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介绍:
解释和补充说明有什么区别,
区别:解释说明是在破折号后面解释破折号前面的句子或者词语,补充说明是在破折号后面补充破折号前面未说完的内容。
区别之处在范围不一样。
1、解释说明是指对一个事物(不认识的)进行说明它是什么。
2、补充说明是指对这个事物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在这个语境中想表达的对方不知道,进行说明下。
扩展资料:
破折号
破折号(——),表示话题或语气的转变,声音的延续等的符号。“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用破折号标明。”“话题突然转变,用破折号标明。”“声音延长,象声词后用破折号。”“事项列举分承,各项之前用破折号。”“表示语气的转变、声音的延续、时空的起止,或用为夹注
破折号的作用:
1、表示解释说明2、表示语音的延长3、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4、表示插说5、加强重点6、分行举例7、用在副标题前8、标明作者9、补充说明10、引出下文11、表示意思的递进12、表示总结上文13、表示话未说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破折号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引资料、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摹状貌、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作假设。
一、举例子——具体、明晰、真实
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子。 运用举事例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或事理,一要注意例子的代表性,二要注意例子的适量性。
作用: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读者更能理解,具体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例句:云能预示天气。比如,在新疆地区,出现云就代表将要下雨。——《看云识天气》(根据大的范围列举相应的例子)
二、引资料——更充实具体、更具说服力
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更具说服力,可以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诗词、俗语、名人名言等。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
作用: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引用古诗:使说明文更具诗情画意 。引用故事使文章具有趣味性。
例句: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中国石拱桥》(可以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
三、作比较——鲜明、突出、具体
作比较是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作用:把……与……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例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中国石拱桥》(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四、列数字——准确、严谨、具体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较多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作用:用列数字的方法进行说明,既能准确客观地反映事实情况,又有较强的说服力。更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例句: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和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中国石拱桥》(体现准确性)
五、分类别——条理、层次清晰,直观明了
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从单方面不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作用:条理清晰,层次清晰,一目了然。清晰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例句:按屏的建造材料极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说“屏”》(使读者明白屏的种类。)
六、打比方——生动、形象、具体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还有联想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作用: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七、摹状貌——更形象、具体
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
作用:描摹了……的……特点,生动形象详细具体地说明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准确更详尽更生动。
例句:这些石刻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中国石拱桥》( 使被说明更具体,更形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说明方法
什么叫说明文的文学常识
说明文基础知识总结
山东初级中学 王京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某种具体事物或解说某种抽象事理的文体。考查说明文阅读与理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说明对象。
读一篇说明文,首先要弄清楚它的说明对象是什么,究竟在介绍某种具体事物还是在解说某种抽象的事理。
①在确定说明对象时,分清说明文的类型后,就比较容易把握说明对象,如说明实体的说明文,有的题目就是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雄伟的人民大会堂》《苏州园林》等,但这一方法不是阅读所有的说明文都可以用。例如《死海不死》的说明对象是‘死海’不死的原因,如果简单的把标题作为文章的说明对象,会影响对文章的理解。所以,一般的事物说明文的对象可以从标题上找,事理说明文的对象不能仅看标题。
②有些说明文,特别是事理说明文只有通读全文,在整体感知文章大概内容的基础上,思考分析,才能明确文章的说明对象。另外还要注意不要把说明文中的局部的说明对象误认为是全文的说明对象说明对象。
考察这个知识点一般有三种提问的方式:①指出说明对象是什么。②概括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③找出中心句。
答题时首先要注意区别问题的范围是全文还是段落,然后针对不同的范围作出相应的解答。另外“说明的主要内容”不同与“说明对象”,事物说明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等于说明对象加上其特征,事理说明文的主要内容则需要从现象的起因、性质、解决措施等方面加以概括。有时段落的中心句就是本段说明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特征
事理说明文:现象的起因、性质、解决措施等方面加以概括(中心句)
2、抓住事物的特征。(本质特征)
事物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不管是何种类型的说明文,被说明对象的特征总是说明的核心,只有把握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更好的了解被说明的事理、事物。
对于具体事物说明文经常会让考生指出该说明文的特征是什么。
怎样抓住说明文的特征呢?
