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古代文学常识ppt小游戏的信息

第三方分享代码
hacker 2年前 (2022-11-06) 黑客团队 254 4

目录介绍:

语文课上的小游戏~

我想应该来一个比较容易的游戏

比如一个人背对著黑板 一个人面对 老师在教坛上写一些成语。面对的那个人说成语的意思。背对的猜 在3分钟内看谁猜得多

如何学好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许多中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常识课堂里,往往会犯同一种错误,即把某人的作品安在另一人身上,或者把某人所在的朝代弄错,造成张冠李戴现象。因此,本文就如何学好中国古代文学常识进行探讨。

在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学好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应借助于《中国历史朝代表》(《中国历史朝代表》以下简称《朝代表》)。为此,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论述自己的看法,望方家斧正。

一、熟记《朝代表》

我刚接高一语文课时,在课堂上遇见过这种情况,我提出问题,找三名学生回答,回答的结果是不同的。我的问题是:陶渊明是什么时期的诗人?甲同学回答:北宋。甲同学的回答显然是错误的。乙同学回答:东晋。乙同学的回答是对的。我接着问乙同学:你能否说一下与陶渊明在同一时期的名人或名篇吗?乙同学回答:不能。我又对丙同学提出了这个问题,丙同学回答:陶渊明是东晋田园诗人,《归去来兮辞》是他的代表作。和陶渊明同时期的名人有大书法家王羲之和他的作品《兰亭集序》,和陶渊明同朝代的有西晋的“竹林七贤”。丙的回答令我很满意。我问丙同学:你怎么记得这么准确?丙同学回答:我很喜欢历史,《朝代表》背得很熟,各个朝代的名人名篇我都记得很清楚。

丙同学思路清晰、记得扎实准确并且能广泛地联系,不仅仅是喜欢历史的原因,更主要是对《朝代表》记得娴熟而且能够灵活运用。我从中得到一点启示:丙同学喜欢历史,所以重视《朝代表》,能准确地回答问题。如果让不太喜欢历史的学生也能把《朝代表》重视起来,那么,他们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常识不就很容易了吗?所以,我的观点是:要想学好中国古代文学常识,首先要借助《朝代表》,并且要熟记《朝代表》。所谓对《朝代表》的熟记,不是让学生机械地去记忆,而是让学生相互联系地去记忆。记住每个朝代的分支、每个朝代的更替、每个朝代的位置(谁先谁后)。最后达到不用看《朝代表》也能在头脑中清晰地反映出哪个朝代在《朝代表》的哪个位置上,让学生准确无误地把《朝代表》定格在记忆之中。学生头脑里有了这个《朝代表》做基础,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既觉得很有趣味,又能学得准确、扎实。

二、科学利用《朝代表》

科学利用《朝代表》是学好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的重要方法。1.找出位置。(把《朝代表》写在语文笔记本的第一页上。)让学生先把学过的文学常识拿出来加以对照,看看哪些名家、哪些名篇著作出自哪个朝代。然后加以归类,每个朝代共有多少名人、多少名篇、多少著作。它们在《朝代表》里处于哪个位置上。比如,《诗经》: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学生们马上就能在《朝代表》找到它的位置。还能找到时间与之大致相同的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等。再如,《楚辞》:屈原创作的诗歌体裁,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学生们就知道屈原是处在《朝代表》里战国的位置上,在战国这个位置上还有《庄子・逍遥游》、荀况《劝学》《孟子》《孙子兵法》《墨子》《韩非子》等诸子散文。2.放进位置。在语文课堂里,学生们随时就会学到新的知识,如果与《朝代表》相关,就得马上把新出现的名人名篇放进《朝代表》里相应的位置上,即把新学到的知识放进位置里。比如,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选自《史记》。《史记》,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然后让学生们把作者司马迁和《史记》放进《朝代表》的相应位置上――西汉。再如,“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一个汉乐府,一个北朝乐府。让学生们把它放进《朝代表》里相应的位置上――汉朝和北朝。3.脱离《朝代表》演绎练习。俗语说:熟能生巧。学生心无杂念,记忆力好,思维不混乱,只要对《朝代表》反复练习,就能日久扎根。作为语文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引导,把学过的古代名人名篇集中起来,穿插提问,经常提问,久而久之,学生就能把笔记本上的《朝代表》深深地镶嵌在自己的脑海之中,那些古代的名人名篇就会经常地在学生们脑海的《朝代表》里进进出出走来走去。他们的眼前就会经常出现孔子漫步春秋、庄子逍遥战国、太史公秉笔西汉、太白诗吟李唐、苏轼豪放北宋、关汉卿元朝鸣冤、施耐庵明修《水浒》、曹雪芹清唱红楼等情境。

