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介绍:
常规纵波的井震联合反演
煤厚及煤层顶底板的岩性反演对机械化开采和“双高”(高产、高效)矿井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由河湖、滨浅海相沉积演化的煤系地层,煤层厚度和煤层顶底板的岩性变化较剧烈。这种相变对开采过程中的压力控制和预防煤层的突水问题起到了重要的决定作用。由于地震勘探分辨率有限,难以考察薄层内部的地质情况,所以煤田对于煤厚与沉积相变的调查常采用钻孔探查手段。通过将矿区内的钻孔资料进行联井分析,插值后形成反映区域地质情况的预测剖面。由于井与井之间没有“桥梁”,这种完全依靠地质统计学理论的预测方法的精度是有限的。为了准确预测煤厚和薄煤层顶底板岩性与沉积相变,井约束反演技术在煤田地震勘探上开始得到应用。主要方法是以常规地震解释的地质模型作为框架,先将测井资料转换为初始波阻抗模型;然后利用模型优选迭代扰动算法对初始模型不断进行更新,使模型的合成记录与实际地震记录匹配程度最大,最终的模型数据便是反演结果。井约束地震反演技术以测井资料所含有的丰富的高频信息和完整的低频成分补充地震有限带宽的不足,可获得高分辨率的地层波阻抗资料,为薄煤层的精细描述创造了有利条件,弥补了地震分辨率的不足,将测井数据的高分辨地质信息通过地震数据作为桥梁,从而把常规的地震数据体转换成一个高分辨率的具有更明晰地质意义的属性体。
测井数据蕴含丰富的高分辨的地质信息,在有井的情况下,通过井约束反演,突破了传统意义上地震分辨率的限制,理论上可以使地震数据达到测井数据的分辨率,并且可以突出岩性的细微变化,使得小构造的识别、煤层顶底板岩性的解释成为可能。井约束反演是煤田岩性地震勘探不可缺少的手段。
由于用来起约束作用的高频的测井数据是有限的,随着内插位置远离井位,预测误差与井约束反演的多解性也会随着增大,所以在同样的地质条件下,井越多,地震数据频带越宽,反演结果越可靠。如图3.18为井震联合反演结果,岩性分辨率与测井一致,煤层顶底板界面清晰,横向连续性较好。13-1煤顶板主要由砂岩和泥岩组成,其他煤层顶板主要为泥岩。
图3.18 过W12-B2-L15-B3井的波阻抗反演剖面
地震资料的预处理
1.叠前 AVO属性处理
(1)AVO速度调整和层速度场的建立
除了振幅处理不当会造成 AVO 分析陷阱外,如果速度分析处理不当也可能造成技术陷阱,同时也会影响到资料的品质和横向分辨率。虽然常规处理中已经产生了一个比较准确的速度场,但这个速度场由于考虑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并不能完全适应AVO属性处理。
因此,在AVO 速度分析中,首先对信噪比低的剖面段继续采用细致的常速扫描与谱点加密的方法,保证速度拾取的精确程度 (图5-17),从而获得精度较高的叠加速度场。由于本区地层为倾斜地层,因此叠加速度场与均方根速度场之间存在以下关系:
VRMS=VSTK×cosθ
图5-17 精细速度调整
式中:VRMS为均方根 速度;VSTK为 叠 加 速度;θ为地层倾角。
根据实际资料,本工区地层倾角在10°~15°之间,cosθ约在0.97~0.99之间,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以上的公式将叠加速度场近似转换为均方根速度场。
对叠加速度场进行平滑 (图5-18),然后将平滑后的叠加速度场转化为层速度,结合地质层位解释对层速度场进行调整 (图5-19),最后利用该速度场完成初次AVO 处理并对处理结果进行分析,根据实际处理效果情况再次调整速度场,完成最终 AVO速度场的建立 (图5-20)。
图5-18 叠加速度场
