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文化常识练习题-六国论的文化常识

第三方分享代码
hacker 3年前 (2022-07-25) 黑客团队 156 1

目录介绍:

急求古今中外文学常识选择题

1. 第一位女诗人是:

2.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3. 第一部词典是:

4. 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

5. 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6. 第一部文选:

7. 第一部字典:

8. 第一部神话集:

9. 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10. 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

11. 第一部语录体著作:

12.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

13. 第一部断代史:

14. 第一部兵书:

15. 文章西汉两司马:

16. 乐府双璧:

.. 17. 史学双璧:

18. 二拍:

19. 大李杜: 小李杜:

20. 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

第一部国别史:

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的专集:

第一部专记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

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第一首长篇叙事诗:

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

第一位田园诗人:

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

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

第一部科普作品,以笔记体写成的综合性学术著作:

第一部日记体游记

. 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

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

我国第一部介绍进化论的译作:

我国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短篇小说是:

第一位开拓“童话园地”的作家是:

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

.【四大名绣】

苏绣( )、湘绣( )、蜀绣( )、广绣( )

【四大名扇】

檀香扇( )、火画扇( )、竹丝扇( )、绫绢扇( )

【四大名花】

牡丹( )、水仙( )、菊花( )、山茶( )

.【四书】

【五经】

【八股文】

【六子全书】

【汉字六书】

【书法九势】

【竹林七贤】

【饮中八仙】

【蜀之八仙】

【扬州八怪】

【北宋四大家】

【唐宋古文八大家】

【十三经】

【四大民间传说】

【四大文化遗产】

【元代四大戏剧】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国语》是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左传》是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国语》《左传》既长于记事,又长于记言。

B.我国古典小说中真正的吸收史传文学写人艺术经验的第一部作品是《三国演义》。

C.《金瓶梅》开辟了一条写平凡人生活的道路,显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长足发展。

D.《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里哀悲剧《悭吝人》中的阿巴贡,《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都是悲剧式的人物。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它既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史书,又有很强的文学性,作者相传为孔子同时代的左丘明。

B.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一书中有很多故事家喻户晓。例如,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三顾茅庐、三气周瑜、三打祝家庄等。

C.鲁迅的《狂人日记》收在短篇小说集《彷徨》中,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作品鲜明地表现了对愚弱国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D.《父与子》《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都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

3.下列作家作品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贺敬之、丁毅的《白毛女》、丁玲的《我在霞村的时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属于解放区文学。

B.张天翼的《华威先生》、沙汀的《在其香居茶馆里》、陈白尘的《上海屋檐下》是国统区文学。

C.孙犁的《荷花淀》和柳青的《创业史》都是反映土地改革时期的长篇小说。

D.《一代风流》《红旗谱》《李自成》分别是欧阳山、梁斌、姚雪垠的作品。《青春之歌》《林海雪原》《保卫延安》分别是杨沫、王愿坚、杜鹏程的作品。

4.下列作家作品完全对应的一项是()

A.叶圣陶——《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 刘心武——《班主任》《乔厂长上任记》

B.巴金——《激流三部曲》《灯》 贾平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芙蓉镇》

C.茅盾——《蚀》三部曲、《包身工》 谌容——《人到中年》《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

D.老舍——《骆驼祥子》《茶馆》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东方》

5.“字字写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和“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分别讲的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

A.《水浒》和《聊斋志异》 B.《西游记》和《聊斋志异》

C.《儒林外史》和《三国演义》D.《红楼梦》和《三国演义》

6.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律诗每首八句,每两句组成一联,共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B.绝句每首四句,等于律诗的一半,所以也称“截句”、“断句”,唐朝诗人王昌龄,擅长七绝,有“七绝圣手”的美称。

C.词是唐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有曲子、乐府、诗余、长短句等别称。

D.散曲是曲的一种体式,在戏剧作品中,供状物叙事之用,是戏剧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著名的散曲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张养浩等。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记录孟子言行的儒家著作《孟子》,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取比,意思精到,“揠苗助长”的故事尤为生动,广为后人传诵。

B.《韩非子》为先秦法家的代表著作,书中保存了不少寓言故事作为论证材料,形象生动,趣味浓厚,如“守株待兔”“滥竽充数”“刻舟求剑”等都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C.我国地理学名著《山海经》,因其保存了大量远古神话传说,被誉为中国古代神话的渊源。这些神话又可以看作古代小说的萌芽,故又被称为“古今志怪之祖”和“小说之祖”。

D.《淮南子》为杂家著作,其中保存的上古神话传说,一定程度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面貌和人民群众的愿望,如《女娲补天》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斗争和理想。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被鲁迅先生誉为“西汉鸿文”的贾谊与晁错的政论文,论事说理,切中要害,分析利弊,具体透彻。其代表作有贾谊的《论积贮疏》、晁错的《论贵粟疏》。

B.开创“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的《汉书》,为班固受诏而作,因而强调帝王正统,缺乏《史记》那样的强烈批判精神,如书中将项羽、陈涉由《史记》中的“本纪”“世家”贬入“列传”,对历代帝王也多粉饰之词。

C.“三曹”之首的曹操,开创了以“建安风骨”著称的新风气。鲁迅称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

D.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政治家、军事家。他不以文学著称,然而他的《出师表》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其中的名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是家喻户晓。

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三国志》,成书早于范晔的《后汉书》,后人因为推重陈寿的史学与文笔,于《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史外,加上《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B.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他的作品《桃花源记(并序)》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的社会图景,反应了古代农民的愿望与要求,是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精神结合的典范之作。

