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介绍:
读李娟《想起外婆吐舌头的样子》,堪破人生的外婆
外婆不小心把糖罐子打破,便找来一模一样的罐子,把剩下的糖撮一撮放进去,照原样摆着。
即便被发现,也只是吐吐舌头,笑眯眯地坦白。
金鱼缸里空空荡荡,里边的鱼早已死了许久。
忽一天发现,鱼缸小了许多,端起来细看,难不成没有鱼,鱼缸也伤心得瘦了?问外婆,她只吐了一下舌头,说原来那个被她打破了,这是新买的。
外婆的老家远在四川,她在那间老瓦房里生活了近半个世纪,老屋四周都是重重竹林,愈发显得房子的古老。
后来老瓦房塌了半边,85岁的外婆独自一个人在仅剩的半间老屋里生活了两年。
那之后,年迈的外婆便跟着李娟母女离开了熟悉的故乡,去往遥远的新疆,慢慢适应那寒冷的北方大陆。
外婆最终没能回到她朝思暮想的老家,没能见到她思念的旧人,她孤零零被埋在万里之外的戈壁荒滩,好像她在死之后还得再重新开始一场适应新生活的漫长过程,好像她孤独的、意志坚决的一生仍不曾结束。
外婆、妈妈和李娟三代人相依为命,她们是一起走过岁月,历经坎坷,除了死神,谁也无法分开的一家人。
上小学的时候,外婆为李娟做她爱吃的锅盔馍,揣在怀里,80多岁的外婆从一楼慢慢爬到六楼,送到李娟的教室。
为了讨生活,她们深入荒野开帐篷小卖部时,外婆陪着李娟母女,走过人生最艰难而又最坚定的日子,无论生活如何困苦,外婆从未放弃,总是蛮不在乎地吐吐舌头而已。
文章的最后,李娟对思念中的姥姥说:
“外婆,痛苦这东西,天生应该用来藏在心底,悲伤天生是要被努力节制的,受到的伤害和欺骗总得去原谅,满不在乎的人不是无情的人。”
外婆常常对她说:“娟啊,其实你不结婚也是可以的,不生孩子也是可以的,你不要再受那些罪了,你妈妈不晓得这些,我晓得。”
“外婆,直到现在我才渐渐有些明白你的意思,虽然现在的我还是一团混沌,无言可说,无从解脱,但能想象得到,若是自己也能活到96岁,仍然清清静静,了无牵挂,其实也是认认真真地对生命负了一场责,最安静与最孤独的成长,也能使人踏实,自信,强大与善良。”
“在外婆给我带来的一场又一场安静之中,生命的恶意一点点消散,今天的我,似乎达到了生命中前所未有的勇敢状态,又似乎以后还会更加勇敢。”
这些话无论是外婆对李娟说的,还是李娟对外婆说的,其实都是李娟对自己说的,无论人生多么艰难,勇敢顽强地活下去,这是外婆留给李娟的期待和信念。
在整理这篇东西的时候,我已控制不住自己,哭红了双眼,在不停的抽噎中想起了疼爱我的外婆,想起外婆慈祥的面容,想起她苍白的头发,想起她在给我剪指甲时,拿起我新剪的指甲,不停在自己的手上轻轻磨着。
想起外公喝醉酒打她的情形,想起妈妈说的外婆临终之前的那些不舍与牵挂。
许多往事不能回忆,它们只适合深深埋藏在心底,不能触及,打开它们只会让眼泪奔涌而至,徒增伤悲无益。
生活的艰辛一直都在,人生的磨难从未停歇,像那天上的太阳,照过人间,照过寒暑,多少年来都在。
除却眼泪和怀念,那坚定顽强的信念也一代代深埋心底,从未消失,不停与命运抗争着。
真实的美——读李娟
初看李娟的作品,是一篇《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很多年没有看过这样自然、动人的文笔。后来买了电子书,断断续续看了一点,电子书方便快捷。但是非常不利的一点是,不能多维展开,常常被巨大的信息淹没,王佩老师形容:像掉到一个深井里。就这样,李娟的书被埋在KINDLE的深井里。
再后来,出了一趟新疆,又想起了这位阿勒泰大地的陷落处,写出动人文字的作家。买了她的纸质书,书中的世界,和我的亲身感受,还有熟悉的地名,交错起来,竟有了一种神交的感觉。
