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介绍:
- 1、大地震后,余震一般会持续多长时间
- 2、四川再次发生地震,在首次地震多久后才会绝对不会出现余震呢?
- 3、一次大地震的余震,可以持续多久?
- 4、大地震后多长时间还会来大地震?
- 5、一次大地震后要持续多久的余震?
大地震后,余震一般会持续多长时间
这个很难说,地震有很多类型。
单震型:就发生一次较大的地震,前后基本上没有地震。这种地震比较少见,基本上目前无法预报。主震-余震型:先发生一次大的地震,随后发生一系列较小的地震,这些较小的地震称为余震。例如汶川地震、唐山地震都是这种地震,一般主震发生或很快就有余震
发生(常常几十分钟之内就有),离主震越近,余震越多,平均强度越强,随着时间的流逝,余震越来越少,平均震级也逐渐下降,但不排除偶尔又来一次较大余
震。通常最大的余震比主震小1.2级以上。这种地震目前也无法预报。
前震-主震型:先发生大量小的地震,然后小地震突然消失一段短的时间,随后就发生大的主震。这种地震由于有大量小的前震,所以比较容易预报,小地震突然消失的时候就是预报的最佳时机。世界上唯一成功预报的一次地震——辽宁海城地震就是这种地震。
双震型:在间隔很短时间内(一般几十分钟到十几天),同一个断层上发生两次震级差不多的地震,例如70年代四川平武地震。双震型地震也不排除在两次主震前有小的前震或之后有小的余震。
震群型:在间隔很短时间内,连续发生多次差不多大的主震,例如智利发生的那个世界最大地震就是这种地震,在差不多1个月时间内反复发生多次7级以上甚至8级以上地震。
四川再次发生地震,在首次地震多久后才会绝对不会出现余震呢?
这个要看是什么地震类型了,有的间隔了几个小时,就来了一波余震,时间距离首次地震比较近,那这个余震也会很厉害,如果距离的时间十几个小时或者是几天。这个时候的余震威力会减小的。
由于地球的不断运动还有变化,慢慢的累积了很大的能量,就在地球一些比较脆弱的地带,造成发生了破裂或者是引发原来就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了,在一次地震中最厉害的地震为主震,主震过后接二连三发生的地震就是余震。
如果把地震的发生比喻成我们对着远处的山发出的喊叫声,那么我们的喊叫声音的回音就是余震。余震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地震时产生了“动态”的地震波,这个地震波具有一定的幅度,当振幅再次波动回归时,就会引起地表再次震动,只是与主震相比没有那么厉害,震动的破坏性也越来越减小.
就好像是我们让一个球做自由落体,球第一次弹得很高,随着高度的慢慢下降,整个过程中球的落击点都在同一个地方。地震和余震也是相同的道理,余震跟地震的发生地点是一样的。不过余震可以根据地震的振幅进行预测余震的在此发生的时间,只是现在这方面的技术还不是特别成熟,一般在强震后的一两天会发生余震。
地震主要就是因为地壳上的大陆板块,彼此慢慢的移动,产生了压力积累。一般在主震发生过后,最多一两天就会发生余震,余震的位置可能会与震中拉开一定的距离。发生的第2次震动叫余震,余震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地震引起的动态应力的冲击,所以动态应力是余震的罪魁祸首。
一次大地震的余震,可以持续多久?
一次大地震的余震,由于相关余震发生的周期较长,导致余震在大地震发生后仍会出现,甚至在几年或十几年后出现余震,如在雅安7级地震时隔9年后,雅安仍有余震情况发生。
小伙伴们知道,今年5月20日,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8时36分在四川雅安市汉源县(北纬29.67度,东经102.48度)发生4.8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
据媒体报道,地震发生后,国家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孙士鋐接受中新网采访时表示,本次地震为2013年雅安7.0级地震的一次强余震,由于当年地震震级高,相关余震发生的周期长,可能会持续好几年,其过程也是具有起伏性的。
小伙伴们知道,由于当年雅安地震震级高,相关余震发生的周期长,所以导致在雅安7级地震时隔9年后,雅安此次仍有余震情况发生。其实,以上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相同之处,如据资料记载,一是1945年,在河北滦县发生了6.25级地震,而且余震一直延续了半年之久,一直到第二年春天,才告一段落才;二是1974年,在云南昭通发生了7.1级地震,震后仍发生了两次5级以上的余震;三是1976年,在河北唐山7.8级地震之后,又接连发生了两次强烈余震,震级分别为6.5级和7.1级;四是2020年,在河北唐山古冶区发生5.1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而此次唐山古冶区地震,就属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余震,真是震震相连,余震不断。
俗话说未雨绸缪。当时,由于人们紧绷预防地震这根弦,因此在地震发生后,当地及时对即将发生的余震进行了预警,并对人员进行相应疏散,因此在余震发生后,虽然地震对房屋等建筑物造成损害,但对于人造成的伤亡却很少,从而也印证了地震震级高,由于相关余震发生的周期较长,导致余震在地震发生后仍会出现,甚至在几年或十几年后出现余震的事实。
小伙伴们也许会问,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危害非常大,是否余震比地震的危害程度会有所降低呢?其实,无论是地震还是余震,小伙伴们都应一视同仁,要时刻绷紧防震这根弦。在地震或余震发生时,如果能够迅速撤离到安全区域,这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在避震时,应选择室内结实、牢固,能够保护身体的物体下面,或者是撤离到开间小、最好有支撑物的区域,这是规避地震危害的较好办法;同时,如果可能,要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蹲下或坐下,尽量降低身体重心,从而减少建筑物被地震破坏后,给避难人员所带来的次生灾害。
我有位亲属在唐山工作。由于平时重视相关防震减灾知识学习,在2020年当地发生余震时,采取有效方法积极应对,在地震面前游刃有余,真正做到了毫发无损。
总之,虽然人们还做不到对地震及余震进行精准预报,但掌握科学有效的地震逃生与自救相关知识,能够规避和减少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大地震后多长时间还会来大地震?
