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常见灾后重建措施-地震灾害的应对措施

第三方分享代码
hacker 3年前 (2022-07-17) 黑客业务 124 5

目录介绍:

抗震救灾中政府制定了哪些措施

积极应对夯实责任群测群防

全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省国土资源厅厅长王登记就震后地质灾害防治答记者

我省是地质灾害严重省份,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更加剧了我省部

分地方原有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险情,同时地震也引发了多起次生地质

灾害。如何应对突发地质灾害,做好因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的防治工

作,把因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

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省国土资源厅厅长王登记。

记者:地震可以引起哪些地质灾害?我省因汶川地震引发的地质

灾害灾情如何?请王厅长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王登记:地震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自然现象。地震除了直接破坏建

筑物、造成生命财产损失外,同时引起山体岩土体松散,引发泥石流、

崩塌、滑坡等多种次生地质灾害。我省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省份

之一,根据“十五”期间的区划调查,有地质灾害隐患点8711处,直

接威胁人口49.7万人,有20多个县城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截至5月2

1日,据不完全统计,我省因“5·12”地震引发的崩塌、滑坡、地面

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157起,造成2人死亡、13人受伤和近亿元的

经济损失,造成倒塌房屋3065间、危房15038间、受威胁人员16743人。

其中汉中市引发60起、宝鸡市引发23起。略阳县城凤凰山滑坡、宁强

县青木川镇长沙坝村地裂缝、宁强县燕子砭镇子岭村青滩庙滑坡、南

郑县杨春镇农丰沟泥石流、凤县西山村地裂缝、陈仓区虢镇南堡村崩

塌等都发生险情,对当地居民、企事业单位造成威胁。安康、商洛、

咸阳、铜川等市也不同程度的因地震引发了地质灾害及隐患点。

记者: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省国土资源厅在抗震救灾和地质灾害

防治工作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王登记:地震发生后,根据省委、省政府和国土资源部的部署及

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到这次地震引发次生地质灾害的严重性和防治工

作的艰巨性,积极应对,迅速行动,及时处置。一是在“5·12”地

震发生当晚,我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连夜安排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实行24小时应急值守,保持上下信息和联络畅通。二是及时下发了《

关于进一步做好抗震救灾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关

于进一步做好震后地质灾害险情排查和灾情统计工作的紧急通知》,

在加大隐患排查和监测预警的同时,要求各地做好灾害险情的统计与

速报工作。三是针对汉中市宁强、略阳、南郑县发生的地质灾害险情

,及时派出专家组成的工作组赴现场指导工作。四是迅速启动地质灾

害隐患排查,制定了《陕西省因地震引发次生地质灾害排查工作方案

》,动员和组织省地勘局、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中国地质调查局西

安地调中心等单位组成30多个排查工作组,目前正在汉中、安康、商

洛、宝鸡、咸阳等市开展地震引发次生地质灾害的排查和险情处置,

争取在今年主汛期到来之前,完成主要险情处置任务。五是向受灾严

重地区发放了20万份地质灾害防治宣传资料,加大灾害防治知识的普

及教育,增强干部群众防范意识。目前,市、县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尤

其是汉中、宝鸡等受灾地区的基层单位都集中力量投入抗震救灾工作

中。

记者:根据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当前和下一

步重点做哪些工作?

王登记:这次地震过后,我省近期虽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但余

震尚未结束,地震已经不同程度影响了部分地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稳

定性。另一方面,我省已经进入汛期,在地震和强降水条件下,地质

灾害发生的频率、密度和造成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的几率将明显增大

,陕南地区尤其是汉中市既是这次地震受灾较重地区,又是我省地质灾

害的多发高发区,同时还是我省汛期强降水地区,防治任务更艰巨。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抗震救灾的统一部署,为了进一步做好因

