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地震的分类及其地质作用-地震的地质构造特征

第三方分享代码
hacker 2年前 (2022-11-19) 黑客业务 128 1

目录介绍:

地震都有哪些分类?

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地震类型有很多不同的分类方法,其中,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人工地震五种。其中构造地震指的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急剧释放并且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塌陷地震是因为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诱发地震是由于水库蓄水、深井高压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石油地震勘探)、地下核爆炸造成的震动。

地震的分类、成因等都有哪些?

一、什么是地震

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运动变化着,地壳内部和地幔上部由于种种原因,使集中的地应力突然释放能量引起岩层颤动,并伴随产生弹性波传到地表而发生的震动现象就是地震,这种地震也叫构造地震。构造地震的特点是活动频繁,影响范围大,破坏性强,造成灾害最大,世界上大多数地震和最大的地震均属此类,约占地球上地震总数的90%。这类地震与构造运动有密切关系,常分布在活动断裂及其附近。除了构造地震之外,还有火山地震和水库地震等,相对破坏力较小。

二、地震能造成哪些危害

地震灾害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直接灾害;另一类是次生灾害。地震的直接灾害是指与地震有直接联系的灾害,主要有地面建筑物的损坏,桥梁、道路、通信设施、水坝等构筑物的破坏,地面的断裂错动、地裂缝、喷沙、冒水及地陷等。地震的次生灾害是指在强烈的地震以后,由地震直接灾害引起的一系列其他灾害,例如,地震引发的火灾、海啸、洪水、瘟疫以及社会动荡等。与其他自然灾害相比,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社会影响深远和防御难度大等特点。

三、地震的有关概念

地震时,弹性波的发源地称为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即为震中。弹性波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引起的地震也各具特征,例如,火山活动引起的地震,地面塌陷和山崩引起的地震,构造运动使岩石圈突然破裂引起的地震等。地震按震源深度可分为浅源地震(0~70千米),中源地震(70~300千米)及深源地震(300~700千米)。

震源释放的应变能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这种波就是地震波。地震波包括体波和面波两种。体波在介质内部传播,它又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是由震源传出的压缩波,其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一致,有周期短、振幅小的特点;横波是震源向外传播的剪切波,其质点振动方向与波前进方向垂直,有周期长、振幅大的特点。面波是体波达到地面后形成的次生波,只限于在地面运动,向地面以下则迅速消失,这种波又分为瑞利波和勒夫波:瑞利波(R)在地面滚动,其质点在平行于波传播方向的垂直面做椭圆运动且长轴垂直于地面;勒夫波(Q)的质点在水平平面内垂直于波前进方向做水平振动。

地震强烈程度用震级和烈度两个尺度来衡量。震级是表示地震时所释放出的能量大小。按里克特-古登堡的最初定义,震级(M)是距震中100千米的“标准地震仪”(周期0.8秒,阻尼系数0.8,放大倍数2800倍)所记录的以微米来表示最大振幅A的对数值,即M=IAg。例如,最大振幅为10毫米(即1000微米),则M=4级。中国规定计算近震(震中距(△)小于1000千米)用近震震级ML表示,即ML=lg{A}μm+R(△),式中:{A}μm为以微米表示的实际地动位移,其值为地震记录图上量出的以微米表示的最大单振幅除地震仪的放大倍数,R(△)为震级量规函数。计算远震(震中距大于1000千米),则用体波震级以微米表示的最大地动位移。T为被测的体波周期;σ(△)为面波震级量规函数;C为观测台站的校正值。地震烈度是指地震时一定地点的破坏程度(震动强弱)的尺度,根据人的感觉、器物振动、建筑物毁坏和自然现象作为确定烈度的标准。世界各国编成的烈度表种类很多,日本地震烈度共分Ⅶ度,中国分Ⅻ度。中国工程建设中通常将地震烈度又分为基本烈度、场地烈度和设防烈度。基本烈度是指今后一个时期内(100年内),在一定地点的一般条件下可能遭到的最大烈度。场地烈度是指在基本烈度的作用下考虑场地地质条件的效应影响的地震烈度。设防烈度是指抗震设计所采用的烈度,它是根据工程等级、经济政治上的重要性,综合基本烈度和场地烈度调整确定的地震烈度。

四、地震发生的原因

引起地震的原因多种多样,一般认为地震的直接原因主要是地球岩石圈内某些部分在力的作用下发生了破裂,破裂处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其中的一部分以弹性波的形式在地球内传播,传到之处就产生地震。至于地球岩石圈怎样受力破裂,即地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始终是探讨和争论的焦点,由此出现了许多地震成因假说,主要有弹性回跳说、岩浆冲击说、相变说和扩容说等。