图5-19 均方根速度场转化的层速度场
图5-20 排2井三维 AVO速度场建立流程
(2)AVO入射角度的试算与选择
入射角=tan-1(offset/2 H)
式中:offset代表偏移距;H 代表目的层深度。
从共 中 心 点 面 元 道 集 内 的 高 差 变 化 情 况 看, 过 排 2 井 道 集 (x:313980,y:4982130)高程在 289~292.2m 之间,最 大 高 差 为 3.2m;工 区 南 部 农 田 区 道 集 (x:309000,y:4974410)高程在297.8~302.5m之间,最大高差为4.7m;工区南部水库区道集 (x:309000,y:4963400)高程在319.4~306.4m之间,最大高差为13m。在完成近地表校正后,共中心点面元道集内的高差对 AVO 入射角计算的影响很小,可忽略不计。
排2井三维地层埋深差异较大,同一地层最大埋深差达1500m,因此取500~2750m为目的层深度范围。根据现有资料,排2井油层深度为1014m,经分析,该层对应地震资料最大偏移距为1070m,根据 AVO 入射角计算公式,满足 AVO 分析的最大入射角为43°;排2井石炭系深度为1374m,经分析该层对应地震资料最大偏移距为1400m,根据AVO入射角计算公式,满足 AVO分析的最大入射角为45°;三维工区内石炭系最大地层埋深为2750m,按最大偏移距2870m 计算,满足 AVO分析的最大入射角为46°。综合分析,试处理中确定的最大入射角为45°。
为了保证 AVO 属性分析的效果,对 AVO 属性分析的角度进行试算,分别试算了0°~30°、0°~35°、0°~40°、0°~45°(图5-21~图5-24)。最终 确 定 0°~35°作 为 本 区 AVO属性分析试处理的入射角。
图5-21 入射角0°~45°碳氢检测剖面
图5-22 入射角0°~40°碳氢检测剖面
图5-23 入射角0°~35°碳氢检测剖面
图5-24 入射角0°~30°碳氢检测剖面
(3)AVO属性体处理
应用分选出的0°~35°角度限制道集,结合全区层速度场,利用Shuey近似公式进行AVO属性体的叠加处理,得到 AVO属性体。
另外也对另一种近似方程——Richards方程,抽取过排2井的纵线进行了试处理,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图5-25,图5-26)。
图5-25 过排2井(排8井)纵线λ剖面
图5-26 过排2井(排8井)纵线μ剖面
(4)P波数据体的后续处理
为了满足后续反演处理和综合分析的要求,还要对P波数据体进行后续的处理工作,主要是应用 Omega处理系统的STOLT偏移方法对 P波数据体进行叠后偏移处理;应用零相位反褶积、蓝色滤波提高P波数据体的分辨率;应用三维 RNA提高P波数据体的信噪比 (图5-27,图5-28)。
图5-27 P波偏移剖面
图5-28 提频去噪后P波偏移剖面
对于P波属性数据体和成果数据体,尤其是过井线,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认为P波数据体与成果数据体基本相当,从合成记录对比 (图5-29,图5-30)上看,两者的频率、相位、能量都一致,同样都可以很好地反映地质现象,但在细节方面,P波剖面振幅的强弱关系反映更明显,保幅性更好 (图5-31~图5-46)。
图5-29 过排2井成果剖面标定图
图5-30 过排2井P波剖面标定图
图5-31 过排2井P波剖面
图5-32 过排2井纵线成果剖面
图5-33 过排8井P波剖面
图5-34 过排8井纵线成果剖面
(5)AVO属性体的归位处理
由于 AVO属性处理是直接应用叠前道集进行属性体的叠加,因此 AVO 属性体的归位一直是一个难题。
