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世界黑客大师赛-2020年世界顶级黑客

第三方分享代码
hacker 2年前 (2022-12-11) 黑客教程 181 5

目录介绍:

智能汽车十问十答 探寻自动驾驶未来

7、现在关于自动驾驶车辆交通事故的判定会对自动驾驶发展造成什么影响呢?

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最直观的一件事情就是:在特斯拉交通安全事故案件后,德国规范了关于自动驾驶汽车宣传的相关法案。

此前, 特斯拉 在德国的官网公开表示,特斯拉汽车具有自动驾驶功能的全部潜力,到2019年年底就可实现城市自动驾驶,根据德国相关社会组织的意见,其Autopilot广告存在虚假宣传,夸大了其系统的功能。2019年7月14日德国慕尼黑法院的判定特斯拉今后不得再声称或者暗示其车辆具备自动驾驶功能。此后,特斯拉官网关于Autopilot的宣传也从“自动驾驶”改为了“自动辅助驾驶”。

8、自动驾驶普及后,黑客入侵系统了怎么办?

这个问题其实,只能说现在各大厂家都在尽量规避和预防,首先是系统的搭建,在技术上实现规避。在公开密钥基础建设(PKI)和V2X使用上,遵循国际标准,同时,优化AFW“内外兼修”,不仅要针对来自外部的恶意攻击还及时针对内部的异常通信进行分析,自内而外的守护汽车安全。不过,技术总在进步,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当遇见等级碾压时不可避免的,防火墙被攻破,汽车掌控权被转移。

另一方面,通过黑客大赛在不危害公共安全的前提下提前暴露漏洞,再由公司工程师们优化系统。这方面就不得不提世界著名黑客大赛——Pwn2Own,它将自动驾驶汽车的攻击作为了比赛的一部分,成为攻击目标的公司现在都为该竞赛提供了赞助,并安排了工程师在现场接收研究人员的漏洞报告,现场修复BUG。

Pwn2Own黑客大赛被认为是信息安全领域白帽黑客的顶级竞赛。安全研究人员聚集在Pwn2Own竞赛中,针对预定目标(软件)列表展开攻击,他们的每一次 成功 都会赢得积分和奖金,黑客竞赛中利用的所有漏洞都必须是新的,并需立即向软件供应 商 披露。

最后一种,BUG奖金计划。这一方面较为突出的是特斯拉,根据最新的数据,特斯拉将每个报告漏洞的奖金提高到了1.5万美 元 ,至此特斯拉已经向计划参与人员累计提供超10万美元的奖励。

跟现在的电脑,手机一样,电子化的产品都有这个风险。但这无法阻止自动驾驶发展的大趋势,车企会建设更安全的系统防止入侵。

9、 现在自动驾驶发展到什么阶段了?

每个阶段的自动驾驶我们主要依据是否量产来作为评判标准,毕竟只有实现了量产上路才能证明其技术成熟度和可行性。根据现在车企的官方数据来看,大部分的车型还停留在L1阶段,搭载了部分可控制加减速或者转向其中一项配置。部分的豪华厂商和一些造车新势力已经能够达到L2级别的高阶辅助驾驶。

至于L3这一级别的自动驾驶,主要代表车型是 奥迪A8 L,虽然已经能够量产上路,但是因为国内对于自动驾驶相关法规正在完善当中,所以国内不允许上路。至于更高阶的L4和L5,技术正在测试当中,实车尚未量产。

不过,各大车企对于自家的自动驾驶技术都充满信心,纷纷明确了上线时间。 奔驰 表示其自动驾驶在2025年实现量产; 宝马 计划在2025年实现汽车全自动驾驶;现代表示,2020年旗下自动驾驶将视线商业化;IHS表示,到了2035年自动驾驶将成为主流。

10、 L5真的能实现吗?或者说,未来无人驾驶真的会成为常态吗?