C.《玉台新咏》是南朝徐陵所编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木兰诗》为我国最杰出的民间叙事诗。

D.南朝梁代刘勰所著的《文心雕龙》,全面总结了前代文学,把文学理论批评推向新的阶段,成为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杰出的理论巨著。

1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柳永,字耆卿,北宋专业词人。其人精通音律,擅长铺陈点染,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一句出自他的《望海潮》。

B.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先驱范仲淹,在他的名篇《岳阳楼记》中提出了正直的士大夫立身行事的准则,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其散文平易晓畅,委婉多姿,其中一组有连续性的八篇游记,称为“永州八记”,是山水散文的珍品。

D.苏洵,字明允,号老泉,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擅长史论,文笔纵横姿肆,《六国论》是其代表作。

1、先秦时代,教育内容以“六艺”为主,下列不属于“六艺”的是( )。

A、射 B、御 C、礼 D、武

2、经魏晋多名士,有著名的竹林七贤,《与山巨源绝交书》是竹林七贤中的谁写给山涛的( )。

A、阮籍 B、嵇康 C、刘伶 D、向秀

3、科举制在中国影响深远,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那么殿试录取者称为( )。

A、“大元” B、“解元” C、“进士” D、“榜眼”

4、“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为哪位诗人的作品?( )

A、李白 B、杜甫 C、李商隐 D、 李清照

5、“豆蔻”是指( )岁。

A、十三 B、十五 C、十八 D、二十

6、中国的书院制度自唐代始,有官方和私人设置的两类,下列各书院属于官方创办的是( )

A、岳麓书院 B、嵩阳书院 C、集贤书院 D、白鹿洞书院

7、友谊的深浅,由下列那一个成语可以看出情义最为深重?( )

A、莫逆之交 B、金兰之交 C、刎颈之交 D、点头之交

8、一提到书法中的草书,人们便会想到“颠张醉素”,请问下列属于颠张的作品的是( )

A、自叙帖 B、自言帖 C、中秋帖 D、黄州寒食帖

9、鲁迅先生称( )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A、史记 B、汉书 C、三国志 D、资治通鉴

10、郑谷有诗曰:“何事文星与酒星,一时钟在李先生。高吟大醉三千百,留着人间伴月明。”诗中的李先生指的是( )

A、李商隐 B、李贺 C、李白 D、李煜

11、“四羊方尊”是哪个朝代的文物:( )

A、周 B、元 C、商 D、夏

12、张渭《别韦郎中》一诗中有“不知郎中桑落酒,教人无奈别离何”一句,句中所提到的“桑落酒”原产地在( )

A、永济 B、桑落 C、汾阳 D、绵竹

13、“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是百家中那位思想家的观点( )

A、孟子 B、韩非子 C、荀子 D、老子

14、爵是一种典礼时用的酒器,那么爵有几只脚?( )

A、三只脚 B、两只脚 C、四只脚 D、五只脚

15、魏晋时期,建安七子是当时文学的代表人物,下列属于建安七子的是( )。

A、嵇康 B、曹植 C、山涛 D、阮瑀

16、南宋时期出现了中兴四大诗人,其中陆游声名最著,下列各诗句不是陆游所作的是( )。

A、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折腰曾愧五斗米,负郭元无三顷田。 D、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17、下列哪一个名称的由来与伍子胥有关?( )

A、月老 B、千金小姐 C、新郎 D、岳父

18、下列不属于中医别称的的是( )

A、杏林 B、悬壶 C、黄芪 D、歧黄

19、“茕茕子立,形影相吊”出自( )

A、《出师表》 B、《答司马谏议书》 C、《陈情表》 D、《报刘一丈书》

20、下列不属于“十三经”的是( )

A、周易 B、尚书 C、史记 D、尔雅

高一语文文学常识选择题三题

一 、选择题(40分)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称作“前四史”的史书是:《史记》、《汉书》、《三国志》和《后汉书》。

B.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和郑光祖。

C.被鲁迅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的是:《官场现形记》、《儒林外史》、《老残游记》和《孽海花》。

D.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和《麦克白》。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近体诗是对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一定的格律。

B.桐城派是清代散文流派,代表作家有方苞、归有光、刘大櫆、姚鼐等。

C.沈从文是我国现代文学中有风格、有艺术个性的作家。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文笔清丽,语言清新活泼。《边城》、《湘行散记》最具代表。

D.高尔基的《母亲》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著作,列宁称它是“一部非常及时的书”。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的一部国别史,也是一部散文著作。它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和外交辞令,如《崤之战》。

B.柳宗元是唐代散文家,与韩愈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他的寓言小品《三戒》和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为后人所称诵。

C.高适、岑参、王昌龄是边塞诗派的重要诗人。王昌龄的《出塞》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D.《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的代表作。它们都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品。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楚辞是屈原在楚歌的基础上再创造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新诗体。“楚辞体”又叫“骚体”,由屈原《离骚》而得名。

B.文艺复兴是欧洲14—16世纪的文化和思想潮流。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成就卓著的作家,如但丁、薄伽丘、莎士比亚等。

C。赵树理是我国现代重要作家之一,其作品最大特点是民族化、大众化。代表作有《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话》。

D.普希金被高尔基称为“俄国文学之始祖”,他的喜剧《钦差大臣》和诗体小说《欧根,奥涅金》深受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和王实甫的《西厢记》是最著名的杂剧作品。

B.“赋”这种文体,讲究文采和韵律,兼有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宋代的赋进一步趋向散文化,如欧阳修的《秋声赋》。现代散文的“赋”是“赞”、“颂”之意,如峻青的《秋色赋》。