三、认识并融合《朝代表》和中国古代文学划分的关系

学生背熟《朝代表》后,教师就应该有必要让学生们知道中国古代文学划分的情况。也许在掌握《朝代表》之前,学生们对“上古”“先秦”这两个词汇很陌生,不知道“上古”“先秦”是个什么历史感念。掌握《朝代表》之后,学生们对它们的解释就会顿开茅塞豁然贯通。尽管这样,教师还得要向学生们解释清楚《朝代表》和中国古代文学划分的关系:

1.《朝代表》是具体的,它涉及的中国古代文学常识里的人物和著作都是具体的。比如,《资治通鉴》: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司马光,北宋史学家;文学划分是笼统的,它是指中国古代文学在各个时期的主要文学式样。比如,“上古时期”:专指神话传说。“先秦时期”:专指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再如,“两汉时期”:专指辞赋、乐府民歌、历史散文。“魏晋南北朝时期”:专指诗歌。“唐宋元时期”:诗词曲。“明清时期”:小说。

2.《朝代表》是基础,是中国古代文学划分的依据;中国古代文学划分是建筑,它能说明中国古代文学式样在各个历史时期分布的情况。二者缺一不可。

四、学习《朝代表》旨在借助语文教学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和学生们讲清楚,我们学《朝代表》背《朝代表》,主要从文学常识角度看问题,旨在对语文教学有帮助,并不是像学习历史那样详细地了解历朝历代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比如商朝:只讲我国出现了甲骨文――最早的文字,有了文字,我们的文学才有了延续即可。如果再讲什么青铜器、武王灭商等就跑题了。再如,周朝:周朝分西周东周两个时期。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主要是《诗经》(西周到春秋时的诗歌)、孔子、老子;战国时期主要是诸子百家散文著作。如果我们再讲什么“井田制”“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那就把语文课堂真的变成历史课堂了。作为教师,治学要严谨,师德要端正,课堂上不能漫无边际东扯西拉,否则就会失去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也就无从谈起学好中国古代文学常识了,切忌把语文课当成历史课来讲。

五、借助《朝代表》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的必要性

借助《朝代表》语文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必要性:能大大增加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的兴趣。学生都愿意学知识,但是枯燥无味地死学、干干巴巴地背诵,对他们来说就是味同嚼蜡。《朝代表》虽小,可是却具有无比的魅力。它像一根线,挂满了千千万万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里面都会有学生们所喜爱的东西。在学生们眼里,这些知识点就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真迹,是真正的知识,不掺杂任何虚假的成分。(来源:网络)

小学生必知文学常识

小学语文课外文学常识

1.李白,字太白,世称“诗仙”“千古一诗人”。赞李白“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李白一斗诗百篇”.杜甫,字子美,世称“诗圣”(“诗史”),又称“杜工部”(“杜拾遗”)。

韩愈的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杜”指李白、杜甫的诗作。李杜是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

杜甫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及“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是高度赞美李白的诗歌艺术。杜甫《梦李白》“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杜甫的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及“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八阵图》)写的是蜀相诸葛亮。

2.宋词一般分为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代表词人是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 代表词人是李清照、柳永等。

当时流传有:柳郎(柳永)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东坡)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3.学者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凡一代有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 皆‘ 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王国维认为在特定时期代表文学最高成就的是:楚辞、汉赋、六代骈文、唐诗、宋词、元曲。(补充:明清小说。)其中唐诗、宋词、元曲并称于世。

汉赋代表作:班固《两都赋》、曹植《洛神赋》。

骈文也称四六文,兴于南北朝,盛于唐宋。代表作:刘勰《文心雕龙》、王勃《滕王阁序》。

4.清?蒲松龄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其中有两个典故:项羽破釜沉舟,勾践卧薪尝胆。蒲松龄代表作《聊斋志异》。