图5-35 过排201井纵线成果剖面
图5-36 过排201井P波剖面
图5-37 过排208井纵线成果剖面
图5-38 过排208井P波剖面
图5-39 过排9井纵线成果剖面
图5-40 过排9井P波剖面
图5-41 过排12井纵线成果剖面
图5-42 过排12井P波剖面
图5-43 过排16井纵线成果剖面
图5-44 过排16井P波剖面
图5-45 过排17井纵线成果剖面
图5-46 过排17井P波剖面
在本次处理中,把P波数据体和梯度 G 数据体分别进行偏移,再将偏移后的 P、G数据体进行相应运算,获得偏移归位后的碳氢检测、拟波松比等属性体,彻底解决了这个难题,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图5-47,图5-48)。
图5-47 偏移前过排2井-排8井纵线碳氢检测剖面
图5-48 偏移归位后过排2井-排8井纵线碳氢检测剖面
(6)AVO属性处理效果分析
AVO叠前属性处理取得了较好的处理效果。在过排2井附近的道集上 (图5-49)可以看到明显的 AVO正异常现象。
从过排2井 (排8井)P波剖面、碳氢检测剖面、拟泊松比剖面上可以看到,油井与负相位砂体吻合很好 (图5-50~图2-52)。
图5-49 过排2井道集 AVO正异常显示
图5-50 过排2井-排8井纵线P波剖面
图5-51 过排2井-排8井纵线碳氢检测剖面
图5-52 过排2井-排8井纵线拟泊松比剖面
而过排201井 (排204井)、排203井、排208井P波剖面、碳氢检测剖面上,没有明显的反映 (图5-53~图5-58)。
图5-53 过排201井-排204井纵线P波剖面
图5-54 过排201井-排204井纵线碳氢检测剖面
图5-55 过排203井纵线P波剖面
图5-56 过排203井纵线碳氢检测剖面
图5-57 过排208井纵线P波剖面
图5-58 过排208井纵线碳氢检测剖面
排9井、排12井、排16井和排17井在碳氢检测剖面等属性剖面上均没有明显 AVO反映 (图5-59~图5-66),这与实钻结果也是吻合的。
图5-59 过排9井纵线P波剖面
图5-60 过排9井纵线碳氢检测剖面
图5-61 过排12井纵线P波剖面
图5-62 过排12井纵线碳氢检测剖面
图5-63 过排16井纵线P波剖面
图5-64 过排16井纵线碳氢检测剖面
图5-65 过排17井纵线P波剖面
图5-66 过排17井纵线碳氢检测剖面
2.叠后属性处理
当储层物性和充填在储层中的流体性质发生变化时,会造成地震反射系数、传播速度、振幅、频率等多种属性的变化。这些变化表现为波形、能量、频率、相位等一系列基于运动学、动力学的地震属性的变化。地震属性比地震剖面在检测储层或流体性质变化方面敏感得多,并且许多地震属性都是非线性的,它将增加预测的准确性。鉴于本区目前勘探存在的困难,有必要开展叠后属性处理工作,提高勘探的成功率。
(1)精细标定及构造解释
精细构造解释是进行属性提取工作的基础,只有如此才能保证所提取的地震属性能够准确反映所研究目的层段或储层的特征。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极性判断:首先进行正演分析对比法。采取正极性子波和负极性子波分别进行排2井自激自收正演,可以看到正极性子波正演结果中储层附近波组特征表现为上弱波峰,下强波峰,中间夹一个强波谷的特点 (图5-67)。而表现负极性子波正演结果中储层附近波组为两个相对弱的波峰夹一个相对强波谷的特征 (图5-68)。对照过排2井的地震剖面,可以发现地震剖面上储层处的地震响应特征与正极性子波正演结果一致 (图5-69)。其次采用能量判识方法——选择排2井靠近塔西河组下部的一套较厚的含砾细砂岩,厚度13m,地震资料可以分辨其顶底。其顶底分别对应地震的波峰和波谷。