2016年8月,世界首个无人驾驶出租车nuTonnmy在新加坡正式开始载客运营。L5级别的无人驾驶能否实现不言而喻。

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觉得自动驾驶难以实现呢?自动驾驶量产上路究竟被什么限制了呢?除了所谓的技术局限,还有政府规划,企业成本和法律伦理上的原因。

2G蹦迪到现在5G即将普及,6G在不远的将来也会向我们奔袭而来,飞速发展的现代科技可以让我们相信,技术局限只是一时之阻。而且,上一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到各家企业对于自动驾驶上路量产充满信心,在他们的心里技术或许已经算不上是阻碍。企业成本这一方面,对着技术的大幅度普及,整车产商们都开始涌进,成本摊开之后,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政府法规在回答自动驾驶撞人定责这一问题时,大家可以发现,各国政府对于自动驾驶法规建设都在推动中,未来自动驾驶法规将得到完善。

社会伦理带来的阻碍同样也值得思考:如果人为交通事故率占交通事故率的90%,大多数人都人为这是合理可接受的,但是自动驾驶事故率占交通事故率为人为事故率的一半——45%时,大家会认为这是在胡扯,并且坚从伦理和情感上拒绝接受这一结果。但是,如果事故率再降低到20%甚至10%,大家又觉得可以接受了,因为在绝对数据的压制下,人们才会真正的开始权衡机器与人类可比性。

人开车撞死人和机器开车撞死人其本质意义上存在巨大的差别,最明显的差距就是:人类发生事故,不仅仅需要承担金钱上的惩罚,还有道德心理上的谴责。机器发生事故,即使最终事故结果的承受方定为其运营或者制造企业,但是仅仅是金钱上的惩罚,情感上他们并不是有什么付出,官方的表述与文案对于受害者来说,显得苍白且可笑。

总结

自动驾驶被追捧,不仅仅是因为它的新奇。根据统计数据每年全球大约有130万人死于交通事故,其中90%以上的事故是人为因素导致。推行自动驾驶,在一定条件下能够防止事故发生或者降低事故伤亡率。再者,汽车保有率近年来不断上升,但是空载率和对环境的伤害也成正比,从节能和改善交通拥挤现状的角度来说推广自动驾驶是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至于一直讨论的道德伦理的阻碍,残忍的是,社会发展的齿轮绝对不会因为人类脆弱的情感机制而被阻挡,利益和进步才是最终的驱动力。 (图/文/摄: 杨雅琪)

展开余下全文(1/3) 2 自动驾驶对生活的的影响和法规制定 回顶部

4、未来私家车会消失吗?

关于这个问题,我先给大家聊一下车企布局出行领域的动作。

戴姆勒投资中东打车巨头Careem,这家共享出行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就是Uber。戴姆勒出行股份和 吉利 出资还成立了高端出行合资公司,推出了“耀出行”, 吉利汽车 旗下共享出行“曹操出行”也接入了“耀出行”。

宝马 集团,先是收购了北美地区最大的停车应用软件服务商Parkmobile,又花费了2.09亿欧 元 从Sixt租车公司购买了DriveNow的50%股份。后续还与戴姆勒公司握手言和,共同投资10亿欧元组建合资公司,合并移动出行业务。能够让两家汽车巨头握手言和,共享出行后面的利益有多大不必我多说。

丰田 汽车2018年向Uber投资5亿美元,共同开发自动驾驶汽车, 广汽集团 也投资了Uber。至于国内的共享出行巨头滴滴,其也收到了多家汽车企业的合作和投资,其中就有 大众 集团和 北汽 集团。

其它方面,车企们还推出了自己的出行平台,汽车制造企业们,不论是单打独斗还是找科技企业合作都不愿意放下共享出行这块蛋糕。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状呢?

因为没有一家车企愿意在新出行时代之下,沦为单纯的制造商,失去自主权。这就回归到了我们的问题,私家车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大家都不需要自己开车了,我们现在说的什么驾驶乐趣自然也就变淡了,后续出行需求一定是大于买车需求,这也就意味着购车欲望下降,私家车的保留量也会下降,除了某些爱车人士等几乎没有人会花钱去购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

不过,对于汽车的小众需求依旧会保留,私家车并不会完全的消失。这世界爱特立独行的人多了去了,按照现在的发展,最后保留的私家车需求应该是在超跑和高端定制车上。

5、 自动驾驶全面普及之后,城市不限行了吗?