5. 诗仙李白, 诗圣(诗史)杜甫, 诗魔白居易,诗佛王维, 诗鬼李贺, 诗囚孟郊和贾岛, 诗豪刘禹锡。

唐诗中风格迥异。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代表。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代表。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人代表。王昌龄、高适、岑参是边塞诗人代表,白居易、元稹是新乐府运动(即追求语言通俗易懂)诗人代表。

6.至圣孔子(圣人) 亚圣孟子 书圣王羲之?晋

画圣吴道子?唐 诗圣杜甫 词圣苏轼

文圣欧阳修 茶圣陆羽?唐 药圣李时珍

医圣张仲景?东汉 草圣张旭?唐 药王孙思邈?唐 田园诗人陶渊明?晋

诗歌之父屈原?战国 历史之父司马迁?西汉

7.古诗名句中点字成金的事例: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

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中“闹”字

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敲”字,即推敲典故的来历。

8.《诗经》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由孔子修编。共收入诗歌305首,古称“诗三百”。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开端。

《楚辞》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也是我国古代第二部诗歌总集。由西汉刘向收集而成。主要有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第一个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宋玉等人作品。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代表作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端午节吃粽子,就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诗经》与《楚辞》并称“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源头。

129

《汉书》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史书。

《论语》是中国第一部语录体著作。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编辑而成,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司马迁《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史界誉为“实录、信史”巨著。

鲁迅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高度概括史学、文学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孙武《孙子兵法》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说文解字》中国第一部字典。

藏族叙事诗《格萨尔王传》我国最长的史诗.

鲁迅《狂人日记》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代表作有《阿Q正传》,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郭沫若《女神》中国第一部新诗集。

10.法国--凡尔赛宫 英国--白金汉宫

俄国--克里姆林宫 中国--故宫

11.民间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12.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将"四书"、"五经"合称为《四书五经》,是古代儒家经典,成为中国历代读书人的必读书。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13.《唐诗三百首》编著蘅塘退士,清代人,原名孙洙,与夫人徐兰英一起编选,共选入310首诗。民谚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14.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百家争鸣"。代表人物有:儒家的孔子和孟子,道家的老子和庄子,法家的韩非子。

15.我国国歌歌名《义勇军进行曲》,作词田汉,作曲聂耳。

16.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而立(三十) 不惑(四十) 知天命(五十) 花甲(六十) 古稀(七十) 耄耋(八九十) 期颐(一百)

17.“唐宋八大家”指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宋朝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唐宋八大家”的说法缘自明代茅坤编定的一本书《唐宋八大家文钞》。

18.苏轼说:“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之,而古今之能事毕矣。”(“子美之诗,退之之文,鲁公之书,皆集大成者也。”)

苏轼对杜甫的诗、韩愈的文、颜真卿的书法、吴道子的画,评价极高。

苏轼,字瞻,号东坡居士。是稀有的全才,诗、词、文、书、画无不精妙。开创豪放词派。

19.奥运口号“更快、更高、更强”。在2008年举办第29届奥运,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吉祥物“福娃”(5个).

20.三国时期“三曹”指曹操、曹丕和曹植三父子。 集中体现“建安风骨”特点的代表作家。

北宋时期“三苏”指苏洵、苏轼和苏辙三父子。

三班:汉朝史学家、政治家班固、班超、班昭兄妹。其中班 昭是我国第一位女史学家。

书法史上“二王”指王羲之、王献之父子。

21.鲁迅:“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红楼梦》中主要人物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

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流传于世仅八十回,后四十回由高鄂补写。

《红楼梦》,堪称中国最伟大的文学作品,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时称“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现在已成了一门“红学”。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很多的诗词。并在第四十八回借香菱之口对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作了精采的评论,认为诗中“直”、“圆”两字精妙,将大漠景色写得异常鲜明。第五十回中 , 王熙风这样的俗人也可以说出“一夜间北风紧”这诗般的句子。

22.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是保尔?柯察金。其它人物还有冬妮亚、朱赫来、丽达等。

23.苏联作家高耳基的自传体三部曲是《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

巴金“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24.中国四大古典名著:

《水浒传》元?施耐庵,作品人物有“花和尚”鲁智深, “豹子头”林冲。

《三国演义》元?罗贯中《西游记》明?吴承恩《红楼梦》清?曹雪芹

25.名著心血知多少?古今中外,许多名人都是锲而不舍、呕心沥血,才写出了千古传诵的名著。事业的成功在于恒心和毅力,让我们学习他们“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精神,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吧!

