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突发事件应对法-汶川地震的应急预案

第三方分享代码
hacker 2年前 (2022-10-25) 黑客业务 141 1

目录介绍:

突发公共事件的媒体应对策略

突发公共事件的媒体应对策略

【摘 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各类信息的渠道变得简易而迅速,这就给媒体新闻报道带来新的挑战。

媒体作为新闻信息资源的载体,是危机时刻社会应急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履行并参与危机管理职能的机构。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新闻报道应该从舆论引导、深度报道、形象建构等角度发挥危机公关的作用,化解公共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 媒体 应对策略

一、突发事件及其特征

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希斯在他《危机管理》中论述,“公共突发事件是指对全国或部分地区的国家安全、社会安全、公共秩序、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具有重大威胁和损害,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急需快速做出决策的紧急公共事件”。

2006年1月8日国务院颁行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指出: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2007年11月1日起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把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难、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简言之,突发事件就是事涉公众利益保障的危机事件,只要事件内容严重关系生命、财产、信用这些有序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件的保全与维护,都可以被称为突发公共事件。

童兵教授在《突发事件报道》序言中指出:“长期以来,国内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存在实践上的匮乏和理论建设上的滞后,对大众传媒报道突发事件的认识和管理上都存在着种种误区,没有形成一套应对突发事件报道的科学机制。”②这段话可以概括出媒体新闻报道中的一些弊端。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公共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

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已经成为传媒机构以及当前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的重大课题。

突发公共事件种类繁多,危害程度也各不相同。

但这些公共事件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其一、突发性:有些公共事件是突发的,不可预测的,可分为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

不论人为还是自然因素的突发事件,都具有不确定性,之前也没有任何预兆,因此要建立完善的公共应急体制。

其二、广泛性:突发公共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面非常广泛,一方面给个人、或家庭带来生命财产损害,也给人们心灵带来重创。

另一方面给国家、社会安全和安定方面造成重大影响,不利于国家、地区发展,所以要建立世界范围内国家间、地区间、民族间的各类联盟组织,消除突发事件带给人们心理影响。

其三、复杂性:突发事件只要一发生,它就会造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既要科学的分类管理,又要互相协调沟通,建立系统的、科学的应对措施,建构媒体的新形象。

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以上特征,新闻媒体在报道时应该从舆论引导、深度报道、形象建构角度采取应对策略,发挥危机公关的作用,为我国社会稳定和谐、舆论公信健康做出贡献。

二、突发事件的媒体应对策略

1、舆论引导

媒体的作用就是上传下达,信息沟通。

媒体是信息的传播者,媒体的传播有正效应传播和负效应传播。

一方面,媒体通过不断地向人们传递各类政治、经济、文化信息,加强人们的联系和交流,也为人们了解外面世界打开了一扇窗。

另一方面,由于媒体之间的相互竞争、追求利润、吸引眼球,媒体报道环境与真实环境并不一定相同,从而有可能为受众提供错误的信息,误导受众,带来更大的危害。

汶川地震不久,某台推出一档辩论题目为《教师在地震中逃跑是否应该》的讨论,这场讨论看似抓到社会热点,实质这样的讨论不仅有害于凝聚抗震救灾力量的言行在大众平台的展示,同时也为弘扬人性价值观带来了负面效应。

媒体在面对突发事件报道的时候,尤其是在信息不对称时,更要发挥社会舆论载体的公共传媒角色和功能,掌握信息发布的主动权,才能把握舆论的主导权。

因此要做到:

其一、快速反应,及时发出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声音。

若不及时跟进引导,政府在突发事件中就会失语,就会为失实报道、谣言流行打开方便之门。

为此,媒体要在第一时间掌握话语权,公布事实,最大限度地挤压各种谣言和负面信息的传播空间。

其二、加强人文报道。

在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央台和地方广电媒体进行开放式报道,这种直播灾情、信息公开、击破谣言、凝聚人心的报道方式,凸显我国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及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其三、设置议程。

在突发事件爆发时,社会热点及焦点问题比较集中,舆情四起。

主流媒体要根据事态的不断发展设定报道议程,客观公正地报道以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这样才能把受众吸引到舆论的主流阵地上,同时要抓住突发事件的热点、难点、焦点及关键环节,把政府与民众的`关切点巧妙结合起来,才能形成良性的信息互动,发挥媒体舆论引导作用。

