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介绍:
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
1、导火索: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
2、前期:1、时间:1919年5月4日;2、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勿作五分钟爱国心”,“打倒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3、中心:上海。4、主力:学生。
后期:1、时间:6月初以后。2、中心:上海。3、主力:工人。
推动高潮事件:“三罢”斗争: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3、初步胜利:表现:1、6月10日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
2、释放了被逮捕的爱国学生。
3、6月28日,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五四爱国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
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是指五四爱国运动的本身是一种初步胜利,它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政治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英勇斗争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以此为后盾,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采取了强硬态度和正义立场,拒绝和约签字,开创了近现代中国外交史敢于抗争的先例,同时则使皖系军阀政府声名狼藉,迅速由盛趋衰.
第二,五四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文化运动和思相思想解放运动,它把新文化运动推向了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新时期,同时开创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新阶段.五四以后,西方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在中国得到了传播和移植,为现代中国培育了一代英才.运动中表现出的强烈不衰的爱国精神,贯穿始终的民主与科学理性精神,勇于进取的奋斗精神,为寻求中国出路而百折不回的执着追求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形成巨大推动力量.
第三,在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积极投身到工人中间,宣传马列主义,组织工人群众,从而促进了马列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这场运动也对孙中山产生巨大影响,使他改变不重视、不发动群众的观念,促成了他对中华革命党的改组.
第四,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虽然中国共产党当时尚未诞生,但是已经有了一批赞成俄国革命的先进知识分子,一些人更直接充当了运动的组织者或指导者.运动期间,中国产业工人队伍已有了发展和壮大,且在运动后期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运动的内容和方向也在朝着反帝反封建的目标发展.这都表明旧民主主义革命正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
而最关键的是五四运动的直接斗争目标实现了: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拒绝了签字!
54爱国运动什么时间
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了山东省,夺去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1918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 “和平会议”。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分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 “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京政府竟准备在 “和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5月4日下午,北京大学、高等师范学校等十三所学校的三千多名学生,冲破军警的阻挠到天安门前集会演讲,后举行游行示威,提出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取消二十一条”、 “拒绝和约签字”等口号,同时要求惩办亲日派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游行队伍向东交民巷进发,遭到使馆巡捕的阻拦,转而来到赵家楼胡同曹汝霖的住宅。学生冲入曹宅,曹汝霖急忙躲藏起来,正在该处的章宗祥受到学生痛打,曹宅也被焚烧,军警当场逮捕了三十多名学生。北京学生实行罢课,通电全国表示抗议。 北京学生爱国运动的影响迅速扩大。天津、上海、长沙、广州等城市和全国各地纷纷举行游行示威。在国外的中国留学生和华侨也展开了爱国活动。当时在上海的孙中山表示深切的同情和支持。北京政府被迫于5月7日释放被捕学生,但又下达镇压学生运动的命令。6月3日北京各校学生分组出发到街头演讲;6月4日出动更多的学生进行宣传活动,两天内竟有近千学生遭到逮捕,从而激起了全国人民更大的愤怒。上海人民首先起来,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大力声援北京学生。特别是上海工人从6月5日起发动了有六七万人参加的政治大罢工;南京、天津、杭州、济南、武汉、九江、芜湖等地工人,也都先后举行罢工和示威游行。北京政府为之震惊,不得不于6月6日释放全部被捕学生。10日宣布 “批准”曹、章、陆三人 “辞职”。28日,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爱国运动胜利地告一段落。 五四运动也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次年改称《新青年》,举起 “民主”和 “科学”两面旗帜,猛烈抨击封建主义旧文化,提倡新文化。随后,还提倡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并在 “文学革命”的口号下,提倡新文学。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1918年11月李大钊发表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代表了中国先进分子的新觉醒。新文化运动不仅为五四爱国运动作了思想准备,同时随着这次运动而更加深入发展,使社会主义思潮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思潮而成为运动的主流,并在思想上和干部准备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准备。 五四爱国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由此开始深入工人群众,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从组织上和思想上作了准备。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正式宣布以五月四日为中国青年节。
五四爱国运动的结果如何
结果:迫使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合约上签字,并且处罚了一些卖国贼。是一次反对帝国主义的胜利