其实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发散一下,自动驾驶全面普及之后,能够解决堵车问题吗?毕竟,限行政策是针对现在城市交通压力过大而提出,一旦自动驾驶的普及能够解决这一问题,那么限行的规定自然能够得到改变。

那么现在我们来回答,为什么自动驾驶完全普及能够有效的解决堵车问题。

按照上文中所说,人们的购车欲望下降,共享出行普及,现实就变成——未来在路上跑的汽车将绝大部分属于共享出行公司,私人汽车仅为冰山一角。连贯下来,企业一般都是从利益出发,为了提高利润,这些共享出行公司提高利润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降低空载率,提高单车的使用次数。

我们设想看一种最 理想 的模式——编码排队运行,基于大数据平台应用,所有的车辆被统一管理后列队运行。大数据根据每个人下单的起止地点合理安排接送车辆,它们拥有专门的通道上下客通道,快速接客放客,完全不会影响后面的车辆运行。这一情况下不仅事故率被大大降低,车辆也得到了合理的利用。

私人汽车留存降低,车辆被平台统一管理,采用大数据管理的共享出行整合了所有运行车辆,交通系统高效有序运行,限行自然不存在了。

6、自动驾驶普及后,如果自动驾驶撞了人,谁的锅?

2018年3月,Uber(优步)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坦佩,一辆正在进行自动驾驶测试的车辆撞上行人,这名伤者最终因抢救无效死亡。这也是全球首例自动驾驶车辆撞死行人的案件,由于当时测试汽车配备了安全员,但是安全员在玩手机忽视了安全风险,最终法院的判决结果中,Uber不承担刑事责任,但是安全员被进一步追责。

特斯拉Model S

2016年国内首例 特斯拉 Model S 车祸案,因为与前方的道路清扫车发生追尾事故身,驾驶员高雅宁当场丧命。由于当时特斯拉方面拒绝提供行车数据,导致案件审理一度陷入僵局。(这也说明了在自动驾驶普及后,强制要求安装类似“黑匣子”等装置和企业责任心的重要性。)

直到2018年6月,法院根据当时的监控录像判定事故发生时车辆属于“自动驾驶状态”,这一案件才真正结案。这一事故最终结论为:特斯拉夸大宣传自动驾驶功能是事故的元凶。

从这几个实际案例来看, 目前法律法规滞后于技术发展,各地政府需要为自动驾驶的技术发展完善法律法规。

德国: 2017年德国发布的自动驾驶相关法律表明:允许自动驾驶在特定条件下替代人类驾驶,不过,为了责任的裁定,每一辆带有自动驾驶技术宣传的汽车必须安装类似“黑匣子”的装置,记录系统运作和驾驶相关数据。按照“黑匣子”数据,事故如果发生在人工驾驶阶段,则由驾驶人承担责任;如果发生在自动驾驶阶段,或由于系统失灵酿成事故,则由汽车厂商承担责任。

美国: 法不禁止皆可为。美国公路安全局将自动驾驶法规权利下放到了各个州,所以关于自动驾驶方面的规定并不统一。

中国: 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并没有明确的对自动驾驶进行规范,所以,从法律意义上来说,在中国的公共道路上开启自动驾驶模式是被禁止的。

国内的做法是建立规划了多个示范区,自动驾驶测试车辆管理方面,将按照现行交通法规进行处理,与普通车辆交通违法和交通事故处理没有原则上的差别。测试车辆在测试过程中发生交通违法和交通事故,应当由测试驾驶人及其所属的测试主体分别承担相应的行政、民事、刑事责任。

3 自动驾驶的发展,L5真的能实现吗 回顶部

7、现在关于自动驾驶车辆交通事故的判定会对自动驾驶发展造成什么影响呢?

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最直观的一件事情就是:在特斯拉交通安全事故案件后,德国规范了关于自动驾驶汽车宣传的相关法案。

此前, 特斯拉 在德国的官网公开表示,特斯拉汽车具有自动驾驶功能的全部潜力,到2019年年底就可实现城市自动驾驶,根据德国相关社会组织的意见,其Autopilot广告存在虚假宣传,夸大了其系统的功能。2019年7月14日德国慕尼黑法院的判定特斯拉今后不得再声称或者暗示其车辆具备自动驾驶功能。此后,特斯拉官网关于Autopilot的宣传也从“自动驾驶”改为了“自动辅助驾驶”。

8、自动驾驶普及后,黑客入侵系统了怎么办?

