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介绍:
古时候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有着哪些奇技淫巧呢?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长河中,曾出现过上百个大小不等的政权。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可圈可点的人和事;每一个时代也都有令人惊艳的奇淫巧技。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现代社会中的很多技艺,都是由古代技术演变而来,亦或是直接借鉴并进行了发展、延续。
所谓“奇淫巧技”,指的是新奇的技艺和作品,出自《书·泰誓下》:“(商王)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
说的是商王会制作一些新奇的小玩意,目的就是为了取悦自己的宠妃。“淫”有淫乐之意在这里是贬义,指的是那些上不了台面的东西。
孔颖达疏:“奇技谓奇异技能,淫巧谓过度工巧。二者大同,但技据人身,巧指器物为异耳。”。
实际上在清朝晚期,由于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很多人都认为来自西方的东西,例如,照相机、钟表、火车、轮船等,都是所谓的“奇技淫巧”。
但事实证明,这些被清朝人看轻的东西,最后却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
事实上,中国老祖宗的智慧绝对不容忽视,众所周知的“四大发明”,不仅是科技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而且也对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那么古人制造过哪些“奇技淫巧”呢?从衣食到住行,老祖宗们可真会享受。
第一、“衣”
“衣”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先秦时“衣”指上衣,“裳”指下衣即裙,“衣裳”连用泛指衣服。
相传是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衣服,从原始人用树叶、兽皮御寒、蔽体,再到养蚕织布人们才开始穿上衣服。
后来随着生产力逐渐进步,蚕、丝、麻等材质的衣服。西汉直裾素纱襌衣,便可以代表古代服饰文化的高超技艺。
它出土于马王堆汉墓重量不到一两,是辛追夫人的随葬物品。据说后来有人想要模仿,但终究以失败而告终。
“南宋球靴”是世界上最早的皮制足球鞋,鞋面用牛皮制成、鞋底有圆头铁钉。鞋面涂以桐油起到防水作用,不禁让人感叹其工艺之精湛。
元代画家赵孟頫的红衣罗汉图中,有一个穿着“人字拖”的红衣罗汉,这不禁令人十分新奇。
第二、“食”
中国作为饮食大国在吃的方面,绝对能够引领世界潮流。1984年三国东吴大将朱然墓中,出现了一个越窑青瓷方格盒。
它与我们所用的餐盒近乎一样;而起源于西周时期的冰鉴,则是古代最早的空调、冰箱,3000多年前古人就能享受空调房的待遇了。
古代撸串神器“东汉釉陶烧烤炉”,它的出现佐证了早在汉代时期,就已开始流行烧烤的食俗了,现收藏于老洛阳饮食文化博物馆。
古人如何吃.穿.住.行
红袖添香
“红袖添香”是中国古典文化中一个很隽永、非常之美的意象,只是今天的人,大约并不了解“红袖”当年是怎么“添香”的。在古代生活中,焚香使用的“香”,是经过“合香”方式制成的各式香丸、香球、香饼,或者散末。明代佚名画家作品《千秋绝艳》中,体现了“莺莺烧夜香”的著名情节。画面上,崔莺莺立在一座高香几前,几上放着焚香必备的“炉瓶三事”中的两件———插有香匙与香箸的香瓶,以及一只小香炉。她右手捧着香盒,左手刚刚从香盒里拿出一颗小小的香丸,将要放入香炉中。古代女性“添香”的场景,就这样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古人追求焚香的境界,是尽量减少烟气,让香味低回而悠长。因此,香炉中的炭火要尽量燃得慢,火势低微而久久不灭。为此,人们发明出复杂的焚香方式,大致的程序是:把特制的小块炭墼烧透,放在香炉中,然后用特制的细香灰把炭墼填埋起来。再在香灰中戳些孔眼,以便炭墼能够接触到氧气,不至于因缺氧而熄灭。在香灰上放上瓷、云母、金钱、银叶、砂片等薄而硬的“隔火”,小小的香丸、香饼,是放在这隔火板上,借着灰下炭墼的微火烤焙,缓缓将香芬发挥出来。香一旦“焚”起,还需要不停地加以观察,否则,“香烟若烈,则香味漫然,顷刻而灭”。方法是用手放到灰面上方,凭手感判断灰下香饼的火势是过旺还是过弱。