性质: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意义: 五四运动也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次年改称《新青年》,举起“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猛烈抨击封建主义旧文化,提倡新文化。随后,还提倡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并在“文学革命”的口号下,提倡新文学。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1918年11月李大钊发表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代表了中国先进分子的新觉醒。新文化运动不仅为五四爱国运动作了思想准备,同时随着这次运动而更加深入发展,使社会主义思潮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思潮而成为运动的主流,并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准备。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正式宣布以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五四运动的当代意义:
这场运动孕育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国青年在党的领导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五四运动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我国几千年来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源泉。
振兴中华:“振兴中华”的口号,是孙中山1894年在《兴中会宣言》中最早提出来的。从那之后,大多数爱国志士无不以此为终生奋斗的最终目的。可以说,中国从此之后的一切革命斗争,无一不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所取得的一切进步和成就,无一不是由于它的催动和鼓舞。五四运动的发生,就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续。爱国学生的奔走呼号,浴血奋斗,广大知识分子、市民、工人的积极响应和支援,最根本的动因就在于此。响遍全国的“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唤醒同胞,一致救国”等口号,最根本的含义也在于此。有的人当时在思想上虽然还没有明确认识到这一点,纯粹为爱国热情所驱使,但他们爱国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持中国的落后,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挽救中国的危亡,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振兴中华民族。
爱国主义:在五四运动中,广大学生之所以不顾高压,奔走呼号,他们的爱国行动之所以能得到各界知名人士、上层人物和广大工商界群众的支持,就是由于爱国主义的有力号召,爱国精神的强烈感染。今天,要胜利跨人21世纪,实现四个现代化,真正使中华民族振兴起来,更要大力发扬爱国主义。
民主精神:新文化运动最先提出科学与人权并重(青年杂志创刊词中的提法),随后讲“赛先生”(科学)和“德先生”(民主,当时把人权和民主当作基本上同一的概念)。后来“赛先生”和“德先生”成为“赛同志”和“德同志”,就是说,民主和科学一道,是中国共产党历来为之奋斗的目标。在五四运动中,民主即“德先生”是一面反封建、反专制的大旗,大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五四爱国运动之所以能够发生,与民主精神的推动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民主的启蒙和民主意识的觉醒,就不可能发生那么大规模的爱国运动。现在,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已经有了显著的进步,在许多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但是,距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目标还相差甚远。要想尽快振兴中华民族,就应该继续高举“德先生”的大旗,发扬民主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科学精神:在五四运动中,科学即“赛先生”与“德先生”一样,是反封建、反迷信的另外一面大旗,并有力地促进了民主意识的发扬,反封建斗争的开展。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的六条新的思想,第六条就是“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他说:“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之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①[《独秀文存》,第9页,安徽人民出版社,合肥,1987。]因此,在发扬民主精神的同时,还应该发扬科学精神。
解放思想:在五四时期,先进的思想家们大胆地冲破旧传统,提出了许多振聋发聩的主张,出现了一种在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并有力地带动了其他领域的大解放。正如毛泽东当时所形容的:“思想的解放,政治的解放,经济的解放,男女的解放,教育的解放,都要从九重冤狱,求见青天。”①[《民众的大联合》(三),《毛泽东早期文稿》,第393页,湖南出版社,长沙,1990。]正是这种思想的大解放,使五四运动成为新思想与旧思想、新文化与旧文化的分水岭,我国20世纪第一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并开启了此后思想解放的先河,深深地影响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发展。后来所发生的第二次、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第二次历史性的飞跃,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产生,以及从那时起我国取得的每一个进步和成就,可以说都是解放思想的结果,是五四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伟大革命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月,美、英、法、日等帝国主义国家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这实际上是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在中国人民舆论的压力下,向会议提出废除袁世凯和日本订立的不平等条约“二十一条”,要求将德国在山东的租借地、胶济铁路以及其他权利归还中国,同时还提出七项“希望条件”废除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队、巡警;裁撤外国邮局及有线无线电报机关;撤销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归还租界;关税自主等。但这些要求和希望均遭到参加“和会”的帝国主义国家拒绝。不仅如此,他们还决定将德国在山东掠夺的权利全部让予日本,并将其写进了《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至此,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完全失败。但军阀政府竟准备在和约上签字。消息传出,举国愤怒。5月4日,北京学生3000余人在天安门前集会,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等口号。