这个问题其实,只能说现在各大厂家都在尽量规避和预防,首先是系统的搭建,在技术上实现规避。在公开密钥基础建设(PKI)和V2X使用上,遵循国际标准,同时,优化AFW“内外兼修”,不仅要针对来自外部的恶意攻击还及时针对内部的异常通信进行分析,自内而外的守护汽车安全。不过,技术总在进步,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当遇见等级碾压时不可避免的,防火墙被攻破,汽车掌控权被转移。

另一方面,通过黑客大赛在不危害公共安全的前提下提前暴露漏洞,再由公司工程师们优化系统。这方面就不得不提世界著名黑客大赛——Pwn2Own,它将自动驾驶汽车的攻击作为了比赛的一部分,成为攻击目标的公司现在都为该竞赛提供了赞助,并安排了工程师在现场接收研究人员的漏洞报告,现场修复BUG。

Pwn2Own黑客大赛被认为是信息安全领域白帽黑客的顶级竞赛。安全研究人员聚集在Pwn2Own竞赛中,针对预定目标(软件)列表展开攻击,他们的每一次 成功 都会赢得积分和奖金,黑客竞赛中利用的所有漏洞都必须是新的,并需立即向软件供应 商 披露。

最后一种,BUG奖金计划。这一方面较为突出的是特斯拉,根据最新的数据,特斯拉将每个报告漏洞的奖金提高到了1.5万美 元 ,至此特斯拉已经向计划参与人员累计提供超10万美元的奖励。

跟现在的电脑,手机一样,电子化的产品都有这个风险。但这无法阻止自动驾驶发展的大趋势,车企会建设更安全的系统防止入侵。

9、 现在自动驾驶发展到什么阶段了?

每个阶段的自动驾驶我们主要依据是否量产来作为评判标准,毕竟只有实现了量产上路才能证明其技术成熟度和可行性。根据现在车企的官方数据来看,大部分的车型还停留在L1阶段,搭载了部分可控制加减速或者转向其中一项配置。部分的豪华厂商和一些造车新势力已经能够达到L2级别的高阶辅助驾驶。

至于L3这一级别的自动驾驶,主要代表车型是 奥迪A8 L,虽然已经能够量产上路,但是因为国内对于自动驾驶相关法规正在完善当中,所以国内不允许上路。至于更高阶的L4和L5,技术正在测试当中,实车尚未量产。

不过,各大车企对于自家的自动驾驶技术都充满信心,纷纷明确了上线时间。 奔驰 表示其自动驾驶在2025年实现量产; 宝马 计划在2025年实现汽车全自动驾驶;现代表示,2020年旗下自动驾驶将视线商业化;IHS表示,到了2035年自动驾驶将成为主流。

10、 L5真的能实现吗?或者说,未来无人驾驶真的会成为常态吗?

2016年8月,世界首个无人驾驶出租车nuTonnmy在新加坡正式开始载客运营。L5级别的无人驾驶能否实现不言而喻。

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觉得自动驾驶难以实现呢?自动驾驶量产上路究竟被什么限制了呢?除了所谓的技术局限,还有政府规划,企业成本和法律伦理上的原因。

2G蹦迪到现在5G即将普及,6G在不远的将来也会向我们奔袭而来,飞速发展的现代科技可以让我们相信,技术局限只是一时之阻。而且,上一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到各家企业对于自动驾驶上路量产充满信心,在他们的心里技术或许已经算不上是阻碍。企业成本这一方面,对着技术的大幅度普及,整车产商们都开始涌进,成本摊开之后,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政府法规在回答自动驾驶撞人定责这一问题时,大家可以发现,各国政府对于自动驾驶法规建设都在推动中,未来自动驾驶法规将得到完善。

社会伦理带来的阻碍同样也值得思考:如果人为交通事故率占交通事故率的90%,大多数人都人为这是合理可接受的,但是自动驾驶事故率占交通事故率为人为事故率的一半——45%时,大家会认为这是在胡扯,并且坚从伦理和情感上拒绝接受这一结果。但是,如果事故率再降低到20%甚至10%,大家又觉得可以接受了,因为在绝对数据的压制下,人们才会真正的开始权衡机器与人类可比性。

人开车撞死人和机器开车撞死人其本质意义上存在巨大的差别,最明显的差距就是:人类发生事故,不仅仅需要承担金钱上的惩罚,还有道德心理上的谴责。机器发生事故,即使最终事故结果的承受方定为其运营或者制造企业,但是仅仅是金钱上的惩罚,情感上他们并不是有什么付出,官方的表述与文案对于受害者来说,显得苍白且可笑。