非常意外的是,小学六年级的儿子,也非常喜欢李娟的《冬牧场》,常常手不释卷,吃饭的时候,也让我念给他听。他为李娟描写的,一个新鲜、遥远的世界着迷,有一次还流露了想再去一次新疆的意思。念到一些情绪的描写,我问他,你也有这样的感觉吗?他说是,我问你是不是有,但表达不出来呢?他说对。
我思考李娟作品的魅力所在,非虚构作品不可能靠离奇的情节,脑洞大开的想象,也不能把作家自己的情绪寄托在一个虚构的人物身上,随意发挥。完全依靠作者本人立足于生活,对生活的洞察,发诸笔端,自然流淌。
书的宣传导语上有一句,说李娟是阿尔泰的精灵。
写这句话的人一定没有认真的看过作品,或者看了也没有感受到文字流露的精神世界,就用一句标签化的语言总结。精灵是人们对不存在世间之物的想象,有超凡脱俗,不染尘埃的意思,精灵般存在或文字,是对现实的一种美化。现实中的一切都像冰雕玉琢,美则美矣,但是缺少了生活的温度,闹哄哄却也悲欣交集的红尘热土。
而李娟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其中的现实感。内地的人们想到新疆的巍巍雪山、茫茫沙漠,广袤草场、牛羊成群,歌舞曼妙,很容易产生一种向往之心,人们向往着那种草原牧歌,自由奔放的生活。而身处其中的人们,到底是如何生活的呢?
那边土地上的人们,他们真实地生活着,遵循着古老的规则,感受着自然的风霜雪雨。他们与自然之间,互相之间,坦诚相见。大自然是丰饶的,他们逐水草而居,用古老的方式与自然交易,繁衍生息。但是大自然又是严酷的,在现代科技力量微弱的大山深处,他们直面灾难、孤独、病痛,随遇而安。
李娟的目光,始终是平视的,没有居高临下的评判,没有匍匐在地的膜拜。她的文风,温暖而又独立,不煽情,不矫情,她的作品中有一种真实的美,这是她的魅力的根源,这里的真实是名词,不是形容词,意思是真实的生活,或者生活的真实。她在那片土地上的生活,她看到的人们,她与他们的交往,她的感受和思考,她无不真实的展现出来。
也许,表现真实不算什么,但是表现真实的美,就不容易了。
因为真实生活充满繁琐、无奈,不堪,李娟的文章中,哈萨克牧民居麻是一个酒鬼,李娟一家艰辛的迁徙,她的妈妈顽强又琐碎。。。。。。但是,我们读来,却感受到一种美,我们会为那些风趣的,充满生活的机智,笑出声来。我们会为浩渺神秘的大地,与人的渺小却不屈,内心震撼不已。我们也会为李娟的细腻丰富,充满哲思的思考,而陷入沉思。作品引起的这些共鸣,正是作品的美之所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是她的语言,表达方式,质是她的真实,生活的质朴之源。文与质相得益彰,优雅而又清晰的道出生活的美,这就是一个写作者追求的好文笔吧,李娟的文字做到了。
如何做到表现真实的美?也就是说怎样感受到真实生活的美,你只有真正感受到了,才可能表现出来,你感受不到,就只能借助矫饰。所以我们经常看得一些造作,或者虚张声势的非虚构作品,这样的作品是不能打动人的。
想起孩子写作文的一些事,比如老师布置写秋天的美,孩子们大多写田野里麦浪滚滚,果园路硕果累累,还有大雁南飞等等,其实,这并不是他们的真实生活,孩子并没有感受到周围真实的世界,在季节变迁中的美,所以只能借助书本上的套路。
有一次,儿子写灰喜鹊停在窗外的柳树上,大约是说柳树上冒出了星星点点的绿芽,一片碧绿,像一个绿色的宫殿。但是此时春天还没有到来,柳树枯败,萧条,并非一片绿色,只有零星的几根绿色的枝条。我问他为什么这么写,他说想象的,我说,你是认为现在这样的柳树不美吗?你很难写出它的美吗?他是可能是。我说,你想想李娟是怎样描写的,想想鲁迅是怎样写长妈妈的。之前我们讨论过鲁迅的长妈妈,长妈妈粗俗迷信,但在鲁迅笔下她是美的,因为鲁迅怀着对她的深厚感情。后来他改写了这段,描写了一种反差,突出零星绿色的可贵。