其四、媒体有效联动。

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联合互动,即发挥新媒体传播快速的优势和传统媒体权威性高的优势,两者互补,建构起立体传播平台,实现舆论引导的最优组合。

二、深度报道

美国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认为:“在一个社会中,谣言的流通量(R)与问题的重要性(I)和涉及问题的证据的暧昧性(A)之乘积成正比例,即R=IA”。

这个公式表明,来自正式渠道的有证据的信息不足,状况的暧昧性增加,会推动人们通过流言渠道寻求信息。

这表明媒体要向受众发布真实的、有影响力的声音,才能压制不良信息的传播。

但是我国一些新闻媒体在社会实践中往往背离自己的责任,背离报道原则。

因此加强深度报道,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加强媒体自律是市场经济体制之下媒体生存和发展之道。

如今人们已不能满足对突发事件的表层了解,这就需要主流媒体的深度报道。

通过深度的解释性、分析性、调查性报道去挖掘事情的来龙去脉。

1、解释性报道

是指提供新闻背景并对有关新闻事实进行解释或分析的报道,主要回答为什么发生突发事件,告诉受众新闻事实的意义及前因后果,对复杂事件进行整理和解释。

在第一时间发布公开、准确、全面、权威信息,并依据亲临现场获取第一手资料,使报道的主题、内容、形式符合客观实际,把单一、孤立的事件,通过更多的事实报道解释给受众,使报道对象、采访环境和客观实际相吻合。

2、分析性报道

它是一种加入新闻背景以揭示更深层次的报道,使事件明白易懂。

对报纸媒体而言,分析性报道更有优势,报纸媒体的优势就是它的深刻性,通过精工细雕,深度挖掘,全方位展开。

“9·11”事件的发生,美国人第一天是在电视前度过的,而第二天却是读着报纸度过的。

从社会学角度看,当代人所处的环境越来越复杂了,新知识、新情况、新现象、新问题层出不穷,这使人们在海量信息面前往往茫然,时刻需要有冷静的声音发出,让他们不仅知道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怎么发生?意味着什么?对他们生活是否有影响等等问题。

据统计被传播的信息中约有70%都不是专业传媒机构发布,而是日益活跃的“博客”和“播客”。

媒体的价值在哪里?显然不是简单的“事实”提供,而是需要他们专业解读事实的逻辑方法和展开事实的角度以及组合事实的结构,读者不仅需要舆(新闻信息),而且需要论——媒体的观点和见识。

3、调查性报道

调查性报道的核心特征有三:一是捍卫公众利益或公民权利。

突发事件发生时公民有权利知道事件的真相,要求媒体如实、真实的报道事件的缘由。

二是揭露黑幕。

任何事件的发生,不是偶然,要求记者敏锐观察、深入采访,对突发事件进行系统、详细的报道。

三是记者独立调查。

在2003年12月5日山西临汾特大矿难爆发,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制作了《追踪矿难瞒报真相》,记者经过大量走访调查,揭露出矿难背后的真相,使一些贪官下马,这一期节目也成为中国调查性报道的代表作,使调查报道成为现代新闻媒体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形象建构

媒体作为公众利益的代言人,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因此媒体要从专业素养提升、意见领袖培养、互动平台搭建三个角度注重自身形象建构,扩大其影响力。

1、媒体专业素养的提升

作为传播者的媒体人,它不只是简单地从事传播活动,更需要他们用专业的角度带领人们去思考、去观察。

除了要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外,还必须具备明确的行业观念、行业视点、行业精神、行业态度等几方面的素质,才能找准什么可以传播,什么不可以传播,为谁传播、对谁传播,如何传播,判断传播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

2、培养意见领袖

目的是引导舆情,这种引导不仅是包括政治引导,还包含思想引导、价值观念引导、行为引导、文化引导等,这在网络信息时代尤为重要。

3、搭建互动平台

突发事件发生时,必须迅速搭建信息交流平台,让公众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全面、真实、权威的突发事件信息,实现媒体间的联动与互动。

总之,做好突发事件中媒体应对工作,能够尽快凝集人心,服务受众,也为政府及时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打下坚实的舆论基础。

参考文献

①[美]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中信出版社,2001:20-23

②童兵,《突发事件报道》序言,人民网

③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98

④甘惜分:《新闻学大词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153

面对突发状况和自然灾害应该如何避险?