会后举行了游行示威,愤怒的爱国学生痛打了亲日派官僚章宗祥,并放火焚烧了亲日派官僚曹汝霖的住宅。军阀政府派军警镇压,逮捕学生30多人。全北京学生立即实行总罢课,并通电全国表示抗议。天津、上海、长沙、广州等地学生也纷纷游行示威,声援北京学生。在日本、法国等国的中国留学生以及南洋华侨学生都开展了爱国活动。6月3、4两日,军阀政府又逮捕北京学生近千人,激起全国人民的更大愤怒。上海、南京、天津、杭州、武汉、九江及山东、安徽等地的工人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政治罢工,上海和全国各重要城市的商人也先后举行罢市。至此,五四运动发展到新的阶段,即从开始的共产主义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三部分人的统一战线运动,发展为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军,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范围的革命运动--“六三运动”,运动的中心也由北京移到上海。6日至10日,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28日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也是中国青年运动的伟大开端。它开创了中国革命知识青年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五四运动实际斗争的锻炼,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造就了一批青年共产主义者。他们深入工农群众,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领导罢工斗争,促成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建立做好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五四运动的影响
1、政治影响:揭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革命爆发以后,世界历史进入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工人阶级在运动中显示了强大的政治威力,它以不再是资产阶级的追随者,而作为运动的主力军在斗争中起了决定性作用。运动的矛头直接指向帝国主义,因为从世界革命战线看属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2、对中共的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从、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3、对学术界的影响: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延续和发展,它把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思想由知识分子推广到全国群众。使提倡新思想新文化成为一种风气,同时也促进了文学革命的深入和广泛发展,开创了中国文学时代,使中国科学和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4、思想方面:五四运动促进了全国民众的思想解放,西方的各种新思想陆续传入中国,其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的思想和政局带来巨大影响。
关于五四运动的中文!
1919年5月4日,在古都北京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群众运动,革命浪潮迅速席卷全国,各界民众同仇敌忾,共同奏起一曲
浩气长存的时代壮歌。
是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召开了战后和平会议。会上,中国代表最初提出的取消列强某些特权
的七项希望条件及废除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的要求均被无理否决,最后和会竟将原德国在山东攫取的一切权益转由日本接管。
消息传入国内,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抗议。5月4日下午,北大等十几所学校3000余名学生聚集天安门广场,喊出了"外争国权,
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口号。游行队伍到东交民巷使馆区请愿未果,就前往赵家楼胡同曹汝霖的
住宅。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是北洋政府与日本具体交涉的亲日派官僚。当时,曹已吓得躲了起来,愤怒的学生就将在曹宅的章
宗祥痛打一顿,并放火焚烧了曹宅。这时,大批军警赶到,当场逮捕了32名学生。在广大学生针锋相对的斗争下,在各界的强烈声
援下,被捕学生很快被释放了,但运动的目的并未实现。5月19日,北京大中学校2.5万多人举行总罢课,并进行大规模的爱国运动
。6月3、4、5日,更多的学生走向街头,抗议军阀政府的倒行逆施,800多名学生被捕入狱,当局甚至用北大校舍作临时监狱来关押
学生。
骇人听闻的六三大拘捕激起全国各地更强烈的反抗。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群起响应,正义凛然、不畏强暴的爱国斗争从星星
之火,渐成燎原之势。据统计,全国有20多个省区,100多个大中城市卷入到这场如火如荼的洪流之中,尤以上海爆发的六三运动规
模最大。6月5日,上海工人自动举行罢工,支援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以日商内外棉第三、四、五纱厂工人带头,全市六七万工人
罢工。同时,上海商人也举行了罢市。一些地方的工人、商人积极响应,推动了斗争的发展。迅猛扩大的斗争形势给反动当局以极
大压力。6月7日,北京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6月10日,下令撤销了曹、章、陆的职务。但是,6月17日,北京政府又电令中国代
表,同意在和约上签字。为此,又引发了新的一轮抗争,拒绝和约签字的呼声如潮,全国各地发往巴黎抗议签字的电报就达7000余
份,中国代表终于没有出席和约签字仪式。
卖国贼被罢黜,和约被拒签,这场反帝爱国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
建势力的伟大斗争。
五四运动也是一次高扬"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其持续的时间更长,影响也更深广。
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年改名为《新青年》)为标志,新文化运动开始兴起。1917年,陈独秀到北大
任教,编辑部也迁往北京。蔡元培、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都积极参与到运动之中来,特别是采用白话文后,每期杂志的发行量从
1000余份激增到一万五六千份,影响迅速扩大。新文化运动其基本的口号是"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和科学,"要拥护那德先生
,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
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这股追求民主、追求真理的思想解放潮流有力地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大批知识
分子特别是青年学生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为后来爆发的群众爱国运动作了充分的思想、舆论准备;五四爱国运动,则又极
大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向纵深发展,为其开拓了新的空间,注入了新的活力。"五四"之后一年内,全国各地新创办的鼓吹新思潮的