C.《家》《春》《秋》是巴金的代表作,合称“爱情三部曲”,其中《家》的成就最高。

D.泰戈尔是印度伟大的诗人,1912年发表抒情诗集《吉檀迦利》使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另有诗集《飞鸟集》。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他的田园诗被誉为“中国田园诗的基石”,其中《归园田居》、《饮酒》等最具代表性。

B.乐府始置于西汉,是掌管音乐的官署。后来人们把乐府官署采集、创作的歌辞,统称“乐府诗”或“乐府”。

C.老舍是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被称为“旧时代的葬歌”。解放后他还创作了《茶馆》、《王昭君》等话剧剧本。

D.世界名著《神曲》、《双城记》、《基度山伯爵》、《静静的顿河》的作者依次是意大利的但丁、英国的狄更斯、法国的大仲马和苏联的肖洛霍夫。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游的诗主要抒写一腔爱国激情,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其中《关山月》、《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都是后世传诵的名篇。

B.小说是一种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的重要特征是塑造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

C.朱自清是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其散文《背影》、《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D.惠特曼是美国伟大的民主诗人,他的代表作《草叶集》创立了自由诗体,开一代诗风,对我国“五四”以来的新诗影响很大。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的散文写得婉转流畅,富有情致,其中《醉翁亭记》、《秋色赋》尤具特色。

B.柳永是北宋著名词人,他的词流传甚广,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其代表作有《雨霖铃》、《八声甘州》等。

C.冯梦龙是明代著名的通俗小说家,他编撰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明代著名小说家凌蒙初编著的两部短篇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被世称为“三言二拍”。

D.艾青是现代著名诗人,他的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诗305篇,分风、雅、颂三类。其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B.苏轼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其《念奴娇•京口北固亭怀古》被推为豪放词派的典范。

C.《子夜》是茅盾的代表作,它成功地塑造了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的典型形象,反映了30年代初期中国的社会面貌。

D.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样一位英雄形象,对我国青年读者影响很大。

1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与元稹一起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的《秦中吟》、《新乐府》是讽喻诗的代表,《琵琶行》和《钱塘湖春行》是歌行体古诗。

B.在我国文学史上,被称为“传奇”的有两种:一种是唐宋的传奇小说,如李朝威的《柳毅传》;另一种是元代以后的戏剧,如马致远的《汉宫秋》。

C.闻一多是现代著名诗人,他的诗对我国•现代诗歌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死水》、《静夜》堪称佳作。

D.契诃夫是俄国著名作家,一生创作了四百多部中短篇小说和十几个剧本,小说《变色龙》、《套中人》和戏剧《樱桃园》都很著名。

11.我国古代诗歌按产生的时代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乐府——楚辞——曲——词

B.诗经——楚辞——乐府——词——曲

C.诗经——楚辞——乐府——曲——词

D.诗经——乐府——楚辞——词——曲

1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我国小说起源于上古神话,发端于南北朝志怪小说,成熟于唐代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章回小说是它的进一步发展。

B.我国文学史上向来“风骚”并称,“风”指以“国风”为代表的《诗经》,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骚”指《楚辞》,它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

C.古希腊最发达的文学形式是神话和史诗,宙斯是希腊神话中地位最高的天神,是人和神的主宰,雅典娜是智慧女神,普罗米修斯是造福人类的神,而潘多拉则是灾祸的来源。

D.我国唐代出现了诗歌发展的高峰,诗人众多,流派纷呈,除了李白、杜甫两位大诗人外,还有边塞诗派的王之涣、孟浩然、王维等。

1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汉书》、《临川先生文集》、《二马》的作者分别是范哗、王安石、老舍。

B.历史散文从内容看,有以记事实为主的和以记人物为主的两类;从体裁上看,主要有编年体、纪传体等,《资治通鉴》应属编年体。

C.1927年到1937年间鲁迅写了许多杂文,后来编成《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野草》等集子。

D.“三部曲”的说法源于古希腊,原指情节连贯的三部悲剧,后指三部内容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系的作品,如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茅盾的《春蚕》、《秋收》、《残冬》等。

1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和北朝民歌《木兰诗》都是汉乐府中的名篇,被誉为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双璧”。

B.钱锤书是我国著名的学者、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围城》,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学术著作《管锥编》等,被世人誉为“文化昆仑”。

C.冰心原名谢婉莹,代表作有儿童文学作品集《小桔灯》、诗集《繁星》和《春水》,小说《斯人独憔悴》。

D.中国现代文学揭开了中国文学史崭新的一页,这期间出现的第一本新诗集是郭沫若的《女神》;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鲁迅的《狂人日记》。

15.下列有关作家作品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我国文学史上,世人称李白为“诗仙”,杜甫为“诗圣”,杜甫的作品为“诗史”。

B.《药》《骆驼祥子》《暴风骤雨》等小说反映了我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劳动人民遭受重重压迫和剥削的痛苦生活。

C.法捷耶夫是前苏联著名作家,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是他的代表作。

D.吴趼人,清代作家,代表作为长篇小说《官场现形记》;李清照为南宋词坛最有成就的婉约派代表,有词集《漱玉词》。

16.下列有关作家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赞誉司马迁历史巨著和文学杰作《史记》的名言。

B.“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郭沫若这副对联写的是蒲松龄和他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C.“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是唐代杜牧的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唐代李白的诗句。

D.白居易是我国唐代继杜甫之后又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17.对下列作家作品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玉缘》,是中国古典现实主义小说发展的顶峰。全书共置120回,前80回为曹雪芹所作,后40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续写。

