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介绍:
地震有哪几种波,以速度快慢说明传播顺序,以及那种波危害最大即能量强?
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这种扰动构成一个波源。由于地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向地球内部及表层各处传播开去,形成了连续介质中的弹性波。
地震波就是在地下岩层中传播的弹性波.
包含了面波和体波两种:面波是沿着介质的自由或界面传播,又可包含瑞勒面波和乐夫波,瑞勒面波:波沿传播方向成螺旋状前进,对地面伤害最大,乐夫波:只在岩层介质中传播;体波:在介质体积内传播,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质点的振动与波传播的方向垂直,纵波:质点的振动与波传播方向一致.体波对地面伤害较面波小.
地震被按传播方式分为三种类型:纵波、横波和面波。 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 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 面波又称L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地震每高一级其破坏力是多少?
地震的等级递增时,它的破坏力就会成正比大幅度提升,5级以后的地震,每提高一级震级,破坏力增加30倍。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0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900倍。也就是说,一个6级地震相当于30个5级地震,而1个7级地震则相当于900个5级地震,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的震级为8.9级。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
地震破坏力是由地震等级来表示的,强弱的量度,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945年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1、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
2、大于、等于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3、 大于、等于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4、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5、大于、等于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
6、大于、等于7级的称为大地震;
7、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
同时把“发震时刻、震级、震中”统称为地震三要素。
地震级数与破坏力
地震通常分为12个等级。
一、地震等级及破坏力如下:
第一级,人们并未感觉到震动。
第二级,人在高楼才能感觉晃动。
第三级,在地面的室内能感觉到,悬挂对象也晃动。
第四级,连汽车也晃动,严重的话木墙或窗架会出现裂缝。
第五级,容器中的液体溅出,睡觉的人会被震醒,小物体会移位。
第六级,墙上挂的图画会掉下,家具移动,人们会因为害怕纷纷逃到屋外。
第七级,人会站立不稳,池塘出现水波。
第八级,砖石墙部分破裂倒塌,树枝断落。
第九级,是很严重的,地下水管破裂,地面出现裂缝,小建筑物倒塌等等。
第十级,水库出现裂缝、桥梁被破坏,铁路扭曲等。
第十一级,地下水管及阴沟系统全被破坏。
第十二级,全面破坏,连巨石也震动移位。
注:里氏规模4.5以上的地震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监测到。
二、震级简述:
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
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也就是说,一个6级地震相当于32个5级地震,而1个7级地震则相当于1000个5级地震。
三、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1、弱震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2、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3、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4、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扩展资料:
一、震级烈度
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是不同的概念。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破坏的强烈程度,是衡量某次地震对一定地点影响程度的一种度量。同一地震发生后,不同地区受地震影响的破坏程度不同,烈度也不同,受地震影响破坏越大的地区,烈度越高。
判断烈度的大小,是根据人的感觉、家具及物品振动的情况、房屋及建筑物受破坏的程度以及地面出现的破坏现象等。影响烈度的大小有下列因素:地震等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离、土壤和地质条件、建筑物的性能、震源机制、地貌和地下水等。
例如,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震级越高,烈度也越大。地震烈度(例如麦加利地震烈度)是表示地震破坏程度的标度,与地震区域的各种条件有关,并非地震之绝对强度。
许多人都听说过里氏震级———这个用于测量地震强度的名词,但是里氏震级是如何测定的、它的不同等级又意味着什么?根据美国地质测量专家估计,印度发生的这次地震为里氏7·9级。
1999年,中国台湾省的地震为里氏7·6级(死亡2400人),这是否意味印度发生的这次地震比台湾的强度稍微高一点?答案是否定的。
印度这次地震的强度是台湾的两倍。根据里氏震级划分,地震强度随震级升高而加强,下一个震级的地震释放出的能量是前一震级的31倍。
里氏震级于1935年被采用,以美国加州科技学院的物理学家查尔斯·里克特的姓命名,因为他一年内进行超过200次的地震模拟研究。
里氏震级相比较通用的其他标准来说,更客观、更从量的基础上测定地震强度。它并不表明地震的影响,但通过地震仪能够精确给出以释放能量为标准的地震等级。
二、地震前兆
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可能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的各种征兆称作地震前兆。大体有两类:
1、微观前兆:
人的感官不易觉察,须用仪器才能测量到的震前变化。例如,地面的变形,地球的磁场、重力场的变化,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变化,小地震的活动等。
2、宏观前兆:
人的感官能觉察到的地震前兆。它们大多在临近地震发生时出现。如井水的升降、变浑,动物行为反常,地声、地光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里氏震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震级数
地震时,横波和纵波哪个破坏力更强,为什么?
横波振动方向与波前进方向垂直,而纵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在震中区,地震波直接入射地面,
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跳动,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另外,横波振幅比纵波大,破坏力大,
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级,能量相差大约30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900倍。也就是说,一个6级地震相当于30个5级地震,而1个7级地震则相当于900个5级地震,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的震级为8.9级。震级是表
。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这种扰动构成一个波源。由于地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向地球内部及表层各处传播开去,形成了连续介质中的弹性波。地震波就是在地下岩层中传播的弹性波.包含了面波和体波两种:面波是沿着介质的自由或界面传播,又可包含瑞勒面波和乐夫波,瑞勒面波:波
念。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破坏的强烈程度,是衡量某次地震对一定地点影响程度的一种度量。同一地震发生后,不同地区受地震影响的破坏程度不同,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