人对纯真有一种本能的追求,特别是远离了自然之真的都市生活,远离了精神之真的物质时代,本真的表达,最能打动人心。人们为什么向往大漠深处的生活?电子信息当道的年代,为什么还要有纸质书?看到喜欢的电子书,我会再买一本纸质书,就是因为喜欢那种真实的触摸感,喜欢空隙处的书写涂鸦,甚至不小心洒落的茶渍,儿子自制的书签,都会让人具体回忆起某次的阅读体验。
我手写我心,写作者,最重要的他有一颗怎样的内心,内心敏锐、丰富、细腻,就能感受到常人眼中的平常之物,富有洞察力,就能创建性的进行表达。写作的内容来源于写作者的本心,李娟的文字自然天成,毫无匠气,她做到这些,完全是无意识的,本性使然,所谓才华,就是如此吧。
心生而言立,在立言之前,有一个心生的过程。这样看来,写作其实应该有一个修心的过程。心学大师王阳明说:心外无物。物不能离开心而存在,心也不能离开物存在。同理,写作与心也是一体的,心即是理,心有本真,流露本真,心修好了,内容就自然而无意识的表达出来了,当然修心的过程永远没有终了。
而修心,是一切人之生存智慧的本源,非但写作,各种行为,包括学习、工作、养育孩子等等,写作不过是本源生发的一个表象而已。正如一棵大树,根繁方能叶茂,心是根,写作是其中的一片叶。当然这片叶,是不同凡响的一片叶,它可以摇动另一片树叶,进而摇动整棵树。
看了李娟的书,引起我对她的作品魅力的探源,发现了写作的真实之美,真实之美来源于心灵之美,心灵之美需借助于修心。写作技巧、逻辑,可以通过有迹可循的理性学习,一步步达到,而这之上的超高的感性,却只能靠每个人自我的修心来领悟了。
这样的阅读和思考过程,又何尝不是一次修心之旅呢?
中学生必知的国学常识道家提倡怎样的哲学思想?
就是:凡封建思想者不读,其以孔子为主要代表。凡有新兴趋向者益读,其以庄子、孟子及冯梦龙、李汝珍、曹雪芹一派。凡为中国国学之精髓者益读,其以歌、诗、词、曲为主干。当然,这并不代表孔子之学说皆为糟粕,而其它皆为精华。只是孔门一派含金量太小,而含毒量过大,故不建议翻阅。推荐阅读如下:(书名号略) 三韬 六略 庄子(南华经) 孟子 墨子 孙子兵法 史记 世说新语 三国志 菜根谭 官场现行记 小说:明小说-三国演义、水浒全传、西游记、金瓶梅 清小说-镜花缘、儒林外史、隋唐演义 、红楼梦、七侠五仪歌以诗经、曹操的东门行为主 诗以李白、杜甫、李贺、杜牧、李商隐为代表的唐诗表及以陆游为代表的宋诗 词以李煜、苏轼为代表 曲以杨果、郑光祖等为代表古文以古文观止为佳品这是文学方面的。人文科学方面还有很多,不一列举除文学方面,中国书法、中国画、中国武术、中国戏剧、中国皮影等无数项目都是中国国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中国不朽的精神文明遗产。而适宜我们学习继承的国学必须符合一点,即思想积极,反对压迫,...身为08级08班的语文课代表,我可以很明确地补充一下,那就是:凡封建思想者不读,其以孔子为主要代表。凡有新兴趋向者益读,其以庄子、孟子及冯梦龙、李汝珍、曹雪芹一派。凡为中国国学之精髓者益读,其以歌、诗、词、曲为主干。当然,这并不代表孔子之学说皆为糟粕,而其它皆为精华。只是孔门一派含金量太小,而含毒量过大,故不建议翻阅。推荐阅读如下:(书名号略) 三韬 六略 庄子(南华经) 孟子 墨子 孙子兵法 史记 世说新语 三国志 菜根谭 官场现行记 小说:明小说-三国演义、水浒全传、西游记、金瓶梅 清小说-镜花缘、儒林外史、隋唐演义 、红楼梦、七侠五仪歌以诗经、曹操的东门行为主 诗以李白、杜甫、李贺、杜牧、李商隐为代表的唐诗表及以陆游为代表的宋诗 词以李煜、苏轼为代表 曲以杨果、郑光祖等为代表古文以古文观止为佳品这是文学方面的。人文科学方面还有很多,不一列举除文学方面,中国书法、中国画、中国武术、中国戏剧、中国皮影等无数项目都是中国国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中国不朽的精神文明遗产。而适宜我们学习继承的国学必须符合一点,即思想积极,反对压迫,反对剥削,不为那些地主阶级编造剥削人民的借口。