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防治和应急处置工作,当前我们要抓紧做好以下

五项工作:一是在汉中、宝鸡、安康、商洛、咸阳等受灾地区开展全

方位、拉网式地质灾害隐患排查。这方面工作主要由省上派出的调查

工作组承担。二是开展对重大险情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应急处置和应急

治理。三是加大对全省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察治理工作

,今年省上2000万地质灾害防治经费按照重点项目很快下达市县,重点

向汉中、宝鸡等受灾严重地区倾斜。四是积极促进灾后重建。进一步

调查摸清因灾造成交通、水利、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损坏和城乡居

民住房倒塌、损害情况,对因灾造成的基础设施用地,灾后修建、改

造搬迁用地,以及城乡因灾建房用地,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按照各级

政府的统一安排,坚持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积极提供服务,

决不能因为建设用地影响灾后重建工作的进展。各地要按照规划先行

、科学论证、节约集约的原则,做好生活生产项目和设施的选址布局。

五是认真落实《陕西省2008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建立健全群测群

防网络体系,各级要落实汛期24小时值班、灾情速报、应急调查制度

和突发地质灾害防抢撤预案,加强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开展

灾害防治科普宣传教育,提高灾害易发区人民群众防灾能力。

记者:我省是地质灾害严重省份,请王厅长介绍一下有关地质灾

害相关方面的知识,滑坡、崩塌、泥石流现象及造成的危害,面对地

质灾害如何应急处置、如何自救?

王登记:地质灾害是对人类威胁比较大的一种自然灾害,滑坡、

崩塌、泥石流是比较常见和时常发生的地质灾害现象。滑坡是指斜坡

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和软弱带,整体顺坡向

下滑动的地质现象。山石裂开后,在陡坡上又有临空面,就会砸落下

来,这就是崩塌。而泥石流就是强大的水流将山坡上散落的大小石块

和泥土,一起冲刷到低洼地和山沟里,形成一种黏稠的混杂流动体,

奔泻而下。地质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威胁是巨大的,比如在铁路、公路

沿线,可能造成交通中断受阻,在居民点和企事业单位,可能造成房

屋倒塌或掩埋,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河流、水库,可能造成河

道堵塞、库坝垮塌等。因此防治地质灾害是我们各级政府、各相关部

门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责任,要充分认识其危害的严重性,一方面

要加强监测预防,做好防抢撤预案,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防治

知识的普及教育,灾害发生后要做好应急处置和治理,把由于地质灾

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各级政府和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高度重视,

我省地质灾害易发区当地政府都制定了防灾的应急预案,省、市、县

三级每年都要制定防治方案,进入主汛期后,实行24小时应急值守,

对全省灾害隐患点实行不间断的监测。针对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

和原来隐患点的不稳定性,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和基层国土资源

部门,要进一步落实责任,把每一个隐患点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人,

制定明确具体的防抢撤和避让方案,一旦出现险情,要立即启动方案,

按预定方案组织搬迁与避让。在第一时间让受威胁区域的群众撤离,

确保人员生命安全。对确需治理的项目要尽快制定方案,采取工程的、

技术的手段,筹措资金,积极治理。

在地质灾害发生后,专业救灾队伍未到之前,应及时采取必要的

避灾措施,搞好自救。如果房屋面临滑坡,人员应立即撤离,不要贪

恋财物。山体滑坡时,不要沿滑坡体滑动方向跑,应向滑坡体两侧跑。

泥石流发生时,不要沿泥石流沟跑,应向沟岸两侧山坡跑。在灾害发

生后,不要立即进入灾害区搜寻财物,以免再次发生滑坡、崩塌。基

层单位或村组应立即派人将灾情报告给当地政府,迅速组织村民察看

是否还有滑坡、崩塌发生的危险。注意察看天气,收听广播,收看电

视,关注是否还有暴雨。要有组织地搜寻附近受伤和被困的人员等等。

总之,地质灾害的防治要在建立健全群测群防体系的基础上,依

靠各级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广泛支持、参与和协作配合,努力把灾

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小程度,最大限度地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我

们相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决策,有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

有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的支持,我们一定能够圆满完成抗震

救灾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不辜负全省人民的厚望。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重点是什么?

