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介绍:
- 1、刘润:周末小结|你所谓的顿悟,其实是别人的基本功
- 2、如何优化自己,让自己越来越适应社会?
- 3、7.33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 4、@东方美人:您的顿悟只是别人的常识而已 好好爱自己 啥意思
- 5、你以为的顿悟,可能只是别人的基本功
- 6、怎么把别人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
刘润:周末小结|你所谓的顿悟,其实是别人的基本功
试读
订阅:¥199/年
《5分钟商学院》的同学们,
大家周末好!
这两周,我们详细介绍了演讲能力和沟通能力这两种施展影响力的利器,对自己有要求的同学们一定要在这方面多花点心思练习下。
我在每篇文章里都希望做到,不仅要说清楚WHAT是什么;还要告诉你WHY为什么;最后还会重点总结下HOW怎么做。 只有彻底讲清楚实际应用这部分,才能让你真正觉得有价值感,能直接用在工作生活中提升效率。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是在教你“套路”。 这一整年,我为你准备了260个商业概念和套路。我希望你能够先学会这些前人经验累积出来的套路,然后站在一个台阶上提升拓展,这样就可以少走很多弯路,而且你的起步基础就能比别人高出一个段位。
学的好的同学,大可以把这套商业思维方式融会贯通,自己打出一套组合拳;学的一般的也有一套兵器谱在手,遇到问题直接对症找方法,省去很多时间。很多时候,你所谓的顿悟,其实是别人的基本功。与其自己瞎琢磨,不如把前人的思考当成我们的阶梯来得更髙效。
只不过,知识与知识之间,有时候会有各自为政的情况,你需要一个按钮,把单独的、碎片的知识连接起来,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获得系统化的收获。
7月15号礼拜六,我将和《得到》另外三位专栏订阅达到10万+的老师——李笑来老师、薛兆丰老师和万维钢老师,在上海开一场线下大课,帮助你完成“知识大通关,,。
在这堂课上,我们四位老师会分别把各自 专栏中出现过的重点知识进行串讲,把专栏的知识打通,将知识点串联,让你一次性地感受到“认知升级”、“理性决策”、“精英精进”之间的碰撞和共鸣, 基于专栏,又不止于专栏。
李笑来:《理想比财富重要》
不需要传承财富,只需要传承智慧。苏格拉底一生穷困,阿基米德靠资助生活。但这二人的共同点是:都留下了巨额的思想遗产,让世界因他们而变得不同。
从苏格拉底和阿基米德的人生经历中,到底应该如何看待理想和财富的关系?在面对金钱和理想时,究竟应该如何取舍?是否拥有更远大的理想,获取财富会更容易?
薛兆丰:《只给你地道的经济学思维》
怎样有效区分科学和非科学,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理论如何让你在知识海洋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但又不浪费时间和精力。怎样让你的学习不迷失方向,对人和做事如何区别对待?什么时候纵容自己的偏好,什么时候恪守社会的规范?凡事都需要付出成本,而指导你行为的就是成本的大小。
刘润:《每个人都是自己的CEO》
上海滩第一的哥”减勤如何巧用时间成本,月收入远高于其他出租车司机?
离开微软、改变世界的约翰■伍德如何用 商业逻辑做公益事业?
为什么说不是最强壮、也不是最聪明的能生存,而是最适合的?
