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则文言文常识-论语几则文言文

第三方分享代码
hacker 3年前 (2022-07-16) 黑客团队 102 1

目录介绍:

文言文的功读方法

:学习文言文,应是我们的一种责任和义务。在这东西方文化大冲撞的时代里,我们更应接受并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德国语言学家魏斯格贝尔认为,母语决定人一生的精神格局。文言文是我们母语的古老的书面形式,是母语的母语,是我们的语言“祖母”,是民族精神最直接最重要的载体,我们实在没有理由不学习。说功利一些,学习文言文,也是我们提高写作能力的一条捷径。

有了观念上的改变和重视,我们再来谈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的关键是理解教材中150个左右的实词和20个左右的虚词词义。从2004年的各省市高考文言文试题来看,所涉及的考点,主要就在这个范围内。一般而言,高考也不在这个范围之外设题,倘若设题,那也一定是可以凭借这一范围推敲得之的。这里将2004年高考中所涉及的词语做个归纳:

实词——凶、白、诺、箧(全国卷),数、除、市、两(北京卷),胜、夺、沮、更(江苏卷),投、济、虞、尚(辽宁卷),次、节、勒、及(重庆卷),课、属、及、诣(天津卷),徙、敏、谒、窃(广西卷),固、巧、是、多(广东卷),家、坏、知、可(浙江卷),升、和、狎、阴(湖南卷),私、第、弄臣、用事(福建卷),至孝、祷请、访问、行旅(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西卷);

虚词——而、因、为、以(全国卷),为、若、因、乎(北京卷),之、而、乃、以(江苏卷),乃、与、为、若(辽宁卷),且、所、乃、之(重庆卷),所、其、乃、以(天津卷),之、遂、以、且(广西卷),于、之、则、其(广东卷),其、以、而、乃(浙江卷),以、其、而、于(湖南卷),其、且、所、乃(福建卷),遂、因、以、而(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西卷)。

不难看出,所考词语,大多是教材中明确要求掌握的,是平时练习中反复出现的,即便少见,如“沮”,放在“人怀异意,以沮新政”这样一个句子中,要推演“沮”即“阻止”之意,也委实不难。

因此,笔者主张,学习文言文应做好三点:其一,读——课本里的几十篇文言文是根本,应吟诵精熟,形成语感;其二,理——参考学习资料,系统梳理各类知识,尤以一词多义的梳理为重,汇编成册,反复熟悉;其三,翻——勤翻古汉语词典,扩大阅读面(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认为《孟子》、《史记》、《梦溪笔谈》、《聊斋志异》比较适合中学生阅读)。

三种常规学习方法谈过,再来说说具体的应考策略。文言文测试所要求的核心能力在于根据语境提供的已知信息(教材中信息)进行科学的猜测、选择、推演,从而破译未知信息,最终达到理解文言的目的。据此,有六种应考策略可用:

其一,借字形推求词义。汉字是表意性质的,象形、会意、指事及形声等造字法可以帮助我们从字形推求词义。如全国Ⅱ卷11题对“箧”的考查:“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看“箧”字形,有竹头,有匡形,形近字有“筐”,便可推演大概,箧当是与筐相类的竹器,而选项译为“小箱子”,看来妥当。再代回文句中推敲,便可确定了。

其二,借成语推求词义。成语是文化积淀下来的一种载体。文言文中的许多单音节词都保留在成语或现代汉语语素中流传下来。我们可以借助常见成语(或词语)的语素来推求古汉语实词词义。如上海卷19题中的“正”,便可借成语推求词义。“管仲正衿再拜曰”,联系成语“正襟危坐”,则可轻松理解“正衿”,因为“襟”“衿”相类也。

其三,借对举词句法推求词义。文言文中,词句结构整齐划一,相互对称呼应的情况甚是多见,所以可联系上下文看其意义相近或相反而推求词义。如浙江卷11题中的“知”,便可参考前文的对举词语“迁”。“迁秘书省校书郎、知县事。”“迁”后面接官职名“秘书省校书郎”,便知“迁”为“升迁”之意,同理,“知”后接“事”,便知大意应为“主持政事”。又如辽宁卷11题对“尚”的考查。“时人尚其均平,嗤其鄙碎。”“尚”意显然可从后面“嗤”字推演出来。“嗤”的是“鄙碎”,是不好的,那“均平”却是好的,“尚”当与“嗤”意相反。

其四,借句子结构推求词义。借助句子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确定一个词语的词性,进而推求该词词义。如北京卷7题中的“若”和“因”。“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留养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考“若”字,常考的点就是“若”做副词“假如”和做代词“你”。“若一人有疾”这一分句中,已经有了句子主干“一人有疾”,因此可以断定,“若”不可能充当实词,而“若入前为寿”句中的“若”却有充当主语的可能,由此可以大致区分开来。考“因”字,常考做连词和介词的情况。从两“因”字后面所接成分动词“留养”和名词“宾客”,不难看出,前者多是连词,后者多为介词,由此可以大致区分开来。

