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饭时要用到什么化学常识-做饭时要用到什么化学常识的

第三方分享代码
hacker 2年前 (2022-09-19) 黑客团队 108 4

目录介绍:

关于厨房烹饪里的科学知识

1、油

油是使用最普遍的调味品,同时又是加热原料的介质,兼具调味和传热的作用。油的燃点很高,猪油、花生油可达340℃;菜子油可达355℃。在烹调过程中,油温经常保持在120--220℃之间,可使原料在短时间内烹熟,从而减少营养成分的损失。常用的食油有如下几种:

(1)猪油。猪油在烹调中应用量广,炸、炒、熘等都可使用。猪油所含色素少,烹制的菜肴色泽洁白。特别是炸裹蛋泡糊的原料非用猪油不可。但猪油炸的食品,凉后表面的油凝结成脂而泛白色,且容易回软去脆性。这是因为猪油是不干油脂,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低。为了避免出现上述现象,可事先用热水烫一下盘子再装。

(2)花生油。花生油呈鹅黄色,也是不干性油脂,其炸制品也容易回软。粗制的花生油,还有一股花生的生腥味,精炼或经过熬炼的则没有这种气味。如需除去粗制花生油的生腥味,可将油加热,熬至冒青烟时离火,将少量葱或花椒投入锅内,待油凉后,滤去白沫即可。

(3)芝麻油。此油色泽金黄,香气浓郁,用来调拌凉菜,则香气四溢,能显著提高菜肴的风味。在一般汤菜中淋上几滴芝麻油,也有增香提鲜的效果。芝麻油以小麻油为最好,香味浓郁。芝麻油中含有一种叫“芝麻素”的物质(一种酯基化合物),它是有力的抗氧剂,故而芝麻油性质稳定,不易氧化变质。

(4)豆油。豆油属半干性油脂,含磷脂多,不宜做炸油用。磷脂受热,分解而生成黑色物质,使油和制品表面颜色变深。但豆油由于含磷脂多,用来同鱼或肉骨头熬汤,可熬成浓厚如奶的白汤。豆油色泽较深,有些用青豆或嫩黄豆生产的豆油,因含有叶绿素而呈青绿色,炒出来的菜色泽不佳。豆油大豆味较浓,虽可用加热后投入葱花或花椒的方法除去,但油的颜色却因此变深甚至变黑了。

(5)菜子油。菜子油是一种半干性油脂,色金黄。因含有芥酸而有“辣嗓子”的气味,但炸过一次食品可除去。

2、盐

食盐在调味上处于重要的地位,有“盐为百味之主”的说法。而且盐也是血液循环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不可缺少的物质,有保持人体正常渗透压和体内酸碱平衡的作用。日常饮食中如果缺乏盐分,将引入一系列生理机能的不良变化。因此,每人每天必须摄入一定数量的盐。盐又有脱水防腐作用,水产品、肉类、蛋类、蔬菜类等经过盐腌,便于保藏,而且有特殊的风味。

盐可使蛋白质凝固,因此烧煮含蛋白质丰富的原料(如鱼汤),不可以先放盐。先放盐,则蛋白质凝固,不能吸水膨松,那就烧不烂了。

3、酱油

酱油是一种成分复杂的呈咸味的调味品。在调味品中,酱油的应用仅次于食盐,其作用是提味调色。酱油在加热时,最显著的变化是糖分减少,酸度增加,颜色加深。常用的酱油有两种。

(1)天然发酵酱油。天然发酵酱油即酿造酱油,系以大豆、小麦(或代用品)和食盐等为原料,加曲发酵制成。这种酱油味厚而鲜美,质量极佳。

(2)人工发酵酱油。这种酱油是以豆饼为原料,通过人工培养曲种,加温发酵制成的,质量不如天然发酵酱油。但因其价格较为低廉,目前使用最为普遍。

4、黄酒

黄酒又名料酒。在调味品中,黄酒应用范围极广。

黄酒含酒清浓度低,酯和氨基酸含量丰富,故香味浓郁,味道醇厚,在烹调菜肴时常用以去腥、调味、增香。特别是烹调水产类原料时,更少不了黄酒。这是因为肉、鱼等原料里含三甲胺、氨基戊醛、四氢化吡咯等物质,这些物质能被酒精溶解并与酒精一起挥发,因而可除去腥味;还因为黄酒除本身所含的酯具有芳香气味外,其中氨基酸还可与调味品中的糖结合成有诱人的香味的芳香醛。黄酒中,以浙江绍兴出产的绍酒为最好。

