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道教文化常识-道教的传统文化是什么

第三方分享代码
hacker 2年前 (2022-08-01) 黑客团队 203 1

目录介绍:

道教知识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创立于东汉时期,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并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它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当今道教主要分为:全真派和正一派两大教派。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尊“道”为最高信仰,而道的尊高和伟大,其最高体现就是“德”,所以,道教在“尊道”的同时也“贵德”,道教的“道”与“德”一起,共同构成其教理的核心内容

道教是一个信仰诸多神明的多神教,有着特色鲜明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得道成仙 、垂法济人、无量度人,早期主要思想《易经》以及老子的《道德经》为主要经典。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经典是《太平经》,而《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三书是道教信仰和理论形成的标志。它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且对近代世界也有着不可小窥的影响性。(道教经书的内容包罗万象,不仅记录了道教的教理教义、教规教戒、修炼方术、斋醮科仪,还保留了中国古代哲学、文学、医药学、养生学、化学、音乐、地理等多种学科的珍贵资料,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宝库。)道家思想作为首先独创了朴素唯物主义本体论学说的代表,从春秋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先秦时期在著名的儒墨显学里独树一帜,汉初,完全成为显学。所以,汉朝就有了具体正规的教团产生,奉老子为道德天尊,把原来深奥的道德哲学更进一步升华、粹炼了。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愈发完善。

道教具体的教义有:尊道贵德——道教最高信仰

仙道贵生——道教鲜明特色

慈爱度人——道教慈善态度

清静寡欲——道教行为标准

自然无为——道教生活态度

柔弱不争——道教自我修养

返朴归真——道教理想状态

天人合一——道教文化主体

天道承负——道教善恶报应

性命双修——道教修炼要诀

 道教主要经典

《道德真经》 《南华真经》 《冲虚真经》 《文始真经》 《通玄真经》 《龙门心法》《易经》

道藏

道教其他重要经典

《周易参同契》 、《抱朴子》 、《黄帝阴符经》、 《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度人经》)

《太平经》 、《老子想尔注》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太上洞玄灵宝高上玉皇本行集经》、(《玉皇经》)、 《太上九要心印妙经》、(《心印妙经》)

《老子化胡经》 、《悟真篇》 等等。

道教劝善三圣经,此三部是道教主要的三部劝善书,民间影响很大:

《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 《关帝觉世真经》

道教文化有哪些?

道家文化的精髓

每当说起中华文化

,

有人总喜欢抬出儒家思想

,

仿佛只有儒家思想孔孟之道才

是中华文化的典范。经常有人说儒家思想如何如何正确、孔子是如何如何伟

大„„却不知,道家哲学才是在中华文化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

道家哲学是一门最朴素的社会和自然科学。

道家的许多经典著作都精辟地道出了社会和自然的发展规律。如

:

《道德经》

这部道家经典作品中的观点博大精深,

其理论包罗万象,

能跨越时空应用世间万

物。

《庄子》这部文学成就很高的哲学经典所阐述的人生观、世界观是如此之精

辟,以至于可以治疗现代人的精神空虚。

《庄子》一书中早就具备了“自由平等”

的观念,

其思想之先进可见一斑。

《孙子兵法》

是一部以道家哲学为理论的兵法,

堪称众兵法之纲,

其军事理论沿用至今,

其正确性仍被证明是无懈可击的,

倍受

各国军事家推崇。此外许多国璀如武术、中医等皆与道家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比之下,

儒家只有一套说教色彩很浓的礼教,

除了三纲五常之类的教条外,

乎没有什么科学性的思想。

而这种思想体系竟然统治中国数千年,

正是儒家思想

束缚了中华民族创造力。

道家思想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的是道。

道家核心思想: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

道家第一原则:

“道法自然“。顺应自然,不要过于刻意,

“去甚,去奢,

去泰“。人要以自然的态度(三个层面)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对待自我。所以

会有“自然——释然——当然——怡然“。

2.

道家第二原则:

“为而不争“。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厚德载物,上善若水“。四种情况:方

而不割

-

有棱角而不伤人;

直而不肆

-

率直而没有放肆;

光而不耀

-

有光芒而不炫耀;

廉而不剐。体现处世的态度:平和、宽容、自然。

3.

道家第三原则:

“清静为天下正“。清静之道,自然之道。

“处无为之事,

行无言之道“高明的管理者要懂得:

“不言之教“,有时无声胜有声。

“治大国若

烹小鲜,不可烦,不可挠;烹小鲜者不可挠,治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人劳,挠则

鱼烂“。严子陵: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4.