期刊达400余种,新成立的进步社团达三四百个,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五四爱国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由此开始深入工人群
众,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从组织上和思想上作了准备。从这个意义上讲,五四运动以中
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起点而载入史册。
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也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19年5月4日,北京三所高校的
3000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要求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承办交通总长曹汝霖、货币局总裁陆宗舆、驻日公使章宗祥。这次
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干部上准备了条件,
为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五四运动的最大成果,就是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并没有束缚人们的思想,相反,正是学习和运用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人民的思想才在更广阔的范围和更深刻的程度上获得了解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它在同中国实际结合中的不断发展
,成为五四以来科学、民主精神的主流。
正文:
五四运动的背景: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了山东省,夺去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
1918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
胜国身分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
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
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京政府竟准备在“和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五四运动的作用: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干部上准备了条
件,为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早在十九世纪末,中国人就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开始接触到马克思学说,但那
只是一些零星的介绍。直到五四运动之前,先进的中国人使用的思想武器还主要是西方资产阶级的进化论、天赋人权说等。他们所
向往和追求的大都还是西方文明。五四运动使人们受到了一次生动的教育,西方列强的弱肉强食,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迫使人们
不得不对自己的追求作出新的反省。此时,《新青年》公开发表宣言,宣称“我们相信世界上的军国主义和金力主义(按:指帝国
主义和资本主义),已经造了无穷罪恶,现在是应该抛弃的了”。此后,有不少报刊对社会主义思潮和马克思学说给予前所未有的
关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也被陆续翻译出版。经过反复的研究、比较和鉴别,先进的中国人才在五四运动以后最终选择了马克
思主义作为救国救民的理论武器,并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创立了中国共产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
五四运动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找到了一条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成长道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
斗争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他们也有一个致命弱点,即脱离广大的工农群众,未能真正认识到蕴藏在群众之中的创
造历史、扭转乾坤的伟大力量。这也是造成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五四运动使先进的知识分子领略到了劳动群众的
威力,开始放弃了“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逐渐转变了立场。于是,他们提出了“到民间去”的口号,脱下长衫,走出书斋
,深入到工农中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知识青年走上了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大众相结合的道路,使自己在中国革命中所具
有的“先锋的和桥梁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正因为如此,1939年5月4日,毛泽东同志特别号召全国的知识青年,必须牢牢把握与
工农大众相结合的方向。这对于今天的青年来说,仍是有现实意义的。
五四爱国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新的觉醒。先进青年更加清楚地看到国家命运,岌岌可危,更加感到腐败黑暗的社会现状难于忍受,
他们以救国救民、改造社会为己任,积极探索拯救中国的道路。五四运动后,各地青年纷纷成立社团,传播新思想的刊物有如雨后
春笋大量涌现。仅五四运动后的一年中,就出现400多种。在各种学说竞起争呜的形势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正式宣布以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五四运动也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次年改称《新青年》,举起“民主”和“科学”两面旗
帜,猛烈抨击封建主义旧文化,提倡新文化。随后,还提倡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并在“文学革命”的口号下,提倡新文学。1917年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
具。1918年11月李大钊发表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代表了中国先进分子的新觉醒。新文化运动不仅为
五四爱国运动作了思想准备,同时随着这次运动而更加深入发展,使社会主义思潮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思潮而成为运动的主流,并在
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准备。
由于巴黎和会打破了人们对帝国主义列强的幻想,由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逐渐扩大,在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思想界中,有
相当一部分人逐渐怀疑以至否定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而向往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现时和将来的人类共同的思想”。五
四运动后,《新中国》、《每周评论》、《晨报副刊》、《国民》等刊物开始刊登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