①在明确了说明对象后,要从文章的说明事物的内容入手,从中理解、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一定要把握文章在说什么或在阐释一个怎样事理。
②抓住文章中的中心句及关键性的词语。
有时题目中的修饰限制成分就直接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例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有时文中用中心句来概括事物的特征,例如《苏州园林》;有时则需要概括段落的要点加以总结,例如《中国石拱桥》的第二段指出:“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的比较早。这种桥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表面特征与本质特征,例如《死海不死》:
表面特征:淹不死人、浮力大、一切生物不能生存
本质特征:海水的咸度很高
3、理清说明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三种:
①时间顺序:即以时间的先后为说明顺序。一般用于介绍哦人物的生平、记录科学家研究历程、说明庶务的发生及发展或讲解制作步骤等。
②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的形式,以前后左右、上下高低、东西南北或从整体到局部等为顺序,一般用来说明事物的构造或形态。
③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概括等。事理说明文一般以逻辑顺序为主要的说明顺序。
4、说明的结构。
顺序和结构是两个 概念。
说明顺序:具体是对说明内容的先后次序的安排。
文章结构:是文章各部分的组合方式。
结构形式:
总体结构:①引出说明对象(引说部分)②阐释说明对象(主体部分)③总结说明对象(收尾部分)
基本模式:①横式结构(说明事物的几个方面)②纵式结构(说明事物的发生、发展、结果或制作过程)③纵横交错式。就主体部分来说,由于段落之间的关系不同,形成了常见的几种常见的形式:
并列式、连贯式、递进式、总分式(总分、分总、总分总)
5、掌握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图表等。
⑴、“下定义”是用科学性的语言对被定义的概念做周全严密的规定,形式上往往是个判断句。下定义往往用公式化的语句来表达,“某某叫什么”,也可以用“某某叫什么的形式来表达。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就是下定义。下定义要有严密性和科学性,并不是所有的判断句都是下定义,比如“风是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武器 ”,这是用打比方的方法说明风在沙漠向人类进攻中的作用,不属于科学性的语言,不是下定义。又比如“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言,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这句话是解说语言的特征,不是下定义。看来,解说、描绘性的语言都不是下定义。下定义往往倒过来说也能成立。下定义的作用是能准确、简明的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属于概括说明。
⑵、“分类别”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事物分成若干加以说明。如《向沙漠进军》中介绍风沙进攻的方式时说“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一种称为‘阵地战’……”,采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要注意的是给事物分类别要有一定的标准,使眉目清晰,避免产生重复交叉的现象,分类完了还要加以说明。分类别的作用是能有条理、更清楚的说明事物。
⑶、“列数字 ”是用数字来说明事物特征的。文章中如果出现的数字不是用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般不叫“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比如“万人大会堂,里面宽76米,深60米……”这句话中的数字是用列数字来说明大会堂的体积的。作用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更准确、更具体、使人一目了然,比文字说明更有说服力。
⑷、“举例子”是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事例来进行说明。这是常用的说明方法,例子前面常有 “比如”“例如”“如”等标志词语。举例子的作用是反映一般情况,真切、有力的说明事物。
⑸“打比方”是借助大家熟知的事物,取其相似之处来打比方。作用是增强说明的形象性、生动性。
⑹“作比较”是选择有外在或内在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作比较包括类比和对比,同类事物的类比是为了说明相同点;不同类事物的对比,是突出不同之处。作用是化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可以更清晰、更新鲜的说明事物,增强说明效果。
⑺“画图表”作用是增强了直观性,使事物特点一目了然。
考察方式:
①考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主要有两个方向:①会判断(这段文字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从文中举例)②会分析其作用(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②回答这类问题可参照下面的回答模式:“这段文字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准确的/具体的/生动的/清楚的说明了 (说明对象)的 的特点。”
6、感悟说明语言。
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最基本的特点。如何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呢?①、使用了说明方法句子中的使用的修饰语、选择的句式。例如《人类的语言》一文中,拿说话跟吃饭、走路作类比时说“人类讲话是一件极不平常的了不起的大事”其中的“极不平常”;在如“别的动物的嘴只会吃东西,人类的嘴除了吃东西之外,还会说话”一句在运用做比较的说明方法时选用了“除了……还……”的句式,说明人的本质特征。
采用了列数字、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的语句更能体现语句的准确性。
②关键性的中心语。主要是抓住那些运用准确的名词、动词、形容词,能够分析、鉴别它们的同义词,在语境中领悟其用语的准确性。例如《苏州园林》中“谁如果鉴别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是不该错过的。”这里的“鉴赏”含义比“欣赏”“观赏”更丰富多了一层鉴别的含义。
③修饰限制词语,主要指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和短语等是怎样恰如其分的修饰限制或补充说明中心语的。例如《向沙漠进军》中说:“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最主要”这个短语。
④除了修饰限制性词语外,一些表示:估计、补充、突出强调、约数、程度的词语更能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经常有下面的几种考察的方式:
①找出体现语言准确性的词语或分析该词语的表达作用。
②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③加点词语能否换成另外一个词语,为什么?
