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介绍:
鸭嘴龙和地震龙它们的形态和生活习性是什么
鸭嘴龙(hadrosaurs),生存于1亿年前白垩纪晚期,这是正是恐龙发展的顶峰时期,所以它们的数量很多,在吃植物的恐龙中约占75%。它们是一类较大型的鸟臀类恐龙。目前(2008年)发现最大型的身长超过21米。鸭嘴龙的吻部由于前上颌骨和前齿骨的延伸和横向扩展,构成了宽阔的鸭嘴状吻端,故名。
它们的腿部有三根趾头,后腿长而有力,前腿则较小且无力。鸭嘴龙许多种类的最大特征就是头上密布的冠饰。鸭嘴龙的吻部由于前上颌骨和前齿骨的延伸和横向扩展,构成了宽阔的鸭状吻端,故名。所有鸭嘴龙的头骨皆显高,其枕部宽大,面部加长,前上颌骨和鼻骨也前后伸长,嘴部宽扁,外鼻孔斜长。特化的前上颌骨和鼻骨构成明显的嵴突,形成角状突起。下颌骨上的齿骨和上隅骨形成的冠状突很发育,后部反关节突显著。上下颌齿列复排,每个额骨上有45~60个牙齿皆垂直复叠。珐琅质只在牙齿一侧发育。颈椎15个,背椎13~15个,荐椎8~11个,尾椎较多,其确切数目,因个体而异。颈椎和背椎椎体为后凹型,背椎神经弧较高,尾椎侧扁,其神经棘和脉弧皆很发达。肠骨的前突平缓,后突宽大,耻骨前突扩展成桨状,棒状坐骨突几乎成垂直状态,有的个体的坐骨远端也扩大。前肢短于后肢,肱骨为股骨的一半长,桡骨与肱骨等长,前足的第二、三、四指较第一、五指发育,前足的各连接面粗糙。胫骨短于股骨,后足的第Ⅰ指消失或仅有残迹,而第Ⅴ指完全消失,第三跖骨较长,后足已发育成鸟脚状。另外,前后足各指皆有爪蹄状末趾。
鸭嘴龙出没于1亿年前白垩纪晚期,这时正是恐龙发展的顶峰时期,所以它们的数量很多,在吃植物的恐龙中约占75%。当时也是地球历史上动荡的时代,陆地面积在扩大,沼泽、湖泊星罗棋布,有花的被子植物开始繁茂起来,一年四季都飘散着芳香。早期恐龙喜欢吃的裸子植物少了,仅留下苏铁、松柏、银杏以及一些蕨类植物等典型的中生代植物群落,被子植物开始排挤裸子植物而居于统治地位,其中有些类群已经具备了现代的特征。这样的自然环境使那些适应能力差的,依赖裸子植物为生的恐龙相继死去,但却特别适合素食恐龙的大发展,鸭嘴龙就是其中的一大类,变得兴旺发达。
虽然它可能四足而行,大部份古生物学家相信所有的鸭嘴龙是以二足行走,使身体保持平行姿态,而尾部向后保持平衡。没有人再相信鸭嘴龙在水中生存,虽然有可能躲避霸王龙的攻击,但它偶尔快速的游行逃脱。鸭嘴龙体型较爱德蒙脱龙稍小。鸭嘴龙主要以柔软植物、藻类或软体动物为食。
地震龙(seismosaurus)的含义是“地震的蜥蜴”。它最早是1979年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发现的,时代为侏罗纪纪晚期。已经发现的身体有尾巴;背部;臀部和后肢。初看起来它很像梁龙,但地震龙具有更长的尾巴和粗壮的骨盆。据初步估计,它的长度至少有50。不过已缩水至29-42米长,22吨重。 地震龙长着长脖子,小脑袋,以及一条细长的尾巴。鼻孔长在头顶上。它的头和嘴都很小,嘴的前部有扁平的圆形牙齿,后部没有牙齿。地震龙的前腿比后腿短些。每只脚有5个脚趾,其中的一个脚趾长着爪子。地震龙用四只脚走路,走得很慢。它们成群生活。地震龙是植食动物,吃东西时,地震龙将树叶整个咽下去,一口也不嚼。地震龙是较大的恐龙之一,但部分科学家认为已发现的地震龙化石属于一只长得过大的梁龙。