B.《少年维特之烦恼》、《唐璜》、《钦差大臣》、《神秘岛》的作者分别是德国的歌德、英国的拜伦、俄国的果戈理和法国的凡尔纳。

C.在我国文学史上,两人以同一题目作文且成名篇,古代有苏洵、苏辙的《六国论》,现代有朱自清、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D.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伏尼契《牛虻》、易卜生《玩偶之家》的主人公分别是保尔•柯察金、亚瑟、安娜。

1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书》是继《史记》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纪传体史书,其中许多人物传记为我国传记文学的杰作,如《张衡传》等。

B.“北宋三苏”指的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及其子苏轼、苏辙。

C,塞万提斯《堂吉诃德》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脱离实际、耽于幻想的人物;俄国果戈理《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是一个吝啬鬼的形象。

D.原,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进行考察、论证,理论性较强。如韩愈的《原毁》、黄宗羲的《原君》等。

1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曹操,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之一,《观沧海》、《龟虽寿》是他的代表作。

B.法国的大仲马和小仲马是一对父子作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基度山伯爵》和《茶花女》。

C.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和美国的欧•亨利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D.夏衍,现代剧作家,原名沈端先,有报告文学《包身工》和剧本《上海屋檐下》、《北京人》等,建国后,他将《祝福》、《林家铺子》改编为电影剧本。

2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战国策》,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历史著作是《左传》,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第一部断代史是《汉书》。

B.唐代古文运动是我国一次文体改革运动,到了宋代继续提倡这种改革,出现了被世人称诵的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C.继元杂剧后,我国明清两代的戏曲得到迅速发展,著名作品有汤显祖的《牡 丹亭》、洪异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

D.莫泊桑是法国著名作家,也是举世公认的短篇小说大师,其作品的基本主题是暴露资产阶级的精神面貌和社会风气的腐败堕落。著名作品有《羊脂球》、《项链》、《一生》等。昌龄、高适、岑参,田园诗派的王之涣、孟浩然、王维等。

苏轼 六国论 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

选自《嘉佑集笺注》包括十篇文章,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苏洵(1009—1066),字明允,北宋眉山(现在四川眉山)人,散文家.他的儿子苏轼、苏辙也以文学著名.后人并称他们为“三苏”.这篇文章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贿赂秦国,从而得出必须团结抗敌的历史教训,借题发挥,以古讽今,以批评北宋朝廷屈辱求和的外交路线。

二.重点字、词、句

①.通假字

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

当于秦相较:“当”通“倘”,如果.

②. 古今异义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其实:古:它实际上;今:实际上

思厥先祖父. 祖父;古:祖辈,父辈 今:父亲的父亲

至于颠覆.颠覆:至于:古:以致,以至于;今:表另提一事,连词

后秦击赵者再.再:古:两次;今:表示又一次

可谓智力孤危:智力:古:智谋和力量.今:理解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可以:古:可以凭借;今:可以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古:旧事,成例;今: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③.词类活用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形作动,保持完整.

能守其土,义不赂秦.秦:名作动,坚持正义

李牧连却之.却: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名作动,礼待,礼遇.

日削月割:日:名作状,一天天。月:名作状,一月月.

④. 一词多意

兵:⒈斯用兵之效也.(战争,名词).

2.非兵不利.(兵器,名词).

3.其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军队,名词)

战:1.战不善.(战术).

2.赵尝五战于秦.(打仗)

以:1.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

2.秦以攻取之外.(用).

3.以有尺寸以地.(而).

4.洎牧以谗诛.(因为).

故:1.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形容词).

2.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所以,因此).

之: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丧失,丢失.动词).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之.(灭亡.动词).

终:1.终继五国迁灭.(终于.副词).

2.惜以用武之不终也.(坚持到底.动词).

暴:1.暴秦之欲无厌.(凶暴,残暴的.形容词).

2.暴霜露.(暴露.动词.pù)

始: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开始,起初.副词).

2.始速祸焉.(才.副词)

为:1.为过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①.治理.②.被.).

2.荆卿为计.(作为).

3.邯郸为郡.(成为)

非:1.六国破灭,非病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

2.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错误).

3.才能不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没).

4.谪戍之众,非抗与九国之师也.(没有).

或:1.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

2.马之千力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3.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有的).

4.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也许).

得:1.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的城.(获得).

2.此言得之.(适宜、得当,引申为正确.).

3.诚不得已.(能够,可以).

4.君为我呼人,吾得兄事之.(应当,必须).

相:1.当与秦相较.(互相).

2.狼不敢前,眈眈相向.(表示工作涉及到几方).

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宰相)

势: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形式).

2.其势弱于秦.(势力,力量).

3.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形式).

⑤.特殊句式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判断句).

2. 思厥先祖父,暴(于)霜露.(省略句)

3. 举(之)以予人,如弃草芥.(省略句)

4.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判断句)

5. 赵尝五战于秦.(介宾短语后置)

6、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

六国论的课文及学习

《六国论》教案(结合课件讲解) (课文见教案下面)

﹎﹎﹎﹎﹎﹎﹎﹎﹎﹎﹎﹎﹎﹎﹎﹎﹎﹎﹎

课题:六国论

目的:

1、进一步了解战国时代的政治形势。

2、了解苏洵的关于“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观点。

3、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4、掌握字词方面的知识要点。

﹎﹎﹎﹎﹎﹎﹎﹎﹎﹎﹎﹎﹎﹎﹎﹎﹎﹎﹎

第一课时

一、引入:

背诵《师说》。

二、新课:(有关知识参考课件)

(一)文学常识:

1、作者: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家有老人泉),宋代眉山人,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子轼、辙合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有“苏氏文章擅天下”之誉。洵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通六经百家之书,下笔顷刻数千言,著有《权书》《衡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等。文集为《嘉佑集》。

2、文体:

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一种是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一种是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本文属于史论。

(二)背诵课文。

(三)解释加提问:

1.第一段。

2.第二段。

3.第三段。

4.第四段。

5.第五段。

三、训练巩固:

完成《复习资料》。

四、小结:

提问背诵。

﹎﹎﹎﹎﹎﹎﹎﹎﹎﹎﹎﹎﹎﹎﹎﹎﹎﹎﹎

第二课时

一、引入:

提问背诵。

二、新课:

(一)整体理解:

1.针对性:

针对宋朝统治者对外屈膝投降、割地求和的现实。

2.目的性:

总结六国因赂秦而破亡的教训,劝谏宋朝统治不要重蹈六国的覆辙。

3.中心论点:

(1)请大家在第一段中划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和两个分论点:

——如下:

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分论点:

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二、语段阅读:

1.第一段最后一句“故曰弊在赂秦也”的作用是什么?

——作用:

一是总结本段论述内容。

二是突出强调中心论点。

2.文章第二段论证的是哪一个分论点?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本段所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

——对比论证。

4.本段用了对比论证方法,有哪些对比?找出来。

——如下:

对比一: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对比二: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对比三;先人得土地之难与子孙失土地之易。

对比四:六国割地之繁与所得平安之短。

对比五: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

作用:发人深思,令人警醒。

5.第三段是对哪个分论点的论证?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6.文章第四段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一办法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7.“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一句的用意是什么?是针对谁而言的?

——用意在讽谏北宋当权者勿蹈六国覆辙,是针对宋朝统治者而言的。

8.第四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由上文的评析历史,转入下文的讽谏当朝统治者。

9.请看文章第六段,读出含蓄而巧妙地点出本文写作目的的语句。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0.这一段所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

——对比论证。

三、小结:

本文为经典史论,必须能背会写。

课文

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年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取胜,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锋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如何学习高中文言文,主要该学什么

学习文言文并不难,只要掌握规律、循次渐进,是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中学文言文学习的终极目标的,这个目标就是:能阅读浅易文言文。

要达到这个目标,先要明确这里所说的文言的含义。它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先秦两汉时的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如唐宋八大家等)仿古作品中的语言;而非指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口头语言,即古白话,如《水浒传》等明清章回小说中所使用的语言。

还应了解《考试说明》对“能阅读浅易文言文”所作的具体阐释,即:根据上下文正确解释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能够正确把握文章并进行初步的分析、评价;能够翻译成现代汉语。这个阐释,对文言文学习从语言到内容到最终目的,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便是我们学习文言文应把握的“纲”。具体学法如下:

一、掌握一定数量的字词,是学习文言的重要基础

学习现代文,是从认字开始,学文言亦然。所谓“能识二千字,乃可读书”,就是这个意思。中学生学习文言,大都从中学课本上出现的文言开始,这些文言文,都是从大量古籍中精选出来的,无论从语言到内容、到形式,都具有典范性。学习这些文章,从初读第一篇开始,就要逐一弄清每一个文言实词与虚词的含义,万不能只满足于对所学文段内容的大体了解,不能如讲故事一般将其内容概述下来即释为翻译。另外,在实词与虚词两者间,大量的、难于掌握的是实词。下面就先谈一谈关于实词的掌握。

文言文中出现的实词有几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有些与现代汉语使用的词汇没什么差异,如“人、马、山、石、大、小、上、下”等,这给我们学习文言带来很大方便,没有初学外语满眼茫然的 。这类词,我们便可视作现代词去理解。一种情况是与现代使用的词汇完全不同,甚至从现代汉语中根本找不出与之相对应的词汇来。如“宦官”,是古代以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之人在宫庭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官员。古文中与之同一概念的词汇还有“寺人”、“阉奄)人、”“阉宦”、“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太监”、“内监”、等等,由于时代的发展,宦官已经消失,那么表达这一概念的一系列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均已消失。另外,“宦官”还有一义项是“仕宦之通称”(如《孔雀东南飞》:“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但现代各级政府官员也不有此称呼了。再如“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祭祀祖宗的处所,后作王室的代称)、“章甫”(古代一种帽子)等等,皆因事物的消亡不见了。而“曰”、“叟”、“须臾”等词,已被“说”、“老头”、“一会儿”等词汇代替。这类实词,虽难记些,但不会同现代汉语混淆,可把它们当作生词去记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许多古今都使用的词,但其意义却与今义部分相同、部分不同,情况复杂,难于掌握。这些词汇,又常常被列为考查重点,是需要下大力气掌握的。应把学习重点放在这类词汇上。请看下列几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

Α{①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活板》)

②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③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梅花岭记》)

Β{①将军宜枉驾顾之(《隆中对》)

②莫我肯顾(《硕鼠》)

③不复顾利害(《 〈指南录〉后序》)

Ε{①但坐观罗敷(《陌上桑》)

②直上载公子上坐(《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坐縻 粟而不知耻(《卖柑者言》)

Α组中的“冒”字有多种义项,②③两句中分别是“轻率”、“假托、冒充”义,与现代汉语没什么区别,而第①句中却是“涂盖、敷上”义,讲为“冒充(它)”,就大错特错了。

Β组中的“顾”字,②③两句中都讲为“顾及、顾念、考虑”,也与现代汉语无异,可第①句中则是“ 访”义,如果用今义去解释它,就要出笑话。“顾”在古汉语中还有转折连词的用法(《促织》:“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在现代汉语中也很少见。