从反射系数曲线上可以看到顶部反射系数大于底部反射系数 (图5-70),所以顶部反射在地震资料反射中对应能量应该大于底部反射能量。从地震资料读取该反射层附近的能量,可以看到波谷能量最大在-1300附近,而波峰能量最大达到5000左右 (图5-71),从对应关系上看,波峰顶应该对应含砾细砂岩的顶,这只有在使用正极性子波条件下才能达到该条件,使合成记录道和地震道相对应。再其次采用正负子波标定对比法——从排2井正负子波合成记录对比标定剖面上 (图5-72)可以看到正极性子波与负极性子波在目的层段标定效果都不错,但在1.1~1.2s处正极性子波合成记录波组与地震波组更加匹配。最后采用多口井综合标定法——采用多口井标定对比,发现正极性子波标定结果与实际地震道对应效果良好。综合以上四种方法,判定该区地震资料为正极性。
图5-67 排2井正极性子波正演结果
图5-68 排2井负极性子波正演结果
层位及储层标定:本次研究对车排子地区已钻探井均进行了合成地震记录标定,标定采用如下原则——以井点附近地震道提取子波、利用VSP做为时深关系指导、以塔西河组及沙湾组底部反射为标志层,在此基础上进行细微的调整。通过标定认识到塔西河组底界以及沙湾组底界为连续强振幅波谷反射同相轴,全区可追踪,对应地震反射层为TN1t、TN1s,沙一段1砂组底部为较强连续振幅反射同相轴,全区基本可追踪,对应地震反层为 TN1s1。为方便层位解释,采用了波峰反射的解释作为控制层位 (图5-73)。
图5-69 排2井地震剖面正极性子波标定结果
图5-70 排2井塔西河组下部含砾细砂岩顶底反射系数对比
图5-71 排2井塔西河组下部含砾细砂岩顶底反射能量对比
图5-72 排2井正负极性子波标定结果对比
图5-73 排2井区标准层、控制层位、储层标定结果
由于排2井油层只有3.9m 厚,因此地震资料对其分辨能力及其在地震剖面上的对应关系需要精细标定。从声波时差曲线上计算得到,排2井油层砂岩平均速度2120m/s,泥岩平均速度2450~2600m/s,在油层顶为正反射系数,油层底为负反射系数,因地震资料为正极性资料,故而波谷对应油层顶界,波峰对应油层底界。由于地震资料视主频70Hz,以1/4波长产生调谐波为最大分辨率,最大分辨厚度应为9m。对于3.9m 的砂层无法区分,但由于排2井油层发育在泥岩段中,理论情况下只有砂体顶界面会产生地震反射,并且三维地震资料有效频宽大至10~110Hz,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垂向分辨率,使得排2井砂层在地震剖面上有响应。因此得到结论:①排2井区三维地震资料,在沙一段1砂组对应的地震反射中,强振幅波谷反映了砂岩存在,并对应砂岩顶界,强波谷的横向变化反映了砂层的横向变化;②砂层顶界对应强振幅波谷,下部较强振幅波峰与强波谷相连,波峰与强波谷之间反映了多个砂层存在,砂层总厚度较大。
断层及层位解释:研究区内构造解释采用断裂和控制层位同时进行解释的方案,并对整个三维工区地震资料进行了解释。主要利用了时间切片、相干体、三维可视化等多种技术,理顺了断裂结构,落实了构造 (图5-74);编制了车排子地区排2井三维区塔西河组底界、沙一段1砂组底界、沙湾组底界、白垩系底界等4层构造图 (图5-75)。
图5-74 排2三维断裂系统图
图5-75 排2三维四层构造图
(2)地震属性提取技术研究
地震属性的提取方式有剖面提取属性和层面提取属性两种。剖面提取属性可以获得研究目标的纵向信息以及点与点之间横向变化情况。沿层提取属性获得的是各类属性沿界面横向变化的信息,常用来预测薄储层和与断层有关的隐蔽油气藏。各种不同属性分类都有对应的地质意义 (表5-4),用来指导工作中采用合理的属性提取方法。
表5-4 地震属性分类表
另外还有其他常用属性:
方差体属性:利用地震数据中相邻道之间地震信号的相关性,通过计算样点的方差值,揭示数据体中的不连续信息。其作用在于进行断层 、岩性识别 (大时窗利于分析大断层,小时窗利于分析岩性体、小断层)。
地震波吸收衰减:该现象是由岩石基质的固有黏弹性,包括颗粒之间和裂隙表面的内摩擦损耗、孔隙岩石内液体相对流动、局部饱和效应以及几何漫射等引起的。影响地震波吸收衰减的主要因素有岩石性质、岩石孔隙度和孔隙内流体成分等。当地震波在地下传播时,随着离震源的距离的增加,能量逐渐衰减。而一些特定的因素可能加速能量的吸收,如天然气的存在能引起高频段的地震波异常高的吸收率。在一定的时窗内,分析地震能量的吸收,作为频率的函数测量能量衰减的速度,可以检测储层的变化。对于裂缝性油藏,裂缝、溶孔以及含油气性都会引起储层的孔隙度、饱和度、层速度和地震振幅频率等属性的变化,从而引起地震吸收系数的变化。因此,可以利用地震能量吸收分析预测裂缝储层的发育情况。
工作中结合工区储层特征提取敏感地震属性共6种:以排2井钻遇油层为例 (图5-76),振幅类属性提取了均方根振幅、累加负振幅、平均波谷振幅;复地震道属性提取了瞬时频率、瞬时相位;频能统计类提取了弧线长度。另外提取了方差体、地震波吸收衰减等两种属性。
从地震资料与属性对比图 (图5-77)中可以看出,所提取的属性异常边界与地震资料同相轴波形、能量变化点相对应,可以说,所提取的属性是能够反映所研究的地质目标的。
图5-76 沿排2油层多种属性平面图
图5-77 沿排2油层多种属性异常边界与地震同相轴边界对比图
图5-78 沿排2油层平均波谷振幅属性分频段平面图
为更加深入研究频率、速度谱信息,还采用了分频段属性分析、时频分析、速度谱分析等技术手段。
分频段属性分析:从地震资料有效频段中按 10~30Hz、30~50Hz、50~70Hz、70~90Hz、90~110Hz共5种频段范围分别进行地 震 资 料 6 种 敏 感 属 性 提 取 试 验(图5-78)。通过对比分析,认识到该地震资料 50~70Hz是最佳的属性频段。由于50~70Hz地震资料的理论分辨厚度范围为8~11m,而工 区 中 钻 遇 油 层 厚 度 范 围 为2~5m,因此,所提取的各种属性中体现的异常并不反映砂层厚度概念,仅是地层物性、含流体性等变化的反映。
时频分析技术:为拓展和提高该区纵向(时间轴方向)频率属性研究的深度,针对有利地震资料频段50~70Hz范围,开展此项技术研究,期望能够发现油层段在时间轴方向存在有规律异常。工作中采用以下工作流程——首先从三维地震资料中抽取过井的二维测线,然后对其进行50~70Hz带通滤波,再对滤波结果求取瞬时频率属性,最后抽取过井点CDP处瞬时频率值与时间交汇得到成果图件,如图5-79。通过分析钻遇油层井油层位置频率特征及相邻井对应段的频率特征认识到时频变化没有规律,因此,该技术不能应用于该区储层研究。
速度谱分析:速度谱资料往往在油气分布处有异常反映,可以凭借该特征辅助判定油气的存在。为研究该区速度谱特征,在原有高精度速度谱基础上,针对目的层段,缩小速度扫描时窗,提高速度谱变化精细程度,期望能够发现有利规律。但速度谱资料在研究目的层段没有针对油层或可能储层的速度异常现象,因此该技术不适用于该区(图5-80)。
图5-79 排8及附近井储层时频分析图
图5-80 排2、排201井点处速度谱图
3.多井约束反演处理
(1)合成记录标定与子波求取
反演过程中的合成记录不同于层位解释时的合成记录,它的标定要求细节更加精细,合成记录道中每个同相轴都有地震道同相轴相对应,这样才能将地质和地震精确对应起来。