司马迁《史记》15年 班固《汉书》25年 王充《论衡》31年 许慎《说文解字》22年

司马光《资治通鉴》19年 沈括《梦溪笔谈》9年 李时珍《本草纲目》27年

蒲松龄《聊斋志异》20年 徐宏祖《徐霞客游记》34年

宋应星《开工天物》20年 曹雪芹《红楼梦》10年 孔尚任《桃花扇》15年

达尔文《物种起源》20年 歌德《浮士德》60年

30.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名人传》写了三位名人:

贝多芬,德国作曲家,世界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代表作《命运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和《月光曲》等。双耳失聪对于一个作曲家是多么残酷的打击, 但他不向厄运低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

米开朗琪罗,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家,世界最伟大雕塑家之一。与达?芬奇,拉斐尔并列为意大利文艺复兴艺坛三杰。作品有著名的雕塑《大卫》。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文学泰斗。 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等。作品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31.外国文学大师:

�。�獯罄�按笫�耍�髌贰渡袂�罚ㄈ��帧兜赜�贰读队�贰短焯谩啡�糠郑�?lt;BR塞万提斯,西班牙伟大作家,世界名著《堂吉诃德》.

莎士比亚,英国伟大戏剧家,作品有《罗米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李尔王》等。马克思称他为"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歌德,德国最伟大诗人,文学泰斗。作品《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普希金,俄国伟大诗人,作品《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自由颂》《叶甫根尼?奥涅金》等。

雨果,法国伟大作家,作品《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巴尔扎克,法国伟大作家,作品总名《人间喜剧》,其中代表作《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

泰戈尔,印度诗圣,作品《飞鸟集》《园丁集》。

海明威,美国作家,作品《老人与海》。

26.世界著名童话作家

丹麦作家安徒生,作品《海的女儿》《丑小鸭》.

德国作家格林兄弟,作品《灰姑娘》《小红帽》《白雪公主》。

27.律诗分为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尾联(七、八句)。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28.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9.古代四大美人:西施(沉鱼)西施浣沙、王昭君(落雁)昭君出塞、杨玉环(闭月)贵妃醉酒、貂蝉(羞花)貂蝉拜月。

30.古称“三教九流”三教指儒、道、佛三教。

九流指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十家指在上述九流的基础上再加上小说家。

31.爱国诗人陆游是我国历史上留下诗篇最多的诗人,流传诗有九千多首篇。

32. 句子从语气和用途上分,陈述句、感叹句、祁使句、疑问句。

33.中国历史朝代:三黄五帝夏商周,秦汉三国东本晋,南北隋唐和五代,南宋之后元明清。

34.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是: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35.航天英雄:杨利伟(神五)。聂海胜、费俊龙(神六)。

36.城市别称:

福州(榕城) 泉城(济南) 春城(昆明) 成都(蓉城、锦城) 广州(羊城、花城) 日光城(拉萨) 水城(苏州) 冰城(哈尔滨)

37. 文房四宝:湖笔、徽墨、宣纸、端砚。

国画四君子:梅、兰、竹、菊。

岁寒三友:松竹梅

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长城著名三关: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

江南三大名楼:湖南岳阳楼、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与山西鹳雀楼并称中国四大名楼。

文学四大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五行:金木水土火。

古代四艺:琴、棋、书、画。

古代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印刷术、火药。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中国、印度。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

母亲节:每年的五月第二个星期日。

父亲节:每年的六月第三个星期日。

世界环境日:6月5日

适合初二语文班队课玩的小游戏,要有互动性,还要让人学到语文知识,不要太俗,有点新意

游戏名字:学多说少,猜猜猜

游戏方法:一个小组为2人作赛,以本学期的语文所以课文为题,让1人知道题目,说出最少的字来提示另一组员,猜出课题,哪一组猜中并用最少的字提醒组员的为胜,说出提示的一方不能提示出与答案一样的字。