灾后重建的六大主要任务

专家们提出,应进一步明确灾后重建的工作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家园重建。灾后重建首先要让灾民有房住,接下来还得让灾民建设拥有自己的永久性住房。安居才能乐业,家园重建是灾后重建首先任务。

第二是设施重建。包括三类设施的重建,一类是生产与流通等经济活动中的经济设施的重建;一类是社会活动等非经济行为,如医疗卫生、文化体育、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重建;一类是为以上两种活动提供服务的基础设施的重建。

第三是产业重建。就是要培育产业,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经济怎么搞,产业怎么聚集,怎么把企业引进来,怎么让企业发展,给当地的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这是要着重考虑的。

第四是城镇重建。要从区域范畴来考虑,而非就一个个单体来考虑。首先要考虑整个城镇体系怎么重新规划和布局,在此基础上,再一个一个城市,一个一个镇,一个一个农村,一个个居民点的重建。

第五是生态重建。这次汶川大地震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生态环境也要恢复和重建,为当地更好更快的发展、为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这个任务也很艰巨,而且也很迫切。

第六是精神重建。包括灾民的心理重建,灾区的社会稳定和社会结构重组问题,特别是要利用抗震救灾形成的一些新的值得赞赏和弘扬的精神,把它建设成一种新的文明,这是更为深层次的重建。

但专家们提醒说,灾后重建有一定的阶段性,同时要考虑可持续性。首先是临时安置性建设。应尽量做到早一天选址,早一天建设,早一天入住。在此基础上,推进新城、新镇和新村建设。要按照区域协调、城乡统筹、共同发展的要求,通盘考虑,认真分析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地位、性质与功能,明确城镇发展范围、规模、方向和作用,不断完善城镇功能。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推进新村建设,把部分居住点与行政村进行合并,把人口向中心村集中,向乡镇集中,向县城集中。与此同时,在建设过程中必须为当地更好更快地发展、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008汶川地震后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拜托各位了 3Q