合成记录标定的过程是反射系数与子波褶积的过程,子波求取的过程是合成记录与反射系数反褶积的过程,两者是正反运算的有机整体。合成记录与地震子波是影响反演处理过程中的时深关系、初始波阻抗模型与波阻抗反演结果是否准确的重要因素,而一个高质量的合成记录与地震子波的获得是一个循环反馈过程:利用实际地震资料多道记录自相关统计的方法,在一个经验时深关系 (排2井 VSP速度)的控制下,先利用一个主频70Hz初始标准雷克子波 (实际地震资料的主频为70Hz)作最初的合成记录道,将此合成记录道与井旁地震道对比,做测井曲线与实际地震资料之间的时深关系校正,在校正后合成记录上选目的层段的合适的时窗提取子波,并用此子波重作合成记录,校正时深关系,如此反复,直到合成记录与实际地震资料在能量、相位、频率等方面都匹配程度很高时,认为所得到的合成记录与所提取的地震子波是合适的。
为保证合成记录标定的可靠程度,在完成单井标定后,提取标定速度与本区 VSP速度进行比较,从对比图 (如图5-81)中可以看到所有井的标定速度与 VSP速度一致性良好,这说明标定是可靠的。单井标定完成后,为保证标定结果在横向上一致,还需要进行多井横向标定。图5-82中可以 看 到 标 定结 果 在 横 向 上是一致 的,特别是排2井、排8井钻遇的储层情况与实际地质情况一致。
图5-81 各井标定速度与本区 VSP速度对比图
图5-82 排2、排8井连井标定剖面
(2)地质模型的建立
建立尽可能接近实际地层沉积情况的波阻抗约束模型,是减少反演最终结果多解性的十分重要的环节。建立波阻抗模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地震界面信息与测井波阻抗信息正确结合起来的过程。地震资料包含着区域的构造信息,控制模型的横向变化;测井资料包含丰富的高、低频信息,控制模型的纵向阻抗变化关系,为波阻抗界面间的地层赋予合适的波阻抗信息。声波、密度测井资料在纵向上详细揭示了岩层的波阻抗变化细节,三维地震资料则在三维空间内记录了波阻抗界面的地震反射。测井资料在三维地震地质反射界面内合理内插外推的结合,为精确地反演出地层波阻抗数据提供了有效的先验约束模型。
地下沉积体的空间接触关系是十分复杂的,计算机无法一次确定各个层位之间的拓扑关系,因此建立地质框架是通过地质框架结构表按沉积体的沉积顺序,从下往上逐层定义各层与其他层的接触关系。由于本区存在着上超这种现象,因此在模型的建立过程中,必须在地质框架结构表中定义出来。通过合理的定义上下层位的接触关系,使建立的初始波阻抗模型 (图5-83)符合实际的地下沉积模式,沙一段1砂组表现为从北向南逐渐加厚的特征,2、3砂组则表现为基本厚度一致的特征。
图5-83 排2三维反演初始波阻抗模型图
(3)反演参数选择
针对不同地区的资料特点选择适合该区的反演参数是反演项目的质量保证。结合对该区基础资料及地质特征的认识,对稀疏脉冲反演中的多个敏感参数进行试验和选择,特别针对λ、子波影响、频带补偿、色标范围调试等四个方面。根据稀疏脉冲反演的目标函数可知,地震反射系数的稀疏和合成记录与原始地震道的残差最小这两项是相互矛盾的,这是由于在算法上,它遵循以下原则:λ值小,强调反射系数之和最小,即强调稀疏性,稀疏脉冲反演剖面细节少,分辨率低,残差大;否则反之。但是λ值太大,过分强调地震残差最小,一味地使合成记录与原始地震道吻合,结果使一些噪音也加到了反演剖面中,同时由于忽略了反射系数的稀疏,使得反演结果失去了波阻抗纵向变化的低频背景。因此,在反演参数调试中很重要的一步就是寻找一个合适的λ值,使得反演剖面既保持细节又不损失低频背景,这个工作是通过对井旁边合成记录与原始地震道吻合程度的控制来完成的。λ值可以用Jason软件反演的质量控制工具来确定。据此选定本次反演应用的λ值为16。
该区反演面积比较大,实际地震子波受施工因素及实际地层物性特征的影响在能量、相位、频率等特征上会有微小差异,针对这种情况,采用空间特征变化的空变子波进行反演 (图5-84),这有助于对地下地层特征进行正确反演,使得到的反演结果更加接近地下岩层的真实地质特征。保证空变子波在有效频带范围内基本稳定而略有差异,满足了该区反演的实际需要。