地震龙曾被认为有39-52米长,因此当时被认为是恐龙世界中的体长冠军,除了双腔龙(58-62米)。由于背部骨骼较重,使得它的身躯庞大,有150吨重,体重是恐龙时代的冠军。不过已缩水至29-42米长,42吨重。它的牙齿只长在嘴的前部,而且很细小,这样它就只能吃些柔嫩多汁的植物了。鞭子似的长尾巴可以帮助它抵御敌害,也可以赶走所到之处的其他小动物。可以想象得出,地震龙在吃食的时候,尾巴在不断抽打的情形。地震龙是个巨大的恐龙,尽管体型巨大,地震龙的脑袋却是纤细小巧。它的鼻孔长在头顶上。嘴的前部长着扁平的牙齿,嘴的侧面和后部则没有牙齿。它的前腿比后腿短,每只脚上有五个脚趾,其中的一个脚趾长着爪子。地震龙成群活动,它们走路非常的慢。地震龙不做窝,它们一边走路一边生小恐龙,因此恐龙蛋形成一条长长的线。它们不照顾自己的孩子。地震龙的脑袋非常小,所以它不聪明。地震龙是植食动物。吃东西时,它不咀嚼,而是将树叶等食物直接吞下去。一些大型食肉恐龙会捕食地震龙.如果让20位10岁左右的小朋友头脚相接的躺在地上,他们组成的长度基本上同地震龙的体长差不多。
地震龙的脖子又细又长,尾巴像鞭子,四条腿像柱子一般。地震龙的后腿比前肢稍长,所以它的臀部高于前肩。从其纤细、小巧的脑袋到其巨大无比的尾巴顶稍,地震龙的身体被一串相互连接的中轴骨骼支撑着,我们称其为脊椎骨。它的脖子是由15块脊椎骨组成,胸部和背部有10块,而细长的尾巴内竟有大约70块!尽管地震龙身体庞大,但它完全可以用脖子和尾巴的力量将自己从地面上支撑起来。地震龙能用它强有力的尾巴来鞭打敌人,迫使进攻者后退;或者用后腿站立,用尾巴支持部分体重,以便能用巨大的前肢来自卫。地震龙前肢内侧脚趾上有一个巨大而弯曲的爪,那可是它锋利的自卫武器。就像人类的鞋后跟一样,地震龙的脚下大概也生有能将其脚趾垫起来的脚掌垫。有了它,地震龙在行走时就不会因为支持沉重的身体而使肌肉感到太吃力。
地震龙的侏罗纪
时代 侏罗纪(距今约2.08亿年~距今1.44亿年,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的时代)属于中生代中期。中生代第二个纪。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侏罗系,位于三叠系之下、白垩系之上。超级陆块盘古大陆此时真正开始分裂。大陆地壳上的缝生成了大西洋。非洲开始从南美洲裂开,而印度则准备移向亚洲。生物发展史上出现了一些重要事件,引人注意。如恐龙成为陆地的统治者,翼龙类和鸟类出现,哺乳动物开始发展等等。陆生的裸子植物发展到极盛期。淡水无脊椎动物的双壳类、腹足类、叶肢介、介形虫及昆虫迅速发展。海生的菊石、双壳类、箭石仍为重要成员,六射珊瑚从三叠纪到侏罗纪的变化很小。棘皮动物的海胆自侏罗纪开始占据了重要地位。
侏罗纪时爬行动物迅速发展。槽齿类绝灭,海生的幻龙类也绝灭了。恐龙的进化类型——鸟臀类的四个主要类型中有两个繁盛于侏罗纪,飞行的爬行动物第一次滑翔于天空之中。鸟类首次出现,这是动物生命史上的重要变革之一。恐龙的另一类型——蜥臀类在侏罗纪有两类最为繁盛:一类是食肉的恐龙,另一类是笨重的植食恐龙。海生的爬行类中主要是鱼龙及蛇颈龙,它们成为海洋环境中不可忽视的成员。三叠纪晚期出现的一部分最原始的哺乳动物在侏罗纪晚期已濒于绝灭。早侏罗世新产生了哺乳动物的另一些早期类型——多瘤齿兽类,它被认为是植食的类型,至新生代早期绝灭。而中侏罗世出现的古兽类一般被认为是有袋类和有胎盘哺乳动物的祖先。软骨硬鳞鱼类在侏罗纪已开始衰退,被全骨鱼代替。发现于三叠纪的最早的真骨鱼类到了侏罗纪晚期才有了较大发展,数量增多,但种类较少。
侏罗纪的菊石更为进化,主要表现在缝合线的复杂化上,壳饰和壳形也日趋多样化,可能是菊石为适应不同海洋环境及多种生活方式所致。侏罗纪的海相双壳类很丰富,非海相双壳类也迅速发展起来,它们在陆相地层的划分与对比上起了重要作用。侏罗纪是裸子植物的极盛期。
恐龙的大致分类有哪些?