每一件事情背后,都有其商业逻辑。理解商业世界运行的底层规律,用高手擅长的商业思维方式考虑问题,你就能做出收益更髙的聪明决定。
万维钢:《对策论是与人竞争的学问》
竞争,是最刺激的人类活动。对策论是人类理性的一座巅峰,但是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却远未普及。本次课程以冯·诺依曼和约翰·纳什的思想为线索,讲讲什么是对策论的核心精神,以及对策论到底有什么大用。让你掌握“上帝视角”,掌握1点硬气思维。
备注:因万维钢老师长居美国,不便回国参与此次大课,万老师授课部分,将由万维钢老师撰稿,「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代替万维钢老师出场,转述课程内容。
7月15日,欢迎你来现场,我们一起进行面对面的互动,打通知识之间的连接。
丨本周留言精选
宋国明来自181|我有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
客户催货,我上午查完物流,司机确定下午可以送货到客户工厂。我这时电话客户,这批货时间比较紧,争取后天上午送,客户非常焦虑、各种协商提前, 哪怕明天送也可以。我说太为难了,不过只能试一试,但是不要抱太大希望。 下午我会打电话过去,首先说:协调了很久,货期可以提前,物流会特殊安排这批货物,但是具体时间还需要协调, 一会再电话沟通。客户电话中言语间表示了强烈的感激。过十分钟再打一个电话说:我找了各方面的领导,大家非常重视这批货物的进场,所以安排在今天专车送货。这一刻客户几乎会痛哭流涕。
分享一下我认为的写好留言的方法:
1、价值感:可以结合当天知识来分享自己的理解;可以举一反三列出自己工作生活中亲身经历的相关案例;还可以从当天的知识扩展,分享一些相关的理论或者方法。尽量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2、结构感:留言不应该是密密麻麻的一段话,而应该通过分段或起小标题的方式来构建整个架构,也方便其他读者阅读。不宜过长,最好是有一个总论点外加两三个分论点即可。
3、对象感:想象对面是阅读留言的人, 认真思考自己的留言对他们会有什么样的启发和参考,他们在看留言时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他们从中能得到什么,最好能激发其他读者贡献更多好的想法, 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冠盖防水~郑兆良来自183 | 大WHY,小WHAT,
去年我和一个朋友去安徽谈生意,先做了一个二十几分钟的PPT,后来临时压缩出了一个3分钟版本,其实就是提出问题,一并拿出解决方案,把效果告诉对方,结果谈成了。面对问题的时候,多数人喜欢抛出问题和困难,其实对方更想得到的是如何解决。人的天性是怕麻烦,用解决问题的方式更容易让对方接受。
一个用时间换结论的商
分享《细节》这本书中关于如何高效开会的提醒:
对于一个好的销售来说,机会不是自己滔滔不绝说出来的,而是问出来的,通过问问题、让客户去说、你来判断,判断不清楚的时候再问,反复来回就形成了逻辑,才能真的判断案子的可行性及成功机率。
工作中也是一样,通常领导分配一项任务时只有一句话,可以根据老师今天给的7个抽屉去问自己一些问题,不明确地及时问领导,这样才能高效沟通,做出的事情才是领导真正需要的。
如何优化自己,让自己越来越适应社会?
首先,需要不断学习,不论是身处学校还是社会,始终要做到知行合一,活到老学到老。
其次,要懂得与人相处,因为人在社会上,不可避免跟人打交道,如果能把人际关系处理的很好,那么对自己个人的发展肯定会有所帮助好,
最后,一定要保持一个良好的身体状态,这样才能让自己与社会共同进步。
7.33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7.33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孔子说:“如果说我是圣人或仁人,我怎么敢当?不过我有两个不厌倦是可以自诩的:努力践行不厌倦,教诲别人不厌倦。”公西华说:“这正是弟子们学不到的啊!”
从孔子这话,可见他不是死后才被尊为圣人,而是当时已经被尊为圣人了,所以才有这自谦之词。
为之不厌,是要求自己,诲人不倦,是帮助别人。我们辅导儿子功课,有时候还不耐烦呢!何况对别人?
公西华听懂了,老师的自谦之词,也是其极自负之处,这正是弟子们学不到的啊!圣人之道,就是日用常行,谁不晓得呢?不就是做不到吗?
日用常行,凡事彻底,勿忘勿助,至诚无息,厚德载物,悠远高明,大而化之,化育天地万物,圣仁之道也!
️赋能王解读️
哈喽哈喽,大家早上好!日更演讲,成就梦想!写作加演讲,七倍速成长!越付出,越富有。
咱先简单的回顾一下昨天讲的内容。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说的是孔子说书本上的学问道理我懂的还可以,和别人差不多。但在生活中,身体力行做君子,我还没有什么心得体会,做的还不够。
我们说过这句话里面包含着前面我们讲到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行忠信四个字的意思,如果印象不是很深刻的话,希望大家可以找到那一章,听一听我的讲解,或者说读一读那天的打卡内容。
从这一章我们知道所谓的君子,不是我的文学水平有多高,我读了多少本书等等,而是我能不能真正的做到知行合一。知道不是懂得,做到才是学到。
孔子都说自己还达不到做君子的标准,这是谦虚,也不是谦虚,为什么呢?因为只有自己知道自己还有很多缺点,还有很多做不到的地方。但对于我们普通大众来讲,对于孔子的弟子来讲,对于当时的人来讲,孔子已经封圣了,不单是君子那么简单了。
今天,我们讲的正是如此。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孔子说:“如果说我是圣人或者仁人,那我怎么敢当啊?不过我有两个不厌倦是我能做到的,也是可以自诩的,一个是努力践行不厌倦,第二个就是教诲别人不厌倦。”
公西华马上回应说:“这正是我们这些弟子们学不到的呀!”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一下什么是圣?什么是仁?