图5-84 排2三维空变子波图
针对本区储层,尤其是油层厚度薄的情况,采取了合理的高频补偿,补偿示意图见图5-85,这使得储层分辨率得到合理的提高。
图5-85 排2三维反演高频补偿示意图
色标调试是正确反映储层的关键步骤之一。本次反演采用了剖面色标调试和三维立体色标调试两种方法。剖面色标调试采用将油层顶底投在剖面上,调整色标,逐渐使色标变化范围与厚度一致,同时注重储层横向变化 (图5-86),最终得到色标调试结果。三维立体色标调试采用三维立体镂空方法,将钻遇油层范围镂空出,调整色标范围,使油层范围与实际钻探范围一致,并记录色标变化点 (图5-87)。结合两种色标调试方法,再精细调整,最终得到合理色标范围,并将油层颜色调整为醒目的黄红色。
图5-86 排2三维反演结果剖面色标调试图
图5-87 排2反演结果三维立体色标调试图
(4)稀疏脉冲反演处理
上述合理的时深关系、准确的层位断层数据、校正过的测井数据、空变子波及高精度的三维约束模型等是下一步反演处理的数据基础。在反演处理时首先选择多条二维连井骨架剖面进行了大量、反复的试验,采用严格的质量控制,检查并适当调整反演参数,最大程度地保障反演结果的可靠性。
考虑到反演出的波阻抗数据体仍然相对缺乏高频、低频信息,我们对其做了高低频信息补偿。将前面生成的含有丰富高频和低频信息的初始模型数据体与所得到的带陷阱的反演波阻抗结果做匹配合并,补偿其缺乏的频率成分。
约束地震反演过程,是所用测井数据、钻井、试采数据、构造层位解释数据、地震数据等各种数据紧密结合反演,并根据地质储层变化情况不断加深认识、反复修正,逐步完善反演结果的过程。每反演出一次结果,处理、解释人员就结合在一起,对效果进行反复对比、分析,根据掌握的地质和各井钻探,钻采资料提出下一次反演处理应改进的问题和措施,如此反复循环处理。通过以上处理技术和质量控制手段,得到最终反演数据体。
(5)反演效果分析
稀疏脉冲反演是测井约束地震反演技术中最为可靠的技术,在目前的储层描述与评价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技术成功地将地震资料与高频丰富的测井资料相结合,充分发挥了地震在平面上连续采集、测井在纵向上分辨率高的优势,使点与面达到和谐的统一,把用于构造解释的常规地震资料的界面型剖面转换成可与钻井资料直接对比的岩层型测井剖面,给储层的追踪、描述以及预测工作带来了方便。其反演结果与地震资料所具有的振幅、频率、相位等特征都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纵观反演结果,其具有以下显著特点:常规地震剖面,其波峰、波谷的极值点对应地层的分界面,是界面型剖面;而测井反演处理的资料,其波峰、波谷对应的是岩层,是岩层型界面,实质是层速度剖面。
反演结果如何,可以通过以下两点分析:
1)井点处反演的结果与井的吻合程度。反演结果是否与实钻井吻合,可以通过参与反演的井和未参与反演的井加以验证。反演结果与排2井、排8井等的钻井结果吻合的很好 (图5-88)。
2)反演结果符合地质变化规律。可以从反演资料同一层系地层波阻抗的变化是否均匀,反演结果的沉积模式是否与地质规律吻合等进行验证。如排201-排204连井反演剖面(图5-89)上,排201井钻遇沙湾组I砂层,排204井没钻到该砂体,这与实际地质情况是吻合的。
图5-88 过排2-排8井反演剖面
图5-89 过排201-排2-排204井反演剖面
12、地震信号的频率范围和动态范围是多少?
地震信号有效范围是0.001毫伏-100毫伏,要求地震勘探仪器的动态范围至少为多少?
DR=20log(Vmax/Vmin)=20log(100/0.001)=100dB,仪器动态范围为0-100dB
地震的频率是多少?