与现生的其他爬爬行动物相比,恐龙的站立姿态和行进方式都很特别,恐龙有着全然直立的姿态,它们的四肢构建在其躯体的正下方位置。与其他各类的爬行动物相比,如鳄类,它们的四肢是向外伸展的。恐龙的架构在走路和奔跑上就显得更为有利了。科学家们根据恐龙腰带构造的特征不同,将恐龙分为了两大类:
一、蜥臀目
从侧面来看,蜥臀目的腰带是三射型,耻骨在肠骨下方向前延伸,坐骨则向后延伸,对于这样的结构和蜥蜴很像,样子不是很好看。
蜥臀目可分为蜥脚类和兽脚类。
1.蜥脚类。它们主要分为原蜥脚类和蜥脚形类。原蜥脚类,生活于晚三叠纪到早侏罗纪,身形中等,是杂食——素食性的恐龙。蜥脚形类,生活于侏罗纪和白垩纪,绝大多数都是巨型的恐龙,属于素食者。一般头小,脖子长,尾巴长,牙齿成小匙状。其中,蜥脚亚目的著名代表,主要产于我国四川、甘肃晚侏罗纪的马门溪龙,其脖子由19节颈椎组成,大约是体长的一半,在世界上已知的体形最大的动物是地震龙或是易碎双腔龙等。
2.兽脚类。这类恐龙主要生活在晚三叠纪至白垩纪,是肉食者,它们是两足行走,趾端长有锐利的爪子,头部较为发达,它们有着匕首或小刀一样的利齿。其中,最著名的代表是霸王龙。还有就是异特龙、巨兽龙等。
二、鸟臀目
从侧面来看,鸟臀目的腰带是四射型。其肠骨前后都大大扩张,耻骨前侧有一个大的前耻骨突,伸在肠骨的下方,后侧更是大大延伸与坐骨平行伸向肠骨前下方。
鸟臀目分为鸟脚类、剑龙类、甲龙类,角龙类和肿头龙类。
1.鸟脚类。它是是鸟臀类中,也可以说是整个恐龙大类中化石最多的一个类群。生活于晚三叠纪至白垩纪,属于素食恐龙。鸟脚类主要是两足或四足行走,下颌骨有单独的前齿骨,牙齿仅生长在颊部,上颌牙齿齿冠向内弯曲,下颌牙齿齿冠向外弯曲。代表恐龙有鸭嘴龙、禽龙等。
2.剑龙类。它们生活于侏罗纪到早白垩纪,是恐龙类中最早灭亡的一大类。它们是用四足行走,在背部有直立的骨板,尾部有两对或多对骨质刺棒。代表恐龙有剑龙、肯龙等。
3.甲龙类。生活于白垩纪早期,属于素食者。它们的体形低矮粗壮,全身披有骨质甲板。代表恐龙有海拉尔龙、甲龙等。
4.角龙类。生活于白垩纪晚期,属于素食者。它们是用四足行走,头骨后部扩大成颈盾,在我国北方所发现的鹦鹉嘴龙就是角龙类的祖先类型。
5.肿头龙类。生活于白垩纪,长相比较特别,它的头骨肿厚,颥孔封闭,骨盘中耻骨被坐骨排挤,不参与组成腰带。
对于恐龙而言,不管是蜥臀目还是鸟臀目,它们的腰带在肠骨、坐骨、耻骨之间留下了一个小孔,对于其他爬行动物来说,这个孔是没有的。这个孔也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和其他各目的爬行动物相比,有着最近亲缘关系的就是被称为恐龙的这两个目的动物之间。
侏罗纪,白垩纪,三叠纪到底有哪些生物
地球历史的中生代,被称为"裸子植物时代"。但是,在真正的陆生植物--裸子植物--兴盛的时候,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爬行动物--也发展起来了。因此,从动物的角度来看,中生代双可称为"爬行动物时代"。 爬行动物到中生代成了当时最繁荣昌盛的脊椎动物,它们形态各异,各成系统,霸占一方,到处是"龙"的天下。向海洋发展的,如鱼龙;向天空发展的,如飞龙;向陆地发展的,如各式各样的恐龙。 2亿多年前的三迭纪早期以后,有些陆生爬行动物又返回海洋,先后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鱼龙、蛇颈龙等,其中,一些还是当时海洋中显赫一时的大动物。 爬行类由爬行到飞行的种类也不少,如喙嘴龙,翼手龙等。上天不容易,由爬行到飞行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是一代代有利于飞行的变异积累的结果。