灾后重建工作已全面展开 重建规划将完成编制 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并波及周边省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取得阶段性胜利,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灾后重建工作已经全面展开。 灾区群众已基本实现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汶川地震发生后,民政部及时从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向灾区调运大批救灾帐篷和棉衣、棉被。紧急面向社会采购灾区急需的帐篷、衣被等生活物品。截至7月24日,共安排使用中央救灾资金383.32亿元;向灾区调运帐篷157.97万顶,彩条布3910.76万平方米,篷布646.6万平方米,棉衣被1896万件(床)及大量食品和饮用水等生活物资,以最快的速度保障了灾区群众生活物资急需。 从5月13日至5月27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累计向四川灾区调运抢险机具设备1716台。除配备机具操作维修和安全防护人员外,还抽调了熟悉建筑物拆除、爆破、建筑安全等专业抢险人员。这些设备和人员在搜救被压埋的群众、疏通抢修道路以及清理现场废墟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保证受灾群众饮水安全,住房城乡建设部迅速组织调运应急供水等设备和物资。同时组织了20支411人的供水设施应急抢修队伍开展供水抢险,目前,除北川县城外,灾区设市城市和县城城区已经基本恢复供水,出厂水和管网水水质均达标。 震后不久,国务院即决定3个月对灾区困难群众每人每天补助10元钱和1斤口粮,“三孤”人员每人每月补助600元,目前已救助907.6万人。全国共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585.93亿元,实际到账583.05亿元,已向灾区拨付使用221.99亿元。 目前,地震灾区已经基本实现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 100万套过渡房建设过半 据初步统计,地震造成四川、甘肃、陕西等地城镇房屋倒塌约4900万平方米,严重损坏约9600万平方米,部分城镇几乎夷为平地。国务院决定,用3个月时间建造100万套过渡安置房(活动板房),作为灾区群众3—5年内的临时家园。 全国各个对口支援省市立即行动起来,各地财政先行垫付资金,调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迅速展开板房生产、运输、选址、场平、安装各项工作。前线突击队克服道路交通条件差、生活条件艰苦、余震不断等困难,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大大加快了过渡安置房建设工作进度。许多援建省市不等不靠,主动承担了原本应由灾区承担的道路疏通、场地平整、设施配套等工作,由此投入了大量额外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建设高峰期,各援建省市共组织投入现场施工人员超过80000人,大型机具2300余台。 另一方面,有关部门采取开设专列、设置专用通道、免收通行费等措施,并协调有关企业加强板房原料生产,努力克服资金不足、原材料价格上涨、供应紧缺、运输困难、燃料不足等突出问题。及时制定《汶川地震灾区过渡安置房验收规定》,指导推动板房的竣工验收和交付施工工作。 截至7月23日,地震灾区过渡安置房(活动板房)已安装564200套。过渡安置区的临时医院、学校和商业网点也在逐步建立。在雨季来临之际,为灾区群众提供了舒适、避风、遮雨、卫生的生活之所,特别是保证了地震灾区高考的顺利进行和中小学校复课的用房急需。 对汶川地震房屋倒塌或严重损坏、无家可归的农户,中央财政安排400亿元,专项用于补助农户重建住房。民政部已经编制完成《四川甘肃陕西三省地震灾区农房倒损恢复重建规划》,计划用1—2年时间,基本完成四川、甘肃、陕西三省农房恢复重建。 为了帮助农村灾民建设安全、抗震、实用的永久性住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编辑了《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农民自建房设计图集》,免费赠送给农户。同时选派了八批有经验的专家长驻灾区,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服务指导,帮助农民做好农房重建。 灾后重建规划即将出台 灾后重建,规划先行。7月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为灾后重建规划提出了基本目标: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完成灾后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使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生产条件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并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初稿已经形成,目前已经进入了汇总、衔接和最后文本的修改完善阶段。专项规划正在交互衔接中平行推进,已进入修改完善阶段,争取在8月中旬完成编制工作。 根据重建规划,为了多渠道筹集重建资金,中央财政将建立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专项用于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灾区各级地方财政,也要调整支出结构,加大对恢复重建的投入力度。按照中央确定的对口支援方案,支援方和受援方要充分协商,确保人力、物力、财力落实。 灾后重建地区还将获得众多优惠政策。包括增值税扩大抵扣范围,减免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等,对受灾严重地区减免部分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实施倾斜的信贷政策,灵活运用存款准备金、再贷款等多种政策工具增强灾区金融机构的贷款能力。及时提供恢复重建用地,合理增加灾区城镇用地规模。鼓励外地企业到灾区以及企业进入工业园区集中发展,并采取提供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小额担保贷款贴息、职业介绍和培训补贴、定向招工等,加大对受灾地区的就业援助力度。

灾后重建怎么做?

灾后重建要从六个方面进行,第一是重建家园。即建立一个居住的地方,让灾民尽快生活;第二是基础设施重建。即交通、通讯、电力、水利、修复等基础设施的重建使能恢复最初的功能;第三是经济重建。必须通过重建使经济重新运转,使企业恢复生产经营,使农民恢复耕作。同时,要根据新的规划和需求进行新的产业定位和新企业的设立。

第四是城市改造,即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重建合理的城市体系,建设新型城镇,同时综合考虑城乡发展全局;第五是生态环境的重建,受灾地区的自然环境遭受了严重的水灾破坏。破坏需要巨大的努力来重建;第六是文明重建,这是重点和难点。被暴雨冲刷形成的洪灾不仅摧毁了有形的物质,也摧毁了精神上的创伤,巨大的灾难也激发了积极的精神力量。

首先,要高起点地做好规划工作。既然灾区的房屋、道路、设施等都已经遭受严重的破坏、严重的损伤,那么,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就必须进行高起点的规划、高标准的建设,并且最重要的点是先把城市各个角落的水排除干净。

其次,要对口支援。 灾区的重建不是灾区人民自己能完成的。 但是如果完全依靠中央政府的投入,恐怕也会因为财政原因影响建设进度。 因此,要更加有效地推进灾后重建工作,就要充分依靠全国各地的支持,动员全国人民的援助之手。结合当地灾区的需要对援助可以采取财物支持的形式,也可以采取直接建设洪灾区、投资洪灾区项目、帮助发展洪灾区生产等方式进行。