游戏名字:成语接龙

游戏方法:将全班同学按每行或每列作为一个小组,分别进行不同的成语接龙,接得最多的一组为胜方。

游戏名字:换词不换意

游戏方法: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个小组,老师准备不同词语卡片,在规定的时间内,小组成员分别对不同的词语,说出近义词,说的最多的为胜。

游戏名字:看数字猜成语

游戏方法:提供一些数字谜语,让各个小组的同学去猜,比方:谜面是 124356789 ,谜底是:颠三倒四;谜面:八,九,十  ,  谜底是:八九不离十;谜面:234567890,谜底:缺一不可等。

语文课文《采薇》教案设计

《小雅·采薇》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这是一首戍卒返乡诗,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语文课文《采薇》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语文课文《采薇》教案设计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了解作品内容与情感;

把握诗歌的思想主旨,理解诗歌意思;

3、通过教师引导能够较好地多角度鉴赏最后一个章节之美。

(二)能力目标:

1、体会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家园之思;

2、通过学习能够熟练的背诵诗歌;

(三)情感目标:

在诗歌的整体理解和诵读中,让学生体会诗中戍卒家园之思与保家卫国英勇顽强的精神,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念。

二、教学重点:

1、通过教师点拨,借助注释,提炼内容,把握课文内容;

2、立足于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3、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基本能够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三、教学难点:

立足于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理解主人公对家园之思的深切之情。

?四、 教学 方法 :

诵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

五、课时安排:

六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

1、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的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2、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你会发现,历史的年轮,并不总是从温馨宁静的田园中穿过,而常常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不管你对它怀有什么样的情感,战争这个巨大的幽灵,一直伴随人类成长的历史于是,战争,一直是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话题现在,我们来学习《小雅·采薇》去感受几千年前的古人对战争含辛茹苦的咀嚼,去感受积淀在其中的真切复杂的人生百味。

二、介绍《诗经》知识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文学天地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洁、生动。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从诗经中走来的男子历经沧桑,豁达坚毅,从诗经中流传出的 故事 飘渺悠长,哀婉凄美。

今天我们就来接着学习诗经里的诗歌。

《诗经》是产生于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6首只存篇名而无诗文的“ 笙诗 ”,反映了 西周 初期到 春秋 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作者佚名,传为 尹吉甫 采集、 孔子 编订。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 西汉 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 小雅 》和《 大雅 》;《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 周颂 》、《 鲁颂 》和《 商颂 》。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名称由来

《诗经》大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 孔子 曾多次提到这个名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1]?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2]?

司马迁 用的也是这个名称,如:“《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3]?

因为后来传世的版本中共记载有三百一十一首,为了叙述方便,就称作“ 诗三百 ”。之所以改称《诗经》,是由于 汉武帝 以《诗》《书》《礼》《易》《春秋》为 五经 的缘故。

产生年代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 西周 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已在 春秋 时期,整部诗经的时代,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产生的地域,以 黄河流域 为中心,南到长江北岸,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经文史专家考定,《诗经》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66年)以后产生的。[4]?

《周颂》时代最早,在西周初年产生,是贵族文人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部分描写农业生产。

《大雅》也是西周时代的诗,是中国上古仅存的史诗。

《小雅》产生于西周晚年到东迁以后。

《鲁颂》和《商颂》都产生在周室东迁(前770年)以后。[5]?

创作者

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这些没有记录姓名的民间作者的作品,占据诗经的多数部分。[6]?

周代贵族文人的作品构成了诗经的另一部分。《尚书》记载,《 豳风·鸱鸮 》为周公旦所作。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简称 清华简 )中的《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关系。[7-8]?

创作背景

《史记》载:“ 关中 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而公刘适邠,大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治镐,故其民犹有先王之遗风,好稼穑,殖五谷。”[9]? 。这里所讲的虞夏之贡虽未必可信,但周代的祖居之地宜于农业却是实情。“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豳风·七月》完整地叙述出一年之中的农事活动与当时社会的等级压迫关系。另外,在《诗经》中的《 南山 》、《楚茨》、《大田》、《丰年》、《良耜》等篇中,都有农事的记载。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周族在 武王伐纣 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宗教信仰与社会政治融为一体,这就是《诗经》中为什么会有许多祭祀性颂诗与雅诗的社会基础。

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史称刑措不用者四十年,这时可称为周代的黄金时期。昭、穆以后,国势渐衰。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就整体而言,正是这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6]?