由以下介绍可知,不同的地震,波的频率是不一定相同的,这要看具体情况。
地震
在科学不发达的过去,人们对地震发生的原因,常常借助于神灵的力量来解释。在我国,民间普遍流传着这样一种传说,他们说地底下住着一条大鳌鱼,时间长了,大鳌鱼就想翻一下身,只要大鳌鱼一翻身,大地便会颤动起来。用现代人的眼光分析这种传说,简直是荒诞不径。但持这种说法的国家,并不只有中国。
例如,在古希腊的神话中,海神普舍顿就是地震的神。南美还流传着支撑世界的巨人身子一动,引起地震的说法。古代日本认为,日本岛下面住着大鲶鱼,一旦鲶鱼不高兴了,只要将尾巴一扫,于是日本就要发生一次地震。除此之外,埃及和印度也有关于地下住着动物在作怪的传说。
随着科学的进步,现在谁也不会相信这类迷信的说法了。
其实,地震就是地动,是地球表面的振动。 引起地球表面振动的原因很多,可以是人为的原因,比如核爆炸、开炮、机械振动等;同样也可以是自然界的原因,比如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落地震等。
按照地震的不同成因,我们可以把地震划分为五类:
1. 构造地震:构造地震发生的原因,是地下岩层受地应力的作用,当所受的地应力太大,岩层不能承受时,就会发生突然、快速破裂或错动,岩层破裂或错动时会激发出一种向四周传播地地震波,当地震波传到地表时,就会引起地面的震动。世界上85%-90%的地震以及所有造成重大灾害的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
2. 火山地震:由于火山爆发引起的地震。
3. 水库地震:由于水库蓄水、放水引起库区发生地震。
4. 陷落地震: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
5. 人工地震:由于核爆炸、开炮等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
简称烈度,即地震发生时,在波及范围内一定地点地面振动的激烈程度。(或释为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地面振动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人的感觉的强弱,器物反应的程度,房屋的损坏或破坏程度,地面景观的变化情况等。因此烈度的鉴定主要依靠对上述几个方面的宏观考察和定性描述。
从概念上讲,地震烈度同地震震级有严格的区别,不可互相混淆。震级代表地震本身的大小强弱,它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来决定,对于同一次地震只应有一个数值。烈度在同一次地震中是因地而异的,它受着当地各种自然和人为条件的影响。对震级相同的地震来说,如果震源越浅,震中距越短,则烈度一般就越高。同样,当地的地质构造是否稳定,土壤结构是否坚实,房屋和其他构筑物是否坚固耐震,对于当地的烈度高或低有着直接的关系。(影响一地地震烈度的五要素: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建筑物)。一次地震中,人们往往强调震中(或称极震区)的烈度。
为了在实际工作中评定烈度的高低,有必要制订一个统一的评定标准。这个规定的标准称为地震烈度表。在世界各国使用的有几种不同的烈度表。西方国家比较通行的是改进的麦加利烈度表,简称M.M.烈度表,从I度到度共分12个烈度等级。日本将无感定为0度,有感则分为I至Ⅶ 度,共8个等级。前苏联和中国均按12个烈度等级划分烈度表。中国1980年重新编订了地震烈度表(见表)。
中国地震烈度表 (简要)
Ⅰ度;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
Ⅱ度;微有感-个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
Ⅲ度;少有感-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Ⅳ度;多有感-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
Ⅴ度;惊醒-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Ⅵ度;惊慌-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Ⅶ度;房屋损坏-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
Ⅷ度;建筑物破坏-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Ⅸ度;建筑物普遍破坏-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
Ⅹ度;建筑物普遍摧毁-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
Ⅺ度;毁灭-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ⅩⅡ度;山川易景-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
早期的烈度表完全以地震造成的宏观后果为依据来划分烈度等级。但宏观烈度表不论制订得如何完善,终究用的是定性的判据,不能排除观察者的主观因素。为此人们一直在寻找一种物理标准来评定烈度,这种物理标准既要同震害现象密切相关,又要便于用仪器测定。首先被研究的物理量是地震时的地面加速度峰值。因为一般认为地震引起的破坏是地震惯性力造成的,而惯性力又决定于地面加速度。这样就给烈度的每一等级附加上地面加速度峰值。结果表明,烈度每增加一度,加速度大约增加一倍。后来加入烈度表的物理量还有地面速度峰值。中国现行的烈度表已经加入了加速度和速度两项物理量数据。
地震是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当地球内部在运动中积累的能量对地壳产生的巨大压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积累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就形成了地震。一次强烈地震过后往往伴随着一系列较小的余震。
地震还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天然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它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出去,在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其次是由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产生地震,如岩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比较准确的速度场,但这个速度场由于考虑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并不能完全适应AVO属性处理。因此,在AVO 速度分析中,首先对信噪比低的剖面段继续采用细致的常速扫描与谱点加密的方法,保证速度拾取的精确程度 (图5-17),从而获得精度较高的叠加速度场。由于本区地层为倾斜地层,因此叠加速度场与均方根速度场
的破坏是地震惯性力造成的,而惯性力又决定于地面加速度。这样就给烈度的每一等级附加上地面加速度峰值。结果表明,烈度每增加一度,加速度大约增加一倍。后来加入烈度表的物理量还有地面速度峰值。中国现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