道家第四原则:虚其心。道就是虚,去除心中的念想、重重心事就是快

乐;即让心虚着,没有心事,才能体验生命的乐趣。虚心:可以学习新知识(更

新知识)

;可以更加包容一切(无成见)

。只有虚其心,才能有容人之量。虚心的

意义:可以超越自己,否定自己,不断提升自己;虚心是一种美德,——心量特

别大,能包容各色各样的人,特别是一些有个性的人才(容人之量,是靠把原有

对人的成见、意见、不愉快、抱怨、不满意等等忘却才能达到)

。经营智慧:忘

却屡屡经验(使自己成功的方法、经验,学习更新的、更好的东西)才能有更适

合发展的东西。

5.

道家第五原则:

“正言若反“。自然是阴阳对立统一的。

“反动“

-

事物的

发展一定是朝相反的方向运动。

“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

“大勇若怯,

大智若愚“

(智者一定有所不智的地方,该智则智,不该智则不智——有所智有

所不智)

“相辅相成“——太极管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对立面的统一)

美国的张绪道

(新道家)

主张:

从相反的角度考虑同一个问题;

考虑正反的转化。

学会:放弃掉(防止盛极而衰)

;继续挖潜。

翻开中国历史,

可以看到中华文明皆因道学之兴而盛,

道学之衰而亡。

中国

历史上最繁荣的汉唐两代,汉(文景之治)唐(开天盛世)时期社会都崇尚道家

思想。而汉武帝大搞“罢废百家,独尊儒术”正是西汉走向衰亡的开始。儒家思

想根本没有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

,

相反一直在阻碍发展。中国历史上“最窝囊”

的宋朝和

“最耻辱”

的晚清都是儒家礼学大兴的时期。

儒家思想之所以在中国影

响很大是因为统治阶级的强烈推崇强烈和大力灌输。

统治者的推崇儒家思想的根

本原因,

是因为儒家思想维护了统治者的利益。

儒家思想的本质是:

帮助封建统

治者更好的统治其人民。教育民老百姓如何作一个服从君王的顺民。正因为此,

中国的封建统治者一直不停地美化儒学、

误导民众。

由此产生了数不尽的儒家思

想卫道士。

《水浒传》中的宋江就是一个典型的受儒学毒害极深的愚民。

现在社会的发展印证了道家思想的正确性。

道教哲学虽没有被哪个国家追捧和信奉

,

但是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无不

与道学的发展观相吻合。一切尽在道之中。道云:

“无为胜有为”

,

道家提出“无

为政府”的概念。表面听来觉的此理论很荒唐

,

但是事实证明了道的正确性。如:

中国地方官员为追求政绩不切实际的盲目发展

,

结果造成资源极度浪费、环境严

重污染。

韩国政府为了扶持民族工业

,

过度干预经济领域

,

结果反而造成经济危机,

最终要国民献血救国。

这些都是违反道家无为理论的恶果与此相反的是:

美国实

行的自由资本主义

,

政府最大限度不干预经济,却始终保持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

经济。英国实施自由经济摆脱了长期的衰退

,

进入了持续稳定地增长。英国政府

对几乎不直接干预经济领域的活动

,

即使英国国宝“罗尔斯罗依斯”公司被德国

人收购了

,

英国政府也决不干涉。结果

,

汽车工业全部沦陷的英国反而能超越法国

成为世界第四经济强国。

“无为政府”并不是要求政府不做事,而是要求政府不

可过度干预社会及经济的发展。美英两国虽然不信奉道家哲学

,

但是他们在经济

上的成功为道家之无为理论作了很好的示范。

也再此证明了道家哲学是包罗万象

的。

历史对道家却的确有许多误解。

方面人们普遍分不清道家和道教的区别,

把两着混为一谈。

其实道家不是道

教。道教是宗教

,

而道家是哲学体系、是学术流派

,

道家从不宣扬迷信。那些求神

拜仙、练丹画符之类的事属于道教,与道家毫无关系。道教与农民起义的关系。

道家哲学主张人保持自然本性

,

这包含了自由的概念。这与儒家思想的教条格格

不入

,

这正是中国老百姓追求的也是封建统治者最忌讳的。因此

,

历代反政府的农

民起义大多打着道教的旗号(如黄巾军,义和团等)

,这不仅使道教蒙上了愚昧

的恶名同时也又增加了封建统治者对道教及道家的仇恨。

实事上道教作为宗教很

少干涉政治,

农民起义军也从不宣扬道教教义,

只是借用道教之名而已。

结果很

多人因此误解道教

,

进而误解道家

.

。道家思想完全是理性的、科学的、超时代的

哲学体系。

道家思想是中华民族智慧最高境界。

道家哲学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

最伟大的贡献。然而遗憾的是:不仅世界人民不识这真宝

,

就连中国人自己也不

知珍惜。如果日本人懂得的了道家无为的道理

,

就不会发动侵华战争

,

更不会挨两

弹之苦了。日本人从中国引进了儒学和佛学却唯一没有接受中国的道学

,

这是日

本人犯的最大的错误。如果中国的统治者真正学好、用好道家哲学

,

则根本不会

有近代之耻辱。

而且早就实现强国之梦了。

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推崇儒学而搁置道

,

乃我民族所犯的大错误也

!