总结

自动驾驶被追捧,不仅仅是因为它的新奇。根据统计数据每年全球大约有130万人死于交通事故,其中90%以上的事故是人为因素导致。推行自动驾驶,在一定条件下能够防止事故发生或者降低事故伤亡率。再者,汽车保有率近年来不断上升,但是空载率和对环境的伤害也成正比,从节能和改善交通拥挤现状的角度来说推广自动驾驶是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至于一直讨论的道德伦理的阻碍,残忍的是,社会发展的齿轮绝对不会因为人类脆弱的情感机制而被阻挡,利益和进步才是最终的驱动力。 (图/文/摄: 杨雅琪)

@2019

“疯狂”加速的拼多多:问题多多,“劫难”近在眼前?

“眼看它起高楼,眼看它宴宾客,眼看它会翻车?”。

拼多多美国上市不满四年,市值超2000亿美元,其创始人身家曾一度超越马云,成为中国首富。在这市值猛涨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拼多多一直在亏损,直到2020第三季度才实现首次单季扭亏为盈。到此,也许会有人疑问, 拼多多一直在亏损,为什么市值却在不断增长?

其实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拼多多的GMV(网上的成交金额8402亿)、活跃用户(5.63亿)在不断快速增长,投资者看好其未来发展。

投资者看好未来发展是一回事,但如果一家公司一直亏损没有盈利,其管理者来自资本的压力无疑将是巨大的,因为资本是逐利的。那么问题也随之而来,为了保持持续占有的市场份额,在短时间取得耀眼成绩,相比发展多年,已经相对成熟完善的淘宝、、天猫、京东等老牌电商,拼多多势必需要加倍投入,不管是人力、物力,还是财力,这样的发展过程中,强制“疯狂”加班,超越996工作模式,结果导向,不择手段的执行,那么出现问题就是必然了。

事件一:员工猝死

2020年12月29日凌晨1:30,拼多多公司女员工张某与同事一起走路回家的路上突然捂腹,晕厥倒地猝死。面对网络舆论的质疑,拼多多知乎“高傲”地回应:你们看看底层的人民,哪一个不是用命换钱,我一直不以为是资本的问题,而是这个 社会 的问题,这是一个用命拼的时代,你可以选择安逸的日子,但你就要选择安逸带来的后果,人是可以控制自己的努力的,我们都可以。

此回应一出,网络舆论瞬间炸锅,原来拼多多的拼,果然是用命来拼的拼,大致意思总结起来就两条:其一,大家都是成年人,加班是自己选的;其二,猝死是个 社会 问题,拼多多不背锅!

22岁,一条鲜活的生命,就换来拼多多站在资本最高点对底层人民的一句嘲讽:“底层人民,谁不是用命换钱!”?

那这是否可以理解成,你的意思就是,人家22岁,花季的小姑娘,发生这样的事只能算活该?作为底层人民,活该用命换钱?

不知拼多多哪里来的底气,如此漠视生命。面对舆论一边倒的批评,拼多多马上甩锅知乎回应不是官方发布的,这是谣言,请大家不要相信。结果被知乎打脸,证明是拼多多官方账号发布。

在铁一般的事实下,拼多多不得已承认,接着转折又来,“临时工”上场了,拼多多回应是供应商使用拼多多官方账号发布回应,与拼多多无关。你们信不信?反正我不信。

在此事件中,我们可以知道,拼多多认为这种“拿命换钱”的现象是时代的本质,可以看到拼多多的冷漠无情以及不断地推卸责任。

事件二:员工自杀

1月9日,拼多多一员工在长沙家中跳楼自杀。拼多多方面表示,对员工不幸离世表示深切哀悼,同时正等待当地有关部门对事发原因的最终调查结果。在此期间,公司将全力配合谭某林离世的善后工作,同时公司将立即在内网OA系统开通心理及特殊紧急事项咨询通道,安排专人为员工提供咨询服务。

从拼多多的通报中,我们可以得到的信息是拼多多员工的工作压力是相对比较大的,已经影响到身心 健康 ,甚至可能严重到危及生命,事件的背后,是什么在逼迫年轻人至死方休?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事件三:“莫名其妙”理由辞退员工

近日,拼多多员工王某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同事被抬上救护车的照片,并配以针对拼多多的言论,此后被拼多多以违反公司纪律制度为由辞退。1 月 12 日,王某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表示,自己的言论确实有些过激,但是并不后悔发布照片,目的是希望引起全 社会 对职工权益的重视。