被底的香球
古代的中国人,特别是贵族阶级,都知道自己及周围环境所散发的气味,关系到一个人生活质量的好坏。比如说,对于寝息时使用的卧具,古人就很注意要让它们散发宜人的香气。只要是有足够能力追求“生活品质”的人,在使用被褥前,都讲究要“浓熏绣被”。因此,富贵人家,都必备一种叫做“熏笼”的器具,专门用来为衣服、被褥熏香。古人竟然还觉得不够满意,能工巧匠们专门发明了一种可以置放在被下的小香球,以便夜间寝息时,有香球在被褥间不断偷散暗香。
据《宋史·礼志》,在宋代,“凡国有大庆大宴”,就是在这种最隆重、规格最高的国宴上,设宴所在的殿中不仅要张挂锦绣帷幕,设放兽形银香炉,还要“垂香球”。香球吊挂在半空中,即使偶然发生晃动,它的特殊构造会确保球中的燃炭不会倾翻落下,十分保险。
《红楼梦》里的玫瑰花香枕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中描写说,宝玉“靠着一个各色玫瑰芍药花瓣装的玉色夹纱新枕头”,和芳官一起划拳。这个花瓣装成的枕头显得太美了,美得让人怀疑,生活中是否真的会有这样讲究的东西。其实古代贵族生活就是这么精致。在西汉马王堆一号墓中,便出土有一只用天然香草做枕芯的华丽枕头,这只枕头的面料奢侈得吓人,用起绒锦、茱萸纹锦和彩绣三种料子拼成,缝成方方正正的枕头里面填满了佩兰,也就是蕙草。蕙草是古代最重要的天然植物香料之一,有很强烈的香气,拿它来充当枕芯,做成的枕头既充满芳香,又柔软舒适。
到了南北朝以后,各种各样更优质的天然植物香料被开发出来。唐宋时代,比较流行一种“菊枕”,是用晒干的甘菊花做枕芯,据说有清头目、祛邪秽的妙益。倚着这样的枕头读书、与朋友闲谈,是很清雅的享受;枕着一囊杂花入睡,连梦境都是在花香的弥漫中绽开,自然神清气爽,做噩梦的机会减少,睡眠质量提高。所以,古人提倡这种“香花芯枕”,不仅是为了给生活增添诗意,也是保健、养生的一种方式。利用玫瑰花、桂花等天然香花、香草,让日常起居,乃至自己的身体上,随时散荡着大自然的清气,这本是传统中国的富贵阶级最习惯的做法。
“羽扇纶巾”的真相
学者们一向认为纶巾是一种头巾。可是,《陈书·儒林传·贺德基》中谈到,因为贺德基冬日衣裤单薄,妇人赠他白纶巾。赠巾之意,自当是助其御寒,在这种情况下,当然是以赠披巾、披风一类服饰为宜,而不应赠头巾。再说,古人最重视头上所戴的巾冠,很难想象男女混用同一种头巾的情况。《晋书·谢万传》中更记载,谢万曾“衣白纶巾”,证明纶巾是一种穿在身上的服饰,而非戴在头上的头巾。在当时人的眼中,纶巾有着抗拒名教的象征意义,是放达人士们的醒目“标志”之一。
孔子的坐姿
在先秦到唐代前期的这漫长时段里,你如果从一个体面人家的厅堂窗口望进去,多半会看到这家的主人正凭几而坐,我们今天最常用的三个字,“凭”、“居”、“处”,都与古代用几的风俗有关。经典中屡屡提到的孔子之“居”:我们伟大的先师,跪坐在席子上,抄起手,把双臂放置在面前的两足几上,身体借势而自然地微微前倾,注意倾听着弟子的疑难发问,并与他们讨论仁、孝、礼、君子这些关键的概念。
唐人甜点———冰酪配樱桃
古人在食樱桃时,流行在新鲜樱桃上浇乳酪以佐味。北朝、唐宋时代提到“酪”、“乳酪”,通常都是指甜酪,也就是半固态的天然奶酪,而非干酪。乳酪事先要经过冰镇,在吃樱桃的时候,就可以把这样的乳酪像浇卤一样,浇沃到鲜红的樱桃上。以鲜乳酪的肥浓滋润相配初熟樱桃的鲜甜多汁,其口感之美,可想而知。由于蔗糖在唐代成为通行的甜味品,唐人在樱桃上浇乳酪之外,还要加浇蔗糖浆,增加了酪浇樱桃的甜度,使这一道美点臻于完美。
古代平民的衣食住行,都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很多人了解古人生活面貌,一般从古装影视剧当中了解。但是,影视剧为了艺术效果,并不能把古代的历史面貌完全展现出来。尤其是,古人最底层人民的生活面貌,往往被电视剧误导。很多人估计还认为古人都穿绫罗绸缎,住高大上的房子,随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外出随时可以大鱼大肉。我们就来谈一谈古代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看哪些情节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
古人劳动场面
衣:平民老百姓的服饰?
