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记年记时文化常识-古时候记时辰

第三方分享代码
hacker 2年前 (2022-09-24) 黑客团队 113 5

目录介绍:

文化常识中国古代主要纪年法

1、年号纪年法

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是用王公即位的年次表示。以“元,二,三……”为序数,至去世为止。如:鲁僖公元年,鲁庄公十年。

从西汉武帝建元起,以年号纪年,用“元,二,三……”为序,更换年号则重新开始。如:元嘉元年,汉末建安中,元和十年。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重新纪年,称作“改元”。如:“是年夏王,改景炎”。

2、干支纪年法

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叫十干,用以表序。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十二支,用以记时。

用十干和十二支循环花相搭配组成甲子,乙丑,丙寅……癸亥,然后用甲子重新相配正好为数六十,通常叫六十花甲子,循环使用,周而复始,从东汉起采用干支纪年法。如“予犹记周公之被捕,在丁卯三月之望。”

扩展资料:

世界各国关于纪年的方法有很多,不过目前世界上最通用的是公元纪年法。除此之外,还有干支纪年法、天文纪年法、历史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等。另外,还有伊斯兰教纪元、佛教纪元、犹太教纪元以及希腊纪元、日本纪元等。

在中国,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有了自己的历法。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使用的是“干支纪元法”,即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分别组合起来,每60年为一个周期。

由于公元纪年的起点是公元1年,而没有“公元0年”,所以大多数对公元纪年有充分了解的科学家和世界上大多数权威天文机构,都明确支持21世纪始于2001年的说法。

历史的记忆,中国古代怎么记载年份?

中国古代记载年份的方法:

一、干支纪年,这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表”。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符号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符号叫地支。

二、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用年号纪年,是从汉武帝开始的。汉武帝在位54年,共用了11个年号,但前面的五个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都是后来才追加的,他本人亲自定的第一个年号是“元封”。

公元前111年,即他即位30年的夏天封禅泰山后,下诏将第二年定为“元封元年”。从此以后,新皇帝即位,都要确定自己的年号。元代以前,一个皇帝一般有多个年号。明清时期,一个皇帝基本就用一个年号,即一世一元。年号纪年不仅是我国的一种纪年法,而且还影响到朝鲜、日本等国。

扩展资料

干支历是一种用60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标记年月日时的历法。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进行两两搭配组成60组不同的天干地支组合,用以标记年月日时的历法。

干支历主要由干支纪年、干支纪月、干支纪日、干支纪时四部分组成。干支历将一年划分为十二月建,“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古代天文学称北斗星斗柄所指为建,一年之中斗柄旋转而依次指为十二辰,称为“十二月建”。

根据我国古文献文记载天皇氏时代已发明干支,这一发明影响深远,后世用于历法、术数、计算、命名等各方面。

十干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十二支曰:困顿、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

在后来的传承中,黄帝时代(有说是汉代)把干支之名简化为一个字,在《史记》《尔雅》等均有对照关系的记载,不过《史记》与《尔雅》的版本不一样。简化后的“干支”。

“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称。干支历主要由干支纪年、干支纪月、干支纪日、干支纪时四部分组成。

它以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年长即回归年,一节一中为一个月。干支历通过天干地支论若干恒星、太阳与地球的关系,二十四节气和十二月建是基本内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干支纪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号纪年法

古代的计时方法

1、时

指时辰,古时一天分12个时辰,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并有古代的习惯称法。时辰的起点是午夜。

顾炎武《日知录》:“自汉以下。历法渐密, 于是以一日分为十二时,盖不知始于何人,而至今遵而不废……一日分为十二,始见于此。”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 这些计时名称常常出现。

白居易的《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滴血猿哀鸣。”“旦暮”就是指平旦与黄昏的时 候,也就是清晨和晚上的意思。

2、刻

古代使用漏壶计时。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

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3、更

汉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按时更换,叫“五更”,由此便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其对应如下:

一更天:戌时 19:00 - 21:00

二更天:亥时 21:00 - 23:00

三更天:子时 23:00 - 01:00

四更天:丑时 01:00 - 03:00

五更天:寅时 03:00 - 05:00

4、点

古代使用铜壶滴漏计时, 以下漏击点为名。一更分为五点,所以,一点的长度合现在的24分钟。

如《西游记》第九 回:“却说那太宗梦醒后,念念在心。早已至五鼓三点,太宗设朝,聚集两班文武官员。”“三更两点”就是指深夜11:48;“五鼓三点”就是指 凌晨04:12。

扩展资料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当地时间半夜零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当地时间凌晨二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当地时间凌晨四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当地时间早晨六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当地时间上昼八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当地时间上昼十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当地时间中午十二时。中午一词,为十时辰制、十二时辰制的时间节点连用。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当地时间下昼二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当地时间下昼四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当地时间傍晚六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当地时间晚上八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当地时间晚上十时。

中国古代的计时方法是什么?