Ε组中的“坐”字,除第②句与现代汉语同义(后来将其名词意义写为“座”),①句讲为“因为”,③句讲为“白白地”。“坐”字在文言中也还有其中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的义项。

对这类情况复杂、难于掌握的实词,要结合课本中关于古今词义变化的知识,勤翻字典,多作比较,防止错误地用今去释古义。同时,还要特别引起注意的是,有些看似与现代汉语相同的双音词语,在古汉语中实则两个单音词,其意义也常常与现代汉语大相径庭。请看下表:

例句

古义

今常用义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中间”,是方位名词“中”与动词“间”的连用。中:中间;间:夹杂,读jiàn

里面

谍报敌骑至(《冯婉贞》)

“谍报”是名词 “谍”和动词“报”的连用,义为:侦探报告。

刺探到的敌方情报

精技击者不过百人(同上)

“不过”:不超过。(也是两个单音词连用)

仅仅,只是

诸君而有意(同上)

“有意”:有某种打算。(两个单音词连用)

故意,居心。

婉贞于是率少年结束而出(同上)

“结束”:整好装束。(两个单音词连用)

不能继续

体面互见之美术也(《图画》)

“体面”:是“体”和“面”两个词的连用。体:立体。面:平面

光彩,好看;体统,身份。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交通”:连接,交错相通。(两个单词连用)

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子孙弃者无论焉(《黄生借书说》)

无论:是否定副词“无”与动词“论”的连用,义为:不要说,更不必说。

连词,表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属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作文:写文章。(两个单音词连用)

学生作为练习所写的文章(还有动词义)

事事皆其所已经者(《少年中国说》)

已经:副词“已”和动词“经”的连用,其义为:已经经历过。

是表示事情完成或时间过去的副词。

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叔向贺贫》)、其实百倍(《六国论》)

其实:指示代词“其”与名词“实”的连用,其义为:那事实,即实际情况

承接上文而含转折意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副词

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

其实:那果实

将军岂有意乎(《隆中对》)

有意:有某种打算。(两个单词连用)

故意

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至于: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义为:到,到达

连词,表示另提一事

今齐地方千里(《邹忌风齐王纳谏》)

地方:是名词“地”与“方”的连用。地:土地,领土;方:方圆。

指某一地区

鼎足之形成矣(《赤壁之战》)

形成:是名词“形”与动词“成”的连用,义为:形势确立

通过发展变化而成为具有某种特点的事物,或者出现某种情形或局面。

是非贿得之(《记王忠肃公翱事》)

是非:指示代词“是”与否定副词“非”的连用,义为:这不是

常指事理的正确与错误,或指口舌

二子心计,公无从办。(同上)

心计:名词“心”与动词“计”组成的主谓词组,义为:心里盘算。

计谋

将军战河北, 臣战河南。(《鸿门宴》)

河北:黄河以北 河南:黄河以南

河北省 河南省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

因为:连词“因”与动词“为”连用。因:于是,便。为:写,作。

连词,表原因 。

空中多而窍(《石钟山记》)

空中:中间是空的

天空上

亦雁荡具体而微者(《雁荡山》)

具体:动词“具”和名词“体”的连用。具:具备。体:形体。

不抽象、明确。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五人墓碑记〉)

行为:名词“行”和动词“为”连用。行:品行,名词。为:成为。

举动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同上)

非常:否定副词“非”和形容词“常”连用。非:不,不是。常:一般,平常。

十分,很,极。

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梅花领记〉)

何必:疑问代词“何”与副词“必”连用,义为:为什么一定

表反诘语气的副词,义为:不必。

除表中列出的例子外,中学课本中还有一些类似情况,如:“璧有瑕,请指示王”中的“指示”,“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学者”,“可谓智力孤危中”的“智力”,“秋天漠漠向昏黑”中的“秋天”,“于是相如前进 ”中的“前进”,分别应该讲为“指出,给。。。。。。看”,“求学的人”,“智谋和力量”,“秋季的天空”,“走上去奉献”。它们都是相邻的两个单音词,不能误作现代汉语的某个双音词。

要弄清文言实词的意义,除了要了解上面所述古今异义现象外,还应掌握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通假现象等知识。

一词多义在现代汉语中普遍存在,古汉语中亦然,这种现象是语言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情况比较复杂,如果做些研究,会发现其规律的(或通过引申,或通过比喻、借代,或通过假借等等),因为情况复杂,难于掌握,也无需一一弄清每个多义词词义的来龙去脉,所以不必就此下很多功夫。但必须对常用实词已经形成的多个义项,在逐渐学习接触的过程中,仔细比较,整理积累,以求尽可能多地掌握它。请看一例:

“引”,本义是“拉开弓”。左边是“弓”,右边一竖是符号的性质,表示弓弦拉到的位置。〈说文〉解作“开弓也”。如〈孟子 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引而不发,指把弓拉开,可是并不射出箭去。跃如:跃跃欲试的样子。)

把弓拉开,形状变化了,所以引申为“长”,“延长”。如〈水经注 江水〉(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又为“伸长”,如〈左传 成公十三年〉:“我君景公引领西望”。又指“延续”。如〈诗经 小 楚茨〉:“子子孙孙,勿替引之。”(勿替:不废)

开弓是把弦和箭导向后方,所以引申出“导”、“领”的意义。如:〈西门豹治邺〉:“引河水灌民田》”。《资治通鉴 亦壁之战》:“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又:“引军北还”。三句中的“引”都是“领”、“导”之义。

由“拉弓”引申为拉的动作,义为“拉”。如《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引相如去”,又指“持”、“拿”,如“丈人目先生使引七刺狼“,再引申为”拿来作为凭证、理由“,如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开弓是把弦和箭向后拉,所以引申为向后退。〈资治通鉴 赤壁之战〉:“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中山狼传〉:“先生仓卒以手捕之,且搏且却,引蔽驴后,便旋而走”(便旋:绕圈子)。

看,一个“引”字,从不同角度引申出多少既有某种联系,又有区别的意义来!