什么是圣呢?
孟子曾经给“圣”下过一个定义,叫“大而化之谓圣”。什么意思呢?就是把其美德发扬光大,进入化境,而且能教化天下,化育万物,这就是圣人。
这里的大而化之不是马马虎虎,粗心大意。如果那样理解,那就错了,孔子、孟子离我们现在也有2000多年了,往往以讹传讹,可能就理解错了。
再说仁。
张居正说过:“心德纯全叫做仁”,纯就是没有一点杂质、杂念,全就是没有遗漏。
这就是圣和仁的标准,把这个标准拿出来,大家想一想,我们有谁能够达到呀,我们战友们有没有能达到的呀?我相信都不敢说自己达到了。
孔老夫子本人照这个标准来衡量,他能达到吗?他真的不敢说自己也达到了,因为这是我们追求的境界,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再和大家说一说,这里面出了三个词,一个是圣人,一个是仁者,还有一个是君子。
圣人是最高境界,我相信大家都知道了。我们儒家讲的圣人,其实他的地位就和道家里讲的仙,西方讲的佛,地位也就差不多了,这是最高境界。
圣的下一个境界是贤。贤者,谁是贤者呢?南怀瑾先生说是君子,君子就是贤者。
再下来是仁者。华杉解释,就是君子最下,接着是仁者,接着是圣人。
不管怎么说,想达到圣人、仁者、君子的境界都不容易。
因为在上一章,孔子还说自己做不到君子,“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大家还记得吗?
大家想一想,无论是仁者、君子还是圣人,境界都非常的高,不是我们一般人所能够达到的。
连孔子都说这种修养太高了,我还差得远,我不是圣人,也不是仁者。
但是我一辈子在追求仁的这条路上走,努力去做,而从来没有厌倦过。在学问上,永远的前进努力,也没有满足和厌烦的时候。这就是“为之不厌”,就是我虽然没有达到,但是我不后悔,不气馁,一直在努力,一直在路上。
同样孔老夫子,第二条就是他诲人不倦,前面我们也讲过了。
教诲他人的时候从来不厌倦,不是说我教你一遍你不懂,两遍你还不懂,第三遍我就不教了我就烦了,而是只要你想学,我就努力地来教,把我自己知道的东西用各种方式因材施教,教给你,让你听明白。
这两条看起来简单,但其实真正做起来真不容易,你真的能够完全做到了,那么你真的就是圣人,就是贤者,就是君子了。
为之不厌,是要求自己。我们以前讲过的君子求诸己,我们无论干什么,首先要要求自己,自己学到,自己做到,对自己要求比较高。
而这个高,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去做。每一事都要做到不偷懒不放弃。在《中庸》里讲,这叫至诚无息,无息是没有停息。不能说对这件事诚,对那件事不诚,对这个人诚,对那个人不诚,那都不是无息,至诚无息就是为之不厌。
《中庸》里讲,无息则博厚,就是厚德;载物则悠远,就是永续;传承则高明,就是活在他人想象之外。厚重博厚,悠远高明,这就是发扬光大,大而化之。
网上有段子,可以给这里做一个补充说明。
怎么说的呢?你的顿悟只是别人的常识,你的追求只是别人的起点。
就是我们千辛万苦好不容易顿悟得来的东西,其实在孔圣人眼里面只不过是他的常识罢了,那我们孜孜以求的,想要达到的境界,在孔老夫子那里也只是他的日常罢了,他就是这么做的。
再打个比方,比如说在过去贫穷的时代,吃顿饺子就好像过年了,过年才能吃一顿饺子。
现在我们天天吃饺子,只要你不嫌烦就是日常了,这就是生活境界的差距,那思想境界上也有,可以有这样一比。
再说一说,诲人不倦。诲人不倦,就是教诲他人永不厌倦。
想想容易不容易啊?其实不容易。比如说咱们给孩子辅导作业,看着孩子不会,是不是有时候还不耐烦啊?你怎么那么笨呢,你怎么这个样呢?这是对自己的孩子都可能不耐烦,何况对别人呢!