弹性回跳说是出现最早、应用最广的一种地震成因假说,1911年由里德提出。它认为地震的发生在于地壳中发生了断裂错动,由于组成地壳的岩石具有弹性,在断裂发生时,原来发生了弹性变形的岩石回跳到未变形前的状态,释放出大量的能量,造成了地震。这一假说较好地解释了地震的成因,不过对地下几百千米以下的深源地震无法解释。岩浆冲击说认为由于岩浆向地壳中薄弱部位冲击,使地壳破裂和发生运动,产生了地震。相变说把地震产生的原因归于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了体积和密度的快速变化,认为这种变化对周围的岩石产生了快速的压力或张力,因而产生了地震。扩容说则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关于地震成因的假说,它认为在地震发生前,岩石受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许多细微的裂缝,使体积增大,如果压力进一步增大,同时地下水渗入并达到饱和,岩石就变得易于滑动,这时压力的继续增加就会导致岩石的断裂错动而产生地震。

五、地震的观测和普查

如何进行地震预报问题目前尚未解决,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进行研究。中国常采用地应力测量、地应变观测、地下水动态观测、地电和地磁测量、动物异常观察等10余种预报方法,并进行地震地质调查和历史地震分析研究地震预报。

(一)人们是怎样观测地震的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接收地震波的仪器是测震仪,地震学家了解、掌握每天发生的地震主要是通过测震仪来实现的。每当有地震发生,人们便可以通过测震仪很快地掌握地震的情况,为做好地震发生后的应急抢险和救援等工作赢得宝贵的时间。

(二)地震有哪些前兆

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它的发生必然要经过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在大地震发生之前,总是会有某些征兆出现,人们把地震之前发生的异常现象称为地震前兆。地震的前兆主要有:地下水异常(如水位的大起大落、水面上漂油花、冒气泡、水温升高、水质发浑、变色、变味等)、动物习性异常(如活动反常、惊慌不安、乱叫乱跑、不进圈舍、神情呆滞、不饮不食,等等)、植物发育异常、气象异常、地声异常、地光异常、地形异常(如出现裂缝、鼓包、塌陷以及人能感觉到的地动),等等。

地震的种类及其成因

地震一般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由人类活动(如开山、开矿、爆破等)引起的叫人工地震,除此之外便统称为天然地震。天然地震按成因主要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诱发地震几种类型。

(一)构造地震

地球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从而内部产生巨大作用力,称之为地应力。在地应力长期缓慢的积累和作用下,地壳的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当地应力超过岩石本身所能承受的强度时,岩层产生断裂错动,其巨大的能量突然释放,迅速传到地面,这就是构造地震。世界上90%以上的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强烈的构造地震破坏力很大,是人类预防地震灾害的主要对象。

构造地震的成因主要是一个地区的地壳在地应力作用下逐渐积累了大量应变能,当应变能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极限数值时,岩层突然断裂,释放出大量能量,其中一部分以弹性波形式传到地表,引起地面震动。地震发生与已有的活动构造有密切关系,普遍认为板块运动引起板块边缘或内部构造薄弱的地壳变形、破裂,引发地震。

(二)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活动时岩浆喷发冲击或热力作用而引起的地震叫火山地震。这种地震的震级一般较小,造成的破坏也极少,而且局限于发生火山喷发区域,只占地震总数的7%左右。

(三)陷落地震

由山崩、滑坡、陨石坠落等引起。地表陷落也可能引起地震,由于地下水溶解了可溶性岩石,使岩石中出现空洞并逐渐扩大,造成岩石顶部和土层崩塌陷落,引起地震,叫陷落地震。这类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3%左右,震级都很小。

(四)诱发地震

在特定的地区因某种人为因素诱发引起的地震,叫诱发地震,也叫人工地震。如水库蓄水、地下核爆炸、油井灌水,或由于地下开采形成了巨大的空洞等也可诱发地震,其中最常见的是水库地震。大型水库蓄水后由于巨大水体对地壳产生的静压力破坏了地壳的相对稳定,根据地壳均衡理论,库区地壳质量平衡被破坏必然会引起地壳变形或断裂,从而引起地震。

现在国内建成越来越多的大型水库电站,必需加强对水库地震的监测。

什么是地震?地震分为哪几类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1、根据发生的位置分类

板缘地震(板块边界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上的地震,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绝大多数地震属于此类。