而恐龙等在陆地上日益昌盛,成了中生代的统治者。 到了中生代末期,地壳运动又开始活跃,高山代替着平地或沼泽,寒暑代替着温湿,被子植物排挤着裸子植物。自然环境的定一变化,对于构造和生理上比较原始的恐龙,威胁很大,但是,对于原来就处于弱势的鸟和哺乳动物却是一种促进。以它们发达的脑子、心脏分隔完全等特点,适应着新环境。
异特龙[Allosaurus]/跃龙/异龙
恐龙体长: 38英尺长,16.5英尺高
恐龙体重: 重4000磅
恐龙食物: 肉食。它捕食剑龙,迷惑龙和禽龙。
生存年代: 1亿3500万年-1亿5200万年前,侏罗纪晚期
生存地点: 美国;加拿大;墨西哥;非洲;澳洲;中国
辨认要决: 眼睛上有两块角质的突出物,前臂有三指。
恐龙种类: 龙盘目兽脚亚目
来 历: 异特龙英文名字(Allosaurus)的含义是“带头盔的蜥蜴”。1883年,M.P. Felch 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发现了第一只异特龙化石。后来在科罗拉多州又发现了60多只异特龙化石。
简 介:
以体型而言,异特龙虽然比暴龙略小一号,但是和暴龙相比起来,异特龙具有比暴龙粗大,且更适合于猎杀草食恐龙的强壮手臂(前肢),因此有部分科学家认为异特龙才是地球有史以来最强大的猎食动物。它的尾巴又粗又长,后腿大而壮,但前臂却小而短。每只手有三个带锋利尖爪的手指,这些爪子足有6英寸长。异特龙有个3英尺长的大脑袋,在它的眼睛上有个鼓起的大肉团。它有着非常大而坚固的牙齿,每颗牙有4英寸长。异特龙是两条腿走路,但走的很慢,它也能跑。如果异特龙摔倒了,它不但会受伤,而且想爬起来也很吃力。异特龙是个凶猛的捕食者,它有着强劲的后腿和健壮的尾巴,捕猎时是成群出击。异特龙有个大脑袋,所以它挺聪明。异特龙是最凶残的恐龙之一。大约1亿5000万年前,它们在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和中国的原野上捕食猎物。它属于兽脚类,可以长到12米长。虽然它不像最大的肉食龙——霸王龙那么大,却和霸王龙一样凶猛。异特龙有一个血盆大口,口内长满了尖锐的、带有锯齿的牙齿。它还有弯曲的爪子和有力的尾巴,用以横扫胆敢向它进犯的敌人。在异特龙活着的时候,假如有两位个儿高的人,一个人站在另一个人的肩上,上边的人刚好可以看到异龙的嘴巴。异特龙有70枚边缘带锯齿的牙齿,每枚牙齿都像匕首一样尖锐。所有的牙齿都向后弯曲,正好用于咬开猎物的肉,而且还能防止咀嚼的过程中肉往外掉。如果某个牙齿脱落了或在战斗中被扭掉了,一个新的牙齿会很快长出来填补这个空缺。科学家认为异特龙的运动速度为每小时8公里。当它像大鸟一样用两条后腿大踏步行进时,正好相当于一个人慢跑的速度。科学家们通过对带有恐龙足迹化石的研究,推断出异特龙的一步可达到一辆小轿车的长度。对于异龙来说,不是什么时候都能捕捉到新鲜活物的。因此,估计它们也以被其它食肉类动物杀死并吃剩下的动物尸体为食。这类动物被称为食腐动物。最早在北美洲侏罗纪晚期生活。科学家不断争执──就像其它的食肉龙类一样──它是否为敏捷、凶狠的掠食者,或者仅是笨拙而迟缓的腐肉食性。它体重约三点六公吨,站立大约五公尺高。最大型的大约有三点五公尺长,但平均在十公尺左右。异 特龙下颚是咬合的,有些像蛇类;它可能吞食大块的肉类。在它三趾的前肢上有十五公分长的利勾爪。侏罗纪晚期的大型食肉恐龙,体长7.5米长,臀高约2米,重约1.5吨。头部特大,头骨长1米,牙齿不仅锋利,而且还有倒构。上下颚可以前后移动,便于撕裂猎物。前肢细小,有三只带爪的手指,后肢高大粗壮,也有三只带爪的趾。在那个时期的地层里,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弯龙的骨头化石,头骨上有异特龙牙齿留下的深深痕槽,折断的异特龙牙齿也散布在四周。这表明地层记录了一次血腥的捕杀。 腕龙[Brachiosaurus]
恐龙体长: 长23米,高12米
恐龙体重: 77-80吨
恐龙食物: 草食动物,它吃树梢处的叶子.