而孔子则以一种大仁大爱之心去对待别人,他有三千弟子。大家肯定可以想象的到,这三千弟子的品性,能力、条件,资质各个方面来讲都是不相同的,有像颜回这样的,一点就透,一说就通的。肯定也有比较愚笨的,怎么说也说不明白的,也有不省心的,像宰我一样白天睡大觉的。
不管怎么样,他都认真的去教,用各种办法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根据你的特点,用最合适的方式来教导,把自己的思想传递下去,传承下去。这个切切实实不简单。
其实也就是因为这两点,孔子在当时就已经封圣,就被别人称为圣人了。
子贡就说:为之不厌则是智,诲人不倦则是仁,智与仁兼具则为圣。
他的弟子公西华听了以后,就诚恳地赞叹说:您说的这两点,正是我们想学,但学不到、做不到的。
这是老师的自谦之词,也是老师的自负之处。
圣人之道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高深,就是日用常行,把懂得的道理践行起来。
我们说情绪管理,我们说正面管教,我们好多东西都要把它真正的用起来。道理大家都好像知道,但是孔子做得到,而我们普通人做不到。
孔子曾经提到过好多种圣人,在这里我们看孔子乃是“圣之时者”,所谓时者,不是说孔子时髦,时髦是后世才出现的名词。这个“时”是说孔子随时跟着时代走,不落伍,随时都在进步,随时晓得变,所以说他是圣之时者,他一生的努力都在朝这个方向,因为他“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就是在当时,他就知道他想恢复周公之礼,他想实现大同社会,他想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可能做不到,但是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应该尽的责任!
也就是说,我们无论是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或者是自己的事业,必须反省的地方。
普通人,都把一时的成就当事业,但了不起的人,进入圣贤境界的人所努力的则是千秋永恒的事业,孔子所努力的,就是永恒的事业,教化万民,所以他成了千古圣人第一。
我们这些战友们其实也应该好好的去对照一下,我们可能做不到圣人,做不到仁者,做不到君子,但是我们像孔子这样一直在努力,把成为君子,仁者作为毕生追求就可以了,到时候真的会求仁得仁,不用自暴自弃。
好的,今天这一章就解读到这里了,明天早晨六点半,我们来继续解读下一章。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这里面就提到了神。不是子不语怪力乱神吗?为什么提到呢?我们明天详细解说。
@东方美人:您的顿悟只是别人的常识而已 好好爱自己 啥意思
你实在太迟钝了,连这么一点点的常识都不知道,居然还觉得是一种恍然大悟的样子。也表示他对你的这种大彻大悟表示很是鄙夷,很是瞧不起。
你以为的顿悟,可能只是别人的基本功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是在刘润老师五分钟商学院的某节课下面的留言,那是刘润老师分享的“如何写出走心文案”的课后思考题:请你为五商想一个走心文案。
不知为什么,看到这句留言,我一下子就记住。然后想起不久前,微博网友批判李小璐演技差,李小璐那句超经典的回复:就算我演技再差,也比你高出一个珠穆朗玛峰。很自傲,谁让她在16岁就拿下金马影后呢,也是有一定的资本吧。
分析李小璐这句话,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它的简单易记,以一个具象化且为人熟知的高峰来比喻自己的演技,虽有夸张意味,但却让人感同身受,对她的演技有了一个认知。
文案是一篇文字,一张照片,或者一段视频,唤起消费者强烈的情绪,从而忍不住购买、或者传播你的产品。所以写出走心文案的本质是怎样唤起消费者强烈的情绪?刘润老师给我们提供了 BFD法则 ,即Bliefs(信念)、Feelings(感受)、Desires(渴望)。
什么是“信念”?信念就是消费者相信什么,而你比消费者更准确、有力地表达出他们所相信的。让消费者忍不住感叹“哇,说到我心里去了。”就是这样。
比如耐克的“Just Do It”:
“在你的一生中,有人总认为你不能干这,不能干那;在你的一生中,有人总说你不够优秀不够强健不够天赋,他们还说你身高不行体重不行体质不行,不会有所作为。他们总说你不行!在你的一生中,他们会成千上万次迅速地坚定地说你不行,除非你证明自己能行!NIKE,JUST DO IT。””