中华民族应当大力宏扬道家文化精髓,必能使中华文明在世间上大放光芒

道家文化的相关知识

与儒家的伦理思想相比,道家的伦理思想无论是从表现形式上还是从表现内容上都有明显的不同。如果说儒家是以积极人世的态度,以大量肯定性的命题,全面地阐述了其伦理思想,那么,道家则是以消极人世的态度,以大量否定性的命题,阐明了其别具特色的伦理思想。道家的伦理思想虽然具有否定的形式,但是其伦理思想同样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无为之为的道德原则和道德实践

为了了解“无为”之为的内涵,我们先来看看无为和有为的含义。道家的无为,作为世界本原的特点,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第十七章),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道德经》第五十一章)。就是顺应自然规律,使自然万物成为它应该成为的样子。换句话说,道家的“无为”,强调的是对自然规律的严格遵循,强调不能为了某种目的而人为地改变事物的自然本性。“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遵循自然规律以达到目的。道家的无为,作为一种道德的实践原则,它的基本要求就是不能违背社会发展规律,不能违背人性,去求得“善”的美名,应该顺应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的本性,达到社会的稳定和安宁。与道家“无为”相对应的所谓“有为”,作为世界本原的特点,就是或多或少地干预自然的演化过程,违背事物的自然本性,以达到人类的某种目的。作为道德实践规范的有为,就是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希望在社会政治舞台上有所作为。他们固守于一定的道德规范,希望通过积极有为的行动,干预社会的发展过程,以达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根据道家的理论,无为和有为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是否干预自然、社会的演化、发展规律。

所谓无为之为,就是像“道”一样的行为,而道归根到底是“法自然”。老子明确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道家的无为之为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人们的行为应该遵守“无为”的道德原则,为了确保遵守“无为”的道德原则,道家认为有一些道德规范也是应该遵守的。如老子提出了“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三个重要命题,主张宽容和退让。其二是以体“道”、达“道”为目的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为了像“道”那样行为,人们要努力悟“道”,达到“道”的境界。其三是得“道”之后,人们就会像“道”那样符合事物的自然本性,遵循事物的规律而行为。

道家伦理思想强调无为之为,即用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行为去实现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平衡,有其超越时代的积极意义。例如,在环境伦理思想方面,道家主张人类不能贪得无厌地掠夺自然,否则的话,就会破坏自然的和谐和平衡。这个话题是现代社会或者说是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都十分重要的话题。在人生修养方面,道家认为,如果人们在现实社会中能遵守无为之为的道德原则,作为统治者就会以人为本,社会就会稳定和谐;个人可以以无欲、主静养生,以退让、宽容处世,人的身心健康就可以得到保证。无为之为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当然,道家的这种伦理思想也有其局限性,如它以“无为”说立论,反对世俗道德规范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它没有意识到其“无为”说及其相关理论,其实质是一种具有自然主义和某种近乎伦理非理性主义的特点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由于过分强调自然观和伦理观的统一,而忽略了人伦的社会性特点。道家“无为之为”的道德原则和道德实践的片面性和消极性也是比较明显的。

二、无知之知的道德认识和道德修养

在道家那里,无知之知,作为一种道德认识和道德修养,是指通过非理性的认识过程,达到对“道”的直接领悟。无知之知不是追求具体事物的小知识(“为学”),而是以悟“道”(“为道”)为目的的大智慧。道家提倡用一种神秘主义的直觉的认知方式去认识和体悟作为世界本原和道德根据的“道”,这个道德认识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道德修养过程。所谓无知之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作为道德的认识对象的道是不可言说的。老子明确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第一章)意思是说,“道”如果能够说得出的话,那么它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名”,如果是可以具体命名的话,那么它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这里强调的是关于“道”的知识是不能用日常语言来表达的。

第二,道德认识的过程是排除感官认识和理性思维的。道家的道德认识的过程是通过排除感官和理性思维,向内用功,达到“玄同”和“坐忘”的境界而直接体悟“道”。老子描述这一过程是:“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道德经》五十六章)庄子在《大宗师》里虚构了一段颜回和孔子的对话,详细地说明了这一由忘仁义到忘礼乐,再到坐忘的非理性的认识过程。