生存年代: 1亿4500万-1亿5600万年前,侏罗纪晚期
生存地点: 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大河谷和非洲的坦桑尼亚
辨认要决: 尾巴短粗
恐龙种类: 龙盘目龙脚亚目
来 历: 腕龙英文名(Brachiosaurus)的含义是“长臂蜥蜴”。
简 介:腕龙是最高最大的恐龙之一。它有个长脖子、小脑袋和一条短粗的尾巴。走路时四脚着地。腕龙的前腿比后腿长。每只脚有五个脚趾头。每只前脚中的一个脚趾和每只后脚中的三个脚趾上有爪子。腕龙的牙平直而锋利。腕龙的鼻孔长在头顶上。腕龙有个非常小的脑袋,因此不太聪明。它们成群居住并且一块外出。腕龙生小恐龙时不做窝,而是一边走一边生,这些恐龙蛋于是就形成了长长的一条线。腕龙不照看自己的孩子。它们吃东西时,腕龙不咀嚼就将食物整块吞下。腕龙是所出现过的恐龙中最大和最重的恐龙之一。一个人的头顶只能够到这种庞然大物的膝盖。它有巨大的身躯、很长的脖子、小脑袋和长尾巴。 一个巨大、强健的心脏不断将血液从腕龙的颈部输入它的小脑。一些科学家认为它也许有好几个心脏来将血液输遍它庞大的身体。沿着颈椎,那发达的肌肉帮助支撑它的头。与其它恐龙不同的是,腕龙的前腿比后腿长,这样能帮助它支撑它的长脖子的重量。腕龙吃树梢上的嫩叶,其他吃草类动物是够不着的。依靠长长的脖子,它能够摘取最高处的树叶。今天的长颈鹿也是如此。腕龙有发达的颌部,犹如边缘锋利的勺子一般的牙齿,可夹断嫩树枝和树芽。腕龙需要吃大量的食物,来补充它庞大的身体生长和四处活动所需的能量。一只大象一天能吃大约150公斤的食物,腕龙大约每天能吃1,500公斤,是今天庞然大物食量的十倍!它可能每天都成群结队地旅行,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游荡,寻找新鲜树木。腕龙(Brachiosaurus) 是大型恐龙之一,生活在侏罗纪,你从腕龙的模型和其它恐龙分辨,可以轻易的从腕龙前肢较后脚要长这件事得知;它的肩膀离地大约五点八公尺,而它的头当抬起举高时,离地面大约有十二公尺,虽然可能觅食高树梢的枝叶,有些科学家认为它不会让脑袋抬举太久──那将造成非常困难的要将血液输送上去。腕龙是有史以来陆地上最巨大的动物,目前虽然已经挖出超龙、特超龙、地震龙等可能比腕龙更巨大的恐龙,但是由于还没有挖出完整的骨骸,因此还不能确定。腕龙、雷龙、梁龙的鼻孔都是长在头顶上的。这么高大的动物要采食高树上的枝叶,当然是很容易的。与其他巨型食草恐龙一样,它也是长脖子小脑袋,头顶上的丘状突起,就是它的鼻子。腕龙前肢高大,肩部耸起,整个身体沿肩部向后倾斜,这种情况在现在的某些高个动物如长颈鹿的身上还能看到。 霸王龙[Tyrannosaurus]/暴龙[Tyrannosaurus rex]
恐龙体长: 40英尺长,高15-20英尺
恐龙体重: 6.5-7吨
恐龙食物: 肉食
生存年代: 6500万年-7000万年前,白垩纪晚期
生存地点: 美国的蒙大拿州
辨认要决: 前肢短小,手有两指
恐龙种类: 龙盘目兽脚亚目
来 历: 霸王龙英文名(Tyrannosaurus Rex)的含义是"残暴的蜥蜴王"。1908年Barnum Brown在蒙大拿州(美国)发现了第一具霸王龙化石。
简 介:
霸王龙有个大脑袋。霸王龙的前肢短小,每只手有两个手指;后腿大而有力,每只脚有三个脚趾。每个手指和每个脚趾都带有爪子。霸王龙有条又细又硬,带个尖的尾巴。它一共有60颗牙,每颗牙长9英尺,都很锋利。当有一颗牙掉了时,会有颗新牙长出来。霸王龙走路时用两条腿,它能跑的很快,每小时的速度可达30英里。它的视觉和嗅觉都很好。霸王龙的脑袋很大,它是只聪明的恐龙。它独自居住,有时也和另一只霸王龙生活在一起。我们不清楚它们是否照顾自己的孩子。
暴龙可能是有纪录以来生活在地球上最大型食肉类恐龙。它的名字意思是:残暴蜥之王。它是食肉类最晚的一支。,它具有六十个锯齿状边缘的利牙,有些达十八公分长。它具有硕大的上下颚;仅仅头颅长达一公尺三十公分,它或许能够吃下一整个人──假若那时候周围真有人类存在的话。巨大的暴龙号称是有史以来陆地上最巨大的肉食动物,站起身高超过两层楼高,一口可以吞下一头牛,奇怪的是暴龙前脚非常矮小,和人手臂差不了多少,因此有些科学家认为暴龙无法捕食,只能吃死尸。
霸王龙庞然大物,整个身体好像是专为袭击其他恐龙而设计的;头长而窄,两颊肌肉发达,颈部短粗,身躯结实。后肢强健粗壮,尾巴不算太长,可以向后挺直以平衡身体,张开大口,有长约15厘米的利齿……只是前肢细小得不成比例,而且只有两只较弱的手指。尽管它是恐龙世界的霸主,也没能逃脱6500万年前的那场大灾难。霸王龙是暴龙类中最大的一种,也是陆地上最大的肉食动物,曾经有人认为霸王龙是笨重迟缓的动物,但是最新的研究认为霸王龙奔跑起来时速可达40公里以上,果真如此的话,恐怕没有什么猎物可逃过它的追杀了。
恐龙时期分为哪几纪
一共分为三个世纪,以下
三叠纪(Triassic Period)因为最初研究的地层明显分为三个部分而得名,开始于大约二亿年三千万年前。三叠纪时大地拼和成一块完整的泛大陆,陆地上被松柏,苏铁,银杏和真蕨等植物所覆盖。迷齿类两栖动物在三叠纪时大部分已经灭绝,只剩下全椎类,而原始的无尾类两栖动物已经出现。槽齿类爬行动物迅速发展,达到最大的多样性,并在晚期进化出了原始的恐龙和最早的鳄类。在三叠纪晚期,真正的哺乳动物也已经出现,它们与恐龙一起度过了漫长的中生代。爬行动物成功地进军海洋,并进化出了喜马拉雅鱼龙那样的大型海洋生物。海洋中六射珊瑚成了新的造礁生物,形成现代类型的珊瑚礁,双壳类软体动物取代了腕足类,菊石类在经过二叠纪末的集群灭绝后,残存的类群再次繁盛,鱼类则以全骨鱼类占统治地位。
侏罗纪(Jurassic Period)得名于法,瑞边境的侏罗山(现名汝拉山),开始于大约一亿九千万年。当时的地球温暖潮湿,适宜动物生存,爬行动物在陆地和海洋
继续发展并成功占据了天空。直到侏罗纪晚期,翼龙类在天空才有了竞争者-鸟类,始祖鸟仍然是现在发现的最早的鸟类。侏罗纪最吸引人的动物自然是巨大的蜥
脚类恐龙,侏罗纪晚期蜥脚类达到全盛,成为地球陆地上出现过的最巨大的动物。蜥脚类中的地震龙是地球上出现过的最长的动物,长达45米,比我国著名的合
川马门溪龙要长一倍,超龙和极龙则是陆地上最重的动物,重约100吨,只有海洋中的极少数鲸类才比它们重,陆地上其它任何动物包括其它恐龙在内都无法和蜥
脚类相比。在大约一亿三千七百万年前侏罗纪结束时,蜥脚类虽然没有彻底灭绝,却大大衰落,恐龙灭绝以后陆地上再也没有出现过这样巨大的动物。