再看湖南卷11题中的“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划分“其子和之”的成分,不难发现,“其子”为主语,“和”为谓语,“之”为宾语。由此,可以断定,“和”不可能翻译成“和睦”,因为这儿需要一个动词,而“和睦”为一形容词。

其五,借逻辑推求词义。依靠上下文语境脉络和逻辑,以已知信息猜测、推求未知信息,也是一法。我们以辽宁卷11题中的“投”为例来看:“轨遂投城遁走。”从后文看,“遁走”为“逃跑”之意,按逻辑,“逃跑”当在“投奔”之前,倘若“投”真是“投奔”之意,那么,语序就该是“遁走投城”,显然不合原句。其实,“投”应该是“放弃”的意思。

其六,借教材推求词义。最根本的方法,当是联系教材中的文言现象,当然,这需要考生对教材的熟练。2004年高考题的许多考点来看都源于教材。譬如:

广兄子受,好礼恭谨,敏而有辞。 敏:敏感 (初中课文《论语八则》中有“敏而好学”句 广西卷)

君子固有诬人也。 固:原来 (广东卷)

当然,还可以从高三的文言练习材料中收集重要词语。

总之,推求词义应充分利用已知信息去猜测、比较。但词义推求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以一定量的文言文背景知识(如实词、虚词、句式、文化常识等)的积淀为前提。为此,熟悉教材中文言文,打好基础至关重要。

就应试而言,还可以注意一些试题规律:历年高考文言文试题内容限于人物传略,其中多有共通处。一些实词在各种选段中反复出现,这便是我们要着重积淀的,如有关官职升贬的:迁、除、谪、擢、转、调、升等;有关拜见的:觐、拜、晋、诣、造、访、谒等。还有常见的文化常识短语,如弃市、坐罪、坐法、黥劓、用事等。自己多看几篇,分类归纳,必得捷径。

从上文来看,本文仿佛只是在谈如何解决词义的问题,而没有涉及到对文言选文的人物评价和分析。其实,只要真正读懂了文言这种语言形式,哪有不能理解出题者对人物的评价和分析呢?因为文言的阅读,归根结底,是对语言的理解,而语言的理解,是对重要词语的理解。

论语八则的翻译,要原文

原文及翻译

⒈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习按时温习不也是件高兴的事吗?有志向相同的人从远方来相聚(互相切磋,增长学问),不也是件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这不也是德才兼备的人吗?

⒉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是智慧的。

⒊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了解(知识)的人比不上喜欢(知识)的人;喜欢(知识)的人比不上以知识为乐的人。

⒋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同行,在他们之中一定有我的老师在这里。我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它,他们那些短处(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它。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你可以凭借这种方法做老师了。

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当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到来时,这样以后,你便知道松树、柏树是在最后凋谢的。

7.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不能想要快,不能贪图眼前的小利益。想要快,就不能达到目标;贪图眼前的小利益,那么大事就干不成。

8.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我曾经整天不吃东西,整夜不睡觉,用(这些时间)来思考,没有好处,还不如学习。

扩展资料:

孔子介绍: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人,鲁国陬邑人。

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

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编撰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据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华夏族)后裔,故为子姓。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夏邑)。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论语八则

关于《论语八则》等文言文虚词的问题……

1.而表示承接,意思近似于然后(注意不表并列,网上有很多人说错了该句应译为学习然后经常温习)

2.之是代词,而表修饰,默默地

3.而表转折,也有的解释为承接顺承,应该两个都可以,前面的翻译比较通,后面的好像更专业一点

4.之是代词

5.承接

6.的

7.到、往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下面是而、之的常见用法,供楼主参考(楼主问的最后一个之不是虚词用法,所以下面虚词之不含该用法)

代词:第二人称,相当于尔,翻译成你。《种树郭橐驼传》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连词:表并列,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表顺承,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表修饰,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表因果,表恶其贤而不能用《赤壁之战》

表假设,诸君而有意,惟予马首是瞻《冯婉贞》

表转折,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游褒禅山记》

表目的,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带人多时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做主语。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例如】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例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例如】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3)活用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我”“你”)

【例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例如】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

”,)有时可不译。

【例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2)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例如】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略去。)

【例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4)结构助词。当谓语动词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例如】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5)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如】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例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6)用在表示时间的分句中作状语,常与“也”字呼应,相当于(“……的时候”。)

【例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

  • 访客 2022-07-17 03:38:48 回复

    个左右的虚词词义。从2004年的各省市高考文言文试题来看,所涉及的考点,主要就在这个范围内。一般而言,高考也不在这个范围之外设题,倘若设题,那也一定是可以凭借这一范围推敲得之的。这里将2004年高考中所涉及的词语做个归纳: 实词——凶、白、诺、箧(全国卷),数、除、市、两(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