再谈谈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文言实词入句后,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它原来的语法特点,一旦离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就不适用了。活用现象一般包括名词作状语,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意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一般动词、使动词、意动词;数词活用为动词等等。形式虽多,但较实词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要好掌握多,因为前者需要大量记忆,有如背记外语单词,而后者只要掌握规律,学会辨识就行。其规律可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发现、归纳,也可以直接把研究者、老师早已归纳出来的拿来印证、理解,达到熟习、掌握。列举其中一些规律如下: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不是并列关系或修饰关系,而是支配关系,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范增数目项王(标“。”的是活用的词语,以下同)。

②名词用在代词的前面,而又没有别的动词作谓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③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或副词,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Α假盘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Β如今之紫草,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

④补语前的名词,别无动词时,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沛公军霸上。(“军”字后省略介词“于”)

二名词作状语的类型及特点如下表所列:

类型

结构

作用

例句

翻译格式

一般名词作状语

比况结构

表特征

操刀挟盾,猱进鸷击,或能免乎

象……似的

(一样)

比况结构

表态度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象对待……似的

介词结构

表工具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用…… 拿……

介词结构

表方式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用……

介词结构

表处所

相如廷叱之

在……

时间名词作状语重叠式

表时间

乡邻之生日蹙

一天天(月、年)

介词结构 谨食之,时而献焉良庖岁更刀 按时 每……

方位名词作状语

介词结构 表方位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在……

表趋向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向……

从……

上面列举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四条规律和名词作状语的类型及特点一览表,是研究者给我们总结出来的,学有一些规律,完全可以根据已有的语法知识归纳整理。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这句话中,四个代词“其”前,分别出现了四个形容词,因为代词是不受形容词修饰的(此处是意动)。以此类推:“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孟子·腾文公下》。什一:指孟子所主张的古代田税法,即征收农产品的十分之一。今兹:今年。),在代词“之”前出现了形容词“轻”,那么“轻“也一定作动词使用了,这里是使动用法。义为:使田赋和关市之征减轻些。“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中的“苦”是形容词,也出现在代词前(“其”),也活用了动词了,此处 是使动用法。只要掌握了规律,活用现象不难把握。

学习实词,还必须懂得一些通假知识,否则,读文言就会遇到很大困难所谓通假,就是古代书面语言的同音或音近字的通用和假借。通假字有两种情况:一是因古文字少,不能尽表其义,需要时,依据口语的声音用一个同音字代替,即所谓“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二是本有其字,书写者可能为一时方便而借用同音或音近、或笔划较少的字代替了本字的字被子沿用下来,也就成了通假字。通假字有同音通假(即两个字的韵母相同。)需要说明的是:①在中学阶段,将古今字也视作通假。如“莫”“通”“暮”(《石钟山记》):“至莫夜月明”)②所谓“同音”、“音近“,是指古音。古音与今音差别很大,如《淆之战》中“堕军实而长寇仇”一句的“堕”通“隳“,是“毁弃”的意思。从今音看,两个字的声、韵均不相同。再如《西门豹治邺》中“弟子趣之”一句的“趣”通“促”,是“催促”的意思,也属之种情况。

学习文言实词,还有其它一些知识也要了解。如复音词的偏义现象、异读问题。

偏义,是指由两个单音的近义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的得音词,其中一上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如:“昼夜勤作息”(《孔雀东南飞》),“作”,劳作;“息”,休息。这里只“作”起作用,“息”无义。

异读,是指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以上的读音。异读有多种情况,有时因义不同而异读,如“属”,在“衡少善属文”(《张衡传》)中读zhǔ,是“隶属,管理”的意思。有时因词性不同而异读,如“衣”,作为名词,读音是yī,当它活用作动词时,要改读作yì(“皆衣yì缯单衣,立大巫后”《西门豹治邺》)。

有时因通假而异读,也就是假借字要读本字的读音。如“君子生非异也”(《劝学》),“生”通“性”,要读“xìng”而不读“shēng”。有时因是专有名词而异读,包括人名、地名、官职名、乐曲名等。如“周景王之无射也”(《石钟山记》)无射,读wúyì,而不读wúshè。“可汗大点兵”(《木兰辞》),可汗,读kèhàn,而不读kěhàn。

下面谈一谈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的数量比实词少得多,《考试说明》又明确指出“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应该说比实词好掌握。但文言虚词同现代汉语的虚词相比,要比文言实词同现代汉语的实词相比的差距大。文言虚词中,几乎没有一个词是古今完全相同的,而且用法复杂,使用频率还颇高。所以在用大功夫学习实词的同时,也不可忽视虚词的学习。

