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仪的工作原理和结果-地震仪根据什么原理运作的

第三方分享代码
hacker 3年前 (2022-07-29) 黑客业务 248 1

目录介绍:

地震检测仪工作原理及应用?

记录地震波的仪器称为地震仪(seismograph),它能客观而及时地将地面的振动记录下来。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一件悬挂的重物的惯性,地震发生时地面振动而它保持不动。由地震仪记录下来的震动是一条具有不同起伏幅度的曲线,称为地震谱。曲线起伏幅度与地震波引起地面振动的振幅相应,它标志着地震的强烈程度。从地震谱可以清楚地辨别出各类震波的效应。纵波与横波到达同一地震台的时间差,即时差与震中离地震台的距离成正比,离震中越远,时差越大。由此规律即可求出震中离地震台的距离,即震中距。

值得注意的是,地震仪只能用于测量地震的强度、方向,并不能用于预测地震。

地震仪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记载的地动仪发机原理是施关发机。整个记载说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都柱在地动仪中心位置,它是内部有结构的柱子。所谓的候风机件就在其中。

牙机的延伸部分叫关,关注八道之内与候风部件接近。其之间的缝隙不足一毫米。地震波到来,侯风部件摆动到关的位置推动关移动触发牙机。产生机发吐丸的结果。这是其真正的工作原理。

扩展资料:

在地震研究中使用的地震仪主要有三种,每一种都有与它们将要测量的地震震动幅度(速度和强度)相应的周期(周期指的是摆完成一次摆动所需的时间长度,或者来回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

1、短周期:一般用于研究初次和二次震动,测量移动速度最快的地震波。这是因为这些地震波移动速度太快,短周期地震仪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就能完成一次摆动;它同样能够放大记录下来的地震波图,使研究人员能够看出地壳瞬间运动的轨迹。

2、长周期:使用的摆锤一般需要20秒左右的时间完成一次摆动,可以用来测量跟随在地壳初次和二次震动后的较缓慢的移动。地震检测仪网络使用的就是这种类型的工具。

3、超长或宽波段:具有最长摆锤摆动周期的地震仪叫超长型或宽波段地震仪。宽波段地震仪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通常能够对全世界范围内的地壳运动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震仪

张衡发明地动仪,工作的原理是什么?

张衡出生于东汉。据记载,连续20年发生地震,地震灾害严重。可想而知,当时的朝廷和民众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严峻的岁月里,因为不了解这一自然现象,百姓只能担惊受怕。这让张衡更加不安。经过反复试验和调查,经过多年努力,他于公元132年成功,成功地制造出地震仪。 1800年以后,世界上其他国家也发明了类似的地震勘探仪器。

张衡地震仪是用薄铜制成的。它直径2.7米,形似一个中间有一根柱子的酒瓶。八龙八蟾正好对应。在地震发生之前或发生时,会有与平时不同的波动,不同的声波会在不同的时间传播。张衡的地震仪可以在其他人察觉之前接收到这样的波动,触发内部悬空的柱子,让铜球落入陈宇嘴里,发出声音,引起人们的警惕。

张衡地震仪最著名的检测结果是监测陇西地震。虽然景世人还没有注意到,张恒的地震仪的铜珠还是掉了下来。仪器测量首次在自然灾害监测中发挥作用。这一刻,不仅是张恒的荣耀,更是全人类的荣耀。从张衡的诗中,也能感受到他在这光荣时刻的骄傲和时事变迁的无奈。

地动仪运用的其实是物理中的惯性原理。即一个钟摆挂在与地面固定的物体上,上端随地面运动,下方的钟摆由于惯性滞后。例如,汽车向前猛冲,乘客向后仰。这时,脚步是和随车移动,人的上半身是滞后的。然后推动牙机移动,分离,让口龙吐出铜丸。同时利用龙爪下落的能量,带动巧妙的系统停止钟摆,防止误操作。这就完成了方向指示。

要恢复系统,只需将铜丸放入龙口,合上龙颚即可。因为要求人在无意识中运动,所以需要一定的挥杆长度。钟摆越长越可以感知更微小的地震。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

  • 访客 2022-07-29 22:19:10 回复

    步是和随车移动,人的上半身是滞后的。然后推动牙机移动,分离,让口龙吐出铜丸。同时利用龙爪下落的能量,带动巧妙的系统停止钟摆,防止误操作。这就完成了方向指示。要恢复系统,只需将铜丸放入龙口,合上龙颚即可。因为要求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