昨天是512汶川地震的纪念日。这场地震已经过去13年了,但现在想起来感觉那些场景依旧历历在目。08年的汶川地震我相信大家还是印象深刻。毕竟在那个特殊的日子我们失去了很多兄弟姐妹,同样让那个美丽的汶川变成一片废墟。但是在那一刻到来的时候,我们国家集全国之力不停的筹款筹物,号召全国人民进行捐款,将这些资源用到汶川,帮助他们免受地震余波带来的困扰。而且国家军队抽出一大批军人去帮助我们解救那些被困在废墟中的人。那个时候的我还仅仅只上六年级。在我的记忆中,每天都是关于汶川地震的报道,每天我们大家都不约而同的坐在电视机前,悬着一颗心的去看解救了多少人的数目。而那些感动的故事也就发生在这些报道中,那么当我们面对突发状况跟自然灾害的时候应该如何避险?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当我们面对自然灾害的时候一定要保持自身的冷静,不要慌乱。否则只会让我们丧失行动的思考力,从而做出错误的选择。平时我们也应该多学习一下对于应激事件的应对,这样才让我们在面临自然灾害的时候有应对的措施,也能够更好的保证我们的安全。第三,当我们遇到这样危机事件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听从单位领导或者是学校的安排,有序的去进行规避风险,否则特别容易发生踩踏事件,损人不利己。第四,当我们遇到一些确实无法逃避的风险时,一定要寻找一些坚硬的物体去保护好我们自己的头部,保存体力,寻找适当的时间等待救援,千万不要放弃生的希望,要知道党和国家一定会来解救我们。

希望以上信息可以给你带来一些帮助,同样要明白自然灾害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同心协力,就一定可以熬过去。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的介绍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制定,是为了保障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积极、稳妥恢复灾区群众正常的生活、生产、学习、工作条件,促进灾区经济社会的恢复和发展。该条例共九章、八十条(含附则),于2008年6月4日国务院第11次常务会议通过,2008年6月8日发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两个原则是什么?

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五条  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国家建立重大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综合性评估,减少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轻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

扩展资料:

突发事件的类型及划分方法:

(1)按照成因:自然性突发事件、社会性突发事件

(2)按照危害性:轻度、中度、重度危害

(3)按照可预测性:可预测的、不可预测的

(4)按照可防可控性:可防可控的、不可防不可控的

(5)按照影响范围:地方性、区域性或国家性、世界性或国际性地方性突发事件。有限范围发生,影响范围小。一般只需当地政府应急处理机构应对,无需外来协助。但当地政府有责任义务及时向上级报告,以备扩大延伸和恶化时提供援助。

区域性或国家性。SARS、挑战者号、切尔诺贝利核泄漏、李登辉两国论、库尔斯克海难、哥伦比亚解体。需中央政府出面调度资源救援处理,也需各省或当地政府积极协调配合。民间资源援助也必不可少。

世界性或国际性,SARS、卢沟桥事件、珍珠港事件、入侵科威特、911。

(6)2006年1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

(7)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

对突发事件进行分级,目的是落实应急管理的责任和提高应急处置的效能。

Ⅰ级(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由国务院负责组织处置,如汶川地震,南方19省雨雪冰冻灾害;

Ⅱ级(重大)突发事件由省级政府负责组织处置;

Ⅲ级(较大)突发事件由市级政府负责组织处置;

Ⅳ级(一般)突发事件由县级政府负责组织处置。我们还制定了专门的分级标准,其中一条共性的、最重要的标准是人员伤亡,死亡30人以上为特别重大,10人至30人为重大,3人至10人为较大,1人至3人为一般。具体确定时要结合不同类别的突发事件情况和其他标准具体分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汶川地震九周年,在灾难面前我们该怎么做?

汶川地震转眼已经过去九年的时间了,但我现在依然记得当年的教训。由于我们缺乏必要的急救常识,导致许多人白白浪费了生命。如今汶川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震后重建工作进行的十分顺利,当地人民已经走出了地震的阴影。

        但是我们也要居安思危,时刻准备着应对一切的危险和困难。就是因为汶川地震国家把5月12号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灾难不仅指地震,还指火灾、台风、洪水、暴雪等。当我们遇到这些灾害时,你是否能够采取正确的方法逃生呢?那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下急救常识吧。

                                                 地震时如何自救?