白垩纪(Cretaceous Period)得名于西欧海相地层中的白垩沉积,延续了将近七千万年,是延续时间最长的纪之一,和自恐龙灭绝直到现在的时间相当。白垩纪有
了可靠的早期被子植物,到晚白垩世被子植物已经完全占据了地球的统治地位。白垩纪早期鸟类开始分化,著名的孔子鸟最初被认为属于晚侏罗世,后被鉴定为
早白垩世。剑龙在早白垩世就灭绝了,而在晚白垩世,鸭嘴龙,甲龙和角龙却迅速发展,特别是角龙,晚白垩世才在地球上出现,却在短时间就进化出了丰富的
种类。白垩纪恐龙种类达到极盛,这时候最著名的恐龙是霸王龙,是陆地上出现过的最大的食肉动物,而当时海洋中巨大凶猛的爬行动物并不亚于霸王龙,其中
混龙类的上龙和海生蜥蜴类的沧龙身长可超过15米,比现在的逆戟鲸和大白鲨都大。白垩纪海洋中造礁的厚壳蛤达到极盛,一度取代珊瑚成为主要的造礁生物,使现代类型的珊瑚礁中断了将近七千万年。到大约六千七百万年前白垩纪结束时,这些海洋和陆地上的动物大量灭绝,只有少量残存下来,成为难解的迷。
腕龙,梁龙,地震龙,哪个最大?
腕龙,梁龙,地震龙三者中,地震龙会更大些。
地震龙是地球上迄今为止曾生存过的体长最长的陆生物种,自然也是恐龙王国中的 “体长之王”。它身上的大部份骨骼化石得以出土,这在大型蜥脚类恐龙中极为罕见,也使得人们对它有所了解。
地震龙的颈椎和尾巴极长,与此相比,它的躯体就显得短肥。由此推论,它的体重有可能轻于超龙。
地震龙是真的存在没错,只是科学家现在认为它其实是梁龙科最大的一个新种。过去曾以为这种恐龙的体长可以超过52米,那么它就是世界上最长的恐龙了。
但后来科学家发现,地震龙臀部附近的一块骨头放错了,放的地方太靠近尾巴了。如果把骨头放回正确位置,地震龙就只能算是一种颇大型的梁龙而已。尽管地震龙没有之前想象的那么大,但它可能还是最长的恐龙之一。
扩展资料:
地震龙是恐龙中超大恐龙的代表龙,在1991年发现了第一只地震龙化石。地震龙长着长脖子,小脑袋,以及一条细长的尾巴。鼻孔长在头顶上。它的头和嘴都很小,嘴的前部有扁平的圆形牙齿,后部没有牙齿。
地震龙是最大的恐龙,但部分科学家认为已发现的地震龙化石属于一只长得过大的梁龙。自从地震龙首次被叙述后,地震龙的首次估计体型被认为是夸大的。较新的研究显示地震龙的身长只有约32米,重量约22到27公吨,小于它们的近亲超龙。
这个重新评估是根据地震龙巨大巴的位置,实际上比DavidGillete首次计算地震龙体重时的位置还要前。
另外,地震龙当初估计身长时,曾参考宾州匹兹堡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完整梁龙骨架,该骨架有13节尾椎取自于其他恐龙,因此地震龙的身长估计值多了30%。恐龙体长42 — 67米,体重可能会达到100吨以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震龙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例,而且只有两只较弱的手指。尽管它是恐龙世界的霸主,也没能逃脱6500万年前的那场大灾难。霸王龙是暴龙类中最大的一种,也是陆地上最大的肉食动物,曾经有人认为霸王龙是笨重迟缓的动物,但是最新的研究认为霸王龙奔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