在我们的想象当中,古人穿的衣裳都像古装剧当中男主角穿的那样,都是衣冠楚楚,看上去很华丽。即便是路人甲衣服也是大袍襦裙,放在现在感觉也不赖啊!其实,在古代平民老百姓所穿的服饰,并没有贵族所穿的衣服那么华丽。且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季节,有不同的服饰和款式。
劳动人民
根据《中国全史》当中的说法:“农民的服饰以束髻、穿草鞋和短袖长襦为特征。市民的常服以包发巾,加抹额、穿襜褕和束大带为特征,厨役的服饰以扎带、着褠、穿襦裤和戴小帽为特征,劳役人的服饰以束发、穿衫裤和加臂褠为特征。”
无论贫贱富贵,古人的服饰款式都是差不多了。华夏民族固有服饰的特征是“交领右衽,头戴冠冕”。古人服饰,分为“衣”和“裳(襦裙)”,衣和裳连在一起的叫作深衣,目前流行的改良汉服都属于“深衣”。古代服饰最大的区别在于布料、颜色和头上戴的冠不同。
先说布料,平民老百姓所穿的是布衣,也就是粗布衣服。布料属于麻葛制品,老百姓家里都可以种麻,自己可以纺织。而贵族和有钱人的家庭身上穿的是绫罗绸缎,属于丝织品。丝织品来源于蚕桑,民间虽然也养蚕缫(sāo)丝,但是织出来的丝帛主要是补贴家用,也是普通农民的经济来源之一。所以,有钱人和穷人的穿着在布料上已经体现出来了。
其次是颜色,古代平民老百姓服饰用什么颜色呢?根据《礼记·玉藻》的记载:" 衣正色,裳间色,非列采(朝服)不入公门。"什么意思呢?所谓的正色,就是“青、赤、黄、白、黑”五种富贵之色。“间色”是 “绿、红、碧、紫、骝黄” 这五种颜色,被称之为平民阶级的颜色。比如,明朝的普通老百姓礼服只能用紫色,不能用金绣。穿袍衫时,只能用紫绿、桃红及浅淡的颜色,不能用大红、鸦青或黄色。
再说头上戴的冠,《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女子十五笄。”古代男子到了二十岁需要参加冠礼,戴礼帽。而女子到了十五岁,需要用簪子束发。普通老百姓,没有加冠不戴礼帽,只戴头巾,一般称之为“帻(zé)”。
短褐
最后说一说,古代平民老百姓的劳动装。古人一年四季不可能穿一件衣服,他们在夏天劳动可以不穿衣服,也可以挽袖袒胸,毕竟宽袍大袖在劳动的时候很不方便,但是在秋冬季节一般穿“短褐”。在唐沈既济《枕中记》有一个小故事:“衣短褐,乘青驹,将适于田,亦止于邸中,与翁共席而坐,言笑殊畅。”开元七年(719年),一个叫吕翁的道士,获得了神仙术。到邯郸一客栈休息,见一少年卢生,穿着短褐,骑着小驴,将要下田劳动。卢生经过客栈停下脚步进入客栈小憩,与吕翁共席而坐,席间谈笑风生。只是卢生觉得自己衣装敝亵,长吁短叹,抱怨自己穷没能出将入相,不过他说完以后就做了一个梦,也就是“黄粱一梦”这个成语的由来。
犊鼻裈
总之,“黄粱一梦”当中描写了一个下地劳动的少年形象,“衣短褐,乘青驹,将适于田”。古人下地劳动所穿的正是短褐(shù hè),用粗布做上衣,下面是裤子(贫穷人家穿还穿犊鼻裈,司马相如曾在邛崃卖酒的时候就穿过),上衣的长度一般在臀部和膝盖上下,头上往往要裹头巾。明朝杨士奇在 《汉江夜泛》中说:“短褐不掩胫,岁暮多苦寒。”短褐遮不住膝盖,一年到头都寒冷,这就是古代最底层劳动人民的特点。
食:古代老百姓吃什么?