④某两个或多个词语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答题模式:一般要解释该词的含义,揭示其在说明事物特点时发挥的作用;必要时要区别该词语和其它词语在含义及作用方面的不同;最后总结该词语用在这里对说明事物特点不可代替的作用,或说明去掉、替换该词语多带来的不良后果(不符合实际、不准确等)
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主要体现在形容词、动词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上。其中的 比喻就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文大量运用形容词、动词及修辞方法的目的,主要就是形象、生动的说明特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王波故事中的第二节的补充说明有什么作用?
语文《补充说明》原文
命题指导思想
1、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为高校招生而进行的选拔性考试。语文科(湖北卷)的命题以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为依据。
2、命题遵循“有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确保安全、公平、公正、科学、规范。
3、命题坚持稳定为主,注重基础考查,突出能力立意,着力内容创新。要结合我省教学实际,渐进渗透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4、命题考虑语文学科特点,注重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试题,全面而有重点地反映语文学科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在考查考生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考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5、试卷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适当的难度和必要的区分度。
考试形式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全卷满分为150分。
试卷结构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湖北卷),共设计七道大题,23道小题。
1、试卷内容及其赋分情况如下: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约27分;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约6分;古代诗文阅读,约27分;现代文阅读,约30分;写作,60分。
2、试卷题型及其赋分比例如下:
单项选择题(约占24%);文言文翻译题、填空题、简答题、写作题(约占76%)
难度控制
试题按难度系数(简称难度)分为容易题、中等题和难题。难度在0.7以上的题为容易题,难度在0.3到0.7之间的题为中等题,难度在0.3以下的题为难题。试卷由容易题、中等题和难题组成,三种难度的试题应控制合适的分值比例,试卷总体难度适中。
【附录一】2008年高考语文命题使用工具书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辞源》(商务印书馆)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5版)
《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附录二】语文古诗文背诵篇目
(一)古文(10篇)
《劝学》(节选:从“学不可以已”到“用心躁也”)《荀子》
《过秦论》(节选:从“及至始皇”到“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
《屈原列传》(节选:从“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到“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
《陈情表》李密
《滕王阁序》(节选:从“时维九月”到“声断衡阳之浦”)王勃
《师说》韩愈
《阿房宫赋》杜牧
《六国论》苏洵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前赤壁赋》苏轼
(二)诗词曲(25首)
《氓》《诗经》《离骚》(节选:从“帝高阳之苗裔兮”到“来吾导夫先路”)屈原
《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短歌行》曹操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陶潜
《山居秋暝》王维
《蜀道难》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将进酒》李白
《蜀相》杜甫
《登高》杜甫
《登岳阳楼》杜甫
《琵琶行》白居易
《李凭箜篌引》李贺
《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杜牧
《锦瑟》李商隐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
《念奴娇》(大江东去)苏轼
《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陆游
《永遇乐》(千古江山)辛弃疾
《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
《长亭送别》(节选:【正宫】【端正好】)王实甫
语文试卷结构稳定 命题难度适中
名师解析
命题难度适中