5、醋

供食用的醋一般含醋酸3%-6%,国内以山西及镇江产品最好。古医书记载:“醋,味酸苦、性温、无毒、开胃气,杀一切鱼肉菜毒。”醋在调味中用途很广,除能增加鲜味、解腻去腥外,还能使维生素少受或不受破坏,促使食物中的钙质分解,促进消化的作用。醋在祖国医籍中记载甚早,对其治疗和保健作用方面的记载很多。中医认为醋具有散瘀止血、杀虫解毒、可治吐血、衄血、便血、黄疸及瘢癜等症,也可外治诸虫咬伤,皮癣疮疡等病。醋含有高级醇类、甲醛、乙酸、琥珀酸、山梨糖、钙、磷、铁、B族维生素及维生素C等。能增加胃酸,提高食欲、有帮助消化吸收等作用。根据历代医藉记载和近代的应用报道,醋的治疗和保健作用不容忽视,是完全可以深入研究,可以多方面开发成为保健调料的基础之品。如用醋与生姜、红糖调制的醋液治疗小儿食欲不良,治疗蒌缩性胃炎。用醋浸治疗高血压病。用醋栓剂或灌肠液治疗小儿蛲虫病,食醋内服治急性胆道炎、蛔虫、呕吐及腹痛。用醋与豆腐治疗慢性结肠功能紊乱引起的顽固难治的腹泻,用醋和鸡蛋煮食治疗老年人慢性支气管炎引发的痰饮病(即咳频、痰多、顽固难愈)都有很好的疗效。醋还可外用治疗皮肤的霉菌感染,如手足癣及灰指(趾)甲等。

6、糖

糖是一种高精纯碳水化合物,含有甜味,在调味品中亦居重要地位。糖除能调和滋味、增进菜肴色泽的美观外,还可以供给人体以丰富的热量。

南方做菜大都用糖。菜中加糖,能增加菜的风味;腌肉中加糖,能促进胶元蛋白质膨润,使肉组织柔软多汁。用来调味的糖,主要是白糖。但在制作烤鸭时常用饴糖。饴糖中含有葡萄糖、麦芽糖与糊精,具有吸湿作用。麦芽糖受热即分解为糖,颜色深红光润,可使烤鸭皮发脆。

7、味精

味精是增加菜肴鲜味的主要调味品。使用最为普遍。其化学名称叫谷氨酸钠(又叫麸酸钠),系以蛋白质或淀粉含量丰富的大豆、小麦等原料制成。味精有的是结晶状,有的是粉末状,其中除含有谷氨酸钠外,还有少量的氯化钠(食盐)。根据谷氨酸钠含量的多少,有99%、95%、80%、70%、60%等规格。

味精鲜度极高,但使用时效果的大小,取决于它在溶液中的离解度,而它的离解度又同溶液的酸碱和温度有关。在弱酸性和中性溶液中,味精离解度最大。就溶液的温度说,则以在70--90℃时使用效果最好。菜肴起锅时的温度大致上就是这个温度,所以味精在常温条件下很难溶解,因此必须先用少许热水把味精化开,晾凉后浇入凉菜。

味精中的谷氨酸钠遇碱变为谷氨酸二钠,不但失去鲜味,而且会形成不良气味,因此味精不宜放在碱性溶液中。谷氨酸钠受高热会变成焦谷迄酸钠,这种物质不但没有鲜味,而且还有轻度毒性。烹制菜肴时,放多了味精会产生一种似涩非涩的怪味。

8、葱、姜、蒜

葱、姜、蒜都是含辛辣芳香物质的调味品,不但可去腥起香,并有开胃,促进消化的作用。

葱、蒜的香味只有在酶的作用不才能表现出来。因为酶受高温即被破坏,故急速加热,则香味不大。

9、胡椒

胡椒味辛辣而芳香,可以去腥、起香、提鲜,并有除寒气、消积食的作用。

关于油温:

冷油温:油温约一二成热,锅中油面平静。适用油酥花生、油酥腰果等菜肴的烹制。原料下锅时无反应

低油温:油温三四成热,油面平静,面上有少许泡沫,略有响声,无青烟。适用于干熘,也适用干料涨发,有保鲜嫩、除水分的作用

中油温:油温五六成热,油面泡沫基本消失,搅动时有响声,有少量的青烟从锅四周向锅中间翻动,适用于炒、炝、炸等烹制方法。具有酥皮增香,使原料不易碎烂的作用。下料后,水分明显蒸发,蛋白质凝固加快

高油温:油温七八成热,油面平静,搅动时有响声,冒青烟。适用于爆和重油炸等方法。具有脆皮和凝结原料表面,使原料不易碎烂的作用。下料时见水即爆,水分蒸发迅速,原料容易脆化。

常用的葱、大蒜、葱头、胡椒、花椒、辣椒、茴香、生姜、食醋、酱油、黄油等。在菜肴中的作用是矫臭。作为辛香料其气味可以抑制肉类特有的不快气味,具有矫臭、矫味、赋予芳香的作用。它们在受热时散发香气,用以矫正腥、膻、臊、臭等异味。