1 月 11 日晚间,王某在 B 站发布视频透露,因为看到同事被抬上救护车,并将相关信息发布至脉脉上,他在 30 分钟内 “被赶出公司”。

对此,拼多多回应称,公司根据王 * 所发帖的某匿名社区公开页面外显 ID(JgD+STsWV2E),查询到其既往匿名发帖内容充斥不良 “极端言论”,诸如:“想要 死”,“把 的骨灰扬了”等。

公司人力资源部研判该员工上述言论严重违反员工手册,且有可能其极端情绪会对其他同事造成不可知威胁,决定与其解除劳动合同。

王某表示,1 月 8 日,他在脉脉上匿名发了一条消息,导致他 “在 30 分钟内从被通知到被赶出公司”。对于救护车事件,该名 up 主表示,他是 “在上班路上看到这辆救护车从身边驶过”,在进门时,他看到 “一名男同事被一左一右两名员工架着,还有两位女同事陪同,上了这辆救护车。我们一进一出,擦肩而过。” 他表示,“透过可以看到救护车的玻璃,他拍了一张照片,发到了脉脉,并配上文字‘第二位拼多多猛士倒下了’。”该条爆料在短时间内上了热搜。随后他被公司 HR 及主管约谈、强制离职。

在此,我们看到是 拼多多“迫不及待”的清理不和谐声音,遮掩对公司不利的事情 。虽然该员工言论过激,但其希望唤醒全 社会 对员工权益的重视,值得我们肯定。

事件四:远程删用户照片

1月12日,一则“网友称拼多多App远程删除照片”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

网友爆料称拼多多远程删除用户手机照片。据该网友介绍,事情起因是其保存了 拼多多某活动涉嫌欺诈消费者的证据 ,在向客服理论后,所用vivo手机弹出消息“检测到拼多多已删除照片或视频”。

随后该网友咨询了vivo官方客服,对方表示:如果允许打开对应的权限,该软件就可以获取对应的信息。

拼多多客服回应该网友称:“不会随便删除用户信息,会向上级反馈。”随后客服经理致电该网友称:“目前技术排查下来,从技术痕迹看很难解释,因此我们并未删除。咱们朝前看,给您补贴30元无门槛优惠券”。

网友认为这是明目张胆地侵犯客户隐私,如果拼多多App系统能够随意删除任何照片,那岂不是相册内的个人信息都将被暴露。

“远程删除用户相册照片,还被手机系统当场抓包?”这件事迅速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

之后拼多多就此事做出回应,表示删除的照片是用户编辑之前的原图,系统保存的是美化后的图片,并表示之后会对产品进行改进,把两张图片都进行保留。同时将联系vivo及其他手机厂商,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基础上共同协商优化该体验。

据了解,这次爆料的网友是被拼多多邀请参加返现活动的用户,称邀请一个新用户就可以获得一个100元的红包。但是该网友按照要求完成任务后,却发现返给自己的是随机红包。为此,该用户联系客服,称App发布的活动描述与实际不符,要求官方给予解释。

客服称会给用户反馈,后续有结果会告知用户,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该用户发现手机的截图被拼多多删除了。

目前“拼多多远程删除用户照片”一事还在互联网上热议,虽未有最终定论,但是事件凸显的个人信息安全风险已经很明确了,那就是一旦App获取用户手机的存储权限,该App就有能力获取你的手机公共存储区的数据,包括你的相机照片、截图、录屏文件、录音等文件。

如果经查实,拼多多真的删除了用户的个人信息,那么,该行为就属于严重的违法行为,也必将会受到一定的惩罚。希望相关部门尽快进行调查,查明事件真相,给大众一个交代。

事件五:黑客天才疑拒绝违法被开除

原阿里集团安全研究实验室总监云舒发微博称,某安全团队老大在5年即将到期,可以拿取股票时,突然被开除,而被开除的原因是「不愿做黑客攻击」。

某安全团队老大何许人也?此人是Flanker,提及Flanker可以说在黑客圈如雷贯耳。15岁上浙大、22岁获世界冠军,顶级黑客,前腾讯·科恩实验室高级研究员,世界顶级黑客大赛Pwn2Own Mobile 和 PC 双料冠军,后加入了某知名美股上市公司担任安全总监,负责公司整体安全。

2020年12月22日,Flanker发微博称离职:

如果说Flanker事件属实,既然能让员工做黑客攻击,这是要做什么违法违规的事情?员工权益还抵赖不给,这样的公司也是刷新我们的认知底线了。

事件六:前员工发布《我在拼多多的三年》

1月12日,一位毕业于浙大,前拼多多的信息安全工程师在浙江大学cc98论坛和个人博客发表了《我在拼多多的三年》。

作者原描述:「本文目的是【希望学弟学妹们千万不要去拼多多】,从一个底层员工的视角,记录一下拼多多这家公司三年以来的 整体变化,本文不涉及技术机密,只讨论行政制度、文化氛围、办公体验等,记录个人主观意愿,离职后于家中编 写,记录一下经历,存在主观印象,部分内容已做马赛克处理。 」 各行各业的大家看完有何感想 ?

各位读者对原文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知乎查看,绝对让人“大吃一惊”,只能说这公司太“伟大”了

在这篇文章里,网友评论见识到了剥削的最高境界:

初级段位的剥削,是剥夺员工个人生活、社交、 娱乐 的自由;

中级段位的剥削,是让员工没有时间学习、成长、提升自己,无法做一些对自己人生的长远发展有实质性改变的事情,永远被定格在底层;

高级段位的剥削,是剥夺员工吃饭、睡觉、上厕所等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整日昏昏沉沉、神情恍惚、情绪低落;

剥削界的东方不败,是除了以上行为以外,还剥夺员工的生存权、言论权、行动自由、隐私,基本类似于监狱,比监狱更厉害的是,还会打着企业文化的幌子来洗脑。

拼多多这样的氛围估计会让所有看到此文的人,都感觉有点意外,能感受得到员工对于这种唯我独尊的强势压迫的无力感。能够这么理直气壮地进行剥削,拼多多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

一般的公司里,除非是个傻子员工,否则不会出了门就爆公司的料,因为公司口碑好、赚钱了,员工日子才会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有归属感的公司,员工都是很有自豪感的,说起自己的东家,拍着胸脯恨不能拍肿了,甚至看不上竞争对手的员工。

那种(前)员工迫不及待地对外吐槽、爆黑幕的公司,我觉得员工的这一行为,其实是在以一己之力向 社会 发出微弱的呼喊、在释放一种“求救”的信号,在以身犯险警醒众人。

也许最终还是无济于事,并不会带来什么实质性的改变,没有人来保障打工人的利益,但至少努力过了。

事件七:拼多多退出春晚红包

1月15日,有消息称,目前拼多多内部已暂停春晚红包项目,不再担任2021年春晚独家红包互动合作伙伴。拼多多本打算通过春晚红包活动影响力力推其支付业务,今年重点投入的社区团购项目“多多买菜”原本也在此次春晚红包项目的宣传计划之中。这是央视第一次撤换春晚合作伙伴,拼多多在公众舆论场负面的形象,直接影响了公司的业务进展。

对于央视撤换春晚合作伙伴,我们觉得这个决定是非常正确的,一个陷于负面形象的公司,就应该好好修炼“内功”,而不是取于民,却伤于民。

总结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以上如此多的事件,拼多多可谓是今年“热搜”中的王者,可惜都是“负面”形象,问题多多,拼多多难道要“努力”变成名副其实的这“拼多多”?

其实很多企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是太多人拼命得来的结果。虽然都是打工人,企业也需要更关心员工的身体,才能有可持续发展。

回看拼多多这几年的发展历程,凭借其“团购+低价”策略以及对微信平台社交属性的运用,在短短的时间里迅速成长为电商巨头。拼多多的火爆从砍一刀开始,凭借好友砍一刀免费拿产品,让拼多多的用户实现了快速增长并吸引了巨大的流量。

用户的口碑和认可度就是公司生存的根本,用户可以捧起一家公司,也可以让其从高位摔下。如果后续拼多多不作出改进,继续我行我素,这必然会引起用户的不满,其口碑和认可度也会慢慢下降,那么用户流失将会是可预见的结果。

所以希望拼多多能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尽快给用户和员工一个满意的回应,不要再让人们失望了。

网曝天才黑客疑因拒做黑客攻击业务,被拼多多开除,这是真的吗?