大地震时不要急: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你千万不要惊慌,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如果住的是平房,那么你可以迅速跑到门外。如果住的是楼房,千万不要跳楼,应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铺等下面,震后迅速撤离,以防强余震。

人多先找藏身处:学校、商店、影剧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如遇到地震,最忌慌乱,应立即躲在课桌,椅子或坚固物品下面,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教师等现场工作人员必须冷静地指挥人们就地避震,决不可带头乱

远离危险区: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一带。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正在行驶的汽车和火车要立即停车

被埋要保存体力:如果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无法脱险时,要保存体力,尽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人员。

遇到火灾怎么办?

森林火灾

森林火灾,是指火情在林地内蔓延和扩展,失去人为控制,对森林、森林生态系统和人类造成危害和损失的林火灾害。

发现森林火灾,应及时拨打报警电话,报告起火方位、面积及燃烧的植被种类。

身处火场时,要判明火势大小、风向,用湿衣服包住头,逆风逃生。

如果被大火包围,要迅速向植被稀少、地形平坦开阔地段转移。如果被大火包围在半山腰,要往山下跑。

当无法脱险时要选择植被少的地方卧倒,扒开浮土直到见着湿土,把脸贴进坑底,用衣服包住头,双手放在身体下面避开火头。

家庭火灾

家庭火灾一般是由于人们疏忽大意造成的,常常事发突然,令人猝不及防,后果严重。

发现火情,应该迅速采取措施,尽快扑灭初起之火,或设法延缓火势的发展蔓延。

毗邻房间发生火灾,烟雾弥漫时,不要盲目开门,可向门上泼冷水降温,用浸湿的衣服、被褥堵住门窗缝隙。同时,应立刻向窗外挂出醒目物件,以示室内有人,也可以大声呼喊,便于营救。

火势较大,可向头部、身上浇冷水或用湿毛巾、湿被单将头部包好,用湿棉被、湿毯子将身体裹好,再冲出险区。

如果浓烟太大,可用口罩或毛巾捂住口鼻,身体尽量贴近地面行进或者爬行,穿过险区。

如住在比较低的楼层,可以利用结实的绳索或将床单、窗帘布撕成条拧成绳,拴在牢固的窗框、床架上,沿绳缓缓爬下。

                                    沿海城市居民遇到台风时如何自救?

沿海居民防范措施:

1.台风来临时,千万不要在河、湖、海的路堤或桥上行走,不要在强风影响区域开车。

2.台风引发的风暴潮容易冲毁海塘、涵闸、码头、护岸等设施,甚至可能直接冲走附近的人。台风来临前,海涂养殖人员、病险水库下游的人员、临时工棚等危险地段的人员都应及时转移。

3.沿海乡镇在台风来临前要加固各类危旧住房、厂房、工棚、临时建筑、在建工程、市政公用设施(如路灯等)、吊机、施工电梯、脚手架、电线杆、树木、广告牌、铁塔等,千万不要在以上地方躲风避雨。

4.台风带来的暴雨容易引发洪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大家心里要有这根弦,发现危险征兆应及早转移。

城市居民防范措施:

1.台风来临前,应准备好手电筒、收音机、食物、饮用水及常用药品等,以备急需。

2.住在低洼地区和危房中的人员要及时转移到安全住所。

3.气象台根据台风可能产生的影响,在预报时采用“消息”、“警报”和“紧急警报”三种形式向社会发布;同时,按台风可能造成的影响程度,从轻到重向社会发布蓝、黄、橙、红四色台风预警信号。公众应密切关注媒体有关台风的报道,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4.有关部门要做好户外广告牌的加固;建筑工地要做好临时用房的加固,并整理、堆放好建筑器材和工具;园林部门要加固城区的行道树。

5.关好门窗,检查门窗是否坚固;取下悬挂的东西;检查电路、炉火、煤气等设施是否安全。

6.及时清理排水管道,保持排水畅通。

7.将养在室外的动植物及其他物品移至室内,特别是要将楼顶的杂物搬进来;室外易被吹动的东西要加固。

8.不要去台风经过的地区旅游,更不要在台风影响期间到海滩游泳或驾船出海。

9.遇到危险时,请拨打当地政府的防灾电话求救。

总结一下:只有我们掌握了应急技能,才能把风险降到最低。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

  • 访客 2022-10-25 14:00:14 回复

    ,请拨打当地政府的防灾电话求救。总结一下:只有我们掌握了应急技能,才能把风险降到最低。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