传承历史

据说春秋时流传下来的诗,有三千首之多,后来只剩下三百一十一首(其中有六首笙诗: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孔子编纂诗经之后,最早明确记录的传承人,是“ 孔门十哲 ”之一, 七十二贤 之一的 子夏 ,他对诗的领悟力最强,所以由他传诗。到汉初,说诗的有鲁人 申培公 ,齐人 辕固生 和燕人 韩婴 ,合称三家诗。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到唐时还在流传,而如今只剩外传10卷。当今世上流传的诗经,则是毛公(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苌)所传的毛诗。[6]?

注本

重要的注本有《毛诗正义》、宋 朱熹 的《诗集传》、清 马瑞辰 的《毛诗传笺通释》、清 陈奂 的《诗毛氏传疏》、今人 程俊英 的《诗经释注》、今人 余冠英 的《诗经选译》等。[10]?

内容 编辑

《诗经》现存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有 十五国风 ,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6]?

《雅》分《 大雅 》、《 小雅 》,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 小雅 》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 教育 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 句子 以增强说服力。后来,《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6]?

风篇

《 风 》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一些地方(秦、齐、韩、赵、魏),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多半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 十五国风 ”,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 风谣 。

十五国风分别是: 周南 十一篇、 召南 十四篇、邶[bèi]风十九篇、鄘[yōng]风十篇、卫风十篇、王风十篇、郑风二十一篇、齐风十一篇、魏风七篇、唐风十篇、秦风十篇、陈风十篇、桧风四篇(桧即“郐”kuài)、曹风四篇、豳[bīn]风七篇。其中周南中的《 关雎 》、《 桃夭 》,魏风中的《 伐檀 》、《 硕鼠 》,秦风中的《 蒹葭 》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6]?

雅篇

《雅》是周王朝国都附近的乐歌,共105篇。包括大雅小雅,共三十一篇。

《雅》为周王畿内乐调。《 大雅 》主要歌颂周王室祖先乃至武王、 宣王 等之功绩,有些诗篇也反映了 厉王 、幽王的暴虐昏乱及其统治危机。

《大雅》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前期,作者大都是贵族,谓高尚雅正等。旧训雅为正,谓诗歌之正声。《诗大序》:“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 小雅 》焉,有《 大雅 》焉。”

《小雅》共有七十四篇,创作于西周初年至末年,以西周末年厉、宣、幽王时期为多。《小雅》中一部分诗歌与《国风》类似,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作品。[6]?

大雅的作品主要有《文王》、《 卷阿 》、《民劳》,小雅有《 鹿鸣 》、《采薇》、《斯干》等。

颂篇

对于《颂》的解释,最早见于《诗·大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孔颖达 《毛诗正义》说:“颂者”之下省略了“容也”二字。朱熹《诗集传》说:“颂”与“容”古字通用。

据阮元《□经室集·释颂》的解释,“容”的意思是舞容,“美盛德之形容”,就是赞美“盛德”的舞蹈动作。如《周颂·维清》是祭祀文王的乐歌,《小序》说:“奏象舞也。”

郑玄 《毛诗传笺》说:“象舞,象用兵时刺伐之舞。”就是把周文王用兵征讨刺伐时的情节、动作,用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可以证明祭祀宗庙时不仅有歌,而且有舞,“载歌载舞”可以说是宗庙乐歌的特点。

近代学者也多以为《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其中有一部分是舞曲。[6]?

颂的名篇主要有《清庙》、《维天之命》、《 噫嘻 》等

小结:我们先来进行一个小游戏,文学常识抢答。

请听题: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什么主义的诗歌总集?----------现实主义

2,诗经共有多少首诗?--------305首

3,诗经共分为哪几个部分?-------风、雅、颂

4,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有哪三个?-------赋、比、兴

5,它所收录的诗歌是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的?-------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

6,“风包括了多少个地方的民歌?又叫什么?”------15个,“十五国风”

第三、四课时

?三、整体感知诗歌

1、集体诵读,提示学生注意个别字词读音。

(诵读提示:《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节奏韵律非常明显,一般采用二二节拍,如“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板书生字词)