知识分子编辑刊物,撰写文章,组织社团,初步接触工人群众,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经过比较,鉴别、争辩,马克思主义以其
缜密的科学性和革命精神赢得日益增多的先进分子的信仰,中国一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逐步成长起来。新文化运动发展成为以传播
马克思主义为中心的思想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最大成果,就是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并没有束缚人们的思想
,相反,正是学习和运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的思想才在更广阔的范围和更深刻的程度上获得了解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
播和它在同中国实际结合中的不断发展,成为五四以来科学、民主精神的主流。
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
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从而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结束语:
五四运动表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
分。由于那个时期新的社会力量的生长和发展,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出现一个壮大了的阵营,这就是中国的工人
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所组成的阵营。而在“五四”时期,英勇地出现于运动先头的则有数十万的学生。这是五四
五四运动的起因,经过,结果,时间,人物,背景
1、起因: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完结后举行的巴黎和会中,列强肆意践踏中国主权,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即山东问题。
就此,当时中国的北洋政府未能捍卫国家利益,在列强面前显得软弱,使国人异常不满,从而上街游行表达不满。
2、经过:五月四日,北京学生游行示威,反对帝国主义的这一无理决定和北洋军阀政府的妥协。这次运动迅速地获得了全国人民的响应,到六月三日以后,发展成为有工人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广大群众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3、结果:打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大门;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国主义的彻底性。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如果说,辛亥革命的根本弱点之一,是没有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群众,那么,五四运动本身就是一场群众性的革命运动。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五四运动是由学生先发起,由工人扩大的坚决的反帝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时间:1919年5月4日;
5、人物:胡适、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
6、背景:发生在新文化运动之后;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人权、自由等大旗,从思想、文化领域激发和影响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年的爱国救国热情,从根本上为五四运动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智力来源。
扩展资料
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五四"运动,即它不单指1919年的"五四"事件,还涵盖前此的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实际上主要由两大思潮催化而成,即激进主义和自由主义。这两大思潮汇合的历史缘由在于他们对于反抗传统的文化专制主义和致力于建设民主政治有着共同的兴趣。
陈独秀在《"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一文所提出的"民主"、"科学",胡适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提出的"重新估定一切价值",即为他们的共识。
激进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姻缘结合,为运动的推进注入了双重动力,但两大思潮毕竟渊源各自,取向不同,个性迥异,这也就注定了他们分化、离散的结局。
"五四"运动的双重动力决定了与其相联的双重色彩。法国历史学家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曾如是描绘那场震撼全欧洲的法国大革命:"18世纪和大革命,像共同的源泉,生成了两股巨流,第一股引导人们追求自由制度,第二股则引导人们追求绝对权力"。"五四"运动也呈现类似的情形。
以它与前后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相联系的一面看,"五四"运动发展并强化了两种观念:革命与民主。在观念形态上,革命将人们引向对旧制度、旧思想、旧习俗、旧生活方式的反叛;民主则成为人们谋求建立新社会、新政治、新道德、新生活方式的价值标准和观念基础。
两者并非一回事。革命不等于民主,相反,革命过程中时常伴随不容忍,伴随你死我活的斗争,革命有时会与民主冲突,甚至以牺牲民主为代价。
民主也并非革命,民主是各种政治派别都要遵循的行为规范,是各种社会利益集团相互依存的社会契约,是承认人各有其价值并听其自由发展的生活方式。从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时段看,民主是一个历史过程,谋求民主的方式,渐进往往比革命更合理、更富有成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四运动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侨学生都开展了爱国活动。6月3、4两日,军阀政府又逮捕北京学生近千人,激起全国人民的更大愤怒。上海、南京、天津、杭州、武汉、九江及山东、安徽等地的工人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政治罢工,上海和全国各重要城市的商人也先
版社,合肥,1987。]因此,在发扬民主精神的同时,还应该发扬科学精神。解放思想:在五四时期,先进的思想家们大胆地冲破旧传统,提出了许多振聋发聩的主张,出现了一种在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并有力地带动了其他领域的大解放。正如毛泽东当时所形容的:“思想的解放,政治的解放,
识分子由此开始深入工人群众,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从组织上和思想上作了准备。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华人民共和
相反,正是学习和运用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人民的思想才在更广阔的范围和更深刻的程度上获得了解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它在同中国实际结合中的不断发展 ,成为五四以来科学、民主精神的主流。 正文: 五四运动的背景: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