和去年相比,今年语文高考(湖北卷)的考试形式、试卷结构等均无变化,但在命题指导思想上略有改动,主要是删减了“有助于高校扩大办学自主权的原则”,并对试题的命制提出了要求,即“在考查考生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考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此外,今年的《说明》明确了试卷难度的控制,即试卷由容易题、中等题和难题组成,三种难度的试题应控制合适的分值比例,试卷总体难度适中。
备考建议
重视探索性试题
1、考生要研究《补充说明》,抓好基础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培养。
2、今年是我省高中进入课改第一年,高考试卷肯定会有所体现。从其他省份课改区近年的高考试题来看,语文卷中都增加了探索性试题,因此,考生应重视《补充说明》中提出的命题指导思想,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备考,特别是在阅读题上,注意深度解读和个性化解读。
3、注意知识系统性和规范性答题,复习中以解中等难度习题为主。
4、作文应加强各种题型的练习,关键是审题、立意、结构和表达,力争作文考分能突破48分。
《补充说明》语文高考题型示例
一、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晨曦 妊娠 赈灾 海市蜃楼振奋人心
B、凋谢 惆怅 碉堡 风流倜傥稠人广众
C、飞镖 漂白 剽窃 膘肥体壮虚无缥缈
D、湍急 瑞雪 喘息 不揣冒昧惴惴不安
【2006年湖北卷】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寒冬腊月,买一些水仙,用小泥盆栽上或用小瓷碗盛清水供上,就可以坐对窗头案上着意欣赏一番。
B、与人间世事变幻、朝代更迭一样,罗布泊也经历了几荣几衰,曾经的浩瀚大湖如今变成了茫茫沙海。
C、科学研究不能急功进利,而应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登上光辉灿烂的顶峰。
D、少小观潮江海上,常常壮怀激烈,遐想着未来;晚岁观潮,则大多回头审视自己的七色人生,咀嚼着多歧的命运。
【2007年湖南卷】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那本介绍学习方法的书出版后,受到中小学生和家长们的热烈欢迎,一时洛阳纸贵。
B、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是不容分说的,千里之外的问候,只要一短信瞬间就能完成。
C、假以时日,我们可以巧立名目,开发大批新颖别致的旅游项目,为景区再添光彩。
D、学习了他的先进事迹后,我们每一个青年都应该追本溯源,看看自己做得如何。
【2006年安徽卷】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_______”,今天不仅可以用来表达坚贞不渝的爱情,而且还可以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②中国古代先贤以其强烈的人文关怀写下的大量精彩深刻的策论警语,体现了丰富的民族智慧,_______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③杨柳于木版年画里,孩童个个健硕丰腴,人人新衣新裤,所有器物_______,这都象征着生活的富足和吉祥。
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积淀 精妙绝伦
B、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积淀 完美无缺
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积聚 完美无缺
D、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积聚 精妙绝伦
【2006年天津卷】
5、在下面各句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应该以实际运用能力来_______我们的学习效果。
②老百姓说得好,_______常年无灾情,不可一日不防备;
③这小伙子整体素质的确不错,_______诚实温和。
A、考查 宁可 品性 B、考察宁愿 品性
C、考查 宁愿 品行 D、考察宁可 品行
【2007年广东卷】
二、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
1、填空。(1)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的小说《_________》叙述了主人翁格里高尔变成大甲虫的荒诞故事。(2)中国现代作家_________创作的小说《边城》是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杰作。(3)古代诗文中,有许多描写祖国山河壮美其名曰的名句。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天姥连天向天横,_________”和“半壁见海日,________”;又如,苏轼《苏壁赋》中的“白露横江,_________,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
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
(1)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 民 ,_________, 受 上 赏 ;_________;_________,受中赏;_________,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_________;数月之后,_________;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_________,_________” 晏殊《蝶恋花》);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_________”(柳永《凤栖梧》);三是“众里寻他千百度,_________,那人却在,________”(辛弃疾《青玉案》)。
