】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撰,明清学者陆续增补,至清初的本子为一千一百四十字。内容从阐述教育的重要性开始,进而依次讲述名物常识、经书子书、历史知识及古人勤学的故事等。全部用三言韵语,便于儿童诵读。句法灵活丰富,语言通俗易懂。自编成后广为流传,一直使用至清末民初。

【千字文】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南朝梁代周兴嗣编,梁武帝大同年间编成。全书将一千个字,编为四字一句的韵语,介绍有关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基本上无重复的字。自隋代开始流行,至清末一直被广泛用作儿童识字课本。宋代以后,有种种续编和改编本,但都没有旧本流传得广泛、长久。

【千家诗】旧时蒙学读物。有《新镌五言干家诗》《重订千家诗》两种,前者题王相选注,后者题谢枋得选、王相注,所选均七言诗。两种选本都分绝句、律诗两部分,大都为唐、五代、宋作品,宋诗尤多。因入选之诗浅近易解,所以流传较广。

【唐诗三百首】诗歌总集。清代乾隆年间蘅塘退士孙洙编,实选唐诗三百十首,分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及乐府诸体排列。选编的原意,本作为家塾课本。所选诗作大都艺术性较高,便于吟诵,是流传最广的唐诗选本。

【文选】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南朝梁萧统(昭明太子)编选,世称《昭明文选》。选录自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共一百二十九家,七百余篇,分三十八类。选者注意到文学与其他类型著作的区分,故不选经子,史书也仅取论赞,入选作品大多为骈文。该书是研究梁以前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古文观止】清代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编选的一部历代文章总集,共十二卷。全书收录自东周至明末的文章二百二十二篇,以朝代为序排列。选文多慷慨悲愤之作,语言琅琅上口。每篇的简要评注,颇有见解。是清代以后流传最广、影响较大的古文选本。

【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的各类文章总集。全书七十五卷,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依文体分为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十三类。所选作品主要是《战国策》、《史记》、两汉散文家、唐宋八大家及明代归有光、清代方苞、刘大櫆等的古文。书首有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的特点、源流及其义例。

【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清代乾隆年间编定。全书总计三干二百二十九卷,记载了从黄帝到明末共四千余年的史事,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也常以之代称中国历史。其中《史记》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东汉以后始称《史记》,西汉司马迁撰。全书一百三十篇,计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自黄帝至汉武帝时期共约三千年的历史。该书取材颇富,作者曾广泛查阅并实地调查了大量史料和史事。文笔优美生动,结构严谨,被奉为封建时代历史著作的典范,在我国史学史和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作者所创的纪传体例为历代著正史者所遵循取法。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全书二百九十四卷。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该书取材广泛,除历朝正史外,尚有野史、实录、谱牒、行状、文集等三百余种。剪裁精审,严谨清晰,功力极深,是一部对后代产生很深影响的编年体通史。

【太平广记】著名类书,由北宋李防等奉敕编辑。因成书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故名。全书五百卷,另目录十卷,按题材性质分九十二大类,一百五十余小类,收录上迄先秦两汉,下及北宋初年的作品约七千则。采录汉代至宋初的小说、笔记、稗史等五百余种,保存了今已亡佚的大量古小说资料。

【诗文集的命名方式】古人为诗文集命名的方式,主要的有:

(1)以作者姓名命名。如《孟浩然集》、《李清照集》、《陶渊明集》。

(2)以官爵命名。如《王右丞集》(王维)、《杜工部集》(杜甫)。

(3)以谥号命名。如《范文正公集》(范仲淹)、《欧阳文忠公集》(欧阳修)。

(4)以书斋命名。如《七录斋集》(张溥)、《饮冰室合集》(梁启超)、《惜抱轩文集》(姚鼐)。

(5)以作者字、号命名。如《李太白全集》、《文山先生全集》、《王子安集》(王勃)、《苏东坡全集》、《稼轩长短句》(辛弃疾)、《徐霞客游记》(徐宏祖)。

(6)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如《樊川文集》(杜牧)、《贾长沙集》(贾谊)、《长江集》(贾岛)、《梦溪笔谈》(沈括)。

(7)以出生地命名。如《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柳河东集》(柳宗元)。

(8)以帝王年号命名。如《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嘉祜集》(苏洵)。

【史书编写方式】分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三种。

(1)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由司马迁首创。《二十四史》全是纪传体。

(2)编年体是按年月日先后顺序来记述史实的史书体裁,如《左传》、《资治通鉴》。

(3)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这种体裁在南宋时才出现,如《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

  • 访客 2022-07-16 02:06:54 回复

    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东汉以后始称《史记》,西汉司马迁撰。全书一百三十篇,计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自黄帝至汉武帝时期共约三千年的历史。该书取材颇富,作

    1
  • 访客 2022-07-16 03:09:10 回复

    主要分为两大派,一是豪放派、一是婉约派。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宋朝词人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名句。9、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女词人是李清照10、元杂剧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关汉卿,他的主要

    2
  • 访客 2022-07-16 01:59:12 回复

    事例: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中“闹”字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敲”字,即推敲典故的来历 .24.陶渊明,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25.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唐代文学家,有抒情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
  • 访客 2022-07-15 22:07:12 回复

    儿童识字课本。宋代以后,有种种续编和改编本,但都没有旧本流传得广泛、长久。 【千家诗】旧时蒙学读物。有《新镌五言干家诗》《重订千家诗》两种,前者题王相选注,后者题谢枋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