1、时

指时辰,古时一天分12个时辰,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并有古代的习惯称法。时辰的起点是午夜。

顾炎武《日知录》:“自汉以下。历法渐密, 于是以一日分为十二时,盖不知始于何人,而至今遵而不废……一日分为十二,始见于此。”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 这些计时名称常常出现。

白居易的《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滴血猿哀鸣。”“旦暮”就是指平旦与黄昏的时 候,也就是清晨和晚上的意思。

2、刻

古代使用漏壶计时。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

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3、更

汉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按时更换,叫“五更”,由此便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其对应如下:

一更天:戌时 19:00 - 21:00

二更天:亥时 21:00 - 23:00

三更天:子时 23:00 - 01:00

四更天:丑时 01:00 - 03:00

五更天:寅时 03:00 - 05:00

4、点

古代使用铜壶滴漏计时, 以下漏击点为名。一更分为五点,所以,一点的长度合现在的24分钟。

如《西游记》第九 回:“却说那太宗梦醒后,念念在心。早已至五鼓三点,太宗设朝,聚集两班文武官员。”“三更两点”就是指深夜11:48;“五鼓三点”就是指 凌晨04:12。

扩展资料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当地时间半夜零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当地时间凌晨二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当地时间凌晨四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当地时间早晨六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当地时间上昼八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当地时间上昼十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当地时间中午十二时。中午一词,为十时辰制、十二时辰制的时间节点连用。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当地时间下昼二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当地时间下昼四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当地时间傍晚六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当地时间晚上八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当地时间晚上十时。

中国古代四大计时方法

中国古代的计时方法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日晷:“日晷”是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由晷针和晷面组成,在晷面上用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但是这种方法在阴天或夜晚就不太方便了。

2、水运仪象台:宋代苏颂制造了水运仪象台,水运仪象台的计时机械部分可以按时刻使木偶出来击鼓报刻,摇铃报时,示牌报告十二个时辰等。

3、刻漏:又称漏刻、漏壶,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类。早期的刻漏多为泄水型,水从漏壶底部侧面流泄,格叉和关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受水型是水从漏壶以恒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壶,浮在受水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提高了计时精度。

4、大明灯漏:元代的郭守敬制成大明灯漏,利用水力驱动,通过齿轮系及相当复杂的凸轮机构带动木偶进行“一刻鸣钟、二刻鼓、三钲、四铙”的自动报时。

日晷和刻漏是古代最常用的计时方法,除了上面几种,民间还广泛使用香漏、香篆、田漏、沙漏、蜡烛钟等方法进行计时,只是精确度就没有那么好了。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

  • 访客 2022-09-24 22:34:18 回复

    晷面组成,在晷面上用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但是这种方法在阴天或夜晚就不太方便了。2、水运仪象台:宋代苏颂制造了水运仪象台,水运仪象台的计时机

    1
  • 访客 2022-09-24 18:13:54 回复

    支历将一年划分为十二月建,“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古代天文学称北斗星斗柄所指为建,一年之中斗柄旋转而依次指为十二辰,称为“十二月建”。根据我国古文献文记载天皇氏时代已发明干支,这一发明影响深远,后世用于历法、术数、计算、命

    2
  • 访客 2022-09-24 20:50:43 回复

    些计时名称常常出现。白居易的《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滴血猿哀鸣。”“旦暮”就是指平旦与黄昏的时 候,也就是清晨和晚上的意思。2、刻古代使用漏壶计时。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

    3
  • 访客 2022-09-24 19:31:28 回复

    、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在后来的传承中,黄帝时代(有说是汉代)把干支之名简化为一个字,在《史记》《尔雅》等均有对照关系的记载,不过《史记》与《尔雅》的版本不一样。简化后的“干支”。“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

    4
  • 访客 2022-09-24 23:10:36 回复

    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3、更汉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按时更换,叫“五更”,由此便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戌时为一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