数学 注重基础考查 贴近教学实际
《补充说明》原文 命题指导思想
1.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为高校招收新生而举行的选拔性考试。命题以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为依据。
2.命题要遵循“有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等学校扩大办学自主权”的高考改革原则,确保公平、公正、科学、规范。
3.命题坚持稳定为主,注重基础考查,突出能力立意,着力内容创新。既有利于推动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体现课程标准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要求,又考查学生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所必须的基本能力。
4.命题突出数学学科的特点,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贴近教学实际,既注意全面,又突出重点,注重知识内在联系的考查,注重对中学数学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考查。
5.命题试卷应具有较高的效度与信度,适当的难度和必要的区分能力。
考试形式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全卷满分为150分。湖北省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仍不使用计算器。
试卷结构
全卷共21道题,分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三种题型。选择题是四选一型的单项选择题;填空题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空,只要求直接填写结果,不必写出计算过程或推证过程;解答题包括计算题、证明题和应用题等,解答必须写出文字说明、演算步骤或推证过程。
各题型题量和赋分如下: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填空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解答题共6小题,共75分。
难度控制
试题按难度系数(简称难度)分为容易题、中等题和难题。难度在0.7以上的题为容易题,难度在0.4~0.7之间的题为中等题,难度在0.4以下的题为难题。试卷由容易题、中等题和难题组成,三种试题应控制合适的分值比例,试卷总体难度适中。
名师解析贴近全国考卷
今年我省数学高考大纲补充说明与去年相比,在命题指导思想上有较大变化,主要体现在四点:
1、去年我省的高考大纲补充说明比较概括和抽象,对考生的创新能力要求较高,而今年的补充说明更加具体和有可操作性。
2、命题依据上,今年新增了“以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数学)》为依据”,这意味着今年湖北高考数学卷可能将更加贴近全国高考卷。
3、命题原则上,去年强调考生的创新能力多一些,今年则突出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要求相对而言降低了一些。
4、今年的补充说明指出,命题将“贴近教学实际”,这对考生提出的要求更加贴切,表明考查的内容绝大部分应为常规题型,使用的方法为常规方法,不会出现让考生感到很意外的偏、难、怪题。
备考建议 突出重点知识
根据今年数学高考大纲补充说明的变化,考生在后阶段复习中应当注意几点:
一、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复习。目前不少学校都已进入第二轮复习阶段,那么,考生一定要做好知识点的查漏补缺工作,巩固以前知识,在突出专题复习的同时,要经常做一些基础题。
二、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要注意知识交汇、各学科知识互相渗透题型的复习,提高创新能力。比如代数在解析几何中的运用,三角函数在代数中的应用、不等式、函数和方程等题型。
考生在复习中要学会给自己出难题,每复习一道题后要反思:比如思考逆命题是否成立?条件放宽或加强后结论是什么?更换条件后结论又是什么?这样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避免盲目的题海战术。
三、全面复习,突出重点。考生要按照考试大纲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突出重点和主干知识的复习。判断重点知识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知识点在学科中的课时量大小;二是该知识点在学科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以及在后续学习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今年考试说明的内容判断,非重点知识考大题的可能性不大,但对于这部分知识考生也不要掉以轻心,因为它有可能在选择题等小题中出现,考生应掌握基本的概念和公式等。
部分题型示例
一、选择题
1、[07年湖北卷理科第1题(容易题)] .如果(3x2-2/x3)n的展开式中含有非零常数项,则正整数n的最小值为
A.3 B.5 C.6 D.10
答案:B
二、填空题
2、[07年湖北卷理科第11题(容易题)]
已知函数y=2x-a的反函数是y=bx+3,则a=_;b=_
三、解答题
3、[07年湖北卷理科第18题(容易题)]
如图,在三棱锥V-ABC中,VC⊥底面ABC,AC⊥BC,D是AB的中点,且AC=BC=a,∠VDC=θ.(0<θ< n/2)
(Ⅰ)求证:平面VAB⊥平面VCD;
(Ⅱ)当角θ变化时,求直线BC与平面VAB所成的角的取值范围.