毫无疑问,灾区重建必须有政策的支持。具体地说,一是出台强有力的金融政策支持。在金融政策紧缩的情况下,凡是涉及灾区重建的项目、投资等,都要开绿灯,都要放宽政策;二是出台针对性极强的税收政策。对所有灾区重建项目,一律在五年之内实现免税政策,不征收任何税收,全部用于灾区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必要时,还可放宽时限。

汶川地震时国家做出了哪些措施

汶川地震时国家做出的措施有:

1、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领导下,在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的直接领导下,在全国党政军民的大力支持下,四川省委、省政府率领8600万人民沉着应对,开展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抢险救援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救援抢险。

2、2008年5月12日16时44分左右,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党组书记 从北京南苑机场乘专机赶赴四川灾区。在飞机上,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紧急会议,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

全力做好被困群众和受伤群众的救治工作,安排好受灾群众生活,全力组织恢复受损的基础设施,特别要抓紧通水、通电、通路,保证通信畅通,保证重要基础设施和水库大坝、铁路公路涵洞的安全,保证社会秩序的正常。

3、5·12汶川地震一发生,成都军区立即作出快速反应,启动抢险救灾应急机制,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把抗震救灾、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当作成都军区部队第一任务,迅速出动兵力,全力开展救援工作。

正在云南的时任成都军区司令员李世明、时任政治委员张海阳当即指示成都军区及成都军区司令部、政治部、联勤部、装备部等机关立即启动抢险救灾应急指挥机制,全面展开抗震救灾组织指挥工作。

4、5·12汶川地震发生后,成都市立即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由时任成都市委书记、市长任总指挥,下设维护稳定组、宣传组、民政工作组、救援卫生防疫组、市场监管组、水电气通信组、房屋鉴定与基础设施建设及救灾物资组和指挥部办公室。

所有市级部门实行应急值守。统一指挥全市抗震救灾工作。通过发表市长电视讲话,发布市政府第一号公告,及时通报灾情,让群众震后在最短时间内听到党和政府的声音,稳定全市人民情绪。

5、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统一调度下,各路救援大军迅速赶赴四川灾区抢险救灾。在各种救援力量疾进灾区中,解放军、武警、消防官兵担当重任,通过各种交通工具千里驰骋支援灾区救援。

航空、铁道、公路等各级交通运输部门紧急调集飞机、机车、车辆,快速编组专列,加强铁路、公路交通保障,实施空中和地面立体输送,将各方救援力量和重要救灾物资、救灾装备输送到灾区。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

  • 访客 2022-07-17 15:02:27 回复

    验收和交付施工工作。 截至7月23日,地震灾区过渡安置房(活动板房)已安装564200套。过渡安置区的临时医院、学校和商业网点也在逐步建立。在雨季来临之际,为灾区群众提供了舒适、避风、遮雨、卫生的生活之所,特别是保证了地震灾区高考的顺利进行和中小学校

    1
  • 访客 2022-07-17 10:46:29 回复

    等基础设施的重建使能恢复最初的功能;第三是经济重建。必须通过重建使经济重新运转,使企业恢复生产经营,使农民恢复耕作。同时,要根据新的规划和需求进行新的产业定位和新企业的设立。第四是城市改造,即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重建合理的城市体系,建设新型城镇,同时

    2
  • 访客 2022-07-17 10:14:28 回复

    、咸阳等受灾地区开展全方位、拉网式地质灾害隐患排查。这方面工作主要由省上派出的调查工作组承担。二是开展对重大险情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应急处置和应急治理。三是加大对全省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察治理工作,今

    3
  • 访客 2022-07-17 09:24:19 回复

    关于进一步做好震后地质灾害险情排查和灾情统计工作的紧急通知》,在加大隐患排查和监测预警的同时,要求各地做好灾害险情的统计与速报工作。三是针对汉中市宁强、略阳、南郑县

    4
  • 访客 2022-07-17 13:34:33 回复

    理。三是加大对全省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察治理工作,今年省上2000万地质灾害防治经费按照重点项目很快下达市县,重点向汉中、宝鸡等受灾严重地区倾斜。四是积极促进灾后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