大地震之后,总是会出现各种余震,可别轻视这些余震,虽然级别不高,但大地震后的土地和楼房等都比较脆弱,容易造成损失灾害。那么,一般地震后余震会多久来呢?通常地震隔多久会发生余震?下面我们一起来根据相关数据来了解余震到来的时间。
地震后余震会多久来 地震隔多久会发生余震
地震后余震会多久来 地震隔多久会发生余震
余震什么时候出现
一般主震之后,最快几分钟之内就会出现余震了。
余震是在主震之后接连发生的小地震。余震一般在地球内部发生主震的同一地方发生。通常的情况是一次主震发生以后,紧跟着有一系列余震,其强度一般都比主震小。余震的持续时间可达几天甚至几个月。
余震类型:
主震型:主震的震级高,很突出,主震释放的能量占全地震序列的90%以上,又分为“主震余震型”和前震主震余震型”两类;
震群型:没有突出的主震,主要能量是通过多次震级相近的地震释放出来的;
孤立型:其主要特点是几乎没有前震,也几乎没有余震。
前震、主震、余震是地核移动的表现形式(应力积累释放除外),地震开始移动,岩浆就发生波动,推动地壳振动,称为前震;岩浆发生顶头峰时产生的振动是主震,残余岩浆的波动,地核的复原间接的推动地壳振动是余震,由于地核的复原比原先移动的动量大,故余震比前震大。地震前后相当于岩石蠕动应变恢复过程。前震、主震、余震是一次地震的分解现象,国外很多人把时间间隔不大、同一地点的地震分别列为次数是不对的,没有认识到地核移动的根本规律,也有的余震间隔数天,这是地震时有一部分能量储存在地壳下,积累多了就释放出来,是地震时的应力释放,和地球内部能量积累释放产生的地震不是一个概念。
一次大地震后要持续多久的余震?
余震
主震之后接连发生的地震。余震一般在地球内部发生主震的同一地方发生。通常的情况是一个主震发生以后,紧跟着有一系列余震,其强度都比主震小。余震的持续时间可达几天甚至几个月。
余震发生的原因
美国地球物理学家发现,“余震”的主要成因是由地震引起的“动态”地震波的冲击,而不是原先认为的缘于地震引发的断层附近的地壳重整。 美国地质调查的Karen Felzer和加州大学的Emily Brodsky分析了近二十年发生在南加州的数以千计的中小型地震中余震的数据之后得出了这一结论,他们的工作可能影响关于余震发生的预测(来源:Nature 441 735)。
地震主要起因于地壳上大陆板块彼此相对移动产生的压力累积。主震发生过后,时隔不久最多一两天,或者在震中也可以拉开一定距离,可发生称为余震的二次震动。 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认为余震产生于主震引起的“静态压力”改变,因为似乎只有它能够具有产生余震的这种机制。但 Felzer和Brodsky认为事实并非如此。
科研人员研究了在1984年至2002年间,发生在南加州的数千次地震中主震之后的2至6次余震的精确数据。他们发现,在距离震中50km之外,余震的发生数量急剧下降。更确切地说,他们发现至震中距离与余震次数约呈指数-1.35左右衰减。 他们说这意味着一个平稳的量引发了整个运作过程,在50公里的距离中静态压力的改变几乎可以忽略不记,因此“动态应力”是余震的罪魁祸首。他们还指出,地震波在距离上的衰减遵循指数规律。
研究者说这个结果将对地震过后预测余震的发生产生影响。Brodsky说:“我们研究余震预测的一个关键点是,余震发生可能性与主震的烈度成正比。换言之,如果你知道地震波的振幅,你就可以在概率意义上预测在某点是否有余震。”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回音就是余震。余震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地震时产生了“动态”的地震波,这个地震波具有一定的幅度,当振幅再次波动回归时,就会引起地表再次震动,只是与主震相比没有那么厉害,震动的破坏性也越来越减小.就好像是我们让一个球做自由落体,球第一次弹得很高,随着高度的慢慢下
的。 小伙伴们知道,由于当年雅安地震震级高,相关余震发生的周期长,所以导致在雅安7级地震时隔9年后,雅安此次仍有余震情况发生。其实,以上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相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