文言虚词的知识,除散见于各篇课文书下注释和文后练习外,已在高中语文课本古文单元知识和训练中作了系统介绍,结合课文文句的学习就能掌握。因为文言虚词数量有限,也可通过列表归纳的方法帮助记忆。需要提醒的是:①文言虚词也存在容易与现代汉语中的同形词混淆的问题。如文言文中的“所以”边用,常常是“所”和“以”两个单音虚词,不能与现代汉语中的“所以”同解。还有“于是”、“至于”,也常常是介词“于”和代词“是”的连用、动词“至”和介词“于”的连用,其意义绝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连词“于是”和“至于”。②文言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更多,情况更复杂,甚至在同一语段中使用同一虚词,词性也相同,含义却各异。如《察今》中有这样一段话:“人问其1故。曰:‘此其2父善游。’其3父虽善游,其4子岂遽善游哉?”这段话中,用了四个“其”,都是第三人称代词,如果笼统地译为“他”就会指代不明,因为它们指代对象不同,第1个指代“抱婴儿的人”(前文有交待),第2个指代“婴儿”,第3个指代“婴儿”,第4个指代婴儿的父亲。③注意文言中的兼词。所谓兼词,是指古汉语的合音兼义词。从语音上讲,是由两个(或三个)字音合成的一个音节;从词义上讲,是指一个词包含有两个词的意义。如“盍”、“焉”、“诸”、“叵”等有时“兼义”,要分别讲为“何不”、“于其间(于之)”、“之于(或‘之乎’)”、“不可”。④同一个意义,可以用多个语词表达。如第二人称代词“你”,在文言文中有多个词来表示,请看下列例句:

1、三岁贯女(《硕鼠》)

2、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4、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史记.项羽本记》)

5、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淆之战》)

这五个句子中的:“女”、“汝”、“若”、“而”、“尔”都是第二人称代词“你”。

《考试说明》要求中学生了解常驻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哪些算是常见的?共多少个?没有具体阐释。有人对出现在中学课本上的文言虚词作过统计,共240个左右,重复出现10次以上的83个,其中最常用而又必须掌握的有40个,这40个是:之、以、而、也、其、为、于、者、所、与、则、矣、自、乃、然、已、故、乎、亦、如、是、若、将、相、焉、且、请、遂、因、虽、或、夫、及、固、莫、诸、哉、即、耳、既。这40个常用虚词中,又有25个在中学教材中使用频率最高,又有一定难度,应该逐个研究掌握。这25个是:之、以、而、也、其、为、于、者、所、与、则、自、然、是、焉、且、请、遂、因、或、夫、莫、诸、即。

二、掌握语法规律是启开文言之门的一把钥匙

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应该说就具备了读懂文言文的基本条件,并且也的确能通部分文句,因为古今语法差异不大,句子的组合次序基本相同,如果真的对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掌握比较牢固,并能熟练地分析各种句子,那么文言百分之七十的常见句式也就能触类旁通了。但古今毕竟有异,例如,若不懂古汉语宾语前置的知识,就译不通“宋何罪之有”(《公输》)、“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章》),用现代汉语语序“硬译”,则会译成:“什么罪的有?”“一支羽毛的不能举起,是不用力气。”这使人想起日本人说中国话。因此古汉语语法不但要学,而且要认真学。力量要放在古今语法歧异之处,即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所谓特殊句式。这些特殊句式是: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特殊语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一些固定格式等等。这些知识,随中学语文教材的学习,均能逐一接触到,这里强调几点:

1、可以借助虚词知识掌握文言句式。如“者”、“也”常用在判断句里;“哉”、“夫”常用来表感叹;“乎”、“与”、“邪”、“何”、“盍”、“孰”常用表疑问;“之”、“是”常用来表疑问;“之”、“是”常用来作句子倒装的标志等等。

2、要从与现代汉语的比较入手,掌握各种特殊语序句式的表示方法,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记住这些形式。每一种形式要记一两个典型例句,以便类比判断。

3、背记一些固定的句式结构。如:

“不亦……乎”?表反问,可译为“不是……吗?”(其中“亦”只起加强语气作用,可不译);

“无乃……乎?”表推测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恐怕……吗?”或者“莫非……吧?”;

“得无……乎(耶)”表猜测、疑问语气,可译为“莫不是……吗?”“能不……吗?”或者“恐怕……吧?”;

“如……何”、“若……何”、“奈……何”都表示疑问的格式,都可译为“把……怎么办?”、“拿……怎么样?”、“对……怎么样?”;

“……孰与……”表示“与……相比,谁……”,常可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其……乎?”表猜测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大概……吧?”、“难道……吗?”;

“何……为?”表询问或反问,可译为“为什么……呢?”或“有什么……呢?”;

“有以……”、“无以……”,前者可译为“有什么可以拿(用)来……”,后者可译为“没什么可以拿(用)来……”;

“有所……”、“无所……”,其中“所”是助词,“所……”是“有、无”的宾语,所以前者可译为“有……的”,后者可译为“没有……的”。

三、了解古代文化常识是完整把握文言文内蕴的必经之路

语言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产物。文言文。不仅关涉着造字之源、句式之法、为文之妙,还包容着先哲之理、阴阳之变,乃至礼俗、宗法、地理、数术,更与古代历史密切相关。特别是先入我们中学教材的,又都是久传不衰的华章,其内蕴就更丰富、更深邃。那么,要准确理解古文文意,不具备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是不行的。我们在逐篇学习古文的过程中,要注意点滴积累,而且还要做必要的、较有系统的整理,如古代吏制,刑法,科举制度,人的姓、名、号、谦称、敬称等等,不求过繁过细地掌握,但要大体了解。

学习文言,还有一些重要环节(如诵读,就非常重要),还要学会断句,掌握翻译方法等等,诸多环节和技能训练要同时进行,才能提高阅读水平,达到中学大纲要求,完成中学阶段文言文学习的任务。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

  • 访客 2022-07-25 15:27:36 回复

    范仲淹,在他的名篇《岳阳楼记》中提出了正直的士大夫立身行事的准则,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其散文平易晓畅,委婉多姿,其中一组有连续性的八篇游记,称为“永州八记”,是山水散文的珍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