玁狁(xiǎn yǔn) 不遑(huáng) 靡盬(mǐ gǔ )

四牡骙骙(kuí) 小人所腓(féi) 孔疚(jiù)

载(zài)渴载饥 象弭(mǐ) 雨(yù)雪

2、自由诵读。

四、合作探究

(一)品味情感

《采薇》表现了士兵内心丰富的情感,通过诵读,你感受到哪些情感?结合具体的诗句 说说 。

(学生交流,然后发言,教师归纳)

明确:

1、对战争的不满、厌倦,故乡之思;

2、憎恨仇敌,同仇敌忾;

语文课文《采薇》教案设计二

一、复习导入

提问学生重点字词。

二、研读课文

本诗主题:这首诗描写了出征战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也抒发了连年征战的战士们久戍思乡的悲苦心情,也赞扬了士卒不怕不辞辛苦、不怕牺牲、同仇敌忾的爱国之情。

根据诗歌内容,请将这首诗划分成三大部分,并将每一部分所写的内容概括出来。

第一部分:前三章

(连年征战,思归心切,怨恨匈奴)

想家思归 这三章写了,体会最深的应该是,战士的思乡之情。

想到什么程度 “心亦忧止”、“忧心烈烈”、“忧心孔疚”。从充满忧伤,到忧心如焚,再到痛苦绝望。重聚叠词,循序渐进,抒思乡盼归之情。

为何想家思归 ① “靡室靡家”、“靡使归聘”、“我行不来”。

有家难归,还不通音讯,问候难至,最后绝望悲叹,我回不了家啊。

②“我戍未定”、“王事靡盬”。

国不安定,征途不休。

③“不遑启居”、“不遑启处”。

征战不休,无暇休整,不能安居。

对战争的的情感【这种思乡之情流露出战士对战争的什么情感?】

浓厚的厌战情绪,浓烈的悲苦情绪。

(军旅劳顿,身心俱疲,边地苦寒,饥渴难耐,

归乡无望。使思乡之情由忧虑焦灼转为痛苦悲伤,使士兵对战争反感、厌恶)

是谁让戍卒有家不能归,他们怨恨的是谁?

是执政者?还是其他?

怨的是匈奴,恨的也是匈奴。为什么没有怨恨执政者?结合原文和时代背景。

1、匈奴来犯,不得已而出战。是匈奴的入侵使自己抛家舍业,疲于奔命(原指因奉命奔走而弄得精疲力尽。现在也形容忙于奔走应付而搞得非常疲劳。)。

2、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

没有指责将帅,没有怨恨帝王。为国事奔命,理所应当。

大家觉得他们的思乡之情,思乡不得归的悲苦之情,以及对匈奴的怨恨之情强不强烈——强烈。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使你有这样子的感觉。

——重章叠句,就等于复沓。运用了这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思考一下,一会儿请同学回答。

(内容:1、感情在回环往复中不断递进,2、凸显主题,

结构: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具有音乐美。)

第二部分:第四、五章

(战事紧张,爱国爱家)

1、侧面描写战争场面。

【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写的是兵车、战车、战马、兵器,即军事装备,更确切的说是军容。】军容整肃,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士气大盛。看我们的将帅多神气威武,看我们的车骑多气派雄壮!字里行间透露出自豪之其,昂扬之气。

军人,既恋家也识大局,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有一种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

2、【“彼尔维何?维常之华”】这句话下来还有同学有疑问,

板书下来

“彼”是什么意思?——代词“那”。“乘彼垝垣”“瞻彼淇奥yu”。

“维”是什么意思?——语气词,无实意。

请同学翻译。

这一句用了诗经当中的什么表现手法——兴。运用兴的手法,用棠棣花的繁盛之貌,使人产生联想与想象,引出将帅高大气派的车子,写出了军容之盛,军容之壮。

3、有人说这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也表达了对分配不公的不满与怨恨。【怨恨与不满?不公?】

屡战屡胜的军队,我想将领定是带兵有方,深得人心,将卒同仇敌忾(同仇:共同对敌;敌:对抗,抵拒;忾:愤怒。指全体一致痛恨敌人。“同仇”出自诗经《无衣》“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共抗大敌。这样优秀的将领,难道会自己吃肉喝酒,给士兵吃糠咽菜?(糠:稻、麦等谷物的皮;菜:野菜。指吃谷糠,吞野菜。形容生活的贫困与艰辛。)