第三,道德认识和道德修养的目的是体“道”和达“道”。老子描述这一过程是“致虚极,数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是日复命。复命日常,知常日明。”(《道德经》第十六章)这一体道的过程主要表现为:有知有欲的个体,通过体道,不断地内在超越,臻于虚静的境界,返朴归真,达到无知无欲,便可归于常道,与自然合一。当然,在道家那里,道德修养的目标是根据不同的人,分为不同的层次。这样一种“体道”、“达道”的理想境界,只有少数社会精英才能完成。这是一种“有智”的“无知”状态,如在现实生活中为某些真正的聪明人所推崇的“难得糊涂”即属于这一境界,这是一种大智慧,一般的老百姓是不可能达到的。为了社会的稳定,道家主张统治者对老百姓实行使其真正“无知”的道德教育,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愚民”政策,这是道家政治上的“愚民”政策在道德领域中的体现。

道家认为,有知之“知”(智)是对自然和人类本性的破坏,都是对天下的安宁和人心的扰乱。只有达到“无知无欲”的心理状态,才能“无为而无不为”。在这里,既没有正常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又无需必要的道德教育,而这正是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所要复归的人类道德生活的“本然”或理想境界。老、庄道家道德认识和道德修养的突出特点是在强调朴、真的价值的同时,否认人类文明、智力开发的意义,它片面夸大了道德与知识、道德与文明的对立性,带有一定的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色彩。

三、无我之我的道德境界和道德理想

所谓无我之我,在道家那里指的是经过道德认识和道德修养而得“道”的理想人格,是从有“己”、有“我”到无“己”、无“我”;从有“待”到无“待”的个人,是超越了个体小“我”,而达到与“道”同一的至人、圣人和神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无我之我的内涵:

首先,无我之我是超越世俗情欲和知识的“我”。为了达到与“道”同一的理想,道家比较倾向于否定感性的自我,而肯定超现实的精神自我及其自由。如庄子写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所谓无“己”、无“我”,就是泯灭自我的好恶之情,以至达到“形若槁骸,心若死灰”,庄子又称之为“丧我”,也就是“坐忘”。而“丧我”之后的我,才有资格在“无何有之乡”中“独来独往”。庄子所理想的人生自由,不是现实的感性自由,而是超现实的精神自由。

其次,无我之我是超越有“待”而达到无“待”的精神自由的“我”。所谓“犹有所待”(有待),其意思是说,对世俗事物有所依赖。如果对外物有所依赖,则必然为外物所役使、所牵累(为物所役),就不能获得逍遥自由。与之相反,“恶乎待哉”(无待),如果不依赖于世俗之物,就不能为外物所累——“不物于物”,就可以游无穷,达到“逍遥游”的境界。不仅如此,“恶乎待哉”(无待)还可以变“为物所役”为“物物而不物于物”,主宰外物而不为外物所主宰。达到“无待”的自由境界,不仅可以在“无何有之乡”中“独来独往”,甚至具有某种常人所不具有的神性。由此可见,庄子的自由,是自我通过对客观必然性的内在超越而获得的自由,而不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在对客观世界进行物质改造中所获得的自由,这种自由只能是想象的内心神游。

再次,无我之我是游心和顺世、理想和现实统一的我。我们通过对道家的思想,特别是其伦理思想的研究,可以看出,道家既不主张“出世”,也不主张一般隐士的遁世,而是要在乱世中处世。他们生活的重点是今生今世。他们生活的目标是如何在乱世中求生存,并获得精神的愉悦和自由。庄子以精神上的超现实的逍遥游和现实的顺世处物的统一来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现实生活中,庄子主张“与时俱化”(与物俱化)、和顺外物。庄子的处世态度可以概括为“虚己游世”,“与时俱化”。“虚”与“化”是顺世态度的本质内涵。在庄子看来,“唯道集虚”,(《庄子•人间世》)“万物皆化”。(《庄子•至乐》)所以“虚而能和”,“化而不僻”,是得“道”者的处世态度。

庄子的顺世态度在作为一种得道的精神境界的体现时,就不再仅仅是对外在力量的被动的顺从,并由此换得生命的安全,而是在消除了这些外在力量与主观上的对立情况下,获得的自然方面的吻合和精神方面的自如,如同“以无厚人有间,恢恢乎必有余地”(《庄子•养生主》)的游刃那样自如。庄子的人生哲学就是这样从任何必然的缝隙里顽强地寻找自由。当然,庄子“顺世”的人生态度,在现实社会中有可能发展为“滑头主义”或“混世主义”,甚至可能发展为见风使舵和同流合污的行为,但这不是庄子的本意。总之,庄子追求的自由,尽管是有很多限制的自由,也不可能真正解决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人的个体存在和独立人格以及对人生自由的向往,在缺乏自由主义传统的中国伦理思想中,确实是独树一帜的。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

  • 访客 2022-08-02 02:10:54 回复

    而造成经济危机,最终要国民献血救国。这些都是违反道家无为理论的恶果与此相反的是:美国实行的自由资本主义,政府最大限度不干预经济,却始终保持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经济。英国实施自由经济摆脱了长期的衰退,进入了持续稳定地增长。英国政府对几乎不直接干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