读李娟:生命一直陷落在那些岁月里
还记得第一次读李娟的书是在念研究生的时候,那阵沉迷于她的文字,有时上课也会带着那本《阿勒泰的角落》,后来又陆陆续续读了她的《我的阿勒泰》和《走夜路请放声歌唱》,工作后还买过她早期作品的合集《九篇雪》收藏。近年读的书已经越来越少了,此番也是因为看到微博上关注的一个朋友在读这本《记一忘三二》,才知道李娟这是出新书了,于是在一次去书城的时候带了回来。
印象中的李娟应该是一个腼腆的人,但就文字而言,不得不说她实在是唠得一手好嗑。她写的都是一些琐碎的日常,母亲、外婆、邻居,家中的猫猫狗狗诸如此类,平实得就像你身边的人们随时随地说着的话聊着的天儿。然而李娟就是有这样一种魔力,让你一篇接着一篇不厌其烦地读下去,有时忍俊不禁,有时又猝不及防鼻子一酸。
读到《挨打记》时,不免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挨打”自然就是字面意思的“挨打”。李娟写到有次和朋友聊起小时候经历的学校暴力,从在四川读小学时,老师发明的按照考试名次开展同学互打,到去新疆读书后,遭遇的“教鞭断在谁身上,谁就得负责赔一根”奇葩规定,以及放学路上遭遇男生伏击,被踹胸口、抽耳光、烧头发,每天变换不同的路线回家,无助又倍感绝望。
这让我想起自己的小学时光,几个混孩子偶有口角甚至是厮打原本好像也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我一直是班里最小的学生,因为是年三十出生,等到7岁上一年级的时候,其实只有5周岁。家里本来是想着让我去跟跟看,没想到就这么跟上去了,拼音和数字加减都还学得不错。年纪小,个头又小,我爸有时不放心会去学校走动走动,了解我的在校情况,所以即便是班里最皮的几个男生,也不敢真的欺负我。
唯独一件事,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是没能忘记。如果没有记错的话,那是我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会儿,琼瑶阿姨的《还珠格格》红遍大江南北,女生们一概热衷于收集各种还珠卡片和贴纸,也就是那个时候我有了一个大红色的还珠书包。可想而知,拥有一个印着小燕子、五阿哥、紫薇和尔康的新书包对于那时的我而言,无论如何都是件值得欣喜甚至是骄傲的事。一天下午放学还没走出校门,忘了因为什么原因,和比我低一年级的一个胖胖的男生,暂且叫他小胖吧,发生了一点口角。小胖用刀片在我的新书包上划了一道很长的口子。事情发生以后,我爸便跑到了学校,说这还是划到了书包,要是划到人怎么办?印象中好像小胖的妈妈也被老师叫到了学校。事情最后怎么解决的,我早已经忘记了,那个大红色的还珠书包我后来有没有继续背也不记得了。只有书包上那道被刀片划开的长长的口子偶尔还会出现在我的记忆里。
“被欺负的那些日子拉长了我短暂的学生时代。几乎所有的人都渴望重返童年和少年时代,我却永远不愿重历那种无助的孤独。除我之外所有人都相安无事的那种孤独。之后的很多年里一直被这些回忆所困扰,深感无力。被人欺负这种事,最大的恐惧并非源于伤害本身,而源于从伤口中渐渐滋生的宿命感。”
李娟在书中如是写下年少时被人欺负的心理感受,然而更让我讶异的是她的“压轴故事”。那是她在新疆上小学三年级发生的事情,仅仅因为课上的一个小动作,被班主任要求自己抽自己的耳光,自抽了整整一节课,直到下课后右脸肿得老高,耳朵嗡嗡响个不停,几近失聪。然而,在回家后她甚至不敢如实告诉母亲,谎称只是摔了一跤。而那个班主任老师,李娟后来回忆起来,当时还很年轻,怀有身孕,她甚至觉得,大约是因为妊娠反应,那个老师才会那么暴烈吧。而彼时的李娟才只有十岁,还是一个孩子。她无法理解,那个老师明明肚子里怀着一个孩子,却对另外一个孩子那样憎恶。