冷油锅:油温约一二成热,锅中油面平静。适用酥炸花生、腰果等菜肴的烹制。原料下锅时无反应。制菜后具有酥脆、酥香、胀发饱满的特点。

温油锅 :

三至四成热,指油温在60℃~100℃之间,无青烟,油面上有泡法治,无响声,油面平静。适宜于熘或干料涨发,如放蹄筋、响皮的温油过程,有保鲜嫩或除水分的作用。

热油锅 :

五至六成热,指油温在110℃~160℃之间,有少量的青烟从四周向锅中间翻动,油面上泡沫基本消失,搅动时有微响声。适宜于“炒、炝、炸”和炸酥肉、丸子、炸鱼等,有酥皮增香,不易碎烂的作用

旺油锅 :

七至八成热 指油温在170℃~220℃之间,冒青烟,油面平静,搅动时不炸响声。 适宜于“爆、重油炸”,或煎鱼等,有脆皮和凝结原料表面,不易碎烂的作用。

烹饪中的化学原理

.硫酸铝钾[KAl(SO4)2.12H2O]俗称明矾、白矾、铝钾矾,它是强酸弱碱盐,水溶液水解显酸性,并产生Al(OH)3的胶体,其胶粒带正电荷,能吸附带负电荷的杂质,使食物发亮,因此,它在烹饪中可作净水剂、膨松剂。面点制作中,常使用的快速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明矾与纯碱或小苏打,它们与水接触时发生双水解:2Al3++3CO3 2-+3H2O=2Al(OH)3+3CO2或Al3++3HCO3-=Al(OH)3+3CO2,水解产生大量的CO2气体,可使制品松软、膨胀。

烹饪化学包括哪些内容?

我是化学相关专业研究生,美食制作爱好者,我将站在我的角度回答您的问题;

1.首先我们应该搞清楚什么是化学?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创造新物质的自然科学。

2.化学和烹饪有关系吗?

答案是肯定的。烹饪过程中包含有很多化学变化,如鸡蛋煮熟涉及到化学中的蛋白质变性;糖醋鱼加醋,涉及到化学中的酯化反;菜肴勾芡或者制作凉粉等涉及到淀粉的糊化;等等,例子很多。由此可见, 烹饪与化学两门科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要学好烹饪专业课程就必须具备与之相关连的化学知识基础。 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化学知识, 才能更好的掌握食品成分在加工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的变化规律; 才能有效的控制和变革烹调工艺技术条件和方法。 化学在烹饪科学中占有主导地位, 对烹饪科学理论向纵深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3.那么学习烹饪化学的具体目的是什么呢?

找到菜肴制作过程中的变化和本质,对于烹饪者而言,菜肴的好不不仅不操作者的烹饪技巧有关,还与食品的加工、储存等密切相关。

4.烹饪化学主要研究哪些内容呢?

①食品的物质组成、理化性质等于成菜质量的关系:主要涉及其中的水份、蛋白质、脂肪、糖类、无机盐和维生素;

②在烹饪加工中食物成分的变化、利用及作用规律:烹饪原料从采摘、清洗、初加工到烹饪成菜,成分的花花是复杂多样的,其色、香、味在加工前后有明显的不同,而成分的顺手程度也不相同;其中主要涉及蛋白质的变化,糖类的变化,脂肪的变换、无机盐的变化、维生素的变换、色香味的变换等。

5.学习烹饪化学的基本方法有哪些呢?

①掌握基本概念及各类食材及调味品的物理化学性质;

②注重于实际相联系,善于动脑思考,将烹饪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有理论得以分析,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增加创新意识,在烹饪化学合力的基础上创新烹饪方式。

6.最后,分享一些烹饪化学的书籍

①科学出版社郑明老师主编的《烹饪化学》;

②高等教育出版社张怀玉老师主编的《烹饪基础化学》;

③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烹饪化学》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杨先生2018

优质美食领域创作者

493粉丝 · 1020赞

搜索

想学炒菜先学什么

学烹饪方面的方法

学厨师一般学什么好

学习烹饪的十大技巧

学烹饪学费多少

学厨师要学哪些方法

简述食品烹饪过程中都用到了哪些化学知识

我们都知道,人是通过消化食物来吸收营养的。食物的消化过程就是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而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与反应物质表面积的大小、反应时的温度以及催化剂都有着很大的关系。