两军对峙,如果在气势上首先就输给对方,必然影响军心;但若能先发制人,从气势上压倒对方,必能鼓舞我方气势。

第三部分:第六章

(战士返乡,悲喜交加)

语文课文《采薇》教案设计三

教材分析:

《采薇》出自《诗经小雅》, 八年级 语文下册节选了其中一段。《采薇》是一首描写戍边士卒生活的诗,诗中主要抒写了兵士们戍边作战的艰苦生活及其思乡之情,课本所选一段则主要写士卒归乡途中抚今追昔,痛定思痛而更加悲伤。

设计理念:

本着新课程提倡的“学生是 语文学习 的主人”的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 学习方法 ,我们应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参与知识与能力获得的过程。

学生分析:

对八年级的学生,此前接触了一此古代诗歌,但对古体诗歌了解不多,因而课堂上老师将引导他们,并努力为他们创设宽松、和谐气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给他们以最充分的表现机会和最广阔的施展空间。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 经验 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3、体验家园之思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点:

1、 了解家园之思的 文化 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展开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的对话交流。

3、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教学难点:

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教学过程:

1、 新课导入

(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和西方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

2、背景知识(该项内容可让学生自己完成,教者根据情况作必要的补充。)

《诗经》和“〈诗经〉六义”

师:请同学们将搜集到的关于《诗经》和“〈诗经〉六义”的知识和大家分享

生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 总结 ,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五百余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三百)。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生2:根据音乐的不同,《诗经》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国风”,是各国土乐。“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又有“正”的意思,“雅”又分为“大雅”“小雅”,“大雅”大多是时代较早,以歌颂为主的诗,共31篇;时代较晚的民歌以及一般贵族的雅乐称“小雅”,共74篇

生3:“风”、“雅”、“颂”和《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合起来,被称为“《诗经》六义”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 《诗经》的305篇诗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大体上说,《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歌和舞歌。《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得最高文学成就。这些产生于民间的作品,或揭露当时的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广泛的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

师: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生1:我觉得这首诗歌抒发了戍边士兵的思乡之情。

生2:这首诗表现了士兵们的悲伤心情。

师:诗中的地点是?

生:归乡途中。

语文课文《采薇》教案设计相关 文章 :

1. 采薇的教案

2. 诗经采薇原文|翻译|赏析|教案|练习题

3.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设计范文三篇

4. 六年级语文复习教案

5. 诗经采薇的全文主旨

6. 小学六年级语文《天上的街市》教材教案

7. 诗经采薇的全文主旨

8. 诗经采薇的中心思想

9.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乡愁》教案优质范文3篇

10. 诗经采薇原文|翻译|赏析|教案|练习题

讲文学常识时,能用到的小游戏

比如讲到某个人的时候可以进行列举比赛,看谁说的又快又好,或者是某个典故谁讲的最好、最快之类。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

  • 访客 2022-11-06 16:47:29 回复

    ,它休想使我屈服。”米开朗琪罗,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家,世界最伟大雕塑家之一。与达?芬奇,拉斐尔并列为意大利文艺复兴艺坛三杰。作品有著名的雕塑《大卫》。列夫?托尔斯泰,俄

    1
  • 访客 2022-11-06 18:49:19 回复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课堂里,往往会犯同一种错误,即把某人的作品安在另一人身上,或者把某人所在的朝代弄错,造成张冠李戴现象。因此,本文就如何学好中国古代文学常识进行探讨。 在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学好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应借助于

    2
  • 访客 2022-11-07 02:47:24 回复

    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歌和舞歌。《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得最高文学成就。这些产生于民间的作品,

    3
  • 访客 2022-11-06 18:16:15 回复

    子,写出了军容之盛,军容之壮。 3、有人说这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也表达了对分配不公的不满与怨恨。【怨恨与不满?不公?】 屡战屡胜的军队,我想将领定是带兵有方,深得人心,将卒同仇敌忾(同仇:共同对敌;敌:对抗,抵拒;忾:愤怒。指全体一致痛恨敌人。“同仇”出自诗经《无衣》“修我戈矛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