是真的。

拼多多可真是多事之秋,这段时间发生了不少和员工相关的丑闻,而拼多多的口碑也被消耗得差不多了。这一次天才黑客因为拒做黑客攻击业务遭到了拼多多的开除,这个消息再次将拼多多置于舆论风波,这件事情其实也是这位天才黑客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亲自承认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天才黑客Flanker是何等人物?

Flanker叫何淇丹,还是学生的时候,他就迷上了电脑信息安全,15岁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考进浙大,19岁就和他的团队一起打入DEFCON 21 CTF总决赛,而他成为华人圈中第一个入围到 DEFCONCTF 总决赛的战队,2016年他参加了世界顶级黑客大赛 Pwn2Own Mobile 和 PC Pwn2Own 2016 ,两个比赛都拿到了冠军,同时他还是BlackHat USA和DEFCON的演讲者。看到何淇丹这样的履历,简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何淇丹曾经是腾讯科恩实验室高级研究员,在他26岁的时候加入了拼多多这家公司,并成为公司的安全总监。

天才黑客遭到拼多多开除

天才级别的人物,相信很多公司估计都抢着要,可是拼多多却将这位传奇人物辞退,很多人都好奇到底是什么原因。Flanker在自己的微博上也证实已经不在拼多多公司工作,并表示他应得而该公司抵赖不给的各种权益已委托律师处理,甚至还写了一句山高水长,好自为之。一看就是和拼多多发生利益矛盾被辞退。后来原阿里集团安全研究实验室总监云舒出来爆料,拼多多辞退Flanker的原因是“因为不愿意做黑客攻击,被强行辞退”。不过深挖之后,发现这其实只不过是拼多多辞退员工的一种手段,实际是不想兑现承诺。据爆料Flanker在公司工作5年,到期之后可以获得公司上亿的股票分红,而Flanker的任职时间即将满五年,却在这个关键时候遭到拼多多辞退,其中的原因值得深思。

拼多多企业丑闻事件

拼多多本来在2020年最后的一天市值突破了2000亿美元,创始人身价一夜之间超过马云,只是可惜没多久就连续爆出各种各样的丑闻。原来拼多多成功的背后,是不惜一切手段,甚至是牺牲员工的众多利益为代价。但是欠下的东西总是要还的,所以这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拼多多就出现了多个麻烦,先是员工猝死,然后拼多多喊出“哪个底层人,不是用命换钱”的言论,瞬间遭到网友攻击,又有辞退匿名发帖员工。拼多多这样毫无人性的企业未来的发展走向到底会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

  • 访客 2022-12-11 18:44:42 回复

    如果发生在自动驾驶阶段,或由于系统失灵酿成事故,则由汽车厂商承担责任。 美国: 法不禁止皆可为。美国公路安全局将自动驾驶法规权利下放到了各个州,所以关于自动驾驶方面的

    1
  • 访客 2022-12-11 19:10:58 回复

    16年8月,世界首个无人驾驶出租车nuTonnmy在新加坡正式开始载客运营。L5级别的无人驾驶能否实现不言而喻。 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觉得自动驾驶难以实现呢?自动驾驶量产上路究竟被什么限制了呢?除了所谓的技术局限,还有政府规划,企业成本和法律伦理上的原因。 2G蹦迪到现在5G即将普及,6G

    2
  • 访客 2022-12-11 14:34:17 回复

    么实质性的改变,没有人来保障打工人的利益,但至少努力过了。 事件七:拼多多退出春晚红包 1月15日,有消息称,目前拼多多内部已暂停春晚红包项目,不再担任2021年春晚独家红包互动合作伙伴。拼多多本打算通过春晚红包活动影响力力推其支付业务,今年重

    3
  • 访客 2022-12-11 20:09:26 回复

    车祸案,因为与前方的道路清扫车发生追尾事故身,驾驶员高雅宁当场丧命。由于当时特斯拉方面拒绝提供行车数据,导致案件审理一度陷入僵局。(这也说明了在自动驾驶普及后,强制要求安装类似“黑匣子”等装置和企业责任心的重要性。) 直到2018年6月,法院根据当时

    4
  • 访客 2022-12-11 13:54:43 回复

    而复哀后人也” 以上如此多的事件,拼多多可谓是今年“热搜”中的王者,可惜都是“负面”形象,问题多多,拼多多难道要“努力”变成名副其实的这“拼多多”? 其实很多企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是太多人拼命得来的结果。虽然都是打工人,企业也需要更关心员工的身体,才能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