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淀粉都是不太容易溶解于水的,这就给人体的消化和吸收带来了困难。但是,食物经过烧煮以后,吸收了水分,并受热膨胀、分裂,变成了可溶解于水的物质,在人体的肠胃中就容易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为人体所吸收。例如,淀粉颗粒不溶解于冷水,但在温水中它却会吸水膨胀、破裂,变成糊状,然后与水反应。这样一来,很大的淀粉分子就会分解成为许许多多的小分子――糖类,为人体所吸收。另外,蛋白质与水作用,会生成各种具有鲜美味道的氨基酸。这些氨基酸不仅味美,而且易被人体吸收。人们常用1-2个小时的时间来把肉煮熟焖烂,就是为了促使蛋白质分解,使它更易于被人体吸收。

温度对烹煮食物的影响也很大。一般地说,温度升高,可以加快反应的速率。例如,炖煮食物的温度约为100℃(这是因为水的沸点是lOO℃),炒、炸的最高温度约为200-300℃(油的沸点比水高)。油炒比油炸的温度略低一点,但比炖煮的温度要高许多。所以,把肉煮熟焖烂所花的时间,要比炒、炸所花的时间多上好几倍。锅中的温度与炒拌也有关系。炒拌可以使食物受热均匀,但过分炒拌会使锅中的温度降低,而且炒拌多了,食物与空气中的氧接触的机会也较多,食物中的维生素C易被氧化而遭到破坏。所以炒拌一下后加锅盖是必要的,一可以防止降低锅温,二则可以防止维生素氧化而降低营养价值。炒肉片时,若肉片中的水分失去过多,会使蛋白质凝固、变硬,不易为人体消化、吸收。所以有经验的人在炒肉片前,就会在肉片中调入一些淀粉,使肉片在烹炒过程中不致失水过多,炒出来的肉片也会很鲜嫩。

烧煮食物时,加盐、酱油等调味品的时间与食物中的化学变化也有关系。食物中的蛋白质本身具有胶体的性质,遇盐等物质就会发生化学作用。例如,豆浆中加入食盐,就会发生化学反应而成为豆腐脑。在煮豆、烧肉时,如果加入食盐过早,一方面,汤中有了盐,水分就难以渗透到豆类或肉里去;另一方面,食盐会和豆类或肉类的蛋白质发生化学作用,使其变硬,使豆类或肉类不易煮烂,当然也就不利于人体的消化和吸收了。

食物中的脂肪在烧煮时,会部分地发生水解,生成酸和醇。当加入酒类(含乙醇)、醋等调味辅料时,酸和醇相互之间就会发生酯化反应,生成具有芳香味的酯。它们还能溶解肉类和鱼类中的腥气,并在受热后带着腥气一起挥发掉呢!这就是妈妈在做鱼的时候一定要加料酒的秘密哦!

做菜时加入各种香料,如茴香、桂皮、葱、姜、蒜、胡椒等,不但能使菜具有各种特殊的香味,还能引起人们的食欲,增进人体内各种酶的产生,从而提高吸收食物营养的效果。可见,人们在烹饪时讲究色、香、味,也是为了充分调动人体消化系统内多种酶的参与和食物的消化吸收。

烹饪原料主要的化学成分有哪些?

1.

肉——蛋白质,氨基酸,铁离子等

2.

蔬菜——纤维素,维生素,水分等

3.

油——不饱和脂肪酸,脂肪等

4.

盐——NaCl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

  • 访客 2022-09-20 04:23:26 回复

    疗小儿食欲不良,治疗蒌缩性胃炎。用醋浸治疗高血压病。用醋栓剂或灌肠液治疗小儿蛲虫病,食醋内服治急性胆道炎、蛔虫、呕吐及腹痛。用醋与豆腐治疗慢性结肠功能紊乱引起的顽固难治的腹泻,用醋和鸡蛋煮食治疗

    1
  • 访客 2022-09-19 17:02:47 回复

    应用仅次于食盐,其作用是提味调色。酱油在加热时,最显著的变化是糖分减少,酸度增加,颜色加深。常用的酱油有两种。(1)天然发酵酱油。天然发酵酱油即酿造酱油,系以大豆、小麦(或代用品)和食盐等为原料,加曲发酵制成。这种酱油味

    2
  • 访客 2022-09-19 18:47:44 回复

    有明显的不同,而成分的顺手程度也不相同;其中主要涉及蛋白质的变化,糖类的变化,脂肪的变换、无机盐的变化、维生素的变换、色香味的变换等。5.学习烹饪化学的基本方法有哪些呢?①掌握基本概念及各类食材及调

    3
  • 访客 2022-09-19 19:44:49 回复

    增加鲜味、解腻去腥外,还能使维生素少受或不受破坏,促使食物中的钙质分解,促进消化的作用。醋在祖国医籍中记载甚早,对其治疗和保健作用方面的记载很多。中医认为醋具有散瘀止血、杀虫解毒、可治吐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