板内地震:发生在板块内部的地震,如欧亚大陆内部(包括中国)的地震多属此类。

板内地震除与板块运动有关,还要受局部地质环境的影响,其发震的原因与规律比板缘地震更复杂。

火山地震:是由火山爆发时所引起的能量冲击,而产生的地壳振动。

2、根据震源深度进行分类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地震,大多数破坏性地震是浅源地震。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为60—300公里。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公里以上的地震,到目前为止,世界上纪录到的最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786公里。

扩展资料:

一、地震成因: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称作地壳。地壳岩层受力后快速破裂错动引起地表振动或破坏就叫地震。

由于地质构造活动引发的地震叫构造地震;由于火山活动造成的地震叫火山地震;固岩层(特别是石灰岩)塌陷引起的地震叫塌陷地震。

地震是一种及其普通和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但由于地壳构造的复杂性和震源区的不可直观性,关于地震特别构造地震,它是怎样孕育和发生的,其成因和机制是什么的问题,至今尚无完满的解答,但目前科学家比较公认的解释是构造地震是由地壳板块运动造成的。

由于地球在无休止地自转和公转,其内部物质也在不停地进行分异,所以,围绕在地球表面的地壳,或者说岩石圈也在不断地生成、演变和运动,这便促成了全球性地壳构造运动。

关于地壳构造和海陆变迁,科学家们经历了漫长的观察、描述和分析,先后形成了不同的假说、构想和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又称新全球构造学说,则是形成较晚(上世纪60年代),已为广大地学工作者所接受的一个关于地壳构造运动的学说。

二、地震位置:

地球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

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0公里左右,地壳厚度为35公里左右,大多数破坏性地震就发生在地壳内。 但地震不仅发生在地壳之中,也会发生在软流层当中。

据地震部门测定,深源地震一般发生在地下300-700公里处。到目前为止,已知的最深的震源是720公里。

从这一点来看,传统的板块挤压地层断裂学说并不能合理解释深源地震,因为720公里深处并不存在固态物质。科学家设想将地球岩石图画出来,这样对预测地震有很大帮助。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地震

地震有哪些分类?

按照地震的不同成因,我们可以把地震划分为五类:

构造地震:构造地震发生的原因,是地下岩层受地应力的作用,当所受的地应力太大,岩层不能承受时,就会发生突然、快速破裂或错动,岩层破裂或错动时会激发出一种向四周传播的地震波,当地震波传到地表时,就会引起地面的震动。世界上85%~90%的地震以及所有造成重大灾害的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由于火山爆发引起的地震。

水库地震:由于水库蓄水、放水引起库区发生地震。

陷落地震: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

人工地震:由于核爆炸、开炮等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

1960年5月22日,在智利西海岸发生了世界地震史上罕见的8.9级地震。地震过后,从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到蒙特港沿岸的城镇、码头、公用及民用建筑或沉入海底,或被海浪卷入大海,仅智利境内就有5700人遇难。地震后48小时引起普惠火山爆发。地震形成的海浪以每小时700千米的速度横扫太平洋,15小时后高达10米的海浪呼啸而至袭击了夏威夷群岛。海浪继续西进,8小时后4米高的海浪冲向日本的海港和码头。在岩手县,海浪把大渔船推上了码头,跌落在一个房顶上。这次海啸造成日本800人死亡,15万人无家可归。

1995年1月17日,日本时间清晨5点46分,东方刚刚破晓,一向忙碌到很晚的日本人大多还在睡梦中。突然,伴随一阵阵蓝光闪动,关西大地传出一种可怕的吼声,大地随之激烈地晃动起来,一次可怕的地震降临了。随着大地上下左右激烈地颠簸摇晃,几万栋房屋顷刻成了一片废墟,路面开裂,地基变形,铁道弯曲,列车脱轨,港口破坏,拦腰折断的大楼倒下来将道路隔截,顷刻间一切都面目全非。断裂的高速公路从几十米的高处塌落下来,将下面公路行驶的汽车压成了“铁饼”。地震引起的火灾将神户市上空映得通红,整座城市笼罩在一片恐怖之中。这次地震震级7.2级,造成人员死亡5466人,3万多人受伤,几十万人无家可归,受害人数达140多万,被毁房屋超过十万栋,生命线工程和大量公共设施被严重破坏,造成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

  • 访客 2022-11-19 21:24:03 回复

    震也各具特征,例如,火山活动引起的地震,地面塌陷和山崩引起的地震,构造运动使岩石圈突然破裂引起的地震等。地震按震源深度可分为浅源地震(0~70千米),中源地震(70~300千米)及深源地震(300~700千米)。震源释放的应变能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这种波就是地震波。地震波包括体波和面波两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