英语考查语言能力 新增240个单词
《补充说明》原文 命题指导思想
1、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为高校招生而进行的选拔性考试。命题以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为依据。
2、命题要遵循“有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等学校扩大办学自主权”的高考改革原则,确保公平、公正、科学、规范。
3、命题应坚持稳定为主,注重基础考查,突出能力立意,着力内容创新。要结合我省教学实际,有利于推动高中英语课程改革,考查考生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的潜能。
4、命题应考虑英语学科特点,在考查考生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同时,侧重考查考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特别是运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命制的试卷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适当的难度和必要的区分能力。
考试形式
试题卷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150分。
试卷结构
试卷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听力。
本部分共两节,测试考生理解英语口语的能力。
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要求考生根据所听到的5段简短对话,从每题所给的3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每段录音材料仅读一遍。
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要求考生根据所听到的5段对话或独白,从每题所给的3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每段录音材料读两遍。
听力考试进行时,考生将答案标在试卷上;听力部分结束后,考生有两分钟的时间将试卷上的答案转涂到答题卡上。
本部分所需时间约为20分钟。
内容 名称 题量 计分 时间(分钟)
听力第一部分:
第一节(简短对话) 5(1-5) 7.530 20
第二节(较长对话或独白)15(6-20) 22.5
英语语言知识运用
第二部分:英语语言知识运用
第一节:多项选择 10(21-30) 10 55 35
第二节:完成句子 10(31-40) 15
第三节:完形填空 20(41-60) 30
阅读理解
第三部分:阅读理解 20(61-80) 40 35
书面表达
第四部分:书面表达 1(81) 25 30
总计 81 150 120
第二部分:英语语言知识运用
本部分共三节,测试考生对英语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运用能力。
第一节:共10小题,每小题1分。每题在一句或两句话中留出空白,要求考生从每题所给的4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选项。本节测试的重点为英语词汇的用法。
第二节:共10小题,每小题1.5分。每题在一句话中留出空白,要求考生根据括号内的汉语提示,用句末括号内的英语单词完成句子。本节测试的重点为英语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
第三节: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在一篇短文中留出20个空白,要求考生从每题所给的4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选项,使补足后的短文意思通顺、前后连贯、结构完整。
本部分所需时间约为35分钟。
第三部分:阅读理解
本部分测试考生理解书面英语的能力。共20小题,每小题2分。要求考生根据所提供的5篇短文的内容从每题所给的4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本部分所需时间约为35分钟。
第四部分:书面表达
本部分测试考生的书面语运用能力。共1题,满分25分。要求考生根据所给情景,用英语写一篇100个单词左右的短文。情景包括目的、对象、时间、地点、内容等;提供情景的形式有图画、图表、提纲等。本部分所需时间约为30分钟。
难度控制
试题按难度系数(简称难度)分为容易题、中等题和难题。难度在0.70以上(包括0.70)的题为容易题,难度在0.30-0.70之间的题为中等题,难度在0.30以下(包括0.30)的题为难题。试卷由容易题、中等题和难题组成。三种试题应控制合适的分值比例,试卷总体难度适中。
名师解析
新增240个单词
今年的高考试卷沿袭了2007年的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不同的是,去年的《补充说明》共收录2590多个,今年收录了2830个,增加了240个。
备考建议
注意词汇辨析
1、后阶段备考,建议考生每天朗读30分钟的课文,提高语言感悟能力,增加词汇量,增加词汇识别和词汇知识的积累。
2、对时态模糊的考生,可重温《新概念英语, 》(第二册)1—24课,加强时态。
3、每天坚持在35分钟内阅读5篇阅读文章,最好选择高考模拟试题或真题中的阅读练习题。注意词汇辨析和语用,分析在具体语言环境下词汇的不同用法。
4、作文应注意每句话的准确表达,“承转”词语运用得当,选词色彩明确,长短句适中,语言结构丰富,充分展示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写作要注意语言的逻辑性。
题型示例
语言知识运用
To make member of a team perform better,the trainer first of al has to know their______and weaknesses.
A、strengths;B、benefits;C、techniques;D、values 答案是A。
填空题
We______(起床)before dawn .It was stil dark outside .(get)
答案:got up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积淀 精妙绝伦 B、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积淀 完美无缺 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积聚 完美无缺 D、曾
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作用:条理清晰,层次清晰,一目了然。清晰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例句:按屏的建造材料极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