我相信很多人听说过五谷杂粮,所谓的“五谷”就是“稷(小米)、黍(黄米)、麦(小麦)、菽(豆)、麻(麻种子)”。此外,还有“六谷”之说,六谷多了稻(大米),主要是当时北方不产稻谷,稻主要生长在长江流域,是后来才传到北方的。
韩熙载夜宴图
古代的肉食有“六牲(马、牛、羊、豕、犬、鸡)”根据《国语·楚语下》的说法:“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在先秦时期,庶人(平民)不吃肉。在《礼记·王制》中载:“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古人平时杀牛、宰羊、屠狗,庶人平时不吃肉,一般在祭祀的时候才能吃肉。当然,这些规定在先秦时期很严格,到了秦汉以后,平民老百姓都能吃到肉。但是,牛还是在禁止宰杀的行列。
西汉淮南王刘安《淮南子》说:“王法禁杀牛,犯禁杀之者诛!”从汉朝开始,民间禁止杀牛,杀牛者死罪。到了唐朝虽然取消了杀牛死刑,但是杀牛要判一年徒刑。在《宋刑统》当中也规定:“诸故杀官私马、牛,徒三年。”有人统计在《水浒传》当中一共有48处描写了吃牛肉的情节,很显然不靠谱。不过还有人分析说,《水浒传》当中都是一群亡命之徒,藐视朝廷,他们吃牛肉,只能说他们不怕死。是的,在古代如果不怕死,还是可以去尝试一下牛肉的味道。如果,不想死,还是老老实实的吃素吧!
既然不能吃牛肉,那么什么肉可以吃呢?在古代,贵族一般吃羊肉,羊肉被视为“美味珍馐”,所以“美”和“馐”字从“羊”。平民老百姓,肯定也吃不起羊肉。但是,吃得起狗肉和猪肉。比如樊哙就是屠狗的,张飞就是杀猪的,从他们的身份等级来看,平民老百姓能吃到狗肉和猪肉,不过到了唐朝吃狗肉不再流行。从《儒林外史》“范进中举”当中就有描写,范进的岳父就是一个卖猪肉的。可见,明朝已经流行吃猪肉了。
古人宴会
在古代吃不起肉,还是可以吃蔬菜,古代的蔬菜还是蛮多的。根据《中国文化史》的说法:“古代蔬菜见于记载的有葵、苴、荼、 芑、荠、菲、薇、韭菜、芹菜等,多是野生,有些已人工培植。”在张骞没有出使西域之前,我国的果蔬不是很丰富。不过也能吃到桃、梅、杏、枣、梨、海棠、香瓜、桑葚等本地水果。张骞出使西域以后,从西域带回了豌豆、胡麻、无花果、甜瓜、西瓜、胡豆、绿豆、黄瓜、大葱、胡萝卜、胡蒜、胡桃等果蔬。汉武帝在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破南越之后,能吃到南方的山姜、甘蔗、龙眼、荔枝、槟榔、橄榄、柑橘等水果,据说有百余种。到了明代,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红薯)、西红柿、马铃薯(土豆)、花生和辣椒,大大丰富了我们的餐桌。
关于佐料,我们要特别说一下,唐朝时期从西域引进了胡椒。到了明朝,从海外又引进了辣椒。据说辣椒最早是用于观赏的,真正走上餐桌大概是清朝后期。云贵川地区的人将辣椒称之为“海椒”,可能是由于郑和下西洋从海上带回来他老家云南昆明的,所以云贵川盛行吃辣,可能有这个原因。
除了胡椒和辣椒,古代的酱料其实蛮丰富的,据说周天子在用膳的时候馐有一百二十品,珍用八物,酱则一百二十瓮(缸)。先秦时期的“酱”并非酱油,而是一种发酵佐料,比如豆瓣酱。平民老百姓家庭就盐和油,古人吃的油,非植物油而是动物脂肪熬制的,称之为“膏”。在《史记·货殖传》当中,雍伯就是靠卖油脂(油膏)挣到了千金。
阳燧
说了肉类、蔬菜和佐料,我们再说古代煮饭时的用具。先秦时期,一般家庭用三足“锅”,其中一种叫鬲(lì),是用来煮饭,很多人也用“鼎”。“鼎”的用处很多,不仅仅可以用来装食物,还可以用来煮肉、烧菜。在铁锅没有出现之前,古人吃的食物,是煮、炖和烤(火炙)的。到了北宋时期,冶炼技术发达,到那时才有了现在煮饭和烧菜用的铁锅。
古人烧火做饭时没有打火机和火柴,但是古代有两种取火用具,一种是“阳燧”,一种是“火石”。根据《礼记·内则》的记载:“左佩金燧,右佩木燧。”其中,“金燧”因为从太阳取火,故又称“阳燧”。阳燧是铜制的,形状如凹凸镜,向日照物取火。古人随身携带着“木燧”,是一种木制的钻火工具。而“石火”是一种矿石,一般是敲石取火,魏晋时始使用,唐时盛行。在李贺的《南园十三首》诗中就有:“沙头敲石火,烧竹照渔船。”这种古老的取火办法,直到清朝还在使用,所以清代赵翼在《衰态》一诗中说:“灯前敲石火,饭后问朝餐。”