直到后来和朋友说起这件事,朋友听完后告诉她说:“李娟,你就原谅她吧。”“我当然可以原谅她。‘原谅’是非常容易能做到的事情。可是,我有什么资格去原谅她呢?这样的暴力和恶意,恐怕只有上帝和佛主才能原谅吧。我只是一个凡人,我化解不了这种黑暗。尤其是我自己心里的黑暗。”李娟这样写道。
而我的记忆里也有一个“妊娠反应强烈”的怀孕女老师,那是我读初中时的数学老师,那时候学到三角形,老师上课会带木制的三角板方便在黑板上作图。那些三角板,也是体罚我们的工具,从一个完整的三角板,打断一个边到只剩下孤零零的一条。那时我在班里成绩应该算中上游水平,但数学不是我的强项。不知道什么原因,数学老师特别喜欢点我到黑板上做题,挨的打自然也没有少。以至于后来我根本不敢抬头看黑板,生怕与数学老师四目相对,又被揪上去做题。还记得每周二的晚上是数学夜自习,我总是找各种理由和班主任请假,比如鼻炎感冒头痛,比如来例假肚子痛,然后骑着自行车在黑夜里飞奔回家。后来,大概是因为再也想不出什么请假的理由了,在某次周二的数学夜自习上,又一次被数学老师“请上了”黑板。这大概是我20年学生生涯里永远都无法抹去的一笔“黑历史”,那道题在现在的我看来一点儿都不难,甚至是简单到不能更简单。我在黑板前杵了好久,面对x²-y²束手无策,最后只好原样抄了一遍下了讲台,那个时候恨不得找个地缝儿钻进去。后来,数学老师生孩子去了,换了一个老头教我们,老头上课的方法也许并不如她,但至少我敢看黑板了,数学成绩算是跟回来一点。
初三的时候,数学老师生完孩子回来上课,那时的她已经比之前要柔和得多,大概是因为做了母亲。某次又因为成绩考得不理想被叫到了办公室,当数学老师说出——我看你还挺聪明的——这句话时,我还是有点意外的,那次好像没有挨打。相比起李娟的经历而言,我很难说那是一种伤害,甚至那可以部分被解读成是数学老师对我的一种“鞭策”。但就是这样的“鞭策”,让我在十几岁的时光里怀着一种深深的恐惧和无力感。即便是十多年后,当我已经长大成人,还是偶尔会梦见那个在数学课堂上因为不会做题、因为怕挨打而手足无措的自己。
心太软的人快乐是不容易的,别人伤害她或她伤害别人都让她在心里病一场。这也就是李娟所说的从伤口滋生的宿命感和化解不了的心里的黑暗吧。就像她在《最坚强的时刻在梦里》写到的:“生命一直陷落在那些岁月里。将来,见到他以后,我要对他说:世上竟会有那么多的悲伤。……” 我想,无论是那个在新疆广袤而又贫瘠的大地上自得其乐的小裁缝李娟,还是给我们的生命带来些许温暖亮色的写作者李娟,那背后同样也藏着挨打受欺负却不敢说出来的少女李娟和穷到吃不起午饭坐不起公交偷逃退学的打工妹李娟吧。
李娟和我们都是知道的,那人,也许永不会来,那些悲伤,无人可说,也无从说起。只有文字才是那段时光孤独的凭据和祭奠。然而也正如李娟在《我的阿勒泰》中所写的,痛苦这东西,天生应该用来藏在心底,悲伤天生是要被努力节制的,受到的伤害和欺骗总得去原谅,满不在乎的人不是无情的人。
如果要说我们为什么读李娟,我想李娟之于我们,恰如风华之于李娟,她受过那么多的苦,她的那么多的绝望,也许有些连她自己都忘记了。当我们软弱无力的时候,想到她的坚强,便感到光明。人活在世上,无非坚持罢了。
不过没关系的,你最终还是成为了自己最想成为的样子。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揣在怀里,80多岁的外婆从一楼慢慢爬到六楼,送到李娟的教室。 为了讨生活,她们深入荒野开帐篷小卖部时,外婆陪着李娟母女,走过人生最艰难而又最坚定的日子,无论生活如何困苦,外婆从未放弃,总是蛮不在乎地吐吐舌头而已。 文章的最后,李娟对思念中的姥姥说: “外婆,痛苦这东西,天生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