“Just Do It”说出了多少年轻人“永不服输”的信念。
二、感受
什么是感受?感受就是消费者的情绪。比如,你用一万字描述实物如何好吃,都不如一句“妈妈的味道”来得走心。
互联网上有一个盲人乞丐的故事,他在自己面前放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我是个盲人,我需要帮助。
可是,并没有很多人给他钱。后来一位路过的女士帮他修改了牌子的内容,这位女士写的是:这真是美好的一天,可是我看不见。
这句话成功引起了路人的共鸣,把路人放在了盲人的“情绪和感受”里。
什么是渴望?渴望就是消费者最想要的东西。
如果让你为某房地产写一句走心文案,你会选择“有家就有一切”还是“别让这座城市只留下你的青春,却留不住你。”
年轻时,我们离开家乡,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打拼,真的想要“一切”吗?我想无非就是一个属于自己的“最基本的安全感”。
而对于一个三口之家,这句话真的扎心了。“房子能等待,但孩子的童年不能等”,就是这句话让多少年轻的父母倾尽所有,只为那个学区房。
直击消费者内心,挖掘他们内心的渴望,从而引起消费或者传播的冲动,那你的文案就算走心了。
哈根达斯那句广告语,你还记得么?“爱她就请她吃哈根达斯。”
恋爱期间,你们十指紧扣,你侬我侬。男朋友送你哈根达斯,你更相信他爱你,你对他的爱也更深了一点,而你内心所渴望的爱情在这一刻似乎也得到了升级。
这就是成功的走心文案,它让我们相信的同时,给了我们心理暗示并对现实起到了反促作用。
“你以为的顿悟,可能只是别人的基本功”,可见你跟“别人”的差距有多大,可以进一步刺激你想变优秀的心。你同学通过“五商”正在成为自己的CEO,而你却还在打王者荣耀,羞愧感使你进步。
怎么把别人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
你的顿悟,只是别人的常识。
初听这句话时,有些扎心,但细想,也的确如此,我们经常说顿悟,但是你又经历过几次顿悟呢?很多事,很多话你知道,但并非真的懂得,只有在你经历过后,才会突然明白,原来是这个意思。
顿悟也就是我们说的开窍,开窍与你的见闻有关,与你所接触的人事物有关,如果一个很封闭的人这种开窍的时机可能就会要少于其他的人。
一个人一直处于懵懵懂懂状态,学什么也学不会,看什么也看不懂,不是笨,是没有开窍。我至今在很多方面都不开窍,所以一直也处于懵懂状态中。回想几十年,顿悟的时候不多,也就那么一两回,一下子就明白了,一下子就知道为什么会是那样的,自己为之欣喜,但是可能你的顿悟,只是别人的常识,扎心!!不要紧,因为这也是自己的一个提升。
顿悟的时机,可能是别人的一句话,可能是自己做的一件久而未得的事,但无论怎样,那样的机会并不多,因为受自己见识所限。为什么说要多读书,多与人交往,就是以此来充实自己欠缺匮乏的大脑,在遇到一些事情时,能够明白,能够开窍,能够顿悟。
每天让自己提升一点,也创造一些这样的时机,因为这些是让自己成长的内在因素。直到现在,过去的很多事情,也没有搞明白。那就慢慢的去感悟吧,只是这个过程要漫长一点,既享受每次顿悟的清明,也要接受这个缓慢的过程。
让我变聪明一点吧,呵呵,每天傻呼呼的,混沌一片!
别人拥有的,你不必羡慕,只要努力,你也会拥有;自己拥有的,你不必炫耀,因为别人也在奋斗,也会拥有。多一点快乐,少一点烦恼,不论富或穷,地位高或低,知识浅或深。每天开心笑,累了就睡觉,醒了就微笑。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感使你进步。怎么把别人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你的顿悟,只是别人的常识。初听这句话时,有些扎心,但细想,也的确如此,我们经常说顿悟,但是你又经历过几次顿悟呢?很多事,很多话你知道,但
」App创始人罗振宇代替万维钢老师出场,转述课程内容。 7月15日,欢迎你来现场,我们一起进行面对面的互动,打通知识之间的连接。 丨本周留言精选 宋国明来自181|我有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 客户催货,我上午查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