估计很多人很好奇,古人一天吃多少次饭?从古籍的记载来看,最早的古人吃饭次数是一日两餐,上午餐称“饔”(yōnɡ),下午餐称“飧”(sūn)。早在商代一日两餐已约为成定俗,那时的记时法,称上午7-9点为“大食”,下午15-17点为“小食” 。到了唐朝,在上午和下午两餐的中间,多了一顿“点心”。据说,韩国将午饭还称之为“点心”,很可能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当然,在唐朝并没有普及一日三餐,“点心”也只存在于贵族阶级。我们都知道宋朝是一个繁荣的朝代,所以唐朝以前的一日两餐,在宋朝已经变成了一日三餐,甚至一日四餐的情况都有。到了明清两朝,一日三餐已经成为定制,直到现在也没有改变。
在古代吃饭,还是有一些细节性的东西。比如,古人吃饭用的是 “箸(zhù)”。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筷子”叫法,源于明代。据说,现在日本的“筷子”还称之为“箸”,可见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此外,先秦时期,每个月吃多少饭食,还有规定。《管子·国蓄》中说:“男月食四石(按照秦汉度量衡,一石大约120斤,四石就是480斤),大女月食三石,吾子(小男小女)月食二石。”按理说一个成年人,一个月吃不了480斤。应该是说,一般家庭的成年男子一个月不会超出这种食用量。
古人织布
除了饭食有定量,《管子·海王》中还提到食盐的使用数量:“终月(一个月),大男食盐五升少半,大女食盐三升少半,吾子食盐二升少半。”从古籍的记载来看,古人对食用盐的使用也有规定。虽然说一个月吃不了几升盐,朝廷限制食盐的用量,主要是为了防止走私。在唐太宗初年一斗米值3-4钱,到玄宗时一斗米值13钱,粮食在那时比较稳定。而盐呢,唐玄宗以前,盐由户部经营,每斗盐10钱。安史之乱后,朝廷财政紧缩,每斗出售价达到了111钱,是原来的10倍。到唐德宗九年(788年),每斗盐增加到了310钱,30年间,盐价上涨30倍,可见盐巴在古代是抢手货。据说,黄巢就是盐贩子,他能聚集这么多人反抗唐朝,就是因为很多农民需要盐这种生活必需品。人民买不起盐,吃不起饭,跟他造反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最后,要说的是,古人吃饭时,还要喝酒,当然指的是有钱人吃饭时喝酒。普通老百姓吃饭的时候往往是不喝酒的,在我国某些朝代还禁止私人买卖酒。比如,唐德宗三年(782年),朝廷禁止私自买卖酒,由政府自设店专卖,“收利以助军费”。唐朝时期开始有了饮茶的习惯,但是唐德宗在公元793年又开始征收茶税,并分三等征税。唐宣宗初年(847年),有三人私贩茶叶满了300斤,皆处以死刑。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眼,以便炭墼能够接触到氧气,不至于因缺氧而熄灭。在香灰上放上瓷、云母、金钱、银叶、砂片等薄而硬的“隔火”,小小的香丸、香饼,是放在这隔火板上,借着灰下炭墼的微火烤焙,缓缓将香芬发挥出来。香一旦“焚”起,还需要不停地加以观察,否则,“香烟若烈,则香味漫然,顷刻而灭”。方法是用手放到
现在也没有改变。在古代吃饭,还是有一些细节性的东西。比如,古人吃饭用的是 “箸(zhù)”。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筷子”叫法,源于明代。据说,现在日本的“筷子”还称之为“箸”,可见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此外,先秦时期
添香“红袖添香”是中国古典文化中一个很隽永、非常之美的意象,只是今天的人,大约并不了解“红袖”当年是怎么“添香”的。在古代生活中,焚香使用的“香”,是经过“合香”方式制成的各式香丸、香球、香饼,或者散末。明代佚名画家作品《千秋绝艳》中,体现了“莺莺烧夜香”的
”。根据《礼记·内则》的记载:“左佩金燧,右佩木燧。”其中,“金燧”因为从太阳取火,故又称“阳燧”。阳燧是铜制的,形状如凹凸镜,向日照物取火。古人随身携带着“木燧”,是一种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